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制
明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
![明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631225f6360cba1aa811da82.png)
明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明朝官制,即明朝官吏的选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官制分两部分,选官制度和任官制度。
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明朝的官制是怎么样的,希望大家喜欢!明朝中央官制有四个显著的特点。
具体如下:第一个特点是废除了丞相制度。
明初沿元制,设中书省和丞相。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鉴于元末丞相权力很大,足以废立皇帝,又因本朝丞相胡惟庸擅权挠政,于是在杀掉胡惟庸后,立即宣布废除中书省,罢丞相不设。
从此,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明清500多年推行的是无宰相的君主专制体制。
废丞相后,明朝中央机构重新进行调整,形成了以六部为主干,府部院寺(司)分理政务的行政格局。
六部按其序列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从隋唐到明初,六部虽属中央重要部门,但不直接隶属于皇帝,或隶于尚书省,或隶于中书省,职权有较大的局限性。
废丞相后,六部直属于皇帝,成为中央主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权力机关。
吏部是管理文官的机构。
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
户部是管理土田、户口及国家财政的机构。
下设十三司,司名与明代地方十三省区的名称相对应。
各司又分民、度支、金、仓四科。
户部库藏称太仓,是明朝的国库。
礼部是主管礼仪教化的机构,下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
兵部是主管军政的机构,下设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
刑部是主管刑政的机构,下设十三司,司名与户部相同。
工部是主管工程建设的机构,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司。
六部长官是尚书,副贰是左、右侍郎,同称正官或堂上官。
司又称清吏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同为属官。
郎中视为正郎,员外郎视为副郎。
又设司务为首领官,负责部内庶务。
《大明会典;弘治间凡例》云:“本朝设官……虽文武并置,而政事皆归之于文职。
”吏部是管理文官的机构,在六部中地位最高。
各部、各司的权力集中在正职手中,《明史;颜继祖传》说:“六部之政管于尚书,诸司之务握之正郎,而侍郎及副郎、主事止陪列画题。
明朝官制品级汇总
![明朝官制品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fdd273e6bd97f192279e9ff.png)
古代官制明(一)文散阶明之文散阶有四十二阶,以历考为差: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文勋文勋十级: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
古代官制明(一)武散阶明之武散阶三十阶: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武勋武勋六品十二阶: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明朝品级与官职
![明朝品级与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ac8a420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7.png)
明朝品级与官职
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出发,明朝品级与官职是这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构成要素,它们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重要措施。
明朝时期,皇帝宣布爵位品级制度,建立了官位制度,在国家里建立了严格的分级制度,以确定各个官员的职称、职权和地位。
一、明朝品级制度
明朝品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一部分,也称为爵位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分类的重要依据,分为九等九品。
九品包括“世子”、“太子”、“大夫”、“宰相”、“大司徒”、“大司马”、“少府”、“大学士”和“内阁”,分别为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和九品。
在明朝,官吏的品级决定了其官职和职权,而品级的调整也是由皇帝决定的。
二、明朝官职制度
明朝建立了多种官职,官职可以将官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包括正级、副级、员级和县官级。
其中,正级是最高级别,掌管整个明朝,有权施行政策和任命一级以下的官职;副级分为三种,分别是副手、特务和副厅,主要负责执行上级的政策;员级负责执行日常的行政任务;县官级指的是各个县的县官,负责地方政府的日常事务。
三、明朝官员的权力
明朝实行的官制的品级和官职决定了官员的权力。
根据品级的不同,官员的权力也有所不同:一品、二品官员属于最高级别,有权利管理整个国家;三品官员是实行政策的执行者;四品官员以及以下官
职负责直接管理普通百姓,执行税务、发布令等日常事务。
四、总结
明朝时期建立了严格而完善的爵位品级和官职制度,其划分不仅决定了官员的职称和职权,也决定了官员的权力。
通过这些分级制度,使明朝统治者不断巩固其统治,为维护君主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官制的特点
![明朝官制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44f44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1d.png)
明朝官制的特点明朝官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官僚体制,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官职等级分明:明朝官制中,官职等级分为九品,从上至下分别为九品以上、九品、八品、七品……直至九品以下,其中九品以上为最高级别。
每个品级中还有细分,如九品中分为正九品、从九品等。
这种明确的等级制度使得官员之间的地位和职责清晰明了。
2. 官员选拔考核制度严格:明朝官制对官员的选拔考核非常严格,一般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官场。
科举考试分为明经、进士、贡士等不同级别,通过考试获得相应的官职。
这种选拔考核制度保证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政府的廉政治理。
3. 地方官制相对独立:明朝官制中,地方官制相对独立,地方官员有较大的自主权和管理权。
地方官员一般由当地的士绅或地方领袖推荐,这种地方官制的独立性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保障地方的稳定与繁荣。
4. 官员职责明确:明朝官制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不同官职有不同的职责和权限。
