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散发射的测量方法

合集下载

管道杂散电流的检测方法和应用

管道杂散电流的检测方法和应用

4.杂散电流参数的测试4.1检测参数的选择及意义杂散电流的检测是地铁杂散电流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杂散电流的检测工作对保障地铁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

地铁杂散电流难以直接测量,一般采用间接的办法来反应杂散电流的的腐蚀情况,地铁结构与设备受杂散电流腐蚀的危险性指标是由结构表面向周围电解质的泄漏电流密度和由此引起的电位极化偏移来确定的。

而电流密度难以直接测量,只有通过测量埋地金属极化电位来判断。

因此埋地金属极化电位是杂散电流腐蚀监测中的主要参数。

埋地金属极化电位的测量采用埋参比电极的方法。

参比电极与结构钢筋之间的电位差为结构钢筋的极化电位。

由于参比电极本身存在自然本体电位,且会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在测量时要对其进行修正校准,以提高测量精度,修正方法是在列车停运时,在没有杂散电流干扰的情况下测量结构钢对参比电极的电位作为参比电极的本体电位。

为了得到极化电位的正向偏移值,自然本体电位的测量也很重要。

泄露的杂散电流引起的结构钢的电位极化偏移值,即极化电位。

应取在列车运行高峰时间内测得的半小时平均值。

对于钢筋混凝土质的地铁主体结构钢,极化电位的正向偏移平均值不应超过0.5V[32]。

从理论上讲,埋地金属结构对地电位的地应该是无限远点的大地,这在实际测量中是难以实现的,一般以就近的大地作为地。

在地铁直流牵引供电系统中,由于杂散电流的干扰作用使得接地电位发生偏移,所以不能以接地作为电压测量的基准点,需要使用合适的参比电极。

在实际测量中埋地金属结构对地电位的定义是指金属结构表面与电解质之间用与同一电解质接触的参比电极测得的电位差。

参比电极作为测量电位的传感器,其性能及其可靠性是影响电位测量的关键因素。

应具有以下特点:长期使用时电位稳定,重现性好,不易极化,寿命长,并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具有最低的内阻以降低电流通过时因电极内部欧姆压降而产生的误差,常用的参比电极有甘汞、银/氯化银、铜/硫酸铜电极。

长效铜/硫酸铜参比电极具有电压稳定、耐极化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内阻小等优点,完全符合阴极保护工程中对参比电极的要求,可以作为地铁杂散电流极化电压测量的基准。

无线电发射设备杂散发射的测试方法探讨

无线电发射设备杂散发射的测试方法探讨

1772020年34期 (12月上旬)产能经济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我国在很多工作上也有了全新的技术保障,这使得各行各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动力。

然而,对于无线电维修保障工作来讲,其自身在开展设备保养和维修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降低通信干扰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无线电发射设备可以正常运转,因此在进行维修检测的过程中,对其杂散发射测试则是一个必须进行的重点检测项目。

对此,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无线电设备杂散发射的测试方法,并希望能够以此来实现提高无线电设备的应用质量。

关键词:无线电发射设备;信号干扰;杂散发射;测试方法前言在当前阶段中,针对无线电发射设备而言,在进行检测信号干扰问题时,主要通过应用测量杂散发射仪表来实现对其数据的有效分析,因此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对于待测设备而言,必须要充分地了解相关设备的性能以及工作原理,并实现对其杂散发射测试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分析,这样才能保证在结合实际测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相关理念和技术的有效应用,这样才能保证在进行测试的过程中,可以降低由于人工操作失误而导致的不良问题。

一、无线电发射设备杂散发射的相关概述(一)带宽参考对于杂散发射电频值的检测而言,其带宽参考其实指的就是在带宽内对其电频值进行了规定。

因为在参考的过程中,其实它有一定的固定规律,并且在实际检测时,其按照表固定不变时,一般在空间无线电作业中其自身有着特定频率,这也使得在检测的过程中,就能对其进行有效识别[1]。

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在进行杂散发射标准制定时,存在着范围值波动的问题,所以这需要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进行其他辅助系统的共同测量,这样才能保证其测试的结果更加精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辅助检测时,必须要重新计算带宽参考数值,这样才能保证其检测结果的精准性。

(二)带外发射带外发射与杂散发着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因为带外发射一般是出现在带宽的外侧,而且它会在调制设备时出现多个频率的发射,所以在进行检测时,它与杂散发射有着明显性的区别。

调频广播发射机的杂散发射测试方法分析及实测应用

调频广播发射机的杂散发射测试方法分析及实测应用

调频广播发射机的杂散发射测试方法分析及实测应用一、调频广播的特点和通用要求调频广播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一)干扰能力强: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工业干扰或其他脉冲干扰,这些干扰多数是以幅度调制的形式存在。

由于调频波的幅度保持恒定,与调制信号电压的大小无关,所以,可以在接收设备内设置限幅电路,以消除幅度上的干扰,同时又不会影响到所传送的信息。

(二)没有串信现象:由于调频广播工作在超短波波段(87-108MHz),超短波的传播特点是以空间波的方式直线传播,所以调频广播的传播距离比较近,这样不同地区电台间互相干扰的可能性就减少了。

(三)信噪比高:调频广播可以利用限幅方式去除噪声,同时,在调频广播中采取了预加重和去加重技术,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的信噪比。

(四)能进行高保真广播:由于调频广播工作在超短波波段,所以带宽可以用得比较宽,这样一来音频信号的最高频率可以选用得比较高(如可达15kHz);而调幅广播由于频带宽度的限制,音频信号的最高频率比较低(≤5kHz)。

因此,比起调幅广播来,调频广播的音质要优美动听得多。

另外,由于调频广播的发射、接收系统总的信噪比好,失真小,带宽宽,动态范围大,因此可实现高保真广播。

调频广播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如覆盖范围有限、存在“门限”效应和多径失真等。

我国的调频广播分为调频单声广播、调频立体声广播、调频多路生广播和调频数据广播4种。

对于米波调频广播,其通用要求如下:调频广播的频率范围为87-108MHz。

具体从87.0-107.9MHz,按0.1MHz的频率间隔设置电台。

射频主载波的调制方式为频率调制,对应于100%调制的频偏为±75kHz;主节目调制信号为音频信号,频率上限不超过15kHz;基带信号的频率范围限制在从直流到99kHz范围内;主节目音频信号的预加重时间常数为50μs;载波频率允许偏差:发射机功率大于50W时,载波频率允许偏差为±1000Hz;发射机功率小于或等于50W时,载波频率允许偏差为±2000Hz;对于为下一级差转台提供信号的发射台或差转台,载波频率允许偏差为±1000Hz;残波辐射(即杂散发射):发射机功率大于或等于25W时,残波辐射功率应小于1mW并低于载波功率60dB;发射机功率小于25W时,残波辐射功率应小于1μW并低于载波功率40dB;同台或同塔有多套发射机使用共用天线时,其三阶互调产物小于1mW并低于各自射频主载波60dB。

杂散测试

杂散测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T8820B 无线通信分析仪: 频率范围: 30 ~2700 MHz 最大输入电平: +35 dBm (Main) 主要输入输出 阻抗: 50 Ω VSWR: ≤1.2 (<1.6 GHz), ≤1.25 (1.6 ~2.2 GHz), ≤1.3 (>2.2 GHz) 接口: N 型 基准振荡器 频率:10 MHz 电平: TTL 启动特性: ≤±5 x 10–8 ( 启动后十分钟,参考启动后24 小时) 老化率: ≤±2 x 10–8/ 天, ≤±1 x 10–7/ 年( 参考启动后24 小时) 温度特性: ≤±5 x 10–8 接口: BNC 型 输出电平 电平范围: –140 ~ –10 dBm (Main), –130 ~ 0 dBm (AUX) 分辨率: 0.1 dB 精度: < 0.7 dB ( 典型值), ±1.0 dB (–120~ –10 dBm, Main, 校准后), ±1.0 dB (–110 ~ 0 dBm, AUX, 校准后) 信号纯度 非谐波杂散: ≤–50 dBc 谐波量: ≤–25 dBc 不间断电平变化 变化范围: 0 ~ –30 dB 设置范围: 1 dB
杂散测试系统
• 传导杂散的测试系统搭建: • 需要的仪器:模拟基站,频谱分析仪 • 附件:带阻滤波器,可调滤波器,定向耦 合器,10dB衰减器,射频线,射频头。 • 辐射杂散测试系统搭建: • 需要的仪器:模拟基站,频谱分析仪 • 附件:带阻滤波器,射频线,射频头,外 置功率放大器,微波暗室。
仪器及附件的规格要求
• SRD杂散标准:ETSI EN 300 220-1;ETSI EN 300 440-1 • 2.4GHz ISM频段设备杂散标准:ETSI EN 300 328 • 杂散测试是通讯类产品必不可少的一项测 试,各国都有相应的标准。有的归类于射 频测试,有的归类于EMC测试。辐射杂散测 试更像EMC测试,而传导杂散测试一般都归 于射频测试。

