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地貌

合集下载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影响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影响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影响冰川地貌是冰川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征,其形成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并探讨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一、冰川地貌的形成冰川地貌的形成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气候、地形和冰川流动。

1. 气候因素:寒冷气候是冰川形成的前提。

只有在寒冷地区,降雪量大于融雪量,积累起来的雪才能转化为冰川。

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山脉是冰川形成的最佳地点。

2. 地形因素:丘陵、山地和盆地等地形特征会影响冰川的形成和流动。

斜坡越陡,冰川流速越快;凹地则有利于积累冰川的雪积。

地形复杂的地区容易形成多个分支的冰川,如冰川舌、冰川湖等。

3. 冰川流动:冰川的流动对地形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当冰川受到足够的压力和重力作用时,会向下滑动。

在冰川流动的过程中,冰川会通过冰蚀、物质搬运和堆积等过程改变地表地貌。

二、冰川地貌的影响冰川地貌对地球环境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表地貌塑造:冰川的流动能够剥蚀地表,改变山脉的形状,形成山谷、U型谷等地形。

冰川的压力和摩擦作用也能造成冰碛,包括冰碛丘、碛状物和冰碛平原等地貌特征。

2. 水源供应: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来源之一。

冰川融化水对河流的形成和水源的补给起着重要作用。

许多河流的水量取决于冰川融化的量,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3. 生态环境影响:冰川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冰川融化会影响到冰川周边的植被、动物及其栖息地,从而引发生态平衡的改变。

4. 地质灾害:冰川的消融和移动可能导致各种地质灾害,如冰川湖的溃决、雪崩和冰崩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周边地区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风险。

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影响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现象之一。

通过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机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奥秘,加强对冰川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总结:本文介绍了冰川地貌的形成与影响。

冰川地貌的形成与气候、地形和冰川流动密切相关。

冰川地貌组合规律

冰川地貌组合规律

冰川地貌组合规律
冰川地貌组合规律是指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在空间上组合分布的规律。

1.冰川前缘地貌和冰川覆盖地貌共存。

冰前缘形成的堆积物和
冰川融水所形成的冰缘湖泊、冲积平原等地貌,常和被冰雪覆盖的冰川内部地貌呈现出共存的特征。

2.谷地冰川和山地冰川常常交错分布。

谷地冰川常常沿山谷层
层展开,而相对单一又短小的山地冰川则常常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区。

3.冰川形态不同,地貌组合也不同。

例如,冰川形成的山地峰、冰山等高峻地貌,通常伴随着冰前缘的湖泊、平原等广阔地貌。

4.水文地貌和冰川地貌也存在一定关系。

冰川融水、雪融水会
形成冰川河流、火山河流、冲积平原等水文地貌。

这些地貌在冰川地貌中的分布也呈现出一定规律。

例如,位于冰川腹地的内流河流水量大、河势陡峭,而位于冰缘的外流河流则常常水位波动很大。

总的来说,冰川地貌组合规律是基于地形型态、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发展而成的,因此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冰川地貌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形成并塑造的地形,包括山谷、高山和平原。

本文将探讨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冰川的形成冰川是大量的积雪变成冰后堆积而成的。

经过多年的积累,积雪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重,最终被其重量所压缩,形成了冰川。

冰川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冰帽和冰河。

冰帽是由高山顶部的积雪堆积而成,呈圆顶形。

冰河则是一条向下流动的冰川,通常存在于山谷中。

当积雪变成冰后,它的密度会增加,重量也会增加,因此呈现出流动的特征。

冰川作用冰川作用是指冰川运动所产生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

物理作用主要包括冰碾作用、抛射作用、融解作用、结冰作用等,化学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等。

这些作用对岩石的形态和结构都会造成影响。

冰碾作用指冰川对岩石表面的摩擦和压缩,在影响区域内形成了平滑的磨盘状岩面。

抛射作用是指冰川将碎石、砾石等物体高速抛射,对周围区域产生影响。

融解作用是指冰川溶解了一部分岩石,将它们溶解后再在稍远处沉淀。

在冰川行进的过程中,由于水的沉积作用,随着冰川的侵蚀,湖泊就形成了。

形成冰川地貌的两种方式冰川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沉积地貌,其形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冰川侵蚀地貌是由冰川的切削和磨蚀形成的,它包括山谷型冰川侵蚀地貌、冰川高山侵蚀地貌和大陆冰盖侵蚀地貌。