官员需要按照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服从上级领导的指挥,保障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这种职责明确的官制有利于政府的高效管理和决策。
5. 职官制度相对宽松:明朝官制中,职官制度相对宽松,即官员可以在不同官职之间转换,不受限制。
这种宽松的职官制度有利于官员的发展和提升,也有利于政府的人才流动和交流。
在这种明朝官制的基础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有序的管理体系,保障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明朝官制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官员贪污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时有发生。
但总体来说,明朝官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为后来的官制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朝官员调令制度
![明朝官员调令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e8e953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2.png)
明朝官员调令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1368年至1644年存在。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明朝有着严格的官员调令制度,这一制度对于维护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明朝官员调令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明朝的官员调令制度是建立在明代官制基础之上的。
明代官制以六部九卿制为核心,高级官员按照九卿的级别分为九等,而下级官员则按照六部的级别分为六等。
官员的调令是根据他们的级别和职务而定的。
在明朝,官员的调令分为两种:一个是正式的官员调动,另一个是临时的临时调动。
正式的官员调动是指官员根据明朝官制的规定而进行的调动。
根据明代官制,官员在任职期满后,需要通过考试来晋升到更高级别的官职。
而官员在晋升之后,就需要到新的岗位上工作,这就是官员的正式调动。
正式调动是由各级官员评议和皇帝审批来决定的。
评议时,官员的个人声誉、工作表现和民间评价等都将成为评议的依据。
在评议通过后,皇帝将根据官员的等级和职务为其安排新的工作岗位。
临时调动是指官员在任职期间临时离开岗位的调动。
明朝时期,官员在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应对突发事件或履行其他任务,因此需要临时离开岗位。
这种情况下,官员的调动将由上级官员或皇帝亲自决定,并通过命令下达。
临时调动可以是任务性的,也可以是训练性的。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临时调动,官员都需要按照命令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或接受培训。
明朝官员调令制度的实施对于封建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确保了官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通过考试晋升和正式调动,官员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积累更丰富的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技能。
其次,它保证了官员的廉政和公正。
通过评议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官员的问题和不足,对于腐败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维护了朝廷的清明和国家的稳定。
最后,它促进了地方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官员调令制度在明朝时期是高度集权的,官员的调动直接关系到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通过合理的调动,官员能够更好地为地方服务,改善百姓生活。
明朝官制及其变革
![明朝官制及其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b6a3c10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0.png)
明朝官制及其变革明朝官制始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后,他颁布了《洪武新制》,确立了明朝官方官制。
根据《洪武新制》,官制功名分为九品,分别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
分级制度十分清晰,从而明确每个官员的地位和职责。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朝的官制也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调整。
明朝的官制与唐代、宋代的官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在细节和规定上有所不同。
明代的官制中要求官员们必须参加科举考试,取得相应的官阶,从而进入官场。
科举考试由监考官监考,试卷匿名制,防止有人恶意作弊。
每次考试都会有一定的人数合格,凭借优异的成绩,得到相应的官职与禄位。
随着社会的变化,明朝官制也经历了改革。
最早的改革是在明仁宗朱高炽时期进行的,他在1404年颁布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将九品官制缩减为六品官制,子弟科的选拔从此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使子弟科与明经同级。
这一改革的实施,大大缩减了官员数量,提升了文化素质。
此外,他还设立了不少专职的库房,直接由皇帝负责,便于政府财务管理。
清朝时期,对明朝官制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
清朝将明朝的官职制度简化为“正副二编”,打破了九品制度,并规定官员必须参加科举考试,通过科举考试身份才能得到升迁。
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官员的选拔回旋余地,达到提高政府效率的目的。
同时,为了提升文化素质,清朝推广了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走向发展。
总的来说,明朝官制是经过实践不断完善的,直到清朝时期官制的变通和改革才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
但是官制只是一种表象,真正的政治变革其实是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建设中实现的。
历经了多番变革,中国政治体系也在不断地演化,这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想象未来的政治形态。
明朝官制
![明朝官制](https://img.taocdn.com/s3/m/f28e93b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4.png)
行省设提刑按察使司,有按察使一人及副使、佥事等官。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为一省的最高行政、司法机构,合称“二司”。
明朝中叶以后,逐渐派都御使出任总督或巡抚,总领一方之军政,其官衔则兼之。
道
