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救助的经验和中国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一)

合集下载

社会救助体系的经验与教训

社会救助体系的经验与教训

社会救助体系的经验与教训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解决贫困、帮助弱势群体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社会救助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着各自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国家的案例分析,总结他们在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一、德国德国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社会保障体系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德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具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德国注重预防。

德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不仅关注贫困人口的当前需求,更注重长期的贫困预防。

他们通过推动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等措施,提升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预防贫困问题的发生。

这为其他国家在构建社会救助体系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德国的社会救助体系注重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权益。

他们通过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措施,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这种注重基本权益的做法,能够有效减少社会不公现象的发生。

然而,德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教训。

例如,由于社会救助制度过于宽松,导致一些人依赖社会救助而不愿意积极就业。

这给社会救助体系带来了一定的负担,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因此,在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时,要注意平衡赋予权益和责任的关系,促使社会救助成为帮助弱势群体自我发展的一个支持和过渡机制。

二、瑞典瑞典以其包容性和公平性而闻名于世。

他们的社会救助体系在许多方面具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瑞典实行了全面福利制度。

他们的社会救助体系涵盖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残疾人福利等多个方面,为每个公民提供了全面的福利保障。

这种全面性的做法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发生。

其次,瑞典重视社会参与。

他们注重通过社群和志愿者组织来帮助贫困人口融入社会。

这种鼓励社会参与的做法,不仅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活力。

然而,瑞典的社会救助体系也存在一些教训。

例如,瑞典的养老金制度面临着可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人口老龄化,养老金支付的压力逐渐增加。

社会救助制度的中外比较研究

社会救助制度的中外比较研究

社会救助制度的中外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社会救助制度的中外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救助制度的共性与差异,以期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首先概述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主要功能,强调了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中外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现状,揭示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立法保障、财政投入、管理体系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外社会救助制度的典型模式和实践案例,总结了不同国家在社会救助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文章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立法保障、增加财政投入、优化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以期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政策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它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为目标,通过国家财政支持,结合社会各界的参与,为那些因各种原因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服务。

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多个方面。

这些救助措施覆盖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拾生活信心。

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中国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生活救助体系。

通过设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他们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

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方面,中国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成年人提供特困供养服务,包括提供基本生活条件、疾病治疗、住房保障、教育救助等方面的帮助。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制度安排,是社会成员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原有的社会救助在新的形势下已无法建立一个牢固的社会安全网,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已成为市场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现状,从而找出实践中的缺陷和不足,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标签: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现状分析;改革前景展望一、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指政府以社会的名义对某人或社会团体所赋予的一种责任,旨在保证社会稳定,是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估。

社会救助一词,有些时候也称为社会救济。

但是,救济是一种消极的救贫济穷措施,是基于一种同情和慈善的心理对贫困者行善施舍,多表现为暂时性的救济措施;救助则更多反映了一种积极的救困助贫措施,是依据政府的责任而采取的长期性的救助,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特殊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主要是对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目标是扶危济贫,救助社会脆弱群体,对象是社会的低收入人群和困难人群。

社会救助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护线和安全网。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人民施以的一种誓言,具有法律效应,是民众对政府满意度的一种评价。

它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由此看来,社会救助制度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支,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细分。

二者虽有部分重叠,但二者的根本立足点是不同的。

社会救助制度以扶危济贫为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为了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分析我国自建国以来,社会救助制度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体系,而是非常分散的,多表现为应急性规定,尽管如此,国家对社会救助一直非常重视,除了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政策来规范社会救助事业,同时将大量的财力与物力投入到社会救助中去,以保障那些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人们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浅析中外社会救助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浅析中外社会救助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浅析中外社会救助制度的比较与启示作者:程琳来源:《活力》2016年第02期社会救助是国家和政府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与公共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若要完善该制度还需要借鉴先进的经验与模式。

本文将美国的生活救助、英国的医疗救助及日本的灾害救助与我国的相应制度进行对比,以期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美生活救助制度的比较与分析生活救助是为保障弱势群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而提供一定的现金或服务的救助项目。

