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a7cd35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9.png)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图片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揣摩语言,学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图片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01预习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思悟发现(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换顺序?为什么?(3)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02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用郭沫若的诗句引人本文。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到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到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的功夫,你才到了华京。
———郭沫若思考:玉兰花“走得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同样的时间,受纬度影响,广州气温高,北京气温低。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
1.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务必讲究条理性。
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至3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d5d4a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f.png)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汇,掌握它们的音形义;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掌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掌握主要说明方法及作用3.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语设计1.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花的明艳,夏荷的袅娜,秋菊的烂漫,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2.作者简介3.背景资料2.检查字词(请学生读出课件展示的字词的读音,记住词义)一、初读课文,了解物候知识。
1. 阅读课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第3自然段)农谚中的物候“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大自然的语言获奖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获奖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0d24d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d.png)
大自然的语言获奖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大自然中的语言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探索大自然的语言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介绍2. 观察和分析大自然的语言现象3. 探索大自然的语言规律4. 团队合作实验:大自然的语言传递5. 环境保护教育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自然的语言概念和规律。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语言现象。
3. 实验法:团队合作进行大自然的语言传递实验。
4.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大自然的语言现象和规律。
5.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大自然的语言现象图片和视频。
2. 实验材料:植物、动物等大自然的语言传递实例。
3. 环境保护宣传资料。
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语言现象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语言。
2. 讲解:介绍大自然的语言概念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传递方式。
3. 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分析它们如何通过语言传递信息。
4. 团队合作实验:分组进行大自然的语言传递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语言魅力。
5. 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讨论大自然的语言现象和规律。
6. 环境保护教育:通过展示环境保护宣传资料,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自然的语言的重要性和保护自然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实验中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能力。
3. 讨论交流: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对课堂的整体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大自然的语言获奖课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获奖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e331d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0.png)
大自然的语言获奖课教案课程名称:大自然的语言获奖课课程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重要性与奇妙之处。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
4. 激发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计划:课程时长:2个课时第一课时:1. 导入(10分钟)- 引入话题:大自然的语言。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或视频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 提问学生:你认为大自然有什么样的语言?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表达大自然的语言?2. 学习和讨论(40分钟)- 学习词汇: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自然相关的词汇,如“山川、河流、森林、花草、鸟儿”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 观察与描述: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见所闻。
鼓励学生用形容词和动词丰富语言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20分钟)- 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自然场景(如森林、海滩等),并讨论这个场景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向全班分享自己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
第二课时:1. 回顾与总结(10分钟)- 教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词汇和学生的讨论成果,鼓励学生分享对大自然语言的新的理解和发现。
2. 创作活动(40分钟)- 学生自由创作: 学生带上素描本或相机,到校园或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并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一幕或一片自然景色,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尽量运用上节课学到的形容词和动词。
3. 作品展示与评价(20分钟)-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请同学根据描述来猜测作品的内容。
然后, 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心得与体会。
4. 总结与延伸(10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将对大自然语言的认识运用到生活中,关注和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
教学评价与反思:1.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水平,并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评估。
大自然的语言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29acb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d.png)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大自然的语言,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运动和变化,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通过丰富的观察、实践和交流,学生将学会用大自然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中的声音:鸟鸣、风声、水流等;2. 观察大自然中的运动:树叶摇曳、云彩飘动等;3. 探索大自然的变化:四季更替、日出日落等;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单元一:大自然的声音(1)引导学生观察并聆听大自然中的声音,如鸟鸣、风声、水流等;(2)让学生形容这些声音,比如它们的音调、节奏等;(3)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进行声音创作。
2. 单元二:大自然的运动(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运动,如树叶摇曳、云彩飘动等;(2)让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的方式和特点;(3)让学生模仿这些运动,进行身体动作创作。
