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波阵面(波前):波从震源出发,向介质各个方向传播,在某一时刻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

振动图:以不同时刻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可以画出某一质点的震动情况,这种波剖面:以质点所在空间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它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这样画出的图叫…振动图与波剖面的区别:1、振动图是研究介质的质点在振动,波剖面是研究振动能量向外传播的情况。

2、振动图是研究某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震动情况。

波剖面:某一时刻的不同质点的振动情况。

地震波类型:纵波(P波):由近而远、膨胀相同的交替过程向外传播形成的波横波(S波):由近及远、质点交错横向振动向外传播形成的波全反射:透射波的射线是沿着界面滑行的,其波前垂直于分界面,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地震测线分为纵测线和非纵测线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1、传播方向上的不同,干扰波沿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几乎是从地下垂直传播到地面2、有效波河干扰波的频谱上有差别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4、有效波和干扰波出现的规律可能有不同组合:是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别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方法。

组合检波及组合效应: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的传播方向不同和统计效应来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有效方法。

主要面波,声波等低速度规则干扰波及无规则的随机干扰。

方法:将多个检波器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接收地震波。

称为地震组合检波,也可对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震源,称为震源组合时距曲线:在地震勘探中,在地面激发,沿地震测线布置检波器接收,研究地震波有激发开始,到达各检波器的时间和各检波器距震源之间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

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1、反射界面越深,即法线深度h越大,则视速度越大(出射角越小),斜率变小,曲线越来越缓2、同一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来说,随x增大,出射角越大,视速度越小,斜率变大,曲线越来越陡平均速度Vav:用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除这组底层的总厚度。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

振动图:从某一确定距离观察该处指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波剖面:某一确定时刻观察质点位移与波传播距离关系的图形。

隐伏层:指初至折射波法中不能探测到的地层。

(两类:一类是层状介质 中的低速夹层,由于V 上>V 下,因而在低速夹层的上界面不能产 生折射波而形成隐伏层。

另一类;虽然波速逐层递增,但其中某 层厚度很小,所形成的折射波不能出现在初至区,而是隐藏在续 至区中难以识别)波前扩散:地震波由震源向周围介质传播,波前面越来越大,就是说越来 越远地离开震源,其振幅也越来越少。

吸收系数:吸收作用使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成指数减小,而减小的快慢又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波的振动频率有关,常用吸收系数表示波损失:反射波在离开反射点的振动方向相对于入射波到达入射点的振动 相差半个周期。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瑞雷面波:分布在自由界面附近并沿自由界面传播的面波。

勒夫面波:当存在一速度低于下层介质的表面时,在低速带顶、底界面之间产生一种平行于 界面的波动。

散射波:相对于波长较小或可比时则发生散射。

斯奈尔定理:是描述反射波和透射波射线几何关系的一个定律,所以又称为反射透射定律。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入射线、反射线、透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即射线平面)②入射角=反射角③透射角取决于入射角和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比值PV V V =='=211sin sin sin βαα 式中v1、v2分别为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p 为射线参量纵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可分辨最窄的地质体的宽度第一菲涅尔带:地表点震源发出的球面波到达界面时的波前面,与前面相距1/4波长先期到达的另一波前面在界面上形成的圆杨氏模量:当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单向拉伸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1、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受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物探方法。

P12、工程地震勘探;是一种研究人工震源(如机械敲击、可控震源、爆破等)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P23、塑性形变:人工激震后,岩石附近发生破碎,介质产生的变化是塑性变形。

P74、弹性变形:远离震源的介质质点会发生振动,发生体积和形状的变化,但由于受到的作用力极小,且作用时间极短,随着外力的消失而消失,岩层的这种随外力消失而恢复原形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5、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质点位移u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

P126、波剖面/波剖面图:若在某一确定的时刻t,位移u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称波剖面。

(即以观测点与震源O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u为纵坐标作图)7、波动: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和波动的关系就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波有一定的速率,波的频率等于震源的频率。

P138、等相位面:在某一时刻,相同相位状态的质点所连成的面(显然,波前面和波尾面都是等相位面)P149、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和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v。

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v。

P15 10、地震界面:地震波传播时波速变化的界面或波阻抗不同的界面,即弹性性质不同岩层之间的分界面。

P1811、地质界面:岩性不同的界面。

12、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得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也叫几何地震学。

P2013、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它的波形、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

