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历史七种史观详解(超全)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精选】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
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
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
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几种新史观介绍

几种新史观介绍1.现代化史观:现代化进程一般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理性化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全球史观(或者整体史观)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文明史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4.社会史观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5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正确认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
(2)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通过直观的音频、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2)、通过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事迹,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性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性质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教训,理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材分析】:该课分为三个小目,“清末民主革命风潮”、“武昌首义”和“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第一小目主要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包括对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以及革命党和改良派的论战。
第二小目主要讲述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完成推翻清王朝建立新政府的任务。
第三小目主要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以及对辛亥革命评价。
该课位于第四单元的第四课,在单元线索上,是面对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中国和之前的救国探索皆失败的局面,顽强的中国人企图再一次以暴力革命的形式挽救民族危亡。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考向预测· 仿真押题
第13讲
解析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它 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A、C 两项不能反映马 克思主义的中国化,D 项不符合“20 世纪 20 年代”的时间 限制。故答案为 B。 答案 B
主干整合· 考点突破
3.成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13讲
(1)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评价: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意义: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 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 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 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主干整合· 考点突破
第13讲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2)中共“二大”: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 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3.国民革命 (1)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 正式形成。 (2)在国共两党推动下,1926 年 7 月北伐。 (3)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汪精卫发动“七 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C 项与“近代化”无直接联系,排除。
答案 D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考向预测· 仿真押题 第13讲 押题 2(题点:核心价值观——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
历史必修一之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
(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发展。
(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中国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
(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典型例析:(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请回答: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
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参考答案: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理一理一、背景1.经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迅速壮大。
3.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革命知识分子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组织:(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2)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5.军事: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二、爆发——武昌起义1.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2.革命主力:湖北新军。
3.时间:1911年10月10日。
4.结果:占领武汉三镇,建立湖北军政府。
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危机。
三、高潮1.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维护共和政体,限制袁世凯独裁专制。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自由和权利;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评价: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四、结局1.1912年2月,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2.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革命果实。
五、评价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2)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社会风俗发生巨大改变,剪辫、不缠足运动发展。
3.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想一想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结合其内容论证上述观点。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辛亥革命

文明进程 丁说:辛亥革命影响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下列搭配中正确的一组是
A ①——甲
B ②——乙
C ③——丙
D ④——丁
答案:D
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39题:
第三问题目中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 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可以从3个角度思考:1 已经掌握的书本知识;2 结合 材料三和第一问的核心内容共和制;围绕核心内容共和 制 3 结合第二问围绕核心内容没有流太多的血;第二 问中本身就有在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句话
1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 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 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 这棵大树 砍断了 文中所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 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
A 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了近代化的任务 B 辛亥革命迈出了民主政治关键性的一步 C 辛亥革命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造 D 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由贫弱走向富强
2 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
3 意义: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主义要求;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比较 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 目的 为建国提供法律依据
1912年临时约法
为限制袁世凯权力 维护民主共和
政体
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共和制责任内阁制
1 1906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的演
说中说:中国推翻专制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 开明专制化
呢;还是民主政治 ……既然要流血就干脆流一次血;不要
再流第二次了 孙中山主张建立
A 民主共和
制
B 君主立宪制
C 议会君主制
D 君主专制政体
高中历史:以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以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主要理论: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④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以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是可贵的;但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2.革命家眼中的“符号”,思想家眼中的“浩劫”——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
3.以唯物史观辩证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条件:
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 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上海、东京
2、思想武器: 3、两个中心:
4、三个思想家: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 (2)社会基础: (3)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 (5)思想基础: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6)组织基础:民主革命团体和政党 (7)军事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 (8)其他条件:四川保路运动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 成;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三:“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 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材料四: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 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 帽…… 革除旧风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请回答: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 危机更加严重
清末“新政”(1901年):
1. 政治上改革官制,新设立或改名的机构有外务部
(代替原来的总理衙门,位居六部之首)、商务
部、民政部、资政院等;(此改革是预备立宪的
主要项目)
2. 经济上实行奖励工商;
3. 教育上废除科举制,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
兴中会的创立:
时间:1894年
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发展 土崩瓦解 ①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_南__京___
高潮 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②1912 年 2 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结束
(续表) ③1912 年 3 月,为防止袁世凯专权,孙中山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__责__任__内__阁__制__,是
(5)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但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也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历史。
(6)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点提升】
1.(2021 年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 北军政府发布公告,宣称“永久建立共和政体”。1911 年 11 月 9 日,军政府公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一律平等, 有言论、集会、结社、财产、人身等自由,有应任官考试、 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由此可知,《鄂州约法》( )
3.(2021 年湖南卷)20 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 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 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 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移,有利于社会稳定
辛亥革命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 步骤 3 得结论
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
(2)史料二中陈旭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 “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 跃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触动中 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
(1)根据史料一,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 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多元史观 解读历史
对于伟人孙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学角度,会有不同的评价: 甲说:“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说:“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丙说:“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丁说:“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革命史观
巩固训练
2、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中反映了19C后半叶以后近代化发展的一些信息,其中包括 ①军事近代化 ②政治近代化 ③技术近代化 ④文化生活近代化 A.①③④ B.①②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考:⑴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对孙中山的评价?
①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以甲说……
②因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乙说……
③因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改变礼节等措施,所以丙说……
通晓语体特点,理清语脉走向
能够理解词语在材料中的含义
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
能够把握材料的结构层次
能够把握材料表现的观点和态度
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
含蓄的语句,能加以解释
历史材料分析的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13课 辛亥革命 含解析

