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美国等发达国家NAFLD患病率达20%-30%
Prevalence of NAFLD
40% 30% 20% 10% 6%
35% 28% 19% 10%
0% ≤18.5 18.5-24.9 25-29.9 30-34.5 ≥35
BMI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
中国NAFLD患病率在10%~20%左右
24
脂肪肝的常见病因
病毒性肝炎:慢性HBV、HCV、HDV感染均 有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其中HCV引起肝细 胞脂变性最为明显,而明显的肝细胞脂肪 变性在病理上即为脂肪肝。国外学者观察 148例HCV患者肝活检病理改变,结果肝细 胞脂肪变性检出率为61%,其中重度9%, 中度11%,轻度41%,其原因是HCV感染 后诱发低β脂蛋白血症有关。
2、原发病及伴随疾病表现。如代谢综合征所引 起的糖尿病,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及相关的心 脑血管病表现。急性脂肪肝所引起并发肝性脑病, 肾衰、DIC及脑水肿。
3、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肝功能衰竭和 门脉高压表现。
35
典型慢性脂肪肝表现:右上腹不适,隐痛或 胀痛。可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肿大, 为轻度中度肿大,表面光滑,边缘圆钝, 质正常或稍硬。若已发生脂肪性肝炎和肝 硬化,可有腹水、下肢浮肿、蜘蛛痣、男 性乳房发育、睾丸萎缩、闭经或月经过多, 体重下降等。
※ 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 广谱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 相关综合征包括: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 合征,肥胖综合征,多危险因素综合征等
7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 ,FLD)
为一种临床概念,指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 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为病理特征的临床 综合症。病理上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 炎、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类型。临床上根据患者 有无过量饮酒史,分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简称 为酒精性肝病,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对策。

方法:分别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定义、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是一种有遗传易感性的疾病,目前约 20%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因仍不明,且至少1/4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伴发其他疾病,迄今还没有已被证实对所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都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多数肥胖者来说,达到并保持体重控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而且即使合理控制血糖和血脂也并不总是伴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改善,因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综合治疗需要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新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165-0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脂肪肝已经越来越普遍,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类肝病[1]。

脂肪肝又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下面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定义、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定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的因素所致,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脂肪肝性肝硬化。

2 临床特点体检时大多数患者存在肥胖,一半患者有肝肿大,肝脏呈轻至中度肿大,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正常或稍硬,无明显压痛。

一小部分患者有肝掌、蜘蛛痣等慢性肝病的体征。

进展至肝硬化时患者可出现黄疸、水肿、扑翼样震颤以及门脉高压体征,甚至肌肉萎缩。

3 诊断和鉴别标准3.1 实验室检查最常见是血清转氨酶(ALT/AST)升高,通常比正常值高到1~4倍。

ALT水平高于AST,由其是发生肝硬化时,ALT 升高呈持续性,虽然上下波动,但是就算接受治疗短期内也难以恢复正常。

所以ALT与肝脂肪变和肝纤维化程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如何辨别非酒精性脂肪肝?

如何辨别非酒精性脂肪肝?

如何辨别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言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为肝脏脂肪堆积,但不与酒精摄入有关。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由于NAFLD在早期通常无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预防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如何辨别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预防和治疗该疾病。

1. 症状在大多数情况下,NAFLD的早期阶段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当NAFLD进展到晚期,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 肝区不适或轻度疼痛 - 肝区膨胀感 - 疲劳 - 肝功能异常然而,这些症状并不特异,也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因此仅凭症状是无法明确诊断NAFLD的。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对于辨别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其特异性有限。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现: - 轻度肝脏肿大:肝脏边缘可触及,但通常不会超过肋缘下2厘米。

- 肝区压痛:可能存在肝区不适或压痛。

然而,这些发现并不能单独用于诊断NAFLD,仍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3. 影像学检查应用影像学检查是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一种重要手段。

以下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3.1 腹部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是诊断NAFLD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