14、地震波的类型:纵波(p波、膨缩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s波)、面波(Rayleigh波Love波)15、波速关系:V p<V s<V r P2216、界面产生反射的条件:当P1V1≠P1V1时,地震波才会发生反射。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解释: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地震构造解释阶段●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目的。

●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为主要目的。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震源激发时产生尖脉冲,在激发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称该时刻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地震信息主要以时间剖面的形式显示出来。

•使用最广泛的时间剖面有两种:一是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简称水平剖面;二是叠加偏移时间剖面,简称偏移剖面。

•速度剖面(叠加速度剖面、均方根速度剖面、速度剖面)、三瞬剖面(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剖面)、保持相对振幅剖面(亮点剖面)、反射系数剖面、波阻抗剖面和合成速度剖面时间剖面的显示:波形剖面变面积剖面变密度剖面波形加变面积剖面彩色显示剖面基准面:统一或浮动的,多选在低速带之下。

地震剖面上0秒所对应的海拔。

视周期:相邻波峰(谷)之间的时间长度视主频:视周期的倒数。

主频指频谱图上最大能量对应之频率波峰:地震道振动向上(右)为波峰,向下(左)为波谷。

地震剖面上各种波的识别标志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2.振幅显著增强:反射有效波的能量一般都大于干扰背景的能量。

3.波形特征:同一反射波在相邻的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相似,即主周期、相位数等是相似的。

4.时差变化的规律一次反射波的同相轴是直线;绕射波和多次波同相轴仍是弯曲的上述四个标志中,1,2两点用来识别在地震剖面上是否有一个波出现;3,4两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识别波的类型特征,以及对产生这个波的界面的特点作出推断。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

地震勘探基本知识一、基本概念1、地震:地壳的震动2、地震波:地壳质点震动向周围传播的形式。

3、地震勘探:用人工的方法(炸药爆炸、可控震源、电火花、空气枪等)使地壳产生震动,利用不同岩石中地震波传播规律不同的特性,探查构造寻找有用矿产的方法。

4、波阻抗:介质传播地震波的能力。

波阻抗等于波速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Vρ)。

5、反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反射,即反射波。

6、透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按照光学原理发生透射,继续传播,即透射波。

7、折射波:地震波以邻界角入射到介质分界面时,透射角等于90°,透射波沿界面滑行,引起上层介质震动而传到地表,这种波叫做折射波。

8、观测系统:检波点与激发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9、排列长度:激发点与最远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10、偏移距:激发点与最近一道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二维观测系统(六次叠加)三维观测系统11、信噪比:有效波振幅与干扰波振幅的比值。

12、分辨率:两个波可以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做分辨率。

13、屏蔽:地震波传播到介质分界面后,一部分能量返回形成反射波,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继续往下传播,当遇到另一分界面时,一部分返回,另一部分透过界面继续传播。

第二个界面往回返的能量遇到第一个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下部,另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回到地表,地面接收到的第二个界面反射的能量大大降低,我们称这种现象叫作屏蔽。

上部界面的反射系数越大,则接收到的下部界面的能量越小,称屏蔽作用越厉害。

二、地震勘探的阶段划分(一)设计1、收集测区有关的地质、物探及测绘资料。

2、实地踏勘,了解地震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河流、道路、潜水位、新生界盖层厚度、岩性及结构、勘探目的层的埋藏深度、构造形态和断裂发育程度等等)。

3、对前人的地质工作成果作出客观的评价。

4、针对地质任务确定工作方法及观测系统。

5、在平面图上布置测网,统计工作量。

地震1

地震1

名词解释1、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预测钻探井位,为寻找油气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法。

2、 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

3、 射线(波线):波的传播方向称为射线4、 振动曲线:某一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5、 波形曲线(波剖面):某一时刻不同质点振动的位移随位置变化的曲线6、 射线平面:把入射线,法线、反射线三者所决定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它总是垂直界面7、 地震子波:当地震传播一定距离后,其形状逐渐稳定,具有2-3个相位,有一定延续时间的地震波8、 时距曲线:地震波旅行时间与炮检距之间的关系曲线,即t 与x 之间的关系曲线9、 共炮点时距曲线:由一点激发,若干接收点接收,所记录的时距曲线10、共中心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炮点与接收点以某一中心点对称所记录的时距曲线11、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与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12、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迭加而成,那么组成这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征与其频率的关系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

13、多次覆盖:对地下反射界面进行连续多次观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14、观测系统:野外施工时,描述炮点和检波点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平面图叫观测系统。

