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的心理发展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 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的作用: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 内化学说
工具理论 语言符号系统
♦ 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 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3、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 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 Student:I throw it-box. ♦ Teacher:You threw the box? ♦ Student:No,I threw in the box. ♦ Teacher:What did you throw in the box? ♦ Student:My----I pait? ♦ Teacher:Your painting. ♦ Student:Painting? ♦ Teacher:You know----Painting. ♦ Student:Yes,Painting. ♦ Teacher:You threw your painting in the box? ♦ Student:Yes,I threw my painting in the box.
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主 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 2、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 心理的发展。 ♦ 4、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 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跃,成年以 后,由于心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 在,但已相对减弱。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 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笔记 第二章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笔记 第二章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章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理论介绍1、理论要点“自我同一性渐成理论”或“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心理的发展乃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中,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人格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自我同一性逐渐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人格发展不仅受生物因素影响,还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人格发展历经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1)婴儿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疑虑(2-4岁)(3)学前期或游戏期主动对内疚(4-7岁)(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5)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65岁)(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艾里克森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危机是划分不同阶段的标准或依据。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的年龄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对这个阶段的人格发展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本阶段危机不能得以顺利解决而对人格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

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

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品质)。

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

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

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他发表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他认为,除了极少数先天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多选、简答)1.教育标准要多样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确定教育的方法。

2.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用体罚来教育儿童,做法不科学且会对儿童造成伤害。

3.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教育在培养儿童习惯时有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

4.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5.科学的性教育要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特点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性教育。

三、儿童情绪发展(单选)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进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初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如突然屏息、呼吸加快、闭眼、双手紧握或乱动、放声大哭等。

华生认为引起儿童天生惧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突然的噪声;二是失去支持。

其余的惧怕都是后天形成的。

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

例如,一个婴儿被束缚,他就会挣扎、动手动脚、哭喊尖叫、脸色变青等,这是愤怒的最初表现。

后来由于成人对孩子的限制,只要与儿童最初的身体受限制联系起来,儿童就会被诱发出各种愤怒的情绪。

3.爱最初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的表情和行为。

这些就是天生的爱。

这种天生的爱的情绪与儿童所接触的人联系起来,就会激发儿童爱的情绪的发展。

(二)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华生以阿尔伯特(年龄为7个月)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第二章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明确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心理的实质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主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者: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机械唯物主义者: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者: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30年代后,俄国生理学家浩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提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们在睡眠或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却与清醒时大不一样。

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相比,⋯⋯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

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单细胞动物——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反映。

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只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的、简单的感觉阶段。

脊椎动物的系统进一步发达,原始的脑开始形成,爬行动物又有了大脑皮层,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就了在稳定的知觉。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
自我成长需求 冲 突 社会环境限制 发展危机 调 适 失败→停 滞→负向人格 成功→危机化解→正向人格
1、婴儿期(0-1.5岁)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 不信任感,要使儿童的生活有规律,有保障,让儿 童的期望得以实现,通过哺乳和照顾实现。 对未来的影响: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上就可 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否则,就成为不信任 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 但是却有发展起止时间有早晚、发展速度有快慢, 最终水平和优势领域也不相同。 唐朝诗人 王勃6岁写文章, 9岁读《汉书》, 13岁写《滕王阁 序》。留下“落 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 色。”的名句。
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 是不可改变的,但不同个体身上存在显著差异。
(四)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1、维果斯基的生平
维果斯基(1896-1934)是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由 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 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 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 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 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能逾越。 例如,儿童身体和运动机能的发展按照自上而下 (头尾)法则即抬头—>翻身—>坐—>爬—>站—> 行走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之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 认知结构的生长和变化正是适应和组织的结果。 无论是适应还是组织都是所有儿童和成人先天具有的生物机制。 所有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地方式适应外部环 境。 2、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以食物的消化过程作比喻) 儿童每当遇到新事物,往往倾向于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如 果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 原有格式或创立新格式去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只有顺应没有同化….. 同化占优势,自我中心主义,主观地弯曲现实。 顺应占优势,按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动作,如模仿游戏。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概念定义例子开始平衡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同化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的刺激从而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做小鸟适应新刺激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激当婴幼儿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认知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综合概念。其含 义是: 认知(广义):就是人的认知活动,包括 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 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 产生各种策略、幻想等。 认知(狭义):就是思维和记忆。

