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贫困根源分析
农村地区贫穷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案

农村地区贫穷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案在中国,农村地区的贫穷问题一直存在。
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他们的生活水平低下,缺乏基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难以脱贫。
那么,造成农村地区贫穷的根源是什么?有哪些解决方案?一、根源分析(一)经济结构落后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农业和传统手工业。
由于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效率较低,资金和技术投入有限,导致农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农民的收入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二)教育水平低下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校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较低等教育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地区。
农民未能获得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变化,从而难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增加收入来源。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农民生活保障出现了很大问题。
由于传统观念,许多人不愿意购买保险,致使农民生活受到较大影响。
同时,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很多农民无法获得医疗保障,医疗费用较高,治病变成了一大负担。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桥梁、通讯、供电、供水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由于网络和信息的缺乏,很多农民缺少更多的信息来源,无法适应更多的社会变革,从而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解决方案(一)多元化经济发展为了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问题,要多元化发展经济。
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展农村旅游、农村特色食品等经济活动,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资源整合,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二)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在教育方面,要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建设,做好农村教育的保障。
改善学校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确保农村学生接受到与城市相当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保障。
扩大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降低社会保障缴费比例,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农村经济现状的贫困因素分析

农村经济现状的贫困因素分析一、人力资源短缺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很多劳动力只能在城市从事低技能工作,收入较低。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目前,农村地区普遍使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此外,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缺乏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缺乏农产品加工技术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导致农产品无法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商品,仅仅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
这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给农产品的流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无法及时、有效地将农产品送往市场,导致农产品销售难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受到限制。
五、金融服务不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和其他金融支持,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经济活动。
金融服务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贫困现象的存在。
六、农村教育水平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要求。
这限制了农村经济的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有限。
七、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地区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农民容易受到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无法及时调整生产决策。
此外,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往往受到不正当竞争和倒卖行为的限制,农民的收入受到损失。
八、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地区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病虫害等,在短时间内造成农作物大量损失。
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村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九、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农民缺乏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旦遇到疾病、意外等突发状况,会给家庭经济带来严重负担,加大了贫困风险。
农村贫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途径

农村贫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途径1. 引言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分析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几种解决途径。
2. 原因分析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2.1 教育水平的落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相对较低,造成居民技能水平不高,难以找到脱贫的途径。
2.2 土地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土地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量农户面临着土地不足的问题,无法发展农业生产。
2.3 产业结构转型不顺利:农村部分地区长期依赖传统农业产业,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收入水平难以提升。
2.4 公共服务不到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给贫困地区居民带来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3. 解决途径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重点:3.1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
3.2 实施土地改革: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3 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水平。
3.4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村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4. 案例分析以下列举一些成功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案例,以验证上述解决途径的可行性:4.1 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教育工作:某地区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设施,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有效提升农民子女的就业竞争力。
4.2 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某县通过推行土地流转制度,使得土地更加合理流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3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某乡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我国农民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我国农民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的论文题目:我国农民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贫困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农民贫困的原因,包括土地资源问题、就业机会不足、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
