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言语行为理论

合集下载

浅析语分析与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

浅析语分析与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

浅析语分析与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对于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一直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语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是两个不同但是相关联的语言学理论,它们分别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角度探讨语言的各个方面,并共同贡献于现代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本文旨在从浅层次探讨语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以期对于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本质有所帮助。

一、语分析语法是语言的形式层面,它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而语分析则是对于语法的具体应用。

语分析的基本内容是分析文本的语法结构,即将文本中的单词,短语和句子进行分析,以解释其意义。

语分析注重于语言形式、结构以及对语言的规范化,具有高度的形式化、抽象化和规律性。

语分析在语言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尤其是在翻译、教育和文学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语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二、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对于语言功能层面的研究,它强调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为了达成特定的目的,如请求、承诺和述说等。

这里的“行为”是指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及其相关事件的总称。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是言语行为,即说话者通过语言达成特定目的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学领域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尤其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语分析与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语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学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具体来说,语分析在探讨语言形态、结构和规律方面的优势很明显,而言语行为理论则着重研究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从语言形态层面来看,语分析通过站在语法和词法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语言形式和结构。

这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理论。

最后,指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约翰·塞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

一.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对奥斯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塞尔在1969年出版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建构了他独特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Searle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即我们所称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一) 和奥斯汀一样, 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所以它声称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提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符号、词语和句子,或者是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标记,而是在执行言语行为时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产生。

”[1](二)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

他认为语言学哲学是试图通过关注个别语言中具体语词或其他成分的日常用法来解决具体的哲学问题,而语言哲学是试图对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如所指、真理、意义和必然性,从哲学上给以明晰的描写。

在他看来,语言学哲学可以看作某种方法的代名词,而语言哲学可以看作某一学科的代名词。

他明确指出,他虽然有时使用语言学哲学,但是他的理论属于语言哲学而不是语言学哲学。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一)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一)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一)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逻辑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与突破。

本文介绍了该理论产生的渊源及内容,并重,点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逻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哲学家对语言的认识既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又将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行为来对待,于是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渊源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其学生塞尔修正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严密化。

在他们之前,弗雷格、马林诺夫斯基、维特根斯坦等先驱已对该理论提出了一些思想片断。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弗雷格首先发起此次转向,罗素继承并发展,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这一转折和过度。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到来,从内涵上看分析哲学指“把哲学问题置于语言领域并在分析语言手段和语言表述的基础上解决哲学问题”。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逻辑分析学派和日常分析学派。

前者主张应发明一种其语法形式在逻辑上是完善的语言,后者则侧重分析自然语言或日常语言。

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了把交际中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来研究的思想并非只是从奥斯汀开始的而是由来已久的。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在《如何用语词做事》中,奥斯汀首先指出,“言”就是“行”。

他认为,言语是人在特定场合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运用语言的说话行为和所说的话。

因此,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奥斯汀区分了两类不同的话语: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并用“适当与否”、“真假与否”两个评价标准来区分这两类话语。

之后,他又尝试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来处理“说话就是做事”的问题。

奥斯汀把作为整体的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可能以三种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

