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直升飞机飞行原理
直升飞机飞行原理直升机是一种垂直起降的飞行器,它可以在空中悬停、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飞行,还可以进行定点停留、低高度飞行、复杂地形涂毒、运输货物等,是一种非常灵活多变的飞行器。
那么,直升机是如何实现这种“绕不过去”的飞行方式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直升机的飞行原理。
一、空气动力学基础不论是飞机还是直升机,它们都要靠空气动力学来实现飞行。
空气动力学是研究空气对物体的作用的学科。
在空气中,物体移动时,空气会对其产生阻力、升力和推力等作用。
在直升机的飞行中,最主要的就是升力了。
升力是空气对直升机产生的向上的支持力,使其能够腾空而起。
而产生升力的关键,则是由于在直升机的旋转叶片上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气流,这个气流将气体压缩,使其速度加快,压力降低,形成低压区。
而直升机上方的空气则形成高压区,从而产生了升力。
二、基本构造1.机身部分:直升机的主体部分,其中装置有驾驶室、乘客和货物舱、发动机等。
2.旋翼部分:直升机最重要的部分,由主旋翼和尾旋翼组成。
3.主旋翼:是直升机上的最重要的部分,主要产生升力和推进力。
它是一组大型的可旋转叶片,可以轮流地在上下、左右和前后方向调整。
4.尾旋翼:又称为方向舵,主要负责平衡和转向直升机。
5.起落架:支撑直升机在地面或者水面上的装置。
三、飞行原理我们知道,飞机在飞行中通过翼面产生升力和推力来维持飞行。
而直升机则是通过旋翼来产生升力和推力,从而可以实现垂直起降和各种方向的移动。
正常飞行时,主旋翼的旋转速度越快,升力就越大。
主旋翼在旋转时还产生了空气流,对于尾旋翼而言,这种空气流就相当于一束强劲的风,从而也可以产生升力和推力,平衡直升机并控制飞行方向。
直升机的旋翼不仅可以产生升力和推力,还可以调整飞行方向。
当主旋翼向右旋转时,直升机就会向左飞行,反之亦然。
而尾旋翼则可以扭转调整直升机的飞行方向。
在直升机的飞行过程中,由于旋翼旋转的高速气流形成较大的后向力,所以需要加装平衡重量使其平衡。
现代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
现代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目录:•第1章绪论1.1空气动力学的内容1.1.1定义1.1.2研究问题的类型1.2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工具1.2.1解析工具1.2.2计算工具1.2.3实验工具1.3直升机概况1.3.1发展简述1.3.2直升机分类1.4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发展概况1.4.1经典空气动力学理论1.4.2基于CFD技术的旋翼流场模拟1.4.3旋翼计算声学简介1.4.4旋翼/机身等多部件的气动干扰简介1.5旋翼基本参数介绍参考文献第2章旋翼动量理论2.1引言2.2垂直飞行时的动量理论2.2.1垂直上升状态2.2.2悬停状态2.2.3垂直下降状态2.2.4诱导速度普遍规律2.3前飞时的动量理论2.3.1平飞状态2.3.2爬升和下滑状态2.3.3诱导速度普遍规律参考文献第3章旋翼叶素理论3.1引言3.2桨叶翼型3.2.1桨叶翼型几何参数3.2.2桨叶翼型空气动力学特性3.2.3桨叶翼型设计3.3垂直飞行时的叶素理论3.3.1旋翼拉力和功率的微分形式3.3.2旋翼拉力和功率的积分形式3.3.3旋翼拉力的近似解析式3.3.4旋翼功率的近似解析式3.3.5完善系数3.4基于叶素-环量理论的拉力系数3.5基于叶素-动量组合理论的拉力系数3.6前飞时的叶素理论3.6.1旋翼拉力和功率的积分形式3.6.2旋翼拉力和功率的近似解析式3.6.3旋翼功率的一般表达式参考文献第4章旋翼涡流理论4.1引言4.2基本概念4.2.1Kelvin定理4.2.2Helmholtz定律4.2.3Biot-Savart定律4.2.4涡与环量4.3垂直飞行时的涡流理论4.3.1儒氏旋翼涡系模型4.3.2儒氏旋翼诱导速度4.3.3非儒氏旋翼涡系模型4.3.4非儒氏旋翼诱导速度4.4前飞时的涡流理论4.4.1旋翼涡系模型4.4.2旋翼诱导速度4.4.3桨叶附着涡环量的求解参考文献第5章旋翼自由尾流分析技术5.1引言5.2涡动力学基础5.3自由涡系模型5.3.1旋翼桨叶涡系模型5.3.2旋翼尾迹模型5.3.3旋翼桨尖涡模型5.3.4涡核扩散模型5.4桨叶附着涡环量求解5.5远尾迹涡丝控制方程5.6远尾迹涡丝控制方程的求解5.6.1远尾迹周期边界条件5.6.2PIPC松弛迭代法求解过程5.7自由尾迹/面元法的耦合模型算例5.7.1求解方法5.7.2涡/面干扰5.7.3算例分析参考文献第6章旋翼CFD理论基础知识6.1引言6.2适合旋翼的流体力学控制方程组6.2.1连续性方程6.2.2动量方程6.2.3能量方程6.2.4控制方程的选择形式6.3控制方程的离散化6.3.1有限差分法(FDM)6.3.2有限体积法(FVM)6.4网格生成简介6.4.1椭圆网格生成实例6.4.2多区重叠网格(嵌套网格)简介6.5结论参考文献第7章旋翼N-S方程SIMPLE数值模拟方法7.1引言7.2SIMPLE算法7.2.1交错网格技术7.2.2SIMPLE算法基本假设7.2.3SIMPLE算法基本步骤7.2.4SIMPLE算法的简单算例7.3SIMPLER算法简介7.4代数方程组的求解7.5前飞旋翼湍流场的数值模拟算例7.5.1流场控制方程7.5.2动量源项7.5.3算例方案描述7.5.4前飞流场分析7.5.5前飞性能预测7.6垂直下降旋翼湍流场的数值模拟算例7.6.1桨盘压差源项计算7.6.2垂直下降算例方案描述7.6.3模型旋翼悬停算例验证7.6.4垂直下降算例流场分析7.6.5垂直下降性能预测7.7斜下降旋翼湍流场的数值模拟算例7.7.1计算模型及方法7.7.2旋翼升阻气动特性7.7.3单片桨叶压力场随周期的变化7.7.4孤立旋翼流场分析7.7.5旋翼/机身组合流场分析参考文献第8章旋翼TVD数值模拟方法8.1引言8.2TVD格式的概念和性质8.2.1TVD的概念8.2.2TVD的性质8.3TVD格式的构造8.3.1一阶TVD格式8.3.2二阶TVD格式8.3.3高阶TVD格式简介8.4对一维和多维方程组的推广8.4.1一维方程组的推广8.4.2多维方程组的推广8.5算例:旋翼流场Euler方程Jameson/TVD数值模拟8.5.1主控方程8.5.2数值方法8.5.3结果分析参考文献第9章旋翼绕流N-S方程数值计算方法9.1引言9.2Jameson格式9.2.1标量人工粘性的中心差分方法9.2.2各向异性的人工粘性9.2.3矩阵人工粘性模型9.3TVD格式9.3.1TVD的概念9.3.2单调格式、保单调格式和TVD性质的充分条件9.3.3显式一阶TVD格式举例9.4一种Jameson/TVD混合格式9.4.1N-S方程和通量修正法9.4.2旋翼流场N-S方程Jameson/TVD数值模拟方法9.5Jameson格式与其他格式9.5.1积分形式下的旋翼流动控制方程9.5.2空间离散格式9.5.3悬停旋翼流动的数值模拟9.5.4前飞旋翼流动的数值模拟参考文献第10章旋翼洗流和旋翼/机身/发动机耦合流场分析10.1引言10.2旋翼洗流分析10.3旋翼/机身干扰流场10.3.1"作用盘"假设10.3.2N-S方程直接模拟10.4旋翼/机身/发动机耦合流场10.5旋翼/机身/柱体耦合流场10.5.1旋翼/机身耦合流场10.5.2机身/柱体耦合流场参考文献第11章旋翼计算声学基础11.1引言11.2Ffowcs