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的各个阶段: 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 4-8个月:探索部分的掩蔽物体 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 12-18个月:探索眼前被替换的物体 18个月以上探索掩蔽着替换的物体
第五分阶段(1-1.5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 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尝试错误期”。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2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 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 要来自于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 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4.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个性发展 的影响,也是偏激的、不符合实际的。 许多研究已证明个性、个性倾向性在中 年和老年期也会发生变化,这说明个性 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受社会 生活条件所制约。
(5)青春期(11-13岁开始)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到来了, 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 始进入青春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母那里摆脱出来。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 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 冲动。
(三)简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界和社 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 其整个理论的评价褒贬悬殊。 有的人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 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 (波林),有的人则认为他的 理论没有什么价值。
(3)前生殖器期 (3-6岁) 这个时期里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性器官 成了儿童获得快感的主要来源,表现为这个时期 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欲幻 想。 此时儿童会出现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 结” ,即男孩产生恋母情结,女孩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岁)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地放弃了俄狄 浦斯情结,男孩和女孩开始各自以同性父母为榜 样来行事,此时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 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 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 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觉差不多一扫 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第二,从内容上讲,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第三,从性质上讲,心理发展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变化第四,从影响因素上讲,心理发展是天性和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简答)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在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技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通常最迟3.具有不平衡性如婴儿期与青春期发展较快,成人期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根据一定的标准被划分为几个以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这些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 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在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

并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辈间的交往和认同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2023年实用文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

2023年实用文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

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青年特点与发展心理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

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

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一、婴儿期 (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

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

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
(15)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 ) 。 A、客体永久性 B、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C、物质的总能量是不变的 D、物质的形态不会改变 (16)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 )的特征。 A、获得了守恒概念 B、思维具有可逆性 C、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D、可以提出问题的假设 (17)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 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 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 属于( )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 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 A.身心变化 B.机体变化 C.心理增长 D.心理变化 (2)婴儿常常把什么东西都放进自己嘴里,这个例子是皮亚杰 理论中的哪个过程? ( ) A、同化B、顺应C、平衡D、去中心化 (3)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 ) 。 A、图式B、同化C、顺应D、平衡 (4)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 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 ) 。 A、整合B、同化C、顺应D、平衡 (5)主体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 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个过程叫( ) 。 A、整合B、同化C、顺应D、平衡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2)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2)

唉,因为脸上 有小痘痘,同 学们都叫我 “美丽豆”!
教育心理学
②高中生的价值观初步确立
• 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热衷于哲学探讨。 • 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 • 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 • 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
教育心理学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文分解
(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 ①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②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
③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初中二年级是个体 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④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
教育心理学
(2)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 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教育心理学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 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 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 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
高中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①身体的迅速变化与成熟:身 体发育增速减慢,体态体型发
生较大变化;
②体内器官的成熟与机能的发 育: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
育基本成熟;
③性生理成熟
教育心理学
(三)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 • 认识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 • 认知活动的直接性明显增强 • 认知与情感、意志和个性因素 协同发展
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不平衡性: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 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 后于生理的发展。 • 动荡性:高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平 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 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 的不平衡性,造成了高中生心理 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 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习题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习题答案