山谷型冰川侵蚀地貌是最常见的类型。

冰川过程中压力巨大,能够磨蚀一定深度的岩石,将岩石形成了U字谷,谷内有巨石堆积,被称为侧壁。

磨蚀高度和数量不同,形成的U形谷不同。

冰川高山侵蚀地貌是由高山冰帽侵蚀而成的。

因为冰帽本身就形成于高山上,地面与冰帽之间也存在山谷,在冰川运动的过程中,谷底和山顶之间会形成锯齿状山峰。

大陆冰盖侵蚀地貌是由冰帽覆盖的平原侵蚀而成的,海水喷发出来,覆盖在大陆上形成了潜水沉积岩。

海水退潮后使得沉积物被压实,抬高大陆的地面形成大陆盆地,这些盆地在大陆冰盖推进时便被侵蚀,形成了平原。

第五章 冰川地貌

第五章 冰川地貌

1.冰川的运动是控制冰川活动的基本过程和
能量的来源。运动的形式一般分为重力流 和挤压流、拉张流。 2.运动的特点是: ①速度很慢(但有的冰川有时运动也很快, 速度可达1—10公里/年)。
②冰川的不同部位运动速度不同,边缘运
动速度慢,中间快;表面运动速度快,底
部运动速度慢。 ③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冰川运动速度也不 相同。冰川运动使积累区的冰量得以输出, 并对冰川温度有很大影响。
冰融水从冰川两侧和底部 流到冰川末端,汇成冰前河流。 冰前河流将大量碎屑物质堆积 于终碛堤的外围,形成了顶端 厚、向外变薄的扇形冰水堆积 体,叫做冰水扇。
几个冰水扇相互连接就成 为冰水平原,又名外冲平 原。冰水扇堆积物由分选 中等的沙砾组成,含少量 漂砾,向下游粒径明显变 小,磨圆度显著变好,常 有层理出现但极不规则。
终碛垄的形态不对称,这种不对 称有三方面的表现: ①横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 坡缓; ②高度不对称,即内低外高; ③溢出山口的冰川终碛垄往往向 一侧偏转,它表现在东西流向的 冰川上最为明显。终碛垄内侧地 势较低,常积水成湖。
4.鼓丘:它是主要由冰碛物组成 的一种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 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鼓丘 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 缓,一般高度数米至数十米,长 度多为数百米左右。鼓丘内有时 含有基岩核心,形如羊背石,它 局部出露于迎冰坡,或完全被冰 碛物所埋藏。
一、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主要有冰斗、刃脊、 角峰、冰川谷、羊背石等。
1.冰斗、刃脊、角峰 冰斗:由山地冰川侵蚀而成的三 面环山的围状凹地。冰斗由冰斗 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槛所 组成。 围谷或冰窖: 当谷地源头有数个 冰斗汇合或冰斗进一步扩展时, 冰槛往往不明显或消失,这种地 貌称围谷或冰窖。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

冰川与冻土地貌冰川与冻土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地貌现象,它们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冰川地貌冰川是由厚厚的冰雪层覆盖而成的地貌特征,其形成与温度、降水等多种因素有关。

冰川地貌主要分为山地冰川和冰原冰川两种类型。

1. 山地冰川山地冰川位于高山地区,受到地形的限制,形成的冰川呈现出壮丽的峡谷和冰川舌。

冰川的形成主要依靠积雪的堆积和气温的变化。

在冷雪季节,冰川融化的速度减慢,积雪会逐渐堆积成冰川,而在暖和的季节,融化的冰川会形成冰川舌。

2. 冰原冰川冰原冰川分布在高纬度的地区,由多年累积的积雪形成。

它们的面积巨大,对地表地貌的改变也非常显著。

冰原冰川表面呈现出光滑平坦的特征,其下方则形成了复杂的冰川融水通道和冰川蚀积地貌。

二、冻土地貌冻土地貌是位于高寒地区的一种地貌类型,主要由冻土的分布和特征所决定。

冻土受到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永久冻土和季节冻土。

1. 永久冻土永久冻土分布在极地和高山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很大,一般在2米以上。