Williams-Hawkings方程和Kirchhoff理论11.2.1Ffowcs Williams-Hawkings方程11.2.2Kirchhoff理论11.3两种方法的比较11.4桨涡干扰噪声的模拟11.5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参考文献习题与思考题附录彩图页。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第三章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旋翼的运动与固定翼飞机机翼的不同,因为 旋翼的桨叶除了随直升机一同作直线或曲线动外, 还要绕旋翼轴旋转,因此桨叶空气动力现象要比 机翼的复杂得多。
旋翼(升力)系统 基本概念:将发动机功率转化为飞行和操纵 所需要的力的机械装置。
通过加速空气产生 推力。
其整体性能可用桨尖速度、翼型特性、 实度和桨盘载荷来描述。
转动惯量影响直升 机自转性能,设计时也必须考虑。
基本组成:桨叶、桨毂、自动倾斜器、尾桨 等。
旋翼(升力)系统(续) 基本参数: 桨盘平面(面积) 桨叶载荷进比 桨叶数目 旋翼实度 旋翼前进比 旋翼诱导速度桨盘载荷 桨尖马赫数和前惯量 旋翼拉力 旋翼下洗 旋翼直径旋翼(升力)系统(续) 旋翼类型: 铰接式、 半铰接式、 无铰式、 无轴承式。
旋翼(升力)系统(续)旋翼(升力)系统(续)旋翼(升力)系统(续)旋翼(升力)系统(续) 铰接式旋翼:具有挥舞铰、摆振铰和变距铰。
桨叶与桨毂若完全刚性连接,则前飞时前行桨 叶和后行桨叶两边的升力差,使直升机出现横 侧倾覆力矩,同时桨叶根部承受很大的静、动 载荷。
为了消除这些现象,在旋翼结构上设置 了挥舞铰;为了消除因桨叶挥舞而产生的哥氏 力的影响,设置了摆振铰;为了改变桨距从而 改变升力而设置了变距铰。
这种型式的旋翼桨 毂构造复杂,重量大,气动阻力大,使用寿命 短,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高。
旋翼(升力)系统(续) 半铰接式(半刚性)旋翼:只有变距铰和挥舞 铰,而没有摆振铰。
其构造较简单,但操纵性 差。
无铰式(刚性)旋翼:只有变距铰。
桨叶在挥 舞和摆振方向相对于桨毂是刚性连接的,桨叶 的挥舞和摆振运动由桨叶根部(或桨毂支臂) 的弯曲弹性变形来实现。
无轴承式旋翼:无任何机械铰。
桨叶的挥舞、 摆振和变距运动由桨叶根部(或桨毂支臂)的 弯曲、扭转弹性变形来实现。
最新发展旋翼。
3.1 旋翼的空气动力学特点 完全刚性的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非常复杂,不对称气流是 造成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许多问题的原因。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第4章
0 改变拉力大小 前后左右飞—操纵桨叶周期变距 1和 2 ,
改变旋翼锥体(拉力)倾斜方向和角度 航向---操纵尾桨总距,改变尾桨拉力值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四章前飞时旋翼桨叶的工作原理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令: a0 a10 cos b10 sin
也代表旋锥体倾斜量:
a10 角。a10 称为旋翼后倒角。 旋翼锥体向后倾倒了
同理,桨叶在方位 900处
下垂了b10 ,在 2700 处上台 了b10 ,b10 称为侧倾角。
0 各桨叶在方位 180处都抬高 a10 度,在 00处都下垂a10 度,表明
Vr d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四章前飞时旋翼桨叶的工作原理
Fgs Gye g 2rG
2
d sin dt
a12 b12 2 rG (a0a1 sin a0b1 cos sin 2 a1b1 cos2 ) g 2 G ye
1s 10 1
b1s b10 2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四章前飞时旋翼桨叶的工作原理
第五节 偏置铰旋翼和无铰旋翼 5-1 偏置铰旋翼 为便于结构布置及增大桨毂力矩,挥舞铰不在旋转中心, 而是有 l 偏置量 。计算挥舞力矩时对挥舞铰(不是对旋转中 心)取矩,挥舞方程变为
4,为使旋翼向所需的方向倾斜所需的角度,令旋翼做变距
运动。变距与挥舞等效。 5,挥舞铰偏置,旋翼可产生桨毂力矩。挥舞对于吹风及操
纵的响应不再恰是共振。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第2章
sin b * 换b *
V0 + v1 W r
W 籛 r
dT ? dY dQ ? dX dX 谆 b* dY ?b* dY
从而有:
dT = dY cos b* - dX sin b*
dQ = dX cos b* + dY sin b*
简化为
R
旋翼的拉力和功率为:
T » k k ò dY
来流角 b * 相对气流与构造旋转平面的夹角
a * = j - b*
1 C y r W 2bdr 2 1 dX = C x r W 2bdr 2 dY =
讨论:不可只按桨距大小推测升 力或功率大小, 须关注上升率 及下降率对迎角的影响。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二章 垂直飞行时的叶素理论 第二节、桨叶翼型的空气动力特性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二章 垂直飞行时的叶素理论
焦点位置是固定的,它不因迎角变化而移动。
常用翼型在低速下,
Cm0 ?
