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教案
《落日》《消息二则》教案
比较分析不同文章的特点
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写作风格、语 言表达、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异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 鉴赏水平。
做好阅读笔记和摘要
对所阅读的文章做好阅读笔记和摘要,记录文章的主要内 容和自己的观点感受,以便后续复习和参考。
《落日》《消息二则》教案
汇报人: 2023-12-24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设计 • 课堂互动环节 • 课后作业与延伸阅读建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落日》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 抗日战争。
写作特点
朱启平的《落日》是一篇通讯报道,具有现场感、真实感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日本签字投降仪式的描写,再现了 历史场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与自豪之情。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 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消息二则》消息传播方式及影响
消息传播方式
《消息二则》中的两则消息分别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迅速传播开来。第一则消息通过电报发出,迅速 传遍全国;第二则消息则通过广播播出,同样在短时间内广为人知。这两种传播方式都具有快速、准 确的特点,使得消息能够迅速传达给广大受众。
关注时事新闻,培养社会责任感
1 2 3
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关注国内外 时事新闻,了解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
参与新闻讨论和评论
针对所关注的新闻事件,积极参与讨论和评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 社会责任感。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掌握消息的六要素。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能够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
理解消息语言的特点。
分析消息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区分消息和其他文体的不同。
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消息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朗读法:通过朗读消息,感受消息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分析法:分析消息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新闻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新闻的了解和认识,引出消息这一新闻体裁。
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讲解消息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消息是一种简要、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最新变化的新闻体裁。
消息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等特点。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结合具体的消息实例,分析消息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学习阅读消息的方法介绍阅读消息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浏览标题,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其次,阅读导语,把握消息的核心信息;然后,阅读主体,了解消息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最后,阅读背景和结语,加深对消息的理解。
以一篇简单的消息为例,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分析《消息二则》的内容和主题分别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
引导学生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例如,“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描述了国民党军队的溃败。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学会分析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
掌握消息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二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模仿写作消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心社会的意识。
增强学生对新闻工作者的敬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消息的结构和要素。
体会消息语言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会准确提取消息的主要内容。
能够根据提供的材料撰写简单的消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则时事新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新闻是如何传递给我们的?新闻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二则。
(二)知识讲解1、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2、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消息所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或夸大。
时效性:消息要及时反映最新发生的事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简洁性:消息的语言要简洁明了,篇幅不宜过长。
准确性:消息的内容和表达要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
3、消息的结构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导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详细叙述消息的具体内容,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背景:介绍与事件相关的背景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
结语:对消息的内容进行总结或展望。
(三)文本分析1、展示第一则消息,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并总结主要内容。
2、让学生分组讨论这则消息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准确、简洁等。
3、按照同样的方法,分析第二则消息。
(四)写作指导1、给出一个简单的事件,让学生按照消息的结构和语言要求进行写作。
2、学生完成写作后,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消息的相关知识,包括定义、特点、结构、语言等,强调学习消息写作的重要性。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写作消息的基本格式和要点;2.训练学生写作小标题;3.培养学生抓住重点、注意细节的能力。
二.重难点1.灵活运用表达消息的基本句型;2.学习并掌握如何写作示意图。
三.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并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即消息的基本格式和要点。
2.讲解重点(15分钟)a.提醒学生写作消息时要突出关键词和要点;b.为学生讲解如何运用丰富的句型表达消息;c.介绍写示意图的方法和步骤。
3.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写作消息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作。
4.呈现和修改(15分钟)让学生将自己写的消息提供给教师,然后教师在黑板上逐个呈现并指导学生修改。
5.总结(5分钟)向学生总结消息写作的要点,并结合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评价进行点评和鼓励。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学校举行篮球比赛"的消息。
五.板书设计消息写作要点:1.标题(1-2个单词,一般用斜体字书写);2.时间(which day、when);3.地点(where);4.人物(who);5.事件经过(what);6.参与人数(how many);7.结果(how接形容词)。
示意图的制作步骤:1.确定表达的内容和结构;2.根据内容和结构选择图形;3.绘制图形;4.加入关键词。
六.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可以在复习了消息写作的基本要点后,进一步强化对消息写作格式和技巧的掌握。
练习环节将提供实际的案例供学生练习,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学生在修改过程中,将借助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巩固了消息写作的基本技巧,而且还学会了制作示意图,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篇1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
(难点)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教案# 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教案#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2023最新-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
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优秀6篇】消息是以文字报道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结构是标题、#教案#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初二上册语文《消息二则》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
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要素以及结构,理清文章内容、层次。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消息的结构,明确各部分的作用。
(2)品味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渡江战役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尝试进行消息写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消息。