TD-LTE移动基站杂散发射测试方案

TD-LTE移动基站杂散发射测试方案

TD-LTE移动基站杂散发射测试方案何占儿;王慧;陈伟【摘要】杂散发射是衡量移动基站通信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不必要的发射机引起的发射,主要包含谐波发射、寄生发射、互调产物以及变频产物,但带外发射除外.从杂散发射的测试原理入手,提出一种双工滤波器和低噪放相结合的测试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共址杂散发射测试方案,该方案能够有效避免频谱仪灵敏度和动态范围不足的局限性,同时提高了杂散发射测试的准确性.【期刊名称】《移动通信》【年(卷),期】2018(042)002【总页数】6页(P86-91)【关键词】移动基站;杂散发射;测试【作者】何占儿;王慧;陈伟【作者单位】诺基亚通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2;诺基亚通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2;杭州烈酷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9.51 引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基站密度大幅提升,电磁环境愈加复杂,而其中的无线干扰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移动基站通信性能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未来更多频段的无线基站系统将被建设起来。

由于射频发射机的内部元器件并非理想器件,存在或多或少的非线性,因此在发射载波信号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非规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即所谓的杂散发射,会对工作在其他频段的基站产生干扰。

如何准确地测试杂散发射对于净化通信环境,提升通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TD-LTE基站的射频测试已具有完善的标准测试体系和指标。

杂散发射作为移动基站射频性能的重要测试项之一,一般情况下,其辐射指标为-36 dBm。

而当LTE基站与其他GSM、WCDMA等基站共址时,其辐射指标要求很高,为-96 dBm甚至更低。

本文根据3GPP射频一致性测试协议36.141(LTE;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Base Station (BS) conformance testing)章节6.6.4,以TDLTE band40为例,提出一种由双工滤波器和低噪放相结合的测试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新型的共址杂散发射测试方案。

无线电发射设备杂散发射的测试方法探讨

无线电发射设备杂散发射的测试方法探讨

对于无线电管理工作来说,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杂散发射是产生通信干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中,杂散发射测试是一个重要的必测项目。

被过滤广告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测量杂散发射的主要仪表是扫频式频谱分析仪。

因此要正确测量出待测设备的杂散发射分量必须深入了解扫频式频谱分析仪的性能和工作原理。

参考杂散发射测试的相关标准,结合实际测试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提出了杂散发射的测试方法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杂散发射的定义根据国家标准GB/T13622-92《无线电管理术语》中3.6.9条的描述,杂散发射指的是在必要带宽之外的某个或某些频率的发射,其发射电平可降低而不致影响相应信息的传输。

它包括谐波发射、寄生发射、互调产物及变频产物,但带外发射除外。

带外发射是在调制过程产生的、刚超出必要带宽的一个或多个频率的发射,但杂散发射除外。

杂散发射的表示方法根据国家标准GB 13421-92《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电平的限值和测量方法》的规定,杂散发射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绝对电平表示法,它是以“mW”或“μW”表示的杂散发射的平均功率或波峰包络功率。

例如在GSM移动台的测试标准YD/T884-1996的8.2款中规定发射机在工作模式下在频段100 kHz~1 GHz的杂散限值为-36 dBm(相当于0.25 μW)。

另一种表示方法为相对电平表示法,它是以分贝表示的杂散发射平均功率或波峰包络功率相对于发射波峰包络功率的衰减量。

例如在调频无线电话机的测试标准GB/T15844.1-1995的5.2款中规定当发射机的载波功率大于等于25W时,基地台的杂散射频分量应小于等于70 dB。

杂散发射的测量条件和要求总的来说,测试时的交流供电电源、直流供电电源、环境条件、测试负载必须满足GB 13421-92中5.1.1款的规定。

具体实验中一般应注意满足以下几个重要条件:(1) 温度: 15℃~35℃;(2) 相对湿度: 45%~75%;(3) 大气压强: 86 kpa~106 kpa;(4) 电源: 直流电源电压为规定值±2%,交流电源电压为标称值±2%,交流电源频率为标称值±1%;(5) 测试应在屏蔽室内进行。

杂散发射的测试及抑制方法

杂散发射的测试及抑制方法

关于杂散发射Auhq 2005-06-15杂散发射可以理解为谐波分量,比如GSM900的2次谐波分量在1.8G,3次谐波分量在2.7G,等等。

杂散发射的测量通常在0-6GHz之间测量,在1GHz到4GHz处应小于30dBm,GSM规范里有相应的规定。

杂散发射在两种模式下测量,一种是传导模式,一种是辐射模式。

而每一种模式下又分为信道模式(Traffic)和空闲模式(Idle),通常信道模式的值会大于空闲模式。

标准以下四张表是在四种模式下GSM标准规定的杂散发射功率限值:功率电平(dBm)频率范围GSM 900MHz DCS 1800MHz 100KHz~1GHz -36 -36 1GHz~12.75GHz -301000MHz ~1710MHz -301710MHz ~1785MHz -361785MHz ~12.75GHz -30图表 1 传导型杂散发射,MS被分配一个信道(Traffic,通常是62信道,902.4MHz)频率范围功率电平(dBm)100KHz~880MHz -57 880MHz~915MHz -59 915MHz~1000MHz -57 1000MHz ~1710MHz -471710MHz ~1785MHz -531785MHz ~12.75GHz -47图表 2 传导型杂散发射,MS处于空闲模式(Idle)功率电平(dBm)频率范围GSM 900MHz DCS 1800MHz 30MHz~1GHz -36 -361GHz~4GHz -301000MHz ~1710MHz -301710MHz ~1785MHz -361785MHz ~4GHz -30图表 3 辐射型杂散发射,MS被分配一个信道(Traffic,通常是62信道,902.4MHz)频率范围功率电平(dBm)30MHz~880MHz -57 880MHz~915MHz -59 915MHz~1000MHz -57 1000MHz ~1710MHz -471710MHz ~1785MHz -531785MHz ~4GHz -47图表 4 辐射型杂散发射,MS处于空闲模式(Idle)杂散发射的产生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1.电路Layout过程中EMC考虑不够(主要指射频部分);2.天线失配;3.PA不正常工作;4.结构设计造成的杂散过大。

杂散发射的测定方法

杂散发射的测定方法

杂散发射的测定方法简介杂散发射是指在电子设备中产生的非意图发射信号。

准确测定设备的杂散发射是保证其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步骤之一。

本文档将介绍杂散发射的测定方法。

测定设备进行杂散发射测定时,可以采用专用的测量设备。

该设备应具备以下特征:- 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以确保能够准确测量微弱的杂散发射信号;- 宽频率范围,以涵盖设备可能产生的不同频率的杂散发射;- 快速响应时间,以捕捉瞬时的杂散发射信号。

测定步骤进行杂散发射测定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设置测量环境确保测量环境符合标准要求。

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应尽量降低,以避免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 连接设备将待测设备与专用测量设备相连。

确保连接正确可靠,避免信号衰减或失真。

3. 预热设备根据设备的要求,进行适当的预热时间,以确保设备处于稳定工作状态。

4. 开始测定触发专用测量设备开始测定。

设备将记录并分析待测设备产生的所有杂散发射信号。

5. 分析结果根据测定结果,分析设备的杂散发射情况。

确定是否存在异常或超出规定范围的杂散发射。

6. 优化设备如有必要,根据测定结果进行设备优化。

通过改进设计或减少干扰源,降低杂散发射的水平。

测定结果报告完成杂散发射测定后,应根据测定结果生成报告。

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测定设备的详细信息;- 测定环境的描述;- 测定步骤和参数的说明;- 杂散发射测定结果的数据和分析;- 设备优化建议(如适用)。

结论杂散发射的测定方法是保证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重要步骤。

通过准确测定设备的杂散发射,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确保设备在工作中不会产生不必要的电磁干扰。

杂散发射限值

杂散发射限值

杂散发射限值杂散发射限值在现代社会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普及,而这种技术会产生电磁波辐射,从而给人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因此,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出台了杂散发射限制标准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杂散发射的概念、作用、测试方法、以及限制标准的制定等方面的内容。

一、杂散发射的概念杂散发射一般定义为电磁设备在正常工作时,除了预期的无线电信号外,还会产生无效的电磁放射能量。

这种无用的放射能量有可能会对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干扰,甚至会妨碍或破坏其他设备。

二、杂散发射的作用杂散发射会引起电磁干扰,首先会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

这种干扰也可能影响到人的健康,从而引起身体不适和疾病。

由于这种干扰的危害较大,因此杂散发射必须被限制。

三、杂散发射的测试方法杂散发射限制是指对电磁干扰的能量强度设置上限。

由于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杂散发射测试方法也有所不同。

基本上,测试方法包括室内及室外测试。

所谓室内测试是指在标准设备附近进行测试,而室外测试则是指在真实环境中获取杂散发射数据。

四、限制标准的制定制定限制标准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确保电磁设备的正常运行。

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种各样的限制标准。

例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制定的限制标准是由以前的类别A、类别B转变为了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具体限制。

此外,欧盟和亚洲地区也都制定了限制标准。

总之,杂散发射是一种电磁干扰,会对人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妨碍其他设备的正常运行。

因此,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严格的标准来限制杂散发射,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如何准确地测试和评估杂散发射的影响也是现代科技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辐射杂散测试原理

辐射杂散测试原理

辐射杂散测试原理
辐射杂散测试是一种用于评估电子设备辐射噪声水平的测
试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测量设备在工作状态下产生的辐射
能量,以确定设备的辐射噪声水平。

辐射杂散测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设备准备:将待测试的电子设备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屏蔽
室内,以防止外部电磁干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 测试设备选择:选择合适的测试设备,如频谱分析仪、
电磁辐射仪等,用于测量设备产生的辐射能量。