0.01
xF » 0.25
翼型气动合力的作用点称为压力中心 位置为
Cm - Cm0 xp = = + xF Cy Cy
xp
是随迎角变化的。
讨论:桨叶的变距轴线为何一般安置在焦点处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第二章 垂直飞行时的叶素理论
dT = dY cos b* - dX sin b* dQ = dX cos b* + dY sin b*
由dT 和dQ 可得 叶素的基元扭矩dM和 消耗的基元功率dP:
dM = dQ ?r (dX cos b* + dY sin b* )r
1
dP = dQ 譝 r = (dX cos b* + dY sin b* )rW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一、引言直升机是一种能够在垂直方向起降的飞行器,其独特的设计和工作原理使其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是研究直升机在空气中运动和操纵的科学,深入了解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对于提高直升机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二、气动力学基础直升机的气动力学基础包括气动力、气动力矩和旋翼气动力分析。
气动力是指直升机在飞行中由于空气的作用而产生的力,它包括升力和阻力。
升力是使直升机产生升力的主要力量,它是由于旋翼产生的气流下垂所产生的。
阻力是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由于空气的阻碍而产生的阻力,它是直升机前进的阻碍力量。
三、旋翼气动力学旋翼是直升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直升机产生升力和推力的关键。
旋翼的气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旋翼升力的产生、旋翼阻力的产生和旋翼的空气动力特性。
旋翼升力的产生是指旋翼通过改变攻角和旋翼叶片的运动来产生升力的过程,其主要依靠气流下垂产生升力。
旋翼阻力的产生是指旋翼在运动中由于空气的阻碍而产生的阻力,其大小取决于旋翼叶片的形状和攻角。
四、直升机操纵直升机的操纵是指驾驶员通过改变旋翼的迎角和旋翼的旋转速度来改变直升机的飞行状态和方向。
直升机的操纵主要包括升降操纵、前进操纵和横向操纵。
升降操纵是指通过改变旋翼的迎角来控制直升机的上升和下降。
前进操纵是指通过改变旋翼的旋转速度和机身的倾斜角度来控制直升机的前进和后退。
横向操纵是指通过改变旋翼的迎角差和尾桨的推力来控制直升机的左右移动。
五、直升机稳定性和控制性直升机的稳定性和控制性是指直升机在飞行中保持稳定和响应驾驶员操纵指令的能力。
直升机的稳定性主要包括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稳定性。
静态稳定性是指直升机在静止状态下保持平衡的能力,它取决于直升机的几何形状和重心位置。
动态稳定性是指直升机在飞行中保持平稳和响应驾驶员操纵指令的能力,它取决于直升机的气动特性和操纵系统。
直升机的控制性是指直升机在飞行中响应驾驶员操纵指令的能力,它取决于直升机的操纵系统和飞行状态。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第6章
3,气垫船、地效飞行器的气动原理。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六章直升机的需用功率和飞行性能
小结
稳定飞行时,直升机上的外力平衡--计算各力,确定迎角。 稳定平飞时,需用功率由诱导、型阻、废阻三部分组成, 其总和随速度呈马鞍形变化:悬停时需用功率大,巡航飞行需 用功率小,高速飞行需要大功率。 平飞需用功率随高度而不同:悬停及低速段,因诱导功率 为主,总功率随高度增大而增加;高速段变化不显著或趋势相 反,因废阻功率及型阻功率随空气密度下降而减小。 依据平飞需用功率与发动机可用功率的关系,可计算出直 升机的飞行性能:最大及最小平飞速度,爬升率及爬升时间, 悬停升限及动升限,远航速度及航程,久航速度及续航时间。 但须检查:最大速度还受限于气流分离、激波及其他因素。 直升机综合性能曲线,给出上述各个飞行性能数据。 旋翼地面效应提高了直升机的悬停性能。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六章直升机的需用功率和飞行性能
3-2 爬升性能和升限
mK可 (mK )min Vy k ps CT k ps 剩余功率可用来爬升: 修正系数,计入平飞与斜升的气动差。 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下的剩余功率不同, 可算出各高度的最大爬升率及爬升时间。
斜爬升可达的最大高度 称为动升限; 垂直爬升的最大高度 称为悬停升限。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确定直升机的飞行性能。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六章直升机的需用功率和飞行性能
第一节 力的平衡方程和旋翼迎角
稳定(配平)飞行:力平衡,功率平衡 1-1 力的平衡方程 旋翼力在水平面和铅垂线的投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经典课件——前飞理论
3
前飞速度过高引起失速
当前飞速度过高时,主旋翼可能会出现集群失速现象,引起机体失速,需要采取 相应的措施。
前飞实验与仿真
风洞实验
风洞实验可以在模拟真实飞行条 件下进行前飞性能测试,对直升 机的气动特性进行研究。
仿真模拟
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前飞性能的 仿真模拟,可以更快更精确地对 直升机的性能进行评估。
前飞力矩与力矩平衡
前飞速度对直升机的力矩平衡和稳定性都有影响,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
常见前飞问题
1
前飞速度变化对气动性能的影响
前飞速度的变化会带来空气动力性能的变化,需要了解并合理调整。
2
纵向和横向的前飞速度分布
纵向前飞速度分布会影响直升机的机身姿态和稳定性,横向前飞速度分布会影响 直升机的横向稳定性。
3 前飞的应用
前飞理论为直升机的设计、改进和优化提供 了可靠的基础。
4 前飞的局限性
前飞理论不能完全描述直升机在各种特殊情 况下的空气动力学行为。
常见直升机动力学模型
主旋翼模型
主旋翼是直升机最关键的部件之 一,使用旋翼运动方程和控制方 程来建立模型。
尾旋翼模型
尾旋翼主要用于控制直升机的方 向,模型中需要考虑旋翼的旋转 速度和方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 空气动力学基础经典课 件——前飞理论