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对策,包括发展现代农业、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以期为实现农民稳定脱贫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贫困、原因分析、对策引言:农村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的社会问题。
虽然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和发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仍然身陷贫困之中。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农民贫困的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土地资源问题农村的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对于他们的生计和收入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的土地资源有限,而且大部分仍然为传统小农经营模式,导致了农民在土地使用权和选择经营方式上受到限制,无法有效增加收入。
对策: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走向富裕。
同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和支持,使农民在土地资源上能够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二、就业机会不足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年轻人。
农民想要增加收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是关键。
对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进入农村地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推动农村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帮助农民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教育和医疗资源不平衡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很难满足农民的需求。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助长了农村的贫困。
对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增加就近入学机会,促进农民子女的教育机会。
同时,加强农村医疗资源建设,鼓励医生到农村地区执业,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还有待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一旦遭遇意外或疾病,往往会让农民陷入贫困。
农村主要致贫原因

农村主要致贫原因农村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经济、社会、教育、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致贫原因:1.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主要依靠种植业和畜牧业为生,经济结构单一、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容易受到天气灾害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收入波动较大。
2.缺乏农业技术和资金支持: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资金支持,导致农业生产效益较低。
此外,缺乏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农民难以集中力量进行生产经营。
3.农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资本和资源流失: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减少,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和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农村发展滞后。
5.自然条件限制:大部分农村地区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这些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6.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设施和人才普遍匮乏,这增加了居民就医的困难度和费用,也加大了贫困的风险。
7.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产品收购和销售不完善,导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大,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8.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完善,缺乏对失业、疾病、意外事故等风险的有效保障,一旦遇到不可预见的困难,容易陷入贫困。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涉及到经济、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策:1.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农村地区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
3.优化农村金融和信贷政策:加强对农户的金融支持,提供合理的信贷政策,为农民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保障。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和市场接入能力。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

致贫原因调研报告致贫原因调研报告引言:贫困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许多人。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的根源,本报告对致贫原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经济因素:1. 就业机会不足:就业是改善贫困状况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然而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导致人们难以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
2. 低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与就业机会密切相关,缺乏教育资源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使得贫困人口难以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3. 资源不均衡分配:一些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很难吸引外来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导致贫困问题长期存在。
二、社会因素:1. 社会歧视和排斥:一些特定的群体,如少数民族、残疾人或其他弱势群体,面临着社会歧视和排斥,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从而导致他们生活质量的下降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2. 城乡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贫困问题的另一个原因。
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导致就业机会有限,农民收入低,难以摆脱贫困。
同时,城市中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也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三、自身原因:1. 缺乏企业家精神:一些贫困人口缺乏创业意愿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决心,导致他们无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自己的经济活动,限制着自身发展的机会。
2. 疾病和健康问题: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匮乏,疾病和健康问题成为困扰贫困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贫困条件下的营养不良和恶劣生活环境,也对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结论:贫困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和个人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仅仅从经济层面来解决贫困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适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来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社会歧视、加强健康保障等。
