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旗实验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一 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西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则混合运算
我们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起重视。
1、学习同级运算,运算顺序很简单,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唯一费时、难懂的是脱式计算的数学格式。
教学脱式计算时要规范写法。
由于脱式计算是本单元才开始正式学习的,在此之前,学生都是以直等的方式写出得数。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过程书写的规范。
由于学生对将两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感觉有困难,我在教学中教学生使用“代换法”,将第一步算式中的算式部分替换第二步算式中的对应的数,替换完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这种方法,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要不要加小括号的问题上有所混淆。
2、教学混合运算时,我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的“规定性”。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要理解“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并不困难。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没括号的情况下,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顺序进行计算,不同级运算要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这一内容。
通过打比方的方法,结合我们学校大课间出场的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规定。
避开了学生认为理解比较困难的数学名词,我还通过教学生简短的儿歌“先乘除来后加减,小括号里算在先”进一步帮助学生记忆。
在计算之前,即便题目中没有要求,我也会要求学生要把先算的部分下面划横线,并问一问自己:这部分为什么先算?通过这些方法,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作为学生学习的“拐杖”。
绝大多数孩子借助这一拐杖能够较好地完成混合运算的学习,但是也有绝少数孩子在计算的顺序上还是会有所混淆。
3、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
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1)格式问题:等于号的对齐;(2)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
通过(1)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2)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3)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4、改进之处: 1.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做混合运算时要教育学生养成:整体观察—分清顺序—认真计算—全面检查的习惯。
2.教学中前松后紧,要加大练习的量,通过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运算顺序。
3.语言要严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本单元前三个信息窗是口算、竖式计算和估算,口算中特别注意因数末尾有0的算式,得数不要丢掉0;估算时把握三个原则:计算简便、接近准确值,如果是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注意结合实际考虑,同时一定注意用“≈”连接,估算结果不唯一。
2、第四个信息窗主要是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者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跟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者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根据已知算式不计算写出得数,如:根据67×35=234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670×35= 6700×35=
670×350= 67×350=
这样的问题要注意看准哪个因数不变,哪个因数变化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还有一些两个因数都变化的情况,可以举例推理,如:a×b=32,如果a扩大2倍,b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积是()。
可以找到4×8=32,按照要求变一变,4扩大2倍变成了8,8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是2,8×2=16。
3、信息窗五是混合运算和相遇问题。
混合运算是本学期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好多孩子计算时容易口算,错误在所难免,所以一直强调用竖式;同时个别同学对于运算顺序还搞不清楚;在练习时,可以结合第五单元的相关除法加以练习,要求先标出运算顺序再计算,完成后至少演算一遍。
另:遇到类似43×76+76×57的问题时,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变成(43+57)×76=7600。
4、相遇问题要分析题意,试着画画线段图,真正弄清楚是不是两个物体、两个地方、同时、相对而行、最后相遇,再确定计算方法。
《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及编排意图:
《求小数的近似数》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后的一次扩展,同时又为后面改写成以万和亿作单位的数做好知识铺垫。
教材内容展示了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测量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近似数的意义,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知道精确度的含义。
2.经历类比迁移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迁移”、“数形结合”等学习数学的方法。
3.感受近似数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2.理解求小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五、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五环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回归情景,深化理解——反馈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回归生活”。
具体设计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主题图,学生明确了用 0.984米、0.98米和1米三个数据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后提出问题:他们是怎样得到豆豆身高的近似数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探究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由整数类比迁移到小数
在回顾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后,做出强调:求近似数一定要用约等号
来连接。
随机提出猜想:求小数的近似数是否也会用到四舍五入法呢?