前飞理论是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前飞理论对于深入了 解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前飞理论概述
1 什么是前飞
前飞是指直升机在向前飞行的状态下受到的 空气动力荷载和控制特性。
2 为什么需要学习前飞
掌握前飞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直升 机在空中的运行状态和飞行特性。
直升机升力产生的原理
直升机升力产生的原理在了解直升机升力产生的原理之前,需要先了解气动力学基础。
气动力学是研究空气在物体表面流动时所产生的力的学科,它是直升机升力产生的基础。
气体在流动时会产生压力,这个压力可以分为静压和动压。
静压是气体的静止压力,动压是气体运动时产生的压力。
当气体通过一个物体表面流动时,静压和动压会相互作用,产生一个垂直于物体表面的力,这个力就是气动力。
2. 直升机主旋翼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直升机的主旋翼是产生升力的关键部件。
主旋翼由旋翼桨叶、旋翼桨毂、旋翼桨轴、旋翼桨叶调角系统、旋翼桨叶挥舞系统等组成。
当直升机的发动机启动后,主旋翼开始旋转。
旋翼桨叶在旋转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动压和静压,这个压力差会产生一个垂直于旋翼桨叶的气动力,这个力就是主旋翼产生的升力。
3. 主旋翼升力产生的原理主旋翼产生的升力是由旋翼桨叶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气动力产生的。
旋翼桨叶在旋转过程中,向前的叶片受到动压的作用,向后的叶片受到静压的作用,这个压力差使得叶片产生了一个向上的气动力,这个气动力就是主旋翼产生的升力。
此外,旋翼桨叶的形状也对升力产生有影响。
一般来说,旋翼桨叶的前缘比后缘厚,这是因为前缘受到的动压比后缘大,需要更厚的材料来保证其强度。
同时,旋翼桨叶的形状也要考虑到空气动力学的原理,以最大化升力和降低阻力。
4. 主旋翼调整升力的方法直升机的升力需要根据飞行状态进行调整。
通常来说,调整升力的方法有两种:调整旋翼桨叶的转速和调整旋翼桨叶的调角。
调整旋翼桨叶的转速是通过控制发动机的转速来实现的。
当需要增加升力时,发动机的转速会增加,旋翼桨叶的旋转速度也会增加,从而产生更多的气动力,增加升力。
调整旋翼桨叶的调角是通过旋翼桨叶调角系统来实现的。
当需要增加升力时,调整旋翼桨叶的调角可以使得旋翼桨叶受到更大的气动力,产生更多的升力。
5. 主旋翼的限制尽管主旋翼是直升机升力产生的关键部件,但是它也有一些限制。
主旋翼的升力产生是受到空气动力学原理的限制的,因此它的升力产生也有一些局限性。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直升机是一种垂直起降的飞行器,在空气动力学方面与飞机有很大的不同。
它需要通过旋翼的叶片来产生升力和推力,从而实现垂直起降和悬停。
本文将探讨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空气动力学设计直升机。
升力的产生直升机的升力产生主要依靠旋翼叶片,旋翼叶片实际上是一对翼型,由一个或多个叶片组成。
当旋翼叶片旋转时,叶片上表面受到的气流速度比下表面要快,因为下表面受到叶片本身的阻力,所以气流速度会减慢。
这就产生了升力,通过改变旋翼叶片的攻角和旋转速度可以控制升力的大小。
推力的产生直升机的推力产生也依靠旋翼叶片,实际上旋翼叶片不仅能产生升力,也能产生推力。
这是由于叶片的旋转和前倾,使其表面所受的气流方向产生倾斜,从而产生推力。
浮力的维持直升机在空中悬停时需要维持浮力,这需要通过对旋翼叶片的控制来实现。
通常采用旋翼的改变迎角和旋转速度来控制升力,以及改变旋翼的迎角差和横纵向控制面来控制方向和姿态,从而维持浮力。
空气动力学设计直升机的设计需要考虑空气动力学原理,特别是旋翼叶片的设计。
旋翼叶片的形状、大小、材料和数量都影响着旋翼的性能,如升力、推力、稳定性和噪声等。
例如,采用攻角可调的叶片,可以在不同高度和气温下保持恒定的升力。
而采用复合材料制造旋翼叶片能够提高强度,降低噪声和振动。
同时,直升机的飞行性能也需要考虑空气动力学原理。
例如,实现正常飞行需要通过控制旋翼的迎角和旋转速度来实现,而改变飞行方向则需要通过改变机身姿态和旋翼的攻角差来实现。
总结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与飞机有很大的不同,它依靠旋翼叶片来产生升力和推力,需要通过对旋翼叶片的控制来实现悬停、起降和飞行等运动。
因此,在直升机的设计和研发中,空气动力学原理的研究和应用非常重要,可以提高直升机引擎的性能和稳定性,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一、引言直升机是一种能够在垂直方向起降、悬停和倾斜飞行的飞行器。
与固定翼飞机不同,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特性较为复杂,涉及到旋翼、机身和尾桨等多个部件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以及相关的设计和优化问题。
二、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1. 旋翼的升力和推力直升机主要依靠旋翼产生升力和推力。
旋翼的升力是由旋翼叶片产生的,其工作原理类似于固定翼飞机的机翼。
旋翼通过改变叶片的攻角和旋转速度来调节升力大小。
同时,旋翼的旋转还能够产生推力,使直升机向前飞行。
2. 尾桨的作用直升机的尾桨主要用于平衡旋翼产生的反扭矩,并提供方向稳定力。
尾桨通过改变叶片的攻角和旋转速度来产生力矩,使直升机保持平衡。
3. 机身对空气动力学的影响直升机的机身对其空气动力学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机身的形状和气动特性会影响直升机的阻力、升阻比和操纵性能等。
因此,在直升机设计中,需要对机身进行合理的流线型设计和气动优化。
三、直升机的设计与优化问题1. 旋翼设计与优化直升机旋翼的设计与优化是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旋翼的设计要考虑旋翼叶片的几何形状、材料和结构等因素,以及旋翼的气动性能和噪声特性等。
在旋翼的优化中,可以通过改变旋翼的几何参数、调节旋翼叶片的攻角和旋转速度等方式,来提高直升机的升力和推力性能。
2. 尾桨设计与优化尾桨的设计与优化也是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尾桨的设计要考虑尾桨叶片的几何形状、气动性能和噪声特性等因素。
在尾桨的优化中,可以通过改变尾桨叶片的几何参数、调节尾桨叶片的攻角和旋转速度等方式,来提高直升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能。