他把这三层意义的做些什么分别称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

以言表意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发出一段声音,组词成句,音义结合;以言行事行为指在完成“说什么”这一行为的同时,所表达的说话者说出这个话语的“用意”,产生的某种语力,如某人说:“出去!”这句话的同时,就实施了一个“命令”的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行为指说话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自己的用意之后,在听话者身上(也可能是说话者自己)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出现的一定效果。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四节言语行为理论
第四节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最初是由奥斯汀( Austin)提出来旳,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下面旳 假设,人类交际旳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体现 手段,而是完毕一定旳行为。
一、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区别出三种不同旳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
(言之发),以言行事(示言外之力),以言成 事(收言后之果)。以言指事就是言语旳字面意 义是什么,以言行事就是他旳交际目旳是什么, 他要实施一种什么行为,这句话是有言外之力旳 ,以言成事就是言后之果,也就是他实施了这个 行为之后,造成了什么样旳后果。
奥斯汀提出了“行事句”(performatives)旳概 念,它指那些实施行事行为旳句子。一般行事句 都有行事动词。所谓旳行事动词是指示了行事行 为旳动词。
在行事句中以行事动词作谓语动词而且说出该行 事句时,所实施旳就是句中行事动词所标志旳那 一种或几种行事行为。但是在一种句子中,行事 动词并不一定出现。
塞尔(John R.Searl)将言语行为分为下列五种 类型:
5、宣告类。此类以言行事行为指话语所体现旳命 题内容与客观现实之间旳一致。体现宣告旳动词 主要有声称、任命、指定、宣告等。
为了使行事行为旳功用分类能够适应分析语言交际话动旳 需要,应该对塞尔旳分类进行合适旳补充。为此能够在塞 尔旳五种类别之后增长如下三个类别:
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审阅言语交际提供了一种不 同旳视角,它对交际旳大部分内容旳分析都包括 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中,而且在我们将要讲到 旳关联原则也会对会话分析提出更加好旳分析。 所以一直有学者置疑这个理论在语用学中存在旳 必要性。
甲:明天晚上咱们去看电影吧。乙:我得准备考试呢。 会话含义推导过程: l.甲向乙提了一种提议,乙则回答说要准备考试。 2.甲推测乙遵守会话合作原则,所以乙是合作旳。 3.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等,对提议旳反应是接受、拒绝、反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摘要:通过对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舍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奥斯汀认为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即已言成事。

他认为研究的语言行为的重要目标不应该是单词和句子,而是通过两者或者是两者的结合所完成的行为。

舍尔除了赞同奥斯汀的观点,也完善了该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在此基础上,还有舍尔的简介言语行为。

此理论说明并且体现了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舍尔;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在其著作《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提出的,他认为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即已言成事。

同时他认为言语行为不是单一的,同一句话可以完成三种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舍尔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同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另外,舍尔将其分为归约性言语行为和非归约性言语行为。

该理论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概念及其起源现代学家认为,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互动的时候,以实现某一特定的交际目的(如询问、请求、命令、警告、道歉、祝贺、赞叹、感谢等),这些实际上也是完成一种行为,这些行为均可以被称为是言语行为,即以言成事。

例如,当顾客去商场买衣服的时候,顾客问销售员这件衣服多少钱,销售人员进行回答,然后顾客接下来又用手指了指另一件衣服,此时销售人员同样也说出了那件衣服的价格。

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所要传递的信息和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发出一种询问。

说出“问衣服价格”是一种行为,这是言语行为,用“手指衣服”也是一种行为,这是动作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

20世纪30年代,在逻辑学领域盛行逻辑实证主义。

该学说认为:“除非一个句子至少在原则上可以实证(即验证他的真假),严格地说它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这是一只会设计程序的鸟”“他是第一个吃西瓜的人”这些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句子,因为它们从逻辑角度看均属于空集。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一、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概述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即言语行为。

1.理论背景:乔姆斯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是对传统语言学观的反思。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2.理论核心:乔姆斯基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表达性行为、施为性行为和认知性行为。

这一分类揭示了言语行为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的分类1.表达性行为:指通过言语表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意图,如陈述事实、表达意见等。

2.施为性行为:指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3.认知性行为:指通过言语交流获取或传递信息,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三、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应用1.教育领域: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运用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2.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言语行为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治疗师可以运用该理论分析患者的沟通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社会交往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沟通场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四、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1.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语言的特性,可能导致理论在其他语言中的应用产生偏差。

2.实践应用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理论具体化、操作化,以适应不同语境和个体需求,是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1.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