它对于土壤和地表水分的循环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永久冻土环境下,土壤的活动性受到限制,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影响。

2. 季节冻土季节冻土分布在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地下冻结层的厚度一般较小,会在冬季的低温时期出现,夏季则会逐渐融化。

季节冻土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冰川与冻土地貌的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变化对于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环境影响冰川融化和冻土变暖会导致水资源供应不稳定,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冰川融化还会加剧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的问题。

2. 人类活动影响冰川和冻土地貌对人类的居住和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山地区的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为河流的形成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

此外,冰川景观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㈡ 侧碛堤
随着冰川的退却,原聚集在冰川两侧边缘的大量 碎屑物质堆积在地表,形成与冰川流向平行的长条形 冰碛堤岗,叫侧碛堤。
山麓冰川
三、冰川地质作用
㈠ 冰川的运动
任何冰川都有运动速度,一般以年为单位,由 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但有一种冰川能发生周期性 的突然前进,运动速度十分惊人。这种冰川叫波动 冰川,其运动规律不受气候变化控制。
冰川运动速度在冰川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 较快的是在冰川的中部,由此向上游和下游都逐渐 减薄。冰川通过陡坡常形成冰瀑布,这里运动速度 最快,因拉伸作用,冰面布满裂隙。冰川运动速度 随季节变化,一般夏季快于冬季,日间快于夜晚。
羊背石的发育
羊背石
冰擦痕
磨光面、擦痕
擦痕
磨光面、擦痕
二、冰碛地貌特征
㈠ 冰碛丘陵(基碛丘陵)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中碛 和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 的冰碛丘陵。它们分布零乱,大小不等,丘陵之间 经常出现宽浅的湖沼洼地。冰碛丘陵的形态和分布 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体消亡前的冰川下伏 地形或冰面起伏形态。冰碛丘陵广泛分布于大陆冰 川作用区,高度可达数十米或数百米,如东欧平原, 北美洲的北部。在大型山岳冰川作用区,也能产生 冰碛丘陵,但规模较小,相对高度由数米至数十米。
㈡ 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侵蚀力。估计冰川的全部侵 蚀力可超过一般河流10~20倍。冰川本身的搬运力 量极为惊人,大陆冰川可以把大片基岩从原地搬走。 山岳冰川的搬运力也不小,喜马拉雅山有的漂砾直 径可达28m,重量可达万吨以上。
冰川的搬运
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漂砾
纯粹的冰川是没有什么侵蚀力量的。冰川所 以能侵蚀地表,主要依靠冰中所含的岩石碎块 (冰碛)。冰碛石愈大,刻蚀力量愈大。冰川底 部在滑运过程中不断挫磨冰床,这种作用叫做刨 蚀作用。另外,冰川还有一种掘蚀作用。冰床上 如果有因节理而已松动的岩块,其突出部分能与 冰冻结在一起,冰川向前移动时即把岩块掘出带 走。一条冰川究竟以刨蚀作用为主还是掘蚀作用 为主,将取决于冰床基岩的岩性。花岗岩节理发 育,有利于掘蚀作用的进行。因此,花岗岩地区 冰碛的漂砾特别多而又巨大。

第六章冰川地貌

第六章冰川地貌


地表形态进行塑造,形成的三面陡峭、一端开口的围椅状洼地。
形成过程:积雪浅洼地 寒冻风化 积雪洼地 气候变冷 粒雪盆地 重 力+压力
重力+流水
作用加强
粒雪→冰川冰
冰斗冰川 冰川冰运动 冰斗 冰蚀作用
冰斗的位置:冰斗盆地的底部高度大致相当与雪线的高度,同一时期形
成的冰斗其高度大体一致。层状冰斗的出现说明该地区发 生过构造运动或气候变迁。
三、冻土地貌
1.雪蚀洼地与山原阶地 2.寒冻风化----重力地貌
石 海: 在寒冻风化作用下,岩石遭受崩解破坏,形成大 片 巨石角砾,堆积在平坦的地面上。
石 河:寒冻风化崩解的砾石,滚落到沟谷里,堆积厚度不 断加大,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整体运动。
石 冰 川:是由尖角岩屑组成,当冰川退缩后在冰斗和U形谷 中的冰碛物,在冻融作用下,顺谷下移的现象。
冰期分级 冰 期 与 间 冰 期:105年

