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山谷中的谜底》描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观的自然现象,启示人们:“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揭示出了一种特别的生存智慧。

对于孩子,面对强暴和逆势,这种以退为进、保护自我的生存策略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这也是文本意义层面上价值的重要体现。

本教学设计从这个目标出发,教学中主要采取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品读,结合听说读写等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在教材中走个来回,去自主感悟,多种手段开展语言训练,提升文本价值。

启发学生理解文本价值取向,形成智慧的生存策略。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

2.初步领会在逆境中,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让步的道理。

3.品悟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领会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时退让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山谷中的谜底》一文,今天就让我们背上智慧的行囊,睁大明亮的双眼,开动善于思考的大脑出发,跟着两位旅行者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揭开——《山谷中的谜底》(揭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中存在着一个奇异的景观,这是个什么样的山谷?(指名回答,试着用自己的话说。


(设计意图: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凝聚本课教学重心的开始。

冗繁削尽留清瘦,此环节摒弃了繁杂的形式,以简洁的方式将新旧知识串联了起来,直接把教学指向学生的知识习得和语文素养的训练,激发了学习兴趣,简约而不简单。


二、品悟“弯曲”。

1.出示谜面: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
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出示)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

“始终”是什么意思?能换一个词吗?“谁也不知道”试着换一个说法。

从“始终”和“谁也不知道”你能读懂什么?
“始终”从人们开始发现山谷中存在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开始到两个旅行者揭开谜底为止。

(可见人们一直对这一景观有着浓厚的兴趣。


“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可见许多人都曾尝试过要揭开这个谜底,但都没有成功。

直到,1983年的冬天,这两个旅行者揭开了这个谜底。

(设计意图:通过对“始终”和“谁也不知道”进行变换句式训练,揭示了这个谜的特点,强化了孩子对文本的追问,引领孩子在文本中走得更远,更深。


2.请大家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找到表示谜底的语句。

3.交流后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1)质疑:找到相同答案的同学请举手,大家都很容易地找到了答案嘛,真棒!不过,你是从哪儿断定这就是谜底的呢?(谜底终于被揭开了)这谜底的揭开容易吗?(不容易)从哪知道的?(终于)
(2)这是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不过真正的谜底还藏在这句话中,想要找寻答案可以通过勾画关键语句和提示性的语言来帮助,这是不同动笔墨不读书,当
然更重要的是还要同学们静下心来读。

默读这段话,看你理解了什么。

(3)这段话里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你发现了吗?
(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压断压不断)
(4)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很大,雪松很有本领)
4.过渡:当时的环境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山谷中的大雪吧,看看这雪到底大到什么程度?课文中有描述吗?
5.好好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话,把出现在你眼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

(生试述雪景,要求尽量用自己的话。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不外乎听说读写,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说话,可以让孩子内化文本言语,转化为自己的话语,看似简单其实意义重大。

)6.小结:是啊,狂风呼啸,漫天飞舞的大雪肆虐地朝大地袭来,整个山谷被一片皑皑的白雪所笼罩着,面对着这样的气候和情景,你想到了什么?
启发学生说话。

(设计意图:此部分重点是引导孩子围绕一个主题发挥想象力开展说话,进行思维训练。

在朗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说话,启发孩子们说出个性化语言体验,接着教师有针对性地总结来提升教学价值。


7.过渡:能在风雪异常猛烈的东坡生存的只有雪松,而其它的植物根本无法生存,那是因为其它植物——没有雪松这个本领,雪松的这个本领在谜底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把这段话多读几遍,你一定会有新发现?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无论雪大还是雪小,雪松的树枝始终压不断)
8.作者在第3 自然段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刻画了雪松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表现,也就是雪松的本领,画出描写的句子。

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1)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雪松与大雪抗争的情景,把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词在书上标出来。

(2)交流:引导学生说出雪松与雪抗争的情景。

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将顶不住,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