设道,分两类:于布政使司置参政、参议,分司诸道,称分守道;按察司置副使、佥事,分司诸道,称分巡 道。还在一些地方设整饬兵备道。又有协堂道、水利道、屯田道、管河道、盐法道等。道之制度,在明朝已颇复 杂。
大学士严嵩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杀左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 直接秉承皇帝意旨办事。初置四辅官,以春、夏、秋、冬为名,不久废去。洪武十五年,仿宋朝制度,设殿阁大 学士,当时设有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文华殿等大学士之名,后称为“内阁”。开始设立时,大学士 之职掌“侍左右,备顾问”,秩为正五品。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预机务,仁宗时,阁臣之权渐重。到世宗嘉靖 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大臣之阁衔随之变动。大学士的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上,成为事实上 的宰相,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权力极重。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 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命姚广孝专任太子少 师,留辅太子朱高炽。
明代初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380年即洪武十三年)的行 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 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 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 。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 。1380年(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 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
明朝勋官等级
![明朝勋官等级](https://img.taocdn.com/s3/m/0c980d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7.png)
明朝勋官等级摘要:一、明朝勋官制度概述1.勋官制度的起源2.明朝勋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3.勋官制度在明朝的地位与作用二、明朝勋官等级划分1.公、侯、伯、子、男五等2.各等级的官阶与地位3.勋官与文官、武官的关系三、明朝勋官的选拔与晋升1.选拔方式2.晋升途径3.影响晋升的因素四、明朝勋官制度的影响与评价1.对明朝政治的影响2.对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影响3.后世对明朝勋官制度的评价正文:明朝勋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诸侯制度。
明朝时期,勋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明朝勋官制度概述1.勋官制度的起源:明朝勋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诸侯制度,诸侯通过封建土地和人民,形成一种世袭的贵族地位。
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制度逐渐演变成一种以军功、功勋为主要依据的官制。
2.明朝勋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对勋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使之成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勋官制度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公、侯、伯、子、男五等勋官等级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3.勋官制度在明朝的地位与作用:明朝勋官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负责军事、外交、礼仪等方面的事务。
同时,勋官还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对国家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二、明朝勋官等级划分1.公、侯、伯、子、男五等:明朝勋官共分为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
其中,公为最高等级,男为最低等级。
各个等级的官阶与地位有所不同,但都以军功、功勋为主要依据。
2.各等级的官阶与地位:明朝勋官等级的划分主要依据是军功、功勋的大小。
各个等级的官阶和地位有所不同,如公为正一品,享有极高的尊荣;男为从五品,地位相对较低。
3.勋官与文官、武官的关系:明朝勋官分为文勋和武勋,其中文勋主要负责文化教育、外交等事务,武勋主要负责军事、治安等事务。
文官和武官在地位上高于勋官,但勋官在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政治权力。
高中明朝知识点总结
![高中明朝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775dfd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2.png)
高中明朝知识点总结一、明朝的建立明朝建立于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它的建立标志着元朝的灭亡,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朱元璋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皇权,开创了明朝王朝。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权制度、官制和科举制度。
明朝的皇权制度是封建统治的典型代表,皇帝占有最高的统治权力。
官制是明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它包括了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央官制由六部和三公九卿组成,地方官制分为省、道、府、州、县等。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的官员被称为进士,是国家的官员主体。
三、明朝的经济制度明朝的经济制度主要是农业经济,良田制度是明朝农业制度的基础。
农业生产是明朝经济的命脉,明朝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手工业主要包括了丝绸、陶瓷、纺织等。
明朝对外贸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世界各地。
四、明朝的文化制度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它在文化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明朝的文化主要包括了中央文化和地方文化。
中央文化是指明朝政府在文化方面进行的统一规划和制度建设,地方文化是指各地方在文化方面的独特传统和发展。
明朝的文化制度包括了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技术等。
五、明朝的社会制度明朝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了阶级结构和家庭制度。