副冰期与副间冰期:104年

寒 冷期与温 暖 期:102-3年
2.第四纪冰期划分
阿尔卑斯山区
Q4 Würm 玉木
Q3 Riss
里斯
Q2 Mindel 民德
Q1 Günz 贡兹
Donau 多瑙
Biber 拜伯
中国
大理 庐山 大姑 鄱阳
3.冰期划分的依据
冻融扰动:因受冻胀挤压而引起的一种土层结构 的塑性变形现象。
冻融泥流:解冻时,融化的水使松散土层具有一 定的可塑性,在重力的作用下而缓慢移动的现象。
二、多年冻土的结构和类型
1.多年冻土的结构
衔 接 多 年 冻土: 不衔接多年冻土: 季 节 冻 土:
2.多年冻土的类型
连片分布的多年冻土: 岛状融区 多年冻土: 岛状分布 多年冻土:

冰川地貌的类型

冰川地貌的类型

冰川地貌的类型冰川地貌是由冰川形成的地理环境,由复杂的地貌组成,包括广泛的地形、地表和地下特征。

冰川地貌的类型可以根据冰川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地形的性质来分类。

首先,根据冰川的形成过程,冰川地貌可以分为冰河滑动地貌和风化冰川地貌。

冰河滑动地貌是由大量冰河流失的冰川形成的,它是冰川的主要地貌类型,其地形多样,特别是在经历了多年的冰川滑动以后,其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风化冰川地貌是由陆地上的沙尘和水雾等自然因素形成的,有时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它们的特点是大面积的磨损和冰碛,以及林业和湿地的发展。

其次,根据冰川的类型,冰川地貌可以分为海冰地貌、冰芯地貌和冰盖地貌。

海冰地貌是以海冰为基础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公共特征是底部比较扁平,表面往往是多种形态的海冰,如浮冰碎片、浮冰覆盖层、浮冰流及其他复杂的冰川结构。

冰芯地貌是在海冰地貌中形成的,它们由大量晶体冰芯组成,表层较为平整,冰芯分布大多是分布均匀而致密的。

冰盖地貌是指因地表温度下降而形成的冰层覆盖,它们最常见的特征是多种地形,如冰湖、冰河、冰斗、冰碛等,形成的地貌具有明显的多层次结构,其景观因此而极其壮观。

最后,根据冰川地形的属性,可以将冰川地貌分为退化冰川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和冰蚀冰川地貌。

退化冰川地貌是指地形较为平坦,冰川残余物清晰可见的地貌,通常包括冰湖、冰河沟、悬崖、半岛等,它们的特点是冰苔、冰晶、冰坝、冰碛等海拔比较高的地形特征,可以承受冰川形成的影响。

发育冰川地貌是指通过滑动和覆盖造成的冰川地貌,它们的特点是地形多样,表面覆盖有很多的悬崖、沟壑、小山脉等,它们的景观也相当丰富多彩。

冰蚀冰川地貌是指地表被冰川冲刷破坏,地形构造很复杂或消失,地形大多是阶梯状地貌。

总之,冰川地貌可以根据冰川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地形的性质分类,由此形成的多种地貌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以及深入研究冰川地貌的机会。

冰川地貌有哪些

冰川地貌有哪些

冰川地貌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沉积地貌、冰川融蚀地貌等。

冰川侵蚀地貌包括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

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

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

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
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冰川地貌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有重大意义。

因冰碛物的工程地质特性不同于其它沉积物,故研究冰川沉积地貌有较大实践意义。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及冰缘地貌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及冰缘地貌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冰川地貌及冰缘地貌知识汇总冰川地貌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

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

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冰缘地貌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冰缘原意为冰川边缘地区,今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相当于冻土分布区,部分季节冻土区也发育冰缘地貌。

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

地表由于气温的年、日变化及相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冻结和融化过程称冰缘作用。

主要有冻胀作用、热融蠕流作用、热融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

冰缘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冰丘和冰锥,热融地貌、雪蚀洼地。

冰川地貌组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冰川中心到外围由侵蚀地貌过渡到堆积地貌。

山岳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为:雪线以上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至终碛垄为冰川侵蚀- 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垄、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带。

