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石应轩康淑香 巩义市孝南新村诊所,河南省巩义市451200
摘要:胡希恕先生,生于1898年3月10日,卒于1984年3月1日,享年86岁,早年 学医于清末进士王祥徵先生和河南儒医朱壶山先生,与伤寒名家陈慎吾先生相互问难,对日 本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有精深的研究,又吸收了巴甫洛夫的神经反应学说,加上对理论 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科学论断,终生研究《伤寒论》,提出《伤 寒论》是承自《汤液经法》而有别于《内经》,揭示《伤寒论》入经的实质是六证,认为六 经源于八纲,而非脏腑经络,名同实异,不可趋附《内经》。确认辨证论治具体实践的方法, 即辨六经一一析八纲一一再辨方证,提出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临床疗效关健在于辨方证,其 最善用桂枝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是举世公认的经方大师,从而开创了胡氏伤寒学派。 关健词:胡希恕;伤寒学派;简介 目前,在全国中医学术界,由于国家统编教材一统天下,逐渐形成了千人一面的景象, 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研究的特色渐趋弱化,中医的发展活力正在减弱。谚日:一花独放不是 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中医的危急存亡之秋,中华中医药学会高瞻远瞩,提出举办全国性
有无疗效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代表著作,早期著作《伤寒约言录》被收录于《中国汤液经
方》, 《金匮约言录》,目前尚未找到, 《经方传真》又名《经方理论与实践》。1994年4 月第一版,2008年6月第二版(修订版),删掉了《绪论》,可惜己-.1HN貌,根据胡老晚 年的讲课录言整理的《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和《朗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学术传人:据恩师张长恩教授讲,胡老解放初期曾创办“求实”私立中医学校,共办三 期,曾邀请谢海洲先生(后任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等医学名家参与办学,传授中医学术, 1952年市卫生局批准做为中医教育试点,直至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成立,先后培养学员近 千人,填补了中医教育这一阶段的空白。
临证辨证论治,药随证转,随症施量,施方用药既有严格之原则性,亦有变通之灵活性,李
培生教授特别指出“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仅诵证记方,于剂量上尚应注意”,正 所谓:仲景经方法度明,分量讲究有轻重,只背汤头不记量,难怪临证方不灵。清代医家陈 修园认识到剂量作为经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经方的药物剂量巧妙地编入了方歌中,为后 人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例如经方中主药的特殊用量,往往成为能否用好经方的关键。陈慎 吾老大大治一腹胀病人,前医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无效,陈老只将厚朴由三钱改为六 钱,党参、炙甘草由三钱减至一钱,患者服药后,腹胀满迅速消失,正所谓:虚人腹胀,七 消三补,识此要旨,一针见血。再如旋覆代赭汤,代赭石仅用一两,生姜用至五两;五苓散 中泽泻用量最大,为一两六铢。初步剂量研究的规律表明:特定的剂量配比会产生特异的作 用;同一药物不同剂量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例如当归补血汤用于补血时,“五倍黄芪归一份” 是黄芪的最佳剂量,其用量既不可增,也不可减。再如同一味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用至3 克起升提作用;在逍遥散中用到6克左右,起到疏肝作用;如果在小柴胡汤中为了更好的退 热则要用到24克。
术研究的著作多达15部,在学术界掀起了“胡希恕研究热潮”。胡老是何许人也?他对《伤 寒论》研究有何独到之处呢?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早年学 医于当地名医王祥徵先生,尽得其传。1936年,拜河南儒医朱壶山先生(唐宗海入室弟子) 为师,解放前,在北京自设诊所行医,擅用经方,疗效卓著,活人无数。解放后,曾自办“求 实中医学校”主讲仲景学说,填补了当时北京中医教育的空白。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 院任教,任中医内科副教授、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 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伤寒 金匮约言录》、《温病条辨按》等书。晚年,曾指导日本留学生考察团,颇受日本行友的欢
迎。日本汉方医学界赞誉胡老为“中国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者
和经方家。”1984年3月1日与世长辞。2006年1月25日安葬于燕山塔陵。是全国中医学 术界公认的经方理论家、临床家和教育家。 根据目前学术界对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一个学派成立需要有以下儿大条 件: (1)一个有影响有权威的学术带头人,也就是宗师。 (2)具有一部或数部反映这派学术观点的传世之作,并保持该学派的研究方法和风格。 (3)有一大批跟随宗师的弟子,他们本身必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或学术思想上有内在联 系,或追随宗师学术思想的后来人。 那么胡(希恕)氏伤寒学派是否符合或具备学派成立的几大条件呢? 宗师或学术带头人,经方犬师胡希恕先生:研究课题,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临床治疗