明朝的阶级结构主要是指官僚地主阶级和农民工匠商阶级,官僚地主阶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拥有最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权。
家庭制度是明朝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影响社会风气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六、明朝的军事制度明朝的军事制度主要包括了军事组织和武器装备。
明朝的军事组织是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典型代表,它包括了军队组织、兵役制度、边防防御等。
武器装备是明朝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朝的军事装备包括了冷兵器和火器两大类。
明清官衔品级
![明清官衔品级](https://img.taocdn.com/s3/m/ca27917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6.png)
明清官衔品级明朝部门:三公、三孤、六部(明迁都北京后另设南京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六科、廿四衙门、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都司)、卫指挥使(卫)、千户所(所)、总督(总理)巡抚、府、州、县、詹士府、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太医院、五军都督府等。
明朝官制:一、中央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外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各设尚书(部长)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都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
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和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力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
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
明朝权力体系
![明朝权力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dac0276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d.png)
明朝权力体系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它的权力体系主要包括君主、内阁和六部等机构。
在明朝的权力结构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决策权。
皇帝由皇位继承制确定,通常由家族内的嫡长子继承。
内阁是明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和制定政策。
内阁成员由皇帝亲自选任,通常包括首辅、次辅和学士等职位。
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政策制定、审议重要文件和处理重要事件。
六部是明朝的政府行政机构,分别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六部负责管理不同领域的政务,如升迁、礼仪文化、财政收支、军事征调、司法审判和工程建设等。
各部由正、副两员官组成,负责具体的行政管理和决策。
除了内阁和六部,明朝还设立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机构,如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负责监察和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还有地方行政机构如府、州、县等,负责地方行政管理。
明朝权力体系相对集权,皇帝拥有很大的权力和控制能力。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权力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平衡机制,如内阁成员的建议和六部的审核等程序,以确保决策的公正和合理性。
明朝地方官制
![明朝地方官制](https://img.taocdn.com/s3/m/a661916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7.png)
明朝地方官制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地方官制是一套相对完善的行政体系。
地方官制在明朝起到了管理地方、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下面将对明朝地方官制进行详细介绍。
明朝地方官制分为三级:省级、府级和县级。
省级官员主要负责管理辖区内的多个府级,府级官员则负责管理辖区内的多个县级。
各级官员的任命和管理都由朝廷负责。
省级官员是明朝地方官制的最高级别,其职位为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等。
巡抚是明朝的最高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统领辖区内的军事、行政和司法事务。
布政使则负责管理地方行政和财政,按察使则专门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政和执法情况。
省级官员的任期较长,一般为三年或五年。
府级官员是省级官员的下属,其职位有知府、通判和府尹等。
知府是府级官员的最高领导,负责管理辖区内的各县级行政事务。
通判则是知府的副手,负责辅助知府管理府级行政事务。
府尹则负责府级司法事务,包括审判和侦查等工作。
府级官员的任期一般为三年。
县级官员是地方官制的最基层,其职位有知县和县丞等。
知县是县级官员的最高领导,负责管理辖区内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县丞则是知县的副手,协助知县处理县级行政事务。
县级官员的任期一般为一年或两年。
明朝地方官制的任免和考核都由朝廷负责。
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官员的提升和晋升需要通过考试和考核,而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经史子集和政务实务等。
官员在任期内需要履行一定的职责和义务,如管理地方行政、审判案件、征收税收等。
同时,朝廷也会定期派遣巡视员或督察员进行巡查和考核,以确保官员依法行事、廉洁奉公。
明朝地方官制的建立和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地方行政、司法和财政的发展。
它为地方官员提供了明确的职责和权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和服务人民。
同时,明朝地方官制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确保了朝廷的权威和统一。
明朝地方官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建立和实施为地方行政管理提供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
通过省级、府级和县级官员的层层管理,明朝地方官制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明朝 地方管理制度