3. 机身优化直升机机身的优化是为了减小阻力、提高升阻比和改善飞行操纵性能等。
机身的优化可以包括减小机身的横截面积、改善机身的流线型、优化机身的表面粗糙度等。
四、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的应用领域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对直升机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直升机的飞行性能、操纵性能和噪声控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课件:无人直升机基本飞行原理
和最小下滑角。
6
第二节
学
习 大
二、
无人直升机操纵及控制原理
纲
7
贰 无人直升机操纵及控制原理
直升机运动包括姿态运动和轨迹运动。姿态 运动指绕无人机机体轴的三个角运动,轨迹运动 指无人直升机质心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无人直 升机操纵就是控制直升机的姿态运动和轨迹运动 。 飞行控制系统是一个根据测量元件测量当前直 升机的飞行姿态和运动轨迹,反馈给中央处理器, 根据目标航线运动和当前测量值差别,由一套控制 算法,控制执行机构,进行姿态控制,使无人直升 机按照当前预定轨迹运动。
图3.16 自动倾斜器示意图
12
贰 无人直升机操纵及控制原理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桨盘平面的倾斜相对桨叶的桨距变化 有90度的滞后,但是自动倾斜器的倾转方向与桨盘平面的 倾转方向是大体相同的。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桨盘平面 的倾斜相需对要桨说叶明的的桨是,距虽变然化桨有盘9平0度面的的倾滞斜后相,对但桨是叶自的动桨倾斜 器的距倾变转化方有向90与度桨的盘滞平后,面但的是倾自转动方倾向斜是器大的倾体转相方同向的与。主要 为了桨习盘惯平一面致的,倾在转实方向际是控大制体桨相叶同的的时。候主要,为旋了转习环惯的一方致位,角 会超在前实90际度控控制制桨桨叶的叶时来候克,服旋桨转盘环平的面方位的角滞会后超。前但90在度实际设 计周期变距机构的时候由于挥舞铰外伸量的不同,桨盘平 面的控滞制后桨角叶有来时克会服小桨盘于平90面度的,滞需后要。对但在不实旋际转设环计的周操期纵变相位 进行距调机整构使的操时纵候杆由于前挥推舞时铰,外桨伸盘量平的面不同也,是桨前盘倾平。面要的为滞了习 惯一后致角,有在时实会际小控于9制0桨度,叶需的要时对候不,旋旋转转环环的操的纵方相位位角进会超前 90度行控调制整桨使叶操来纵克杆前服推桨时盘,平桨面盘的平滞面后也是。前但倾在。实际设计周期 变距机构的时候由于挥舞铰外伸量的不同,桨盘平面的滞 后角有时会小于90度,需要对不旋转环的操纵相位进行调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直升机是一种垂直起降的航空器,它通过一对主旋翼产生升力并完成飞行任务。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是基于主旋翼的气动力学原理和力的平衡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主旋翼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主旋翼由多个旋翼叶片、轴、旋翼毂和旋翼桨毂组成。
当发动机驱动主旋翼旋转时,旋翼叶片产生的升力和推力将使直升机空中悬停或飞行。
1.升力产生原理:主旋翼在旋转时产生升力,其主要原理是叶片运动和旋转产生了一个称为“高压面”和“低压面”的气流差,从而产生升力。
在主旋翼系中,上升气流经过整个叶片,从而减小了上升气流的速度和增大了气流的压力,形成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压力区域。
而下降气流则经过叶片的上表面,增加了下降气流的速度和减小了气流的压力,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低的压力区域。
这种压力差使得叶片产生了向上的力,即升力。
2.推力产生原理:主旋翼在旋转时产生的升力和推力对直升机的升力平衡和前进提供了动力。
在主旋翼上部安装有一个称为“高反扭矩”的尾旋翼,它以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并且通过拉力杆与主旋翼连在一起。
当主旋翼产生的升力增加时,尾旋翼也会产生相应的反扭矩,以抵消主旋翼产生的扭矩。
这样,直升机就可以保持平衡。
3.平衡产生原理:在直升机的飞行中,通过控制旋翼角度和尾旋翼的推力来实现平衡。
调整主旋翼的迎角可以改变产生的升力和推力,从而改变直升机的高度和俯仰角。
调整尾旋翼的推力可以平衡主旋翼产生的扭矩,以及控制航向和横滚。
4.操纵产生原理:直升机通过改变主旋翼和尾旋翼的角度和推力,以及改变机身的姿态来实现操纵。
通过控制旋翼叶片的迎角,可以改变主旋翼的升力和推力大小,从而实现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移动。
通过调整尾旋翼的推力,可以控制直升机的航向。
而调整机身的姿态则可以实现横滚和俯仰的控制。
总结起来,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主要是基于主旋翼的升力和推力产生以及力的平衡原理。
通过控制旋翼叶片的角度和推力,以及调整尾旋翼的推力和机身的姿态,直升机可以在空中悬停、升降和飞行,实现机动操纵和飞行任务的完成。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课件
各相似准则数相等,分别代表满足某一相似条件,如试验模 型与事物的:
S数相等——运动相似,M数相等——空气压缩性作用相似, Re数相等——空气黏性力作用相似,Fr数相等——重力场中的作 用相似,Lo数相等——质量惯性力相似,Ca数相等——弹性力相 似,等等。
除非用实物做试验,模型试验中完全相似是不可能的。
只能按试验目的选定最关键的相似准则。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八章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实验
旋翼模型试验常用的相似准则
几何相似是前提:
桨毂型式及相对尺寸,如铰偏置量等
翼型及其沿径向配置
桨叶片数k、宽度
b(r ) / R ,扭度 D j ( r ),桨尖形状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八章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实验
