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0.2%罗哌卡因和0.25%罗哌卡因与0.5%利多卡因在静脉局部麻醉方面的比较

(整理)0.2%罗哌卡因和0.25%罗哌卡因与0.5%利多卡因在静脉局部麻醉方面的比较

................. ú?

.................

0.2%罗哌卡因和0.25%罗哌卡因与0.5%利多卡因在静脉局部麻醉方面的比较

0.2%罗哌卡因和0.25%罗哌卡因与0.5%利多卡因在静脉局 部麻醉方面的比较 1 引言 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被引进,其结构与布比卡因相似,作用时间与布比卡因同样长,但是与布比卡因相比,它有着更低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心血管毒性。 在许多志愿者参与的研究中,静脉注射0.2%罗哌卡因用于静脉局部麻醉,其效果等同于0.5%利多卡因。尽管报道过的病例很少,但有报道证明罗哌卡因在外科手术中产生了令人满意的镇痛条件。并且在术后时期产生长效的镇痛效果。 为了确定罗哌卡因是否更益于静脉局部麻醉,我们进行一项临床研究来比较两种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与传统浓度的利多卡因的镇痛效果,我们假设罗哌卡因产生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与利多卡因相同,但是在止血带放气后可以产生更长效的阻滞后镇痛;我们还假设0.25%罗哌卡因产生的止血带后镇痛效果优于0.2%罗哌卡因。 2 材料和方法 由66位成年人,ASA分级I-II级的病人参加了此项研究,这些病人拟定进行前臂和手部手术,手术持续时间小于1小时。 排除标准包括:肝脏疾病、肾功不全、镰型红细胞病、心脏传导异常、手术侧肢体神经血管异常、顽固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病变、怀孕、局麻药过敏史、体重指数<20或者>27kg/m2. 病人被随机分为3组(0.2%罗哌卡因组,0.25%罗哌卡因组,0.5%利多卡因组)每组22人进行双盲研究,由一位不参与数据收集的研究人员提供含有不同局麻药的注射器,由麻醉医生进行操作。 所有的病人不接受麻醉前用药。术晨,20G的静脉套管针被置入到术侧肢体手背部的远端静脉,用来输入局麻药。第二个套管针置入到对侧上肢的肘前静脉用来进行液体治疗和急救药物的输入。手术过程中持续监测病人的无创血压、心电图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使用驱血绷带驱血后,将适用于上肢手术的双套囊的充气止血带的近端套囊

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加罗哌卡因应用于腰椎手术麻醉疗效的比较

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加罗哌卡因应用于腰椎 手术麻醉疗效的比较 文章来源: 2005-12-19 16:08:25 刘金星安社平郭华 2005-12-13 13:06:40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年5月第4卷第10期 本文比较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加罗哌卡因在硬膜外麻醉中,用于腰椎间盘脱出,腰椎管狭窄,腰骶椎滑脱病人中,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无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拟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各类腰椎手术的患者200例,ASAⅠ~Ⅱ级,年龄17~66岁;男125例,女75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00例,2%利多卡因5ml加0.75%布比卡因10ml,手术历时 2.0±1.0h,Ⅱ组100例,2%利多卡因5ml加0.75%罗哌卡因10ml,手术历时2.5±1.0h。 1.2 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 ),两组病人均选用L 2~3 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置入导管,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后,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5ml,观察5min无全脊麻症状后,均在15~20min将配好局麻药注完,拔出硬膜外导管。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1)感觉阻滞:用硬膜外针针刺法,每1~2min测一次麻醉平面,起效时间为注药毕至痛觉开始减弱的时间,阻滞完善时间为注药毕至麻醉平面的固定。阻滞完全后,每30min测定麻醉上界平面。(2)阻滞效果的评价[1]:优:阻滞平面满意,术中无痛;良:术中轻微疼痛或对手术操作感觉不适,能忍受,无需辅助镇痛药;可:中度或持续疼痛或改用为全麻。 2 结果 两组病人麻醉起效时间:Ⅰ组平均起效时间12.05±2.15min,Ⅱ组平均起效时间 9.25±2.4min,两组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1 镇痛效果Ⅰ组89例阻滞完善,未加任何辅助用药完成手术,10例因病人紧张恐惧,对手术牵拉和内固定操作感觉不适。加用氟芬合剂1/2~1/4量静注(芬太尼0.1mg和氟哌利多5mg)完成手术。1例加局麻药(0.5%利多卡因60ml)完成手术。Ⅱ组96例阻滞完善,未加任何辅助用药完成手术。4例因病人紧张恐惧,虽无痛,仍加氟芬合剂1/4量完成手术。 2.2 无痛时间(麻醉起效至术区出现疼痛的时间)Ⅰ组平均镇痛时间 3.5±1.0h,Ⅱ组平均镇痛时间5.0±1.2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3 并发症Ⅰ组发生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例数分别为12例和10例(分别占12%和10%)。

