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合集下载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古诗文的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3.诗文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文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的图片、音乐、注释等。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诗文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展示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讲解生僻字词,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5.古诗三首 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第一、二、三课时PPT课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5.古诗三首 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第一、二、三课时PPT课件
5 古诗词三首
学习古诗步骤:
一、 知诗人,解诗题; 二、 扫障碍,读诗文; 三、 抓字眼,明句意; 四、 颂诗文,解诗意; 五、 吟诗文,悟诗情; 六、 集资料,善积累。
学习目标
1. 正确读写3首古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3.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 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 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积累课外思乡 古诗词。
请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 练习解释诗句的意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 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 意与亲人沟通。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复恐:又担心。
②说不尽: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得不详 细。
③临发: 准备出发,即将出发。
捎信又人担即心将写信出太发匆,忙我,又这拆封开信了的缄内 容[jiā说n]上得的不够信详封细,,赶捎紧书再人填准上备几出发句时,, “ 说我不”尽又的打心开事信,封无,奈添太加几匆句匆。。
☆ ☆诗人简介☆ ☆
纳兰性德(1654—1685),字容若, 康熙时宰[zǎi]相明珠之子,正黄旗人。 康熙十五年进士,不久晋升一等侍卫, 文武双全,尤长于词,为清初词坛巨擘 [bò] ,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宋 后第一真词人”,与朱彝[yí]尊、陈维崧 [sōng]并称“清词三大家”。词风接近 李煜,清新自然,隽[juàn]永超逸[yì] 。 有《通志堂集》《饮水词》。
【注释】
1.程:.帐: 军营的帐篷。
3.更:
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 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4.聒: 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5.故园: 故乡,这里指北京。

王安石的古诗三首

王安石的古诗三首

王安石的古诗三首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

以下将为您介绍王安石的三首著名古诗。

第一首诗是《登飞来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河景色表达了王安石对世界的向往和追求的决心。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现出王安石豁达、开阔的心境。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他对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的追求。

这首诗字数简洁,意境深远,让人印象深刻。

第二首诗是《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以瓜洲为背景,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王安石思乡之情。

他离开家乡已久,怀念着家乡的景色和亲人,希望早日重回故土。

这首诗情感真切,意境浓郁,给人带来了一种深深的乡愁之感。

第三首诗是《登飞来山》: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名叫《将进酒》,被誉为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开篇引出了主题,随后的诗句表达了对人生和享乐的思考。

王安石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首诗气势恢弘,语言优美,是王安石最具有个人风格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通过介绍了王安石的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博大精深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自然、人生的思考。

这些古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通过深深的内涵引起人们对自身和生活的思考。

王安石的古诗无疑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流传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册1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作者介绍:1. 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他的诗以绝妙之笔,抒发胸臆,被后人传颂不衰。

其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元日》等。

2. 陆游,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是宋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

其代表作品有《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3.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题材深刻,被誉为“诗史”。

其代表作品有《登高》、《春望》等。

二、重点词语解释:1. 泊船瓜洲:停船靠岸,在瓜洲的渡口。

2. 京口:今江苏镇江,非首都的京城口岸。

3. 间隔:隔绝,隔断。

4. 照我还:返照我,即照我回到家乡。

5.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6.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以驱逐恶鬼。

7. 屠苏:一种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风俗。

“过年”即新年。

8. 千门万户曈曈日:千家万户喜气洋洋的太阳光。

9. 总把新桃换旧符:都是用新的桃符替换了旧的。

桃符,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像或写字在上面,作镇邪厌魅用。

古人习惯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

三、古诗内容及主题思想:1. 《泊船瓜洲》写出了春夜喜雨的景象,突出了春雨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

诗中描绘了春雨悄然而来的惊喜,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 《元日》描绘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和欢乐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新年到来的喜悦和祝福。

诗中通过燃放爆竹、喝屠苏酒等习俗,展现了古代中国过年的独特文化。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绘了诗人身居异乡,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诗中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场景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

四、课堂问题及讨论:1. 这三首古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2.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你感受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3. 试着分析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意境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古诗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法: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感。

3.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4.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三首古诗,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这是一系列古诗的题目,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古诗的格式来写。