Leabharlann Baidu
名《六经方证直解》,
《解读伊尹汤液经》。
北京市第二医学院,陈大启教授,代表著作《陈慎吾伤寒论讲义》。 樊正伦教授是胡老晚年的弟子,现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部主任,已主编撰写了数百 部中医古典医籍和中医科学论著,现被聘为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段治钧先生,代表著作《胡希恕越辩越明用伤寒》。 还有北京市中医院,李惠治教授,胡老的女儿胡跃女士,河北石家庄市张舒君先生参加 了胡老多部遗著的整理工作。 再传弟子中知名的有:王利军,彭景章,张立,张峥,赵丽,曹利,石应轩,邹芷均, 闫志安,鲍艳举,赵厚睿,李海天,李清峰,刘观涛,许明星,孙彦鹏,肇永前,廖立行, 陈思颖,洪裕峰等数十人,他们正在张、冯、段诸老师的指导下苦练基本功,提高疗效,志 在将胡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胡(希恕)氏伤寒学派完全符合上述条件,可以非常自豪地认 为胡氏伤寒学派已经正式形成了,并在成长壮大之中。 学术思想探渊源 受业师王祥徵先生的影响:胡老早年随河北乐亭的国文教师王祥徵先生学医,王系清末 迸士曾学医于某太医,王师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推崇唐容川,陈 修园的学术观点。胡老1919年参办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为胡老成为经方 大师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辩方证。
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的影响,胡老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观点。和挚友陈慎吾先 生的相互影响,被他们共同的朋友,当代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谢洲先生称为北京市中医药界的 双雄“焦赞孟良”,相互问难使两人共成大家。 独立思考,悟性超常,终成经方大师,从胡老的学习中医,研究伤寒,使用经方,终成 经方大师的成才之路,不难发现古今医学大家成才的共同规律: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熔合 提炼,自成一家。 理论研究有建树 胡老经过几十年潜心地读书,临证,在《伤寒论》理论研究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观点和认 识: 一、《内经》,《伤寒》体系异 《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黄帝内经》的医经派体系不同,《伤寒论》 本身有其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二、辨证论证寻规律 胡老学习了《西医病理生理学.》据其有“一般规律反应的论述”,促进了他对辨证施 治的认识,因而总结出中医辩证施治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 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三、经方辨证体系是人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1.六经八纲是辨方证的总纲,既能辨外感、内伤,又能辨伤寒、温病。 2.《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其实质是八纲辨证。 3.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笔者将其总结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辨 方证是辩证的尖端。胡老认为《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辨。八纲,
胡老弟子中的著名代表人物有: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张长恩教授,代表著作:《中
国汤液方证》又名《张仲景方证学》,《中国汤液方证续编》义名《金匮要略方证学》,《张 仲景用药解析》。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代表著作:《经方传真》,《中国汤液经方》又名《伤 寒杂病论传真》, 《张仲景用药解析》,《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胡希恕病位类方解》、 《解读张仲景医学》又
的中医学术流派研讨会,作为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亲传弟子冯世纶、张长恩、陈大启、 樊正伦诸教授的入室弟子,不揣浅陋,斗胆在中医学术界首次提出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的 观点,请教于海内外的方家: 据2009年4月27日的《中国中医药报》报道,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诞辰110周年暨
学术思想研讨会4月26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隆重举行。胡老逝世25年,出版了关于胡老学
脖子病人,诸症状不支持用柴芩剂,转变思路,思《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第 十条文“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乃选小建中汤加减,十付左右,诸症悉减,辨证思路: 思其贫穷,食不果腹,长年累积,乃成此病,虚劳里急,当建其中,故能显效:三部经典为 方证相应,直接提供模板。同时要善于将病人的主诉翻译成经典医学术语,有助于方证相应, 曾有病人形容“起床头晕,卧床减轻,站立不稳,常要跌倒”,经翻译成“起则头眩,身明 动,振振欲擗地”,用真武汤,一剂知,二剂已;再如患者叙述“查肾结水,饮水则呕”,经 翻泽成“水入则吐,名日水逆”,五苓散,三付,症状消失,积水缩小。 经方的核心是剂量 导师仝小林教授重视对经方剂量的研究,集近三十年的临床实践提出随症施量的观点。