![明朝 地方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0cefd0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a.png)
明朝地方管理制度一、地方官制明代设立了地方官制,按照地方行政级别划分了各级官员,分别有为县官、州官、府官、道官、一品、二品等不同级别的官员。
每个地方官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负责管理本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生等方面的事务。
同时,地方官员也需要遵守明朝王朝的政策和法令,不得擅离职权,否则将受到处罚。
二、差役制度明代的差役制度是一种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和管理的劳动力征用制度。
根据明代法律,地方政府可以按照需要组织百姓进行各种劳动,如修筑水利工程、道路、城墙等,及时抢修灾害等,这项工作在明代被称为“抚丁”。
明代朝廷也严格规定了差役的征用条件和方式,确保了差役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三、税收制度明代采用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田赋、商税、耕种、烟草和盐铁等。
地方政府按照朝廷的规定,直接向农民征收田赋,并负责税收的征收和管理。
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要定期上报税收情况和物资情况,确保税收的收支平衡。
明代的税收制度虽然严格,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四、族谱管理制度明代实行了严格的族谱管理制度,县级以上官员都需要对本地的族谱进行规范和管理。
这一制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并有助于统一和规范社会习俗和风俗。
同时,明代的族谱管理制度也对明朝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学校管理制度明代实行了一套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县学、州学、府学、道学和国子监等。
每个地方都设立了专门的学校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和管理学校的教育工作。
六、军事管理制度明代的军事管理制度也十分完善,在地方设立了各级军队机构,负责军事训练、征兵、备战等工作。
同时,地方政府也需要按照朝廷的规定,定期上报军事情况和军备物资情况,确保地方军队的战备状态。
七、法律管理制度明代设立了一套严格的法律管理制度,包括地方官员的行政裁决、审判制度和监察制度等。
地方政府需要依法行政,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及时向朝廷上报法律执行情况,确保法律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明朝官制结构
![明朝官制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9fba883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4.png)
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方、军事官制三部分。
以下是对明朝官制结构的具体介绍:
-中枢官制:废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罢除宰相一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内阁成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内阁大学士逐渐掌握票拟权,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助手。
-地方官制:共设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各级官员的选拔和任命都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标准。
此外,还设立了巡抚和总督等职位,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协调。
-军事官制:设立了锦衣卫,武官首次掌有监察百官万民之权。
同时,还设立了五军都督府等机构,以统一军事管理权。
第1页共1页。
明代官制制度
![明代官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e284b499ec3d5bbfd0a74b8.png)
• 生长环境——休养生息、打击贪官、集权统治、紧抓 教育——影响了后来明代的管理制度。
附录2:皇权与相权
朝代 秦 汉
隋唐
宋
首创制度
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 财政事宜。
10. 国子监:性质如国立大学,收容监生读书。
11. 宦官:十二监、四司、八局
12. 锦衣卫
13. 其他:鸿胪寺、尚宝司、六科、中书科、行人司、钦 天监。
三、地方机构与职官
1. 承宣布政使司:执法机构,由行中书省演变而来,为 一省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长官是布政使,无所不管。
2. 提刑按察使司:监察机构,长官是按察使主管。 3. 府:有上府、中府和下府,省下为府,长官为知府 4. 州:有分属州和直属州,长官为知州。 5. 县:有上县、中县和下县,长官为知县。
2. 明初:大体上继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央沿用中 枢省制度,在地方上沿用行中书省制度。
3. 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央中书省,废除了沿用 已久的三省制,设内阁、三司,分大都督府,加强监 督机构,基本健全行政、军事、监督三权分立。
4.特点是:
① 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明朝自洪武后, 不设宰相,取消中书省,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事权至 为集中。
"保举"规定了严格的责任,即"保举连坐"。 5. 考绩:考绩和考满。考满是以年限考察官吏任期内工
作状况之法。考察的目的是区分官吏优劣,重在惩黜 不法官吏,有京察与外察之分。 6. 俸禄:明代官员的俸禄在历史上为典型的“薄俸”。
明朝的官制与地方组织
![明朝的官制与地方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b1268f3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c.png)
明朝的官制与地方组织明朝时期的官制与地方组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明朝的种种制度和政策中,官制和地方组织的机制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明朝强盛和文明,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政治体系。
一、明朝官制的演变明朝的官制是在唐宋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的形成和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设置地方行政首脑:明朝延续了唐宋元设置地方行政首脑的做法,即州、县、乡等级别的行政首长。
此外,明朝还设置了直接辖地,如京城、三边、南京等,其领导人被称作巡抚或总督。
2. 设立科举制:明朝于嘉靖六年(1527年)实行乡试,随后逐渐完善科举制度,最终确立为明朝的正式选拔官员的方式。
科举制不仅能选拔人才,还有助于维持官僚阶层的稳定。