《冰川地貌》课件

《冰川地貌》课件

形成过程
01
02
03冰川形成在气候来自冷的地区,降落 的雪经过压实和融化循环 ,最终形成冰川。
侵蚀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 冰川底部和两侧对地表岩 石进行侵蚀,形成各种形 态的冰蚀地貌。
搬运与堆积
冰川携带大量岩石碎屑, 在冰川融化后,这些碎屑 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主要特征
形态多样性
冰川地貌形态多样,包括 冰斗、U型谷、冰碛湖、 漂砾等。
在冰川地貌区域设立自然保护 区,限制人类活动,防止破坏
冰川地貌。
制定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冰 川地貌的行为进行惩罚,提高
违法成本。
加强科研监测
加强冰川地貌的科研监测,及 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冰 川地貌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利用方式
旅游开发
利用冰川地貌的独特景观,开 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促进
历史悠久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地貌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 前。这些冰川在不断地流动和消融中塑造了山脉的地形。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科学研究价值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地貌对于科学家来说具有很高的研究 价值。通过对这里的冰川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气候 变化历史。
灭绝或迁移。
促进生物适应
一些生物会适应冰川地貌的变化 ,形成独特的生物种群或生态类
型。
04
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点
阿尔卑斯山脉冰川地貌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壮丽壮观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脉之一,拥有广泛的冰川地 貌。这里的冰川在山谷中流淌,形成了壮丽的高山峡谷景 观。

高考复习《地理》冰川地貌

高考复习《地理》冰川地貌

2.刃脊、角峰
刃脊,常与冰斗相伴,它是由于两 个冰斗或两个冰川谷的侧壁不断后 退,其之间的山脊或分水岭变得非 常尖锐,就形成刃脊
若有两个以上的冰斗围绕一个山峰 同时发育时,随着冰斗的后退,将 形成尖锐的山峰,即角峰
3.冰蚀谷(U形谷)
也称冰川槽谷或“U”形谷
它是由山谷冰川沿着先前谷地改造 形成的线状谷地,属于山岳冰川地 貌,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
角峰 刃脊 冰斗 冰川 冰床
冰斗 冰斗湖 冰碛湖
冰碛堆
问题01 冰川的形成 (一)由降雪转化为冰川冰的过程
在积雪区,降雪积累逐渐压实,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阶段形成冰川冰,这个过程称为成冰作用。在重力 的作用下,冰川冰就开始运动,形成冰川。
成冰作用在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在干旱低温的大陆性气候区,以降雪的压实作 用为主,雪粒相互黏结,成冰速度较慢,这被称为冷型成冰作用,我国的冰川都 属于这种类型。在降雪量和气温都较高的海洋性气候区,以降雪-融化-再冻结过 程占优势,有融水的参与,成冰的速度较快,这被称为暖型成冰作用,如接近海 洋的大陆冰川。
2.冰川运动的形式:
基底滑动,是冰川借助与冰床基岩表面上融水的润滑和浮托作用,沿着冰床向 前滑动,山岳冰川以这种运动形式为主,是重要的地质作用;
塑性流动,在冰川的压力下,构成冰川的冰晶发生平行晶粒底面的粒内剪切蠕 动,致使冰晶向前错位,其宏观表现就是整个冰川缓慢地向前蠕动,这种运动 不具有实质的剥蚀作用。这种运动形式在越是厚的冰川中,越是明显。
(二)大陆冰川
是指发育在高纬度地区的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规模较大的冰川。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中部高,呈盾形。这两处的冰川面积共约占全 世界冰川总面积的97%,冰川平均厚度在1500米~1700米之间。大陆冰川 向沿海地区伸出巨大的冰舌,进入海面时就形成在海洋上漂浮的冰山,给 海上航轮带来很大的威胁。根据规模和形态可分为:冰原、冰帽、冰盖。