它可以检测到肝脏脂肪沉积、肝脏大小和形态变化等。

超声结果通常将肝脂肪沉积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3.2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腹部CT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信息以判断肝脏脂肪沉积情况,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但由于其辐射剂量较大,不适合作为常规筛查手段使用。

3.3 磁共振成像(MRI)腹部MRI可以提供更为精细的肝脂肪成分信息,并有助于排除其他病因。

但由于其成本较高,目前主要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4.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金标准,但一般仅在必要时(如手术中)才进行。

通过取出肝脏组织,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明确肝脏是否存在脂肪沉积、炎症、纤维化和肝细胞坏死等病理学改变。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早期诊断和预防策略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研发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后和康复研究 Nhomakorabea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政策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国际合作和交流研究
国际合作和交流平台
国际脂肪肝研究学会(ISFL)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
汇报人:XX
目录
0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
0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述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05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和管理
06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科研进展和未来方向
添加章节标题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述
2
定义和分类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指除酒精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堆积
鉴别诊断和并发症评估
鉴别诊断:与其他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等相鉴别
并发症评估:评估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发症
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肝活检等
诊断标准:根据国际权威指南,如APASL、EASL等制定的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
4
药物治疗和营养治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增加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减肥:如果超重或肥胖,需要适当减肥,但避免过度减肥
控制血糖和血脂:如果血糖或血脂异常,需要控制血糖和血脂,以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辅导,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所以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现综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目的是为广大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参考,进而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效果。

定义及自然病史早在1962年leery就发现某些患者的肝组织学病变与酒精性肝病无法鉴别,均有显著的脂肪沉积,直到1980年,luawig将与饮酒无关的脂肪肝称为nafld[1],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而出现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nafld的组织学包括单纯脂肪变性和伴有肝细胞损害和炎症的脂肪变性。

后者称之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可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单纯性脂肪变性患者的预后良好,对198例该类患者进行的为期21年的随访研究发现:3例进展为肝硬化,仅1例死于肝相关疾病,而11%的nash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

另外,许多隐原性肝硬化患者具有nafld的代谢性危险因素,这些患者可能就是以前未被认识的nafld。

当进展为肝硬化时,肝脂肪变性改变可能消失。

因此更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但nafld进展为肝硬化大约需要数10年的时间,少数可发生肝细胞癌[2]。

病因肥胖性脂肪肝:marceau等对重度肥胖症进行肝活检研究发现,86%伴有肝细胞脂肪变性,74%有肝纤维化,24%有脂肪性肝炎,2%发生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多发生于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者,由于营养调节不当如摄入脂肪过多而活动减少造成的,也与炎性肝细胞的变性有一定关系。

糖尿病性脂肪肝:4%~46%的脂肪肝患者有糖尿病,约50%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性脂肪肝,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脂肪肝是由于胰岛素缺乏,血浆脂蛋白清除能力降低所致。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第35卷第3期长治医学院学报2021年6月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I COLLEGE Vol.35No.3 Jun.2021230•综述.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李立凤I梁汝圣八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21)03-230-0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主要类型⑴。

NAFLD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⑷。

NAFLD 的病因较多,高能量饮食、含糖饮料、久坐少动等生活方式、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单独或共同成为NAFLD的易感因素⑶。

近年来,NAFLD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勺。

目前,西医尚无治疗NAFLD疗效确切的药物,中医药治疗NAFLD显示一定的临床疗效,可能成为今后治疗NAFLD的有效方法之一。

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进行如下综述。

1中医病名NAFLD在中医学中,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的“积聚”“痰浊”“痞满”“肥气”“胁痛”等疾病的范畴⑷。

《难经•五十六难》在提到“五脏之积”时曰:“肝脏之积,名曰肥气”,这是最早记载与NAFLD相关的论述。

2病因病机NAFLD的发生多与酒食不节、情志抑郁、寒气侵袭、年老久病等因素相关,其病位在肝,但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与痰、浊、瘀、湿等病理产物作者单位1天津市公安医院(300000)2天津市第一医院*通信作者(E-mail:liangrusheng@)相关。