对比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

对比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7-02-27T16:52:30.85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1月第1期作者:扈祚雁[导读] 分析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 湘潭县人民医院湖南湘潭 411228 【摘要】目的分析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及布比卡因肌间沟臂丛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将80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布比卡因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联合布比卡因进行麻醉,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包括患者麻醉前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脉搏等体征。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麻醉前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感觉阻滞、镇痛 维持时间进行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布比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效果显著,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维持效果良好,能够起到明显的镇痛效果,是临床麻醉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臂丛麻醉;临床效果 上肢损伤患者的手术方式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而经臂丛神经干的周围将局麻药物注入,使得支配的区域产生了神经传导阻滞。罗哌卡因在临床上属于新型长效局麻药,临床麻醉效果明显,且麻醉时间较长,对心脏的毒性小。利多卡因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麻醉药物,且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但是利多卡因应用于上肢手术存在一定副作用[1]。本次就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位研究对象,分析罗哌卡因、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选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80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均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8±3.8)岁。手术类型主要为:肱骨骨折13例,桡骨骨折10例,锁骨骨折8例,手部创伤骨折有9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均在21~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6±3.7)岁。手术类型主要为:肱骨骨折14例,桡骨骨折11例,锁骨骨折7例,手部创伤骨折有8例。两组在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之间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且患者术前半小时进行巴比妥钠0.1克肌肉注射,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其建立多条静脉输液的通道,并以3升/分钟给氧,手术过程对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观察,确定好患者的生命体征之后再对患者实施码子。两组患者的入路均选择肌间沟,分别向内、下、后进行穿刺,并对臂丛神经进行组织,可采取7号头皮针,在消毒之后连接好利多卡因注射器进行定位穿刺,穿刺的深度要以1.5厘米至2.5厘米为适宜,在穿刺到有异物感后将注射器回抽,若患者没有出现脑脊液与血液,可与患者进行对话。研究组患者使用0.3%罗哌卡因与0.25%的布比卡因进行混合,混合液为30毫升。对照组使用0.7%盐酸利多卡因药物和0.25%的布比卡因混合,混合液为30毫升。 1.3观察指标 观察麻醉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变卦情况,并对患者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与阻滞维持时间进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2],各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检验,数据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指标情况,对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进行比较,差异有无统意义(P>0.05)。详情如下表所示: 2.2观察两组患者组患者运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感觉阻滞与镇痛维持时间进行对比,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情分布如下表所示:

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

小剂量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 目的重点了解骨科手术中行小剂量罗哌卡因+芬太尼联合麻醉技术的意义。方法筛选66例因骨科疾病、于2015年1月~2016年11月进入我院麻醉科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2例,B组34例,两组患者均行手术,A组麻醉技术选择小剂量罗哌卡因,B组则联合用药芬太尼,给予两组麻醉质量比较。结果A组镇痛时长(85.99±9.10)min,B组是(145.10±8.59)min,(P<0.05);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B组患者动脉压指数的降幅比A 组小;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B组患者心率指数的降幅比A组小(P<0.05)。结论骨科患者手术治疗时,选择小剂量罗哌卡因+芬太尼联合麻醉技术更具可行性,推荐选用。 标签:麻醉科;骨科手术;芬太尼;罗哌卡因;小剂量 骨科患者手术中,对于麻醉质量的要求普遍偏高,除了要重视生理影响因素外,还要确保提升患者麻醉后恢复速率,选择罗哌卡因+芬太尼联合麻醉技术即表现出较高可行性。为了解该麻醉技术实践效率,笔者通过对照66例因骨科疾病、于2015年1月~2016年11月进入我院麻醉科的患者,旨在延长其镇痛时长,同时改善机体动脉压指数及其心率指数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66例因骨科疾病于2015年1月~2016年11月进入我院麻醉科的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患者32例,女13例、男19例;年龄在39~71岁,平均年龄为(56.6±5.90)岁。B组患者34例,女14例、男20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为(55.1±6.33)岁,两组均行手术,给予其资料比较(P>0.05)。 1.2方法①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体位,定位其L3-4间隙或者是L2-3间隙后,选定穿刺部位,展开硬膜外穿刺。②选择腰麻专用针,给予患者展开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技术,判断机体脑脊液成分的通畅情况,待脑脊液成分顺利流出后,约20~30s,即需注射用药麻醉药品。③A组麻醉技术选择小剂量罗哌卡因,给予患者用药罗哌卡因(0.75%,共1.0 ml),给药速率以0.2~0.3 ml/s为标准。④B 组则联合用药芬太尼:于葡萄糖注射液(10%,共1.0 ml)中加入罗哌卡因(0.75%,共1.0 ml)+芬太尼(共0.5 ml)。⑤朝着头端方向将硬膜外导管缓慢植入,指导患者维持平卧体位,对其平面展开合理调整,再于术中对患者麻醉质量展开评估,必要时,需予以硬膜外用药罗哌卡因,确保阻滞平面维持完善标准。 1.3观察指标给予两组镇痛时长展开测定,并于麻醉用药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20 min时,分别测定所选病例动脉压指数及其心率指数。 1.4数据统计以SPSS20.0软件展开研究,所选病例镇痛时长、不同时间段动脉压指数/心率指数的降幅均由(x±s)展开分析,于两组间进行比对,P<0.05

