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己的事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清自己的事例
认清自己的事例一:诺贝尔奖得主是差生
他学习成绩很稳定,从上学第一天开始,总是在倒数几名徘徊。
整个小学生涯,都没有特别擅长的科目,以致于今时今日采访他当年的同学,大多数人对他都没什么印象,太普通了,成绩也不好。
好在有一个同学还记得他——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他的脸上都是陰天。
小学的几年中,他被生物学深深吸引,甚至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看着它们变成飞蛾,这算是他给人最特别的记忆,只因在当时引起老师同学的强烈反感。
15岁时就读于伊顿公学,如愿读上生物课,这是他最喜欢的课程,但是,他的生物课成绩在250个男学生里面排名倒数第一,其他理科成绩也牢牢垫底,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
当学科的成绩是最后一名的时候,还梦想将来要做这个学科的科学家,确实让人觉得
荒谬可笑。
他的老师加德姆写了一份报告:“我相信他有成为科学家的志向,但以他现在的表现来看,这真是万分的荒谬可笑”。
这位教师还觉得他“无法明白最简单的生物学事实”,继续教他“简直是浪费彼此的时间”。
尽管自己成绩很差,老师也认为坚持下去没有希望,但他自己没有放弃,继续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哪怕不能成为科学家,也要满足自己的爱好。
中学毕业申请牛津大学时,由于成绩不佳,他被古典文学研究系录龋招生主任找到他,跟他说,牛津可以录取你,不过有两个条件:第一,必须马上来上学;第二,你不要学习入学考试的科目。
也就是说,牛津大学录取他的条件,是不允许他研究生物专业,或许在老师看来,以他的成绩,真的不适合做科学家。
不如去学习他所有成绩中看起来相对还不错的古典文学,这或许是老师对一个孩子的关心,坚持固然重要,但错误的方向,只会让人离成功越来越
远。
但是,他仍然对生物学情有独钟,在牛津大学学习一年的古典文学后,他申请转入生物系,再次被老师拒绝,老师听闻过他的生物成绩,不愿意他的加入。
尽管不被人们相信,他还是坚守自己的爱好,曲线选择了动物学研究,这跟生物学,有莫大的关系。
这一次,不仅仅是老师,连一直支持他的母亲,也反对转系,在母亲看来,英国的古典文学,是世界出名的专业,放着这么好的课程不学习,选择一个冷门的动物学,还是他成绩很差的专业,简直是一件疯狂的事。
他有点倔强,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意愿,拗不过的家人,只得放任他的选择,如愿所偿,他终于开始自己喜欢的科研生涯。
此后的时间,他把所有精力交给了生物研究,可是,他还是“太笨了”。
一批的同学,有的生意兴隆,有的出版了小说,甚至在生物研究的专业也有同学出了成绩,只有他,还是默默无闻,不知道在折腾些什么。
喜欢的兴趣,而不是成绩的指引,让他能顶住所有的压力,最终在生物学领域“化茧成蝶”,1958年,在完成博士学位时,他从蝌蚪细胞提取出完整细胞核,成功克隆了一只青蛙,一举成名,被称为“克隆教父”。
在牛津读完博士后,他又在加州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从1971年开始,他一直在剑桥大学工作,如今,79岁的他现在仍坚持全职工作。
2012年,他以在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方面的先驱性研究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
约翰·伯特兰·格登,曾经最差的学生,64年以后的今天,成为公认的同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在他现在工作的剑桥大学办公室,还挂着当初老师给予的那份最差报告,他用此告诉自己:面对爱好,即使失败也不要放弃。
喜欢,就坚持奋斗下去,哪怕你是最差的那一个,无关成功,因为喜欢,便是最好的理由。
认清自己的事例二: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
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当然是为了拿起文艺的武器,唤醒国民,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最著名、最流行的观点是鲁迅受了幻灯片事件的刺激。
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是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它的因素在影响着鲁迅呢?