15、共反射点道集: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各检波器的道号集合16、抽道集:是指按一定的规律选取某些特定记录道的过程17、动校正:将地震波旅行时,校正到炮检距中点的自激自收时间的处理过程叫动校正【注】水平界面动校正量公式: 为什么进行动校正:因为炮检距的影响,检波器接收的记录不是自激自收时间,不能反映地下界面的真实情况。

18、共中心点迭加法: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迭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迭加剖面,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中心点迭加法19、水平迭加:是将共反射点道集记录,经动、静校正后迭加起来20、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之差21、平均速度: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是地震波垂直入射到该界面所走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

地震子波爆炸产生的是一个延续时间很短的尖脉冲,这一尖脉冲造成破坏圈、塑性带,最后使离震源较远的介质产生弹性形变,形成地震波,地震波向外传播一定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成为一个具有2-3个相位(极值)、延续时间60-100毫秒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

时距曲线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正常时差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

(这是由于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动校正动校正(NMO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 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倾角时差定义一:去掉炮检距的影响,纯粹由于界面存在倾角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称为倾角时差。

定义二:也可以说是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实速度V,而是视速度Va。

滑行波当下介质大于上介质的波速时,透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θC,时透射角达到90度,这时波沿界面滑行,称滑行波折射波由于两种介质是密接的,为了满足边界条件,滑行波的传播引起了上层介质的扰动,在第一种介质中要激发出新的波动,即地震折射波。

随机干扰对地震数据产生无规则的干扰,特点是无方向性,相位变化无规律。

主要形式有1)地面的微震;2)仪器接收或处理过程中的噪音;3)激发产生的不规则干扰,例如次生的干扰波,如不均匀体散射等。

多次波指一些往来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射的波,这种波称为多次反射波,简称多次波。

地震组合把多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作为一个输出地震道,或者用多个震源同时激发构成一个总的震源,前者称为检波器组合,后者称为震源组合。

地震勘探总结

地震勘探总结

1、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即用物理的原理研究地质构造和解决找矿勘探中问题的方法。

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等。

2、地震勘探:1.效果最好(精度高)2.用得最多(90%)3.发展最快4.和油气勘探与开发联系最紧密!3、勘探石油的方法目前有三类:地质法、钻探法、物探法。

4、在勘探油气的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已成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5、所谓的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标的一种物探方法。

6、地震勘探的生产工作,基本上可分为三个环节: ①野外工作。

②室内资料处理。

③地震资料的解释。

7、地震勘探方法与其他物探方法(重、磁、电)相比,具有精度高的优点,其他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方法那样能详细而较准确地了解地下有浅到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

地震方法与钻探方法相比又有成本低以及可以了解大面积的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特点。

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勘探方法。

8、同一反射界面的波,其波形特征是相似,不同反射界面的波其波形特征是不同的,这就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常用的基本法则之一。

9、惠更斯原理:介质中波所传到的各点,都可以看成新的波源,叫做子波源。

可以认为,每个子波源都向各个方向发出微弱的波,叫做子波。

子波是以所在点处的波速传播的。

10、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所走的路径遵守时间最小。

11、地震波是在地下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其类型纵波、横波、面波、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等。

12、弹性模量:1.杨氏模量(E)T=E e 2.体变模量(K)K=-Kθ 3.切变模量(μ)F=μψ 4.拉梅常数(λ)G=λ e 5.泊松比(σ)13、对于大多数弹性介质,σ约为0.25,非常坚硬的岩石是0.05,固结性很差的松软介质,大约为0.45,对于液体,μ=0,所以σ可达最大值0.5。

地震勘探习题

地震勘探习题

地震勘探习题⼀、名词解释地震勘探:本法是以不同岩、矿⽯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中的传播特性,以实现地质勘查⽬标的⼀种物探⽅法。

震动图:⽤坐标系统表⽰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称为地震波的振动图波剖⾯图:描述某⼀时刻t 质点振动位移u 随距离x 变化的图形称之为波剖⾯图时间场:这种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t 的空间分布称之为时间场等时⾯:在介质分布的空间,将地震波达到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横波:弹性介质发⽣切变时所产⽣的波动纵波:弹性介质发⽣体积形变(即拉伸或压缩形变)所产⽣的波动频谱分析:对⼀个⾮周期振动a(t)进⾏付⽒变换求频谱(振幅谱和相位谱)的过程波前⾯:地震波德波前的⾯视速度:沿观测⽅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波实际传播时间的⽐值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间的位置关系⽔平叠加: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上接收到得不同发射点的地震记录进⾏叠加时距曲线:定义震源到接收点的距离与地震波⾛时之间的关系曲线同向轴:波前扩散:均匀介质中,点振源的波前为球⾯,随着传播距离的增⼤,球⾯逐渐扩展,但总能量仍保持不变,⽽单位⾯积上的能量逐渐减⼩,振动的振幅也随之减⼩电阻率:是表征物质导电性的基本参数,某种物质的电阻率实际上就是当电流垂直通过由该物质所组成的边长为1m 的⽴⽅体时⽽呈现的电阻。

