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派之左联青年作家群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 又名赵平复、赵少雄,笔名金桥、 赵璜、刘志清等。浙江宁海人。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主持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编 辑工作。 1931年1月17日,因叛徒 告密被捕。2月7日晚,被敌秘密集体 枪杀于上海龙华。
这个群体还有丁玲、张天翼、
.
1928年初发表著名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 1930年5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初胡也 频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
1933年5月遭国民 党特务绑架,拘 禁在南京。1936 年9月被共产党营 救出狱,11月赴 当时中共中央所 在地陕北保安县 。
.
1948年写成著名 长篇小说《太阳 照在桑干河上》。 该作品荣获1951 年度斯大林文艺 奖金二等奖。 1986年3月4日病 逝于北京。
.
桂林上海杂志公司 初版《呼兰河传》
.
艺术上,她打破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创造出 了有特色的散文化的抒情小说体式。
A,她在内容取向上喜用怀旧题材 B,在叙述方式上多用限制叙事 C,在情感评价上擅用心理视角,这种表现方法上的 创新,导致了叙事成分的削弱和抒情成分的增加。 D,小说在结构上也呈现出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 文化的特征,统领作品的线索不再是线性的时间关 系和因果关系,而是作者的心理情感逻辑,这使其 小说在放任之中获得了结构性和统一感。
.
《萧红》电影剧照 2013年,宋佳饰演萧红
.
《萧红》电影剧照 2013年,宋佳饰演萧红
《生死场》
萧红的成名之作,写于1934年9月,1935年由鲁迅作序,作 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小说描写1921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初,哈尔滨附近 一个偏僻村庄的人民如同动物一样,在沉滞闭塞的生活中经 历着“生、老、病、死”的轮回,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 北后他们遭受到的更深重的苦难和为生存而被迫奋起的抗争。 小说没有贯串始终的线索,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灌注在看 似涣散的叙述中。 鲁迅称它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 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
电影《早春二月》剧照
艾芜(1904-1922): 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山峡中》《南行 记》) 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 叶紫(1912-1939): 短篇集《丰收》、《山村一夜》,中篇《星》 叶圣陶(1894-1988): 《多收了三五斗》
流派之社会剖析小说
30年代主要的小说流派, 茅 盾是该派的开创者。《子夜》《春蚕》 《林家铺子》是社会剖析小说最初的范型。 吴组缃 代表作:《一千八百担》《菉竹山房》
蒋光慈
(1901-1931,又名光赤) 以写情绪激昂的新诗踏人文 坛,1926年以后主要从事小 说创作。 普罗小说的代表作家。
蒋光慈
其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和短篇集《鸭绿江上》充满诗情 与浪漫色彩,《短裤党》着力描写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 后期的中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 《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等开始描写革命者的 恋爱故事。 蒋光慈当时在普罗文学中有较大的影响力,而“革命”与 “恋爱”又颇符合当时的一些革命青年的口味,所以这种模 式一经问世便在左翼文坛中迅速蔓延开来。
流派之东北作家群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对这一 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 一批青年作家。他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 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 问世,传达出作家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故乡人民 誓死保卫家乡的激赞之情。他们被称为“东北作家 群”,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 骆宾基、舒群、白朗、罗烽和李辉英等。代表作品 是被鲁迅编人“奴隶丛书”的《八月的乡村》和 《生死场》。
主要作家:
流派之京派(海派后有专门介绍)
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 公报· 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 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 “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 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 们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在作品中追寻逝去的 美,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具有浓郁的 抒情性,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丁玲创作的几个阶段
一,20年代末期。忠实地记录了一个青年知识女性 的心灵历程和追随时代的踪迹。《梦珂》;《莎菲 女士的日记》。 二,左联时期。其早期小说中的个性主义主题开始 为集体主义主题所替代。《韦护》 ;《1930年春上 海》。 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延续了作家早 期创作中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我在霞村的时 候》;《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四,解放以后。1978年的散文《杜晚香》。
.
长篇小说《第三代》 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它史 诗般地将东北人民自辛亥革 命以来的生活与对压迫者的 反抗深广地展现开来,众多 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 气势恢弘的场面,显示了作 者驾驭大型题材的能力。
《第三代》
萧 红
1911年6月2 日生于黑龙江 呼兰县。原名 张迺莹,笔名 萧红、悄吟等.
.
第二节 丁玲等
.
丁 玲
生平与创作概况
原名蒋伟,字冰之。 1904 年10 月12 日生于 湖南省临澧县的一个没 落官僚地主家庭。 四岁丧父,丁玲的父亲 曾短暂留学日本。 母亲及其同学深深地影 响了丁玲。
.
1922年初去上海,入 陈独秀、李达创办的 平民女校学习。 1923年经瞿秋白介绍 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4年到北京, 1925年与胡也频结婚。
首先,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这既表现在对时代风云的及时反映和对城乡生活 多方位的横向展现上,也表现在对历史材料的纵向开 掘上。 其次,是长篇小说的成熟。 茅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老舍 的《离婚》、《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蒋光 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 《八月的乡村》,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 前》、《大波》,王鲁彦的《野火》。
.