我们先从鲁迅到仙台学医的经历说起。
鲁迅1902年1月被保送官费留学。
此前的他没有接触过医学,至少是对西医一无所知。
少年时,为治父病,他和中医打过多年的交道。
鲁迅那个时代的留学,与现在有些学生出国不一样。
当初他不是为了学医而留学,而是为了留学而学医。
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一是有准备有目的地去求学,一是为了在国外学习一种知识技能。
至少可以这么说,当初鲁迅到日本还没有抱定要学医的决心。
同年的3月鲁迅到了日本,先入弘文书院补学日语。
1904年9月免试免费转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仙台医专地处偏僻乡下,远离东京300公里,是一所二流学校。
鲁迅选中这里,一个原因可能是他对一些留日学生俗不可耐做派的厌烦,希望独自过一种别样的生
活;另一个原因可能他看中的是这里没有中国学生。
至于选择学医的原因,他自己解释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呐喊?自序》)此时的鲁迅非彼时的鲁迅,他的理想很现实,很平常,那就是学一门知识,掌握一门手艺,将来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
即使是这个愿望,也谈不上多强烈,多迫切,在当初确定专业的问题上,鲁迅还处于一个彷徨期,多变期,自己是不是适合学医,学医是不是一个最好的出路,他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仙台鲁迅感到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藤野先生,他在《藤野先生》回忆道:“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总会强过老师对学生。
藤野在听说鲁迅去世半年后,写过一篇《谨忆周树人君》的文章,其中提到:“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
周君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
”
作为一个日本人,相信藤野先生的记忆完全是凭着当老师的直觉,不可能掺杂着别的因素。
鲁迅弃医从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志趣并不完全在学医上,也就是说他在确立专业时没有考虑成熟。
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当年的学习成绩。
鲁迅当年的同班同学小林茂雄,保存了一份鲁迅在1905年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报告单”,单上所列各科成绩如下:解剖59.3,组织72.7,生理63.3,伦理83,德文60,化学60,物理60。
7门功课平均分65.5,在142人中名列第68名。
而唯一不及格的解剖学,正是藤野教的。
客观地讲,在一百多名同学中名列中等,应该说成绩还是不错的。
须知,鲁迅当时学习上最大的障碍是语言,老师授课、所用教材肯定都是日文,即使他非常认真努力,笔记仍有“漏记、记错的地方”,学习仍感比较吃力。
如果换了一个混文凭的学生,这种中等成绩完全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作为鲁迅能接受吗?在一所二流学校得到二流成绩,这
不能不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医学是他最感兴趣的吗?是最有出路的吗?他已经26岁了,一百年以前的26岁,他还能在学业无望的医学专业上再耽误时间吗?放弃学医而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文艺,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学医无望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的直接诱因。
在仙台医专,当时只有鲁迅一个中国留学生,身边极少朋友,处处受到排挤,其苦闷和孤独是可想而知的。
即使上面这种成绩,仍然引起一些日本同学的嫉妒。
他们翻检他的笔记、写匿名信,语含讥讽,怀疑成绩是因为藤野漏题给他。
在这种遭受歧视和屈辱的环境中,鲁迅自然愤恨难忍,他本是一个内心抑郁敏感自尊的青年,又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没有同胞朋友,日语水平不及同学,年龄又偏大,学习成绩中等,处处受到排挤,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他放弃学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鲁迅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气质性格、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更偏重于文艺。
对鲁迅来说,及时调整专业,发挥所长,舍医学之短,扬文艺之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弃医从文,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这种选择有当时当地自身客观的现实原因,不仅仅单纯是为了实现文艺救国的理想。
认清自己的事例三: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2011年,对于今年57岁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来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美国纽约市将一条新建马路命名为“马友友路(Yo-YoMaWay)”,总统奥巴马还亲自为他戴上了象征着平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
马友友的父母都是毕业留美的华人,在华而街做经济研究员。
从马友友一出生,父母就为马友友设计好了人生路线:做一位出色的经济人!马友友还没有学会讲话,他们就已经开始教认数字,所以马友友最先学会说的话并不是“爸爸妈妈”,而是“一二三……”,两岁时,他的父母就开始教他算术。
马友友在一种受命式的努力中,
机械地过完了自己的童年。
读小学的时候,马友友是学校的“数学之星”,在许多数学竞赛中夺了大奖,马友友的父母、老师和同学都为他而开心,但马友友自己却觉得,这丝毫没有乐趣可言。
有一个傍晚,天色不太好,马友友在放学路上怕被雨淋,就从一条非常偏静的小路上往家里跑,在一幢老房子院子外面,他听到了一种极为美妙的音乐,那流水一般优美的旋律很快吸引住了马友友。
他停住脚步往院子里面看去,只见一位老人正在拉大提琴,那位老人拉提琴的神情无比陶醉,身体随着音乐而轻轻晃动,眼前的画面不禁让马友友轻叹了一声:“如果我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该多好啊!”就在这一瞬间,马友友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并不是数学,而是音乐!