下面是我为您撰写的三首古诗。

第一首:泊船
瓜洲秋思长相思,
江水悠悠去不回。

孤帆远影几时休,
人海茫茫心若灰。

江边草色衬红霞,
枫叶飘零落寂寞。

落日斜阳净无言,
唯有风吹过孤桨。

第二首:瓜洲
秋风起,夜已深,
江边瓜洲见心境。

孤舟泊,水声寂,
扁舟横流渡心灵。

远山静,浮云散,
江上风帆尽孤单。

村落灯火照归程,
岁月如梭长相思。

第三首:秋思
泊船瓜洲情思长,
秋水泛起一阵凉。

长江两岸云烟散,
孤舟摇曳动离肠。

叶落江南带萧瑟,
秋风吹散思绪多。

斜阳无语邀相伴,
长相思情更浓。

以上就是我所写的《古诗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如有需要,我可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修改和优化。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ppt课件(教学课件)B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ppt课件(教学课件)B

正音释义:
• 江畔(pàn):江边。 •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
赏花。 • 蹊(xī):小路。 • 留连:舍不得离开。 • 恰恰: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诗意理解:
•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句诗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
纷的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
一部分。
1. 指名读第 1-2 自然段。 2. 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 哪件事“神奇有趣”? 4. 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 上,脱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
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 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 人。著有《临川先生集》。
字词正音:
讨论并读准以下字音: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zhònɡ chónɡ√)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
(4)交流(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刹那间) (5)哇!真是太厉害了!再送它一个字,既快又“准”,板书“准”) (6)朗读第 12 节 (7)变色龙之所以能既快又准地捕获食物,靠的就是它那双奇 特的眼睛. 读读课 文 11 节,你觉得它的眼睛奇特在什么地方?
(8)交流(每只眼睛能单独转来转去产生立体感),看图片 (9)朗读 11 节 * 变色 (1)指名朗读第 14 节 (2)找出颜色的变化(绿色棕色浅灰色) (3)它的颜色是依据什么而不断变化的?你可以想象,它还会怎 样变化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1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1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六、背诵古诗和积累
1. 有感情地朗读2首诗。
2. 根据理解,带着感情,背诵2首诗。
3. 积累:古时别称:
书信:万金家书 信札 来鸿 鸿雁 家信 乡书 尺素
家乡:故乡 故园 故里 故土 乡土 乡里 桑梓 梓里
七、分层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2.除背默外,把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与父母进行交流。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共2课时)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共2课时)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这些古诗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他们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表达的差异,学生可能对这些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古诗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语和句子。

3.教学用具:如实物、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展示这三首古诗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作者简介:
杜 甫 ( 712—770 ) , 字 子美,唐代诗人。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 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 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 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检校 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 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有 《杜工部集》。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8 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 成的 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二 教 学过程
(一)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 中,拉 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 到令人兴奋而 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 觉,你谈谈自己的体 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 自然引 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 的声 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 道什么? (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 三.教学 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 1.指导学生重 读《师恩难忘》。 1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 4 年, 发生的事很多,作 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 这件事呢? 2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 这种感受呢?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3.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 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 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1.自读例 文,想一想: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春日》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通过之前的的学习,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古诗,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对诗中的某些意象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于板书。

3.诗词卡片:制作诗词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这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姿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分享他们的感悟。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他们的朗读效果。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ppt课件(教学课件)B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ppt课件(教学课件)B