《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化滞柔肝颗粒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一、引言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SH)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发病原因与现代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湿热中阻证是NASH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主要表现为肝区不适、腹胀、纳差、口苦等症状。

化滞柔肝颗粒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具有疏肝利胆、清热化湿的功效,对于治疗NASH湿热中阻证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评价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SH湿热中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符合NASH湿热中阻证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年龄在35-65岁之间,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NASH。

2. 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实验组采用化滞柔肝颗粒治疗,每日3次,每次1袋(含生药量约为9g);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6个月。

3. 评价指标采用以下指标评价临床疗效:(1)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2)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3)中医证候评分:包括肝区不适、腹胀、纳差、口苦等症状评分;(4)影像学检查:包括肝脏超声、CT等。

三、研究结果1. 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经过6个月治疗后,ALT、AST等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2. 血脂指标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经过6个月治疗后,TC、TG等血脂指标也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肝区不适、腹胀、纳差、口苦等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4. 影像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肝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肝脏脂肪含量明显降低,肝脏形态结构也有所改善。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化滞柔肝颗粒治疗NASH湿热中阻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

脂肪肝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
01
02
合理膳食
心情健康
戒除劣习
合理运动
戒除劣习 集中进餐 快速进餐 过量进餐 夜间加餐
戒除一切有损于健康的不良行为,不良生活习惯或嗜好,尤其是与脂肪肝发生有关的劣习,比如:饮酒,过多摄食,偏食,挑食,零食,夜宵,油腻食品,进餐过快,逃避运动等。
合理膳食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钠盐摄取的 比例适当。 注意补充膳食纤维。 一日三餐定量、定时。 烹调方式以蒸、煮、烩、拌等为主。
降血脂药用于脂肪肝的适应证
伴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根据脂肪肝的病因、高脂血症类型及其程度、以及可能并发心脑卒中的概率等众多因素,综合考虑是否需用降血脂药物。
药物治疗
酒精性、药物性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去除病因是最好的治疗,除非血脂为中、重度升高或去除病因无效。
肥胖糖尿病性高脂血症和脂肪肝,除非并发或即将并发冠心病,否则仅对基础治疗(饮食控制、增加运动、改变不良行为)3个月仍无效者,才考虑使用降血脂药物。
血糖控制不好的2型糖尿病,
04
ALT>正常值2倍,AST/ALT>1
05
TG>1.7mmol/L
06
上述多项指标并存时,发生重度
07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危险性增加。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第一次打击学说 胰岛素抵抗是第一次打击的重要原因,肝细胞脂肪代谢异常,肝脏内脂肪沉积,尤其是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沉积是第一次打击的直接后果。
组织学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组织学诊断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脂肪肝的预防及治疗
脂肪肝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并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因此提倡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强调去除病因和诱因,治疗原发基础疾病,阻止慢性肝病进展,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健康宣教,修正不良行为。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2006.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1]。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疗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临床诊断标准[2-5]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1.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小于140 g/wk(女性< 70 g/wk);2 . 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3. 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征象;4. 可有体重超重/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5. 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为主;6. 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7. 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本文就14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NASH患者起病隐袭,多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且常与肥胖、高脂血症(尤其高甘油三酯)、2型糖尿病并存;肝功能ALT和GGT轻度升高;治疗上降脂、控制血糖与改善肝功相结合。

结论NASH通过纠正危险因素,改善肝功能,增强肝抗氧化能力等治疗,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但随病程进展有部分演进为肝硬化。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特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摄入乙醇量<40g/周)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近年来,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被认为是隐原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脂肪性肝纤维化、脂肪性肝硬化四种病理类型,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因素的影响,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的发病率升高,NAFLD和NASH相继增多,NASH 的积极防治可阻止慢性肝病的进展,改善NASH患者的预后。

本文就146例NASH 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本文146例均为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消化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病例,其中男82例,女64例,年龄24~61岁,平均39岁。