2、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
接着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保留一位小数求近似数。
在充分理解了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的含义后放手让学生探究,相互交流,汇报时,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完整的叙述。
由于学生能够在求整数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迁移,这一环节表述的比较完整,能轻松的将内部思考过程外化为语言表达。
3、汇报交流,提炼方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回顾求1.93和16.195近似数的过程比较讨论得出共性,都是按要求保留一位小数,都要看到小数部分的百分位?不同点是:一个运用四舍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小于原数,一个运用五入法求到的近似数会大于原数,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明确了四舍五入法仍然是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4、借用数轴,直观理解
(1)直观发现1.93距1.9更近
但为什么求近似数省略部分的最高位小于5时要四舍,不小于5时要五入呢?在提出这一问题后,学生还是会从四舍五入的方法本身进行思考和解答?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数轴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借用动态的课件设计,数形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因为1.93的位置更接近1.9,所以1.93保留一位小数后约是1.9。
(2)直观列举,体味“四舍五入”的道理
在学生能从“四舍”,和“五入”两个角度思考出近似数是1.9的两位小数后,也更容易思考出近似数是1.9的最大两位小数和最小两位小数是多少。
(3)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为何只看百分位
从而得出:因为百分位的数决定了原数的位置,所以无论是几位小数在求近似数时,只要保留一位小数只需要看百分位的结论。
进而小结出保留一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再类比迁移,得出保留其他位数的方法。
5、类比迁移,尝试归纳
接下来,充分运用练习题的辐射作用引发学生的逆向思考:你能找到能保留三位或四位小数的数吗?为什么?明确原小数至少应该比保留后的近似数多一位。
三、回归情景,深化理解
在学生类推到保留整数的方法后,回归情景图中提出的问题,由0.984怎样想到0.98
的,又怎样想到1的呢?这时,学生已能较熟练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找到0.984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后,再一次引导观察、比较发现:同一个数因为要求不同,会有不同的近似数,但保留位数越多,就越接近准确数,开始的结论是根据小数的性质结果近似数末尾的0能够去掉:经过讨论后发现因为保留位数的需要(即占位的需要)不能去掉。
在此,又借用数轴直观演示近似数为1.0和1的准确数范围,让学生感知到:保留的位数越多,准确数的范围就越小,相应的精确度也就越高。
从而得出结论:在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最后提出问题:回想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和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相同吗?从而建构起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随后,学生自主看书学习,进行查漏补缺。
四、反馈练习,拓展提升
以闯关形式设计的反馈练习富有层次性,思考性,体现变化,能让学生在多种变式中体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实质。
体会到运用所学知识胜利闯关带来的成就感,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给学生更充分的表述机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
本课的最后一次讨论是在本课结束,寻找小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购买商品时该付8.953元的究竟会付多少钱呢?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会考虑付9.00元。
虽然付8.95元相对来说更实惠一些,但实际上5分的钱数已很少见,所以会保留整数付钱更符合生活实际情况,这样,就让数学知识富于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总之,求小数的近似数内容抽象,本课着重引导了学生在疑惑处、重点处、难点处进行讨论,重视对知识源点的梳理,力争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要用“四舍五入法”,以及为什么用“四舍五入法”。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数与代数
复习内容:
北师大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整理与复习。
复习目标:
1、在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行梳理与强化,使学生能用字母表示生活中的问题。
2、能运用方程的概念辨析方程.
3、能结合具体情境列出简单的方程。
4、能根据加减法、乘除法部分之间的关系灵活解方程。
并弄清“求方程未知数所表示的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还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复习重点: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复习难点:解方程的过程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
复习过程:
一、听一听,按要求写式子。
(复习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四年级有X人,三年级比四年级少15人,三年级有(ⅹ-15)人。
2、长方形的长30米,宽ⅹ米,面积是600㎡。
(30X=600)
3、50减去5,再加4ⅹ,得61。
(50-5+4X=61)
4、16盒牛奶共花了y元,平均每盒牛奶(y÷16)元。
5、一辆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15人,车上原有ⅹ人。
(ⅹ-5+8=15)
6、X的6倍减去2X等于64。
(6ⅹ-2X=64)
比较这些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相同点是:都含有未知数。
一类: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另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复习有关方程的知识。
(揭题板书)
过渡:现在老师这样说请你判断:方程是等式。
(√)等式是方程。
(×)
二、辨析方程(运用概念进行辨析,加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你能举一个例子证明等式不是方程吗?3+10=13(虽是等式,但无未知数。
)老师这有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它是方程吗?ⅹ+15>30(虽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
三、解方程(强调解方程要验算)
6ⅹ-2X=64 30ⅹ=600
解:4ⅹ=64 解:ⅹ=600÷30
ⅹ=64÷4 ⅹ=20
ⅹ=16
50-5+4ⅹ=61 ⅹ-5+8=15
解:45+4ⅹ=61 解:ⅹ+3=15
4ⅹ=61-45 ⅹ=15-3
4ⅹ=16 ⅹ=12
ⅹ=16÷4 ⅹ=4
对于ⅹ-5+8=15这个方程还可以展示另外两种解法。
如:ⅹ-5+8=15 ⅹ-5+8=15
解:ⅹ-5=15-8 解:ⅹ-5+8-8 =15-8
ⅹ-5=7 ⅹ-5=7
ⅹ=7+5 ⅹ=7+5
ⅹ=12 ⅹ=12
(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
)(根据等式的性质解。
)
归纳提炼:像第三个、第四个这样的方程,我们可以先将方程里的数进行运算,使它变成简单的方程再解。
四、列方程解答:
王老师买了一个足球和6个排球,一共花了470元。
一个足球的价格是80元,一个排球的价格是多少元?
五、你知道这一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吗?
1、用字母表示数
2、会列方程解方程
3、会判断哪些是方程
4、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5、解了方程要验算。
6、用数学解方程要写“解”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