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半似狂生半腐儒
大师林语堂简介分析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闽南 文化研究会
他的童年
• 山乡孩子,快乐童年 • 林语堂(1895---1976年),幼名和乐,诞生 闽南漳州平和县坂仔村,鼓浪屿 • 父林志诚是第二代基督徒,24岁牧师。精力充 沛,活泼乐观,幽默成性。 • 母杨顺命,生八子,个个聪明。 • 五子和乐是家里“辩论大王”
林语堂与鲁迅
•
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 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 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我请鲁迅至厦门大学,遭 同事摆布追逐,至三易其厨,吾尝见鲁迅开罐头在火酒炉上以火腿煮水度日,是 吾失地主之谊,而鲁迅对我绝无怨言是鲁迅之知我。《人世间》出,左派不谅吾 之文学见解,吾亦不愿牺牲吾之见解以阿附初闻鸦叫自为得道之左派,鲁迅不乐, 我亦无可如何。鲁迅诚老而愈辣,而吾则向慕儒家之明性达理,鲁迅党见愈深, 我愈不知党见为何物,宜其刺刺不相入也。然吾私心终以长辈事之,至于小人之 捕风捉影挑拨离间,早已置之度外矣。
• 1932年,上海开明出版社 出版《开明英文读本》《开明英文文法》 《语言学论丛》三册,供初中学生使用,被称“版税大王”,靠版税 写作收入过舒服日子。 • 1946年林语堂在一连七八本畅销书,十几万美元的财产,他开始研究 痴迷很久的中文打字机,他要发明一部人人可用,不学而能的中文打 字机,耗时三年,吞噬了他全部财产,向银行借了大笔钱才完成发 明——明快打字机虽成功,但因内战无人投产 • 1972年《当代汉英辞典》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工程巨大耗时五年, 日夜赶工,失去健康。
京华烟云剧照
散文家
•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提倡“自由思想, 独立判断”鲁迅 语丝社的战斗的檄文,三一八惨案,不 再赞同周作人的“费厄泼赖”精神,同意鲁迅“打落水狗” 的道理作《闲话与谣言》《讨狗檄文》《论泛赤化与丧家 之狗》赞同揭竿而起,少作揖让的土匪精神,反对倚门卖 笑双方讨好的“学者”风度。 • 但林语堂认为文学只能是个人的事,不可充作政治武器, 而醉心晚明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散文 • 1、将英文humour译成幽默,加以提倡“谑而不虐”即开 玩笑不致使人难堪。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提倡幽 默 • 2、提倡闲适小品。1934年创办《人间世》林语堂在发刊 词上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为人间 世。”《我怎样刷牙》《我的戒烟》 •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 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 3、中西比较的眼光——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 文章
林语堂作品简介
林语堂作品简介1京华烟云作者: 林语堂简介: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三⼤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2风声鹤唳作者: 林语堂简介: 《风声鹤唳》是林语堂《京华烟云》续篇,与《京华烟云》《朱门》⼀起并称为“林语堂三部曲”,可说是他的⼩说代表作之⼀。
《纽约时报》将之誉为中国的《飘》。
抗⽇战争时期3⽣活的艺术作者: 叶⾈简介: ⽣活中,我们常常为诸多复杂的问题和难题烦恼不已,为找不到⾼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式⾃责灰⼼。
⾯对⼀⼤堆接踵⽽⾄、新鲜奇异的⽣活难题,我们不是被动地应付,就是选择了逃避,有⼈感叹⽣活不易、⽣活维艰,有⼈抱怨⽣活处处在欺骗⾃⼰、为难⾃⼰…… 其实,并⾮⽣活处处和你为难,不是⽣活欺骗了你,也不是⼈际关系如何复杂,⽽是你没有去思考⽣活,还不懂得学会如何借助和运⽤思考⼯具去解决⽣活中的难题。
本书以显微镜般的观察聚焦⼈们⽣活的重⼤环节,从⼈性、情绪、⼼态、得失、说话、沟通、形象、交际、学习、爱情、婚姻、消费等⽅⾯,总结出了55个强⼤的⽣活思考⼯具,教你打破思考的局限,克服思考的障碍,学会创造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并有效地解决⽣活中的问题,创造美好如意的⽣活!4苏东坡传作者: 林语堂简介: 苏东坡虽⽂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融儒、释、道于⼀体,诗、⽂、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中国其他的诗⼈更具有天才的多⾯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花妙笔将⼀位⽂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娓娓道来,⼀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也清晰地浮现在⼈们的眼前。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之二——隐士与隐士文化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几年官,又去隐居, 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王蒙的画……………………………………………………….. 董其昌……...……………………………………………………………..…….