只有全面解决致贫原因,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目标。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途径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原因复杂多样,解决途径也需要综合施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一、原因分析1.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很多农民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
传统的农业劳动力过剩,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很多人无法脱贫。
2.教育水平低由于受教育程度限制,很多农民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无法获得高收入。
3.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医疗等方面的不便使得农民生活质量较低,也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产值。
4.生态环境问题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空气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制约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解决途径1.拓展就业渠道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向农村转移,提升农民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2.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人力资源。
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促进农村教育事业持续发展。
3.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医疗等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推动农村土地整治、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结语: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复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实施全方位的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希望未来农村地区贫困问题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让每一个农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和发展机遇。
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主要原因:
1.土地资源短缺:农村贫困户的土地资源少,且土地质量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收入难以提高。
2.技术水平低:农村贫困户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收入难以提高。
3.市场信息不畅:农村贫困户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缺乏市场预测和营销技能,导致产品销售价格低,收入难以提高。
4.教育水平低:农村贫困户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职业技能和创业意识,难以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5.自然灾害:农村贫困户的生产活动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洪涝、旱灾等,导致收入减少。
农村贫困户收入低下的对策:
1.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村贫困户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农业
生产效益,增加收入。
2.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村贫困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收入。
3.市场信息共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共享平台,为农村贫困户提供市场预测和营销技能培训,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增加收入。
4.教育扶贫:加强对农村贫困户的教育扶贫,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创业意识,增加收入来源。
5.灾后救助:加强对农村贫困户的灾后救助,减轻自然灾害对其收入的影响。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
然而,中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贫困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1.1 乡村经济体系的薄弱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体系相对薄弱,农业仍然是主导产业。
然而,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高,给农民带来了不稳定的收入。
1.2 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足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相对薄弱,教育资源不足,许多农村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限制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提高收入的机会。
1.3 医疗服务水平低下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设施不完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
许多贫困农民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致使疾病成为致贫和返贫的主要原因。
1.4 土地问题中国的农村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一些贫困农民无法拥有足够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1.5 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平衡。
这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外部联系。
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途径2.1 发展农村产业为解决乡村经济体系薄弱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强农业科研,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政府可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村产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2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例如修建学校和提供奖学金。
此外,还可以建立培训机构,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3 改善农村医疗服务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医疗设施和医疗资源的供给。
此外,鼓励医疗人才到农村地区执业,提供相应的奖励和补贴,以改善乡村医疗服务水平。
2.4 推动土地制度改革为了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政府可以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有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流转权,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与农村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现实中,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影响。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存在如此严重的农村贫困问题呢?本文试图分析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希望能够有所启示。
一、自然因素中国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为复杂多样的国家之一,各地的地形、气候、水文情况各异,这对农业发展与农民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不同地区的耕地质量不一,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耕作困难,气候过于寒冷或过于炎热的地区作物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等。
这些自然因素使得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村贫困问题愈发显著。
二、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农村贫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历史原因。
按照历史时期分类,可以分为封建社会、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在封建社会时期,农民受着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生产力水平低下,贫困现象十分严重。