临床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并排除Wilson病、妊娠脂肪肝、Reye综合征和局限性脂肪肝,且无特殊药物使用史。

B 超检查提示有脂肪肝的典型改变作为选取NASH的必备条件,B超条件符合NAFLD诊断标准[1]。

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2(m2),按WHO亚太地区标准[2],BMI18.6~22.9kg/m2为正常体质量,23.0~24.9kg/m2为超重,25.0~29.9kg/m2为Ⅰ度肥胖,BMI≥30kg/m2为Ⅱ度肥胖。

科普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何预防及治疗

科普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何预防及治疗

科普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何预防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它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和代谢应激相关,主要表现特征是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病变发生在肝小叶上,成为肝脏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会有3%左右出现肝功能衰竭,最后需要进行肝移植治疗,现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肝脏脂质代谢障碍、细胞因子作用、免疫反应、胰岛素抵抗、脂质过氧化以及遗传等因素都有关系。

非酒精脂肪肝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要积极控制体重,合理控制血糖和血脂,避免一切可引起肝脏疾病的因素,根据病情选择相关治疗药物,改善肝脏组织结构。

一、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1、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人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大自然中吸入营养,而身体营养物质的来源都是通过饮食获得的。

在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不仅仅是为了吃,还要重视营养,科学进食,健康进食。

但是,很多人缺乏营养知识,不重视科学合理膳食,日常饮食中不仅难以吸收充足的营养,还会吃出很多“富贵病”,比如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这些代谢性综合征都可通过饮食改善。

有研究表明,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存在很多不健康因素,比如摄取脂肪过多,饮食中盐与糖摄取过多,缺乏优质蛋白、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摄取。

所以我们一定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保证每天摄取充足的蛋白质、足够的能量,减少油炸性食品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取,避免饮酒,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和粗粮的进食,这对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2、适当运动:每天坚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的前20分钟消耗能量都是身体内糖分转化的,而后的运动才会消耗脂肪,所以为了达到运动消耗脂肪的目的,每次运动要掌握好一定的运动量与运动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简便的3、5、7方案,即每次运动时间要坚持在30分钟以上,运动距离不能低于3000米;每周至少要健身运动5天;运动是心率为170-年龄,这对我们的运动有着健康指导意义,但执行此健身运动方案的前提是患者没有任何基础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当前我国酒精性脂肪肝(ALA)患病率(4.5%-15%)居高不下,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病率不断升高,达14%~24%,并且5%一10%的患者在5- 10年内发展成为肝硬化。 国外1 515例肥胖相关性脂肪肝肝活检荟萃分析显示5%-63%有炎症,29%有肝纤维化,3%有肝硬化。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293~295
(2)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 胁肋胀痛或隐痛,心情抑郁不舒,嗳气,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或有便溏,舌淡或胖,苔薄白或腻,脉弦细或沉细。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党参、郁金、山楂、枳壳、薏苡仁等。 中成药 ①逍遥丸: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②香砂六君丸 。
(5)肝肾亏虚证
临床表现: 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或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虚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 方药:一贯煎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北沙参、枸杞子、当归、熟地黄、麦冬、山茱萸、丹参、白芍、陈皮、决明子、泽泻、山药、山楂。 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
壳脂胶囊:壳聚糖、丹参、制何首乌、茵陈、牛膝)。SFDA批准,2005年12月上市。 胆宁片:为胆道疾病药物。近年上海龙华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等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对脂肪肝治疗有效。
(4)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 胸胁刺痛或胀闷,走窜疼痛,或胁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当归、泽兰、丹参、赤芍、郁金、香附、枳壳、川芎、姜黄、山楂、虎杖、牛膝、甘草。 中成药: 丹参片:活血化瘀。
各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油红染色,×400
正常
模型
祛湿方
甘乐
油红0染色,×4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