5.隐于朝,如东方朔。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做官不问政事,“居 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国学与我们的时代系列之二
山阳十方书院 南华生 qq群:48818588
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虚名薄利不关愁, 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评议前王并后帝,分真伪,占 据中州,七雄扰扰乱春秋。兴亡如脆柳,身世类虚舟。见 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那逃名无数。霎时新月下长川, 江湖变桑田古路。讶求鱼缘木,拟穷缘择木,恐伤弓远之 曲木。不如且复掌中杯,再听取新声曲度。
作 者 : 卢 藏 用
夜 宴 安 乐 公 主 宅
以 用 语隐 送马高的 之承士终 隐求 ,祯被南 逸高 指亦聘山 》官 着被,隐 记, 终征授居 ,如 南召官, 卢唐 山而左等 藏代 云坚拾待 用的 这: 持 遗 朝 考 卢 就“ 不 。 廷 中 藏 是此 仕 后 征 进 用 “中 , 来 召 士 。 终大 欲 , , , 刘 南有 归 另 后 先 肃 捷嘉 山 一 来 去 《 径处 , 隐 果 长 大 ”。 卢 士 然 安 唐 。” 藏 司 以 南 新 ·
8.
9.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 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 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 但他终生都忠于明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
10.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山,等不到就 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的刘基等。
作家林语堂吾国吾民语录_经典语录
作家林语堂吾国吾民语录《吾国与吾民》是20xx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林语堂。
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作家林语堂吾国吾民,希望你喜欢。
作家林语堂吾国吾民语录1) 吾们同一个时间生活于感觉生活与精神生活,如觉并无不可避免的冲突。
因为人类精神乃用以美饰人生,俾襄助以克服吾们的感觉界所不可避免的丑恶与痛苦,但从不想逃免这个现世的生命而寻索未来生命的意义。
——林语堂《吾国吾民》2) 晋时有位女书家,世称卫夫人,王羲之尝师事之,她在论述书法时这样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林语堂《吾国吾民》3) 凡失于分析者,辄成就于综合。
——林语堂《吾国吾民》4) 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
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
——林语堂《吾国吾民》5) 许多中国老太太颇有意于巴结菩萨,却是舍不得肉食,便在另一个方式下应用中庸之道,那便是间续的有定期的吃蔬斋,斋期自一日至三年不等。
——林语堂《吾国吾民》6) 一切智慧之极点,一切知识之问题,乃在于怎样使“人”不失为“人”和他的怎样善享其生存。
——林语堂《吾国吾民》7) 它教训人们愉悦地静听雨打芭蕉,轻快地欣赏茅舍炊烟与晚云相接而笼罩山腰,留恋村径闲览那茑萝百合,静听杜鹃啼,令游子思母,它给予人们以一种易动怜惜的情感,对于采茶摘桑的姑娘们,对于被遗弃的爱人,对于亲子随军远征的母亲和对于战祸蹂躏的劫后灾难。
总之,它教导中国人一种泛神论与自然相融合:春则清醒而怡悦;夏则小睡而听蝉声喈喈,似觉光阴之飞驰而过若可见者然;秋则睹落叶而兴悲;冬则踏雪寻诗。
——林语堂《吾国吾民》8) 只有人,才知道知识的宝藏,只有读书人才知道历史和法律,也只有读书人才知道怎样在诉状中机巧地运用字句,以一字而杀人。
——林语堂《吾国吾民》9) 人文主义好比是个家庭主妇,宗教好比女修道士,自然主义好比卖婬的娼妓,三者之中,主妇最为普通,最为淳朴,而最能满足人类,这是三种生活方式。
林语堂苏东坡传摘抄赏析
林语堂苏东坡传摘抄赏析1.【问题】林语堂苏东坡传摘抄赏析【答案】林语堂苏东坡传摘抄赏析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1、东坡,一生闪耀,一生流离。
——林语堂《苏东坡传》2、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林语堂《苏东坡传》3、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林语堂《苏东坡传》4、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林语堂《苏东坡传》5、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6、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林语堂《苏东坡传》7、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林语堂《苏东坡传》8、延缓年老展长青春的第一条规矩,是避免一切情绪上的烦扰。
——林语堂《苏东坡传》9、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
——林语堂《苏东坡传》10、所有的婚姻,都是缔构于天上,进行于地上,完成于离开圣坛之后。
——林语堂《苏东坡传》11、灵魂之自在确与身体之自在有关联。
人若不能控制身心,便不能控制灵魂。
——林语堂《苏东坡传》12、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变化,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林语堂《苏东坡传》13、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之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