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及

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3T11:11:31.2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作者:董建明 [导读] 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可显著提高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目的:分析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患儿进行分组研究,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应用盐酸利多卡因麻醉,试验组应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长于对照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术中体动、术后躁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可显著提高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罗哌卡因;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安全性;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053-02 小儿斜疝手术属于临床常见术式,其主要采用全身麻醉与骶管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全麻手术由于需要使用大量的麻醉药和镇痛药,所以极易导致苏醒延迟、呼吸抑制。而两者合用骶管阻滞可取得理想的镇痛效果,并可使全麻术中用药量明显减少。骶管阻滞作为一种硬膜外麻醉,其主要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使肝肾代谢减轻并维持循环稳定性[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患儿进行分组研究,现进行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均符合《小儿外科学》中小儿斜疝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将遗传性或先天性疾病、椎管麻醉禁忌、肝肾功能障碍等患儿排除。其中男患儿72例,女患儿8例,患儿年龄1~4岁,平均(3.1±0.3)岁;体质量8~20kg,平均(15.4±2.1)kg。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40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予以比较。 1.2 方法 以《小儿外科手术学》为参照,术前予以胸片、心电图、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等相关检查。在病房为患儿开放静脉通路,予以0.1mg/kg 咪达唑仑静脉滴注,15min进入手术室,即刻予以心电监护和面罩吸氧,再将0.01mg/kg盐酸戊乙奎醚缓慢注射其中。麻醉诱导采用4~5%七氟醚面罩吸入。将喉罩置入,选择左侧屈髋屈膝位,常规消毒骶管穿刺区,利用一次性硬膜外麻醉穿刺包和7号头皮注射针头向骶管裂孔予以针刺,成功穿刺后抽吸不出现脑脊液和血液。对照组:将1mL/kg浓度为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混合液注入,≤20ml。试验组:将 1mL/kg的0.25%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与0.2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注入其中,≤20mL;术中采用2~3%七氟醚持续吸入,保留自主呼吸。手术过程中需要及时补液,并对液体量进行监控,患儿苏醒后送往监护儿外科病房。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进行统计记录,并以《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为参考评价安全性[3],对两组患儿恶心呕吐、尿潴留、短暂性神经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别以(x-±s)、(%)对计量、计数资料加以表示,并行t检验、χ2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效果 试验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长于对照组,其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2.2 比较术中体动、不良反应、术后躁动发生率 试验组术中体动、术后躁动各1例(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其中尿潴留、恶心呕吐各1例;对照组术中体动8例(20.0%),术后躁动7例(17.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其中尿潴留3例,恶心呕吐5例;组间经比较,试验组术中体动、不良反应、术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斜疝主要是因为腹膜鞘状突关闭不全或未关闭导致的,其在小儿外科中十分常见。骶管阻滞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不会较大的影响呼吸循环,麻醉管理简单方便。利多卡因被血液吸收后,作用时间并不长,可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明显的兴奋和抑制,术后运动阻滞现象可在短时间内消失。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可将利多卡因起效快、穿透性强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可将罗哌卡因持续麻醉、安全范围广的优势发挥出来,特别适宜小儿斜疝手术患者,术中可显著提高痛阈,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并且罗哌卡因脂溶性、神经纤维亲和性较强,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且安全可行。 本组研究发现,试验组患儿的麻醉效果、术中体动、术后躁动、不良反应情况均比对照组患儿优势明显(P<0.05)。可见小儿小切口斜疝手术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骶管阻滞可显著提高麻醉效果,安全可靠,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应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应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2-11-23T17:05:50.0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朱连松1 饶永红1 方红梅2 [导读] 观察探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 朱连松1 饶永红1 方红梅2 ( 1湖北省黄冈市妇幼保健院湖北黄冈 438000)(2黄冈现代女子医院湖北黄冈 438000)【摘要】目的观察探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前瞻对照实验法,给予对照组(n=42)孕产妇罗哌卡因镇痛,观察组(n=53)孕产妇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镇痛,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比两组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总有效率为9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8%,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分娩疼痛临床镇痛罗哌卡因芬太尼 分娩疼痛是指产妇临产时子宫强烈收缩而引起的生理学效应,使产妇临产过程中产生持续、难以忍受的疼痛,对分娩过程造成不良影响[1]。本文主要分析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的分娩镇痛效果,为临床产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自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于本院分娩的95例孕产妇,均为足月妊娠、自然临产、阴道检查评估能经阴道分娩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两组:①对照组(n=42):年龄22~36岁,平均(28.4± 2.5)岁,体重58~79kg,平均(64.7± 3.1)kg;②观察组(n=53):年龄21~38岁,平均(27.9±3.1)岁,体重60~79kg,平均(65.2±3.5)kg;所有孕产妇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镇痛方法均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孕产妇有规律宫缩、宫口开大3cm时进行硬膜外腔穿刺,注入1.5%利多卡因3~5ml试验量,5min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药物中毒征象后,注射0.2%罗哌卡因5ml,观察如果出现产妇疼痛,追加0.2%罗哌卡因5ml,待宫口开大至8cm可停止追加药物。观察组产妇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镇痛,取左侧卧位,产妇有规律宫缩、宫口开大3cm时进行L3~L4硬膜外腔穿刺,确定穿刺完成后,注入1.5%利多卡因3~5ml试验量,退出腰穿针并置入导管,改为平卧位,5min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药物中毒征象后,由导管微量泵注入0.1%罗哌卡因和2mg/L芬太尼的混合溶液,宫口开大至8cm关闭微量泵。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密切观察并记录产妇的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观察是否有呕吐、呼吸抑制、尿潴留等不良反应。 1.4 镇痛效果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0分为无痛、1~2分为镇痛效果满意、3~5分为基本满意、6~9分为不满意、10分为剧痛;无痛、满意、基本满意者为镇痛有效,镇痛总有效率(%)=镇痛有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 2.0软件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对照组自然分娩36例(85.7%)、剖宫产6例(14.3%),观察组自然分娩46例(86.8%)、剖宫产7例(13.2%),两组的分娩方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镇痛总有效率为9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8%,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对照组呕吐2例(4.8%),观察组呕吐2例(3.8%)、皮肤瘙痒1例(1.9%),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 表1 两组孕产妇的分娩镇痛效果分析[例(%)]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分娩疼痛可引起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胎儿缺氧,造成产程延长,不利于母婴预后。如何利用各种镇痛药物、镇痛技术以降低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是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及重点内容。芬太尼是一种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经临床研究表明,硬膜外小剂量注射用于分娩镇痛,不会对胎儿造成呼吸抑制或过度镇静[2]。罗哌卡因是新型的长效局麻药,在0.25%以下浓度可以使产妇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对子宫胎盘的血流量无明显影响,而且对产程进展、新生儿呼吸均无明显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显著、给药方便,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笔者故此认为,此镇痛方法值得临床产科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 蒋红梅,王贤华,郑英如,等. 激励式护理干预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0):3-5 [2] 刘伟. 0.1%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 吉林医学,2012,33(1):95-96.