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

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例如:(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母亲:不可以,写作业!(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乙:我明天有课(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乙: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6)售货员:就买这件吧,挺合适的顾客:贵了点,看看别的吧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拒绝”言语行为在具体应用时是各种各样的:例(2)是直接拒绝,(3)是批评性的婉拒;(4)是提供原因或借口的婉拒;(5)是提供建议的婉拒;(6)则是提供借口,再建议,表示婉拒。

最新-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精品

最新-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精品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分类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由继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套更加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此理论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本文对两位学者就言语行为理论所作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指出了其作用与不足。

一、的言语行为理论一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

到上世纪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

他于19年在哈佛大学进行讲座时提出了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此后于19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作《论言有所为》。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具体的论述。

他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成果在论言有所为》书中,明确地把话语分成叙事句和指陈性的语句,即施为句-。

前者描述所做的事情,而后者是说事同时也在做事。

他指出叙事句的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报道事实,是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如1说此话时,此人只是陈述了自己是英语教师这一事实。

施为句则不具有报道,描述或表述的功能,而是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了某种行为。

认为对施为句不能用真假衡量,而是用适宜性条件或得适宜性条件诚实或不诚实真实或不真实使用得当-或使用不得当来衡量张莉,2005如此外,两者的句法特征也有所不同。

前者可以用副词来修饰,而后者则不可张春隆,1994。

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裁决类,如描述、预估;施权类,如命令;承诺类,如应允;阐述类,如否定;表态类,如埋怨。

后来还根据施为动词的有无,把施为句进一步划分为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

显性施为句即直接实施某个行为的语句,它们包含有施为动词。

隐性施为句间接实施某个行为的语句,它们不包含施为动词。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浅析⾔语⾏为理论解析2019-09-01摘要:本⽂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语⾏为理论的产⽣、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语⾏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语⾏为理论的理解。

关键词:⾔语⾏为理论;间接⾔语⾏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1、⾔语⾏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语⾔学家索绪尔就把⼈类语⾔区分为“语⾔”(langue)和“⾔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学家乔姆斯基⼜进⼀步把⼈类语⾔区分为“语⾔能⼒”(competence)和“语⾔运⽤”(performance)。

⼆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类的语⾔活动涉及语⾔的体系和语⾔的使⽤两个⽅⾯。

但真正对语⾔使⽤进⾏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度、提出⾔语⾏为理论的是⽜津⼤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的使⽤问题,⽽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就是⼀种⾏为这⼀观点进⾏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步发展了这⼀理论。

⾔语⾏为理论认为语⾔是传达信息的⼿段,⼈们是在以⾔⾏事,⼀切语⾔交流都包括⾔语⾏为。

语⾔是⼈类交际的⼿段,但⼈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或者这些符号、词、句⼦的标型,⽽是完成⼀定的⾏为,⽐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为可以通过同⼀种⾔语来表达,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语得以实现。

⾔语⾏为理论强调说话⼈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不是语⾔本⾝的意思;对于⼀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的使⽤以及⾔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的语句。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研究。通过 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进 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言语行 为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该理论。
应用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语言教 育、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领域。 这种应用可以促进言语行为理论 的实践应用和发展,提高其对语 言使用的指导意义。
人物塑造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言 外之意和性格特点。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01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挑战。
交际策略
02
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和技巧,有助于
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文化性
言语行为具有文化性,它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 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传统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方面,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一些语言学家开始关 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意义,推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加强实证研究
01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加强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言语
行为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拓展到非口语交际
02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将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拓展到非
口语交际领域,以更全面地描述人类交流的本质。
发展评估工具
03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开发新的评估工具,以更准确地
评估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电子媒介言语
电子媒介言语是指通过电子媒介方 式表达的言语行为,例如电话、短 信、社交媒体等,它具有便捷性和 实时性。

浅析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

浅析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

浅析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实际交际场景的能力。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

一、理论基础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它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对话是语言行为的基本形式,言语行为具有语境依存、交际目的和交际效果等特点。