——林语堂《苏东坡传》14、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15、出外旅行的人,极其所能,也只有把自己的安危委诸天命,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林语堂《苏东坡传》16、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但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大事则少而经久不见。
——林语堂《苏东坡传》17、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
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18、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林语堂语录
林语堂语录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领域文学巨匠的作品吧。
林语堂语录大全1、彻悟与痛苦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2、稀罕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中国就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损害,却具有统治阶级的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3、倘无幽默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4、倘无女子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
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
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
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
5、人之渺小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
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6、悠闲的情绪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
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7、快乐哲学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8、笔和锥作家的笔正如鞋匠的锥,越用越锐利,到后来竟可以尖如缝衣之针。
但他的观念的范围则必日渐广博,犹如一个人的登山观景,爬得越高,所望见者越远。
9、与古人面谈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
10、警醒迟钝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
林语堂名言,半半人生!
林语堂名言,半半人生!
1、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
2、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
3、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4、人生的大骗子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名、利、权。
5、赏玩一样东西中,最紧要的是心境。
6、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
7、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者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
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
8、文明可以改变爱情的方式,却永远不能扼杀爱情。
9、读书不可以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义。
10、读书是至乐的事。
11、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12、享受悠闲的生活决不需要金钱。
有钱的阶级不会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
林语堂经典语录集锦
林语堂经典语录集锦林语堂经典语录 11、享受悠闲的生活决不需要金钱。
有钱的阶级不会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
2、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3、人生是残酷的,一个有着热烈的、慷慨的、天性多情的人,也许容易受他的比较聪明的同伴之愚。
那些天性慷慨的人,常常因慷慨而错了主意,常常因对付仇敌过于宽大,或对于朋友过于信任,而走了失着。
人生是严酷的,热烈的心性不足以应付环境,热情必须和智勇连结起来,方能避免环境的摧残。
4、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5、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
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6、谈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
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
“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
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