3. 测试设置:根据测试要求和标准,设置测试设备的参数,如频率范围、分辨率带宽等。

4. 测量过程:将测试设备与待测试设备连接,并启动待测
试设备。

通过测试设备测量待测试设备在不同频率范围内
的辐射能量。

5. 数据分析: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出
设备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辐射噪声水平。

6. 结果评估:根据测试结果和相关标准,评估设备的辐射
噪声水平是否符合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辐射杂散测试还需要考虑测试环境的影响,如屏蔽室的效果、外部电磁干扰等。

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
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还需要进行校准和验证等工作。

总之,辐射杂散测试通过测量设备产生的辐射能量,以评估设备的辐射噪声水平,为电子设备的设计和性能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杂散辐射的测量方法

杂散辐射的测量方法

杂散辐射的测量方法杂散辐射是指在电子器件或电子系统中产生的非期望的辐射信号。

测量这种辐射信号对于评估设备的电磁兼容性以及电磁相容性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杂散辐射测量方法。

1.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最基本的杂散辐射测量方法之一。

它通过使用专用的测量设备,如无线电频谱分析仪或电磁场探测器,直接测量产生的杂散辐射信号的强度和频率范围。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精确的辐射信号特性,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2. 统计方法统计方法主要用于在大规模设备测试中估计杂散辐射信号的平均强度。

该方法基于统计学原理,通过对多次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取样,以得到辐射信号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这种方法不需要特殊的测量设备,但需要大量的测试数据和统计分析技术。

3. 模拟仿真方法模拟仿真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值仿真来评估杂散辐射信号的特性。

该方法使用电磁场仿真软件,建立设备的电磁模型,并通过仿真得到辐射信号的强度和频谱。

这种方法可以在设计阶段进行预测和优化,但需要准确的设备模型和仿真技术。

4. 实验室测试方法实验室测试方法是在受控环境下进行的杂散辐射测量。

这种方法使用专门设计的测试设备和测试场景,如电磁吸收室或暗室,来控制外界干扰源并减小误差。

实验室测试方法可以提供准确和可重复的测量结果,但需要专业设备和实验室设置。

结论杂散辐射测量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要求来确定。

在选择测量方法时,应考虑设备的特性、测试环境的条件和可用资源。

同时,还应注意正确的测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使用频谱分析仪测量WCDMA基站发射机传导杂散的技术要点

使用频谱分析仪测量WCDMA基站发射机传导杂散的技术要点
收 ) 124 2 6 . MHz 2 1 .~ 1 76 。
通过分析频谱分析仪 的技术指标 ,可以计算出 在杂散的不 同测量频段 ,仪表的动态范围和本底是
否 能满 足测 试要 求 。 外 , 另 杂散 测试 要求 测 量平 均 功 率, 在测 量 时也 要注 意检 波方 式 和测 量点 数 的选 择 。
在我 国, D WC MA 型号 核 准 的 杂 散 测 试 依 据 的
限值是 Y / 5 —0 7 (G z D A数字蜂窝 DT1 2 2 0 2 H 5 WC M
表 1 杂 散 限值
频带
9 H -15 k z k z 0 H 1 0 H 一3 H k z 0H z 5 3 M H -1G z 0 z H
1H— c 一 0H G z F l 6 M z或 2 O M z 两 者 中 的最 大值 ) 1O H( [c 一 0 H F l 6 M z或 2 O M z 两 者 中 的最 大 值 ) 1 O H ]( 到[c 一 0 H Fl 5 M z或 2 M z 两者 中的最大值 ) 1 O H ]( O
图 1中标 出了每 一级 混频 器 的 1 B压缩 点 。 d 偏
离载波频率 5 H 的信号 只会加载到第一混频器 0M z 上。当 测 量 频 率 离 载 波 频 率 越 来 越 近 时
图1 为某个型号的频谱分析仪 ( 不同的频谱分
析仪 , 混频级数和频点不 同) 的简化框 图, 图中可 以
泰尔测试 … … … … … … … … … ・
V 1_rI T est -
频输 出口处测量 。G P 3 P 标准要求基站杂散发射 的测
量 从 基 站 工 作 的 第 一 个 和 最 后 一 个 载 波 偏 移

常用无线收发芯片射频指标及测量方法介绍b

常用无线收发芯片射频指标及测量方法介绍b

d)
在极限条件下重复a) ~c)的过程。

二、常用指标
发射:-频率误差
二、常用指标
发射:-调制邻道功率
概述 发射机在规定的调制条件下总输出功率中落在任何一个相邻信 道的规定带宽内的那一部分功率与落在指配信道规定带宽内的 功率比值。
对别人的影响 有法规的限制
二、常用指标
发射:-调制邻道功率
二、常用指标
墙体损耗 多径损耗(默认10db)(混凝土20/砖10/天花板6)
二、无线传播的基本理论介绍
无线传播-对距离进行预测的各种模型
Walfisch-Ikegami传播模型 这种模型常用于街道、峡谷的传播预测,它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确定是视通 (line of sight)传播还是非视通传播,从而有不同的计算公式。WslfischIkegami模型的适用范围为:工作频率:800~2000MHz、基站天线高度:4~ 50m、移动台天线高度:1~3m、传播距离:0.02~5km。适用于基站覆盖 半径小于等于1公里,高层建筑密集的市区。
测量方法
按图1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测量设备可采用综合测试仪
或拥有矢量分析功能的频谱分析仪。
测试程序如下:
a)
发射机在某个指定测试频率上以最大发射功率状态工作,选取一定数量(大于或者等于
100个)的时隙,使用测量设备测量其在有效时域包络时间内的调制,从测量设备上读出或计算出被测发
射机的调制频偏误差;
测量方法
有用信号发生器选用能够产生规定的信号的信号发生器,并能
输出数据序列供误码评定设备比对,被测设备应提供解调输出
数据接口。
测试程序如下:
a)
设置接收机接收频率为测试频率,开启有用信号发生器1,根据选定的测试频率,

ITU-R SM.329-12 杂散域的无用发射建议书说明书

ITU-R SM.329-12 杂散域的无用发射建议书说明书

ITU-R SM.329-12 建议书(09/2012) 杂散域的无用发射SM系列频谱管理ii ITU-R SM.329-12 建议书前言无线电通信部门的作用是确保所有无线电通信业务,包括卫星业务,合理、公平、有效和经济地使用无线电频谱,并开展没有频率范围限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议书。

无线电通信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的职能由世界和区域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无线电通信全会完成,并得到各研究组的支持。

知识产权政策(IPR)ITU-R的知识产权政策在ITU-R第1号决议附件1引用的“ITU-T/ITU-R/ISO/IEC共同专利政策”中做了说明。

专利持有者提交专利和许可声明的表格可从http://www.itu.int/ITU-R/go/patents/en获得,该网址也提供了“ITU-T/ITU-R/ISO/IEC共同专利政策实施指南”以及ITU-R专利信息数据库。

电子出版物2013年,日内瓦©国际电联 2013版权所有。

未经国际电联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手段翻印本出版物的任何部分。

ITU-R SM.329-12 建议书1ITU-R SM.329-12 建议书*杂散域的无用发射**(1951-1953-1956-1959-1963-1966-1970-1978-1982-1986-1990-1997-2000-2001-2003-2011-2012年)范围本建议书提供了杂散域的无用发射限值以及杂散域发射的测量方法。

关键词发射限值、杂散域、参考带宽、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全会,考虑到a) ITU-R SM.328建议书中的定义和解释说明,分别应用于处理带宽、信道间隔及各种干扰情况;区分带外发射和杂散发射以及规定带外发射的限值的情况;b) 在应用杂散发射限值时面临的一个困难是精确得到必要带宽的值和准确知道从频谱的哪一部分开始应用杂散发射的限值,特别是使用宽带或数字调制发射的业务,可能包含类似噪声和离散杂散分量;c) 有必要规定每个杂散域发射在一个或多个频率上最大允许的杂散域发射1限值,以保护所有的无线电业务;d) 严格的限值会导致无线电设备的体积或复杂性的增加,但会在总体上增加对其他无线电业务的保护,使其免受干扰;e) 对现存业务和新业务,在考虑到所涉及的无线电业务类型和种类、经济因素、技术限制以及降低高功率发射机谐波发射的困难性因素的情况下,应采取一切手段将杂散发射和带外发射的值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f) 为了测量中心频率之外频率分量的功率,有必要对测量的方法、测量的单位和带宽以及测量中使用的带宽进行定义。