没多久,那位老人发现了马友友,他走过来把马友友请进了院子,在演奏了许多美妙的曲子之后,还为马友友讲了许多关于音乐的动人故事,这一切,都使马友友完全迷恋上了音乐。
那时候的美国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补习班、兴趣班,而马友友的父母则把
马友友放在了一个数学培训班里,可是马友友兴趣并不在这里,他时常“逃学”,溜到老人那里去听音乐,学拉大提琴。
结果不难想像,他的数学成绩在下降,很快,他的父母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于是把马友友叫到身边来说:“以前的事情,只要你改正就行了,以后,你一定要用心学好数学!”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数学?”马友友反抗说,“我并不喜欢数学!”“你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和我们一样做一位出色的经济师,甚至可以比我们更出色,成为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马友友的父母告诉他说。
“为什么一定要和你们走同一条路呢?我觉得音乐是最能让我开心的东西,而且我认为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得更好,那样我会更开心!”马友友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之路一定要自己来把握方向,绝不能让他人来操纵,哪怕是父母。
从那以后,马友友就经常去那位老人那里学习音乐,不久后,他的父母终于被他的坚持打动了,替他在一个音乐培训班里报了名。
任
何人一旦做起真正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进步都是特别快的,到中学毕业的时候,马友友就在曼哈顿得了全市学生音乐会的一等奖,并前往哈佛大学就读。
也就在这些时候,他的音乐名声逐渐大了起来,许多重要的交响乐团以及包括钢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在内的音乐大师都向他发来邀请,与他一起演奏和表演。
在之后的多年里,马友友在音乐路上探索不断、一路向前,多次受到白宫邀请演奏音乐,而且还多次获得“唐大卫奖”和“格莱美奖”,成了一位名震国际的音乐大师!2006年,马友友被联合国任命为和平大使;2011年2月15日,马友友德国总理默克尔、美国前总统老布什、“股神”巴菲特一起,接受了由美国总统奥巴马新自颁发并戴上的象征着平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
当晚,戴上总统自由勋章后的马友友无比感慨地说:“自己的人生只有一个主人,那就是我们自己,行走在自己铺设的人生轨迹上,一定是最开心最能取得成就的!”