那么,什么是消息呢?消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它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及时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两篇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受消息的独特魅力。
二、知识备查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2.背景介绍1949 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国民党反动派赶紧派人前往北京和谈,以争取时间部署兵力。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 月 21 日,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 日 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
22 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三、字词把握1.请同学们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字音和字形。
溃退(kuì tuì)泄气(xiè qì)督战(dū zhàn)要塞(yào sài)业已(yè yǐ)摧枯拉朽(cuī kū lā xiǔ)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新闻结构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让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通过分析课文《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使学生明确各个部分的作用和联系,以便在实际阅读新闻时能够快速理解和把握信息。
举例:课文中,“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导语,概括了整个新闻的核心内容;“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为主体,详细报道了渡江战役的具体情况;“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为背景,说明了战役爆发的背景原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完成渡江任务”为结语,强调了战役的胜利意义。
(3)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举例: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内容的看法,并在课后布置相关写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关注过新闻,了解过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新闻的奥秘。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
2. 学习阅读消息,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3. 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消息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4. 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层次。
(2)品味消息的语言,体会其准确性和简洁性。
2.教学难点:(1)理解消息中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表达。
(2)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
而新闻就是及时报道这些事情的一种文体。
今天,我们将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消息二则》,来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
二、检查预习1. 请同学们说说对新闻这种文体的了解,包括消息的特点。
明确:新闻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上新闻即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消息的特点是时效性和真实性,前者要求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后者要求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消息的生命。
2. 阅读课文,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思考这则消息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标题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是“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诸城进击中",结语是“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 积累重点字词。
明确: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荻港(dí)。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案
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重点)2.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难点)3.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法指导】1.默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3.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1课时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导入新课:古人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
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知识卡片1.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写作背景1949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
这篇消息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3.文体知识(1)新闻的定义: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迅速地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基本要求:①内容真实准确;②报道迅速及时;③立场观点鲜明;④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字词积累芜湖( wú ) 溃退( kùi ) 泄气( xiè )歼灭( jiān )要塞( sài )督战( dū )锐不可当( dāng )业已:已经溃退:被打垮而后退。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第一篇:《消息二则》教案《消息二则》一、背景知识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盟军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对日军发起反攻。
1945年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杜鲁门、蒋介石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联合发表的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促令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但是,日本政府予以拒绝,并先后三次扩军动员,准备进行本土决战。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接受盟国的《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
1945年8月17日,日本天皇发布敕chì 谕,命令所有武装部队停止一切战斗行动,向同盟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04分,受降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
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日本投降代表团11人代表日本向盟国投降。
由美国、中国、英国、苏联以及其他对日作战的战胜国受降。
此后,驻海外的日军陆续向盟国投降。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了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中国陆军司令何应钦在南京陆军司令部礼堂接受日本侵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递交的投降书。
二、《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填写下表,看看你对新闻5W要素的掌握情况。
何时今晚7时何地何人杜鲁门总统何事日本投降了为何原子弹轰炸,俄国宣战试归纳这篇消息写了哪些新闻事实,运用了哪种消息结构形式明确:这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本课包括了两则新闻报道。
第一则报道是关于我国成功发射北斗导航系统的新闻,第二则报道是关于我国科学家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
这两则新闻报道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提高学生对新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他们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背后的科研过程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并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后的科研过程和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把握新闻的关键信息,提高新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倾听与表达的能力、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把握新闻的关键信息。
2.难点:学生能够分析新闻报道背后的科研过程和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新闻报道,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关键信息。
2.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分析新闻报道,探讨新闻背后的科研过程。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展示科学家们的科研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新闻报道的相关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新闻报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新闻阅读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第一则新闻报道,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关键信息。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消息二则》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课。
本课包含了两则新闻报道,分别是《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和《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