4.1.5常见地貌类型-冰川地貌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4.1.5常见地貌类型-冰川地貌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1 冰川侵蚀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主要侵蚀方式可分: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冰川体有巨大的压力对冰床和谷壁有很强的侵蚀作用。
拔蚀作用:是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 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 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 走,这称为拔蚀作用。冰川拔蚀作用可拔起很 大的岩块。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 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磨蚀作用:是冰川运动时形成底部滑动,使冻结 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像锉刀一样,不 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 用。冰川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擦痕和磨光 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 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干旱、半干旱地区;海滨地区
作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用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堆 流水堆积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 山口处,河流中下游

角洲
粒小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
作 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沙丘
分选性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
用 冰川堆积 冰碛地貌,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终碛垄
分布于冰川前缘地带,由终碛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内 侧缓,外侧陡,相对高度因地而异
冰水扇
融水河流带泥沙堆积,多个冰水扇连成一片形成外冲平 原
狭长、弯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具分选的冰水砾堆积
蛇形丘 而成,有一定的磨圆度,发育冲刷、填充物构造,呈交
错层理和水平层理,两坡对称

冰积物堵塞,局部冰融水生成
中国典型冰川地貌
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昆仑山脉冰川,唐古拉山脉冰川。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由山谷冰川剥蚀作用所形成平直、宽阔的谷地,叫冰蚀槽谷,因其横截 面是U形,故又称U谷或幽谷。
U形谷
冰槽谷纵剖面形成机制图解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冰川消融后,岩盆积水,常成为串珠状湖泊。又称冰川梯级湖,是指在 同一个冰川谷中,冰斗上下串连或冰碛叠置地区,不同高度上排列着两 个以上的冰成湖群。
川,其消融区和积累区不
易分开,称为冰斗冰川。
当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
量,冰川将不断被补给冰
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

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这时称为悬冰川。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冰帽与冰盖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

面由下凹而转变为穹型上

凸,即称为冰帽。冰帽规
模一般较冰原大,最大可
达5万多平方公里。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二、冰川运动与冰川作用
由于冰川运动速度在各个部位的不协调,在运动过程中,冰川 表面及冰层常产生一系列的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冰川作用是冰川地貌的主要塑造动力,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冰层裂隙
冰川褶皱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三、冰川的类型
杨春景等按照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 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冰碛丘陵、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等几种类型。 冰水堆积地貌是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
貌,分为冰水扇、外冲平原、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锅穴、 蛇形丘等几种类型。
类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 地貌