倾转旋翼试验台
南航 “211”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新概念 倾转旋翼飞行器综合试验系统”项目的重 要组成部分。建成了一套能够进行倾转旋 翼飞行器及未来新一代高速旋翼飞行器技 术研究的综合试验系统,拓展了实验室的 研究能力。2006年完成并通过了国家 “211”建设项目的验收。它的建成将为我 国研制倾转旋翼飞行器提供技术基础,并 为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力、力矩、扭矩测量试验 如旋翼、尾桨、机身等
➢诱导速度测量试验 如旋翼、尾桨、机身附近诱导速度,桨尖涡等
➢表面压力测量试验 如机身表面、桨叶表面等
➢噪声测量试验 如旋翼噪声、尾桨噪声等 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八章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实验
试验的相似性 试验与实际相似,试验结果才有用。条件:
直升机气动力手册(3篇)
第1篇第一章:直升机概述1.1 直升机的定义与分类直升机是一种垂直起降的航空器,它通过旋翼的旋转产生升力。
根据旋翼的数量,直升机可分为单旋翼直升机和多旋翼直升机。
单旋翼直升机通过尾桨来平衡旋翼的扭矩,而多旋翼直升机则通过多个旋翼来平衡扭矩。
1.2 直升机的发展历程直升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航空先驱们尝试通过旋转的叶片来产生升力。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直升机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用于军事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步,直升机在民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二章:直升机气动原理2.1 旋翼的气动特性旋翼是直升机产生升力的主要部件,其气动特性如下:(1)旋翼叶片的形状和数量:旋翼叶片的形状和数量对直升机的气动性能有很大影响。
叶片形状决定了升力和推力的产生,叶片数量则影响了直升机的稳定性和机动性。
(2)旋翼叶片的转速:旋翼叶片的转速越高,产生的升力和推力越大。
但过高的转速会导致叶片振动和噪声增大。
(3)旋翼叶片的攻角:旋翼叶片的攻角是指叶片与气流方向的夹角。
攻角越大,产生的升力越大,但过大的攻角会导致叶片失速。
2.2 旋翼的空气动力学分析旋翼的空气动力学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旋翼叶片的升力系数:升力系数是旋翼叶片产生升力的能力,它与叶片形状、攻角和转速等因素有关。
(2)旋翼叶片的阻力系数:阻力系数是旋翼叶片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升力的比值。
阻力系数越小,直升机的燃油效率越高。
(3)旋翼叶片的扭矩:扭矩是旋翼叶片旋转时产生的力矩,它与升力和转速有关。
第三章:直升机气动设计3.1 旋翼设计旋翼设计是直升机气动设计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叶片形状:叶片形状决定了旋翼的气动性能,如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和扭矩等。
(2)叶片数量:叶片数量影响了直升机的稳定性和机动性。
(3)叶片材料:叶片材料对旋翼的强度、重量和耐久性有很大影响。
3.2 尾翼设计尾翼设计主要包括尾桨和尾梁,其作用是平衡旋翼的扭矩,提高直升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基础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基础直升机是一种可以垂直起降的飞行器,它通过旋转的主旋翼产生升力,通过尾旋翼产生反扭力,实现悬停、飞行等动作。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和空气动力学基础主要包括旋翼的升力产生、马力的消耗以及稳定性控制等方面。
首先,直升机的飞行原理是基于伯努利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旋翼是直升机实现升力产生的重要装置,其原理与飞机的机翼相似。
旋翼上表面产生了较快的气流速度,下表面产生了较慢的气流速度,由于伯努利定律,产生了下表面的气压高于上表面,因此形成了向上的升力,从而使直升机能够在空中飞行。
其次,直升机的飞行涉及到马力的消耗。
旋翼的旋转需要马力的输入,主要是通过内燃机或者电动机转动旋翼,从而产生升力。
直升机飞行时,需要克服气流的阻力和重力的作用,因此需要马力来提供足够的推力。
在飞行过程中,直升机需要调整主旋翼叶片的迎角和旋翼的转速,以及尾旋翼的工作状态,以获得不同的飞行形态和速度。
此外,直升机的稳定性控制也是直升机飞行的重要方面。
直升机的稳定性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1.放样。
即调整主旋翼的迎角和旋翼的转速,使得升力与重力平衡,保持飞行高度稳定。
2.塔臂平衡。
传统直升机通过塔臂实现重心的调整,通过调整塔臂长度和位置,使得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保持稳定。
3.尾翼的设计。
尾旋翼产生的反扭力会使直升机旋转,为了抵消这个旋转力矩,需要通过尾翼进行控制。
尾翼可以变化其迎角和转动方向,以产生不同的力矩,从而控制直升机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直升机的飞行原理和空气动力学基础主要涉及旋翼的升力产生、马力的消耗以及稳定性控制等方面。
通过合理地调整主旋翼和尾旋翼的工作状态和角度,以及驱动系统的输入,直升机能够实现悬停、飞行和各种飞行动作。
直升机的研究和发展对于航空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也被广泛运用于民用领域,如医疗救援、警务巡逻、旅游观光和货运等。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第5章-1
由 CT 4V1v1 4v1 V02 2V0v1 sin( D ) v12
2 CT 4v10
得到 v1
( v10
)2 (
V0 2 v V v ) 2( 1 )3 ( 0 ) sin( D ) ( 1 )4 1 0 v10 v10 v10 v10 V0 / v10 5 后,可 当
Vx 0 V0 Vy 0 0 vx 0 0 vy0 0
桨盘1-1截面处:
