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挫折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耐挫力不强的根本原因
我们在《永久的痛》这一案例中发现,现实中很多孩子遇到一点小挫折,承受能力很弱,动不动就轻生……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这一切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经不起一点儿挫折?这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PPT)优越的生活条件造就了孩子们自私的个性;家长的娇纵与老师的无奈造就了他们任性的个性;畸形的爱与过重的学习压力造就了一颗易碎的童心;媒体的负面影响,让老师无力可使,让孩子为所欲为。
研究表明,意志力薄弱,耐挫折能力差是当代儿童青少年的通病,是困扰儿童青少年教育的突出问题。因承受不了困难、委屈、批评、责备等打击而轻生,就是挫折教育不力的表现。如果这些孩子现在不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今后又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增强学生的耐挫力,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势在必然。
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PPT)《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例如:日本孩子的心理素质被世人称道,源于其重视挫折教育。日本的挫折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自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练,以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日本的幼儿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逢冬天,幼儿都要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摸爬滚打一定时间。天寒地冻,不少幼儿冻得嘴唇发紫,浑身发抖。但站在一旁的家长们个个“铁石心肠,没有一个上前搂住自己的孩子。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孩子的健康。在日本,不少中学还兴起了一种“穷留学”之风,即富裕的大城市的中小学生到偏远的山区村寨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日本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由此看出,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关于挫折
为此,挫折教育必须培养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引导学生认识挫折,了解面对挫折的自我情绪,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坚韧性的训练,控制力的养成,逆境中引导自己走出挫折能力的训练,耐挫力的训练,超越逆境的心理素质如竞争力、进取心、创造力、毅力、冒险精神、应变能力等的训练等。
※挫折内涵
(PPT)挫折是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者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者动机不能得到满足的一种消极反应。
(PPT)需要(need):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在头脑中的反映,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它包括生物性需要(生理性、原发性、自然性、本能性)和社会性需要(人类特有)。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就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motive)是指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
挫折具有三层含义:
1.挫折情境: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境因素。
2.挫折反应:对自己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或行为反应。
3.挫折认知: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最重要)
※挫折产生的原因
1.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
2.内部因素:个人生理、心理因素等带来的阻碍、限制。
1.个体生理条件
2.动机冲突
3.能力和期望的矛盾
4.人际关系阻碍
5.学习上的不适应
6.生活上的创伤
中小学生由于认识、能力水平有限,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在愿望与现实之间形成种种矛盾,这些矛盾使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稳定‘脆弱‘容易遭受打击,形成挫折心理。
※学生挫折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体像问题:身材、容貌不符合自己的理想而产生的挫折心理,主要表现是自卑、焦虑等。
2.学习问题:学习和活动中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由于意志力差、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当等没能如愿以偿而产生的挫折心理,主要表现是自卑、紧张、冷漠、逃避等。
3.情感问题:有早恋的情感与行为,不能正确处理,形成单相思或失恋等后果而产生的挫折心理,主要表现为痛苦、消沉等。
4.人际问题:与同伴交往中渴望找到相互理解、互诉衷肠、互相帮助的朋友,但由于不善于处理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的挫折心理,主要表现为茫然、失落、孤独等。
比如:受同学嘲笑,遭同学欺侮,背后被人说坏话,玩耍时不受同伴欢迎等,遭受心理挫折,易于陷入孤独、自卑的境界。
•对待挫折的两种态度
事实上,挫折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对挫折本身的反应。
一是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能冷静思考,积极查找原因,不屈不挠,最终能走出困境,迈向成功,成为生活的强者。
二是消极的态度:面对挫折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甚至自暴自弃,结果半途而废,难成一番事业。
在遭受挫折后,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去看待,不能承受、转移挫折感受,往往沉湎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听任这种消极情绪弥漫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导致挫折的消极影响持久而广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正常生活、学习。
※学生面对挫折的情绪反应
因为学生个性和背景的不同,面对挫折时,学生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作为班主任应该及时观察把握其特点,深究其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1.焦虑(anxiety)
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感受所交织的复杂心情。
精神上会出现担忧、紧张、不安全感、焦躁不安和害怕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躯体上会有口感、吞咽困难、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胀、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或疼痛、耳鸣、视力模糊、周身不适、头晕、失眠等;
这类学生遇到挫折时,内心会充满紧张和焦虑。比如:考试成绩差,害怕同学嘲笑,担心父母责骂。有的小学生干脆把试卷藏起来,不让父母看到。
2.攻击(aggression)
主要表现为缺乏社会教养的行为失调,目的是直接损害他人。
Stewart认为具有五个特点:攻击性(打架、辱骂)、不服从性(漠视命令、反抗权威、不尊敬师长)、反社会性(偷、盗、残忍、不当的性行为)、活动性增高(烦躁不安、冲动、经不起挫折)、自我中心(自私、喜欢指责和支配他人、故意惹人注意)
比如:学生争强好胜,自控力差,受挫后很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受到同伴嘲笑,他就会以拳头来对付这位嘲笑他的同学;受到老师的批评,以后就不愿听这位老师上课,甚至将怒气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
攻击行为分为(1)直接攻击;(2)间接攻击
3.冷漠(Inhospitality)
这类学生受挫后主要变现为对待事情和人物无动于衷、漠不关心。表面冷漠退让,内心往往隐藏得很深的痛苦,是一种受压抑极深的反应。
4.退化(Deterioration)
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这是成熟向幼稚倒退的反常现象.
5.幻想(Imagination)
以自己想象的虚幻情景来应付挫折,借以摆脱现实的痛苦,并在此虚幻情境中寻求满足。
6.固执(Stubborn)
执着地用固有的方法(模式)应对不同的环境刺激。(碰着鼻子还不知道转弯)
7.自杀(Suicide)
这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别弱,他们以逃避的方式对待挫折。比如:成绩不好,遭到老师或父母的批评,就会离家出走,更有甚者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关于挫折承受力
对挫折的反应因人而异,有人颓废沮丧,有人则百折不挠,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会感受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适”;而对于乐观的人来说,表现出的则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概。同样是高考落榜,有人坚信它是成功之母,汲取教训,再度奋发;有人却因无法自我解脱而走上轻生的道路。
心理学家称这种承受能力为耐受力,也就是挫折承受力。
※概念
USA罗森茨威格: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
※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