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总论201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大补大泻、小补小泻(平补平泻)。 ❖ 将针刺基本手法总结归纳为“十二字分次第手法“,简称为
十二法: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退针、指 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 后又在十二法的基础上精简为“下手八法”:揣、爪、搓、 弹、摇、扪、循、捻。
刺法研究进展
❖ 文献考证 ❖ 临床观察 ❖ 实验研究 ❖ 规律探索 ❖ 规范操作
灸法
(moxibustion techniques)
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指用艾绒为 主灼烧、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 源的外治疗法。
刺灸法
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 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 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不锈钢针
电针治疗仪 激光治疗仪 微波治疗仪
刺
法
•《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继而
的
《难经》又有所阐发,为后世奠定基础。
起
•唐宋时期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源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目前仍具实
与
ຫໍສະໝຸດ Baidu
用价值。
发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衰落,针法亦无进展。
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刺手法的研究取得 了较大进展。
锋针:针身为圆柱形,针锋锐利,三面有锋棱,长1.6寸。 锋针可作刺络放血之用,主治痈疡痹症等疾患,也可以 针刺筋的疾患。
铍针:针身模仿宝剑的剑锋制成,针尖如剑锋之利,阔2.5 分,长4寸。主治痈脓和寒热不调的病症,可用作切开排脓。 凡病脓疡者,可取铍针,也可以针刺骨的疾患。
员利针:针身略粗,针尖稍大,圆而且锐利,长1.6寸。 主治痈证和痹证,深刺之,可以治暴痛。此类针也用来 调和阴阳。
毫针:针尖纤细如蚊喙,长3.6寸。毫针最细,适于刺入 各经的孔穴,即可祛除邪气又可扶养正气,主治寒热痹 痛、邪在经脉的疾病。也可用来补益精气。
长针:针身长,针尖锋利,长7寸。主治邪气深着,日 久不愈的痹症。 凡病在内部深层的疾患,可以取用长针, 这种针也可以祛除风邪。
大针:针尖形如杖,略圆,似锋针,长4寸。大针主治 关节内有水气停留的疾患,用以泻水。这种针也可用以 通利九窍,祛除三百六十五节的邪气。
视灸法。 ❖ 灸法专著:《曹氏灸方》、《骨蒸病灸方》、《黄帝明堂灸经》、《灸膏
肓俞穴法》、《备急灸法》、《痈疽神秘灸经》、《太乙神针》、《神灸 经纶》 ❖ 《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神应经》
❖ 明初陈会 ❖ 催气手法 ❖ 《神应经》:“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
进退,捻转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金针赋》
❖ 明代徐凤 ❖ 复式补泻手法 ❖ 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
午捣臼、龙虎交战……
《针灸大成》
❖ 明代杨继洲 ❖ 首次提出“刺有大小”的概念,试图从剂量上将补泻手法分
九针
镵针:针头大,针尖锐利,除去末端一分尖锐外,有 1.5寸的针柄,共长1.6寸。镵针主要用来刺人体阳分 的浅表部位。即可以用于针刺皮肤疾患。
员针:针身为圆柱形,针尖椭圆如卵,长1.6寸。员 针主要适应治疗肌肉的病症即主治邪在分肉之间的 疾患,用于针刺肌肉的疾患,亦可作按摩用。
鍉针:针身较大,针尖圆而微尖,如黍粟一样,长3.5寸。 鍉针主要适应治疗血脉的病症,主要是用以按摩经脉, 而不致刺入皮肤,陷入肌肉,能流通气血。即用来针刺 脉络疾患。
五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是根据五 脏应合五体的关系而形成的刺法。分别为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 输刺。
补泻手法:
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难经》
❖ 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 作的重要性
子午流注针法
❖ 金元时期提出 ❖ 子午流注是以十二经井荥输经合配合阴阳五
《内经》
刺法:
九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即指九种不同性 质的病变,采用九种不同的刺法治疗。分别为输刺、远道刺、经刺、络 刺、分刺、大写刺、毛刺、巨刺、焠刺。
十二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刺 法应合十二经病症,故又称十二节刺。分别为:偶刺、报刺、恢刺、齐 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
刺灸法总论
学习目标
❖ 掌握刺法的概念。 ❖ 掌握灸法的概念。 ❖ 了解针具的起源和发展。 ❖ 了解刺法的起源和发展。 ❖ 了解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 熟悉针刺手法和灸法的量学要素。
刺 法 (needling techniques)
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 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 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 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 以治病的启示
灸法的起源
灸法的发展
❖ 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 灸经》。
❖ 《内经》对灸疗的起源、适应证、处方及禁忌证记载颇多,强调“针所不 为,灸之所宜。”
❖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倡针灸并用。 ❖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弃针言灸。 ❖ 宋《针灸资生经》、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清《针灸集成》重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针
具
的
•最初的“针具”是砭石。
起
•山顶洞人文化时期制造出骨针。
源
•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陶针。
与
•夏、商、周时代, 有了金属针具如青铜针。
发
展
•自战国到秦汉,砭石逐渐被九针取代。标 志着针具的形成。
•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不锈钢针。另有电针、 光针、磁针等。
最早的针刺工具
骨针
青铜针 金银医针
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计年计 月计日计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 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刺十四法
❖ 窦汉卿《针经指南》中下针十四法。 ❖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
按、爪、切等法。 ❖ 《金针赋》作了总结归纳:爪而切之,下针之法;
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 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 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 法,针要所备。