利多卡因过敏

利多卡因的过敏反应与急救措施 1.利多卡因引起的过敏反应甚为罕见 因其为酰胺类局麻药,非蛋白类物质,本身不能致敏,但有时可作为一种半抗原,同蛋白质或多糖结合形成抗原致过敏反应。利多卡因的药物反应有3类:1.过量,2.低耐量,3.过敏反应。利多卡因的过敏表现类似中毒反应,但发作更为急剧,并伴有过敏样体征,可以速发也可缓慢发作,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方面的症状及呼吸停止。 6.急救措施 (1)必须暂时终止治疗。呼救。打120急救电话。立即使病人平卧,松颈部衣领,使呼吸道通畅,用氨水刺激呼吸,按压人中,快速吸氧。(2)测量病人的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异丙嗪25mg肌注,5%葡萄糖200ml加地塞米松5mg静注。危重病人静脉缓注2%硫喷妥钠50mg,5%葡萄糖200mg加冬眠灵250mg 静脉滴注。(3)使用脱敏药物如注射非那根(异丙嗪)25毫克,以及采用其它方法对症处理。 2.利多卡因用量问题 成人常用量①骶管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用量以200mg(1.0%)为限;用于外科止痛可酌增至200—250mg(1.0—1.5%)。②硬脊膜外阻滞,胸腰段,250—300mg(1.5—2.0%)。③浸润局麻或静注区域阻滞,50~200mg(0.25—0.5%)。 ④外周神经阻滞,臂丛(单侧)250—300mg(1.5%);牙科,20—100mg(2.0%);肋间神经(每支),30mg(1.0%);宫颈旁浸润,左右侧各100mg(0.5—1.0%);椎旁脊神经阻滞(每支),20—50mg(1.0%);阴部神经,左右侧各100mg(0.5—1.0%)。⑤交感神经节阻滞,颈星状神经50mg(1.0%),腰50—100mg(1.0%)。 ⑥一次限量,一般不要超过200mg(4.0mg/kg),药液中加用肾上腺素用量可增至200—250mg(6.0mg/kg), 1小时最大量300--400mg。静注区域阻滞,极量4mg/kg.治疗用药静注,第一次初量1mg/kg,极量4mg/kg,成人静滴每分钟以 1mg为限。反复多次给药,相距间隔时间不得短于60分钟。 3.临床常用局麻药比较 目前国内临床以普鲁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最常用。普鲁卡因首次应用一般要皮试,单一应用麻醉效果差,需加入肾上腺素,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者慎用。丁卡因多用于表麻,利多卡因自1954年起临床使用推广,现在已广泛应用于椎管内麻醉以及各个部位的局部麻醉、浸润麻醉。 利多卡因作用特点:(1)用于浸润或阻滞麻醉时,药液在局部的弥散范围广。(2)胺基脱烃后降解产物的局麻性能有限、毒性加大。过敏反应罕见。(3)能透过胎盘屏障,与胎儿的蛋白结合,较之成年人有过及。(4)作用中枢神经,可见昏沉迷睡,而随即出现惊厥,速进入晕厥与虚脱。(5)存在个体差异,应先用小量。 4.如何判定利多卡因过敏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 英文名称:Ropivacai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成份】 盐酸罗哌卡因 【适应症】 适用于外科手术麻醉硬膜外麻醉,包括剖腹产术、区域阻滞急性疼痛控制持续硬膜外输注或间歇性单次用药,如术后或分娩疼痛,区域阻滞。 【用法用量】 盐酸罗哌卡因仅供有麻醉经验的临床医生或在其指导下使用。常用麻醉的参考剂量见下表,或遵医嘱。一般情况,外科麻醉(如硬膜外用药)需要较高的浓度和剂量。对于镇痛用药(如硬膜外用药)控制急性疼痛),建议使用较低的浓度和剂量。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的推荐剂量(见下表) ※[图片: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瑞典ASTRAZENECA AB-AstraZeneca AB-2.jpg]※ 上表中的剂量对提供有效的麻醉是必要的,可以作为用于成人的指导剂量。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会有个体差异。以上数据反映了所需平均剂量的预计范围。有关其他局麻技术,应参考标准教科书。在注射前以及注射期间,应仔细回吸以防止血管内注射。当需要大剂量注射时,如硬膜外麻醉,建议使用3~5ml试验剂量的含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2%赛罗卡因)。如误静脉内注射可引起短暂的心率加快,或误蛛网膜下腔注射可出现脊髓麻醉。在注入标准剂量前及注入中需反复回吸并注意缓慢注射或逐渐增加注射速度(25~50mg/min),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指征并持续与病人交谈。如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注射。硬膜外阻滞中,罗哌卡因单次最高250mg的剂量曾经被使用过,并且可以被很好的耐受。当需延长麻醉时,

无论持续注入或重复单次注射都应考虑达到血浆中毒浓度或诱发局部神经损伤的危险。手术麻醉当累积剂量达到800mg时或术后24小时用于镇痛时,对于成人来说都可以耐受。对术后疼痛的治疗,建议采用以下技术:如果术前已经放置硬膜外导管,可经此管给予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7.5mg/ml实施硬膜外注射。术后用2mg/ml盐酸罗哌卡因维持镇痛。对大多数中度至重度的术后疼痛,临床研究表明每小时6-10ml(12-20mg)的输液速度,能够提供有效镇痛,只伴有轻微而非进行性的运动神经阻滞。采用这一技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明显下降。临床研究还表明,对于需用较高剂量的病人,每小时12~14ml(24~28mg)的输液速度也能较好地耐受。7.5mg/ml以上的浓度未曾有用于剖腹产术的记录。临床经验表明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硬膜外输入长达24小时是可行的。 【不良反应】 不可预期的影响盐酸罗哌卡因的不良反应和其它长效酰胺类的局麻药是类似的。除了误注射进血管或过量等意外事件,局麻的副反应几乎是少见的。要将其与阻滞神经本身引起的生理反应相区别,如硬膜外麻醉时的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用药过量和误注射入血管可能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参照”药物过量”)。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对酰胺类的局麻药来说是很少见的。(最严重的过敏反应是过敏性休克)。急性全身毒性只有在过大剂量或意外将药物注入血管内而使药物血浆浓度骤然上升或者是药物过量的情况下,盐酸罗哌卡因才会造成急性毒性反应(参照”药代动力学”和”药 【禁忌】 对本品或本品中任何成份或对同类药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对于高龄或伴有其它严重疾患诸如患有心脏传导部分或全部阻滞、严重肝病或严重肾功能不全等疾病而需施用区域麻醉的病人,应特别注意。为降低严重不良反应的潜在危险,在实