基本特征或成因
冰斗 刃脊 角峰
冰蚀槽谷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

2、冰川冰
◆降雪→粒雪(一般粒径<1mm,由升华再 结晶作用形成)→ 冰川冰(致密块状,密度 为 0.9 左右,由重压下的重结晶作用生成)。 ◆冰川可成冰、水、汽三相并存状态。在重 力和压力的作用下,冰体向雪线以下地区缓 慢流动,伸出冰舌,形成冰川。 ◆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 (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坡度与冰 川厚度)。
★冰碛丘陵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 的表碛、中碛和内碛等都坠落在 底碛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状起伏 的冰碛丘陵。冰碛丘陵广泛分布 于大陆冰川作用区,高度可达数 十米或数百米。
★终碛垄(堤)
当冰川末端补给与消融处于平衡时,冰碛物 就会在冰舌前端堆积成弧形长堤,称为终碛 垄(堤)。山岳冰川终碛垄高度常达百米以 上,但延伸长度较短;大陆冰川终碛垄高度 较低,约数十米,但延伸长度可达数百千米。 终碛垄的横剖面不对称,即外坡陡、内坡缓; 终碛垄的高度不对称,即内低外高。
1、按形成的气候条件分: 海洋性冰川——在海洋性气候下形成的冰川。 气候潮湿,降水多,雪线低,冰川活动强地 质作用明显,侵蚀力强。冰温高也称暖性冰 川。 大陆性动性弱, 地质作用较弱,堆积地形比侵蚀地形发育。 冰温较低为冷性冰川。
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可分为大陆 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1、大陆冰川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 冰盖,简称冰盖,是不受地形约束而 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50000km2 面积的冰川才当作冰盖。 主要有:南极冰盖(1380万km2);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2、冰川槽谷(冰川谷,U形谷)——冰川侵蚀形成 的谷底。冰川作用大部分仍袭冰覆以前的河流切割 的V形谷地,但与河谷却显然不同,冰川谷平直,宽 阔,谷地平缓,两坡陡立,横剖面呈U型或槽型,故 冰川谷又称U形谷和槽谷。 3、羊背石是基岩受到冰川侵蚀形成的孤立石质鼓包 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羊 背石。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形态两坡不对 称;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度平缓作流线形, 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流面则 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挖蚀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 作锯齿状的陡坡。 2、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垄、鼓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山地(岳)冰川(Mountain Glaciers )
(1)概念 零星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上气温在 零度以下地带的冰川。冰川形态完全受山岳地形 的控制。 (2)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和高原地带。亚洲 山区最发达 (3)运动 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缓慢流动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二节 冰川作用及其地貌
一、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蚀作用 1.概念
冰川运动对冰床的破坏作用。
2.冰蚀作用的方式
(1)拔(挖)蚀作用(plucking process) 冰川运动时挖掘冰床上的基岩,并把岩块带走 的侵蚀作用。 作用结果: ①加深、加宽了冰床 ②形成比较粗大的冰碛物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料
引自《Environmental Geology》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3.成冰作用类型(成冰作用的地带性)
(1)高纬极地区冷型成冰作用(重结晶成冰作用)
主要是通过压力减少孔隙、重结晶作用成冰
特点:一般发生在低温干燥地区(两极地区) ,成冰过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三、冰川的运动
1.冰川的运动方式
(1)内部运动
(塑性流动) (2)基面滑动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冰川运动的速度 (1)影响冰川运动速度的因 素 ①冰川的厚度 成正比 ②底床(冰床)或冰面的 坡度 成正比
(2)冰川运动的特点
①运动速度缓慢,但也存 在着跃动 ②冰川各部位运动速度不 等(空间上运动不等速) 表面 雪线附近速度最大; 中央流速大于两侧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类型 一、冰川(glacier)的形成 (一)雪线(firn line or firn limit)
1.雪线的概念
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 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雪线。即固态降 水的零平衡面,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常年积雪区 雪线处: 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物质平衡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消融区(季节性积雪区)
在两极地区,气候严寒,大片的陆地被冰川所 覆盖,因其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又称为(极地) 冰盖。如冰川表面凸起呈盾形的,称冰盾(ice sheet)。是不受地形约束发育的冰川。
(2)分布
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
(3)运动
由于大陆冰川有很厚的冰体,在强大的压力 下从冰川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流动
地貌学
南极四个战略点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五章 冰川地貌
冰川的形成与类型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的组合与发育
庐山-王家湾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料
冰川