杂散测试流程

杂散测试流程
¾ 设置信道:按 MS Signal 项-》设置相应的信道(测试杂散时 只须设置中间信道,GSM->62,DCS->698,PCS->661,注意: 一般目前说 GSM900 都是指 EGSM,其中间信道为 37,但是 杂散测试时中间信道必须选 62)
¾ 设置功率等级:按 BS Signal 项-》选择 PCL,输入功率值 (GSM->5,DCS->0,PCS->7)
¾ 切换频段:当测试时需要从 GSM900 切换到 DCS1800 时,最 好不要直接从 Menu select 中选择频段,以免通话掉线;应该 按 Connect control 键-》选择 Handover,即可实现平稳切换;
注意:切换到 GSM850、PCS1900 时,一般都会掉线,所以切 换后还应该重新建立连接) (2) 频谱仪设置 ¾ 设置时/频域显示:按 Span 健-》选择 Zero Span(时域)Full Span(频域),测杂散时一般选择时域显示(时域只显示 3MHz 带宽内的波形,频域显示 20Hz~7GHz 的全部波形)。 ¾ 设置带宽、扫描时间:按 Coupling 健-》输入 RBW(3MHz)、 VBW(3MZ)、Sweep time(5ms)数值; ¾ 设置补偿量:按 Level 健-》选 RF Manual attenuation,将其 设为 0dB(仪器本身有 10dB 的补偿,但由于前面设置的 41、 43、44dB 补偿值已经包含了仪器的补偿值,故将其设为 0dB); 选 RF Manual Offset,输入补偿值(GSM:41.2dB――H2,DCS: 43dB――H2,PCS――44dB,二次谐波和三次谐波的补偿值 不一样,通常只设置二次谐波的补偿值,则频谱仪显示的数值 即为二次谐波的实际杂散值,三次谐波的实际杂散值应该由测 的的数值加上二次、三次谐波补偿值的差值)(设置补偿值时 最好只设置一次补偿量,然后根据测试频段各次谐波的补偿值 与设置补偿值之间的差值,将测的的实际数值作适当换算即可 得 到 实 际 测 试 值 )( 设 置 补 偿 值 时 原 则 上 可 以 任 意 设 置 如 43dBm、46dBm,然后根据适当关系进行换算,但是补偿值太 大要是超过频谱仪本身的阀值,则可能损坏频谱仪;故最好设 置较小的补偿值 41dBm,然后再作换算,这样可保护频谱仪);

