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主义思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主义

维度一:

一、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第一是成功命题。这是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的某个行动越是经常受到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越有可能有经常类似的行动。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如果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正如同鸽子的某种行动可以得到食物的奖励那样.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反之。如果某种行动产生的结果使得此人受到惩罚.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类似行动的发生.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也就是获得的报酬和奖励遵循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其二。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斯密认为人能够从各种利益中选择最大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的最大需要。

(一)功利主义经济学“理性人”:(18世纪,亚当·斯密)

人类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与他人进行交易,他们理性地追求最大限度的自身利益。人们合理地考虑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确定最后的行动方向。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论

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交换过程是人们为实现基本需要产生的,认为有利可图时,交换产生了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不仅满足个人需求,而且限制接着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结构;

马林诺夫斯基:“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在同伴中进行,交换人没有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的目的;

马歇尔·摩斯:促使人们交换的力量来自于社会或群体,礼物交换贯彻着社会秩序的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社会交换是受社会规则支配的规范的行为。

(三)行为心理学

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式(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都将发出那些能得到较大报酬和最少惩罚的行为;有机体将重复那些已经证明能得到报酬的行为;若目前的刺激与过去

要得到奖励的刺激一样,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若目前的行为情景与过去曾受到奖励的行为情景相似,有机体会重复过去的行为;只要行为能继续得到奖励,该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以前曾被奖励的行为在同样或类似的情景中突然被中断奖励时,有机体会表现出某种情绪;有机体从某一特定行为中得到的奖励越多,该行为的奖励价值就越小,有机体更愿意采取替代行为以寻求其他奖励。)

对教育的影响:课堂师生互动

二、冲突理论

辩证冲突论: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 Dahrendorf),其主要论点为:

(1)社会在基本上是一种不均衡权力分配的组合体。

(2)正支配角色者与受支配角色者必然相继组织具有利害关系的利益团体。

(3)针锋相对的两个利益团体便处于冲突之中。

(4)每一个社会里必然含有各种冲突的因素,因此社会冲突是无可避免的。

功能冲突论:美国社会学家科塞(追随齐美尔的传统),其主张为:

(1)批评帕森斯对冲突现象的忽视,也不同意马克思和达伦多夫只强调冲突的破坏性,因此集中注意于冲突功能性的探讨。即不只看到冲突的负功能,也指出冲突所可能带来的正向功能。

(2)认为法律权威的丧失是引发人际冲突的主因。

(3)科塞认为要使冲突产生有益团体的功能,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冲突的主题(即冲突因何发生);二是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或团体结构。

(一)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不同社会阶级的存在乃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冲突的持续的根源,而社会结构则是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而发生变革。

(二)齐美尔的冲突思想

冲突是一种交往形式,和平与冲突同为社会现实,冲突包含某些积极的东西。

(三)韦伯

权力、财富、声望三者高度相关,加剧阶级间的对立与冲突;

在可欲资源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特权与不平等时,加剧阶级间的对立与冲突;

低水平的阶级流动加剧冲突;

冲突源于人性最深处,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最终消除冲突。

(四)莫斯卡与米歇尔

莫斯卡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统治阶级,它总想牺牲下层阶级的利益来垄断政治权力,这导致上下层阶级的冲突;

米歇尔“寡头制铁律”:大规模组织的“技术的和管理的”迫力导致统治精英的出现,他们对团体的普通成员施加寡头政治的影响力。

对教育的影响:“不平等”虽然不直接导致冲突,但是是冲突行为发生的根基。——教育公平

三、现象学社会学

舒茨主要内容:

意义与行动:舒茨认为不论行动计划或行为,个人的或对他人的,都具有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可能是行动者自己赋予的,也可能是观察者或回忆者赋予的,也可能是两者兼具,不存在意义的行为是极少的,尤其是针对别人、社会交往中的行为。

主体间的理解过程:舒茨认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不可能完全一致,这种意义可能是行动者自己赋予的,也可能是观察者或者回忆者赋予的,也可能是两者兼具。只有我们发现他人的意图时,才算真正的理解,只有把握住行动者行动之时的活生生的内在经验,才是对他人“主观主义”的真正理解。理解他人之主观意义的基本方式是视角转换,观察他人行为的重要特征是意识流同步发生。

生活世界:每个人都是这个日常生活事件构成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认为世界的实质性存在是不言而喻的。人们的常识使他们预先设定的共同参与和分享的世界是存在的,进而设定人的所有行动在其中发生的日常世界是外在于人们的“彼在”。舒茨在对自我—他人自我、此在—彼在以及它们在空间视野—时间坐标的描述性分析后指出,所谓的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由多重实在构成的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日常知识从根本上就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这意味着,这种知识在对他人具有什么意义的同时,也对我同样具有什么意义;既与他人的世界有关,也与我的世界有关;归根结底都植根于人为了生活而创造的解释图式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日常知识恰恰是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的人们观念中的类型化,而日常的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从本质上看都是主体间性的。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人类世界是最高的实在,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一切都是主体间性的。

(一)韦伯的解释社会学

韦伯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社会与自然不同,没有客观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于研究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所谓社会行动,就是指行动者主观上有目的,并且其行动指向他人,意义为他人所理解的行动。韦伯的解释社会学坚持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把理解与解释结合起来了,注重对主观因素的研究。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

(二)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关于意识建构的分析,提供了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的方法。现象学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感知世界,人类关于外部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以感觉为中介的,并通过心智意识来了解它。胡塞尔认为,由于人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感知世界,而意识是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建构的,要想客观测量外部世界与真实世界,就必须对意识的本质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对意识的抽象过程进行研究。舒茨正是借用了胡塞尔的这种思想,深化了韦伯的行动理论。

(三)美国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为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实用主义接受了实证主义从经验事实出发的主张,主张在经验中发现行动与效用的真实意义。实用主义关注的是人们经验活动的实在世界,关注由经验构成的或创造的实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