使伟人和匹夫显然不同的,往往是精力元气上的差异。
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
人在世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
7、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8、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9、偶尔他们的船驶过一个孤立的茅屋,只见那茅屋高高在上侧身而立,背负青天,有时看见樵夫砍柴。
看那茅屋孤零零立在那里,足可证明居住的人必然是赤贫无疑,小屋顶仅仅盖着木板,并无瓦片覆盖。
苏东坡正在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然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自己盘算,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铐镣的夹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论林语堂的“半半哲学”及其翻译理论
( )一捆矛盾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半半 ”哲学
他在事业与消遣 ,应酬与燕居,守礼与陶情 ,拘礼 与放纵之间找到了和谐的 “ 半字 ”旋律。 ( 三)中西互补 ,儒道融合
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中一个 复杂的存在,
“ 矛盾”的体验于他并不陌生。在 《 八十 自叙》里,
林语堂就 曾云 : 我 只是一 团矛盾而 已, “ 但是我 以自 我矛盾 为乐。 他一生确实处在各种矛盾之中, ” 而且
办 《 宇宙风 》半月刊 ,提倡 “ 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 为格凋 ”的小 品文 。此后他 用英文写就 的 《 生活 的艺 术》( h p r neo vn )及其仿 《 T ei ot c fii m a l g 红楼梦》长篇小说 《 华烟云 》( metnP kn ) 京 Mo n eig等都成为全美 i
论林语 堂 的 “ 半半哲 学 "及其翻译理论
熊宣东 范雄飞 2
(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1
2 、川北 医学院,四川 南充
6 05; 104
670 ) 3 0 0
苏东坡传佳句摘抄赏析
苏东坡传佳句摘抄赏析1.苏东坡传的好词好句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是看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之后,更深地理解认识了这位诗人。
以下的摘自余秋雨的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
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林语堂对苏东坡传的经典语录
林语堂对苏东坡传的经典语录林语堂对苏东坡传的经典语录一、引言在我国文学史上,苏东坡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巨匠。
他的诗文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苏轼一人,当世无二”。
而林语堂,作为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他的作品中也不乏对苏东坡的评价和借鉴。
他对苏东坡传的经典语录,不仅展现了他对苏轼的钦佩之情,也反映了他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
二、对苏东坡传的经典语录的解读1. “东坡之才有人,然莫不书故也。
”这句语录表达了林语堂对苏东坡才华的赞赏,认为他的才华源自于对古书的研读和借鉴。
林语堂认为,苏东坡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巨匠,是因为他对古代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承袭。
这也启示我们,在学习文学创作时,需要扎实的古代文学功底,才能有更高的创作境界。
2. “苏东坡之作品,有象先秦诗意,亦有余宋书气。
”林语堂在这句话中对苏东坡的作品进行了概括性的评价。
他认为苏东坡的作品既有先秦诗的意境,又兼具宋代文学的风范。
这种多元化的文学传承,是苏东坡文学成就的重要原因。
林语堂通过这句话展现了对苏东坡文学的多维度理解,也提醒后人在文学创作中要注重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3. “方所以苏东坡传传为我国文名之最快退者。
”这句话中,林语堂对苏东坡传书的评价显露出对苏东坡文学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苏东坡传在我国文学名作中的地位逐渐退居次要位置,这或许是因为苏东坡的作品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意义逐渐被淡忘。
但林语堂也希望通过对苏东坡传的研读,能够重新审视苏东坡及其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林语堂对苏东坡传的经典语录,是对苏东坡以及我国文学传统的深刻思考和评价。
在我看来,苏东坡的文学价值确实不可小觑,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所表达的对苏东坡传的认识,也引发我对我国文学传统的深刻思考,让我对苏东坡及其作品有了更为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苏东坡传林语堂摘抄赏析
苏东坡传林语堂摘抄赏析苏东坡,一位我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
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真实的苏东坡形象。
本文将摘抄书中的经典语录和好句,与大家共同赏析这位文学巨匠的人生智慧。