这两则消息是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政策和战略,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消息的内容出发,理解其中的智慧和战略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则消息,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的抗日政策和战略。
2.难点:理解消息中的智慧和战略意图。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消息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分析和解读消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消息背后的和战略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和分析两则消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两则消息,对消息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两则消息的来源和背景,然后呈现两则消息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则消息,理解消息的内容和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强烈推荐】《消息二则》优秀教案设计2篇
《消息二则》最新优秀教学设计2篇《消息二则》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消息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五部分,明确各部分在消息中的作用。
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中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能够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快速阅读和理解消息文本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消息的结构和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层次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加深对消息的理解,提高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气势,体会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消息的结构特点,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消息的结构。
品味消息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准确、简洁、生动的特点,如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对数字和动词的运用等。
理解两篇消息所报道的事件内容及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消息中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如何通过客观的报道传达出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和对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让学生理解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在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时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如何迅速、准确地向读者传递信息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示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的场景,如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观画面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解放战争中还有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吗?这些战役又是如何被报道和传播的呢?”由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消息二则》,让学生对消息这种新闻体裁有初步的认识和期待。
消息二则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
消息二则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8篇消息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5个生字“冈、蝴、蝶、耀、颊”。
积累7个词语“春装、山冈、蝴蝶、雀跃、沉睡、照耀、面颊”。
2、按要求预习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能说文章说的春天的消息;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
在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在学文的同时能选用合适的方式理解词语“盼望”、“爱怜”、“雀跃”的意思。
教学媒体春天图片课前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歌。
2、预习作业(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盼望、爱怜、雀跃。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1、看画面,说景象。
(1)出示描绘春天景象的画面。
(2)按“春天到了,什么怎么样了”的方式说说春天的景象。
(3)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春天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春天的诗歌。
谁能把你所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歌读给大家听?预习反馈:诵读《咏柳》、《春夜喜雨》……3、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出示课题:1、春的消息齐读课题(理解题目中“消息”的含义)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学习字词。
(1)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冈”的读音是第一声,“颊”的读音是jiá。
完成多音字练习。
piǎo()jīn()tǔ()漂禁吐piào()jìn()tù()(2)掌握字形,重点指导“耀”和“颊”的字形3、通读全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哪些春天的消息。
读后交流。
三反复诵读,体味诗蕴1、轻声读诗歌,圈出诗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物。
交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连贯地说一说。
板书: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2、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么?交流、小结:作者描写了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雏菊、枝头的绿苞;明丽的阳光、田野里的小草,因为这些都是春天到来时最具特点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满生机的。
消息二则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消息的特点、结构和要素。
- 学会阅读消息,能够准确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 掌握消息的写作方法,能够撰写简单的消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和分析消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激发学生对新闻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
- 通过对优秀消息的学习,感受新闻的力量和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消息的特点、结构和要素的掌握。
- 消息的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消息的主旨和关键信息。
- 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息的相关知识和写作方法。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消息文本,分析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消息的理解和看法。
4. 写作法:安排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消息案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新闻视瓶或展示一则新闻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你们平时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新闻的?新闻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息。
(二)讲授消息的相关知识1. 消息的特点(1)真实性:消息必须真实可靠,报道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2)时效性:消息要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简短性:消息的篇幅一般较短,语言简洁明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传达主要信息。
(4)客观性:消息要客观地报道事实,不带有主观色彩。
2. 消息的结构消息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组成。
八年级消息二则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消息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
- 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消息,如新闻报道、人物通讯、事件报道等。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简短的消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消息的能力。
- 通过实践写作,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兴趣和尊重。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敏感度。
教学重点- 消息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 不同类型消息的识别和分析。
- 消息写作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准确、简洁地表达信息。
- 如何在写作中保持客观性和真实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相关新闻消息的案例。
- 消息写作的指导材料。
- 学生分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 学生准备:- 预习相关新闻消息。
- 准备参与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展示几篇不同类型的新闻消息,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消息的特点。
