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和判断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和翻译。
3、通过练习和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的结构特点和标志词。
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2、难点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序变化规律。
区分不同类型特殊句式在语境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咱们来玩一个小游戏。
我这里有一些文言文的句子,大家来猜猜它们的意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大家先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好,有同学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没有早任用您,如今情况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非常棒!那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句子和我们平时说的现代汉语在语序上有点不一样呢?这其实就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句式——判断句。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看看还有哪些有趣的“不一样”。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特点: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常见形式:“……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如“夫战,勇气也”。
“……者,……”,如“粟者,民之所种”。
“……,……”,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特点: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常见形式:“于”字句,如“受制于人”。
“为”字句,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见”字句,如“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字句,如“忠而被谤”。
3、省略句特点:句子成分在一定语境中省略。
常见形式:省略主语,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略宾语,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第一课时高三语文组田广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也”表判断。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2、用“......,......也”表示判断。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3、用“......者,......”表示判断。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为”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5、用“......者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被动句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二、被动句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被动句总结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省略句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例如: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屠惧;投之以骨..狼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5、分句的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省略句总结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宾语前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实施过程:四、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五、固定句式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威“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教学内容: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教学要点: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教学过程: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⑦此三者;吾遗恨也..⑧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4.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此人力士..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②为予群从所得..③恐为操所先..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3.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判断句式——以“……也”结尾【教学目标】1. 理解判断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判断句式。
【教学重点】1. 判断句式的概念。
2. “……也”结尾的判断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判断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判断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判断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判断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也”结尾的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以“被”字开头【教学目标】1. 理解被动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被动句式。
【教学重点】1. 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被动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被动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被动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被动句式,并改正错误。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课后作业】1. 复习被动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练习使用“被”字开头的被动句式。
三、省略句式——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教学目标】1. 理解省略句式的概念。
2. 学会使用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能够正确翻译和运用省略句式。
【教学重点】1. 省略句式的概念。
2. 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的使用。
【教学难点】1. 省略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句式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省略句式的定义和特点,重点讲解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句式。
3. 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判断其是否为省略句式,并改正错误。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文特殊句式,如疑问句、否定句等,为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做铺垫。
1.3.2 讲解: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分类。
1.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特殊句式的特点。
1.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特殊句式。
第二章:倒装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倒装句。
2.2 教学内容倒装句的定义。
倒装句的分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2.3.2 讲解:讲解倒装句的定义和分类。
2.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倒装句的特点。
2.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各个倒装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被动句。
3.2 教学内容被动句的定义。
被动句的特点。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3.3.2 讲解:讲解被动句的定义和特点。
3.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被动句的特点。
3.3.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区分和运用被动句。
第四章:省略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省略句。
4.2 教学内容省略句的定义。
省略句的分类: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兼语省略。
4.3 教学步骤4.3.1 导入:回顾前三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章的学习。
4.3.2 讲解:讲解省略句的定义和分类。
4.3.3 举例:给出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各个省略句的特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和练习,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判断方法。
难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练习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图片和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判断方法。
3.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4.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翻译和判断。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6.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程度和翻译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课后作业例1:宾语前置句例2:定语后置句例3:介词结构后置句2. 找寻相关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特殊句式案例库:收集和整理各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在线学习资源:推荐相关的在线课程、论坛和学习网站,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渠道。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判断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倒装句2. 被动句3. 省略句4. 判断句5. 疑问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被动句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深入理解特殊句式。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讨论: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的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其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5. 长期效果: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长期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文言文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2. 投影仪:用于展示例句和讲解,增强视觉效果。
3.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练习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改写句子等,用于课堂练习和学生课后自学。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种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特殊句式的辨别和正确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例句进行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辨别和运用各种特殊句式。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情况,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各种特殊句式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特殊句式的运用。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3. 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知识。