美国的生活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食品券、贫困家庭临时救助、补充保障收入等。

食品券是美国联邦政府为穷人提供的一种用于购买食物的票券。

这种票券只能在政府指定的商铺里购买食物,不能调换成非食品类的物品,也不能出卖。

可接受食品券的人群必须要接受经济调查。

一般家庭的毛收入不能超过贫困线的130%,家庭资产不超过2000~ 3000美元;“贫困家庭临时救助”旨在帮助那些单亲家庭或是父母双方当中有一人无劳动能力或是长期失业的家庭。

其经费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承担,一般来说联邦政府的支出能占到总投入的50%-80%;“补充保障收入”是一项针对特殊人群的救助项目。

它是由政府出资,给那些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盲人等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的救助项目。

其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的拨款。

各州可以根据实际的操作需要进行一定的增补。

目前,我国统一性的基本生活救助项目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农村的“五保”供养制度。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群体是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生活来源的贫困群体,以及那些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人均收入标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国家对农村中的缺乏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以及残疾人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有所安葬。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摘要】在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社会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多边合作机制的兴起为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新兴技术在救助领域的应用,为救助工作带来了更高效和便捷的方式。

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是国际社会救助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对救助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展望未来,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将继续朝着更加协作、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为全球贫困和灾难救助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全球化、多边合作、新兴技术、弱势群体、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展望1. 引言1.1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变得愈发重要。

救助制度作为国际社会应对贫困、灾难、疾病等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工具,其发展与完善直接关系到全球的和谐与稳定。

随着世界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多样化,国际社会对于促进救助制度发展的迫切需求日益凸显。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旨在强调全球合作与合力,以更有效地应对贫困、灾害、难民等人道主义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多边合作机制不断兴起,新兴技术在救助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加强。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备受关注,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救助制度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具有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全球各方共同努力,实现更加普惠、平等、可持续的救助制度发展。

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未来发展将对全球人类福祉产生深远影响。

2. 正文2.1 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社会合作的必要性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社会合作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增加,国际社会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道主义危机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共同解决。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利益交融在一起,一个国家的行为往往会对其他国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应对。

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02区域治理THE WHOLE WORLD作者简介:蒋浩飞,生于1996年,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蒋浩飞摘要: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公民最低限度基本生活所需的最后一道防线,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先进诸国的制度实践正好为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本文首先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介绍了美英德日四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对其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在最后一部分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国际经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法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3-0102-0003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起源是1993年于中国部分地区引入的面向生活困难者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形成于1999年颁布实行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救助制度也进一步丰富,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并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办法》正式实施后,我国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发挥核心作用,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发挥辅助作用,临时救助发挥补充作用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虽然我国已建立起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法制化水平欠佳、救助水平低、城乡分立、地区差异明显、管理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

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显著问题(一)法制化水平亟待提高《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发布机关为国务院,效力级别属于行政法规,立法层次偏低。

这导致《办法》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对于一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未能予以覆盖。

(二)社会救助制度不统一(1)城乡分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分立由来已久,在制度创设之初便已显雏形。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现状及展望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现状及展望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现状及展望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现状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前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爱幼、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种传统美德深深烙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救助思想和行为中。

早在南北朝时期,国家即开始设立专门机构对鳏寡孤独、贫病无依者给予集中的救助,从而开启了国家出面设立专门救助机构的模式,以后的历代王朝都是如此。

步入近代以来,由于天灾不断、战祸频仍,各种民间慈善机构以及西方传教士经办的慈善事业的社会救助作用凸显,带有西方色彩的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等慈善机构也在当时救助灾民和战争难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然而,中国历史上真正具有现代救助意义的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建立包括社会救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张,将劳动人民的社会福利问题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大革命时期召开的两次全国劳动大会都通过了专门针对失业工人的救助决议案,为建立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救助贫苦人民的政策。