GB 13421-1992 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电平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 13421-1992 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电平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 13421-1992 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电平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 13613-1992 对海中远程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 13614-1992 短波无线电测向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 13615-1992 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 13616-1992 微波接力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 13617-1992 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 13618-1992 对空情报雷达站电磁环境防护要求GB 13837-1997 声音和电视广播接收机及有关设备无线电干扰特性限值和测量方法GB/T 13425-1992 24路海底同轴电缆载波电话设备测试方法GB/T 13426-1992 数字通信设备的可靠性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3427-1992 增量调制终端设备技术要求GB/T 13428-1992 增量调制终端设备测量方法GB/T 13429-1992 120 路海底同轴电缆载波电话设备测试方法GB/T 13430-1992 24路海底同轴电缆载波电话设备技术要求GB/T 13431-1992 120 路海底同轴电缆载波电话设备技术要求GB/T 13503-1992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T 13504-1992 汉语清晰度诊断押韵测试(DRT)法GB/T 13543-1992 数字通信设备环境试验方法GB/T 13581-1992 高保真头戴耳机最低性能要求GB/T 13619-1992 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干扰计算方法GB/T 13620-1992 卫星通信地球站与地面微波站之间协调区的确定和干扰计算方法GB/T 13622-1992 无线电管理术语GB/T 13721-1992 移动通信选择呼叫设备音频段和模拟系统测量方法GB/T 13722-1992 移动通信电源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3855-1992 通路传输自动测试设备技术条件GB/T 13856-1992 4GHz微波联络机技术条件GB/T 13857-1992 微波通信系统远程监控设备技术条件GB/T 13858.1-1992 中距离地面模拟无线电接力系统彩色电视调制机和解调机(1路电视和4路伴音)技术条件GB/T 13858.2-1992 中距离地面模拟无线电接力系统300路电话调制机和解调机技术条件GB/T 13859-1992 2048 kbit/s 30路脉码调制分插设备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GB/T 13948-1992 送话器测量方法GB/T 13949-1992 视频系统中21芯连接器的应用特性GB/T 13953-1992 隔爆型防爆应用电视设备防爆性能试验方法GB/T 13993.1-1992 通信光缆系列总则GB/T 13994-1992 60路PCM/ADPCM编码转换设备技术要求GB/T 13995-1992 TDM/FDM 60路复用转换设备技术要求GB/T 13996-1992 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技术规范GB/T 13998-1992 电信线路磁感应纵电动势和对地电压、电感应电流及杂音计电压的测量方法GB/T 14001-1992 磁带录像用时间和控制码GB/T 14013-1992 移动通信设备运输包装GB/T 4958.14-1992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仿真无线电接力系统通用的测量第二节射频范围的测量GB/T 4958.15-1992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仿真无线电接力系统通用的测量第四节基带范围的测量GB/T 4958.16-1992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的测量第三节射频分支网络GB/T 4958.17-1992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六节分集、双路和热备用设备GB/T 12751-1991 电视同步期传一路高质量声音的技术规范GB/T 12752-1991 船用罗兰C接收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T 12840-1996 盒式磁带录音机运带机构可靠性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2857-1991 电视广播接收机在非标准广播信号条件下的测量方法GB/T 12858-1991 地面无线电导航设备环境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13038-1991 载波电话设备包装GB/T 13127-1991 汉字智能用户电报在公用电信网上的互通技术条件终端设备GB/T 13128-1991 汉字智能用户电报在公用电信网上的互通技术条件字符总表和编码字符集GB/T 13129-1991 汉字智能用户电报在公用电信网上的互通技术条件控制规程GB/T 13130-1991 汉字智能用户电报在公用电信网上的互通技术条件运输服务GB/T 13136-1991 市话用户环路载波设备技术条件GB/T 13137-1991 2.6/9.5 mm综合中同轴电缆高频四芯组或高频线对12路载波电话终端设备技术条件GB/T 13158-1991 数字交换机的时钟和同步设备进入数字网的兼容性测试方法GB/T 13159-1991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GB/T 13167-1991 长途光缆通信系统进网要求GB/T 13168-1991 标准2.6/9.5mm 同轴线对上8MHz (1800路) 载波通信系统总技术要求GB/T 13169-1991 标准1.2/4.4mm 同轴线对上4MHz (960路)载波通信系统总技术要求GB/T 13185-1991 驼峰测速雷达GB/T 13186-1991 机载多普勒导航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T 13187-1991 磁带录放音系统一般条件与要求GB/T 13188-1991 电视广播接收机机械式调谐器总技术条件GB/T 7262.2-1991 公路通信技术要求及设备配备设备配备GB/T 7262.3-1991 公路通信技术要求及设备配备组网技术要求GB 12638-1990 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安全要求GB 12641-1990 视听、视频和电视设备及系统维护与操作的安全要求GB/T 12171-1990 TDM/FDM 60路复用转换设备进网要求GB/T 12182-1990 空中交通管制二次监视雷达通用技术条件GB/T 12183-1990 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通用技术条件GB/T 12185-1990 中波调幅广播激励器通用技术条件GB/T 12189-1990 电视广播激励器通用技术条件GB/T 12192-1990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发射机测量方法GB/T 12193-1990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接收机测量方法GB/T 12194-1990 电视广播发射设备名词术语GB/T 12195-1990 脉冲式按键电话机测试方法GB/T 12196-1990 电话用脉冲式按键号盘测试方法GB/T 12197-1990 双音多频式按键电话机测试方法GB/T 12198-1990 电话用双音多频式按键号盘测试方法GB/T 12281-1990 彩色电视广播接收机与其他设备互连配接要求GB/T 12322-1990 通用型应用电视设备可靠性试验方法GB/T 12323-1990 电视接收机与电缆分配系统兼容的技术要求GB/T 12338-1990 黑白通用型应用电视摄像机测量方法GB/T 12357-1990 通信用多模光纤系列GB/T 12364-1990 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进网技术要求GB/T 12365-1990 广播电视短程光缆传输技术参数GB/T 12401-1990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天线(含馈源网络)和伺服系统设备技术要求GB/T 12449-1990 以专用连接线方式互连的声音和电视广播发射设备与监控设备之间的接口GB/T 12503-1995 电视机通用技术条件GB/T 12506-1990 测风雷达通用技术条件GB/T 12563-1990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地面接口要求GB/T 12566-1990 声音和电视广播发射设备信号链接口GB/T 12572-1990 发射机频率容限GB/T 12639-1990 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性能的在轨测试方法GB/T 12640-1990 数字微波接力通信设备测量方法GB/T 12647-1990 通用型应用电视制式GB/T 12648-1990 天气雷达通用技术条件GB/T 12649-1990 气象雷达参数测试方法GB/T 12650-1990 奥米加和差奥米加系统船用接收设备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1410-1989 短波广播网覆盖技术规定GB 12048-1989 数字网内时钟和同步设备的进网要求GB/T 10757-1989 邮政通信网术语GB/T 11052-1989 600bit/s电报时分复用设备技术要求GB/T 11053-1989 特定带宽特殊质量租用电路特性GB/T 11054-1989 基本带宽特殊质量租用电路特性GB/T 11055-1989 长途电话全自动对端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GB/T 11298.1-1997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系统测量GB/T 11298.2-1997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天线测量GB/T 11298.3-1997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室外单元测量GB/T 11298.4-1997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测量方法室内单元测量GB/T 11299.10-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十节:高功率放大器GB/T 11299.11-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三部分:分系统组合测量第一节:概述GB/T 11299.1-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分系统组合通用的测量第一节总则GB/T 11299.12-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三部分:分系统组合测量第二节:4~6GHz 接收系统品质因数(G/T)测量GB/T 11299.13-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三部分:分系统组合测量第三节:频分多路复用传输的测量GB/T 11299.14-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三部分:分系统组合测量第四节:黑白和彩色电视传输测量GB/T 11299.15-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三部分:分系统组合测量第五节:天线跟踪和控制GB/T 11299.2-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分系统组合通用的测量第二节:射频范围内的测量GB/T 11299.3-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分系统组合通用的测量第三节:中频范围内的测量GB/T 11299.4-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分系统组合通用的测量第四节:基带测量GB/T 11299.5-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分系统组合通用的测量第五节:噪声温度测量GB/T 11299.6-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天线(包括馈源网络)GB/T 11299.7-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三节:低噪声放大器GB/T 11299.8-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四节:上变频器和下变频器GB/T 11299.9-1989 卫星通信地球站无线电设备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七节:频率调制器第八节:频率解调器GB/T 11318.1-1996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第1部分:通用规范GB/T 11324-1995 139264 kbit/s正码速调整四次群数字复用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GB/T 11328-1989 1.2/2.4mm 综合同轴电缆高频线对24路载波电话终端设备技术条件GB/T 11329-1989 载波系统线群分路设备基本技术要求GB/T 11330-1989 载波系统超群链路附加均衡设备基本技术要求GB/T 11442-1995 卫星电视地球接收站通用技术条件GB/T 11443.1-1989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总技术要求第一部分:通用要求GB/T 11443.2-1989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总技术要求第二部分:频分多路复用/调频载波通道GB/T 11443.3-1989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总技术要求第三部分:单路每载波通道GB/T 11443.4-1989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总技术要求第四部分:电视/调频载波通道GB/T 11444.1-1989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发射、接收和地面通信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部分:频分多路复用/调频设备GB/T 11444.2-1989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发射、接收和地面通信设备技术要求第二部分:单路每载波设备GB/T 11444.3-1989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发射、接收和地面通信设备技术要求第三部分:电视/ 调频设备GB/T 11445.1-1989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部分:频分多路复用终端设备GB/T 11445.2-1989 国内卫星通信地球站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二部分:单路每载波终端设备GB/T 11468-1989 265 无线电高度表GB/T 11469-1989 无线电高度表通用技术条件GB/T 11592-1989 公用数据网上起/止传输业务使用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结设备(DCE)间的接口GB/T 11593-1989 公用数据网上同步工作的数据终端设备(DTE) 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 间的接口GB/T 11594-1989 公用数据网上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间的互换电路定义表GB/T 11599-1989 与同步V系列调制解调器接口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在公用数据网上的用法GB/T 11600-1989 与异步双工V系列调制解调器接口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在公用数据网上的用法GB/T 11820-1989 市内光缆通信系统进网要求GB/T 12046-1989 无线电发射的标识及必要带宽的确定GB/T 12047-1989 多节目静止图像广播系统GB/T 12058-1989 扬声器听音试验GB/T 12060-1989 声系统设备一般术语解释和计算方法GB/T 12062-1989 高保真声频组合设备最低性能要求GB/T 12119-1989 船用导航雷达湖岸试验方法GB/T 12120-1989 空中交通管制航路监视一次雷达通用技术条件GB 9159-1988 无线电发射设备安全要求GB/T 10198.1-1988 传真机技术要求一类文件传真机GB/T 10198.2-1988 传真机技术要求二类文件传真机GB/T 10198.3-1988 传真机技术要求三类文件传真机GB/T 10199.1-1988 传真机测试方法文件传真机(摸拟)GB/T 10199.2-1988 传真机测试方法文件传真机(数字)GB/T 10200-1988 19mm螺旋扫描盒式磁带录像系统(U-matic H 格式)GB/T 10239-1994 彩色电视广播接收机通用技术条件GB/T 10291-1988 仪器推车基本尺寸系列GB/T 4958.10-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仿真系统的测量第一节通则GB/T 4958.11-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仿真系统的测量第三节黑白和彩色电视传输的测量GB/T 4958.12-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仿真系统的测量第四节频分复用传输的测量GB/T 4958.13-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仿真系统的测量第五节相互干扰的测量GB/T 4958.2-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仿真系统的测量第二节:基带测量GB/T 4958.3-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仿真系统的测量第六节:声音节目传输的测量GB/T 4958.4-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的测量第一节通则GB/T 4958.5-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的测量第四节频率调制机GB/T 4958.6-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的测量第五节频率解调机GB/T 