运用这一理论进行英语口语教学可以更加贴近实际语言使用,并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交际的原则和规律。

二、教学内容1.交际功能:注重培养学生日常交际和实际交际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和句型。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教授学生如何进行问候、介绍、请求、道歉、邀请等交际行为。

2.语用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使用方式和含义,例如语气、语调、谚语、成语等。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真实对话材料,掌握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应用。

3.沟通技巧:培养学生有效的沟通策略和交际技巧,如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回应技巧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训练学生在真实交际中的应对能力。

三、教学方法1.对话模型:将真实的对话材料纳入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演示对话,并让学生模仿和练习。

通过观察和模仿,学生能够提高实际交际的能力。

2.任务驱动:设计具有明确交际目的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让学生扮演旅游中的导游和游客,进行对话实践。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实际交际情境中,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应对能力。

教师可以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提供反馈和建议。

4.社交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社交讨论,让他们通过互动交流,提高语言的流利性和自信心。

教师可以设定话题,引导讨论,同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改进英语口语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注重交际功能、语用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培养,结合对话模型、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和社交讨论等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熟悉、掌握和应用英语口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人类使用语言时的行为和意图。

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奥斯汀和西尔斯创立的,是后来形成现代话语分析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理论的本质、特点、局限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评析。

一、理论的本质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次语言交际实际上是一个行为活动,其本质是对听众进行某种说服或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表现出作者的态度、意图、情感等等,并且有时候他们所说的话可能引发听众采取某些行动。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一次语言交际都是既具有言外之意又具有言内之义的。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针对英语进行研究的,后来又被扩展到了各种语言的研究中。

虽然在不同语言交际中,人类在语言运用的方式和表达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但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通用的规则和结构。

二、理论的特点言语行为理论有很多特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它解释了语言的交际性质。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下,语言的作用是与周围环境交流和互动。

人们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并且大部分语言的使用都是出于交流的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强调了不同言语行为之间的联系。

它认为,每一次语言交际都是一种行为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控制他人的行为或调整他人的注意力。

而不同的言语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着很多关联,尤其是在写作或口语表达时。

三、理论的局限尽管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解释语言交际的本质和特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其局限也不可忽视。

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缺陷是,它并没有涵盖所有类型的语言交际。

例如,猜谜、语言游戏等等,这些语言形式并不常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很难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

另外,言语行为理论忽略了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异。

因此,了解语言交际的上下文含义和社会、文化背景也十分重要。

四、研究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对我们理解语言交际和言语修辞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浅析胡塞尔与言语行为理论

浅析胡塞尔与言语行为理论

浅析胡塞尔与言语行为理论哲学的重要部分,改变了传统哲学对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的看法。

言语行为理论由于奥斯汀、塞尔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二十世纪初已经出现了萌茅,胡塞尔对此亦有大量论述。

本文立足于胡塞尔早期思想,力图句画出胡塞尔对言语行为的复杂分析,评价它的得失。

毫无疑问,言语行为理论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根据其主要代表奥斯汀和塞尔的理论,说话就是根据规则行事,言语行为,而非命题才是语言哲学所要研究的基本单位。

近来,当人们越来越关注现代语言哲学的起源问题时,人们发现,言语行为理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德语思想界就有了雏形,其中,胡塞尔和围绕着他形成的哥廷根现象学小组已经对此做了大量的论述,他们的研究表明,言语行为理论和意向性理论是相容的,这一点也表现在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之中。

本文将整理出胡塞尔有关言语行为的论述,并且分析他最终为什么没有建构起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讨论言语行为,是从区分记述句(Constatives)和施事句(Pedormatives)开始的。

记述句,比如一般的陈述句有真值,它是用来描述事态的,而传统哲学把这种句子的功能作为语言的本质来把握,从而武断地判定,语言就是描述世界的工具。

在他看来,这显然忽略了记述句之外的其他类型的语句,比如疑问、命令,传统哲学家犯了“描述性谬误(descriptivefallacy ) \",这些句子没有真值,但是它们也并非没有意义,实际上,在说出这些语句的同时,说话者就是在做事,奥斯汀称这些语句为施事句。