无忧PPT整理发布
高脂血症患者:NAFLD:27-92%
流行病学
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
1、膳食结构 2、生活方式 3、IR 4、代谢综合征组分
无忧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 检的组织学类型
• NAFL:进展慢,肝硬化发生率低(0.6-3%)。 • NASH:肝硬化发生率15-25%。
无忧PPT整理发布
治疗对策
6、积极处理肝硬化的并发症: 防止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的并发症。
无忧PPT整理发布 返回
监测与随访
• 1、通过健康宣教加强自我监督 • 2、疗效判断需综合评估代谢综合征各组分,血清
酶谱和肝脏影像学的变化并监测不良反应,以便 及时启动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动态肝组织学检 查仅用于临床试验和某些特殊目的患者。
无忧PPT整理发布
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
• 在影像学或病理学脂肪肝归结于NAFLD之前,需除外其 他疾病。
• 在将ALT或GGT升高归结于NAFLD之前,需除外其他疾病 。
• 对于无过量饮酒史的HBV和以及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 并存的弥漫性脂肪肝通常属于NAFLD范畴
• 对于引用乙醇量过少或过多之间的患者,需考虑酒精滥用 和代谢因素并存的可能。
(2)上消化道减肥手术:肝功 能衰竭,中重度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重度肥胖症患者 在药物减肥治疗无效时可考 虑上消化道减肥手术。
无忧PPT整理发布
治疗对策
3、改善IR,纠正代谢紊乱:
采用药物治疗代谢危险因素及其合并症。 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胰岛素增敏剂以及他汀类等药 物,以降压和防治糖脂代谢紊乱及动脉硬化。
无忧PPT整理发布
病情估计
• 根据FGP和胰岛素计算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根据OGTT 判断餐后血糖调节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 55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 7 — 71 2 08) 4 0 8 — 3 6 2 2 X( 0 0 — 2 0 0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 o ac h l a t ie i a e n n l oi f y l r ds s , o c t v e
2 发 病 机 制
NA L 是 一 类 除 外 酒 精 和 其 他 明 确 的 损 肝 因 素 所 致 的 , F D) 以 弥 漫性 肝 细 胞 大 泡性 脂 肪 变 为 主要 特 征 的临 床 病 理 综 合 征 。 近年来 , 着肥胖 和糖尿 病的 高发 , 随 NAF D 的 发 病 率 逐 年 L 升 高 , 被 认 为 是 隐 原 性 肝 硬 化 的 主 要 原 因 之 一 , 包 括 单 并 它 纯 性 脂 肪 肝 (o a o oi ftyl e , n n l h l t vrNAF 、 酒 精 性 脂 肪 c ca i L)非
6 0 6 3 3— 3.
口] C n e e ,2 0 ,0 12 —3 1 . acrR s 00 6 :3 61 3 .
Na a a E。 a o k t M s n KA 。 n e 。 ta . t n i t n o u Hu t r N e 1 Po e ta i f t mo o r
2 0 5 7 .
n s 一 n i io . a e 2 i h b t r SN一 9 , n n e h fe t o a a i n i 3 8 e ha c s t e e f c f r dito n
vt o a n vv r f r nt ly o h e l h t e r s y ir nd i i o p e e e i l n t e c l t a xp e s c — a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分型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凡具备下列第1-2项和第3或第4项任一 项者即可诊断。
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血清ALT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持 续时间大于4周。 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脂肪性肝炎诊断标 准。
临床分型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 凡具备下列第1项和第2或第3项任 何一项者即可诊断。
肝内血管影和血管韧带显示减少及显示 不清晰,肝肾切面显示肝实质和肾实质 回声差异增大,肝脏回声强度高于脾脏
脂肪肝的脂肪浸润可不均匀,表现 为局灶性不规则强回声斑片状影, 可单发或多发,无包膜,边界不清 楚。叶段型累及时,右叶的回声通 常较左叶为明显。
弥漫脂肪浸润时残留的相对正常区, 表现为普遍肝内回声增强的背景下, 其内可见多个相对正常回声的区域, 可呈类圆形,应与肿瘤鉴别,通常 其血管影形态正常。
