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总论2011
1-2011刺灸法概论
3、现代的分类方法 (1)分类表 传统针法----毫针刺法为主
特种针法----三棱针刺法、皮肤针疗法等 借用声光电磁等形成了新技术 微针针法----耳针、头针、眼针…… (2)分类表 艾灸类 ----艾炷灸、艾条灸、温灸….. 非艾灸类----物理灸、化学灸、其他灸类
4、不同刺法的作用特点(与经络腧穴的关系)
论术数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何丽野
术数,指的是中国古代以阴阳五行思想去解释和推算社会 与人生命运、人事变化的各种方术。 这个概念最早出于《汉书· 艺文志》,后世沿用。 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者纪晓岚对术数有一个概括性的 说法:“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 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 (《四库全书· 易类小序》) 术数就是通过特定的数字和象来分析天地万物(包括人) 的阴阳五行之组成,以此了解自然和社会规律。术数多以 《周易》为名,对社会和人事变动进行解释与预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古代的术数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曾有一个 总的评价:“术数本身是以迷信为基础的,但是也往往是 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 的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术数在 放弃了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试图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 的时候,就变成了科学。这些自然力是什么,其概念在最 初可能很简单,很粗糙,可是在这些概念中却有科学的开 端。”(冯友兰,1985年,第157页)
二、灸具、灸法的发展
1、灸法的起源 (1)火的应用为灸法之本 火-北京人 50万年前 (2)灸以艾火为源 《素问· 异法方宜论》”火艾烧灼, 谓之灸芮” 《左传》载BC581年,医缓给晋 景公诊病,云“疾病不可为也,肓之 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
6刺灸法总论4其他针疗法4
痛感,能引起疼痛感觉的电流强度称为“痛阀”。 最适合的刺激强度:感觉阀和痛阀之间的电流强度 感觉阀和痛阀因人而异,一般以患者能耐受的强度
为宜。
(二)作用和适应范围
❖ 作用: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 等。
❖ 适应范围:各种痛证、痹症和心、胃、肠、肌、 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以及癫狂和肌肉、 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
4、挑刺法 ❖ 是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
方法。 ❖ 操作注意:消毒;针对阳性反应点。
➢适用范围:肩周炎、颈椎病、失眠、胃 痛、哮喘、疳积等
(二)适应范围
❖ 作用:通经活络、开窍泄热、消肿止痛 ❖ 适应证:实证、热症、瘀血、疼痛等
以疼痛、发热、肿胀为主要表现
➢急性: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 痛、目赤肿痛等。 ➢慢性:皮肤病、扭挫伤、疳积、小儿营养过剩、 头痛、指趾麻木等。
断 有节律地时断时续自动
续出
波
断时无脉1.5s,续时密 波连续工作1.5s
➢ 腕关节弹动(肘臂不动),针尖叩刺皮肤迅速弹起。 如此反复操作。
➢ 针尖垂直于皮肤,先轻后重再轻。不可出现不当的拖、 拉、擦动作。
➢ 不论轻、重刺激都应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 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 的疼痛
3、刺激强度
➢ 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 短愈好,仅现轻度潮红,少量充血。 (多用于眼周、头部等皮薄肉少,体弱 者。补:面瘫日久)
(一)操作方法
1、点刺法
➢ 是指点刺腧穴或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体液的方法。 ➢ 操作注意: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刺灸法
(二)手法练习
• 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 取棉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 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可练习提插、捻转、进 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做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 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 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三)实体练习
二、毫针刺法
• 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 分。 •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2号(0.38~0.28mm)和长短为1~3 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 •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 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 刺之用。
• 3.刮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 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 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 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 和扩散。 • 4.摇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 行经气的方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 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体位选择的注意事项
• • • • 患者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 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同一种体位针刺取穴;