在电法勘探中,电阻率的单位为欧姆·⽶表⽰视电阻率:若进⾏测量的地段地下岩⽯电性分布不均匀时,计算结果称之为视电阻率电法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个分⽀,是电学、电磁学、电⼦学及电化学在解决地质找矿及地质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门应⽤科学纵向电导:当电流平⾏岩柱体底⾯流过时,所测得的电导横向电阻:当电流垂直岩柱体底⾯流过时,所测得的电阻积累电荷:在⾮均匀导电介质中,存在着电荷的体分布电剖⾯法:是⽤以研究地电断⾯横向电性变化的⼀类⽅法电测深法:电测深法是在地表某点测量电极不动,按规定不断加⼤供电极距,从⽽研究地表某点下⽅电性的垂向变化正交点:地电断⾯:在电法勘探中,通常把按电性不同所划分的地质断⾯称为地电断⾯理想导体:电阻率为零⾃然电场法:基于研究⾃然电场的分布规律来达到找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种⽅法激发极化效应:当采⽤某⼀电极排列向⼤地供⼊或切断电流的瞬间,在测量电极之间总能观测到电位差随时间的变化,在这种类似充、放电的过程,由于电化学作⽤所引起的随时间缓慢变化的附加电场的现象重⼒勘探:就是通过野外观测,获得有关地质体或地质现象产⽣的重⼒异常、然后通过分析研究这些重⼒异常的变化规律,以达到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种地球物理勘探⽅法。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

地震勘探复习资料1.地球物理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2.地震勘探:以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弹性波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的存在状态的一种物探方法。

3.工程地震勘探:指一种研究人工震源所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岩层,土壤或其他介质中传播来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方法。

4.波动:振动在介质中传播5.浅层地震勘探: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探测浅部地质构造或测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

6.地球物理前提:岩矿石间的的弹性差异。

7.振动图: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μ随时间t 变化规律的图形。

8.波剖面图:若在某已确定的时刻t,位移μ随距离x变化关系的图形。

9.振动带:波前与波尾之间的介质区域,此时,其中所有质点正处于震动状态。

10.等时面:在介质分布空间,将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空间曲面。

11.视速度:地震波是沿射线方向传播的,我们观测它时,只有射线方向一致才能测得其真实速度,其他任意方向所得的速度为视速度。

12.折射波盲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的范围,即震源至初至折射波之间的区域。

13.单相介质:只考虑单一相态的介质14.垂向分辨率:是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

15.水平分辨率:用地震记录横向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度。

16.双相介质:有两种相态组成的介质。

17.粘滞介质: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或叫“粘弹性介质”。

18.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19.各向同性介质:弹性体的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相关的介质。

20.时距曲线:震源到接受点的距离x与地震波走时t之间的关系曲线。

21.正常时差;反射波旅行时t与来自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回声时间)t0之差。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与资料处理》名词解释(共计202个)2015年10月26日于北京东燕郊中隧基地编者:张君秋(防灾科技学院2011级地球物理勘探(油气勘探)专业)一、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1、地震子波:具有多个相位、延续60~100毫秒、相对稳定的地震波形。

2、波面:在介质中任取一点P,再找出介质中和P点同时开始振动的那些点,将这些点连成一个曲面,就是通过P点的波面。

3、射线:在几何地震学中,通常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点传向别处。

这样的假想路径就叫做通过P点的波线或射线。

4、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位置的地面振动,它的振动曲线习惯上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5、波剖面:把在同一时刻t1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个图上,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时刻t1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6、视速度:沿观测方向看到的波的传播速度。

7、视波长:沿观测方向测得的一个周期内波的传播距离。

8、全反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的反射称之为“全反射”。

9、时距曲线:时距曲线就是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x之间的关系。

10、时距曲面:若观测面是平面,在直角坐标系中,此面上每一点的位置可用它的坐标(x,y)的二元函数表示,这样,波的到达时间t就是观测点坐标(x,y)的二元函数,即t=f(x,y),其图形是一个曲面,称为时距曲面。