40.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14、15岁~25岁属于(C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4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B )A.身心变化B.心理变化C.心理增长D.机体变化42.我国心理学家将11、12岁-14、15岁的年龄时期,称作(B)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学生期43.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一般在(B)A.2岁B.4岁C.4-5岁D.2-3岁44.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A)A.2岁B.4岁C.4-5岁D.2-3岁45.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C)A.2岁B.4岁C.4-5岁D.2-3岁46.第一个提出发展关键期概念的人是(C)A.美国杜威B.美国桑代克C.奥地利劳伦兹D.瑞士皮亚杰47.少年期是指11、12岁-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A)的特点A.半成熟、半幼稚B.半幼稚C.半成熟D.一般幼稚、一般成熟48.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线路图来,认知发展到(C)的儿童能做到这个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9.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的典型特点是(A)A.自我中心性B.客体永久性C.守恒性D.可验证性50.皮亚杰认为11-15岁的儿童进入到哪个阶段(D)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1.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B)A.布鲁纳B.维果斯基C.桑代克D.劳伦兹52.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A)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5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时(C)A.勤奋感对自卑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感对羞耻感54.(A)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自信、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A.民主型B.放纵型C.专制型D.权威型55.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以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和评价是(B)A.自我意识B.自我认识C.自我体验D.自我监控56.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C)A.1岁B.2岁C.3岁D.4岁5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B)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发散型58.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强倾向于仔细思考再做出决定,且错误较少,请问他的认知方式是(D)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59.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完成(C)的教学评估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A.50%-60%B.70%-80%C.80%-90%D.85%-95%60.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的智力的总体水平是(C)A.女优于男B.男优于女C.大致相等D.有种族差异61.以下表述不符合个体心理发展关键期的是( D)A.某种能力获得的最佳时期B.错过这个时期,个体难以获得某种发展C.不可逆转的时期D.0~3岁的时期62.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年龄阶段一般是指(B )A.3~6、7 岁B.6、7~11、12 岁C. 11、12 ~14、15 岁D. 14、15 ~17、18 岁63.维果斯基强调(C )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成。
(2)个性发展经历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3)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就形成
积极品质;如果发展任务没有成功完成, 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1902-1994)
18
人格的发展阶段
⑴婴儿期(0~1岁):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 信任感阶段,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⑵儿童期(1~3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感阶段,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 二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
➢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机能,如记忆、语言、思维。
等。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交互作
受到批评之处:
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
➢ 1)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
会性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展;
2.心理发展观
➢ 2)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
价值;
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
➢ 3)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
符。
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006年论述题“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 发展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价值”
随意机能是指受意识控制 的能力
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有四个 主要表现:
➢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 断内化的结果。
就会发展良好的个性特点; 相反则对 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障碍。(P315)
➢ 1)信念—不信任(0-1岁) ➢ 2)自主—羞怯(1—3岁) ➢ 3)进取—内疚(3—6岁) ➢ 4)勤奋—自卑(6—12岁) ➢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 ➢ 6)亲密感—孤独感(18—30岁) ➢ 7)繁衍感—停滞感(30—60岁) ➢ 8)完美感—失望感(60岁以后) 艾里克森理论揭示了个体发展是一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不定项选择题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流派

《发展心理学》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流派

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 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 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 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 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第一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 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四节 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第五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一节
心理发展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过程)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Leng Y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⑵代表性观点与人物: ①皮亚杰 •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图式、顺应、同化、平衡)
•影响发展的四种因素:
机体的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②我国学者 •遗传、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 •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影响,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特别迅速,而如果
错过该时期,某方面的发展就会变得较为困难,这个 特殊时期便称为关键期。如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
关键期,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自动化
28
5.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
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够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
黑色圆点 外文字母 几何图形 汉字
8 ~ 9个 4 ~ 6个 3 ~ 4个 3 ~ 4个
29
(2) 注意的稳定性
一个人在同一对象上(狭义) 或同一活动上(广义)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感 觉 剥 夺 实 验
36
(2)感觉的规 律
□ 感觉适应
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 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7
□ 感觉对比
不同的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 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38
你看到了几种颜色?
只有三种颜色,分別是:白、绿及粉紅。但是看起來却像是 有两种不同的粉紅色,其实是同一个颜色喔!
12
物质形态
无生命物质 低等生物
神 简单的中枢