4958.7-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测量第七节发射机GB/T 4958.8-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的测量第八节接收机GB/T 4958.9-1988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的测量第九节备用通道倒换设备GB/T 8578-1988 调频接收机中间频率GB/T 8617.1-1988 调频广播编码器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立体声GB/T 8617.2-1988 调频广播编码器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附加声道GB/T 8617.3-1988 调频广播编码器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双节目GB/T 9001-1988 声频放大器测量方法GB/T 9002-1996 音频、视频和视听设备及系统词汇GB/T 9003-1988 调音台基本特性测量方法GB/T 9025-1988 3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机电配接值GB/T 9029-1988 录放音设备抖晃测量方法GB/T 9030-1988 船用无线电测向仪性能要求GB/T 9031-1988 家用声系统设备互连配接要求GB/T 9032-1988 脉冲式按键电话机技术要求GB/T 9033-1988 电话用脉冲式按键号盘技术要求GB/T 9034-1988 双音多频式按键电话机技术要求GB/T 9035-1988 电话用双音多频式按键号盘技术要求GB/T 9037.1-1988 相片传真机技术条件GB/T 9037.2-1988 相片传真机测试方法GB/T 9040-1988 4GHz 960路电话/ 彩色电视模拟微波接力通信设备总技术条件GB/T 9044.1-1988 农村用户环路载波设备技术要求GB/T 9044.2-1988 农村用户环路载波设备测试方法GB/T 9050-1988 模拟微波接力通信系统8GHz微波通信设备总技术条件GB/T 9051-1988 模拟微波接力通信系统2GHz频段微波收发信机技术条件GB/T 9308-1988 双伴音/立体声电视广播GB/T 9319-1988 6GHz1800路电话/彩色电视模拟地面微波接力系统总技术条件GB/T 9367-1988 彩色广播电视接收机用回扫变压器总技术条件GB/T 9370-1988 C 格式螺旋扫描录像机通用技术要求GB/T 9371-1988 25.4mm录像磁带盘GB/T 9372-1988 电视广播接收机测量方法GB/T 9374-1988 声音广播接收机基本参数GB/T 9375-1988 收音机、录音机听音试验GB/T 9376-1988 中波和短波调幅广播发射机基本参数GB/T 9377-1988 中波和短波广播发射机测量方法GB/T 9379-1988 电视广播接收机主观试验评价方法GB/T 9384-1997 广播收音机、广播电视接收机、磁带录音机、声频功率放大器(扩音机)的环境试验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9388-1988 无线传声器系统测量方法GB/T 9389-1988 用红外辐射的声传输GB/T 9390-1988 导航术语GB/T 9391-1988 船用雷达技术要求和使用要求测试方法和要求的测试结果GB/T 9392-1988 船用卫星/奥米加组合导航仪通用技术条件GB/T 9396-1996 扬声器主要性能测试方法GB/T 9397-1996 直接辐射式电动锥形扬声器通用规范GB/T 9400-1988 直接辐射式扬声器尺寸GB/T 9401-1988 传声器测量方法GB/T 9402-1988 高保真传声器最低性能要求GB/T 9403-1988 反射式灰度级测试图GB/T 9405-1995 34368 kbit/s 正码速调整三次群数字复用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GB/T 9406-1988 长距离地面模拟微波接力系统960 路电话调制机技术要求GB/T 9407-1988 长距离地面模拟微波接力系统960 路电话解调机技术要求GB/T 9408-1988 长距离地面模拟微波接力系统彩色电视调制机(一路电视一路伴音) 技术条件GB/T 9409-1988 长距离地面模拟微波接力系统彩色电视解调机(一路电视一路伴音) 技术条件GB/T 9410-1988 移动通信天线通用技术规范GB/T 9411-1988 机载指点信标接收机性能要求GB/T 9412-1988 用于60~108kHz基群电路的48 kbit/s数据传输的调制解调器GB/T 9413-1988 用于60~108kHz基群电路的宽带调制解调器的测量方法GB/T 9540-1988 同步数据传输数据信号速率高于72千比特/ 秒使用60~108 kHz基群电路的宽带调制解调器GB/T 9541-1988 在普通电话交换网和点对点二线租用电话型电路上使用标准化的回波抵消技术的2400比特/ 秒双工调制解调器GB 7611-1987 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GB/T 3175.3-1987 透射式彩条测试图GB/T 3175.4-1987 透射式肤色测试图GB/T 3320.1-1987 频率响应测试唱片GB/T 4312.3-1987 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双节目GB/T 7254-1995 8448 kbit/s 正码速调整二次群数字复用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GB/T 7262.1-1993 公路通信技术要求及设备配备总则GB/T 7264-1987 投影式电视广播接收机测量方法GB/T 7313-1987 高保真扬声器系统最低性能要求及测量方法GB/T 7393-1987 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输出口基本尺寸GB/T 7394-1987 600~9600 bit/s基带调制解调器技术要求GB/T 7395-1987 600~9600 bit/s 基带调制解调器的测量方法GB/T 7396-1987 电视差转机测量方法GB/T 7397-1995 非广播磁带录像机测量方法GB/T 7398-1987 U 型19mm螺旋扫描盒式磁带录像系统GB/T 7399-1987 VHS 型12.65mm 螺旋扫描盒式磁带录像系统GB/T 7400.10-1987 广视电视名词术语电视广播电视设备GB/T 7400.1-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通用部分GB/T 7400.12-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电视广播视频测量仪器和技术GB/T 7400.2-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无线电广播GB/T 7400.3-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有线广播GB/T 7400.4-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卫星广播GB/T 7400.5-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声音广播通用部分GB/T 7400.6-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电视广播通用部分GB/T 7400.7-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电视广播视觉与图象质量GB/T 7400.8-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电视广播信号及其特性GB/T 7400.9-1987 广播电视名词术语电视广播电视技术GB/T 7401-1987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T 7402-1987 利用电视信号传送标准时间频率GB/T 7431-1987 纵横制市内自动电话交换局传输特性指标及其测试方法GB/T 7436-1987 在模拟电话电路上开放电报及低速数据的时分复用设备技术要求GB/T 7437-1987 公用模拟长途电话自动交换网传输性能指标GB/T 7438-1987 国家通信网用户电报及低速数据编号GB/T 7440-1987 通信明线传输参数的计算方法和测试方法GB/T 7554-1987 电报用五单位数字保护码GB/T 7555-1987 明线12路载波系统进网特性要求GB/T 7585-1987 模拟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波道配置GB/T 7609-1995 电信网中脉冲编码调制音频通路传输特性常用测试方法GB/T 7610-1987 音频脉冲编码调制特性GB/T 7615-1987 共用天线电视系统天线部分GB/T 7616-1987 二进制表示符号与两态码有意义状态之间的对等关系GB/T 7617-1987 在电话线路上数据传输的功率电平GB/T 7618-1987 在数据通信领域中通常同集成电路设备一起使用的非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GB/T 7619-1987 在数据通信领域中通常同集成电路设备一起使用的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GB/T 7620-1987 在电话自动交换网上使用的标准化300比特/秒全双工调制解调器GB/T 7621-1987 在电话自动交换网和点对点二线租用电话型电路上使用的标准化的1200比特/秒双工调制解调器GB/T 7622-1987 在电话自动交换网上使用的标准化600/1200波特调制解调器GB/T 7623-1987 在电话自动交换网上的自动应答设备和(或)并行自动呼叫设备, 包括人工和自动建立呼叫时使回波控制装置停止工作的规程GB/T 7624-1987 在四线租用电话型电路上使用的标准化2400比特/ 秒调制解调器GB/T 7625-1987 在电话自动交换网上使用的标准化2400/1200比特/ 秒调制解调器GB/T 7626-1987 在租用电话型电路上使用的带人工均衡器的标准化的4800比特/ 秒调制解调器GB/T 7627-1987 数据传输用失真和差错率测量仪的特性GB/T 7720-1987 长途电话半自动对端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GB/T 8382.1-1987 调频广播差转机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单声和立体声GB/T 8382.2-1987 调频广播差转机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立体声带附加信道GB/T 8382.3-1987 调频广播差转机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双节目GB/T 8405.6-1987 光缆的环境性能试验方法低温下卷绕GB/T 8494-1996 盒式磁带录音机磁头总技术条件GB/T 8495-1995 视频磁头和上鼓组件基本参数及测量方法GB/T 8496-1987 电视广播接收机电子式调谐器基本参数及测量方法GB 6280-1986 25~1000MHz陆地移动通信网的容量系列及频道配置GB 6281-1986 陆地移动业务(16k0F3E)所要求的同波道干扰标准GB 6364-1986 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GB 6830-1986 电信线路遭受强电线路危险影响的容许值GB/T 6277-1986 电视发射机测量方法GB/T 6278-1986 模拟节目信号GB/T 6282-1986 25~1000MHz陆地移动通信网通过用户线接入公用通信网的接口参数GB/T 6362-1986 电话机频率响应GB/T 6363-1986 文件传真质量主观评定方法GB/T 6448-1986 人工混响装置测量方法GB/T 6449-1986 时间延迟和移频装置测量方法GB/T 6510-1996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T 6511-1986 采用互易技术对23.77mm 标准电容传声器进行自由场校准的精密方法GB/T 6555-1986 明线3路载波电话设备技术要求GB/T 6657-1986 助听器电声特性的测量方法GB/T 6658-1986 具有感应拾音线圈输入的助听器电声特性的测量方法GB/T 6659-1986 具有自动增益控制电路的助听器电声特性的测量方法GB/T 6661-1986 插入式耳机的乳头状接头GB/T 6662-1986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仿真系统通用的测量第三节:中频范围的测量GB/T 6667-1986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分系统的测量第二节天线和无源转向器的测量GB/T 6878-1986 纵横制市内电话交换机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6879-1995 2048 kbit/s 30路脉码调制复用设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GB/T 6933-1995 短波单边带发射机电性能测量方法GB/T 6934-1995 短波单边带接收机电性能测量方法GB/T 6996.10-1986 透射式电视均匀性测试图GB/T 6996.11-1986 透射式电视区域测试图GB/T 6996.1-1986 透射式电视综合测试图GB/T 6996.12-1986 透射式电视灰度测试图A 型GB/T 6996.13-1986 透射式电视灰度测试图B型GB/T 6996.14-1986 透射式电视偏转畸变测试图GB/T 6996.2-1986 透射式电视线性测试图A型GB/T 6996.3-1986 透射式电视线性测试图B型GB/T 6996.4-1986 透射式电视高频特性测试图GB/T 6996.5-1986 透射式电视高分辨率测试图GB/T 6996.6-1986 透射式电视棋盘格测试图GB/T 6996.7-1986 透射式电视调制度测试图GB/T 6996.8-1986 透射式电视重合测试图A型GB/T 6996.9-1986 透射式电视重合测试图B型GB 4877-1985 电视中间频率GB/T 4958.1-1985 地面无线电接力系统所用设备的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分系统和仿真系统通用的测量第一节总则GB/T 4959-1995 厅堂扩声特性测量方法GB/T 5322-1985 纵横制用户电话交换机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5367-1985 载波系统超群变频级基本技术要求GB/T 5437-1985 话路传真(三类机) 传输要求GB/T 5438-1985 单声和立体声节目传输特性和测量方法GB/T 5439-1996 立体声广播节目(磁带)的录制和交换GB/T 5440-1985 广播用立体声录音机GB/T 5442-1985 电话自动交换网带内单频脉冲线路信号技术指标测试方法GB/T 5443-1985 电话自动交换网铃流和信号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GB/T 5444-1985 电话自动交换网用户信号技术指标测试方法GB/T 5445-1985 明线高12路晶体管载波电话设备技术要求GB/T 5446-1985 明线12路晶体管载波电话设备技术要求GB/T 5581-1985 75波特/180Hz调频音频电报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GB/T 6163-1985 调频广播接收机测量方法GB 4824-1996 工业、科学和医疗(ISM)射频设备电磁骚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和限值GB/T 4312.1-1984 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单声和立体声GB/T 4312.2-1984 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参数和测量方法立体声带附加信道GB/T 4364-1984 电信设备人工控制机构操作方向的标记GB/T 4411-1984 话路传真(二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传输GB/T 4573-1984 模拟通信网中相对功率电平的测试方法GB/T 4574-1984 模拟通信网中实际电路噪声与模拟系统负荷的电路噪声测试方法GB/T 4575-1984 长途通信网频分制系统频率比较导频系列GB/T 4770.1-1984 明线三路载波电话设备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GB/T 4770.2-1984 明线12路载波电话设备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GB/T 4770.3-1984 对称电缆60 路载波电话设备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GB/T 4827-1984 50比特/秒数据传输要求GB/T 4828-1984 50波特调频音频电报传输要求GB 3971.1-1983 国家通信网自动电话编号GB 3971.2-1983 电话自动交换网局间中继数字型线路信号方式GB/T 3659-1983 电视视频通道测试方法GB/T 3660-1983 测量视频连续随机杂波用的统一加权网络GB/T 3784-1983 雷达名词术语GB/T 3873-1983 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3948-1983 电视三基色色度坐标测试方法GB/T 3971.3-1983 电话自动交换网多频记发器信号技术指标测试方法GB/T 3972-1992 纵横制电话交换机用继电器GB/T 3973-1992 纵横接线器GB/T 3974-1983 大容量长距离模拟微波通信干线电话传输干扰容限GB/T 4013-1995 录音录像术语GB/T 4110-1983 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系列GB 3174-1995 PAL-D制电视广播技术规范GB 3176-1982 25.4毫米电视节目磁带的录制和交换GB 3376-1982 电话自动交换网带内单频脉冲线路信号方式GB 3377-1982 电话自动交换网多频记发器信号方式GB 3378-1982 电话自动交换网用户信号方式GB 3379-1982 电话自动交换网局间直流信号方式GB 3380-1982 电话自动交换网铃流和信号音GB/T 2886-1992 文件传真二类机在电话网中互通技术条件GB/T 3175.1-1987 反射式彩条测试图GB/T 3175.2-1987 反射式肤色测试图GB/T 3320.2-1982 循迹能力、声道分隔度测试唱片GB/T 3320.3-1982 抖晃度测试唱片GB/T 3320.4-1982 转盘噪声测试唱片GB/T 3382-1993 文件传真三类机在电话网中的互通技术条件GB/T 3383-1982 电信传输单位分贝GB/T 3384-1982 模拟载波通信系统网路接口参数GB/T 2683-1981 传真测试样张GB/T 2789-1981 模拟微波接力通信系统网路接口基本技术要求GB 15578-1995 电阻焊机的安全要求GB 15579-1995 弧焊设备安全要求第1部分:焊接电源GB 15735-1995 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GB 15739-1995 小型汽油机噪声限值GB 15760-1995 金属切削机床安全防护通用技术条件GB/T 1031-1995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GB/T 1047-1995 管道元件的公称通径GB/T 1173-1995 铸造铝合金GB/T 12604.7-1995 无损检测术语泄漏检测GB/T 12604.8-1995 无损检测术语中子检测GB/T 13823.10-1995 振动与冲击传感器的校准方法冲击二次校准GB/T 15487-1995 容积式压缩机流量测量方法GB/T 15530.1-1995 铜合金整体铸造法兰GB/T 15530.2-1995 铜合金对焊法兰GB/T 15530.3-1995 铜合金板式平焊法兰GB/T 15530.4-1995 铜合金带颈平焊法兰。