如果承受得了,雪松如何做?(腰杆挺得直直的,与雪抗争)承受不了,雪松怎么做?(设计意图:“一定程度”是本文中凸显雪松智慧的关键句子。

什么样的程度就是一定程度?为了易于孩子理解,把它变化成四个递进、逐渐深入的、逻辑上紧密关联的问题:1•在什么情况下弯曲?2•这“一定程度”指什么?3•如果承受得了,雪松如何做?4.承受不了,雪松怎么做?这样就把抽象的智慧变成孩子们具体而易于领悟的知识,降低了学习梯度。

在此基础上悟读文本,领悟雪松的智慧就能够水到渠成,自然而得体。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陈毅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课件出示)(设计意图: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经典诗词可以增加孩子们的语文积淀,夯实孩子的语文基础,更利于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形成。

)过渡:在这样的重压下,雪松那——(引读)这是雪松向风雪低头屈服的表现吗?从
哪里可以看出?
师小结:原来,弯曲是为了,, (滑落)
雪松把纷纷扬扬的雪片从身上抖落下来,原来它一时的弯曲是为了能——反
弹过来,这样的反弹展现出雪松独有的特点,看见了吗?
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3)这样的描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雪松所独有的身姿吧!
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 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面对着暴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 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2)风还在刮着,雪依旧下着,柏树倒下了,柘树倒下了,而雪松在弯曲、
反弹,再弯曲、再反弹,, 它仿佛是这个安静世界里最后的勇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雪松就这样,, (领读)
(3)从这四个“反复”“不论,, 始终,, ” “完好无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你知道省略号在这里省略了什么吗?(省略了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可以看出雪松的顽强意志。


(4)虽然雪松遭受过狂风的肆虐,经历过暴雪的重压,可是它仍然不屈不挠,昂起头抖落了身上的积雪,它苍翠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地屹立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

这种对命运永不言弃的顽强精神怎能不让人叹服!
面对着眼前这顽强而充满智慧的雪松,你想对雪松说什么?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的悟读,学生对雪松的精神品质的认知已经有了深厚基础,再进行练习说话训练,孩子们的体验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这样的练习实在而真切,毫无空洞之感。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过渡:两位旅行者通过细致观察思考,不但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而且还领悟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拓展“弯曲”。

1 •思考者是充满智慧的人,他们往往能比别人看得更远、更深,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请阅读第五自然段。

外界的压力指什么?再读一读,对待压力有哪些方法?(理解“适时的弯曲” 和“遇事就屈服”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联系前文的“一定程度”。


(设计意图:在前文感悟“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将“适时的弯曲”联系起来领悟,辩证地引领学生深入认识“适时的弯曲”和“遇事就屈服”,透彻理解智慧。

)3•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

同学们看:选择几句, 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
⑴雪松面对大雪弯曲一下,不是_____________ ,而是_________________ 。

⑵壁虎遇到敌害时,抛掉尾巴,不是_____________ ,而是_________________ 。

⑶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_____________ 而是___________ 。

⑷肖邦离开自己的祖国,不是_______________ ,而是_________________ 。

⑸卢沟桥守桥官兵暂时退守宛平县城不是______________ ,而是 ____________ 。

⑹平日里同学们的谦让不是_________________ ,而是_________________ 。

4.你遇到过这样的人或事吗?学生举例说说一说。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而存在,必须和孩子们的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是其存在的基础,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是指向孩子们的生活,为孩子们的终生成长奠定基础,这是语文的意义。

在体悟文本的价值之后,还必须提升阅读的价值。

于是出示涵盖植物、动物、人类社会,课本和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来填空,这样文本、学生、生活、课堂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

语文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孩子素养的提升也就不是一句虚空的口号。


四、总结课文。

1 •师总结课文: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到这儿我们就学完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留得青山在,不怕
没柴烧”的胸怀我们也要。

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生齐读。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则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更能成为生活的智者。

出示: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结束,本环节处理没有只停留在简单总结回顾的层面上,通过对文中核心语句的诵读和出示相关联的几则名言,继续对孩子们进行智慧的引领。

依旧把目光聚焦教学目标上,凝聚在对孩子们的引领上面,着眼在文本价值的提升上。


17 山谷中的谜底
雪松的本领滑落反弹→ 生存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