特别是1946年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的工作实践,为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可见,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时刻心系人民的苦难,某种程度而言,各种救助举措的实施对新中国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1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社会救助制度得以有效的建立和实施。

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社会救助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1949至1956年,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阶段新中国成立伊始,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百废待兴。

党领导全国人民抓紧恢复生产力的同时,也需要解决百姓一穷二白的窘境,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国内外扶贫与社会救助政策比较与借鉴

国内外扶贫与社会救助政策比较与借鉴

国内外扶贫与社会救助政策比较与借鉴近年来,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球范围内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扶贫与社会救助政策也成为了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比较和借鉴国内外的扶贫和社会救助政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贫困问题。

本文将从经验借鉴和制度比较两个方面来探讨国内外扶贫与社会救助政策的比较与借鉴。

一、经验借鉴1. 中国的扶贫模式中国的扶贫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政府通过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如财政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有效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

中国的扶贫工作注重了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助于贫困地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借鉴中国的扶贫经验,其他国家可以学习并引入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的产业,提升农民收入;加强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和扶贫政策的执行。

2. 欧洲的社会救助制度欧洲国家在社会救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国家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待遇。

例如,瑞典实行了全球公民收入政策,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欧洲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

这需要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编制和实施,确保社会救助资金的公平分配和使用。

二、制度比较1. 制定完善的贫困标准贫困标准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贫困人群的认定和扶贫政策的精准度。

国内外的贫困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因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成本、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因素不同。

在比较国内外的贫困标准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贫困标准。

2. 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扶贫和社会救助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建设。

比较国内外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可以发现不同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例如,一些国家建立了独立的监督机构来监督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扶贫政策的执行效果。

社会救助体系的国际合作与援助经验

社会救助体系的国际合作与援助经验

社会救助体系的国际合作与援助经验社会救助体系是各国为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权益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

然而,单一国家的力量有限,在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时,国际合作和援助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救助体系的国际合作与援助经验,以帮助各国更好地应对社会问题。

1.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社会问题往往涉及贫困、就业、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不同国家面临的挑战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分享经验和教训,借鉴先进做法,加快问题解决速度。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体系相对完善,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指导。

2. 合作与援助的方式国际合作与援助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政府间合作、非政府组织的行动以及国际组织的介入等。

政府间合作可以通过签署双边或多边协议,在政策制定、技术支持等方面开展合作。

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物资、人员培训等方式援助其他国家。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可以发挥平台和协调作用,推动各国开展合作与援助。

3. 经验分享与技术支持国际合作与援助的一大价值在于经验分享和技术支持。

各国可以通过定期的国际会议、研讨会等形式交流经验,并就共同关心的议题展开讨论。

同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援助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特定领域的技术支持,帮助其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4. 资金支持与项目合作资金支持和项目合作也是国际合作与援助的重要方式。

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帮助其改善社会救助服务。

同时,双方也可以开展项目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培训和实施社会救助项目。

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合作双方的互利共赢。

5. 双向学习与创新国际合作与援助应该是一个双向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发达国家可以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中学习,了解其他国家在社会救助方面的创新做法。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6. 持续关注与跟踪评估国际合作与援助的过程不仅仅是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持续关注和跟踪评估。

国外社会救助模式及经验启示

国外社会救助模式及经验启示
况的分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对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理念、思路和实现途径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救助:国外模式;经验启示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 着完善现行制度、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和进一步提高救助效果的任务。 因此,从比较的视角出发,考察国外社会救助制度,将有益于进 一步明晰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未来取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救助模式。 一、国外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模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建立了各自的社 会救助制度,但是受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社会救助的开始时间、制度完善程度、救助内容和标准、实施状 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和实践经 验。 (一)美国社会救助的“综合型”模式 社会救助在美国称作公共援助,是帮助贫困阶层维持最低生活 水平和享有某些权益的社会保障项目。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始建于 1930年,1935年国会通过的《社会安全法案》(Social