利多卡因气雾剂与丁卡因在视频电子喉镜检查中的应用比较_李淦峰

利多卡因气雾剂是皮肤黏膜表面局部麻醉的一种剂型,内含7%局部麻醉药利卡多因。为探讨该剂型的疗效,我院就电子喉镜检查中运用利多卡因气雾剂与丁卡因做比较,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31日,在我院门诊行电子喉镜检查的患者3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A 组用7%利多卡因气雾剂做表面麻醉剂,B 组用1%丁卡因做表面麻醉剂。其中A 组162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74例,年龄10~79岁。B 组150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65例,年龄9~80岁。 1.2材料:7%利多卡因气雾剂(商品名:利舒卡,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1%丁卡因由注射用盐酸丁卡因粉针剂自行配制,规格:每瓶50mg ,生产商: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配制好1%丁卡因溶液后用喉咽喷雾器喷麻药。 1.3方法:A 组用7%利多卡因做表面麻醉剂:患者坐位,张嘴,先向口咽部喷1揿,嘱患者口含30s ,30s 后吐掉,勿将麻药咽下。观察3min ,若无过敏反应,再喷第2次,嘱患者用纱布裹住舌头,拉出口外,向喉咽部喷2揿,口含30s ,30s 后吐掉,3min 后再喷第3次,嘱患者用纱布裹住舌头,拉出口外,向喉咽部喷2揿。每揿释药4.5mg ,每喷射1次时,需患者发“啊”音暴露咽喉腔作配合,间歇1~2min 喷射1次。约10min 后行检查。 如果患者咽反射特别敏感,经上述方法仍无法完成喉镜检查时,继续喷数次,每次1~2揿,间隔约3min ,直到麻醉满意为止,7%利多卡因最大安全剂量为4mg/kg ,一般成人总量不超200mg (44揿) 。B 组用1%丁卡因做表面麻醉剂: 取新鲜配置的1%丁卡因溶液20ml 放入喉咽喷雾器,患者坐位,张嘴,先向口咽部喷1喷,嘱患者口含30s ,30s 后吐掉,勿将麻药咽下。观察3min , 若无过敏反应,再喷第2次,嘱患者用纱布裹住舌头,拉出口外,向喉咽部喷2喷,口含30s ,30s 后吐掉,3min 后 利多卡因气雾剂与丁卡因 在视频电子喉镜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李淦峰盛迎涛李国贤 表2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用药评价未用单用合理不合理对照组10016841684试验组 100 57 43 57 43 管理小组制订《围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定》;②组织医生学习相关规定及有关理论知识;③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会诊。在骨科的大力支持下,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日趋规范。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从84%降到43%,人均住院药品费用明显下降。 传统的医院药学主要是为临床提供药品和生产制剂,是以药品为中心、保障临床用药需要为目的。现代医院药学则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直接为患者提供具体的用药指导[2] 。因 此,医院药师必须把工作重心和服务理念从“以药品为中心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上来,直接参与临床,与医生一起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并提供药学监护,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 果[3] 。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有明确指征。一般来说,Ⅰ类切口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但对于创面大、手术时间长、渗血多或一旦感染其后果严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间应在术前0.5h 或麻醉开始时,一次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如手术超过3h ,术中可追加1次,以保 证组织内有效药物浓度的维持,术后再用1d ,一般采用静脉 给药。过早或术后长时间使用并无益处[4] 。术前过早用药和术 后长时间预防用药与用药目的相违背,不仅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患者机体菌群失调发生院内耐药菌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时间较短的清洁手术者尽量不用抗菌药物。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重视无菌技术、手术技巧、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心理、环境卫生等诸多因素。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①使用抗菌药物预防Ⅰ类切口手术感染与不用抗菌药物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临床药师和临床医师可以组成治疗团队,在合理用药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林泉, 王丽,郭庆胜,等.抗菌药物应用分析及合理使用.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0):826-831. [2]陈秋潮.药学监护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6,16(9):393-395. [3]黄仲义.医院药学的变革与未来.中国药房,1998,9(5):213-214. [4]徐雯, 应静,王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中国药业,2005,14(8):67. (收稿日期:2010-11-08) 作者单位:311200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罗哌卡因与芬太尼分娩镇痛对母婴影响的分析

