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a0ee97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d.png)
故都的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与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取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
本单元是高中五本必修语文书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散文,对散文的文体已有些了解,但针对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有限制,使得学生很难体会本文中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
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⒈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3.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非常富有韵味的季节,一代代文人骚客以“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以秋的多种景物组合,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又比如毛泽东从事革命,路过长沙,面对湘江生机勃勃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隐晦地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故都的秋”又有着怎样的感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教案:解读《故都的秋》的文学价值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教案:解读《故都的秋》的文学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e8a768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9.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教案:解读《故都的秋》的文学价值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散文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文章的文学价值。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话题。
2.介绍《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及其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2.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
三、分析课文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1)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散文的韵味。
(2)讨论文章的语言风格,如:平实、含蓄、抒情等。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1)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讨论文章中的象征、对比等手法,领会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课后进一步阅读和欣赏《故都的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
2.引导同学们思考文章的文学价值。
二、深入解读1.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1)从文章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分析其审美特征。
(2)讨论文章在审美教育方面的作用。
2.分析文章的文化价值(1)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等方面,分析其文化内涵。
(2)讨论文章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2.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技巧。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故都的秋》,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文章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和文学价值。
2.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技巧。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ccb15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0f.png)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对故都文化的独特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秋天的诗歌和散文,如《山行》、《枫桥夜泊》等。
(2)板书课题《故都的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故都”指的是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的秋”?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3.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如“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
”,“秋天的故都,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等。
(3)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4.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故都的秋”与一般的秋天有什么不同?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故都的秋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秋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如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
2.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故都的文学作品,如《故都的秋》、《故都的风味》等。
3.组织学生参观故都的名胜古迹,亲身体验故都的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61b838a26925c52dc5bf21.png)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2、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
2、散文的一般鉴赏。
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二、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过渡: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明确:不是。
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提问: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学生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提问: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
(板书: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提问: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小结: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
(板书:味)三、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过渡:那么,北国之秋为什么让作者魂牵梦绕呢?是故都的哪些秋景使作者难以割舍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作者所描写的故都秋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133f18cc1c708a1284a44b4.png)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能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说教学反思《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的抒情散文,具有无限的张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意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相互交流探讨
教学设计
课题
故都的秋
学 科
高中语文
年 级
高一年级学生
教师
教师单位
年度
获奖等级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能否按时完成课文预习
课堂交流是否积极踊跃
课后作业是否能按时完成
能力
能否把握散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能否把握作者的情感
能否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完成学案作业评价表,根据自我评价,找出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努力的方向。
附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重视标题的理解,抓住散文鉴赏的灵魂,是散文鉴赏方法之一。培养学生散文阅读的整体观,并学会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三)品读鉴赏
◆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赏析《秋晨静观》图,分析“清、静、悲凉”的特点。
◆自主赏析: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景物描写,反复朗读,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这些景物怎样的特点蕴含着怎样的情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细品秋味。
设计意图:注重导入情景的创设,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其迅速进入情境,温故(从赏秋、乐秋,悲秋诗句)而知新(感知本篇是表达何种情感),也为学习本文奠定良好的氛围。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97837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5.png)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课 《故都的秋》教案
![(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课 《故都的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9a9b97ad51f01dc381f14e.png)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的完美融合与统一,理解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的完美融合与统一,理解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以语言鉴赏为突破口。
2.重视诵读美读。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文章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的特点,以及揣摩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设疑讨论4.重点品读“清晨静观”和“秋风秋雨”两段,这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融情入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拟写导语来引入课题(板书)。
学生可能会写的形式如下,要及时鼓励。
⒈设问式⑴你来了解过秋天的韵味吗?⑵当秋天到来时,你感受到了什么?⑶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⒉诗歌创设情境式⑴《诗经》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⑵杜牧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⑷杜甫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⑸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⑹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醉。
⒊对比式⑴春秋对比春让人满怀希望,朝气蓬勃;秋让人平心静气,深思回味。
⑵不同心境对比刘禹锡:自古悲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毛泽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
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学生想法可能很多,教师会有估计不到之处,精彩导语可在教学后记中补记)二、分析文题提问:将“故都”换为“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明确:“秋”------表明描写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5665991711cc7930b71625.png)
诵读法、合作讨论、讲解
总 课 时
2课时
本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徜徉在秋韵里,看着秋色、听着秋声,往往会引发人们无限的感慨;秋天,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不同的心态对秋有不同的感悟。
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对生命的旷达和乐观;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就了一代伟人的雄心和壮志;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传递出了无尽的思念。今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又是什么样的情思?