3. 单元三:大自然的变化(1)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如四季更替、日出日落等;(2)让学生记录这些变化的规律和特点;(3)让学生用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大自然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用专注的眼睛观察大自然中的声音、运动和变化;2. 听力法:通过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3. 实践法:通过模仿声音和运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4. 表达法:通过绘画、写作、创作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想法。
五、教学流程1. 导入环节:张贴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和联想;2. 单元一:大自然的声音(1)观察环节: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2)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声音,并进行口头表达;(3)创作环节: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创作自己的声音作品。
3. 单元二:大自然的运动(1)观察环节:带领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运动,如树叶摇曳、云彩飘动等;(2)讨论环节:让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的方式和特点,并进行口头表达;(3)创作环节:让学生模仿这些运动,进行身体动作创作。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b5a2c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1.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3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
出示课件(四季)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
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3、质疑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认真观察就能发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2、全班交流。
你听懂了什么?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读好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
孩子们都会读了,有几个词语宝宝想出来考考大家。
我们开火车来读出它们,火车火车哪里开?火车要进入下一站了,现在进行小组比赛读这首诗,每一组只读一小节。
孩子们拿好书,火车火车哪里开?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fbc267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b.png)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的科普儿童诗。
全诗共十小节,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妙。
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读起来生动有趣。
能够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在读中思考、想象、感悟、理解;在读中走进神奇的大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美妙,产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感悟诗歌语言文字运用之巧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准是’还可以用哪个词代替?仿照第二小节内容自己编写第三小节”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言语分析的训练,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本班学生具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朗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学习,也能够进行自学活动,自主学习。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3、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朗读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诗歌,思考交流“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语言”?指导学生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向大家提个问题可以吗?(可以)那谁来回答一下,我们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语言)师: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不信吗?大家看——出示课件:看云识天气等一些由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图片,并配以解说。
2、师:这种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件:课文题目,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二、走进文本,初读正音。
1、教师范读(出示课件)师:老师相信这首小诗你们也一定读的很棒,大家看自读提示a、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1a2a4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2.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观察方法指导下力图有所发现。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从而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
在此过程中深入体会本文是如何用平实的、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的知识的。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①能解读大自然语言的自然现象。
2、多媒体课件②气象谚语6条。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主题1、多媒体展示画面,给每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
(电闪雷鸣、公鸡打鸣、黄叶纷落、燕子低飞、腊梅花开……一幅幅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画面,其实画面上,天气、动物、植物告诉给我们的信息也是语言(板书:语言)这些都是谁的语言?(补充板书:大自然的)。
3、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小诗,写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师生共创研读小诗1、小黑板出示小诗①谁能把这首小诗读给大家听?评议:听明白了什么?②既然你读懂了大自然的这种语言,那你能不能把这一小节再读给大家听听。
你肯定白云飘得高高的,明天就一定是个晴天吗?谁发现过?那请发现这种现象的同学肯定地给大家读一读这两句。
2、在大自然中有趣的语言多着呢!你们快看(大屏幕展示蚂蚁搬家)看着这副画面,结合一旁的提示词,仿照上一小节,你们能帮我写出第二小节吗?自由尝试,根据汇报出示第二小节(小黑板)。
①你们当中有见过蚂蚁搬家的吗?给大家说说,(听别人说的也行)。
蚂蚁搬家真的会下雨吗?那好,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一小节了吧?每个人都给自己的同桌读一遍,看他(她)满意吗?②男女生比一比——师评:(停顿得很好,有节奏感,这么一读让我也更明白这大自然的语言)。
3、动物中可不是只有蚂蚁会说大自然的语言,更有趣的还在下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736f4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5.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1一、导入: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
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
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引导:是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8ab966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d.png)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新激趣、激情导入观看视频。
同学们,春去秋来,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提问,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
二、出示目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目标、方向学习课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应该掌握的内容及训练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填字游戏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快速阅读1-3段。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能反映季节、气候的自然现象)=(物候)PPT资料:物候现象: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季节和气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刮风、打雷、下雨、下雪,下冰雹等则属于天气现象。
(二)竺可桢先生认为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都有哪些呢?这些因素的排列顺序能不能更换呢?明确:物候的决定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6—10段)。
不可以。
(主要因素次要因素)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逻辑顺序)明确:说明顺序的选择,以说明内容为前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完成习题的基础上深入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赏读课文,精析语言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c5ea3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0.png)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活动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
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2023年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精选3篇)