后,改革了传统的恩惠式公共救助制度,完善了以公民权利为基础 的救助体系,使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提升了一个台阶。目前,韩 国的“保护型”社会救助体系主要包括生活救助、有功人员救助 以及灾害救助等。生活救助的主要内容有生计救助、医疗救助、妇 产救助、教育救助、丧葬救助、职业训练以及就业安排。在生活 救助的资金来源方面,韩国政府专门建立了救助基金,救助基金由 央和地方政府分担,各级政府中国家承担80%以上,道承担10%以 上,市、郡承担10%以内,市、郡作为基层单位负责具体的救助 业务。并且,在生活救助中突出对工作和就业的保护,通过开展 “自我扶持项目”和“所得收入信用项目审查”,确保救助保护 的实施效果。 (四)智利社会救助的“济贫型”模式 智利社会救助计划是专门为穷人或以穷人为优先资助对象的非缴 费性计划。智利政府的主要社会救助计划有:养老教济金、统一 家庭津贴、生活用水补贴、失业补贴和住房补贴。养老救济金、 失业补贴和统一家庭津贴计划中的贫困家庭补贴是专门为穷人漫立的 非缴费性社会救助计划,面向所有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且不能从社 会保险制度中获得生活保障的人。在智利的社会救助体系中,教会 和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私人机构等非政府组织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它们积极参与政府的社会计划,与负责社会救助工作的机 构和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参与政府社会计划的贯彻与落实。另一方 面,它们也制定和实施自己的社会计划,对穷人和有特殊需要的人 群提供各种帮助与支持。 二、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点 (一)公平、正义是制度的核心理念 社会救助是一个古老的课题,现代救助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 从发展历程来看,社会救助从封建社会官办、民办以及宗教慈善事 业,发展到工业社会的正式制度安排,走过了一条从统治者的恩赐 到国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的道路。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对于解除 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和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 用。特别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反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 和制度安排,更加普遍地受到各国的重视,通过社会救助来保障个 体的生存权利和人类尊严,从而达到救济贫困、实现社会团结、促 进社会公平,已然成为社会救助的重要出发点和制度建设的社会目 标。 (二)完善的制度是社会救助工作的根本保证 在社会救助工作开展成效较好的国家,普遍地都十分重视社会 救助的法制建设。如英国早在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就决定在全国征 收“济贫税”,1601年颁布了在人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济贫 法》,1948年成立国民救济委员会,同年开始执行《国民保险法》 和《国民救济法》,此后又先后颁布《儿童法:》(1908)、《劳工

国外对社会救助权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国外对社会救助权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

国外对社会救助权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痼疾,国外学界和政府在解决贫困方面付出颇多努力,社会救助权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不同的贫困成因观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救助的不同态度,也决定了社会救助制度是以权利还是恩赐为基础的。

当代,人们逐渐走出了将贫困视为懒惰、愚笨等同义词的传统看法,认识到贫困的发生有主观原因,但也深受客观外在环境的限制,权利贫困说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救助权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社会救助权是公民在陷入困境时请求国家提供帮助以摆脱困境、谋得发展的权利。

其权利主体是一国的公民,责任主体是国家,救助原因则是公民生活陷入困境,成为贫困群体。

社会救助权作为一项积极权利,救助方式表现为国家为公民提供帮助,包括给付物质和提供服务,目标则是使公民摆脱困境,并进一步获得发展。

从权利的角度研究社会救助,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贫困问题的解决具有更为根本性的意义,只有将贫困视为对贫困群体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侵犯,赋予贫困群体救助权利,才能使贫困群体具有主体性地位,实现积极脱困。

一、国外对社会救助权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围绕贫困群体权利进行研究的文献和成果日益增多,国外学者对贫困及社会救助权展开了众多讨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对贫困的界定和贫困与联系的论证在论证贫困群体的权利及社会救助权时,学者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贫困是人类活动优胜劣汰的结果,还是侵犯的表现,脱贫到底应不应当成为一项,也即破除这一认识过程的知识论障碍(巴谢拉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越来越重视从社会层面探讨贫困的发生,在承认能力是贫困发生原因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贫困也是权利缺失的表现,同时贫困又导致了更深的权利剥夺。