尽管他后来不再坚持记述句和施事句的区分,并且认为,记述也是一种言语行为,这个区分作为起点却是非常重要的。

胡塞尔也已经注意到了这样的区分,并且在《逻辑研究》最后部分用一篇的篇幅着重讨论。

胡塞尔的讨论是从一个古老的争论开始的:对祈使句、愿望句的讨论由来已久,它们是否和判断句具有同等地位?它们和判断句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一直构成对逻辑学家的挑战。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分类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由Searle继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套更加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此理论已成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本文对两位学者就言语行为理论所作的研究进行了评析,并指出了其作用与不足。

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一)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

到上世纪s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能力”(compr(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Austin。

他于19ss 年在哈佛大学进行讲座时提出了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此后于19s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作《论言有所为》。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具体的论述。

他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二)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成果在((论言有所为》书中,Austin明确地把话语分成叙事句(performatives)和指陈性的语句,即施为句(consta-lives)。

前者描述所做的事情,而后者是说事同时也在做事。

他指出叙事句的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报道事实,是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如:1 am an English teacher.说此话时,此人只是陈述了自己是教师这一事实。

施为句则不具有报道,描述或表述的功能,而是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了某种行为。

Austin认为对施为句不能用“真假”衡量,而是用“适宜性条件”或“得适宜性条件”“诚实”或“不诚实”“真实”(authentic)或“不真实”(inauthentic)“使用得当”(i n-yoked)或“使用不得当”(misinvoked)来衡量(张莉,2005) 如:I declare the ceremony open.此外,两者的句法特征也有所不同。

浅释言语行为理论

浅释言语行为理论

浅释言语行为理论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牛津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在语言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学研究的趋势,为语言学的语用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其核心理论,为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引言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speechact)。

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的使用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把语言当成了人类的行为方式,而且对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及相关语境等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都考虑进去。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语言哲学家Austin关于语言具有行事功能这一哲学思想且该理论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则要归功于Austin的学生Searle的努力。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一)Austin对施为句(performative)和表述句(constative)的区分哲学家历来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statement)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而陈述之言所做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

但Austin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怀疑。

Austin首先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表述句和施为句。

Austin后来还根据施为动词的有无把施为句进一步划分为显性施为句(explicitperformatives)和隐性施为句(implicitperformatives)。

显性施为句为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隐性施为句就是不含施为动词的施为句,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交际语境。

但是后来Austin渐渐对这种分类产生了怀疑,于是放弃了原先对施为句和表述句的区分。

他开始重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

(二)言语行为的三分说根据Austin的新模式,我们说一句话时,其实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形为(ill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外国语学院2010级英语(师范)三班赵冬雪学号:20101154010083浅析言语行为理论Abstract:Speech act theory is not simply a theory concerning about speaking.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significant background has a great effect on English study. In this paper, I will analysis the theo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daily speech and speech 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关键词:Speech act,linguistics, pragmatics中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有关于言语的理论。

它拥有久远的历史,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背景对英语研究有重大影响。

本文以语言学理论和语用学理论为基础,从日常言语和言语行为角度,对这种理论进行分析。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学,语用学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相对新近的一个分支,而言语行为理论则是语用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

关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约翰·朗肖·奥斯汀在哈佛大学做了一篇演讲,题目是《如何用言语办事》。

从这个有趣的标题中,我们能够粗略地了解到这个理论的大致内容。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言语行为理论就是一个关于“说话就是做事”的理论。

本文力求对这个理论进行详尽的分析。

由于我是语言学学习的初学者,我主要对其他人对于此理论定义的理解和语用学是如何产生以及它在语言学领域中具体的使用目的进行了描述。

与此同时,我将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言语行为理论的起源——施为句和表述句,以及两种句子之间的分界线是如何变得不清楚和不适宜的。