一、关于人生哲理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林语堂在书中引用此句,表达了苏东坡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人生在世,如同飞鸿踏雪,留下的痕迹很快就会被时光抹去。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应把握当下,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出自苏东坡的《赤壁怀古》。
林语堂认为,这句话展现了苏东坡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二、关于文化艺术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这句话是林语堂对苏东坡文化艺术成就的评价。
苏东坡擅长诗、词、赋、论、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他的作品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与朱元思书》。
林语堂认为,这句话体现了苏东坡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当与时俱进,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
三、关于友情与亲情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诗出自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苏东坡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林语堂在书中提到,苏东坡一生重视友情和亲情,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与祝福。
2."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与子由书》。
林语堂认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苏东坡对兄弟情谊的珍视。
他希望与弟弟苏辙携手共进,共同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
总结: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苏东坡形象。
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
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
出自林语堂所作的《四十自叙》林语堂的得与失胡吉安林语堂在他“四十自叙”中写道:我生今年已四十,半似狂生半腐儒。
卸下洋装留草履,洋宅窗前梅二株。
人亦要做钱亦爱,踯躅街头说隐居。
论语办来已两载,笑话一堆当揶揄。
胆小只评前年事,才疏偏学说葫卢。
经济中绝走德国,莱比锡城识清儒。
回国中文半瓶醋,乱写了吗与之乎。
幽默拉来人始识,音韵踢开学渐疏。
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
林语堂的自画像,是客观公允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他的窗口。
林语堂与鲁迅相比,同为文人,但世界观、人生观截然不同。
前者消极避世,后者自觉投身革命洪流。
前者关注个人与家庭得失,后者以国家民族为己任。
前者“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后者为自由民主终生奔走呼号。
人生逃避不了社会,社会必定塑造人生。
一个不愿入世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他的性情免不了是怪怪的,甚至是别扭的。
林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读书情有独钟,也有一定的鉴赏力。
但,他人生观决定了不可能有大的建树。
他有些独到的认识,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落脚点,就只能自视甚高,故意卖弄了。
他的文字,往往故弄玄虚,个性张扬,而缺乏实际。
随兴所至,思想便风生水起。
不知他外文水准怎样,他的中文,沉闷晦涩,实在难读。
他下笔就“中国”,俨然一个中国通,其实一知半解,根本弄不明白。
他出身福建龙溪,对外国人有资格讲中国;他留学美国和德国,对中国人有资格讲外国。
这是他的隐身术。
在西方生活时间长了,骨子里就产生出民族的自卑与偏见,瞧不起中国人,也瞧不起外国人。
他也讲一点人权,但只要与政治沾边,就噤若寒蝉,立即住口。
窃以为,林语堂人生最大的败笔,就是亲手写出“鲁迅之死”。
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也断绝了自己的退路。
也不知他忏悔过没有。
他是寂寞的一生,也是失意的一生!。
作家林语堂的作品语录摘抄
作家林语堂的作品语录摘抄1 伟大的智慧所产生的伟大文艺,予人以一种虱子戏一样的异样诙谐的印象。
——林语堂《吾国吾民》2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3 中国式的判断,可以立一个万应的公式:即“A是对的,B亦未尝错”。
——林语堂《吾国吾民》4 心浮气燥对心神有害。
正在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一个万恶不能入侵的世界,自然是一个使人乐观奋斗的美好世界,自然活在如此的一个世界的人会有勇气,能奋斗,也能忍受。
——林语堂《京华烟云》5 我想苏夫人的这种智慧是自“君子之交淡如水”得来的——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
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朋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情信而不疑,谁也不需要什么。
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林语堂《苏东坡传》6 大概英国式的陶养,性格越养越刚,中国式的陶养,越养越柔,到了优柔寡断的地步,已经德高望重了。