十二法: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退针、指 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 后又在十二法的基础上精简为“下手八法”:揣、爪、搓、 弹、摇、扪、循、捻。
刺法研究进展
❖ 文献考证 ❖ 临床观察 ❖ 实验研究 ❖ 规律探索 ❖ 规范操作
灸法
(moxibustion techniques)
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指用艾绒为 主灼烧、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 源的外治疗法。
刺灸法
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 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 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不锈钢针
电针治疗仪 激光治疗仪 微波治疗仪
刺
法
•《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继而
的
《难经》又有所阐发,为后世奠定基础。
起
•唐宋时期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源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目前仍具实
与
ຫໍສະໝຸດ Baidu
用价值。
发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衰落,针法亦无进展。
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刺手法的研究取得 了较大进展。
锋针:针身为圆柱形,针锋锐利,三面有锋棱,长1.6寸。 锋针可作刺络放血之用,主治痈疡痹症等疾患,也可以 针刺筋的疾患。
铍针:针身模仿宝剑的剑锋制成,针尖如剑锋之利,阔2.5 分,长4寸。主治痈脓和寒热不调的病症,可用作切开排脓。 凡病脓疡者,可取铍针,也可以针刺骨的疾患。
员利针:针身略粗,针尖稍大,圆而且锐利,长1.6寸。 主治痈证和痹证,深刺之,可以治暴痛。此类针也用来 调和阴阳。
毫针:针尖纤细如蚊喙,长3.6寸。毫针最细,适于刺入 各经的孔穴,即可祛除邪气又可扶养正气,主治寒热痹 痛、邪在经脉的疾病。也可用来补益精气。
长针:针身长,针尖锋利,长7寸。主治邪气深着,日 久不愈的痹症。 凡病在内部深层的疾患,可以取用长针, 这种针也可以祛除风邪。
大针:针尖形如杖,略圆,似锋针,长4寸。大针主治 关节内有水气停留的疾患,用以泻水。这种针也可用以 通利九窍,祛除三百六十五节的邪气。
视灸法。 ❖ 灸法专著:《曹氏灸方》、《骨蒸病灸方》、《黄帝明堂灸经》、《灸膏
肓俞穴法》、《备急灸法》、《痈疽神秘灸经》、《太乙神针》、《神灸 经纶》 ❖ 《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神应经》
❖ 明初陈会 ❖ 催气手法 ❖ 《神应经》:“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
进退,捻转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金针赋》
❖ 明代徐凤 ❖ 复式补泻手法 ❖ 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
午捣臼、龙虎交战……
《针灸大成》
❖ 明代杨继洲 ❖ 首次提出“刺有大小”的概念,试图从剂量上将补泻手法分
九针
镵针:针头大,针尖锐利,除去末端一分尖锐外,有 1.5寸的针柄,共长1.6寸。镵针主要用来刺人体阳分 的浅表部位。即可以用于针刺皮肤疾患。
员针:针身为圆柱形,针尖椭圆如卵,长1.6寸。员 针主要适应治疗肌肉的病症即主治邪在分肉之间的 疾患,用于针刺肌肉的疾患,亦可作按摩用。
鍉针:针身较大,针尖圆而微尖,如黍粟一样,长3.5寸。 鍉针主要适应治疗血脉的病症,主要是用以按摩经脉, 而不致刺入皮肤,陷入肌肉,能流通气血。即用来针刺 脉络疾患。
五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是根据五 脏应合五体的关系而形成的刺法。分别为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 输刺。
补泻手法:
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难经》
❖ 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 作的重要性
子午流注针法
❖ 金元时期提出 ❖ 子午流注是以十二经井荥输经合配合阴阳五
《内经》
刺法:
九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即指九种不同性 质的病变,采用九种不同的刺法治疗。分别为输刺、远道刺、经刺、络 刺、分刺、大写刺、毛刺、巨刺、焠刺。
十二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刺 法应合十二经病症,故又称十二节刺。分别为:偶刺、报刺、恢刺、齐 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
刺灸法总论
学习目标
❖ 掌握刺法的概念。 ❖ 掌握灸法的概念。 ❖ 了解针具的起源和发展。 ❖ 了解刺法的起源和发展。 ❖ 了解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 熟悉针刺手法和灸法的量学要素。
刺 法 (needling techniques)
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 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 治疾病的方法。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 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 以治病的启示
灸法的起源
灸法的发展
❖ 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 灸经》。
❖ 《内经》对灸疗的起源、适应证、处方及禁忌证记载颇多,强调“针所不 为,灸之所宜。”
❖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倡针灸并用。 ❖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弃针言灸。 ❖ 宋《针灸资生经》、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清《针灸集成》重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针
具
的
•最初的“针具”是砭石。
起
•山顶洞人文化时期制造出骨针。
源
•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陶针。
与
•夏、商、周时代, 有了金属针具如青铜针。
发
展
•自战国到秦汉,砭石逐渐被九针取代。标 志着针具的形成。
•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不锈钢针。另有电针、 光针、磁针等。
最早的针刺工具
骨针
青铜针 金银医针
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计年计 月计日计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 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刺十四法
❖ 窦汉卿《针经指南》中下针十四法。 ❖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
按、爪、切等法。 ❖ 《金针赋》作了总结归纳:爪而切之,下针之法;
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 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 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 法,针要所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