11、时间场:在波传播的介质范围内,若已知t=g(x,y,z)的函数关系,那么,只要知道介质内任一点的坐标(x,y,z)就可以确定波前到达这一点的时间t,因而也就确定了一个标量场t(x,y,z),在地震勘探中把这个标量场叫做时间场。

12、自激自收:在同一点激发和接收地震波。

13、共激发点:多道检波器组成的排列具有相同的激发点。

14、炮检距:激发点到检波点的水平距离。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传播规律探测地下构造和地质信息的方法。

它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时间、速度和振幅等参数,推断地下结构和岩性的分布。

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工程勘察和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反射、折射、透射和散射等现象。

当地震波从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个介质时,由于介质性质的不同,地震波传播的方向和速度都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了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地震勘探中常用的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

纵波是指地震波沿着传播方向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动,它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是指地震波沿着传播方向的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的波动,它的传播速度较慢。

在地震勘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用来推断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

地震勘探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面地震勘探和井下地震勘探。

地面地震勘探是在地表布设地震仪器,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来推断地下构造。

地面地震勘探常用的方法有地震反射法和地震折射法。

地震反射法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发生反射的现象,通过测量地震波的反射时间和振幅来推断地下构造的分布和形态。

地震折射法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发生折射的现象,通过测量地震波的折射角度和折射时间来推断地下构造的性质和分布。

井下地震勘探是在钻井过程中进行的地震勘探,它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地下图像。

井下地震勘探常用的方法有井下地震反射法和井下地震折射法。

井下地震反射法是在钻井井筒内布设地震仪器,通过测量地震波在井筒壁上反射的时间和振幅来推断地下构造的分布和形态。

井下地震折射法是利用地震波在井筒内和地下介质之间发生折射的现象,通过测量地震波的折射角度和折射时间来推断地下构造的性质和分布。

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现象,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时间、速度和振幅等参数来推断地下构造和岩性的分布。

地震勘探常用的方法有地面地震勘探和井下地震勘探,它们可以提供有关地下构造、岩性和地质灾害的重要信息。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六、二维地震勘探工程设计 1、地震勘探设计的一般要求
地震勘探工程设计是野外数据采集施工的依
据。编制设计前要充分研究工区的地质概况及地 球物理特征,最好去现场进行踏勘,深入了解施 工条件 ,新区及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要编 制试验方案。然后再结合地质任务编制工程布置
图及编写工程设计文字说明书。
2、测线布置原则
2、反射波的对比
反射波的对比是指运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分析
研究和识别出时间剖面上来自地下各反射界面上的
反射波,并且在一条或多条剖面上识别出来自地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 地震时间剖面对比是地震地质解释的基础。
在时间剖面上,利用反射波的各种特征,识别和追
踪同一界面反射波的过程,称为时间剖面的对比。
时间剖面反射波的对比标志: 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直接受界面埋藏深度、 岩性、产状、界面上下波阻抗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使得同一层位的 反射波在相邻接收点上具有相似的特点。 属于同一界面的反射波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相似 特点,称为反射波对比的三个标志: ㈠ 同相性、㈡ 波形的相似性、㈢ 振幅突出
主测线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走 向,并尽可能(经过钻孔)与地质勘探线重合。 并在垂直主测线方向布置联络测线。测线长度应 能控制勘探区边界和边缘构造。
在达到较好地质效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
采用最低覆盖次数、较大道间距和较长排列,以 便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3、观测系统设计 ⑴试验工作 ⑵观测系统参数选取
③ 由特殊地质体产生的一些特殊波
ⅰ断面波:由于断层面上下地层岩性、物性的差异而产 生的波阻抗差引起的沿着断面产生的地震波。是确定 断层的依据之一。 ⅱ回转波:满足一定深度和曲率条件的地下凹界面上产 生的反射波。 ⅲ绕射波:当地震波传到断层的断点、地层的尖灭点或 地层不整合的突变点时,这些点将会形成新的震源, 再次发射球面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波称为绕射波。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

