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教学设计
-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练习题包括:
-书写化学方程式,区分分子和原子在方程式中的表达方式。
-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化学方程式中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指导学生正确表达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转化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转化?
1.书面作业:Biblioteka -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重点在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分子、原子的表示方法。
-结合本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不少于300字,要求语言通顺,条理清晰。
2.实践作业:
-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分子或原子的运动状态,如扩散实验等,要求实验过程详细,结果明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勇于提出新观点,敢于挑战权威。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他们对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由于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特性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原子的结构及其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3. 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直观认识;2. 利用模型和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3. 运用对比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性质;2. 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及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1. 原子结构的理解;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模型演示法、对比分析法等。

1. 分子和原子的模型;2.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试管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蒸发、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粒子的存在和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讲解与演示:讲解原子的结构,演示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者的异同。

5. 练习与反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现象,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查找学生的困惑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分子和原子的动画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①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②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②建立“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首次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通过分析一种物质可无限分割而推理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的;根据生活中的宏观现象推理出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性质,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特征;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实验准备仪器: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滴瓶、试管、试管架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品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进入教室有什么感觉?生:闻到了空气清新剂的香味。

师:找一找空气清新剂在哪儿?生:在老师的讲台上。

师:为什么能闻到空气清新剂的香味?生:因为空气清新剂的小颗粒进入了鼻孔。

师:这些小颗粒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下面再来通过一个实验来感受一下。

请各小组完成课本48页的实验3—1品红的扩散,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水慢慢变成了红色。

师:为什么?生:品红的小颗粒扩散到了水中。

师:那么这些小颗粒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相关的内容板课题:分子和原子二、感受新知,启迪思维师:我们从物理课里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所构成的。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篇1】一、教学章节第一节分子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运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2、能力目标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3、德育目标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4、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安排水、酒精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六、教学步骤(一)分子[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结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分子和原子 教案

分子和原子 教案

九年级化学公开课教案第周星期第节2024 年月日[活动与探究](可用多媒体展示探究内容和步骤)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①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②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③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实验①的结论]溶液为无色。

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

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以溶液仍为无色。

[实验②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实验③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准确。

其实利用他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

请同学回答。

[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在不断运动着。

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

[过渡]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这都是为什么呢?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分别取100 mL水与100 mL的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是否等于200 mL。

[现象]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不等于200 mL,而是小于200 mL。

[讲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100 mL水和100 mL 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0 mL。

[提问]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为什么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讲解]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掌握原子的基本构成。

3. 让学生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

2.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

3.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体验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3.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4.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应用举例。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分子的基本特征,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分子的理解。

5.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看或亲自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观察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分子的特点和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分子的定义、性质和作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分子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结构。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第一章:分子的概念与特性1.1 分子定义:物质的最小粒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

1.2 分子特性:1.2.1 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1.2.2 分子不断运动。

1.2.3 分子之间有间隔。

1.2.4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第二章:原子的概念与结构2.1 原子定义:物质的基本粒子,构成分子的最小单元。

2.2 原子结构:2.2.1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2.2 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2.2.3 原子序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2.2.4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加中子数。

第三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1 区别:3.1.1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元。

3.1.2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3.1.3 分子具有独立性质,原子没有独立性质。

3.2 联系:3.2.1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3.2.2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相互转化。

第四章:化学键的类型4.1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

4.2 共价键:共享电子对之间的吸引力。

4.3 金属键: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相互吸引。

4.4 氢键:氢原子与电负性较强的原子之间的吸引力。

第五章:物质的量与摩尔5.1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5.2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等于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集合体。

5.3 摩尔质量:1摩尔物质的质量,以克/摩尔为单位。

5.4 物质的量与分子、原子的关系:物质的量可以用分子、原子的数目来表示。

第六章:分子间作用力6.1 分子间作用力定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6.2 分子间作用力类型:6.2.1 范德华力:分子之间短暂的电荷诱导作用力。

6.2.2 氢键:如第四章所述。

6.2.3 疏水作用:非极性分子趋向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

6.3 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6.3.1 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

6.3.2 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九年级分子与原子教案

九年级分子与原子教案

九年级分子与原子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九年级分子与原子教案九年级分子与原子教案5篇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门学科,所以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存在情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3.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

4.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存在情况: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实际存在情况。

5.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性质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教学难度。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需要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持。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课标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识微观粒子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知道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

2、他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分子的相关性质,并能用相关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模型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表征微观认识
4、通过对分子原子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5、通过对微观粒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 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能够正确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2. 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在化学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化学现象的解释,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观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构成这些现象的基本粒子。

2. 讲解: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化学现象,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决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在化学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性质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分子和原子观点应用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分子和原子的微观世界: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如原子核、电子云等。