罗哌卡因与芬太尼分娩镇痛对母婴影响的分析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45 例患者单纯使用0.2%盐酸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对照组),并与45例使用0.1%的盐酸罗哌卡因+1.5 μg/mL的芬太尼患者(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情况以及统计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活跃期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产妇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 min和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maternal neonatal birth,born after 1 min and after the birth of the 5 min Apgar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组所有产妇在进入活跃期,宫口开大3 cm后进入产房进行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实施硬膜外镇痛,其中硬膜外穿刺点选择为L2~3,导管向头端置入3 cm,妥善固定,将患者仰卧位后注入1%利多卡因5 mL,确定硬膜外导管位置正确以及排除全脊麻置入血管丛内后,对照组使用0.2%盐酸罗哌卡因(耐乐品,阿斯利康公司生产)10 mL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并连接0.2%盐酸罗哌卡因100 mL的自控镇痛装置,观察组则使用0.1%的盐酸罗哌卡因+1.5 μg/mL的芬太尼10 mL 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后同样连接100 mL的自控镇痛装置,其中镇痛泵背景量为10 mL/h,锁定时间为30 min,单次自控加药量为5 mL,观察产妇宫口情况,待宫口开全后停止给药。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情况以及统计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P 0.05)。见表1。 2.2 两组产妇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妇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 min和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3 讨论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除了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和细致护理外,产妇还要主动配合,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实施镇痛能够提高产妇主观能动性,有利于配合更好的分娩[2]。椎管内药物麻醉浓度把握不好,会降低腹壁肌肉的收缩功能,为无痛分娩的不足之处,一部分产妇还会出现第二产程延长现象,因此局部麻醉药浓度在宫口将近全开的时候需要减少药量[3]。马俊[4]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行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无痛分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少,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低,对新生儿影响小,该方法安全简便,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本组观察组使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发现观察组活跃期显著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产妇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 min和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罗哌卡因为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其药理学特性为心脏毒性较低,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分离更加趋于明显,不影响子宫收缩和主动性腹肌运动,对子宫胎盘的血流无明显的影响[5]。芬太尼为人工合成的镇痛药,作用于脊髓胶质区阿片受体,阻断脊髓后角胶质层痛觉传导通路,小剂量硬膜外注射不影响新生儿肌张力,对呼吸亦无抑制作用[6]。罗哌卡因和芬太尼两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芬太尼直接作用于脊髓前角的阿片受体,对于缓解宫缩痛效果较好,并且作用时间短,剂量小,血药浓度低,对新生儿几乎无抑制作用[7—9]。通过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分娩镇痛方面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分娩镇痛方面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19T17:20:35.137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5月作者:张方成 [导读] 