即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言。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认为天下万病,病 位的反应,只有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这样,表 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则为太阴,半表半里 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则为厥阴。所以,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 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 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知,六经出自八纲。胡老在此基础上,又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 尖端的科学论断,认为临床治疗有无疗效就在丁二方证是否相应。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体现在 方证的运用上,方证即方剂的适应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 纲一般规律指导下的具体运用。如太阳病若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桂枝汤证,若 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脉紧者是麻黄汤证,若见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者是 葛根汤证,若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分别应用桂枝汤、 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才能治愈.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 重者坏证丛生,此即论中所谓“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由此可见,辩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 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因此,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 有无疗效,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正确,潜心玩索,自有所得。 笔者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使用经方三步曲,即一定病位,二辨病性,三辨方证,即可轻 松准确地完成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如:王某,男,48岁。河南省偃师市山化乡入, 2006年9月1日,自述感冒半年,久治不愈,耗资近两千元,经病友介绍,求治于余,症 见,口干苦,头晕,大便难,浑身乏力,但欲寐,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弦数,辨为三阳少 阴合病。与大柴胡、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方药如下:柴胡249黄芩lOg半夏lOg白芍lOg 大黄lOg枳实lOg麻黄lOg制附子lOg细辛69甘草lO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引,三剂,水煎 服,药后诸症减,惟口微干苦,头晕,便溏,左侧偏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沉弦。与柴胡桂枝 干姜汤合犬黄附子汤,方药如下:柴胡129黄芩lOg桂枝lOg干姜lOg天花粉lOg生龙牡各 lOg大黄69制附子lOg细辛log甘草lO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引,三剂,水煎服,诸症痊愈。 花费不足五十元,后介绍多位病人前来就诊。由此证明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真实不虚。 4.古方(经方)完全能够治今病。 5.少阴病是表阴证。 6.厥阴病篇释疑惑。 7.可用排除法确认半表半里证。 8.阐述六经表里相传和阴阳传变规律,当以临床表现的脉证为准,强调太阴病是疾病的 最后阶段一一死在太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而不是厥阴病。 9.脉学研究见解新。 10.强调病症的发生发展是以人体自身内在抗病功能为主导,阐明中医辨证施治是适应 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 11.合方治疗疑难病。 总而言之,经过胡老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使《伤寒论》真正回归了临床,其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学术体系,成为中医学人“一通百通”用伤寒的高效捷径。 学术贡献简评价 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 《伤寒论》研究有几大流派:1.维护旧论派2.错简重订派3.辨
受挚友陈慎吾先生的业师——河南名医朱壶山先生的影响:据恩师陈大启教授(陈慎吾
先生的哲嗣)讲,朱先生是中两汇通学派唐容川的高足,唐又对清代伤寒学家陈修园推崇备 至,著有《伤寒论浅注笺正》, 《金匮要略浅注笺正》,使胡老医术更加精迸。
受日本汤本求真《皇汉医学》影响:据恩师张长恩先生所述,胡老的早期著作《伤寒金 匮论言录》.就是从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摘出,当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使胡老抓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