现在世界上冰川覆盖面积为1622多万km2,占陆地总面积 的11% 现代冰川的水量占全球淡水的69% 冰川如果全部融化可使海平面上升60多米 第四纪冰川覆盖面积更大,可达陆地总面积的1/3,海平 面下降150m左右 古冰川作用和现代冰川发育地区,地表都经受过冰川强烈 的塑造,形成一系列冰川地貌 冰川进退或积消引起海面升降和地壳均衡运动,会使海陆 轮廓发生较大的变化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磨蚀作用(abrasion process )
冰川以其冻结搬运的岩屑为工具对冰床进行刮削和锉磨。
作用结果:
①形成粒级比较细的冰碛物(以粉沙、粘土为主) ②形成了冰床和砾石表面的磨光面(polished surface) 、擦痕(striation) 、刻槽(grooves)等。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3.冰川进退与冰川 物质平衡的变化
(1)积累量=消融量 冰川停滞、稳定 (2)积累量>消融量 冰川速度增加、 向前推进 (3)积累量<消融量 冰川速度减小、 减薄、后退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施雅风预测(2001,冰川冻土):我国 冰川面积小于1km2的冰川24819条,面积 8182km2,1~2km2的冰川3398条,面积 4810km2,预计2050年前这些冰川将绝大部 分消失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年积雪量:年消融量) (1)温度(纬度、高度) (2)降雪量 (3)地形
(坡向、坡形)
地球上的雪线分布高度 青藏高原 呈马鞍状,总体由高纬向 低纬雪线位臵上升; 雪线最高位臵不在赤道, 而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 压带; 海洋性气候区降水量较大, 故南半球雪线高度比北半 球相同纬度地区的雪线低; 雪线高度曲线并不光滑。 地形坡向对雪线高度(m)的影响
资料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料
中国人登顶Dome A的意义
(No.21南极科考)
第一,国际社会都在关注冰盖对全球气候的作用问题。 中国首次登上Dome-A并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这是举世瞩 目的事。南极一共有4个主要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 点。目前美国已在“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 斯科特站; 法国在“南极磁点”建立了迪蒙· 迪维尔站;前苏联在 “南极冰点”测到了-89℃的全球最低气温,建立了东方 站;南极仅剩下海拔4000多米的Dome-A这个科考空白点。 因此,抢先登上“冰穹A”最高点不但能使我国科学家获得 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必将提升今后我国在南极事务上 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料
第三,我国完成对从中山站到Dome-A断面的考 察,是国际横贯南极计划的组成部分。科学家将 通过建立中山站至冰穹A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 全面完成国际横穿南极计划中由我国承担的考察 任务。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由两大冰穹组成, 边缘没有大冰架
地貌学
资料
从科学考察角度看,南极有四个最有地理价值的点, 即极点、冰点(即南极气温最低点)、磁点和高点。 此前,美国在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罗斯 人的东方站位于冰点之上,磁点则是法国与意大利 联合建造的迪蒙迪维尔站,中国于2009年1月27日 在冰盖高点冰穹A胜利建成昆仑站。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冰川:陆地上的缓慢运动的冰体。 特点:以固体形式运动(运动也是冰川区别于其他自然
冰体的特征) 冰川形成于雪线之上,一个地方如果低于该区的雪线高度, 就不能形成冰川。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粒 雪 化 ( 圆 化 ) 作 用
密度不断加大, 孔隙率不断降低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特点:圆形,紧实(孔隙与大气相通),色
白,0.4-0.7g/cm3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3)冰川冰:粒雪孔隙完全消失或封闭,与大气不相通 特点:致密(与大气不相通),浅蓝色, 0.84~
0.91g/cm3
2.冰川形成
当具有塑性的冰川冰积累到一定厚度,受到压力及重力 的作用发生变形和流动,并越过雪线到消融区,成为冰川。
暖(型) 高 冰川(海 洋性冰川)
快, 大 一般 100m /a,最 快 500m /a 慢,30 小 50m/ a
冷(型) 低 冰川(大 陆性冰川)
重结 晶
较高
蒸发、 冰川里 升华 几乎没 有冰融 水
较弱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二)冰川的形态分类(规模、地形条件) 1.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s) (1)概念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剖面上:
从表面向 底部运动 速度降低
主流线:最大速度线, 一般接近冰川几何中心 线。
山谷冰川的流 速分布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③冰川运动在时间上的不等速
多年变化(对一个时段内气候变化的响应) 夏季比冬季快 白天比夜晚快 (温度、消融水) ④若遇障碍物 可爬坡前进 可分支前进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资料
第二,Dome-A有很多在南极独有的科考资源,涉及一些 独特的科学领域。例如,冰穹A是南极冰盖冰芯钻探仅存 的最后一个理想地点和世界上雪冰现代气候环境观测、大 气与气象观测等独一无二的“科学观测站”。冰穹A地区 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 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冰穹A 地区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近期地球表面的最 低温度。这是其他任何地方替代不了的,科学价值相当大。
据冰岛地区河流的含沙量分析,冰源河流含沙量 超过非冰源河流的5倍,说明冰川的侵蚀能力很强。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二)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1)概念 平面呈半圆形,具有三面陡壁、中间深陷的围 椅状凹地。 由斗壁、斗底、斗坎三要素组成
冰斗的岩盆的最低高度代表发育冰川时的雪线 高度
发育于起伏和缓的高原 或高山夷平面上的冰川
是山谷冰川在山麓地带 扩展或汇合而成的大片 广阔冰川
帽状
裙状
起伏和 缓的高 地 山麓
巨大
气 候 变 冷 、 湿 或 地 壳 抬 升
很大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冰川演化示意图(根据R.F.弗林特)1.山岳冰川阶段;2.山麓冰川阶段;3.大陆冰川阶段
程缓慢,晶粒小
(2)中低纬高山区的暖型成冰作用(渗浸-冻结成 冰作用)
主要是通过热力-冻结成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