在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平等地位,但农业生产仍然缺乏改革,农村贫困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在社会主义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由于计划经济和政治环境等原因,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距,农民生活质量仍旧不高。
在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鼓励市场经济发展,城乡经济联系区别模糊,农民逐渐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向城市,但农村贫富差距也随之扩大。
三、政策因素政策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
例如,过去的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使得土地资源和现代化资源的使用难度较大,购买物质资产和享受政府福利的难度较大,使得一些农民难以脱离贫困状态。
近年来国家对于扶贫政策的力度虽然不小,但依靠的主要是财政援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缺乏对农民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全面支持,导致扶贫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贫困户贫困原因简述

贫困户贫困原因简述贫困户是指生活困难,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家庭。
贫困户的存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贫困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贫困户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贫困户可能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
他们可能没有稳定的工作机会,或者工作机会所提供的收入水平较低。
其次,贫困户可能面临生活成本的增加。
例如,食品、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费用可能超出他们的负担能力。
最后,贫困户可能缺乏资本和资源,无法投资或创业,从而无法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二、教育因素教育因素也是造成贫困户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受教育机会和质量的教育会限制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收入增长。
贫困户中的成年人可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此外,教育资源不平衡也会导致贫困户的教育机会受限。
贫困地区的学校可能设施简陋,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三、健康因素健康问题也是贫困户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贫困户可能面临健康问题和医疗资源的缺乏。
他们可能无法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这些健康问题可能影响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加剧贫困状况。
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对贫困户的贫困状况产生影响。
社会歧视、排斥和边缘化使得贫困户难以融入社会和享受公平的机会。
他们可能面临就业歧视、住房歧视和教育歧视等问题,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机会。
五、自身因素贫困户自身的因素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缺乏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的意识,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动,以及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都可能导致贫困的持续存在。
在解决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来改善贫困户的经济状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公平性;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提供贫困户的医疗保障;倡导包容性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减少社会不平等等。
通过综合施策,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贫困形成的历史原因

贫困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贫困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详细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经济发展水平是贫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匮乏等原因,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贫困问题的出现。
2. 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干旱等,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房屋损毁等,加剧了贫困程度。
社会动荡则可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政治不稳定、战争等因素,使得人们无法正常地参与经济活动,进而加剧贫困问题。
3. 制度不健全:制度不健全也是贫困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的政府机构不完善,政策措施不到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贫困人口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一些制度上的不公平和歧视也加剧了贫困问题的出现。
4. 教育水平低下:教育水平低下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是提高人们素质和技能的关键途径,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教育水平低下,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就业和发展,加剧了贫困问题。
5. 文化传统和观念落后:文化传统和观念落后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观念相对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放精神,导致人们缺乏创业和就业的动力和机会,进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综上所述,贫困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
要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改善教育条件、推广先进文化等。
同时,也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贫困人口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解决贫困问题的良好氛围。
贫困原因怎么写

贫困原因怎么写
贫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贫困原因:
1. 经济结构问题:一些地区或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主要依赖于农业或少数产业,导致就业机会有限,收入水平低下。
2. 教育水平低:贫困地区或家庭的教育水平通常较低,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限制了他们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3. 持续的自然灾害:一些地区常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洪水、干旱等,这些灾害破坏了农田和基础设施,导致农民收入减少。
4. 社会不公平:社会不公平现象,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导致一些群体容易陷入贫困。
5. 政府政策不力: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贫困救助政策,导致贫困地区的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6. 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贫困地区常常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道路、医疗、教育等,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7. 缺乏资本和创业机会: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缺乏创业所需的资本和资源,使
他们无法开展经济活动,提高收入。
在实际分析中,会存在多种原因交织的情况,因此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解决。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1.经济体制转型的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加剧。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地区相对依赖于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这些行业的收入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同时,市场规模小、技术不先进、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也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能力。