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背景(1)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使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人广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5)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6)军事: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防务空虚,革命形势成熟。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2)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①袁世凯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同时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破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和退让。
(2)结果: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2.太平天国运动的四个新特点 一、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 三、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四、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史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
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 荒相通,„„ 史料二 亭„„ ——《天朝田亩制度》 ——洪仁玕《资政新篇》 兴车马之利 „„ 兴银行 „„ 兴器皿技艺 „„ 兴邮
考点二 辛亥革命
史料二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 “法 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节选自《临时约法》
解读 史料内容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近代
民主代议制的一些特点。
考点二 辛亥革命
史料三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 500 余家,不少 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 报纸发行总数达 4 200 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 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 力,亦受其宣传”。
解读 史料反映出民主、民权、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 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考点二 辛亥革命
史料四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
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 可以这样认为, 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 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沿海、沿江城市先 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 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多元化史观

多元化史观(一)唯物史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全面的、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二)现代化(近代化)史观:1.含义: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2.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知识要点:(1)xx近现代史经济上近代化进程: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原因、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一五计划、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思想上近代化方案:农民阶级《资政新篇》、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政治上近代化的努力: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2)世界近代史经济上近代化进程: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整。
政治民主化进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
思想理性化科学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即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三)全球史观。
关注人类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
1.含义: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2.知识要点:(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开始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3.2辛亥革命课件人民版必修1(1)