神经系统
系 统
脑和脊髓
大脑发达
人脑
反映形式
反应 感应性
感觉


知觉


思维萌芽

意识
13
(四)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1.主观性
(1)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 (2)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个体主观世界的
折射而实现的
2.能动性
【举例】教学评估
14
二、人的心理过程
16
1. 注意的定义、特点及功能
(1)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 1. 指向性 2. 集中性 持久性\强度 3. 心理状态
17
(3)功能
选择功能 维持功能 调节与监督功能
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写着几个数字,请 大家看完后回答出是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 少?
18
7
5
9
忽略了听讲 • 初三以上的学生,注意分配能力逐渐向较高水平发展 • 高中生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2
(4) 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上 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规则一 4606 2460
6280 6628
规则二 42684268 26842684
33
(二)感知觉
1. 感觉的概念及其规律
39
个人经验
□补偿作用
某种感觉缺失以后,会促使其他感觉的 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
□联觉效应
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外一种感觉的现象
(2)分类——形成条件
无(非)条件反射 —— 先天 条件反射 —— 后天习得
8
(3)条件反射的分类
形 经典性条件反射 成 条 件 操作性条件反射
【举例】赵氏孤儿/蜜蜂蜇人 小孩撒泼/海豚表演
刺 激 第一信号系统:具体事物 物 不 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 同
9
反射
形成条件
无条件反射
形成条件
条件反射
3
19
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
20
• 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 • 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 • 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
21
7
5
9
3
22
有无预定的目的性,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注3
2. 无意注意的概念及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3
2.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
3.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机能分区:大脑不同部位负责不同心理功能
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的,1861
5
“裂脑人”实验
6
(2)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优势
大脑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心理功能
左半球:言语功能
右半球:空间知觉功能
7
4.脑功能的集中表现——反射
(1)定义
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 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第二章 人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与心理过程
一、人的心理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德 尔 盖 多
1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大约1000亿个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2
(2)功能
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 神经冲动
传递方式
神经冲动(神经元内)——电信号 释放神经递质(神经元间)——化学信号
刺激物
经典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10
(二)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即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
关 键 期
卡玛拉,1920年,八岁
拴拴,2005年,6岁
11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反映的含义 是指物质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2.反映形式的发展阶段
心 认知过程
感知觉、记忆、
理 过
思维与想象、注意
情绪情感过程
程 意志过程
个 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心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理
15
(一)注意
• 加涅(美国)认为教育环节有九大要素, 其中首要因素就是引起你的学生注意
• 广告界名言:如果你的广告引起了人们的 注意,你的产品就成功了一半
(1)概念
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刺激物的特点 ♣人体的主观状态
刺激的强度 刺激的对比 刺激的变化 刺激的新异性 :需要、兴趣、期待、情绪状态
24
下面图形中,你先注意到的是哪个圆?
25
你注意到了图中的哪一个笑脸?
26
3. 有意注意的概念及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概念
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 加强对活动目和任务的理解 ② 培养活动的间接兴趣 ③ 合理组织有关活动 ④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
27
4. 有意后注意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
(1)概念
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太多意志努力的注 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形成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1)概念 感觉是 人对脑当前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
的客观事物 个别的属性 反映
34
感觉的形成
5
1、刺激(个别属性)
2

收 集 信 息
辅 助 结 构 (



外中内 耳耳耳
3、感觉器官(选择、转换、编码
( 定 位 )
、 大 脑 皮

( 传 递 )
4
、 传 入 神

35
感觉的认识
A. 感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时是不全面的、片面的 B.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30
小资料
• 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 • 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 • 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 • 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 • 超常儿童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31
(3) 注意的分配
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 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还较低,难以同时兼顾两件事情 • 初中低年级学生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注意了抄写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