![2023年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84aaf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0.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等奖篇一全文共2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5段)通过文字人们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同样,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人们便可以认识大自然。
第二部分(第6段至第19段)旨在说明通过星、云、鸟等大自然的文字,人们可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其中,第6段至第9段生动地说明了认识、掌握星、星座的知识可以指导人们充分利用自然。
第13段至第18段介绍鸟也是“大自然的文字”,留心观察它,人们也能认识了解自然。
第19段是对第6段至第18段的内容的总结。
第三部分(第20段至第24段)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第四部分(第25段至第27段)说明要认识和了解自然,就要从小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
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
要想生动准确地说明自然现象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如“有时候,在炎热的夏季,天空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
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
山变得像铁匠铺里的铁砧了。
”其中“耸立”“伸出”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云的变化,写出这种“文字”的特征。
另外,文中的“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
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热天已经过去了”等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讲析:“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
“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
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2、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3、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7624c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4.png)
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5同学们,大家知道语言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那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有没有它自己的语言呢?(答:有)谁能举个例子具体说说那些是大自然的语言?(例1:蚂蚁搬家大自然告诉我们:要下雨了;例2:树叶发黄、渐渐落下,大自然告诉我们:秋天来了;朝霞,大自然告诉我们:有雨)总之,各种自然现象预示着一定的气候变化,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科学上称作物候。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这篇《大自然的语言》看看科学家是给我们怎们讲解物候知识的。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掌握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2、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所需信息。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二、初读课文,纠正生字生词、理清本篇说明文的三要素。
要求1、标注段落序号。
2、标注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
(一)纠正字音(出示幻灯片2)风雪载途——记载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差异——差遣——差劲——参差理清本文三要素1、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和物候学)追问:那为什么不用说明对象作为本文的题目呢?你看本文注释,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叫做《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大家觉得那个题目好,为什么?(现在的题目9(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用了拟人手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2、问: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大家将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3、问: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逻辑顺序)2想必大家是运用了排除法来判断的,那这篇课文究竟运用了逻辑顺序中的哪一种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来加以判断。
三、在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快速准确的筛选相关信息(一)根据问题,寻找相关段落中心句的提示,划分段落大意。
(出示幻灯片3)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提问:大家看,这是课后练习第一题,现在要求大家根据这四个问题给全文划分段落大意。
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f2b11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0.png)
5《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梳理说明内容,判断说明顺序,学习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1.梳理说明内容,判断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同学们,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都流行穿越,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穿越到一个陌生的时空,你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时何地,你将如何判断季节呢?比如说这样的一个场面,这是什么季节?关于春天有哪些诗句?我们根据柳树吐新芽判断是春天;如果是这个画面呢?有什么样的诗句?荷花盛开是夏天的标志;那么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通过自然来判断秋冬两季的呢?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2.作者是竺可桢,他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的一代宗师。
他突出的贡献就在地理学和气象学。
(课前同学们已熟读了课文,疏通了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可以选择朗读、速读、跳读、默读等方式,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完成下面问题。
)二、梳理说明内容(好,现在我们看到第一题,·)1. 什么叫物候?什么是物候学?1-3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为了具体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影响,第五自然段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可以根据物候观测,选择适宜的农事活动)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6-10(文中有没有标志性词语?那我们看到决定物候变化的因素,他们能不能调换位置?为什么?思考?由主到次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作者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那我们继续根据以上图片来理解一下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一幅图:内蒙古跟海南有什么关系,同一经度,纬度不同,这体现了南北差异。
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b166c8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7.png)
5《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并学会运用。
2.梳理文章结构,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3.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本文说明的条理性;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1.教师概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现在对优化自然环境的高度概括。
一直以来,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提倡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大自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会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知识,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
2.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他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曾在中国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
主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钱塘江怒潮》《气象与农业之关系》等。
(二)文体知识。
(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
)关于说明文:1.概念。
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
2.顺序。
说明文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形式。
3.类别。
事物说明和事理说明。
⑴事物说明: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
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⑵事理说明: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道理等科学知识。