关于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 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同其他肝 病,可酌情选用保肝、降酶、褪黄 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的药物。 肝移植 终末期脂肪肝,肝移植是抢救生命 唯一选择。
前瞻性治疗
寻找可以替代的药物 寻找特异性阻断脂肪肝发生发展机制 的药物 综合治疗的合理选择方案及药物治疗 的时间等
1.脂肪肝的不重视(在我国) 2.虽然代谢综合征及炎性参与与NFALD相关 ,但其从脂肪变-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的过程 中,参与的因子不明确,发病机制不清,因 此不能及时阻止过程的演变。 3.诊断的特异性差,尤其是血清学指标的特 异性差,除了肝活检外。 4.没有规范与系统的治疗方案,目前治疗的 方法有限,且很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疗效 不确切,同时治疗的疗程也没有一定的规范 性。
第二次打击学说
第二次打击是脂肪变性向脂肪性肝炎转 换的时期。其机制和过程尚不清楚, 目前认为主要与脂质过氧化、细胞因 子、Fas(膜受体,TNFAα受体家族) 配体被诱导激活有关。
脂肪肝的多重打击学说认为,初次打 击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细胞 脂质堆积,诱导脂肪变性的肝细胞 对内、外源性损害因素的敏感性提 高,并为脂质过氧化提供反应基质。
降血脂药用于脂肪肝的适应证 不伴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原则上不 用降血脂 药物治疗 伴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根据脂肪肝 的病因、高脂血症类型及其程度、以 及可能并发心脑卒中的概率等众多因 素,综合考虑是否需用降血脂药物。
酒精性、药物性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去除 病因是最好的治疗,除非血脂为中、重度 升高或去除病因无效。 肥胖糖尿病性高脂血症和脂肪肝,除非并 发或即将并发冠心病,否则仅对基础治疗 (饮食控制、增加运动、改变不良行为)3 个月仍无效者,才考虑使用降血脂药物。 原发性高脂血症所致的脂肪肝在综合防治 的同时,可考虑应用降血脂药物治疗。
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影像学提示脂肪肝伴肝硬化。 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脂肪性肝硬化 诊断标准。
正常肝脏B超
影像学诊断
脂肪肝B超诊断依据
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 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 灶性高回声。 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 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降血脂药物的合理选择
胆酸结合树酯:不宜选用 烟酸及其衍生物:不宜选用 弹性酶、右旋甲状腺素:不宜选用 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疗效有待考证 贝特类:有的放矢,谨慎使用 他丁类:短期应用可考虑,长期应 用的安全性有待探讨
肝保护药物
维生素E,维生素C等 水飞蓟素 甜菜碱等
抗氧化及纤维化
熊去氧胆酸 己酮可可碱 抗肾素、血管紧张素药物:目前在动 物实验中证实了肾素系统参与了脂肪 肝及纤维化的发生
NAFLD的治疗
临床治疗
生活方式的干预 高危因素的控制 肝保护药物的应用 抗氧化及肝纤维化药物的应用
生活方式的干预
戒除劣习 合理膳食 合理运动 心情健康
戒除劣习
集中进餐 快速进餐 过量进餐 夜间加餐
合理膳食
碳水化合物、脂肪、 蛋白质、钠盐摄取的 比例适当。 注意补充膳食纤维。 一日三餐定量、定时。 烹调方式以蒸nutritional causes:rapid weight loss and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rare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drug-induced steatosis. Commonly implicated agents :glucocorticoids, amiodarone, synthetic oestrogens and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drugs (HAART) Steatosis is also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C, particularly genotype 3, and endocrine disorders such as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hypopituitarism and hypothyroidism.
正常肝脏
作CT增强检查时, 可见造影剂进入 血管,血管影和 肝脏组织之间密 度差更加明显, 肝脏的CT值也明 显低于脾脏。
脂肪肝的累及可 为比较均匀,也 可为不均匀,通 常右叶的累及比 左叶为明显,即 在CT扫描时,右 叶的密度通常要 低于左叶。
局灶性分布
不规则片状分布
不均匀分布
脂肪肝的影像学
脂肪肝的影像学
近来有作者对超声、CT和MR评估 脂肪肝的准确性作了比较,结果表 明在平扫CT上测定肝脏和脾脏CT 值的差异,与组织学检测脂肪肝浸 润程度间的相关性最好(r=0.78)