•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 尽量采取卧位; • 不能使用站立体位和移动体位。
消毒
•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 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 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针灸学课件: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胃 戊土 辰 解溪 巳
脾 己土 巳 大都 午
心 丁火 午 少冲 未
小肠 丙火 未 后溪 申
膀胱 壬水 申 至阴 酉
肾 癸水 酉 复溜 戌
心包 丁火 戌 中冲 亥
三焦 丙火 亥 中渚 子
泻法 子穴 时间 阳辅 子 行间 丑 尺泽 寅 二间 卯 厉兑 辰 商丘 巳 神门 午 小海 未 束骨 申 涌泉 酉 大陵 戌 天井 亥
徐、迎随等补泻内容。
•晋代,南北朝:《针灸甲乙经》(皇甫谧 )。
•隋唐:太医署针灸专科,针博士、针助教、针师、 针工、针生从事针灸工作。彩色经络穴位图《明堂 孔穴图》;专著《千金方》(孙思邈 ),《外台秘 要》(王焘 )。
•宋元:提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法学说;针 灸铜人;专著多,《针灸资生经》(王执中 )、《流 注指微赋》(何若愚) 、《十四经发挥》(滑寿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 )。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第一节 刺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 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 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予一定的 刺激,从而激发经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 法。
•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 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 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经络、 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 刺法灸法学,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论及其临床使用 的学科。
刺灸法的源流与发展
一、 刺法的源流与发展
• “砭石”——最早的针具。
–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
• 金属针具如青铜针的出现,“九针”。
• 《内经》中的九针,标志着针法的形成。 • 在针刺方法上,提出了“九刺”、“十
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总论一、定义和作用二、刺灸法的起源(一)针具:砭石、骨针(二)九针:鑱(皮肤针,浅刺皮肤,泄热)、园、鍉、锋(三棱针)、铍、园利、毫、长、大(火针)。
针刺法一、毫针的刺法(掌握毫针的基本手法)1、规格:直径:30#-0.32mm;31#-0.3mm;32#-0.28mm;34#-0.25mm~0.20mm。
长度:1寸-25mm;1.5寸-40mm;3寸-70mm。
2、保存二、针刺练习要点1、指力2、手法3、自身试针(曲池、足三里)三、针刺前准备1、选针2、体位选择:仰卧(头面部、前胸、四肢穴位)、侧卧(侧头部、胸部、背部、臀部、下肢穴位)、俯卧(背部、四肢穴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坐位。
四、消毒1、针具:高压蒸汽灭菌法(98~147kPa,115~123℃,30min),药液浸泡法(84消毒液,保尔康),煮沸法。
2、手:洗手、75%酒精3、施术部位:75%酒精五、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刺手和押手:押手的作用(定穴、减少进针疼痛)2、进针手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3、进针时产生疼痛和避免方法:手法(快速进针)、左手重按、碰到血管、碰到骨膜肌腱、(二)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1、角度:直刺、斜刺、平刺。
2、深度:即要有针感、又不伤及穴位,(头面部、胸部、背部忌深刺;年龄大的进针勿深;体质;病情表证浅刺、实证深刺;时令春夏浅秋冬深)六、行针与得气行针:针刺入穴位之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和补泻的手法。
得气:针感。
(一)基本手法1、提插2、捻转(二)辅助手法1、循:延经脉循行方向揉按,有催气的作用;2、刮3、弹柄4、搓柄法5、摇柄法6、震颤法7、飞法(三)得气、候气、催气、守气。
1、得气:酸麻胀痛2、得气与疗效3、不得气的原因:取穴不准、病情日久精气不足4、留针候气:延长留针时间5、催气七、针刺的补泻(一)定义:补法:凡是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凡是能够疏泄病邪,是亢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刺灸法
46
47
• 2、捻转法 (1) 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拇指与食指夹 持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 的动作。 • 要求 捻转的角度一般掌握在180°~ 360°左右,指力要均匀,有连续性,不 能单向捻转。 • 刺激量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 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
48
49
22
• 五、毫针刺法 揣穴是用手指在已定穴处按压、 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找 出具有指感的准确穴位。定准腧穴 位置,还应以指甲在上切掐一“十” 字形指痕,作为进针的标志。
23
(一)操作方法 1.指切揣穴法 2.按压揣穴法 3.分拨揣穴法 4.旋转揣穴法 5.滚摇揣穴法 6.升降揣穴法 7.滚摇升降揣穴法
82
83
(2)临床应用
为大泻之法,用于实证、热证。
《金针赋》载:“透天凉,治肌热骨蒸。”
(3)注意事项
泻法用六阴数
也可分浅深两层
押手要轻
84
(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 1、机体的机能状态 • 2、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 3、针具和手法等因素
85
• 九、留针法与出针 (一)留针法 1.静留针法:留针过程中不再行针,到时 出针。慢性病、虚证、寒证,以及针刺敏 感者多用本法
68
• 泻法:针刺入皮肤后,疾速插入深层得气,随之 徐徐出针,不按其穴或缓按其穴。重在徐出!