侧重阐述概念、原理、关系、方法等。
4.方法。
常见的方法有:⑴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常含有“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335d5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7.png)
.答题模式:①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与把握。②不 能调换。原文采用……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条理清晰,调换后不合逻辑(不易使读者理解)。
(5)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
法?有什么作用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 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古今的差异
(4)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文章内容。
.考查形式: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②选文某些段落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2、说明文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3、背景资料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 致力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 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 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
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能促进教学形式多样化,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对初中语文《大自然的 语言》第一课时教学为例教材分析: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fe591b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1.png)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课文,同时也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为了使青少年读者能明白深奥的物候知识,把语言写得生动优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抽象化的事物具体化,并采用大量的说明方法把专业的知识通俗化,使青少年学生更能深入的掌握物候知识,增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学会阅读科普文章,掌握物候知识。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文怎样有条理的说明事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语言的优美、严谨。
培养学生学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课文有条理的说明事理的方法。
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学生能自行找出课文的说明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图片:春天的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夏天的灼灼烈日、蝉鸣虫叫;秋天的天高云淡、丰收繁忙;冬天的万里雪飘、银装素裹。
这些都是大自然要告诉我们的信息,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大自然的语言,总结了大量的物候知识,今天我们随竺可桢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竺可桢(zh )翩然(piān)孕育(y n)衰草连天(shu āi)连翘(qiá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 nì)悄然无声(qiǎo)簌簌(s )词语销声匿迹: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课文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年年如是:每年都像这样。
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往复。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1、教师播放录音,同学们标注段落顺序,小组讨论课文的段落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后,推荐代表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各小组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归纳总结。
预设: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大自然的语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大自然的语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https://img.taocdn.com/s3/m/3ca42a8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0.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小班引言:在幼儿教育领域,提供一个丰富的自然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教室,在其中幼儿能够探索、观察、发现,并通过互动和体验来丰富他们的语言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适用于幼儿园小班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旨在鼓励幼儿通过与自然互动来提高他们的语言发展。
一、背景介绍自然环境是一个充满奇迹和惊喜的地方,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自然环境中,幼儿可以借助观察、探索和亲身体验来丰富他们的词汇、语法和沟通能力。
通过将大自然融入语言教学中,幼儿将有机会与自然进行真实的对话,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欲望。
2. 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启发他们用自然的语言表达想法和感受。
3. 建立幼儿与自然之间的对话关系,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4. 培养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案内容1. 自然观察活动在户外或室内安排自然观察活动,例如观察昆虫、植物和天气变化等。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发现和描述观察对象的特征,逐渐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他们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例如:“这只昆虫是什么颜色的?”、“植物有什么特点?”等,帮助幼儿扩展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自然场景话剧选择几个与自然相关的场景,例如森林、海滩或花园,分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扮演导游,带领幼儿在想象中的自然环境中游玩。
通过角色扮演,幼儿能够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提高他们用语言描述情景的能力。
3. 创作自然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观察和体验自然环境后,创作自己的自然故事。
幼儿可以根据他们观察到的事物和经历来编写自己独特的故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例如:“你在森林里遇到了什么动物?”、“你在花园里看到了哪些植物?”等,帮助幼儿展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和体验:通过观察自然环境和亲身体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语言表达的欲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21ade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3.png)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导言语言教学一直以来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
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强调书本和课堂内的学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语言学习的需求也不断变化。
大自然作为一个充满丰富元素和资源的教育场景,为语言教学提供了许多机会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大自然如何成为语言教学的有效资源,并提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大自然作为语言教学资源大自然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习者的重要实践场所。
其鲜明的特点和多样的元素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为他们提供了与不同语言层面互动的机会。
以下是大自然作为语言教学资源的几个优点:1. 情景真实性: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者能够面对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与真实的语言交流相结合。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运用方式,从而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2. 多媒体丰富性:大自然中存在着丰富的多媒体元素,如树木、花草、动物等。
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听声等方式,与这些元素进行互动,从而提升感知能力和识别能力,促进语言学习。
3. 历史文化性:大自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探索大自然,学习者能够了解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进而对于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基于上述的优点,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以下是具体的设计思路:1. 野外考察与语言实践:将学习者带到大自然中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并结合语言实践进行教学。