3. 加强中央控制:明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控制机制,包括设立首辅和六部等机构,确保国家政治的稳定运行。
二、明朝地方组织的特点除了官制之外,明朝的地方组织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明朝的地方组织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 区别对待中原和边疆地区:明朝的地方组织特别注重对中原和边疆地区的区别对待。
对中原地区,明朝实行底层自治,允许居民通过选举产生地方领袖;而对边疆地区,则实行官府直接派任制,以便更好地加强对当地的控制。
2. 实行“当地人治当地事”:明朝时期实行“当地人治当地事”的政策,即在当地推选有经验的官员组成“当地人治当地事”的组织,对当地的重要政务进行管理。
这种政策考虑到了当地民众的意见和参与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明朝官制的问题及其影响在明朝的官制和政治体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影响。
其中最为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官僚阶层的稳定性:虽然明朝的科举制度选拔了不少的人才,但是由于官员任职和升迁的标准过于主观,导致了官僚阶层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2. 顶层设计问题:明朝的顶层设计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能够完全解决施政中遇到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问题,这也是明朝从安定到衰败的一个原因。
《明代官衔介绍》
![《明代官衔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9c1085da28ea81c758f578a6.png)
清代设立军机处,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大臣所代替,其称仅作为荣衔,授予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资望特高者, 为正一品。大学士皆以殿阁名入衔,明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和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无定 员;清隆十年(公元 1745 年)以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 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文臣最高官位,汉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 《明史·职官一》载:“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 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明洪熙年间增加谨身殿大学士。 但是大学士国家主席办公室主任或者常务秘书。 (①中书省——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除中书 省以外,还有负责审查诏令内容的门下省,以及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为决 策机构,尚书省则为执行机构。)
名称
人数 秩品 所属
备注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1.2 三公 古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明代时的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
明朝各级官职和职能一览表
![明朝各级官职和职能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bf1f8a0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9.png)
明朝各级官职和职能⼀览表朱元璋中年时期明朝官制,即明朝官吏的选任制度,是明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官制分两部分,选官制度和任官制度。
明朝官制分为中枢、地⽅、军事官制三部分。
为了加强皇权,明朝废除了沿⽤已久的三省制,亦罢宰相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创的内阁则成为六部之上的中央最⾼⾏政机构。
地⽅官制,明朝共设省、府、县三级⾏政机构。
军事官制,明朝设锦⾐卫,武官第⼀次掌有监察百官万⺠之权。
明朝官制在汉、唐旧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官制影响⼀直延续到清朝,甚⾄是今天。
⼀品官:太师、太傅、太保【都是太⼦的⽼师,太师是太⼦太师的简称,有些也是虚职】宗⼈令【明代宗⼈府的负责⻓官。
掌皇族属籍等事。
】左右宗正、左右宗⼈、左右都督。
【也是宗⼈府的,低于宗⼈令。
】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夫【⽂散官名】升授特进光禄⼤夫【⽆固定职务,依皇帝诏命⾏事】勋位,⽂官叫左柱国【明朝的极品勋爵】武官叫右柱国。
【明朝的极品勋爵】从⼀品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太师、太⼦太傅、太⼦太保【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都督同知【为分散⼤将事权,便于皇帝集中控制兵权】那是有太师头衔的。
⽐如张居正的官职,你可以参考⼀下:内阁⾸辅、正⼀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学⼠两个⼀品官的头衔,⼀个五品头衔,内阁⾸辅是实权在握。
明宣宗打猎图正品官正⼆品官:太⼦少师、太⼦少傅、太⼦少保、【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六部尚书:吏部【⼜称天官,掌管全国⽂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户部【掌管全国⼟地、户籍、赋税、货币、官员俸禄、财政收⽀等事务】礼部【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和兵籍、军械、军令、驿站等事物】刑部【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物】⼯部【掌管各项⼯程、⼯匠、屯⽥、⽔利、交通等政令】(各部的⻓官称“尚书”,副⻓官称“侍郎”。
)都御史【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纪之司。
18明朝官制
![18明朝官制](https://img.taocdn.com/s3/m/50fd951155270722192ef7fa.png)
18明朝官制.txt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
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干掉熊猫,我就是国宝!别和我谈理想,戒了!一、政治概况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一王朝(1368-1644年),经历17个皇帝,276年。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扫灭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之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强了中央集权。
由起义将领转变而来的文臣武将和为朱元璋打天下的各路英雄(如开国功臣中“六国公二十八侯”等),是明朝官僚机构的中坚力量。