第二部分讲的是言外行为理论的产生及其相关的一些有趣的话题。

第一部分:施为句和表述句。

首先,奥斯汀称语句可以分为两类:施为句和表述句。

根据奥斯汀的观点,施为句是指句子无法描述并且句子的使用或一部分的使用是在表述一种行为。

相对而言,那些可以描述的句子就成为表述句。

从奥斯汀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句子要成为施为句,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句子无法描述事物。

2、句子无法判断正误。

3、句子的使用必须是实施一个行为。

现在,根据以上三个要求,让我们列出几个例子:1. I declare the Spring Gala open.2. I promise to finish my homework on time.3. I bet you six 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奥斯汀曾经将“I promise… I know…”等等这样的句型称作“程式用语”。

后来,在他的演讲《如何用言语办事》中,他用“施为句”取代了“程式用语”。

他说如果我们使用这些句型,我们就是在实施一个行为。

然而,这些句子只能在合适条件下被说出,这些条件包括合适的进程、人群、情景和想法。

如果违反了合适条件,动作行为将不会被实现。

比如说“I declare the Spring Gala open”这句话,假设你即将担任春节晚会的主持人,你要在开场的时候宣布晚会的开始。

但是如果你在家里联系说这句话,你讲出来的这句话就是无效的,因为你并没有在对的时间与场合进行宣布。

不过,不久之后奥斯汀发现这些合适条件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合适。

这些合适条件只适用于施为句。

举例来说,当我们使用施为句时,我们不是一定要遵守这些条件。

我们可以用“I give my word”来取代“I promise”,甚至我们可以直接用表述句来代替施为句,如例句“I’ll come at nine o’clock”。

另一方面,表述句也有其自身需要满足的合适条件。

比如说:“The present King of France is bald”这句话对于法国目前的政治系统来说就不合适。

由于这些不能够有效地区分施为句和表述句,奥斯汀开始去探寻能够区分二者的其他方法。

他将视线集中在施为句和表述句的语法区别上。

他发现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主动语态和陈述语气的施为句如此之多。

那这些能够使一个句子构成施为句吗?当然不能。

奥斯汀随后发现施为句也运用第一人称复数、第二人称乃至第三人称,另外还有过去时、被动语态和命令式。

来看一下几个例子:1.We promise to clean the room afterwards.2.You are hereby authorized to pay for the purchase.3.Passengers are warned to cross the track by bridge only.4.Turn right.尽管施为句和表述句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它们二者依然享有共性。

尤为重要的是,在不违反合适条件的情况下,二者的形式可以相互转换。

例如,“I promise to finish it on time”这是一个施为句,“I will finish it on time”这是一个表述句,二者完全等同。

将句子分为施为句和表述句的最初目的是要强调一些词语是行为词。

更确切地说,有时,说话就是做事。

然而,奥斯汀发现,无论我们何时说话,都可以被看作是在做事。

因此,区分施为句和表述句似乎是无价值的,并且,所有的问题都应该被重新考虑。

就这样,一种叫做“言外行为”的理论呼之欲出。

第二部分:言外行为理论。

由于施为句和表述句的区分不能够完全符合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提出了另外一个更加有效的理论——言外行为理论。

在《如何用言语办事》这篇演讲的后半部分,奥斯汀以新颖独到的方式开始了这个问题,并号召大家重新思考“说话就是做事”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奥斯汀所讲:“每个句子都可以被用来执行一个行为。

”那么,为什么每个句子都可以被用来执行一个行为呢?奥斯汀称,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他实际上是在完成三个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这里我们只将重点放在“言外行为”上加以分析。

奥斯汀强调说,执行“言内行为”就是在执行“言外行为”。

例如,当我们执行一个言内行为时,我们同时也完成了三个动作:提出或回答一个问题,提供信息和承诺,宣布一个决定或目的以及其他相似的动作。

现在,我们可以为言外行为下一个定义:言外行为就是指一种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比如说,表达说话者为什么要那样说,更确切地说,表达说话者说话方式的真实意义。