研究分析对分娩产妇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张方成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分娩产妇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产科自然分娩的165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产妇分为观察组(n=85)与对照组(n=80),观察组给予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对照组未实施分娩镇痛,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分娩过程、妊娠结局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产妇中Ⅰ、Ⅱ级疼痛显著多于对照组,Ⅲ级、Ⅳ级疼痛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呼吸、血压及脉搏均较对照组稳定(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相对较短,但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相对较长(P<0.05),而两组第三产程比较差异圴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新生儿Apgar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显著多于未给予镇痛措施的对照组,而经剖宫产、助产的产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3.53%)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产妇分娩时给予其罗哌卡因与芬太尼帮助镇痛,可有效缓解产妇疼痛情况,稳定产妇生命体征,缩短第一产程,对新生儿无较大影响,还可有效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及助产率,并减少产妇不良反应的发生,但需严格控制镇痛药物的用量。 【关键词】分娩;罗哌卡因;芬太尼;镇痛;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1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5-LG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产妇要求在分娩时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还应降低产妇的疼痛程度,以促进分娩顺利进行。现临床多采用镇痛药物及相应的技术方案降低产妇分娩时的疼痛感,且随着麻醉技术的逐渐进步,新型的麻醉药物也逐渐问世。罗哌卡因为一种长效局部麻醉药物,可阻滞分离感觉及运动神经,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已被临床广泛使用;芬太尼是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类药物,其起效快,镇痛作用强,但维持时间较短[2]。故本次研究为证实两种镇痛药物对产妇分娩镇痛的效果,现对我院收治的产妇给予罗哌卡因与芬太尼帮助镇痛,旨在研究两种镇痛药物联合使用与不采用镇痛药物分娩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自我院产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接收的自然分娩产妇共165例,随机将所有产妇分为观察组(n=85)与对照组 (n=80)。观察组中,年龄20~41岁,平均(28.9±3.6)岁;孕周38~41周,平均(39±1.2)周;体重62~81kg,平均(74.8±4.5)kg;其中,初产妇62例,经产妇23例;对照组中,年龄20~42岁,平均(29.1±4.0)岁;孕周38~40周,平均(39±0.4)周;体重60~80kg,平均(75.0±4.2)kg;其中,初产妇54例,经产妇26例。两组年龄、孕周、体重及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分组研究价值。 1.2方法 1.2.1对照组本组产妇行自然阴道分娩且不予以任何药物帮助其镇痛。 1.2.2观察组本组产妇分娩时给予其罗哌卡因(生产厂家:齐鲁天和惠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716)与芬太尼(生产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4172)帮助镇痛,具体方法如下:待产妇出现规律性的宫缩,且宫口张开3cm时帮协助其取侧卧位,并在其腰椎L3~L4间隙做硬膜外穿刺,待针尖穿破至硬膜外腔时,通过硬膜外在蛛网膜下腔刺入腰穿针,完成穿刺后,在硬膜外注射1%盐酸利多卡因(生产厂家: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352)3mL,取出腰穿针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3];5min后若产妇未发生蛛网膜下腔阻滞及无局部麻醉药中毒症状后便将导管连接至微量泵,并混合0.1%罗哌卡因及2mg/L的芬太尼对其做静脉输注,待产妇宫口张开完全后便关闭镇痛泵,拔除导管。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产妇镇痛效果;②观察两组产妇呼吸、血压、脉搏情况,呼吸正常范围为16-18次/分,血压正常范围为低压60-90mmHg,高压为90-140mmHg,脉搏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③观察两组产妇产程及新生儿Apgar评分,满分10分,<7分为轻度窒息,<4分为重度窒息;④观察两组产妇妊娠结局;⑤观察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结果 2.1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产妇中Ⅰ、Ⅱ级疼痛显著多于对照组,Ⅲ级、Ⅳ级疼痛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n(%)] 组别n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观察组8527(31.76)①49(57.65)①7(8.24)①2(2.35)① 对照组808(10.00)21(26.25)29(36.25)22(27.50) χ251.521 P0.000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据临床研究表明,硬膜外麻醉帮助产妇镇痛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11]。在未使用镇痛药物的对照组中,产妇因分娩时的疼痛及恐惧、焦虑等心理易增加产妇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宫缩发生紊乱,最终发生胎儿窘迫等危险情况[12];而麻醉镇痛可有效缓解产妇的紧张等不良情绪,对其大脑皮层对皮层下中枢的调控作用进行有效改善,在缓解分娩疼痛的同时还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及助产率[13]。本次研究结果显