教科文组织社会和人文科学助理总干事皮埃尔萨内认为,从根本上,贫困并不是一个生活标准,更不是某类生存条件:它既是全部或部分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摘要】国际社会救助制度是为了帮助那些面临困境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紧急救援和长期发展支持的系统。

本文通过对国际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的分析,探讨了该制度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善和加强国际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议,包括加强国际协作、提高资源调配效率和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展望未来,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将继续发展壮大,为全球各地的贫困和灾难提供更有效的援助,促进全球发展和稳定。

【关键词】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趋势、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对策探讨、前景展望、成果总结、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国际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是世界各国面对突发性灾难、人道主义危机和贫困等全球性挑战时的重要保障和支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度增加,国际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

背景下,国际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纷纷建立起了相应的救助制度和机制,如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及其相关项目,以及各国政府的救助计划和民间组织的救助行动等。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日益多元化和协调化,形成了多层次、多方参与的合作模式。

在这一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命运已经日益紧密相连,人类共同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共同应对。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全球救助能力,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促进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

国际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是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各国普遍的共识。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提升人们对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激发更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世界做出贡献。

1.2 目的阐述国际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全球贫困救助体系的完善和健全,为处于困境中的国家和人民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对国际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趋势分析、对策探讨和前景展望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全球救助体系的演变和发展趋势,为未来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救助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社会救助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社会救助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社会救助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国家在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国家的社会救助体系存在差异,但也可以相互参考和借鉴,提高各国的社会救助水平。

本文将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进行探讨。

一、国际比较:欧美与亚洲的社会救助体系1. 欧美国家的社会救助体系在欧美国家,社会救助体系普遍较为完善。

这些国家注重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建设,为公民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例如,欧洲国家普遍实行公民基本收入制度,这是一种通过直接给予个人固定金额来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同时,欧美国家也建立了覆盖范围广泛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失业救助制度,确保公民在生病、失业等困境时能够获得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2. 亚洲国家的社会救助体系亚洲国家的社会救助体系不如欧美国家完善,但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提升。

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注重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和评估体系,明确贫困人口的需求及其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地提供救助措施。

此外,亚洲国家也注重发展职业培训机构,提升贫困人口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二、借鉴经验:共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1. 强化社会救助政策的立法和执行各国应加强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立法和执行力度。

立法需要明确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和救助措施,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执行阶段需要加强监管和评估体系,确保救助资金的有效利用,并对救助对象进行跟踪和帮扶,真正实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

2. 加强国际合作与经验共享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社会救助领域的经验和最佳实践。

可以通过召开国际研讨会、制定共同研究计划等方式,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提升各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水平。

同时,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也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为各国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推动全球社会救助事业的进步。

3. 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扶贫力量的发展社会救助体系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多国家都建立 了农村 医疗保障、社会救助制度,以减少疾病、自
然灾害、 经济危机等因素对农 民生活的影响。 我国在完善城镇社
会保障制度的同时也着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进入 2 世纪,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救助在农村取得 了显著成效, 但也
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因此, 解国外农村医疗保障的制度模式、 了
管理方式和社会救助水平等将对我国农村 医疗保 障和社会救助
本文为国家软科学项 目 “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支撑条件研究 课题( 0G S B 2 ) 2 6 X 2 06的阶段性成果。 0

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国外农村 医疗保 障、社会救助制度建立 的时间
从世界范围看, 各国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时间普遍晚于
内部 资 料
社 会 保 障 研 究
第 3期
( 第 2 0期 ) 总 6
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 20 年 2 1 日 09 月 3
国外农村 医疗保 障和社 会救助 制度
的经验 与启示’
社会保 障经过一百多年 的发展 ,各项制度逐 渐完善 , 覆盖范
围逐渐扩展 ,农村成为社会保障发展 的新领域。目前,世界上许
19 94