4. 鼓励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相关的文言文教材,用于讲解和练习特殊句式。
2.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例句。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文言文材料和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和翻译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句子表示判断。
2. 被动句:用“被”、“受”、“遭”、“由”等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5. 疑问句:用“何”、“胡”、“安”、“焉”等表示疑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翻译。
2. 难点:倒装句的种类和用法,疑问句的用法和翻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4. 练习:让学生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特殊句式的用法。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翻译练习:布置课后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 文化讲解: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背后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教材,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特殊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判断句2. 被动句3. 倒装句4. 省略句5. 疑问句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倒装句和省略句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引起学生对特殊句式的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的定义和例句。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特殊句式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讲解特殊句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案示例:一、判断句1. 定义:判断句是用来判断事物性质、状态或关系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判断词+ 宾语3. 例句: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被动句1. 定义:被动句是表示主语被动接受动作的句子。
2. 结构:主语+ 被动词+ 宾语3. 例句:“夫子哂之。
”三、倒装句1. 定义:倒装句是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部分颠倒位置的句子。
2. 结构:谓语+ 主语3. 例句:“夫子居于卫,颜回问曰:‘卫君待子而君之,子欲以君往乎?’”四、省略句1. 定义:省略句是省略掉句子中某些成分的句子。
2. 结构:省略成分+ 剩余部分3.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五、疑问句1. 定义:疑问句是用来提问的句子。
2. 结构:疑问词+ 谓语+ 宾语3. 例句:“子路问:‘君子成人之美,而成己之恶乎?’”六、祈使句1. 定义:祈使句是表达命令、请求、劝告、禁止等语气的句子。
2. 结构:祈使词+ 宾语(有时省略)3. 例句:“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七、并列句2. 结构:句子1 + 连词+ 句子23.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八、转折句1. 定义:转折句是表达两个意思相反或相对立情况的句子。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3. 通过对特殊句式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内容1. 判断句:以“……也”结尾的判断句。
2. 被动句:以“被、受、遭、蒙、让、见、于”等字表示被动。
3. 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5.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疑问代词作兼语、疑问代词作主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倒装句的分类和疑问句的语法功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特殊句式的概念、特点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让学生加深理解。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3. 分析:分析经典文言文例句,引导学生理解特殊句式的实际应用。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5. 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练习题:设计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过程。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2. 文献阅读:推荐一些文言文作品,让学生阅读,进一步巩固特殊句式的知识。
3. 文化讲解:介绍一些与文言文特殊句式相关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常见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2)学会通过关键词、语法结构等方法判断特殊句式。
2、难点(1)准确理解倒装句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法规则和翻译方法。
(2)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中灵活运用特殊句式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文言文,让学生尝试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引出特殊句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1、判断句(1)常见的判断句标志词,如“者……也”“乃”“为”“则”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无标志词的判断句,根据语意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2、被动句(1)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如“于”“为……所”“见……于”“被”等。
例如:“受制于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忠而被谤。
”(2)无标志词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例如:“戍卒叫,函谷举。
”3、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例如:“(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2)谓语的省略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例如:“投(之)以骨。
”(4)介词的省略例如:“林尽(于)水源。
”4、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大王来何操?”(“何操”即“操何”)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③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稳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 ,学生大量的训练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被动句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加以稳固。
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 ,由于语言的开展和演变 ,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 ,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1、“……者……也〞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 ,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 ,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 ,……也〞式。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 ,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 ,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 ,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者,……〞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 ,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 ,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 ,扬之泰州人 ,本姓曹。
--〔?柳敬亭传?〕4、“…… ,……〞式。
“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 ,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 ,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为……〞式。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那么、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用副词“非〞表示否认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六国论?〕7、用“是〞作判断动词 ,文言文中也有 ,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
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第一篇:文言特殊句式上课教案一、判断句:(一)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2、巨是凡人。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5、城非不高,池非不深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二)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则、为、“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1、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臣本布衣。
5、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
(过大孤山小孤山)6、且相如素贱人。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者,……也”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亚父者,范增也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5、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者也”1、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樊哙,沛公之参乘者也。
“……者,……”1、粟者,民之所种。
(论贵粟疏>)“……,……也”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是寡人之过也(……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四)无标志词,谓语对主语有断定性。
1、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主语,名词性谓语)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第一篇: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师教案52级3级部语文组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例: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例: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1、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11年天津)2、(08广东)时有与(周)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周)访,不之罪。
(13年江苏)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答案提示1、都急切追求名声,而惟恐人们不知道我。
(否定句中宾语前置)23、注意关键点“谘”的解释和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谁可补者”(中书令可补者谁?)的翻译即可。
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中书令)合适补任的人为谁?二、省略句1、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使令性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之为兼语。