srrc认证带外杂散测试方法

srrc认证带外杂散测试方法

srrc认证带外杂散测试方法SRRC(State Radio Regulation of China)认证是指对无线电产品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测和认证的过程。

其中,带外杂散测试是SRRC认证中的一项重要环节,用于评估无线电设备在无线频段中的杂散发射水平。

本文将详细解释SRRC认证带外杂散测试的方法,并逐步回答相关问题。

一、带外杂散测试概述带外杂散是指无线电设备在传输信号时,产生的超出目标频带(带内)的不必要的干扰信号。

带外杂散可能会干扰其他无线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进行测试并确保其发射水平在允许的范围内,以保证通信的质量和稳定性。

二、带外杂散测试方法在进行SRRC认证的带外杂散测试时,应采取以下步骤:1. 准备测试设备:- 频谱分析仪:用于检测无线电设备产生的杂散信号;- 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被测无线电设备的测试信号;- 接收天线:用于接收被测无线电设备发射的信号。

2. 设置测试环境:- 寻找一个电磁环境相对干净的地方,避免外界干扰信号的影响;- 确保测试设备和被测无线电设备之间的连接是可靠的。

3. 进行测试前准备:- 确认测试频率范围和功率要求;- 将测试设备的频谱分析仪设置为与被测设备的频率范围相匹配;- 设置信号发生器以产生测试信号,并将其连接到被测设备。

4. 进行测试:- 开始测试前,将被测设备的发射功率设置为预定值;- 使用频谱分析仪检测被测设备的发射信号,记录其频谱特征和功率水平;- 分析并比较实测结果与SRRC认证要求,确保其在规定范围内;- 如有需要,可调整测试参数或设备设置,重新测试直至符合要求。

5. 记录与报告:- 将测试过程和结果详细记录;- 编写测试报告,描述测试环境、测试步骤和测试结果;- 提交报告以供SRRC认证机构审查。

三、常见问题解答1. 为什么要进行带外杂散测试?带外杂散测试可以评估无线电设备在频段中的杂散发射水平,确保其不会对其他无线设备产生干扰,从而保障无线通信的质量和稳定性。

GSM基站杂散,切换谱指导书 V1

GSM基站杂散,切换谱指导书 V1

GSM基站杂散,切换测试指导书一、杂散测试1.1杂散测试要求在协议3GPP TS 51.021 V9.5.0 P45中对杂散测试的要求为:基站配置为单载波,所有时隙满功率发射,且不跳频。

具体如下:指标要求:发射杂散不超过-36dBm(接收带内不超过-98dBm)1.2操作注意事项1、关闭基带跳频和射频跳频;2、配置单载波测试环境,只保留BCCH载波,删除其他载波;1.3测试方案1.3.1测试仪表要求采用频谱仪动态范围必须达到测试要求。

频谱仪动态范围定义:在固定RBW(分辨率带宽)的情况下,频谱仪参数Ref level(参考电平)所能设置的最大值与频谱仪底噪之间的差值称为频谱仪的动态范围。

如果频谱仪Ref level设置值小于载波发射功率,频谱仪将处于饱和状态,信号产生失真,导致测试结果无效;如果待测信号低于底噪,则频谱仪测不到该信号,实际读数即为底噪,测试结果也无效。

因此待测信号必须在频谱仪的动态范围内,且应留有一定余量。

如基站发射功率为40dBm,杂散标准不超过-36dBm(接收带内不超过-98dBm),则动态范围至少为40dBm-(-36dBm)=76dB(接收带内为138dB),考虑到测试有效性和准确性,测试仪器动态范围必须远大于76dB(接收带内138dB)。

在测试发射杂散指标时,大多数情况都是由于频谱仪动态范围不够,导致仪器本身底噪或产生的杂散导致测试指标不合格,因此针对此问题具体测试方案如下。

1.3.2测试组网1.发射杂散测试中(非接收带内)一般采用以下方案:指标要求:验证杂散<-36dBm。

加陷波器(阻带频点为基站下行输出频点)。

测试组网如图1所示。

图1 发射杂散带外测试组网陷波器实际上是一个可调窄带陷波器,其阻带中心频率为基站发射信号频率,作用是在抑制基站发射信号的情况下,保证杂散信号无衰减到达频谱仪。

当仪表动态范围不够时,必须要加陷波器,否则结果无效。

如陷波器带内衰减30dB,带外衰减忽略,则经过陷波器后,基站发射的载波信号为40dBm-30dB=10dBm,杂散仍为标准-36dBm,此时动态范围为10dBm-(-36dBm)=46dB,此方案降低了对频谱仪动态范围的要求。

杂散发射的测量方法

杂散发射的测量方法

杂散发射的测量方法所有的测量接收机应具有平均值和峰值的加权功能。

2.1.2分辨率带宽(RBW)通常的原则是,测量接收机分辨带宽(末级中频滤波器的3db带宽)应等于参考带宽。

但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性、灵敏度和效率,分辨带宽可以不同于参考带宽。

例如,在测量靠近中心频率的发射分量时,有时就需要采用较窄的分辨带宽。

当分辨带宽小于参考带宽时,测量结果应为参考带宽内各分量的总和(其和应为功率求和,除非特别要求杂散信号按照电压求和,或是按介值法判别,见注1)。

当分辨带宽大于参考带宽时,宽带杂散发射的测量结果应按带宽比例进行归一化。

但对于离散(窄带)杂散产物,不能采用归一化。

分辨带宽的修正因子需由测试接收机的实际分辨带宽(如:-6db分辨带宽)和被测杂散发射信号特征而定(如:脉冲信号或高斯噪声)。

注1:介值判别法――当采用pep(峰包功率)法测量杂散发射,且分辨带宽小于参考带宽时,所测得的总功率可能不准确。

如果不知道求和法则,那么在参考带宽内所测得的总的杂散发射功率应按照功率合成法和电压合成法分别求得。

在每次测量中,如果用电压合成法求得的杂散发射值低于规定的限值,则满足要求;如果用功率合成法求得的杂散发射值高于规定的限值,则不满足要求。

2.1.3视频带宽(VBW)视频带宽至少与分辨带宽相同,最好为分辨带宽的3至5倍。

vbw反映的是测量接收机中位于包络检波器和模数转换器之间的视频放大器的带宽。

改变vbw的设置,可以减小噪声峰-峰值的变化量,提高较低信噪比信号测量的分辨率和复现率,易于发现隐藏在噪声中的小信号。

2.1.4测量接收器滤波器的形状因子shapefactor形状因子是描述带通滤波器选择性的一个参数,通常定义为阻带和通带带宽的比值。

理想滤波器的比值为1。

但是,实际上滤波器具有滚降衰减特性,远达不到理想状态。

例如:频谱分析仪在扫描状态下,被测信号通过的近似高斯滤波器是由多级可调滤波器构成,其形状因子通常规定为-60db与-3db的比值,范围在5:1到15:1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散发射的测量方法Methods of Measurement of Spurious Emissions深圳市无线电监测站钱宁铁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杂散发射的测量方法,内容包括:相关概念、测量仪器、测量的受限性、两种具体的测量方法,以及对测试场地的要求等。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ethods of measurement of spurious emissions in detail. It includes: relative definitions, measuring equipments and devices, measurement limitations, methods of measurem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est site.引言对无线电管理工作来说,杂散发射是产生干扰的重要原因,在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中,杂散发射是一个重要的必测项目。

那么,怎样正确测量杂散发射呢?本文参考国际电联的ITU-R SM .329-8文件,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杂散发射的测量方法做一详细的介绍。

1.相关的概念1.1 杂散发射 spurious emission杂散发射是在必要带宽外某个或某些频率上的发射,其发射电平可降低但不影响相应信息传递。

包括:谐波发射、寄生发射、互调产物、以及变频产物,但带外发射除外。

一般来说,落在中心频率两侧,必要带宽±250%倍处或以外的发射都认为是杂散发射。

1.2 带外发射 out-of-band emission带外发射是在紧靠必要带宽的外侧,由调制过程产生的一个或多个频率的发射,但杂散发射除外。

一般来说,落在中心频率两侧,必要带宽±250%倍处以内的无用发射都认为是带外发射。

但对于必要带宽很窄或很宽的情况,这种划分带外发射和杂散发射的方法并不适合。

1.3 参考带宽 reference bandwidth参考带宽通常采用下列各值:参考带宽是指在该带宽内规定了杂散发射电平值的带宽。

参考带宽并非按照上表固定不变,例如所有空间无线电业务杂散发射的参考带宽一律为4kHz;欧洲制定的陆地移动业务固定台杂散发射的标准中,规定在近载波处杂散发射的参考带宽要小一些;还有对每一个雷达系统测量其杂散发射时,都必须重新计算参考带宽,ITU-R M.1177文件给出了具体的测量方法。