西
韩 国
美 智
国 利
13 95 12 94
13 95 10 90
19 90 18 90
17 97 16 97
13 95 12 94
13 95 19 84
】9 93 18 9l
18 98
葡 萄牙 比利 时
( 数据来源 :城镇部分根据美 国社会保障署所编  ̄ 9 5全球社会保障》 19 ;转引 自 《 社会保 障的起源 、 发展和道 路选择》( 法律 出版社 ) 0 1 ,2 0 ,作者略作整理 。 )

国外社会救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社会救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社会救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张彦军来源:《理论探索》2011年第02期〔摘要〕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在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方面起步早,实践经验丰富。

这些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应始终树立公平正义理念,确保救助对象应“保”尽“保”;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使社会救助工作得到切实保障;建立科学的救助标准和综合型救助制度,确保救助对象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完善配套的扶助政策,提高救助者的自我救助能力和救助效率;建立多渠道的救助经费筹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分担机制;强调综合协作,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关键词〕社会救助,公平正义,综合型救助制度,救助经费筹集机制〔中图分类号〕F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2-0095-04社会救助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保障制度安排,主要功能是为满足贫困者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需要而提供社会认可的最低生活保障。

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最能体现特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最能说明主导性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和反映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状况。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建立了各自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综合型”、“针对型”、“保护型”和“济贫型”等社会救助模式。

其中,以欧美传统经济发达国家完善的制度、群体的广覆盖性最能体现社会救助的价值和发展方向,以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的救助探索对发展中国家最具借鉴意义。

综观国外的社会救助实践,尽管受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国社会救助的内容、水平、方式和效果有较大差异,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相似的、带有普遍性的经验。

因此,研究国外的社会救助经验将有益于进一步明晰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未来取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

一、社会救助应始终树立公平正义理念,确保救助对象应“保”尽“保”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英国从中世纪开始的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是最早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

中国社会救助法与救助制度

中国社会救助法与救助制度

中国社会救助法与救助制度介绍:社会救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帮助和保障。

中国的社会救助法与救助制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涵盖了多个方面,也得到了法律的明确保障。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救助法的演进历程以及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社会救助法的演进历程1.1 社会救助法的起步阶段中国的社会救助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1950年代,中国开始着手建立社会救助制度,通过政府的援助和捐助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此时,救助工作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善意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1.2 社会救助法的法律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逐步加强了社会救助法的制定。

1990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社会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社会救助法的正式立法工作的开始。

此后,中国相继颁布了多部救助法规,为社会救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明确的政策指导。

1.3 社会救助法的完善与创新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在社会救助领域持续进行改革与完善。

200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城乡低保制度标准及补助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低保救助的范围和标准。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残疾人、孤儿、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二、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2.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制度旨在确保那些无法自行维持基本生活的困难群体享有最低的物质保障。

同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包括了相关的评估和审核机制,确保救助对象合法合理,并避免滥用和依赖性产生。

2.2 特殊困难群体救助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中国的救助制度还涵盖了各类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

例如,针对残疾人的康复救助、孤儿的抚养救助以及失业人员的就业救助等。

这些制度旨在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2.3 灾害救助与紧急救助中国社会救助制度还包括了应对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的救助措施。

国外社会救助的经验和中国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一)

国外社会救助的经验和中国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一)

国外社会救助的经验和中国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一)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团结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切入点。

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和制度安排。

本文在研究欧洲部分国家社会救助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探究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救助的原则、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模式应当具有公平性、效率性、流动性和发展性等功能特质。

关键词:社会救助,劳动力市场,社会政策,中国模式从1990年代初,作为社会救助制度核心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国陆续建立以来,至今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缓解贫困、保障民生和实现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城市得到不断完善,正在向更加广大的农村地区扩展。

这标志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提高救助功效、完善现行制度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

因此,从国内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的视角出发,有益于进一步明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未来取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