30年代中期发表了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 《暴风雨前》和《大波》,它们将辛亥革命时期的四川社 会史诗般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死水微澜》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小说通过邓么姑、 蔡兴顺、袍哥罗歪嘴、顾天成几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 串联起成都附近的小镇天回镇的民风民情。
.
人物性格相当鲜明生动,尤其是乡下女子邓么姑塑造得非 常成功。 作品在人物的真实性、叙事的客观性与内容的文献性方面, 都体现了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精神,而在蔡大嫂的形象描 写中也隐约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最后,是小说流派的涌现。文学流派的 涌现是文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重要 标志。
普罗小说、 左联青年作家群、 社会剖析小说、 新感觉派、 京派、 海派 东北作家群
流派之普罗小说
“革命+恋爱”小说模式 描写革命者的恋爱故事,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 情感中注人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 曼蒂克的面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 为恋爱所累,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 “革命+恋爱”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被称为 “革命的罗曼蒂克”。
叙述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血腥中 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 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 鲁迅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作者 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 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粱,姻帼, 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 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 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八月的乡村》
萧军
(1907---1988),辽宁锦县人。 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在鲁迅 领导下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和胡 风等人同编《七月》。1929年开 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八 月的乡村》、《第三代》、《五月 的矿山》,小说散文集《跋涉》 (合作),历史长篇小说《吴越春秋 史话》等。
萧军
.
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李劼人
(1891-1962)原名家祥。四川 成都人。大学毕业。1919年留学 于法国蒙北烈大学、巴黎大学文学 院。191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 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大波》、《天魔舞》,短篇小说集 《好人家》,地方志《说成都》等。
李劼人
《我在霞村的时候》
《我在霞村的时候》作于1940年底,载于1941年6 月《中国文化》第2卷第1期。 “我”与霞村的故事. 霞村的故事 贞贞在身体遭受日本鬼子蹂躏之后仍然坚强、自尊, 不接受任何廉价的同情,对生活依然充满理想。作 品同时还通过描写人们对贞贞的冷漠和歧视,对解 放区仍然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意识作出了深刻的批判, 揭示了在民族矛盾上升为时代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反 封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京派小说的特点:
在艺术上 感情表现上 题材上 语言上 追求厚朴清新、冲淡自然的文风 比较内敛,节制,有浓浓的怀旧情
调 多写乡村生活,他们对都市生活的描 写,也是作为与乡村的对照中,纳入 他们所建构的审美天地。
简约、古朴、活泼、明净
废名:短篇《竹林的故事》、长篇《桥》、 《莫须有先生传》 萧乾:第一篇小说《蚕》 短篇《篱下集》、《栗子》、《落日》 自叙传长篇小说《梦之谷》 卢焚: 1946年后用另一笔名师陀 小说集《谷》、《里门拾记》、《落日光》、 《野鸟集》。知识者的还乡或潜在的精神还乡 林徽音:《九十九度中》 李劼人:《死水微澜》
艾芜、沙汀、叶紫等。
柔石
中篇小说《二月》通过一位“极想有为,怀着热爱, 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的青年肖涧秋在一江南小 镇的情感遭遇,表现了大革命风雨到来之前知识分 子的曲折仿徨的心灵世界。 短篇《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了农村骇人听闻的“ 典 妻”习俗,揭示了农村妇女连人身权利都丧失了的 悲惨境况。
.
《呼兰河传》
内容上: 它以一个童稚的目光注视着故乡的一切,不谙世 事的小女孩心中时时存在的讶异与残酷的现实形 成鲜明的对比。 这部小说是作者“梦回呼兰河”的产物,在思乡 念土情感的驱动下,她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回忆了 自己寂寞的童年生活,描写了家乡敬畏鬼神的风 俗画面,叙述了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 歪嘴子等人的平凡的人生悲喜剧。
《莎菲女士的日记》
1928年2月在《小说 月报》发表。 莎菲体现了丁玲追求 个性解放的思想,是 其女性意识的觉醒、 “人”的尊严的觉醒 在文学形象上的具体 代表。
《莎菲女士的日记》 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发表
.
莎菲还能够以清醒冷静的头脑审视自己,挖掘自己 灵魂深处的矛盾。这无疑也标志着女性作为一个性 别主体向着觉醒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莎菲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莎菲性格”,其 发表标志着“莎菲型”形象的正式诞生。 大胆、细腻的心理描写。 秀美的语言和委婉细腻的笔致中渗透出一种浓郁的 情感,创造了散文诗的意境
萧红与母亲
萧红1930年在北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933年开始文学创 作,同年10月与萧 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 作品合集《跋涉》。 1934年春“两萧” 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 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 完成了中篇小说《生 死场》。
.
在短短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 财富,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 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做出了很大的创新。 海内外许多文学批评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 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 史,终于站到了与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 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
第一节 30
年代小说概述
为什么说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进入一个成 熟与繁荣的时期?
1. 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和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刺 激作家们对中国社会与人生做出新的思考。 2.广泛借鉴、多方择取中外文学资源的结果。
3. 创作主体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个性的结果。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
丁玲的意义
一,其演变的三个阶段典型地反映了20年代、30年 代之交中国现代文学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型 以及稍后左翼文学自身的发展。 二,丁玲小说创作中仍然具有一以贯之的特色。 1,强烈的叛逆意识 ; 2,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露,具有很强的情 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三,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 极大的关注,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