2. 分子和原子的实际应用:讲解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催化剂、材料科学等。

【教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教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教学设计单元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本节课时1课时主题序言总课时1课时课时40min背景分析课标解读:1、新课标强调化学来源于生活,能够通过生活知识过渡到课本知识的学习。

能够认识化学知识在具体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强调探究性教学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新课标更强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强调帮助学生理解某些污染物的来源、性质和危害,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责任。

教材解读:1、功能与价值:学生从宏观世界迈进微观世界的第一步,是从化学角度形成分子、原子概念的基础,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细胞的生活》;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已经有所接触。

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已初步感知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但是,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非常抽象,还未形成具有思维内涵的微观观念。

重难点重点:探究微粒的基本特征难点:初步建构微粒观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素材展示、查阅资料,进一步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初步建构微粒观;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联系生活实例总结分子的基本特征,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提升科学探究能力;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教学方法事件引入,引发思考,逐步联系教学内容。

揭示实质,逐步深化教学工具教学课件、学生平板、多媒体素材技术运用1.剪映视频剪辑软件2.希沃白板5 拍照上传、手机投屏3.希沃白板5 动画制作4.学生平板101智慧课堂(限时训练)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情景引[课堂引入]同学们,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类与新冠就展开了一场长达几年的拉锯战。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背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而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3)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关系;(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子的定义和特点,原子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2)难点: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1.5 教学准备(1)教材或教学资源;(2)多媒体设备;(3)实验器材。

1.6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2)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运动规律;讲解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原子间的结构;(3)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分子间的吸引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化学、药品制造等;(5)总结:概括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强调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7 作业布置(1)复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总结其特点;(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2 教学改进(1)在实验环节,增加实验教师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应用。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3.2 教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有了加深。

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化学教案

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化学教案

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4.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学准备1. 教具:PPT、分子模型、原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例子: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蒸发后,水分子去哪里了?2. 新课: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特点:1) 分子: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2) 原子:不可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和区别:1) 联系: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它们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

5.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 作业: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分子和原子的进一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分子和原子在不停地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分子和原子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原子之间存在相互排斥力。

2. 实例解析:水的沸腾:水分子在受热后,运动速度加快,相互作用力减小,从而水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铁的锈蚀:铁原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铁的氧化物,即锈。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的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特点,如: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体积和质量,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等。
2.教师通过实验、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教师设置一些例子,让学生结合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释这些例子,巩固所学知识。
3.创设实验情境,如分子间的间隔变化、原子的结构特点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分析和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4.设计一些有趣的化学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分子和原子是如何运动的?”,“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
5.教学内容与过程细致严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实验、动画等多种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这种细致严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蒸发、铁的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化学》第二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以及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了解它们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以及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原子模型。

2. 学具:实验器材、分子和原子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好奇,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2. 新课讲解:教师活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参与课堂讨论。

3.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活动:提出实践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4. 例题讲解:教师活动: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教师活动:布置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回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 分子和原子的性质3.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4.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并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a. 水通电氢气和氧气b. 空气可以压缩(2)简述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a. 水分子在通电过程中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

b. 空气中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在加压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从而使空气体积减小。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精品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精品教案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中,探索物质微观构成。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分子和原子概念,掌握它们基本性质,以及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基本概念,解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和原子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化学现象,如水沸腾、酒精挥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思考。

2. 知识讲解:(1)分子概念与性质:讲解分子定义,举例说明分子性质,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2)原子概念与性质:介绍原子定义,以氢原子、碳原子为例,讲解原子性质。

(3)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分子与原子区别,以及它们之间联系。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4.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课后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分子和原子相关实验,如分子扩散实验、原子光谱实验等,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分子和原子概念2. 分子和原子性质3. 分子与原子区别与联系4. 例题解析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现象:水蒸发、铁生锈。

(2)简述分子和原子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水蒸发:水分子受热,运动速度加快,从液态变为气态。

铁生锈:铁原子与氧气、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氧化铁。

(2)分子和原子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原子是化学元素基本单位。

联系: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基本粒子,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可以相互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唯有暗香来。

由此可见,生
活处处有化学,只要同学们留心生活,定会发现属于化学的独特之美。

培养留心生活的良好习惯
(九)




(十)



思【教师】: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增强趣味演示实验为切入点,以演示实验中“暗香来”为主线建构知识结构图,且联系生活实际,让知识充满灵气。

2.从分析宏观现象来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且利用微观粒子的特征来解释生活现象,形成“宏观——微观——宏观”的桥梁观念。

3.改变教师主体的教育方式,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氛围,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4.合理编排课本知识,改进教材实验,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微型化、简约化;在课本的基础上创新,让知识形成过程不唐突、不抽象,理解记忆过程简洁清楚。

5.将化学的理性美与生活的感性美有机结合,潜移默化的进行人文教育,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