一、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以及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征由于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救助制度在国际上被引进社会生活的时间以及在社会救助的立法、救助标准、社会救助实施等方面也多有不同。

但是,社会救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却具有某些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共有功能和目标,这就是,国家要帮助生活困难的人,为他们提供生存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陆续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并且在反贫困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和实践经验。

1.社会救助历来是应对贫困和失业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从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历史视野看,社会救助历来是反贫困的重要社会政策。

特别是在早期工业化国家,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很早就得以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社会救助的经验和中国社会救助的未来发展(一)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贫困人口生活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团结和公平正义的重要切入点。

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和制度安排。

本文在研究欧洲部分国家社会救助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探究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社会救助的原则、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模式应当具有公平性、效率性、流动性和发展性等功能特质。

关键词:社会救助,劳动力市场,社会政策,中国模式从1990年代初,作为社会救助制度核心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在全国陆续建立以来,至今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缓解贫困、保障民生和实现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城市得到不断完善,正在向更加广大的农村地区扩展。

这标志着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提高救助功效、完善现行制度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任务。

因此,从国内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的视角出发,有益于进一步明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未来取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

一、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以及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征由于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救助制度在国际上被引进社会生活的时间以及在社会救助的立法、救助标准、社会救助实施等方面也多有不同。

但是,社会救助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安排却具有某些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共有功能和目标,这就是,国家要帮助生活困难的人,为他们提供生存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陆续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并且在反贫困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和实践经验。

1.社会救助历来是应对贫困和失业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和社会政策从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历史视野看,社会救助历来是反贫困的重要社会政策。

特别是在早期工业化国家,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很早就得以建立。

从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发展看,贫困和失业问题的存在是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两个重要催生力量,社会救助都是由于贫困问题催生并且伴随消除贫困的努力而逐步完善的,其目标就在于为遇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打击而陷人生存危机的人们提供救助保证其基本的生存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反贫困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更加普遍地受到国际的重视。

通过社会救助来保障个体的生存权利和人类尊严,从而达到救济贫困、实现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公平,这些成为社会救助的重要出发点和制度建设的社会目标,特别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政治重要性在日益增长,成为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社会功能。

2.采取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不同的社会救助管理模式社会救助的分配绩效和社会救助模式所采取的中央集权化程度存在显著的关系,但是由于各国实际情况不同,国际上采取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不同的社会救助管理模式。

在瑞典,绝大多数的社会救助支出资金来源于地方当局,虽然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普遍权利,但是,社会救助的管理是在地方层面上进行的。

社会救助的资格条件由中央政府决定,但是其解释权和社会救助金的发放却由地方当局进行。

虽然存在国家建议的社会救助标准,但是,实际的救助标准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很大差异。

在奥地利,社会救助单纯为地方的责任,社会救助资格条件和救助水平在各地多有不同,总体而言,没有统一的程序,而对社会救助申请者的救助也是高度自行决定的。

在德国,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中75%来自地方当局而另外的25%来自中央政府,而政策制定的权责在于联邦政府,地方当局负责执行。

在芬兰,社会救助是在中央政府制定的关于社会救助对象资格条件的一般政策方针内由地方当局进行管理。

自1990年代以来,日益增长的失业压力导致许多社会救助的模式化和标准化的规章遭到取消,同时,地方政府在社会救助上有更大的自行决定权,社会救助待遇也呈现日益增长的多样化。

而社会救助的水平也是在全国范围内根据生活成本的不同设定了两个地理区域类别(KatjaHÖlschandMargitKraus)。

3.注重社会救助的实施与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相结合实现社会救助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有机结合是保证社会救助制度效率的关键,也是保持社会救助对象流动性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的救助功能的重要方面,因此,国际上在设计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上,都注重实现社会救助政策与其他的经济社会政策特别是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契合。

针对瑞典劳动力市场的条件,瑞典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一贯强调积极的措施。

就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措施而言,很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的培训,而一些培训的对象集中在25岁以下的成年人和没有劳动能力的人。