——林语堂《林语堂散文》7 女人的美不是在脸孔上,是在姿态上。
姿态是活的,脸孔是死的,姿态犹不足,姿态只是心灵的表现,美是在心灵上的。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8 吾们畏怕不规律,吾们甚至畏怕颜色,吾们于是发明了“灰黄色”这一辞来形容吾们的生活。
——林语堂《吾国吾民》9 不要等待,真正属于你的机遇不多,行动永远比幻想重要;不要抱怨,要直面矛盾和问题。
怨天尤人只能证明你的无能;不要滥交,有仨俩知己足矣,别妄想和谁都要成为朋友;不要浮躁,有空去旅行,去读书,用环境陶冶身心,用知识充实灵魂;不要后悔,只要是你选择的,就算再艰难再无奈,也要咬牙走下去。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10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
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林语堂金句摘抄
林语堂金句摘抄1.女人的美不是在脸孔上,是在姿态上。
姿态是活的,脸孔是死的,姿态犹不足,姿态只是心灵的表现,美是在心灵上的。
2.我是个极端摩登的人。
没有人可以说我守旧。
我不懂遵守旧历,而且还喜欢倡行十三个月的年历,每月只有四个星期或二十八天。
换句话说,我的观点很科学化,很逻辑化。
就是这点科学的骄傲,使我在过新年时大失所望。
每人都假装着庆祝,一点没有真感情。
3.全人类的某种天性,总喜欢揭露伪善者的内幕。
4.写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写出不朽的佳作。
一个人写诗只不过是为了记下一段有意义的时刻,或记下个人的情感以及帮助人们来享受自然。
5.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幽默。
6.女人是水,男人是泥,水渗进泥里,把泥塑造了,泥吸收了水,使水有了形体的寄托,使水可以在这形体里流动着,生活着,获得了丰富的生命。
7.一位现代中国大学教授说过一句诙谐语: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
在这种意义上说来,世间没有一个人会感到绝对的满足的。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8.人生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在这人面前,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暴露弱点,可以是全身弱点,这是很大的解放。
9.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
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10.命运制于饥荒,非吾们人类所能自决。
当其为饥饿所严重压迫,尚有何物不可食者。
11.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如果我们失掉了思想自由,那还不如匍匐而行,承认两足走路是一个错误,而回返到三万多年前的原来姿势。
12.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
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13.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
林语堂读透《半半歌》(上)
林语堂读透《半半歌》(上)林语堂读透《半半歌》(上)生活的最高典型应属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
一首28行的小诗(李密庵《半半歌》)把这种理想很美妙地表达了出来……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
他很欣赏《半半歌》所描画的那种自然放浪的生活。
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
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摹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
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
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
所以,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我以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
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
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
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有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史够摆满屋里的壁炉里;书也读读,可是不能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稿件一半被录用一半退回--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是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这种生活理想很美妙的表达出来: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扇免翻覆,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所以,我们如把道家的现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念配合起来,便成中庸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半似狂生半腐儒
作者:暂无
来源:《检察风云》 2014年第13期
过去曾有人说林语堂最大的本领是,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