认清自己的事例四:别让特长击败自己
茫茫海洋,无奇不有,它们千奇百怪,各显神通。
提起章鱼,它可是海洋里的“一霸”。
章鱼力大无比、残忍好斗、足智多谋,不少海洋动物都畏惧三分。
它的特点是身体非常柔软,几乎可以将自己塞进任何它想去的地方。
因为它没有脊椎,甚至可以穿过一个银币大小的洞。
章鱼之所以能在大海里横行霸道,是与它有着特殊的自卫和进攻的“法宝”分不开的。
首先,章鱼有8条感觉灵敏的触腕,每条触腕上约有300多个吸盘,每个吸盘的拉力为100克,有时章鱼可以运走比自己重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头。
想想看,无论谁被它的触腕缠住,都是难以脱身的。
有趣的是,章鱼最喜欢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时,它会突然变成一个庞然大物,向鱼虾发起猛烈进攻,迅速咬破它们的头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致死,然后美餐一顿。
章鱼就是靠这个独特的看家本领,在海洋里横行霸道,无物敢敌。
然而,由于章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并富含抗疲劳、抗衰老,能延长人类寿命等重要保健因子如天然牛磺酸等,所以,章鱼不但是营养丰富的海鲜食品,而且在医学方面亦有极高的价值,是非常珍贵的补品。
当初,人们为了猎捕章鱼,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因为它的隐身术太高明了。
慢慢地,聪明的渔民根据它的特长,摸索出一套轻松的猎捕方法。
他们把小瓶子用绳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可笑的是,章鱼见到了这些晶莹剔透、光滑可爱的小瓶子,好像见到了护身符一般,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它们总是向着最狭窄的路越走越远,最后走进了死胡同。
就这样,渔民们不费吹灰之力,把一条条章鱼捕捉到手。
是什么囚禁了章鱼?是瓶子吗?不,囚禁了章鱼的,是它们自己,而且正是它们那些自身熠熠闪光的特长。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正像章鱼一样,本来有着令人羡慕的特长,却不加珍惜,自命不凡,固执己见,结果囚禁了自己,葬
送了未来。
认清自己的事例五:别小瞧任何一种职业
他出生于德国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鞋匠,从小到大,他穿的鞋子都是父亲亲手打造的。
父亲做鞋的技术十分精湛,做出来的鞋子不仅舒适耐穿,而且新颖别致,他穿在脚上,总能引来小朋友们羡慕的目光。
小时候,父亲一直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崇拜的偶像,他曾暗暗发誓,长大以后也要做一名像父亲那样的鞋匠。
可是,随着他一天天长大,父亲在他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开始一点儿一点儿地泯灭。
特别是当他进入中学后,发现同学的父亲不是政府官员、富商,就是律师、医生时,他心中仅存的那点儿自豪感随之荡然无存。
他感到十分自卑,从来不去父亲工作的地方玩,也从不让父亲到学校来找到,每每有同学问起他父亲是做什么的时候,他要么撒谎,要么吱吱唔唔地跑开。
有一次,他与一位同学闹了矛盾,那位同学不知从什么地方打听到他的父亲是一位鞋匠,于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着他的鼻尖大声地骂道:“一个臭鞋匠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的!以后少在我的面前装腔作势。
”那一刻,他的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伤害,真恨不得能找一条地缝钻下去。
这本来只是同学的一句戏言,而他却当了真,并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了父亲的身上。
那天晚上,他回到家里,愤怒地朝父亲吼叫道:“你为什么不是政府官员,为什么不是富商,为什么不是律师,为什么不是医生……社会上那么多种职业,你为什么偏偏选择做鞋匠呢?”
听了他的哭诉,父亲没有生气,而是极力地宽慰他说:“孩子,鞋匠怎么了,我们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有什么好自卑的?再说,无论是总统,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在这个世上生活,就得穿鞋。
如果没有我们这些鞋匠,那些嘲笑你的人就只能光着脚丫在大街上行走了。
你可别小看做鞋这项工作,如果你做好了,大家都喜
欢穿你的鞋子,那么你将成为本世纪最了不起的人。
孩子,你务必记住,无论什么时候,别人可以看轻你,但你自己绝不能看轻自己。
”
听了父亲的回答,他的眼前不觉一亮,是啊!全世界有60多亿人口,如果有一亿人穿自己做的鞋子,那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从那以后,他不再自卑,开始跟着父亲认真地学习做鞋的技术,并且还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发明了七百多种与运动相关的专利产品,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双运动鞋,第一双冰鞋,第一双多钉扣鞋,第一双胶铸足球钉鞋……当别人再次问起他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父亲是一位了不起的鞋匠。
”
多年后,他成了世界上一个响当当的风云人物,他的产品成了专业运动员和普通市民追捧的时尚,他就是风靡全球的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adidas)的创始人阿道夫·达斯勒(Adolf Adi Dassler)。
从创业至今,阿迪达斯一直是行业的领跑者,产品远销
世界150多个国家,每年的营业额达到几十亿美元,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一名鞋匠的儿子。
阿道夫·达斯勒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的出生,也不要小瞧任何一种看似不起眼的职业,只要从实际出发,抓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理想有多远大,你脚下的路就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