脂肪肝的组织学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理改变主 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 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组织学 诊断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 肝炎、脂肪性肝硬化
合理运动
运动锻炼对于减肥的作 用是有限的,仅仅是饮 食疗法的一种辅助措施, 但是有氧运动可以改善 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 和转氨酶的水平,对于 控制体重,改善体重指 数,维持减肥的效果具 有积极明显的作用。
心情健康
保持心情舒畅愉快是 脂肪肝的非药物治疗 一个重要因素。
控制高危因素
改善胰岛素抵抗 噻唑烷二酮,二甲双胍等 调整血脂紊乱:如辛伐他汀,普伐他 汀等
脂肪肝CT诊断依据
肝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肝/脾CT比值≤1。 轻度 肝/脾CT比值≤1 中度 肝/脾CT比值≤0.7,肝内血管显示不 清。 重度 肝/脾CT比值≤0.5,肝内血管清晰可 见。
脂肪肝的影像学
脂肪肝在MR上表现为脂肪信号的 增加,通常在T1W和T2W相上均有 肝脏信号较正常略增高的表现,依 据脂肪浸润程度的不同而改变。
主讲人:杨 梅
脂肪肝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定义
肝内甘油三酯储积>肝脏湿重的5%,光 镜下每单位面积见>30%的肝实质细胞 出现脂变,称为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 FLD),简称脂肪肝。
根据病情进展的疾病谱分为
单纯性脂肪肝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 脂肪性肝炎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脂肪性肝硬化 (Fatty cirrhosis )
NAFLD的发病机制
第一次打击学说
胰岛素抵抗是第一次打击的重要原因,肝细胞 脂肪代谢异常,肝脏内脂肪沉积,尤其是脂 肪酸和甘油三酯沉积是第一次打击的直接后 果。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一方面游离脂 肪酸(FFA)大量急剧的产生;另一方面肝 脏对脂肪酸的β-氧化能力下降,合成或分泌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能力下降,脂 肪在肝细胞沉积。由此可见胰岛素信号传导 的改变和脂质代谢的失衡是脂肪肝形成的主 要启动因素
脂肪肝分类
根据脂肪变性累及范围
弥漫性脂肪肝(急性和慢性) 局灶性脂肪肝 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
根据病因
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NAFLD的病因
insulin resistance glucose intolerance Diabetes central obesity dyslipidaemia hypertension However, after exclusion of a history of significant alcohol intake, which is conventionally <20 g/day
临床诊断标准
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ALT增加为 主,常伴有γ-GGT、TG等水平增高。 肝脏影象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 的影象学诊断标准。 肝脏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 病理学诊断标准。
临床分型标准
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凡具备下列第1-2项和第3或第4项任一 项者即可诊断。
具备临床诊断标准1-3项。 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 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肝诊断标准。 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单纯性脂肪肝诊断 标准。
二次打击主要为活性氧导致脂质
过氧化损伤及其相关事件,引起脂
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炎持续存在
(炎症-坏死循环),ECM合成大 于降解,形成进展性肝纤维化。
NAFLD的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4项和第5或第6项中任 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 性肝病。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每周<140g。 除外病毒性肝炎、全胃肠外营养等可导 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腹 胀、肝区隐痛等症状 , 可伴肝脾肿大。
脂肪肝的影像学
脂肪肝的CT检查
通常CT平扫就可进行检测,但如需 排除其他疾患和需进行鉴别诊断时, 应作平扫和增强检查,CT上表现为脂 肪累及部位密度降低,脂肪浸润越 明显,其密度就越低。在CT上可用 CT值来测定密度,表现为肝脏CT值 较正常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