地球物理勘探名词解释(地震)[爆炸笼] Flexotir;是海洋地震勘探中的一种炸药震源装置。

将少量的炸药用水压驱动,通过胶管而进入一个带有小孔洞的钢笼,在水下起爆后,钢笼上的小孔洞使爆炸所产生的气体进入水中,而不产生气泡脉冲。

这种装置在水深40英尺处爆炸,也不致产生重复冲击,能得到较大的地震有效能量。

[爆炸索]Geoflex;是在地震勘探中进行爆炸工作的一种专门装置。

在海洋地震勘探中用的爆炸索是在船两舷伸出的几米长的支架和尾端是一个带有钢钩起爆管的绝缘电缆以及悬挂在开口的铁丝环上的炸药包。

工作时,用支架将绝缘电缆拖曳于爆炸点位置上,铁丝环沿支架下的绝缘钢缆向后滑动并落入水中。

当起爆管尾端与铁丝环接触时,即可自动爆炸。

爆炸索在技术能力和经济方面部比双船工作法优越。

但它还属于炸药震源,不具备非炸药震源的优点。

使用日渐减少。

陆地上的爆炸索用一种高级炸药制成,形状像电缆,不打井,埋在表土下爆炸。

[变密度记录]variable density record;在显示地震磁带记录时,使记录在照相纸上感光的密度和地震波的振幅成正比,故称变密度记录。

同时用波形和变密度方式显示的地震记录,称为波形加变密度记录。

用变密度显示的地震记录,称变密度记录剖面。

[变面积记录]variable area recording; 在显示地震磁带记录时,使记录在照相纸上感光面积的宽度与地震波的振幅成正比,故称变面积记录。

同时用波形和变面积方式显示的地震记录,称为波形加变面积记录。

用此方法显示的地震记录,称为“变面积记录剖面”,或波形加变面积剖面。

[波的动力学特点]dynamic properties of wave;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特点,如波的振幅变化,频率变化,波形变化等称为波的动力学特点。

这些特点受地层的岩性,结构和厚薄影响很明显,充分研究和利用它们,可提高地震勘探资料的解释质量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

[波的运动学特点] kinematic characteristiec of wave;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前的空间位置和传播时间的关系称为波的运动学特点。

浅析地震勘探

浅析地震勘探

浅析地震勘探前言: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燃料化工原料,它们及其再生品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如此重要的的能源是如何被找到的呢?油气勘探的方法有很多种,地震勘探作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对地质构造及油气的发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震勘探方法和地震勘探仪器作为地震勘探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影响着地震勘探的效果效率等。

一:地震勘探概述(一)定义所谓的地震勘探就是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情况,为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二)原理基本原理是人工激发的弹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若遇到岩层的分界面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他们返回地面时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记录下来,根据波的传播路程和旅行时间,确定发生弹性波反射或折射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从而认识地质构造,寻找油气圈闭。

(三)特点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分辨率高。

勘探深度大等的特点,因此,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有效的勘探方法。

(四)地震勘探过程1地震数据采集:通过检波器检测地震信号并记录数据。

2地震数据处理:加工处理所得到的数据,找出地层构造3地震资料解释:预测含油气地区,进行区域性分析,估计油层厚度和分布范围。

二:地震勘探方法(一)反射法1.定义:利用反射波的波形记录的地震勘探方法。

地震波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继续传播。

2.原理:在垂直入射的情形下反射的强度收到反射系数的影响,在噪声背景相当强的情景下,具有较大系数的反射界面才能被检测识别,如地层面,断层面都可以产生反射波。

在地表接收来自不同界面的波,可详细查明地下岩层的分层结构及其形态。

(反射来自不同岩层的接触面,例如页岩与砂岩,页岩与石灰岩,灰岩与砂岩的接触面等等)3.适用范围:大量的油田都是通过反射法地震勘探找到的,现在也仍然是广泛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勘探1)

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勘探1)