③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 革命,才会胜利。 ④要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要有坚强的革命政党; 要有自己的强大的武装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总结】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 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解析】选A。由题干关键信息“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 治权”,可知该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从法 律上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故本题选A。
【补偿训练】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探究训练】 (2017·嘉兴高一检测)“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 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 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 的是辛亥革命 ( ) 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 D.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选D。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性质,故A错误;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是新中国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错误;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近代化, 不是完成,故C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故D 正确。
4.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 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 ) 提示: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提出了较为完整 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推翻了封建的君主 专制统治,还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这是近代 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2018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考点探究】
一、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以及多种史观的评价
1.作用 (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 一些民主的权利和自由。
(2)经济上:提高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颁布了有利于民族 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思想上:辛亥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 心。 (4)社会生活: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 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的变革。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 ②革命成果被废除: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拒绝执 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 【拓展延伸】 多视角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目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窃取,为防止袁世凯专
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 目的)而颁布。 • (2)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 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 (3)评价: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 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 丰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 (4)思想:《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主张:如三 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 人权(伏尔泰)等。 • 【解读】 《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 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 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 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 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文明史观: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 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 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 果;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高考专题4.3 18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与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经济结 构变动 阶级关 系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 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 向西方 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 学习 度层面
三、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 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进化 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 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 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 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 会革命,“平均地权”。 (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 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 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 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 反封建的任务。
1 主干串联· 核心回顾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要求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 产资料。 ②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
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
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
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中国在15世纪初决定放弃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
……新大陆及其银矿资源的发现,……该地带急需英国的制造品,特别是棉纺织品以解决非洲奴隶的穿衣问题。
——(美)罗伯特·B·马克斯《现代世界的起源》(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产业革命发生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7分)材料三“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
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论被“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原因。
从现代化角度分析“中体西用”论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8分) 材料四“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3)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4分)(4)“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这是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中西文化观。
他认为只有走中西会通的道路,中国科学和文化才能走在世界前列。
那么,你对中国现代化之路有何认识?请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以“传统、西学与现代化”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6分)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③字数在100字左右。
答案:(1)答案一:考生将工业革命发生局限于英国自身因素来考虑。
(4分) 英国崇尚经验的民族文化传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牛顿力学和热学的确立。
(若回答“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也得分,总得分不能超过4分)答案二:考生将工业革命发生局限于世界因素来考虑。
(3分)中国放弃在印度洋上的海上主导地位;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海外市场的扩张引发了技术革新的热潮。
答案三:考生将工业革命发生把英国冈素和世界因素综合考虑。
(7分)既有英国国素又有世界因素,参见答案一和答案二。
(2)原因:改革派: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
保守派:维持了封建制度。
(4分)影响:一方面,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近代化受挫。
(4分)(3)照搬俄国革命模式,坚持攻打大城市,导致革命力量受损。
(2分)(若回答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等史实,言之有理及,即可得分,总得分不超过2分)秋收起义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2分)(4)中国的现代化要继承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但不得因循守旧,一成不变;(2分)积极借鉴西学,但不可照搬照抄;(2分)要会通中西,批判继承、创新(超越)传统,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2分)二、文明史范式(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文明史范式就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
文明史观在当今的研究中所呈现的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二是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三是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四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五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等(杨宁一《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中国历史课程网)。
2、以文明史范式为指导设计的典型试题:我们要“按照文明史观去理解教材,由此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给予评价和认识”。
近几年高考试题,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文明历史观。
例题2.2011年烟台适应性练习(25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文明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势。
某班同学在探究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遇到以下问题,请你帮助其一一解决。
问题一:异彩纷呈的文明之花(1)新航路开辟之前,中西方基本处于隔绝状态。
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均以其丰硕的成果,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4分)问题二:特立独行的文明轨迹16世纪至19世纪早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在相似的经济状态下,其文明发展的轨迹却出现巨大的反差,表现在政治上是“专制化”与“民主化” 趋势的强化。
(2)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经济地位的“相似”之处。
指出东、西方(以英法美为例)在政治上差异的具体表现。
并分析“民主化”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13分)问题三:殊路同归的文明交融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
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之下,中华文明发生了嬗变,其中更多地容纳、吸收了西方文明。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华文明发生的嬗变。
(8分)答案.(25分)(1)(4分)(2)“相似”: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2分)差异的表现:中国政治“专制化”: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制形成;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2分)西方政治“民主化”: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法国178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6分)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启蒙思想的影响;科学思想和技术的传播。
(3分)(3)经济: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近代工业产生;(2分)政治:君主专制政体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2分)思想: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先后在中国传播;(2分)社会生活:生活逐步近代化,衣食住行各方面以及社会习俗等都发生了变化。
(2分)三、整体范式(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整体史观对中学生来讲,最突出的应把握两点:首先,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二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诞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整体世界的发展更加迅猛,全球化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全球史观”兴起。
在中国,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已故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
吴先生指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
吴先生的观点表明,整体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历史纵向发展的产物和结果。
因此,完全可以把整体世界纳入到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