3.农民素质水平和教育程度低: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民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能力。
4.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如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完善限制了农民的发展。
5.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农村地区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洪涝、旱灾等,这些不可控因素会给农民的生活和产业带来重大损失。
1.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
通过培训和教育,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同时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3.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足。
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建设,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4.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土地流转效率,推动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更多收入。
5.健全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农民参与决策和管理,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需要全面深化,从经济、教育、基础设施、土地制度和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综合的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执行力,才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整体脱贫。
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
1、家庭人口较多,土地面积较少,老龄人口和小孩为主,青壮年劳动力缺乏。
2、家庭人口较少,无青壮年劳动力,生产生活困难。
3、小孩较多,学生较多,家庭日常开销支出巨大。
4、知识文化水平低,全家多为文盲半文盲,发展观念和意识不足。
5、长期有重病患者在家,大量医疗花费致贫。
6、无专业技能,不具备劳务输出的条件。
7、土地抗自然灾害能力差,防汛抗旱能力薄弱,农业收成不稳定。
8、自然环境限制,产业结构单衣,经济收入严重依赖农业。
9、房屋破旧,无力维修。
10、缺发展启动资金,无长期可靠的发展项目。
11、技术和知识都严重匮乏,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贫困问题的经济分析与对策建议

贫困问题的经济分析与对策建议贫困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贫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贫困人口集中国家之一。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贫困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经济原因分析贫困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机会不足就业机会的不足导致了大量的人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但是这些行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了自然环境和市场需求等限制。
而在城市地区,由于优先招收有技能的人员,许多缺乏职业技能的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些都导致了就业机会的不足,许多人只能过着贫困的生活。
2.教育程度低教育程度低会导致人们无法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和知识,也难以参与到高技术产业中去。
这会影响到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
同时,低教育程度还会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缺乏科学的耕作方法和种植技术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偏低,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
3.财富分配不均财富的分配不均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而城市的高薪人群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这些也导致了许多人在经济上无法独立支持自己的生活。
此外,高财富人群跨越地区隔离和贫困状况,进一步加剧了财富的不平等。
二、对策建议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是要在经济上给予人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以下是对策建议: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就业机会,必须加强对人们的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项目应根据地区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行业。
同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提供培训资源和设施,帮助人们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2.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之一。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建立教育基金,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扶贫政策分析

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及扶贫政策分析农村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虽然我国近年来在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贫困问题依然困扰着广大农村地区。
本文将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并对当前的扶贫政策进行分析。
一、农村贫困的原因1.重复种植和单一经济结构在农村地区,由于一些农民长期重复种植同一种作物,导致了土地肥力的下降和农作物产量的降低。
此外,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缺乏多元化的经济来源。
这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旦作物受灾或市场行情不佳,就容易陷入贫困。
2.资金短缺和金融服务不畅许多贫困农村地区由于资金短缺,无法进行农业投资、发展产业和壮大农民经济实力。
此外,金融服务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不畅的情况,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和其他金融支持,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3.教育资源匮乏和技能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技能的不足。
缺乏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农民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限制了他们实现财富增长和脱贫的能力。
二、扶贫政策分析1.发展乡村产业针对农村贫困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乡村产业。
通过引导农民发展合适的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比如,政府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农业和农村电商等,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和适应性,减少贫困的风险。
2.改善基础设施为解决农民出行不便、通信不畅等问题,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有助于扩大农民的市场覆盖面,增加收入来源。
3.教育和技能培训政府积极改善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此外,还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的需求。
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和技能水平,可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减少农村贫困。
4.完善社会保障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农民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对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农村贫困问题。
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的不平衡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包括改善农村经济基础、提高教育水平、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首先,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市场机制,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低下,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此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欠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不足,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农村道路、供电、通信等。