2.对测量仪器的要求2.1选频测量接收机选频接收机或者频谱分析仪都可用于测量传导到天线的杂散辐射和箱体辐射。

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1.1测量仪器的加权功能 weighting function所有的测量接收机应具有平均值和峰值的加权功能。

2.1.2分辨带宽 resolution bandwidth(RBW)通常的原则是,测量接收机分辨带宽(末级中频滤波器的3dB带宽)应等于参考带宽。

但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性、灵敏度和效率,分辨带宽可以不同于参考带宽。

例如,在测量靠近中心频率的发射分量时,有时就需要采用较窄的分辨带宽。

当分辨带宽小于参考带宽时,测量结果应为参考带宽内各分量的总和(其和应为功率求和,除非特别要求杂散信号按照电压求和,或是按介值法判别,见注1)。

当分辨带宽大于参考带宽时,宽带杂散发射的测量结果应按带宽比例进行归一化。

但对于离散(窄带)杂散产物,不能采用归一化。

分辨带宽的修正因子需由测试接收机的实际分辨带宽(如:-6dB分辨带宽)和被测杂散发射信号特征而定(如:脉冲信号或高斯噪声)。

注 1:介值判别法——当采用PEP(峰包功率)法测量杂散发射,且分辨带宽小于参考带宽时,所测得的总功率可能不准确。

如果不知道求和法则,那么在参考带宽内所测得的总的杂散发射功率应按照功率合成法和电压合成法分别求得。

在每次测量中,如果用电压合成法求得的杂散发射值低于规定的限值,则满足要求;如果用功率合成法求得的杂散发射值高于规定的限值,则不满足要求。

2.1.3 视频带宽 video bandwidth (VBW)视频带宽至少与分辨带宽相同,最好为分辨带宽的3至5倍。

VBW反映的是测量接收机中位于包络检波器和模数转换器之间的视频放大器的带宽。

改变VBW 的设置,可以减小噪声峰-峰值的变化量,提高较低信噪比信号测量的分辨率和复现率,易于发现隐藏在噪声中的小信号。

2.1.4 测量接收机滤波器的形状因子 shape factor形状因子是描述带通滤波器选择性的一个参数,通常定义为阻带和通带带宽的比值。

理想滤波器的比值为1。

但是,实际上滤波器具有滚降衰减特性,远达不到理想状态。

例如:频谱分析仪在扫描状态下,被测信号通过的近似高斯滤波器是由多级可调滤波器构成,其形状因子通常规定为-60dB与-3dB的比值,范围在5:1到15:1之间。

2.2 基频带阻滤波器基频和杂散发射的功率比值可能在70dB以上。

这么高的比值经常导致基频输入电平过大,在选频接收机中造成非线形失真产物。

故此,在测量仪器的输入端通常接入一个基频带阻滤波器(在杂散发射分量不太靠近基频条件下适用)。

对于远高于基频的频段(如:谐波频率),也可采用带通或高通滤波器。

但这种测量杂散发射分量的滤波器的插入损耗不能太大,并且滤波器要具有非常好的频响特性。

常用的VHF/UHF频段电路型可变频带阻滤波器的插入损耗只有3-5 dB,甚至更小,1 GHz以上频段的大约为2-3 dB。

因受物理尺寸及插入损耗的制约,四分之一波长可调带通腔体滤波器只适用于50 MHz以上频率。

对于腔体陷波器而言,在远离陷波频率大约10%以上的频率处,插入损耗也小于1 dB。

通常多频段接收机都具有可变频的滤波器,以便跟踪被测系统的调谐频率。

用于测量杂散发射的可变滤波器的种类有:电调谐高频头和钇铁柘榴石(YIG)滤波器.这些滤波器比固定频点的滤波器有较大的插入损耗,但具有较小的通带,可以测量距发射频率较近的信号。

电调谐高频头通常用于50 MHz到1 GHz频段,其3dB带宽约为谐振频率的5%,插入损耗约 5-6 dB。

钇铁柘榴石(YIG)滤波器通常用于1-18 GHz频段,其3dB带宽在2GHz处约为15MHz,在18GHz处约为30MHz,插入损耗大约为6-8dB。

2.3 耦合器测量会用到可将基频发射功率耦合出来的定向耦合器。

在基频处,其阻抗必须和发射机的阻抗相匹配。

2.4 终端负载当按照方法1测量杂散发射功率时,被测发射机应连接测试负载或者终端负载。

值得注意的是杂散发射电平会受发射机末级、传输线和测试负载间阻抗匹配程度的影响。

2.5 测量天线测量时会用到增益已知的谐振偶极子天线或等效全向天线作为参考天线。

2.6 调制状况测量应尽可能在发射机正常工作时,最大调制状态下进行。

有时为了发现一些特殊的杂散频率,也需在无调制条件下进行测量。

但必须指出,此时并非所有杂散发射都能检测出来,因加入调制后可能会产生其它杂散频率分量。

3.测量的受限性3.1 带宽限制依照±250%倍必要带宽的限值,规定了杂散发射测量范围的起始频率。

但某些情况不能这样划分,因为非杂散发射量会造成严重的测量误差。

重新确定杂散测量范围的分界线,可不采用±250%倍必要带宽的划分办法,而采用一种新的划分方法(见下式)。

另外,也可以不改变以±250%倍必要带宽划定的频段范围,而改用较小的分辨带宽进行测量。

新划分的频段范围和分辨带宽存在下式关系:()()2/≤-⨯RBW-k21NBWOOBRBW:分辨带宽(resolution bandwidth)k:形状因子(shape factor)OOB:带外带宽(Out-of-band boundary)NBW:必要带宽(necessary bandwidth)由上式可知:如果分辨带宽不变,可计算出带外带宽的范围,反之亦然。

假设一个信号的必要带宽是16kHz,用±250%必要带宽得出的带外带宽(设为40kHz)的范围不变。

如果测量分辨带宽滤波器的形状因子是15:1,对带内的功率抑制比为60dB,那么分辨带宽应约为4.5 kHz, 计算如下:()()1NBWOOBRBW≤k-2/2-/则:RBW≤ 2 (40–16/2)/(15–1)得:RBW≤ 4.5 kHz另一方面,给定同样的信号和测量接收机参数,如果分辨带宽固定不变,为100kHz,那么带外带宽可利用上式重新算得。

对于上例,如果分辨带宽是100kHz,那么算出的带外带宽为708kHz。

3.2 灵敏度限制由于连接用的转换器件和线缆的损耗,导致频谱分析仪测量灵敏度降低。

但这可以通过采用低噪声放大器来克服。

在个别情况下,如在26 GHz以上,调制状态下,测量被测设备(EUT)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时,主要因为测试装置采用外部混频器,仍无法获得足够高的灵敏度;而在载波(CW)状态下,杂散发射的测量可能是准确的,因为那些由调制造成的发射分量在总量上等于被测设备(EUT)的调制损耗。

3.3 时间限制对于输出幅度随时间变化的任何有用信号(例如:非恒包络调制),为保持测量值的连续稳定性,至少取十次测量的平均值。

4.测量方法4.1 概述这里介绍两种杂散发射的测量方法。

在方法1和方法2中必须注意,由测试所产生的辐射不得干扰测试环境中的测试系统。

同时必须注意,正确选用杂散发射标准中特别规定的功率加权功能。

(参见2.1.1)方法1-用于测量输出到被测设备(EUT)天线端口的杂散发射功率。

方法2-用于测量杂散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需要用到一个符合条件的测试场地。

如果方法1满足测量要求,则尽可能采用方法1。

使用波导的系统应采用方法2,因为在波导终端的转换器件会带来很多测试问题。

假若天线端口是波导法兰,那么在波导向同轴转换的过程中,远端的杂散发射会被大大地衰耗。

只有在测试电缆与波导连接的一端加上特制的锥型波导器件,才能采用方法1测量。

同样,VLF/LF频段的发射机也应采用方法2测量,因为发射机、馈线、天线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划分。

雷达系统的测量方法ITU另有文件说明(ITU-R M.1177)。

因为对雷达系统尚没有特别完善的测量方法,必须根据杂散发射限值的具体要求进行实际可行的测量。

4.2方法1-输出到天线端口的杂散发射的测量方法此方法无需特殊的测试场地或电波暗室,测试结果也不会受到电磁干扰(EMI)的影响,但须考虑馈线影响。

此方法忽略了因天线失配造成的衰耗和任意杂散产物的无效辐射,还有天线本身产生的杂散产物。

杂散发射功率测量装置的框图如图1所示:图1 杂散发射功率测量装置的框图4.2.1 直接连接法在这种方法中,要求对所有的测量部件(滤波器、耦合器、电缆)分别进行校准,或者把这些部件连成一个整体进行校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