69
(2)迎随补泻
• 补法:进针是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70
• 泻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71
(3)呼吸补泻法
•补法:病人呼气时进针、行针,吸气时出针;
72
• 泻法:
病人吸气时进针、行针,呼气时出针。
刺灸法总论头针
刺灸法总论头针引言刺灸法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人的经络穴道是一个重要的生命结构,在经络上“气血通则不痛,气血不通则疼痛不止”,而刺灸能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刺灸法的实践证明,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好的效果,而头针则是刺灸法的重要治疗工具之一。
头针的基本概念头针是一种棕色或黑色的细长针,长度约为3-5厘米,针体粗细与针柄相当。
头针的刺入方向有正向插入头、侧向插入头和背向插入头三种。
头针一般用于面部和头部部位的治疗。
头针的使用可以减少针灸治疗的疼痛感,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
头针的使用方法对于头针的使用,需要先选择合适的经穴,然后采用正确的刺激方法刺入穴位。
头针的刺入方法主要有直接插入法、九九归一法和三绕法。
直接插入法是从皮肤上直接插入穴位,适用于穴位浅表、肉厚的患者;九九归一法是将针头与穴位对准并轻轻捏针柄,使头针一次性插入穴位,适用于穴位较深且病情较重的患者;三绕法则是在穴位周围绕三圈再刺入。
头针的适应症头针适用于头面部疾病和部分肢体疾病的治疗。
头针治疗头面部疾病能够缓解头痛、偏头痛、面瘫、眼疾、口眼歪斜等症状,同时还能改善心身状态、调整情绪。
另外,在一些肢体疾病上,头针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头针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头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确定穴位的位置,避免误刺错刺;2.对于头针具有禁忌症的患者,禁止使用头针;3.使用头针时,需要保持环境安静,心态平和,切勿过于紧张;4.使用头针前需要对针具进行消毒,保证使用安全和卫生;5.刺入头针后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头针作为刺灸法中的一种工具,在适当的病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的选择穴位、规范的操作和适当的使用方法是充分利用头针治疗功效的关键,而注意事项和使用范围的限制也是确保头针治疗安全有效的保障。
刺法灸法总论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02.04.2021
整理课件
18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毫针的针刺方法
02.04.2021
整理课件
19
毫针的针刺方法
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 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 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 至所要求的深度。
整理课件
7
规格
长短规格
寸
1 1.5 2 2.5 3 4 5
毫米mm 25 40 50 65 75 10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毫米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收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02.04.2021
整理课件
8
二、针刺练习
部分(前侧面)腧穴
02.04.2021
整理课件
11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 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02.04.2021
整理课件
12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刺灸法
02.04.2021
整理课件
1
刺灸法定义与作用
基本原理 操作技术 应用方法
刺灸法源流与发展
针具的发展 刺法、灸法的发展
刺灸法总论2011
十二法: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退针、指 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 后又在十二法的基础上精简为“下手八法”:揣、爪、搓、 弹、摇、扪、循、捻。
刺法研究进展
❖ 文献考证 ❖ 临床观察 ❖ 实验研究 ❖ 规律探索 ❖ 规范操作
《内经》
刺法:
九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即指九种不同性 质的病变,采用九种不同的刺法治疗。分别为输刺、远道刺、经刺、络 刺、分刺、大写刺、毛刺、巨刺、焠刺。
十二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刺 法应合十二经病症,故又称十二节刺。分别为:偶刺、报刺、恢刺、齐 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
五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是根据五 脏应合五体的关系而形成的刺法。分别为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 输刺。
补泻手法:
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难经》
❖ 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 作的重要性
子午流注针法
❖ 金元时期提出 ❖ 子午流注是以十二经井荥输经合配合阴阳五
毫针:针尖纤细如蚊喙,长3.6寸。毫针最细,适于刺入 各经的孔穴,即可祛除邪气又可扶养正气,主治寒热痹 痛、邪在经脉的疾病。也可用来补益精气。
长针:针身长,针尖锋利,长7寸。主治邪气深着,日 久不愈的痹症。 凡病在内部深层的疾患,可以取用长针, 这种针也可以祛除风邪。
大针:针尖形如杖,略圆,似锋针,长4寸。大针主治 关节内有水气停留的疾患,用以泻水。这种针也可用以 通利九窍,祛除三百六十五节的邪气。
重度 强烈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中篇针灸技术第四章刺灸法总论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本章主要就刺灸法的概念、源流和发展及刺法灸法的操作的量学要素等内容作一阐述。
第一节针灸与刺法的源流一、针灸的起源与发展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作为生活和日常用具,这就是旧石器时代。
后来,勤劳的祖先们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有逐渐能够加工制造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斧、石刀和石针等工具,演进到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古代的一种石器。
《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
”是经过磨制而成的原始工具,可以看作是最初的“针具”。
有关砭石的记载很多,如《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晋·郭璞注:“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
”《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唐·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这些记载都说明,“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灸治疗的工具。
砭石实物,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有了新的发现,如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制的石针,长4.5cm,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经考古与医史专家鉴定,这枚石针出于距今1万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认为它是针刺的原始工具——砭石。