1.1.2 应力、应变与弹性常数
1.应力
如图 1.1.1 所示,当弹性体在外力 F 作用下发生形变时,总有一种力致使弹性体恢复
其原状,这种力称为内力。我们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内力为应力。以σ表示,即
σ =F/S
(1.1-1)
为了更一般地表示应力,我们考察空间中一小体积元(某一质点)的应力分布,即是
考察小体积元上分别垂直于 x、y、z 轴的面积元上的应力分量,如图 1.1.2 所示,可见:
σ xx = c11exx + c12 eyy + c13ezz + c14e yz + c15ezx + c16 exy
σ yy
= c21exx
+ c22 e yy
+ c23ezz
+ c24e yz
+ c25ezx
+
c
26
e
xy
σ zz = c31exx + c32 e yy + c33ezz + c34e yz + c35 ezx + c36 exy
第 1 篇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主要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弹性)波在浅层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其 传播的动态特征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波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称为运动学特征; 另一是波传播中它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的变化规律,称为动力学特征。前者是地震波对 地下地质体的构造响应,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出地下地质体的岩性特征,有时亦是地质体结 构特征的响应。我们把上述两种特征统称为地震波的波场特征。工程地震勘探的基本任务 就是通过研究地震波的波场特征,以解决浅部地层和构造的分布,确定岩、土力学参数等 工程和水文勘探中所涉及到的地质问题。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nbsp;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nbsp;简答:1.简述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勘探根据岩石的弹性差别进行工作的,波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和透射,折射.通过测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性质,可以确定障碍物的距离.地震勘探是人工激发地震波.通过在地面布置测线,接收反射波,然后进行一些处理,从而来反映地下构造情况,为寻找油气和其他勘探目的的服务,生产工作包括三个环节: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数据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高精度的优点,但耗资大.2.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区别?分别用什么方法压制?1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有可能不同,可以用组合检波来压制.2有效波与干扰波在频道上有差别,可以采用频率滤波来压制,即带通滤波.3有效波与干扰波在动校正后在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可以采用多次叠加来压制.4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他们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也可以用组合方法来压制.3.写出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成过程,并指出有何缺陷?1地震资料采集2进行室内的解编,即将资料转变为道序形式和处理系统内部格式表示的数据形式3道编辑,删除废炮,废道及类脉冲等非期望波.4观测系统的定义5切除处理6静校正,消除地形等的影响7滤波8振幅校正9反褶积,提高分辨率10速度分析和动校正11水平叠加,这便是水平叠加剖面的形成过程. 其缺点是:当界面倾斜时,我们按共中心点关系进行抽道集,动校正,水平叠加,其实并不是真的共反射点叠加,在剖面上存在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凹转波没有归位等问题.叠加部总是把界面上反射点的位置显示在地面,共中心点下方的铅垂线上,水平界面时与实际情况符合,倾斜时与情况不符.4.影响水平叠加效果的因素有那些?多次覆盖参数的选择,动校正速度的大小,地层本身的性质.5.在地震剖面上常见的异常波识别标志有那些?常见的异常波有三种即岩性突变点,有关的绕射波,断面处出现断面反射波和凹界面产生的回转波.绕射波同相轴经动校正水平叠加后为曲线.而反射波经动校正后为一条直线,断面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同相轴断开,数目突增减或消失,同相轴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和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回转波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蝴蝶结状同相轴交逆叉.6.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意义是什么?地震反射界面指波阻抗存在差异的界面,他不能完全反映岩性存在差异的界面,但是能反映一些岩性突变点,如不整合面,断续,以及凹界面等,从而帮助查明地下构造.&nbsp;&nbsp;&nbsp;7.简述费马原理与惠更斯原理?并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波反射定律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遵循时间最短原理,可用数学上求最小值方法,利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波反射定律.惠更撕原理:波前传播至一位置,可以看作一个新的波源,每个质点都激发球面波向前传播.8.检波器组合能压制那类干扰波?为什么?检波器组合可以压制与有效波方向上有差别的干扰波,首先检波器组合可以使信号增强,但有效波增强幅度大,干扰波相对得到压制,其次,检波器组合可以使通放带变窄,则相应压制带就变宽了,所以说可以压制方向存在差别的干扰波.9.简述地震记录面貌的形成物理过程,学写出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过程及他的作用.地震记录面貌形成过程,人工合成地震记录指地震子波s(t)和各个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随界面双程垂直时间t的变化R(t),来计算反射率地震记录x(t).可以用来辅助确定反射同相轴对应的地质层位,复杂构造解释,小砂体的固定等,另外可以初步估计反射的界面,深度,品质,主要的多次波能量衰减情况等.10.什么叫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11.为什么要进行偏移处理?偏移处理后的剖面与常见的水平叠加剖面有何不同?由于水平叠加的剖面存在自身的一些缺点,如绕射波没有收敛,干涉带没有分解,回转波没有归位等,并且其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也往往不是地下真实的位置,因此要求进行偏移处理,经过处理后,剖面上绕射波收敛,回转波归位,从而更真实的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12.什么叫叠加速度谱?什么叫速度扫描?叠加速度谱指将每个t0时刻上计算出的各个速度值对应的振幅平均绝对值在t0-v平面上以能量团的形式绘制出来.速度扫描指对在速度谱分析的基础上,对叠加效果不好的层段和区段,在速度谱分析的粗略拾值附近,用一系列小间隔的叠加速度表试探值作为一个叠加速度常变量,用他们分别对选定层位区段的数据进行动校正叠加,一叠加效果上判断各层的最加叠加速度值,用他们去修改叠加速度函数,用作最终动校正叠加的速度函数.&nbsp;13.动校正的用途是什么?动校正就是从观测旅行时间中减去正常时差,他的作用是将非零炮检距近似转化为零炮检距,从而使叠加后能客观的反映地下形态.15.影响地震波振幅强弱的因素有那些?振幅信息在地震资料中解释中有那些用途?震源,激发条件与环境,地层的反射系数的值大小,波速,各种噪声干扰,传播介质对波能的吸收等.有以下用途:1识别有效波,进行波对比.2估算薄层厚度3利用反射波振幅的异常检测油气,油水界面,即亮点技术4可以了解岩性信息5进行岩性解释和油气检测.16.为什么说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不是地质剖面的简单映象?一般情况下,在地层倾角小,构造简单的情况下,能较直观反映地下剖面,但是又有较大的差别:1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在数量上,位置上常常有差别,不一一对应.2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信息和岩性信息,但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与两个层有关,必须经过处理,才能与地质剖面更直接对比3地质剖面反映沿铅重方向上的地质情况,而时间剖面是来自三维空间的信息4实际构造复杂,可使用相轴与地下真实情况有误差,另外还常有异常波干扰等.17.地震检波器组合有何作用?列举几种组合形式?海上采用什么形式?组合可以压制干扰波,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有线性和不等灵敏度组合,面积型的组合,如星型,三角形,矩形.1野外的检波器组合2野外震源组合3室内的混波.18.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主要有那些?1同相轴错断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5异常波出现.3D水平切片的基本特点:水平切片是利用平行于时间(或深度)基准面的平面切割3D数据体得到的。