现
在看来,有如此优美的文字与专业水准,又是情趣高超的大学者,读到他的书,爱好中国文化
的西方读者真有福了。
文·图/管继平
管继平,笔名推仔、易安阁。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
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九三书画院秘书长等。
少小爱文辞,对传统文化颇为倾心。
除书法篆刻创作之外,近些年以民国文人的书法、印
章为研究主题,出版多部专集。
如今我们常说到的“幽默”一词,首先要感谢林语堂先生,因为当年正是他最初将英文humour翻译成“幽默”的。
在之前曾也有人翻成“语妙”、“诙摹”等,但都不及他的“幽默”来得幽默。
林语堂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提倡幽默、闲适以及“性灵文学”的作家,在上世纪的30年代,他陆续创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刊物,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风格,他时常说:世俗人间,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被人家笑笑。
所以,在我年轻时的读书印象里,我总觉
得林语堂是和梁实秋一类的作家,他们的为人品性都非常的绅士,他们的为文又非常的轻松好读。
不过,尽管林语堂先生是大力倡导幽默的作家,但相比之下,真正文章幽默的我倒还是以
为梁实秋先生更胜一筹。
当然,两人都是受英美文学的影响,都有相类似的学习背景,而且我
甚至还发现,他们的书法风格也有不少相类似之处呐。
尽管两人都不以书法鸣世,但他们对书
法艺术却均有专门的研究,谈起书法来,都非常的专业与内行。
1895年生于福建南部沿海山区一个基督教家庭的林语堂,自幼所接受的是西方思想文化的
熏陶和影响。
他的父亲为乡村基督教牧师,生性开朗幽默,爱说笑话,所以也为林语堂日后成
为文坛上的“幽默大师”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林语堂的青少年时期,所读的都是教会学校,直
至1916年他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才发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竟相当的缺失,虽知道使巴勒斯坦的古都耶利哥城陷落的约书亚将军,却不知道孟姜女的眼泪也冲倒了一段万里
长城。
于是,他又重新开始,从读《红楼梦》开始,恶补传统国学。
难怪林语堂曾在上海某大
学演讲时说,人生在世,起初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时又以为什么都知道,晚年时方觉悟其实不知道的还太多。
林语堂先生曾写过好几篇“自传”的文字,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有《四十自叙》、《八十自叙》以及用英文写的《我的自传》等,“我生今年已四十,半似狂生半腐儒。
一生矛盾说不尽,心灵解剖亦糊涂……”他的《四十自叙》,便是以这样一首长诗开始的。
但尽管他的“自传”
写了好多种,可是,文中谈他少年如何发愤读书的事例却很少,谈如何临池写字学画的故事更
是一片空白!然而,文人的雅逸、冲淡之气自不消说,即便是线条、用笔乃至章法均也大有可
观之处,真不知他是于何时下的苦功?
对于书法,林语堂在后来的文章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曾有一篇幽默的文章《假如我是
土匪》,文中他竟将写好书法作为土匪首领的“第一件”要务。
他说想要自一个土匪做到显祖
荣宗的模范人物,必要的条件是学得一手好书法,而又能拟得体动人的通电。
但后者可以花钱
雇一位举人代拟,可题签联对则不好意思叫人代题。
当“我夺了几个城,掠了一州府,自然有
许多人来请我题匾额写对联了。
这时就要见出你的高下……”于是他认为:“书法是半世的事业,学习要早。
”
他曾说过,一切艺术问题都是气韵问题,我们可以说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也可以说直到目前,西洋艺术中的气韵还未能取得主宰之地位,而中国绘画则常能充分运用气韵的妙处。
林语堂1936年起在美国居留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主要以英文写作,向欧美读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曾自拟一副对联,来描写他做学问的取向,曰: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据说,他的书房“有不为斋”曾挂有此联,乃梁任公之手笔也。
在美国,林语堂以一本《生活的艺术》而名声大噪,这本以英文著述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和文化艺术,一度成了风行欧美的畅销书,竟达四十多次重版。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了不少介绍中国书法的文字,如今又被译回中文,读后令我对林先生的书法艺术理论造诣不得不惊叹。
试看我随意摘录的一段:书法艺术表现出气韵与结构的最纯粹的原则,其与绘画之关系,亦如数学与工程学天文学之关系。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它的笔画,它的结构只有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其真味。
……中国之毛笔,具有传达韵律变动形式之特殊效能,而中国的字体,学理上是均衡的方形,但却用最奇特不整的笔姿组合起来,是以千变万化的结构布置,留待书家自己去决定创造。
如是,中国文人从书法修炼中渐习的,认识线条上之美质,像笔力,笔趣,蕴蓄,精密,遒劲,简洁,厚重,波磔,谨严,洒脱;又认识结体上之美质,如长短错综,左右相让,疏密相间,计白当黑,条畅茂密,矫变飞动,有时甚至可由特意的萎颓与不整齐的姿态中显出美质……
我们回头来看看林语堂先生的书法,虽然他的字不是那种夸张的书法家字体,但行文之舒朗、线条之蕴藉、气质之从容。
我想,若没有相当的功力,能做到如此自然是断难办到的。
编辑:沈海晨 mapwo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