3.“秋蝉悲鸣”图:
能听见处处蝉鸣声,写出静;秋蝉衰弱的声音给人悲凉之感。
秋风骤起,寒蝉就再也无力长鸣了,偶尔有几声短促的凄厉叫声,悲吟着自己生命的消歇。也预示着愁苦的心情。 秋天里寒蝉凄切的鸣叫声,确切地说,就是深秋万物肃杀的一曲悲歌。
历朝历代的骚人墨客,旅人怨妇,潦倒的官绅,受迫害的“罪人”,都曾经被这凄凉的蝉声触动起悲秋的情怀。
能够从画面中感知秋意。
明确:
1.写景的角度(之一)
2:景与情的关系。
了解客观景物带有主观感情的原因。
课堂小结
本课时有三个任务点:
1.本课时通过品味五幅秋景图,感知作者笔下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2.掌握描写景物可以从声、色和味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地地描写。
3.客观景物带有主观感情的不仅与作者的时代背景有关,还与文化影响、个人的气质、人生经历有关。
科目
语文
年 级
高一
授课教师
课题
故都的秋
时间
课标要求
阅读散文等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教案: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教案: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8f3052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a.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教案: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其与主题思想的关联。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三、教学难点1.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故都?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秋”具有哪些特点?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写。
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与主题思想的关联。
三、课堂讨论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秋”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相似之处?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主题思想。
二、拓展阅读1.学生阅读与《故都的秋》相关的文章,比较不同作者对秋的描绘。
三、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以“秋”为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主题思想和拓展阅读。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读后感。
2.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写一篇关于课文象征手法的分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教师给予关注和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深入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b5909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3.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都的秋》,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讨论文章的主题、情感、写作手法等;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4.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合作探究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进行深入分析;3.写作训练让学生以“我的故都”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内涵;3.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都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融入自己的写作中。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作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写作训练等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09d193002020740be1e9bf5.png)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3篇
![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36e45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1b.png)
必修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散文的形和神2、散文的景和情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明确:味。
(板书)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
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二)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2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2)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2第一单元故都的秋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3d50c4efbb4cf7ec4afed08a.png)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一、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
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词曲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诗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词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文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
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追随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走进独领20世纪30年代咏秋散文风骚的《故都的秋》。
二、题解:“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75530f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5b.png)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5篇)《故都的秋》教案 1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2、诵读评价: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
你能接着说下去吗?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1.2《故都的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61218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0.png)
《故都的秋》教课方案一、教课内容剖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 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睁开想像的翅膀,领会大自然,感觉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地。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点的散文,表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凄凉”,描述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经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景)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满地交融在一同。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行忽略,所以,持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睦一致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虑。
二、学生学习状况剖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课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要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课对象是民办一般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才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觉过散文的语言美、境界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线,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一定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检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逗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想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足指引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盛情境,培育学生拥有安静的、适合采取美的事物的气度。
三、设计思想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育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
教课着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己一般话过二甲及善于朗诵的优势,创建优异的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7篇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894bf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b.png)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名字。
教师给名正音。
3、简介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解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解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现代散文的名篇。
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
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鉴赏品味语言,赏析作者的情感。
此文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根据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
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
面对秋景,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因此,要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产生悲凉之情的原因。
(提示: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正因为他有如此生活经历,因此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五、教学过程导入: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
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这些诗词的作者借秋景尽情抒发了他们的情感,有的惆怅落寞,有的乐观旷达。
比如,《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惆怅落寞的思归情感,秋味是悲凉的;《赤壁赋》表现的是被贬文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秋味是淡雅的;《沁园春长沙》体现的是一代伟人昂扬向上的政治理想,秋味是豪迈的。
这些写秋的诗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都是情景交融、情景浑然一体的佳作。
面对秋景,郁达夫先生又是如何描摹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文本解读(一)学习第一部分(合作探究)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故都的秋的?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信息筛选、合作探究)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提问: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1)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3)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清)冷色调。
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味:破墙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小结: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4)讨论: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外诗人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提示:联系记叙描写中的议论的作用思考)明确: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本段从对故都的秋的记叙深化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
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在增添了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
(三)学习第三部分合作探究1.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作者在对比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两段主要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通过对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明确:句中的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拓展探究1.如何理解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花色“以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明确:因为蓝色和白色为冷色,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为暖色。
2.枣子为红色,作者为什么选来作为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特点之景物?明确:因为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的枣子颜色为“淡绿微黄”,表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和作者的心境。
3.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但作者不展开写北平的名胜,只选取上述平常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选取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的,秋声是寂静与落寞的,秋味是悲凉的,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拓展延伸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答:颂秋。
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七、课堂小结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
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八、作业设计读《秋颂》,体会文章的“行”和“神”的关系,品味作者的感情。
九、板书设计故都的秋郁达夫第一部分(1-2):赞秋北国秋感:“清”“静”“悲凉”江南秋感:慢、润、淡第二部分(3-12):绘秋“小院秋晨”色冷色调。
“秋槐落蕊”声寂静与落寞“闲话秋凉”味悲凉“秋果胜景”第三部分(13-14):恋秋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总结: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抒发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十、教学反思解读名家经典,最忌讳的就是将文章内容人为的割裂,其实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本文《故都的秋》,如果仅是通过“小院秋晨图”等5幅图的连接来解读故都秋特点的话,不仅将文章有机的整体割裂了,也体会不到作者匠心独具的选材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的选材,才能真正体味出《故都的秋》中那种浓浓的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韵味。
当然也只有知人论世,才能够真正解读懂作者景语中寄寓着的情语。
但这还远没有结束,语文教师应该时刻保有给学生种下一颗读书种子的信念,所以有必要给学生留下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推荐书目,让愿意读书的学生能够走进文学的世界,用心灵去感知那份灵魂的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