此外,还需要发展农民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等支持,帮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
其次,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质量也较低。
这使得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较弱,难以脱贫致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支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条件。
同时,鼓励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教,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品质。
另外,应加强职业教育,在农村地区建立技能培训中心,提供农民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帮助他们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
此外,缺乏社会保障机制也是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农民在面临疾病、养老、失业等风险时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救助措施。
这使得农民在面对意外情况时容易陷入贫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案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1.农村贫困现状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十分严重,许多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发展和脱贫。
2.教育与贫困教育是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有限,这导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3.农村就业问题农村就业问题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资源有限,农民的就业机会有限,很多人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收入微薄,很难摆脱贫困。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缺乏良好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5.医疗保障问题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农村贫困的一大难题。
许多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一旦发生重大疾病,往往就会导致家庭贫困。
6.政府政策与扶贫政府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如农村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等,能够有效缓解贫困问题。
7.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发展适合本地资源和特色的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贫困现状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9.加强农村教育与医疗建设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匮乏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10.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农民技能培训对于改善农村贫困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农村贫困的原因范文

农村贫困的原因范文首先是经济因素。
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主要依靠农业生产。
由于农村地区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经济发展受限,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同时,农村地区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往往只能靠务农维持生计,农业收入不稳定。
另外,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农民只有狭小的土地面积,种植业的收入难以满足生活需求。
其次是社会因素。
农村地区人口多为农民,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的机会,难以获得高薪资的工作机会。
农村地区也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在面临疾病、自然灾害等风险时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和帮助。
此外,农村地区的社会交往网络较为封闭,信息传递不畅,农民对于市场变动的了解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是政策因素。
在一些国家,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相对不足,农业农村发展受到限制。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政府投入不够,导致农民生活质量不高。
此外,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土地承包权不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状况,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得以改善。
其次,要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同时,要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
还要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传递和社会交往,提高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决策能力。
最后,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发展多元化经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农村贫困问题是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贫困根源分析农民贫困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农民贫困的根源不是源于农村和城乡之间内在的经济基础差异,而是源于凌驾于农村和城乡物质基础之上的不合理的制度设计。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源于产权制度的缺失、结构制度的差异、保障制度的偏颇、财政制度的歧视、法律制度的失灵、传统文化制度的禁锢。
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出路在于—合理的制度设计。
一、对现阶段农民贫困问题现状的考察(一)关于“贫困”定义的争议关于贫困,中国官方90年代初给出的标准定义是:以1990年为不变价,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30~650元和每年人均粮食消费低于300公斤;而我国学者则一般将贫困理解为物质上的缺乏,即缺少基本生活资料和精神上的贫困;迪帕·纳拉扬等人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的缺乏,权力和发言权的缺乏更是其定义贫困的核心要素[1];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是指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2]。
概括之,人们比较公认的还是世界银行给出的表述[3]:当某些人或者某些家庭或者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得他们那个社会承认的,一般都能够接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与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世界银行,1981);贫困是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世界银行,1990);贫困不仅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而且还意味着缺乏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即贫困意味着无权、没有发言权、脆弱和恐惧等(世界银行,2001)。
由此可以看出,贫困的涵义具有相对性,它随时间和空间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地区、不同的国情,对于“贫困”的定义自然有所区别。
另外,根据贫困标准来划分,贫困一般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所谓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它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陷于物质生活的极度困苦之中。
而相对贫困则是指相对于一般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而言,即生活水平在最低层次那部分人的生活状况。