2. 提问:同学们认为消息有什么作用?它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消息的基本结构- 标题:简明扼要地概括新闻内容。
- 导语:引出新闻主题,为读者提供背景信息。
- 主体:详细叙述新闻事件。
- 结尾:总结新闻事件,有时包含评论或展望。
2. 不同类型消息的识别- 新闻报道: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
- 人物通讯:介绍某个人物的生平、事迹或思想。
- 事件报道:详细描述某个事件的过程和影响。
3. 消息写作的基本技巧- 客观性:避免主观臆断,尊重事实。
- 简洁性: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信息。
- 准确性: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给案例消息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四、实践写作(15分钟)1. 教师提供写作主题,如校园活动、社会热点等。
2. 学生根据主题撰写简短的消息,注意结构、客观性和简洁性。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
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一、如果这是教案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一、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消息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能够分析消息中的关键信息,如标题、导语、主体等。
3.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提高新闻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 掌握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
2. 学会从消息中提取主要信息。
(二)教学难点1. 理解消息的语言特点,简洁、准确、客观。
2. 体会消息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息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消息中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同学们,咱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那你们知道消息都有哪些特点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消息二则,一起探索消息的奥秘。
2. 课本原文内容讲解(1)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篇消息。
读完后,我会问同学们:“从标题上看,你能猜到这篇消息大概是关于什么的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标题是如何概括消息主要内容的。
(2)接着讲解导语部分。
我会说:“导语啊,就像是消息的小脑袋,它把最重要的信息都放在开头了。
大家看这里,这几句导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很精炼呢?”(3)再对主体部分进行分析。
“主体就像是消息的身子,把导语里提到的事情详细地展开来说。
这里面每一段都有它的作用,大家来找找看,哪些句子是在补充事件的细节呢?”(4)对于背景和结语部分,如果有,也按照同样的方式讲解,让学生明白它们在消息中的作用。
(5)用同样的方法讲解第二篇消息。
3.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这两篇消息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会在各小组间巡视,听听同学们的讨论内容,然后说:“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啊,谁能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呢?”引导小组代表发言,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通过观看表现渡江战役的影像资料,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2.结合课文旁批,引导学生掌握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
3.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情感,并在交流互动中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948 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 年1 月21 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 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 世纪最具影响100 人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2.知识链接(1) 消息的概念。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 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3) 消息的结构。
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也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③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⑤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4) 消息固定的格式 —— “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 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3.检查预习(1) 订正字音(2) 词语释义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败退。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督战:监督作战。
歼灭:消灭 (敌人 )。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3) 词语辨析“溃退”和“撤退”两个词都有“后退”之意。
“溃退”指失败后, 狼狈不堪, 没有秩 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
“撤退”是指从战场或冲突地点撤回,从阵地或占领区退出, 是有计划的后退,比“溃退”有序得多。
“摧枯拉朽”比喻迅速地摧毁腐朽势力,用于褒义的语境,不可用于贬义的语境。
三、合作探究(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 何时: 1949年 4月 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
何地:在芜湖和安 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人民解放军, 三十万之众。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 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如何: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 四小时,突破敌阵, 摧枯拉朽, 渡江后乘胜追击;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 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 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 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答案示例: 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完整地告知: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 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具体地告知: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 地点在芜湖、 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军无 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 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 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摧枯拉朽(xi )歼灭(ji ①n锐不可当(d a n)g区域(y )i 溃退(ku > 泄气(xi 左 督战(du) 荻港(d X 要塞(s Q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
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教师点拨: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
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
这是由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是消息的电头。
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据了解,渡江战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改成“百万大军” ,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
也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
3.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 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 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 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 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 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答案示例:不能换。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
“ 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答案示例:“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
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B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答案示例: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
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
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找出这则消息在写作手法上呈现的特点。
答案示例:(1)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这场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渡长江。
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199 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
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