他们任职于中央政府各个重要部门,是朱元璋推行各项政策的最高统治集团。
朱元璋称帝不久,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拉拢士大夫参加各级政权。
洪武19年(1386年),朱元璋选取应天各府、州、县士大夫到南京做官,共1460人(《明太祖实录》卷179)。
洪武30年(1399年),明政府调查浙江等9布政司,直隶、应天18府州,田地在700亩以上的地主(共14241户),编成花名册,准备分批召见录用(《明太祖实录》卷252)。
于是,地主阶层大量涌进明政府,掌握了各级政权。
建国不久,朱元璋与文臣武将围绕权力问题产生了不少矛盾,而且官僚集团中文臣派李善长与武臣派徐达的斗争也很尖锐,两者都威胁着皇权。
故洪武13年(1380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兴胡党大狱。
至洪武23年(1390年)止,10年间坐而连诛者达3万余人,如李善长、朱亮祖等2国公、20列侯皆坐死。
洪武26年(1393年)又以谋反罪杀大将军蓝玉,并兴蓝党大狱,被株连者有1公、13侯、2伯及其家属,同时被杀的共15000人。
朱元璋以大屠杀解除了皇权危机。
与此同时,朱元璋从洪武3年-18年(1370-1385年),先后分封诸子为王,分镇各地,使皇权不致孤立。
但在大封王子的同时,朱元璋也提防藩王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所以虽然各王“禄岁万石,府置相傅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余人,多者万九千人”,但“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明史稿·列传三·诸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官制
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指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权利。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副都御史、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明时全国分十三省)。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正七品都给事中、从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力却极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拔擢、参加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力,即如果对皇帝的旨意认为不妥,可以退回,不予执行。
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等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著名的“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下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等。
7.太医院
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机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机构,翰林院堂官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下设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地方: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
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
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
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补充一下:
1:明初有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
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2:总督、总理
总督系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
巡抚为省级地方政府的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低于总督。
3:省一级的管理机构
司道——是隶属于巡抚的专设机构。
布政使掌一省之民政、财政。
按察使掌全省刑法,理全省的驿传。
道受布政使、按察使的领导,有两种:一种是划若干府、县为辖区,可以管辖区内的一般政务;一是管辖及于全省,但是以指定职务为限。
前者为分守、分巡地方道。
后者为储粮道、监法道、海关道等。
以上官职在明代的具体设置有:左、右布政司布政使按察使司按察使布政司左右参政、参议按察司副使、佥事。
各省兵备、水利屯田等道,则派管粮储驿传屯田等事。
4:知州——掌一州之政。
5:明知府——掌一府之政,统辖属县。
6:知县。
中央设五军都督府,辖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提督,提督节制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总兵而听总督指挥。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总兵官由提督总其成,所辖之兵力大约本标二、三营,分防则营数不等,多者二三十营,少者三四营。
参将、游击次于副将一级,游击品秩略次于参将。
这些都是临时性的任命,后来虽然演变成了军队的标准组织,但名义上仍是临时性的。
总兵官起先是战役指挥官,相当于现代的“前敌总指挥”,后来驻守北面防御蒙古的军队长期设总兵官,慢慢就成了军队的最高武职。
我们熟悉清朝的军队体制,总兵上面还有提督,但明朝总兵官是最大的。
副将是总兵官的助手,也是临时职务。
明朝沿用元朝的军户制度,军户世袭,国家授予耕地,以服兵役代替平民的赋税和徭役。
连军职也是世袭的,自都指挥使以下,指挥使、千户、百户等等,全部世袭。
明朝的总督、巡抚都是为了某些事故而派出的钦差大臣,以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的名义到地方上办事,可以节制地方官员,巡抚的地位低于总督,权力实际上差不多,但派了巡抚的地方不会再派个总督,他们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总督、巡抚多数时候是处理军事的,少数是处理突发的民政,不过问地方的日常事务。
真正的省级地方官是布政使、按察使,再加上武职的都指挥使,后来因为巡按御史常驻地方,负责监察的范围通常是一个布政司,所以也算进去,这些人合称为封疆大吏。
他们不是总督、巡抚的下属,而是向六部或五军都督府负责(除了巡按,因为督抚都是都察院的都御史、副都御史,是巡按的顶头上司).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
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
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地方)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
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
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
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
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