罗哌卡因

罗哌卡因的临床应用 罗哌卡因是单一对映结构体(S形)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作用机制与其它局麻药相同,通过抑制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阻断神经兴奋与传导。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浓度为0.2%对感觉神经阻滞较好,但几乎无运动神经阻滞作用;0.75%则产生较好的运动神经阻滞作用。 药理作用; 使用相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前者对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低,持续时间也短。临床上1.0%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在起效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的时效没有显著性差异。罗哌卡因的脂溶性大于利多卡因但小于布比卡因,其蛋白结合率为94%,麻醉强度是普鲁卡因的8倍,作用时效是普鲁卡因的4-8倍。加用肾上腺素不改变罗哌卡因的阻滞强度和持续时间。罗哌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兴奋双相作用。血药浓度过高时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罗哌卡因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毒性作用。血药浓度过高时可抑制心脏传导和心肌收缩力。罗哌卡因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均比布比卡因低。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致惊厥剂量之比,相当于5:1:2;致死量之比约为9:1:2。 不良反应 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后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和焦虑。血药浓度过高时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临床症状呈现抑制和兴奋双相性。罗哌卡因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症状一般在心血管系统毒性作用产生前出现。罗哌卡因很少引起的高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变态反应。罗哌卡因常用剂量和浓度无神经毒作用。 注意事项 在实施麻醉前,应熟悉罗哌卡因的药理作用并在人员和设备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对于老年或合并其它严重疾患而需采用区域麻醉的病人,为降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潜在危险,在实施麻醉前,应尽量改善病人的状况,药物剂量也应适当调整。由于罗哌卡因在肝脏代谢,严重肝病病人应慎用。同时由于药物排泄延迟,重复用药时需减少剂量。通常情况下肾功能不全病人如用单一剂量或短期治疗不需调整用药剂量,但因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伴有酸中毒及低蛋白血症,发生全身中毒的可能性增大,需减少用药量。剂量过大或意外注入血管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接受其它局麻药或与酰胺类结构相关的药物治疗的病人,如同时使用罗哌卡因应注意局麻药的毒性相加作用。毒性反应发生时,紧急处理同普鲁卡因。 罗哌卡因的药理学特点 罗哌卡因为布比卡因哌啶环的第三位氮原子被丙基所代替的产物,为不对称结构的单镜像体(single enantiomer),即S-镜像体。它是纯左旋式异构体,较右旋式异构体毒性低,作用时间长。其pKa为8.1,分配系数为2.9。罗哌卡因的脂溶性小使其绝对效能有所减弱,到达粗大运动神经的时间拖后,但对Aδ和C神经纤维的阻滞比布比卡因更为广泛,同时也形成该药独特的作用特点:即运动与感觉阻滞分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