文言文中的兼语常常被省略,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2.省介词宾语及动词宾语。
文言文中介词“于”、“以”、“与”等。
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介词后的宾语常常被省。
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3、省略介词(“于”“以”)如: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4、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时,一定补出主语。
以免造成误解。
【重要特征】(1)文言文中宾语省略,多在介词之后。
(2)省略的宾语多为代词“之”。
(13年全国卷)1、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
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2、(133、(11答案提示1、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使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3. 典型例句分析。
三、教学重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和特点。
2. 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2. 典型例句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和翻译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特殊句式。
2.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10分钟)1. 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判断和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方法。
三、典型例句分析(15分钟)1. 展示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判断特殊句式。
2. 讲解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试卷,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后续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3. 判断和翻译倒装句。
七、教学重点1. 判断和翻译判断句。
2. 判断和翻译被动句。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和分类。
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判断句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判断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判断句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判断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判断句的特点和用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判断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被动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被动句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被动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被动句的特点和用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被动句。
第四章:倒装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倒装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倒装句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倒装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
4.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倒装句。
第五章:省略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省略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省略句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介绍省略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省略句的特点和用法。
5.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省略句。
第六章:疑问句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疑问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疑问句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介绍疑问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疑问句的特点和用法。
6.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疑问句。
第七章:否定句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否定句的概念和构成方式。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否定句的能力。
7.2 教学内容介绍否定句的定义和构成方式。
分析否定句的特点和用法。
7.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否定句。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1.1 特殊句式的定义1.2 特殊句式在高考文言文中的重要性1.3 学习特殊句式的目标与方法第二章:判断句2.1 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2.2 判断句的构成要素2.3 判断句的用法与例句2.4 高考文言文判断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三章:被动句3.1 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3.2 被动句的构成要素3.3 被动句的用法与例句3.4 高考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四章:倒装句4.1 倒装句的定义与特点4.2 倒装句的种类与用法4.3 倒装句的例句与分析4.4 高考文言文倒装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五章:省略句5.1 省略句的定义与特点5.2 省略句的构成要素5.3 省略句的用法与例句5.4 高考文言文省略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六章:疑问句6.1 疑问句的定义与特点6.2 疑问句的构成要素6.3 疑问句的用法与例句6.4 高考文言文疑问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七章:否定句7.1 否定句的定义与特点7.2 否定句的构成要素7.3 否定句的用法与例句7.4 高考文言文否定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八章:夸张句8.1 夸张句的定义与特点8.2 夸张句的构成要素8.3 夸张句的用法与例句8.4 高考文言文夸张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第九章:比喻句9.1 比喻句的定义与特点9.2 比喻句的构成要素9.3 比喻句的用法与例句9.4 高考文言文比喻句的常见错误与解析10.2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解题技巧10.3 练习题与答案10.4 拓展阅读与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判断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其特点是通过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进行判断来表达意思。
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判断句时,可能会对其中的判断词和判断形式感到困惑。
二、被动句的定义与特点: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别人对主语施加的。
学生在理解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时,可能会混淆主语和动作承受者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案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教学目的:(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判断句被动句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一、文言句式的概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1、“……者……也”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也”式。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者,……”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4、“……,……”式。
“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为……”式。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二、被动句1、“谓语+于……”式。
用介词“于”引进行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见+谓语”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如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则使用“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受+谓语”式“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没有引出。
如需引出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4、“为+动词”式。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它可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被+动词”式。
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三、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判断句的形式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梁将即楚将项燕。
7、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1、刘备,天下枭雄。
指出下列判断句的形式(1)而君幸于赵王(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8)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9)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0)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1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文言文之特殊句式专题盱眙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第二教时教学目标: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教学内容: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分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⑤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译文: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二、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分以下几种情况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着”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④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⑤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译文:⑤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3)格式:形十于十宾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③其势弱于秦(《六国论》)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⑤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译文: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三、实战演练1.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C )A.吾属今为之虏矣!B.求人可使报秦者C.沛公安在D.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C )A、忌不自信B、时人莫之许也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D、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3、下列选项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C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