V x1 V y1 vx1 Vx1 V0 v y1 V y1 0 Vx 2 Vy 2 vx 2 Vx 2 V0 v y 2 Vy 2 0
下游2-2截面处: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五章前飞时的旋翼理论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五章前飞时的旋翼理论
对于最简单的矩形桨叶、诱速均布且无周期变距的旋翼,
1 3 3 CT a [( 7 Ka0 )(1 2 ) 1 ] 3 2 2
同样办法,可得 CH 及CS 基元功率系数为
dmk Wy dCT W dX dCH dCT cos W dX v1dCT (0 )dCT V dCT dCH
积分、无量纲化,如拉力系数
CT
2 1 k 1 a [Wx2 WxW y ]b dr d 0 0 2 1 k 1 1 a [ 7 ](r 2 2 ) (v0 0 )r v1s 2 r b dr 0 2 2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五章前飞时的旋翼理论
得挥舞系数:
1 1 1 1 a0 ye [ (7 0 )(1 2 ) (v0 0 ) 2 v1s ] 4 3 3 4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基础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一般认为,直升机技术要比固定翼飞机复杂,其发展也比固定翼飞机慢。
但随着对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直升机动力学等学科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先进航空电子技术、新工艺等的应用,直升机在近年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直升机的直线飞行最大速度的世界纪录为400.87km/h,是英国“山猫”直升机于1986年8月11日创造的。
除了创纪录飞行,直升机的一般巡航速度在250~350km/h之间,实用升限达4000~6000m,航程达400~800km。
与固定翼飞机相比,直升机存在速度小、航程短、飞行高度低、振动和噪声较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可靠性较差等问题。
直升机飞行的特点是:它能垂直起降,对起降场地没有太多的特殊要求;它能在空中悬停;能沿任意方向飞行;但飞行速度比较低,航程相对来说也比较短。
当前,直升机在民用和军用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军用方面,武装直升机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此外,吊运大型装备的起重直升机以及侦察、救护、森林防火、空中摄影、地质勘探等多用途直升机应用也非常广泛。
2.6.1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旋翼是直升机的关键部件。
它由数片(至少两片)桨叶和桨毂构成,形状像细长机翼的桨叶连接在桨毂上。
桨毂安装在旋翼轴上,旋翼轴方向接近于铅垂方向,一般由发动机带动旋转。
旋转时,桨叶与周围空气相互作用,产生气动力。
直升机旋翼绕旋翼转轴旋转时,每个叶片的工作都与一个机翼类似。
沿旋翼旋转方向在半径r处切一刀,其剖面形状是一个翼型,如图2—67(a)所示。
翼型弦线与垂直于桨毂旋转轴的桨毂旋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桨叶的安装角(或桨距),以表示,如图2—67(b)所示。
相对气流与翼弦之间的夹角为该剖面的迎角。
因此,沿半径方向每段叶片上产生的空气动力R可分解为沿桨轴方向上的分量F和在旋转平面上的分量D。
F将提供悬停时需要的拉力;D产生的阻力力矩将由发动机所提供的功率来克服。
图2-67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旋翼旋转所产生的拉力和阻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旋翼的转速,而且取决于桨叶的桨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3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1 旋翼怎样产生拉力 旋翼从上方吸入空气,向下排压空气,
形成旋翼尾流。 气流受到旋翼作用力,被加速、增压;
同时对旋翼施加反作用力,即是旋翼拉力。 为知道旋翼拉力,可计算气流所受的力, 二者大小相等。
如 Z9,p = 37, u10 = 12m / s ,六(九)级风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17
5.2 功率载荷
G
定义 单位马力载荷
q= NM
G-直升机设计的起飞重量,kg
kg/HP
NM-发动机在海平面的额定功率,HP (马力) NM 大部分用于驱动旋翼,约10~20%功率消耗于 尾桨、附件、传动损失等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1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基本原理 旋翼滑流计算 悬停特性 滑流理论的修正 工程应用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2
直升机具有广泛用途,是因其独特的飞行性能: 能垂直升降、空中悬停 良好的低速飞行性能
来自旋翼的空气动力特性。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课程,从垂直上升及悬停中
讨论:旋翼拉力不称做升力,概念不同: 翼面升力垂直于来流速度 旋翼拉力沿转轴方向,是各桨叶的合力。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4
1.2 滑流假定 为做数学推演,须对物理现象 做适当的简化假定: ➢ 滑流:空气无粘性、不可压缩 ➢ 作用盘:旋翼是作用盘,产生稳定均布的诱导速度 ➢ 流管:受旋翼作用的气流形成一流管,气流无扭转
讨论:滑流理论应用的局限性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16
第五节 滑流理论的工程应用
5.1 桨盘载荷
定义 桨盘载荷
p= G p R2
kg/m2
旋翼单位扫掠面积所需承担的直升机重量
由悬停拉力公式 T = 2p R2r u120 及 T = G ,得
p = T / pR2
讨论:p不可太大,现多在25至40 之间 (诱导功率、机身阻力、下吹风)
➢ 旋翼尾流有扭转运动,带走了动能
➢ 诱导速度有脉动、沿桨盘不均布,诱导功率比 T10 要大些