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界定采用的是绝对贫困概念,即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二)当前农民贫困现状:忧大于喜基于以上相关标准和贫困概念的理解,我们对中国当前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加以总结概括。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看到,随着农村扶贫工作的推进,在解决农民贫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起初简单的物质扶贫,即“给钱给物”的扶贫措施非但没有使一些地区富裕起来,相反却滋生出了“等、靠、要”的懒汉风气,这种被称作“输血”式的扶贫方式逐渐被抛弃;随之而来的是修路、送技术、送文化,人们称之为“造血”的扶贫方式,这种所谓的“造血”扶贫的办法也慢慢显现出“劣质性”,而且在进行农村扶贫的过程中,出现了“富得慢,穷得快”的怪现象,有的地方自然资源很丰富,但是反而不如自然资源禀赋差的地区发展的快;有些地区虽然发展的比较快,人们衣食丰足,但是人们却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精神面貌颓废不堪,更有甚者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已经破败殆尽,各项公益事业昨日黄花,科技进步事业也是空中楼阁,医疗卫生更是形同虚设,青壮年和有些知识文化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流失,农村自身发展所需的内部资源已几近丧失殆尽。
另外,从80年代后期到现在,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虽然是下降的,但速度却是极为缓慢的,中国现在还有近30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6000万人口徘徊在温饱线上。
同时,城乡差距还在在继续拉大,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之比为2.9比1,比1983年的1.7比1高出71个百分点。
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53倍提高至1999年的1.96倍,城乡差别一目了然,为农村的相对贫困作了极为清晰的注脚[4]。
虽然农民合理负担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则越来越沉重。
有关数据表明,不合理负担远远超过了中央规定的5%的警戒线。
除此之外,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机构膨胀,人员不断增加以及农村教育费用负担过重和巧立各种名目乱收费的现象,使得农民的贫困问题凸现的更加严重。
总之,一句话,中国的农民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农民贫困问题的解决与否,以及解决程度的好坏,都将进一步影响到中国下一步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二、寻求农民贫困问题的最终根源:制度权利失衡谈到农民的贫困现状的原因,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传统封建农民意识的禁锢,市场经济下造成的小农经济的自信缺失,农村基层政权的义务失衡,农民自身素质的低下等等。
无法否认,这些因素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农民的贫困。
但是,农民贫困问题的最终根源是由于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制度设计的缺位或者失调,而由此导致上述次级表象原因的曲解。
对于农民贫困现状的成因,可以从制度经济学方面来探讨其最终的根源。
(一)产权制度的缺失在农村,农民的贫富直接取决于其可支配资源的多寡,而可支配的资源既依赖于自然资源的禀赋,同时又依赖于产权与资源配置制度。
姑且不谈其他的,单单就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土地而言,由于农民只是“土地”的使用者,而非所有者,拥有的仅仅是使用权,而非收益权、所有权和转让权,残缺的“土地产权”必将使得农民的激励和创作动力丧失殆尽。
并且,作为全民所有资源的代理人——国家,随时随地都可以侵犯作为委托人的产权资源,并且基本上不会给予补偿,即使给予补偿也往往是损失大于收益,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农民自身。
如果基于自然资源(森林、河流、矿藏)的无偿占有,作为国家所有的前提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正如李昌平在农大讲演中所说的,“农民集资办起了电厂,产权属于国家的电力总公司;农民集资修了学校,产权属于代表国家的教育部门;农民集资办的工厂,产权也属于国家;农民集资办起了电话,产权属于国家信息产业部;农民集资办的公路、桥梁、水利设施等等,产权也都不属于农民”[5]。
这样模糊的产权制度,纵使农民的利益都得不到根本的保障,更无从谈起所谓的农民脱贫问题了。
(二)结构制度的差异说到结构制度方面,主要体现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度的差异和长期存在的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
所谓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而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把在全国占绝大部分的农村人口禁锢在农村地区,不仅强化了中国的城乡分割,而且也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强化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最终造成了农民的贫困和农村的落后[6]。
虽然当前关于户籍制度的规定有了些许松动,农民进城有了更大的政策空间,但是,在城市里面,受到歧视和不公的还是那些进城务工人员(拖欠工资、儿童入学、医疗事故等等)。
这些结构制度上的差异,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民贫困的现状。
(三)保障制度的偏颇保障制度方面的影响,主要是指农村教育医疗制度、卫生保健制度等。
农村和城市,享受的教育和医疗保障的层次是不同的。
在城市,农民工的子女没有或者基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即使拥有这种权利也是需要高成本的,而城市的市民却可以以低成本享受高等的教育设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中国,解决农村贫困的最大资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农民自己的组织。
只有民间组织把劳动力资源配置起来与其他资源相结合,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最大化。
但是中国的扶贫资源和公共资源配置成了权力和权力、权力和资本的交易游戏。
而且,国家在对教育、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的资源配置上,也是倾向于城市的,从而诱引出人才资源的“人往高处走”的“恶性贫困”结果,使得一些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出现“贫困——更加贫困”的恶性结果。
这些也是基于农村基础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甚至缺失的结果。
(四)财政制度的歧视在金融财政制度上,农民是受歧视的阶层。
首先表现在金融信贷方面,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无法享有和城市市民同等的信贷待遇,即使享有或者程序繁杂,或者成本极高,甚而根本就没有资格。
作为以土地为本的农民来说,正面临着土地日益减少的趋势,而作为对农业实施高投入的金融服务体系制度在农村却出现“畸形”,出现城市化偏向。
其次,在税费方面上,农民贫困的一大原因来源于税收和各种名目的杂费。
尽管实行了“费改税”,农业税已经完全取消,农民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基于其他税费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仍然是农民贫困中的一大难点。
农业是最弱质的产业,农民是最弱势的群体,却面对最不优惠的税收政策,那农民贫困的现状就不言自明了。
(五)法律制度的失灵自从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土地承包30年、50年不变”的承诺,政府给予农民“相对稳定”的信任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使得农民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养地、用地”的矛盾现状,与政府随时随地无偿征用农民土地形成强烈对比。
另外,《劳动法》中虽然规定的“失业保障”条款,但是落实起来,基本没有农民的位置。
主流社会,面对农民就业难的时候,总是指责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不适应城市社会,不适应市场经济等等,其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把农民的就业问题当成“国民的基本权利”,没有把创造农民就业岗位当成政府的基本职责。
因而,法律制度上的一些规定,几近“水中花,空中月”,对农民的贫困问题的解决多少失去了一些应有的作用。
(六)传统文化制度的禁锢在农村,“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观念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最主观原因,“生男才能立门户,才能传递香火”历来是中国人,尤其是农民信仰的传统理念。
其中突出的例子便是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一直是很难实行的,多数时候靠的是基层政权的强力措施。
自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以后,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就渐渐失控了。
因此,如何教育农民从自身做起,提高文明素质,改变传统的伦理观念,在农村开展精神文化层次的“回归”,任重而道远。
另外,长期处于贫困的人们形成了一整套特定的生活模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一旦这种“亚文化”形成,它会影响到整个贫困区域的人,并能世代地传递下去。
在这种“亚文化”的保护下,贫困现状将被持久维持,并且还会导致新一轮的贫困。
在现实中,作为一种“亚文化”的贫困文化确实在贫困地区存在,但是贫困文化并不是贫困的原因,而是贫困的结果,只不过反过来加重了贫困的恶化。
可见,如何从根本上铲除农村传统的封建落后观念,如何在精神层面上实现农民文化制度的更新,对于农民的“脱贫致富”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