1. 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教师讲清题目的要求。 2. 指导。 (1).指导读字母的呼读音或名称音。 (2).教学《汉语拼音字母歌》,熟记字母名称和顺序。 (3).背诵大写字母,并练习默写。 3. 练习。 (1).出示卡片,集体练读。 (2).按字母表顺序背诵。 (3).默写大写字母。 4. 反馈。 (1).请学生试背字母表,从读音、顺序、连贯等方面给予评价表 扬。 (2).展示默写写得好的字母,表扬默写写得好的同学。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学习要求。 2. 指导。 (1).指导学生学习第一组句子。 a.朗读句子,要求读通顺,读连贯。 b.再读句子,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思考问题:
• 你知道诗人所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吗? 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人所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读了这首诗, 眼前仿佛出现了花枝繁茂、蝶舞莺歌的美丽、自 由、欢快的景象。 • 如果你就是诗人,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 漫步在江畔,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 你可能非常喜欢这美丽的景象,一定会陶醉 其中,细细观赏。这首诗通过写草堂附近的邻居 黄四娘家的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 生活的热爱,抒发了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 心情。
(4).再读诗歌,读好停顿和轻声,逐步达到生动和流畅有感情。
(5).练习背诵。 3. 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 反馈:检查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第六题 一. 审题
1. 揭示说话的话题:9月10号是教师节,小朋友给老师祝贺节 日,还
亲手做了贺卡送给老师,大家都是尊敬老师的好孩子。那天, 你最想对老师 说什么? 2. 板书课题;老师,祝贺您 二.指导 1. 指导观察。 投影出示图画,问:教师节到了,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怎 样做贺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1.《泊船瓜洲》1.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解释: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仅仅被几重山峦阻隔。

这里描述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家乡并不遥远,但在心理上却感觉有一定的距离。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温柔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绿” 字用得极为精妙,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到来后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归乡的渴望。

2.《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解释: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在洛阳城里面,秋风吹起,诗人想要写一封家书,心中的思绪万千。

秋风是秋天的象征,往往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诗人看到秋风,便涌起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想要通过家书来传达自己的情感,而“意万重”则体现了这种情感的深厚和复杂。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又担心匆忙之间没有把想说的话都写清楚,在送信的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把信打开检查。

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他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书的重视,害怕遗漏了任何重要的信息。

3.《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解释: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将士们翻山越岭,趟过河水,一路向榆关(山海关)的方向前进。

夜晚宿营时,只见无数的营帐中都亮着灯火。

这几句描绘了将士们行军的艰难和辛苦,以及夜晚宿营时的壮观场景,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离家越来越远。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外面的风声不断,雪也下个不停,嘈杂的声音把思乡的心都搅碎了,让人难以入眠。

在故乡可没有这样的声音。

这里通过对风雪声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将士们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与故乡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强化了这种情感。

教学设计: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教学设计: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小学语文语文S版2001课标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理解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拓展资料的展示、用适合诗的情感的旋律唱古诗,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2、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理解重点词语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

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而且这首古诗是本课要学习的第三首古诗,经过前两首古诗的学习,学生已经总结、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释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这些都为学习这篇古诗奠定了基础。

3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难点: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学时重点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1、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谁能背诵一下?是呀,远离家乡的游子,常常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首古诗,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学法,谁记住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这种方法来学习古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5 古诗三首 :泊船瓜洲》 优质课ppt课件_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5 古诗三首 :泊船瓜洲》 优质课ppt课件_1

秋思 泊 船 瓜 洲
chóng 1、重复 2、重新 3、层 4、使重叠在一起
chóng
钟山只隔数重山

欲作家书意万重
zhòng 1、重量 2、重量大 3、程度深 4、重要 5、不轻率 6、重视
chóng 1、重复 2、重新 3、层 4、使重叠在一起
chóng
欲作家书意万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小组合作学习: 1、一人介绍诗人,一人解释诗
题,一人读古诗,一人说诗 句的意思。认真倾听他人发 言,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把你找到的表达作者思乡之 情的词句讲给组员听,互相 补充。
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温馨提示: 1、又是一年秋风至,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洛阳街
头,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心情如何?想到了什 么? 2、诗人作家书时,想到了谁?想说什么?他作家 书时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内心呢? 3、当捎信的人即将启程时,诗人又是怎样做的 呢?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 的?
5、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秋思 长相思
泊船瓜洲
jiān 1、中间 2、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 3、一间屋子 4、量词
京口瓜洲一水间
jiàn 1、空隙 2、嫌隙、隔阂 3、隔开,不连接 4、挑拨使人不和,离间 5、拔去或除去
jiàn
京口瓜洲一水间
隔开
钟山只隔数重山
zhòng 1、重量 2、重量大 3、程度深 4、重要 5、不轻率 6、重视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5、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重难点: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泊船瓜洲》一、导入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