水平切片上的反射同相轴是上述平面切割各层反射波得到的图像。

同相轴的宽度与反射波的频率及界面倾角有关。

频率越小,同相轴越宽;界面倾角越小,同相轴越宽;水平切片上反射同相轴的走向是界面的走向。

&nbsp;19.水平叠加地震时间剖面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要进行地震资料室内处理?1解编2道编辑3观测系统定义4切除处理5静校正6滤波7振幅校正8反褶积9速度分析和动校正10叠加.因为野外记录的数据一方面存在多种干扰能量,需要通过处理手段予以清除,另一方面其表现形式很不直观,与地下地质构造形态间的关系不明显,不能方便的反映岩层构造形态和特征,更不能反映岩性,储层等方面的变化,因此需要进行是室内处理,消除干扰,方便地质解释,以便指导工作.20.地震勘探基本上分为三个环节第一阶段是野外工作,第二是室内资料处理,第三是地震资料的解释.21.影响地震记录分辨能力的因素很多,例如影响&#9651;t的主要因素有震源特性,大地滤波因子,记录仪器特性的.影响&#9651;τ的因素主要是地层的波速v和地层厚度Δh.22.菲涅尔带可以这样定义:若在界面上o`点两侧的c,c`点产生的绕射子波与o`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到达o 点的时差为T/2,则认为c,c`以内的点产生的绕射子波在o点是加强的.提高横向分辨能力的办法主要是提高频率和进行偏移归位使绕射波收敛.小于菲涅尔带的地质体的反射,类似于点绕射振幅也比长于菲涅尔带的反射振幅要小.23.凸界面的反射波凸界面反射波同相轴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出现的范围要比实际的背斜构造的范围宽,这就容易造成与两翼较平的反射波发生干涉,相同曲率的凸界面,埋藏越深,凸界面反射波出现的范围越大,并且凸界面对发射波能量有发散作用.是背斜构造的水平叠加剖面,经过偏移处理后的结果.原来在图中发散开的同相轴收敛到正确位置,并且与两翼较平的反射波的交叉干涉现象也消除了,偏移处理是使凸界面反射波恢复正确形态的有效办法.24.回转波的形成和特点--回转波实质上就是凹截面上的反射波,这是它与正常反射波的共性.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在凹界面上形成的,时距曲线形状可能很复杂,具有交结点和回转点,即界面上的反射点坐标和时距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不是单一对应的关系.2.什么叫几何地震学?几何地震学又称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通过引入波前、射线等概念来描述波的传播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