(上述功率将利用旋翼叶素理论、涡流理论计算) 定义:
悬停效率
h0 =
理想悬停功率 实际悬停功率 =
P0 P
=
1
C3/2 T
2 mk
大多数直升机,0 在0.7左右。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15
4.3 悬停旋翼尾流扩散
P + 1 rV 2 = 常数 2
在旋翼上方
P0 +
1 2
r
V02
=
P1上 +
1 2
r
V12
因 V0 = 0 , V1 = u10
得
P1上 -
P0 = -
1 2
r
u120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11
在旋翼下方
P1下 +
1 2
rV12
=
P2 +
1 2
r
V22
因 P2 = P0 ,V1 = u10 , V2 = 2u10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13
第四节 旋翼滑流理论的修正
4.1 叶端损失系数 实际旋翼,并非整个桨盘面积产生拉力: 1)桨毂及叶根段(r0以内)无翼型 2)桨盘上下有压差,在叶尖处会有自 下而上的绕流,削弱了尖部的作用 有效面积 S = pr12 - pr02 < p R2
令叶端损失系数 , S = k pR2
得
P1下 -
P0 =
3 2
r
u120
回顾
P1上 -
P0 = -
1 2
r
u120
即:旋翼上面为吸压,下面为增压,桨盘处增压值
为吸压的3倍。若由桨盘上、下的静压差来计算旋翼拉
力,则得 T = p R2 (P1下 - P1上 ) = p R2 2r u120 ,与动量分 析所得结果相同。讨论:应用柏努利方程,为何要分别
空气被旋翼吸入,桨盘处的入流速度就是旋翼 的诱导速度,即 V1 = u10
旋翼滑流的单位流量 m = r u10p R2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9
3.1 悬停诱导速度 10
由滑流受力 F = m(V2 - V0 ) 代入 V2 = V0 + u2 , m = r u10p R2
且已知 u2 = 2u10 , T = F
} 一般 r0 =(0.20 ~ 0.25)R r1 = (0.98 ~ 0.99)R
k » 0.92
悬停实际诱导速度,比理论值大一些:
u10 =
1 2
CT k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14
4.2 悬停效率
0
旋翼在悬停时消耗的功率,不仅是诱导功率 T10 ,还有:
➢ 克服空气粘性引起的翼型阻力的能耗、克服波阻的能耗
2.2 动能定理用于旋翼滑流
滑流动能的增加量,等于旋翼输送给滑流的功率
即
1 2
mV22
-
1 2
mV02
=
FV1
得
1 2
m(V22
-
V02 ) =
F (V0 +
u1)
将动量定理的F = m(V2 - V0 ) 及 V2 = V0 + u2 代入上式
得
u2 = 2u1
即 旋翼在下游远处的诱导速度 2,等于桨盘处诱导
由
1 2
r p R2 (WR)2 壮CT
G
得
G pR2
p
1r( 2
R)2
CT
由
N可用 =
z A CT q
砏1 r p R2 ( 2
R)3 鬃mk
1 75
得 q W75z A CT ? 1
mk WR
q
p W75 z A
C3/2 T
?
r
4
mk r 0
75 2
z
Ah0
?
r r0
在海平面,q p £ 37.5zh0 一般 18~25
诱导速度---旋翼的作用引起的气流速度变化(方向、大小) 讨论:各项假定的适宜性:
低速、常温、常规尺寸 ;(粘、波阻力) 多叶旋转、负扭及尖削;(修正系数) 流动有界面、扭转速度较小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5
第二节 旋翼滑流计算
当直升机以速度 V0 垂直上升,相对气流向下吹来。 截取上游、下游各很远处两截面之间的一长段流管, 周围大气压强皆为 P0 ,自成平衡。
(如尾桨用推力式)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21
三、滑流理论的评价
优点: 把握住了旋翼产生拉力的本质 简单、直观、形象
缺点: 未揭示旋翼与气流如何相互作用,不能建立旋
翼的几何特性与其气动特性的关系; 忽略了气流的粘性和可压缩性,因而低估了旋
翼的需用功率。
得 T = 2p R2r u120
拉力系数 CT = 4u120 ,悬停诱导速度 10 常用作特性速度,如垂直上升中:
u10 =
1 2
CT
u1 = 1 [- V0 + ( V0 )2 + 4]
u10 2 u10
u10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10
3.2 滑流中的速度及静压变化
对于无粘、不可压流体,柏努利方程简化为
针对上下两段滑流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12
3.3 悬停功率
理想条件(无粘性)下,旋翼功率仅消耗于产
生拉力(引起诱导速度)P0 = Tu10 将 P0 无量纲化,得功率系数
mk 0 = CT u10
以 u10
=
1 2
CT 代入,则得
mk 0 =
1 2
CT
3/
2
可见,旋翼需用功率与拉力(重量) 不成正比,而是比拉力增加得快。
u10 2 u10
u10
1p u10 = 2 2r
拉力系数
CT = 4u120
诱导功率系数
悬停效率 mk0 =
1 2
CT
3
/
2
h0 =
1
C3/2 T
2 mk
桨盘载荷与功率载荷的关系:q p £ 37.5zh0
二、应用 1)总体方案设计时,初定 p,D,NM
2)简略分析中,估算 10
3)其他对流场、气动干扰等的快速分析、定性分析
把 T 无量纲化,且令
V0 =
V WR
,
u1 =
u1 WR
得 拉力系数 CT = 4(V0 + u1)?u1
及
u1 =
1 [2
V0
+
V02 + CT ]
物理意义:直升机匀速垂直上升中,
T = G = 常数。若V0增大,则流量增大,
1 减小。
0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8
第三节 悬停特性
悬停是直升机最重要的飞行状态之一。 旋翼在原地运转,V0 = 0
旋翼可用功率 N可用 = ( ANM )
功率传递系数 z = 0.8 ~ 0.9 ,A-发动机高度特性
G q= zA
N可用
当代直升机 q = 3~5 kg/HP
讨论:飞机螺旋桨,约 1 kg/HP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18
5.3 旋翼直径选择
直升机飞行,必须 { T ³ G N可用 ³ P需用
而诱导功率 T u10 µ u130 ,10 小则诱导功率小
讨论: 1)怎样用小功率发动机制成大重量直升机 2)发展趋势:p增大,20 ® 40
第一章 垂直飞行时的滑流理论 20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