泊:停船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1、齐读古诗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体会诗情:人在途中,心系家乡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远离家乡啊。

(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2)朗读体味情感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送进去读!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

你边读边体会!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你读吧!三、背诵并默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古诗词三首
泊 船 瓜 洲 秋 思 长 相 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 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 真挚的情感。《泊船瓜洲》、《秋思》、《长 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洛 (luò)(洛阳)
榆 (yú) (榆关) 畔 (pàn) (那畔) (千帐) 帐 (zhàng)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 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 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 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 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 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 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 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8、还:回家。

瓜 洲
jiàn
西
长 江 钟山

京口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 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 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南边岸上 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 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并不遥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
第三句又写景,点出时令已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 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 表现出自己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与亲人 团聚的愿望。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 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 “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 “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 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 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 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 势之浩大。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取家书即将 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开封。写出了诗书成封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 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太过匆 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 开信封 。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 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 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惶恐,竟然促使诗人 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更显出他对这封意万 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 惟恐遗漏了一句。
这首词抒写羁旅思乡之情。上 片写奔赴山海关中途夜宿军帐时的 苦闷,下片抒思乡之情。语言和谐 明快,感情表达率直自然,风格缠 绵哀惋,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 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 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 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 风雪勾起的。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思念亲人的 情景。秋天到了,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 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 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 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打开信封看看还有什 么没写。诗人通过写信和“开封”这两个 细节的描写,把客居他乡思念亲人的复杂 的感情,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交流与讨论:
古诗朗诵
长 相 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返回
程: 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 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 即今山海关。 那畔: 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 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 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整夜风雪交加。 聒: 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 故乡。 此声: 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返回
返回
纳兰性德(1655---1685),原 名成德,字容若,纳兰氏,世居开原 东之叶赫河畔,满洲正黄旗人。其父 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四年 (1675),年方二十岁的纳兰性德科 考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一等侍 卫。凡康熙出行,其必扈从。纳兰性 德虽为皇帝近侍,却以诗文名世, 《中国文学史》将其列为清代最有成 就的词人之一。词风清新自然,全无 矫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出榆关》被 列为高等学校古文学范文。国学大师 王国维称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泊”:停船靠岸。
“泊船瓜洲”:把船停靠在瓜洲
的江岸上。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 的意思。
返回
7. 何时:什么时候。
返回
理解本诗的特色:前两行 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 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 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 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 厚的。
张籍,768~830, 字文昌,唐朝人,祖居 苏州,后居和州乌江 (安徽和县乌江镇), 曾任水部员外郎、国子 司业,故世称张水部、 张司业。 为诗手法活泼圆转, 有《张司业集》。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开封:打开已封的家书,惟恐遗漏什么,
一再补充。
.
Hale Waihona Puke 行人:此处指送信的使者。.发:出发。
.意万重:思绪万千。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作客他乡,见秋风 而思故里,托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 打开看了几遍。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秋风所包含的肃 杀之气,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 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羁留异乡的游子, 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 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这“欲”字颇 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 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 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 何表达。
返回
返回
古诗背景
《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乡愁诗。年过半 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的王安石,已经历了 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再 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 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就在他上任后, 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 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所以,作者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 瓜洲》,难免将忧郁、伤感、消沉之情融入字 里行间,我们也更能理解作者对即将远离的家 乡怀有的深深眷恋之意了。
“绿”的故事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一个“绿”字写 活了初春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色。“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是吹绿的意思,用得绝妙。春 风所到之处无不染绿,这就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春 风被拟人化了,正是“绿”的妙处。 传说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 等十多个动词,总感觉诗歌不够鲜活,最后选定了 “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 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春风又绿江南岸”则不仅叙述出春风已来到江南, 而且描绘出绿草如茵的江南之春,这怎能不让游子 长叹一声——“明月何时照我还”呢?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 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 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 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 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 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 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 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 流淌出来。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晚号半 山,抚州临川(今江西 抚州)人。21岁中进士, 当过十多年地方官,曾 于宋神宗时担任宰相推 行变法改革,是北宋著 名有名的政治家、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古诗朗诵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