在德国,社会救助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结合经常被认为是不充分的。

社会救助的主要关注点特别集中在社会救助金的水平上,特别是对那些有几个孩子的家庭,社会救助可能使他们失去工作的积极性。

因而,对于社会救助的申领者,除非由于健康、年龄等原因外,都被要求接受工作,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救助申领者而言,如果他们不接受所提供的工作或者不努力寻找工作,社会救助金至少可能被削减25%。

德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讨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救助制度与工具测量型的失业保险的结合问题,这项改革已得到批准且正在开展当中。

4.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面临各自的问题和挑战国外社会救助制度有着较长的历史,在实践中有其成功的经验,同时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变动等新的情况下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

(1)工具测量型的社会救助模式中测量方法论和技术问题。

如何科学地设定社会救助对象的资格和审查程序,是工具测量型的社会救助(Means-testedsocialassistance)实施的关键环节。

但是在社会救助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的存在使得工具测量的社会救助审查和实施方法遇到很多的障碍而难以付诸实践。

处于社会转型的俄罗斯的社会救助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影响社会救助的效率,造成社会救助在操作和执行中的障碍(SvetlanaMisikhina)。

(2)社会救助与劳动力积极性。

社会救助造成社会救助对象依赖社会救助而失去工作的积极性,是社会救助实施目标应当避免的。

但是,事实上在一些国家尽管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仍然有长期依赖社会救助的情况,从而降低了社会救助的流动性和救助效率。

如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在瑞典社会救助对象领取社会救助的时间是短的。

尽管对于获得社会救助者而言,一直领取社会救助很多年的情况并不具有典型性,但是,持续多年依靠社会救助生活的情况并不罕见。

在1992年获得社会救助的当地人住户中,只有1/4的住户是新的社会救助户,而一半的住户早在5年以前就进入了社会救助体系(比约恩.古斯塔夫森,2006)。

在德国和日本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由于不能为一些社会救助金领取者提供有效的摆脱贫困的方法,长期接受社会救助的情况也存在,并且占有一定的数量。

(3)社会救助与缓解贫困。

与早期工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俄罗斯和部分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救助却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情况。

由于改革前长期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贫困问题的意识形态,造成本应当为公众提供“最后诉求”的社会救助制度成为改革前这些国家社会安全网的一个普遍的漏洞。

因此,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以克服社会危机,在俄罗斯和前东欧这些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国家税收和由此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全面的安全网的能力下降,同时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年代承继下来的转移支付制度的不适应性问题,这些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将面临很大困难。

经济,宏观,政策-飞诺网]二、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反思由于中国在历史发展阶段、国情以及改革路径等方面的不同,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走了一条既有别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独特道路。

从中国模式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社会救助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特定的历史前提和经济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的社会救助产生于1990年代初期。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构成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建立开始就面临的既定的历史前提和初始条件。

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现代社会救助起到了催生作用。

19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的突出特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转型,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使得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

1996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为577万人,到2004年达到827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5)。

由于严重的失业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新贫困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而改变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一种具有制度化的社会救助制度成为新的社会政策的重要选择,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就是这种积极的社会政策的成果。

2.成本低,绩效大从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看,社会救助要实现良性运行,就必须在以下二者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要保障人类的尊严和个体的生存权利;另一方面,必须实现社会控制和成本约束十面在现实中实现这样的平衡是非常艰难的任务。

从这点看,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是在一个拥有庞大的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反贫困计划,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其成本之高不言而喻。

但是,中国却走出了一条低成本扩张而逐步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功效。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从1997年开始建立的,当时进入此范围的人数不超过200万人;到1999年底增至281万人;2000年底增至402万人;2001年底增至1170万人。

2002年,由于政府采取了力度较大的“应保尽保”的政策,因而使得“低保”人数迅速增加(洪大用,2003:120)。

根据中国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截止2007年一季度,全国共有10378757户、22427355城镇居民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有8478080户、17883597人农村人口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7)。

由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制度和体系的建设,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积极的社会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