换句话说,当我们说话时,我们不仅在制造一些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我们还要搞清楚我们制造它们的目的,我们想让它们得到理解的方式,或者说像奥斯汀更喜欢讲的,这些语言单位有其自身的某种力量。

虽然奥斯汀也承认“确切意义”可以看作是“意义”的一部分,但他指出,最好要将“确切意义”和“意义”区分开,就像要区分“感知意义”和“所指意义”一样。

然而,乔纳森·科恩极力反对言外行为理论。

他说区分“确切意义”和“意义”是毫无价值的,更确切地来说,很难在一句话中找到什么是“确切意义”,什么是“意义”。

例如,在下边两个句子中,就很难区分“确切意义”和“意义”。

换句话说,在下边两个句子中,“确切意义”和“意义”是相同的。

例句:1.Is it raining?2.I ask whether it is raining.这两句话都是在问外边是否在下雨,所以这两句话中的“确切意义”和“意义”就完全相同。

然而,我们也应该承认奥斯汀对于“确切意义”和“意义”的区分是合理的。

举个例子来说,有人对你说“你是个傻子”,然后你回答“你什么意思?”你这样问并不是因为你真的不明白“傻子”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或者不懂“你”到底指代的是谁。

你真正不明白的是说话者说这句话的意图。

另一方面,你也许知道说话者说话的意图是什么,但“你什么意思”这句话就表明了你对说话者评论的异议。

这个例子完美地证明了“确切意义”和“意义”是能够被区分的。

甚至在上文提到的科恩关于“下雨”的两个例句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不同的“确切意义”。

我们可以用“Is it raining?”这句话去询问我们是否可以外出,是否应该带一把伞。

然而当我们说“I ask whether it is raining”这句话时,我们也许是对别人对“Is it raining?”这句话的回答并不满意,所以才继续发问的。

因此,这两句有相同“意义”的句子却有着不同的“确切意义”。

奥斯汀的学生约翰·赛尔虽然也承认说很难对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加以区分,但是他对于此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

那就是运用其它的术语来代替言内行为。

奥斯汀曾将“言内行为”分成三小类:发音行为、措辞行为和表意行为。

例句:1.He said: “Get out!”——措辞行为2.He told me to get out.——表意行为3.She said: “Are they at home or school?”——措辞行为4.She asked whether they were at home or school.——表意行为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使用的动词“tell”和“ask”是言外动词。

因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措辞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言外行为重叠。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赛尔建议说,我们可以用“命题行为”来代替“措辞行为”,并且保留其他三种行为。

塞尔的观点是:“命题行为”等同于“指称”和“陈述”。

因此,“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的区分就变成了“发音行为”、“措辞行为”、“命题行为”和“言外行为”四者的区分。

这里,我要提出另外一个关于“如何将Illocutionary Act翻译成中文”的有趣的话题。

早期一些学者为图方便,就把“Illocutionary Act”翻译成“言外行为”,并且,“言外行为”可以对应上中文的“言外之意”。

然而,我们并不能赞成这种翻译方式,因为前缀“-il”的意思不是“相反”,而是“处于……中”和“在……范围内”。

奥斯汀曾经强调过:只要是能够表达出言内行为的意思,就有一个言外行为在其中,也有可能表现出其他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言外行为意味着在言内行为中包含着另外一种行为。

实际上,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要熟悉“言外之意”,因为我们的语言有着丰富多彩的意义。

我们中国人喜欢挖掘出词语背后的深层意义。

中国诗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中国的诗歌里,一个字或词包含多种意义,等待你去感知。

然而在我看来,“言外之意”也并非可以是“Illocutionary Act”的最佳翻译方法,因为我们忽视了“Act”这个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