比如,组织学习者到野外进行动植物观察,通过观察和记述的方式,培养学习者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多媒体素材利用:在野外考察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比如,通过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动物的叫声,然后与学习者一起听和辨认,提升学习者的听力理解能力。
3. 文化探索与语言学习:结合大自然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引导学习者进行文化探索与语言学习。
例如,组织学习者到历史悠久的公园或风景名胜区进行参观,通过导深入讲解,使学习者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于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 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的差异
决定因素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夏热 南北温度 差别不大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 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荷花别样红。
山行(唐)杜牧
坐云远
爱深上
于枫处寒
二林有山
月晚人石
花。,霜
家 ,
径 斜
叶停,
红车白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 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其一(宋)卢梅坡
秋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次 第: 一个挨一个地。 孕 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 簌: 纷纷落下得样子。 销声匿迹: 躲藏起来不露面。这里指消失了鸣叫
声,藏起了行迹。匿,隐藏。
风雪载途: 风雪遍地。载,充满。 年年如是: 每年都这样。是,这。 周而复始: 形容循环往复,转了一周又一周。 翩 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冬
春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
夏
孕育果实 这种现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竺可桢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 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 要内容,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 类型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 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1、说明的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点
内容: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3、说明文的分类
走进大自然 观察大自然 了解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 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 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 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 观察日记。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 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 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 种消息。一年四季,循环 往复,年年如是……
细条碧
叶垂玉
风谁下妆
似裁绿成
剪出丝一
刀,绦树
。二,高
咏柳(唐)贺知章
月不, 春知万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龟背潮,下雨兆。
古 代 农 泥鳅静,天气睛。 谚 选 粹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古
代
农
谚 选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粹
什么是谚语?什么是农谚?
谚语是指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劳 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一般是经过口 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 懂的短句或者韵语。
•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 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 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5分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批 注: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说了哪几个问题(结构层次)?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 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3. 积累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
言准确优美特点,学习运用生动语 言说明事物。
作者
竺可桢 (1890—1974)
浙江上虞人 气象学家 地理学家 教育学家
竺可桢:是我国 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一生在气象学、 气候学、地理学、 自然科学史方面都 有很高造诣。“物 候学”是他作出重要 贡献的领域之一。
秋
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冬
春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
孕育果实
夏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这种说 法有什么好处?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
•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语言:生动说明文 平实说明文 4、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画图表 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摹状貌 5、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6、说明的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要求筛选相关 信息概括要点。熟悉课文内容,了 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
正统节气以河南为本。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 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 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 古称“日北至” 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 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 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 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 :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 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纬度差异
二月内蒙古
二月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差异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 现象的理解。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 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 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农谚是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 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什么是节气?
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 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 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 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业完全根据 太阳进行,所以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 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 闰月的标准。
古今的差异
原因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CO2
导 致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造 成
物候现象差异
思考: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 树种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 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 长。
白露 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 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
但它向我们展示的并不始终是温 顺与秀美,有时也会有无情与暴 虐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第一部分(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第三部分(6-10)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主旨
《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 动的物候现象说起,说明了这一 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并说 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读准下列字音
簌簌 sù 翩然 piān
销声匿迹 nì 孕 育 yùn
农谚 yàn
衰草连天 shuāi
区别读音
shuāi
cuī
衰草连天─鬓毛衰
qiáo qiào
连翘─翘尾巴
chā差异ch─ā差i 遣─ch差à劲─参c差ī z播hǒ种ng─耕z种hòng
luò落叶─丢三là落四─là落o 枕 gu观ān测─道gu观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