又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有4块刻有半人半鸟的神物,手握一针形器物,刺向患者肢体。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的记载证实,“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砭石发明于我国东部的山东一带,后来逐渐推广到各地。
针灸晓得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古代的针灸除砭石之外,还有骨针、竹针的应用。
据考,大约在山顶洞人文化时期,已能制造比较精细的骨针,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不少各种各样的骨针,这些骨针,也很可能被用来作为医疗工具。
针灸学-刺灸法各论
*
拔 罐 法 演 进
用具:兽角 → 竹罐 → 陶罐 → 金属罐 →抽 气罐→玻璃罐
方法:燃火排气 → 煮水排气 →抽气排气
形式:单罐 →多罐 闪罐→留罐 →走罐 单独拔罐 → 综合运用针罐
*
*
(二)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主要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塑料抽气罐,古代“角法”所用的兽角罐和近代的金属罐已被陶汰。
操作时,针刺得气后,留针于适当深度,针柄上穿置长约1.5cm的艾卷点燃施灸;或在针尾搓捏少许艾绒点燃,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便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与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应用此法治疗时须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灸时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并在施灸下方垫一纸片,以防艾火掉落灼伤皮肤或烧伤衣物。
*
*
(二)艾制品 1.艾炷 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艾炷的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可直接放穴位上燃烧(直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榄大,常用于间接灸(隔物灸)。一般临床常用中型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径约0.8cm,炷重约0.1g,可燃烧3~5分钟。
*
*
(八)灸法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先后顺序
在《千金方》中载有“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右而渐下,先上后下,先少后多”。先阳后阴,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先上后下,取其循序不乱;先少后多,是使艾灸的火力由弱增强,以使患者易于耐受,如需艾炷多壮者,必须由少逐次增多,或分次灸之,需大炷者,可先用小艾炷灸起,每壮递增之,或用小艾炷多壮代替之。但在特殊情况下,亦可酌情灵活运用,不可拘泥。如对气虚下陷的病证,则宜从下而上地施灸,如脱肛症,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等,这样更能提高临床的疗效。
针灸学中篇
中篇针灸技法第四章刺灸法总论刺灸法(method of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包括刺法和灸法两种,主要论述刺法灸法的理论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本章主要就刺灸法的概念、源流和发展等内容作一阐述。
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以达到激发经络气血、调节整体功能的方法。
灸法,古称“灸○”,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广义的灸法既是指采用艾绒等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疗法。
无论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一节刺法的起源和发展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利用一些简单的、不加磨制的石块做为生活和日常用具,这就是旧石器时代。
后来,勤劳的祖先们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又逐渐能够加工制造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斧、石刀和石针等工具,演进到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古代的一种石器,《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是经过磨制而成的原始工具,可以看作是最初的“针具”。
有关砭石的记载很多,如:《山海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晋·郭璞注:“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者”,《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唐·王冰注:“砭石,谓以石为针也。
”这些记载都说明,“砭石”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初是用来刺痈肿、排脓、放血的工具。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针灸治疗的工具。
砭石的实物,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有了新的发现,如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制的石针,长4.5厘米,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经考古与医史专家鉴定,这枚石针出于距今1万年至4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认为它是针刺的原始工具——砭石。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and moxibustion techniques)主要阐述刺法、灸法 的基本知识及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本 章主要就刺灸法的概念、源流和发展及刺法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等 内容作一阐述。
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 目前其含义已非常广泛,即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 的手法(manipulation technique)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铍针:针身模仿宝剑的剑锋制成,针尖如剑锋之利,阔2.5 分,长4寸。主治痈脓和寒热不调的病症,可用作切开排脓。 凡病脓疡者,可取铍针,也可以针刺骨的疾患。
员利针:针身略粗,针尖稍大,圆而且锐利,长1.6寸。 主治痈证和痹证,深刺之,可以治暴痛。此类针也用来 调和阴阳。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针
具
的
•最初的“针具”是砭石。
起
•山顶洞人文化时期制造出骨针。
源
•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陶针。
与
•夏、商、周时代, 有了金属针具如青铜针。
发
展
•自战国到秦汉,砭石逐渐被九针取代。标 志着针具的形成。
•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不锈钢针。另有电针、 光针、磁针等。
最早的针刺工具
骨针
青铜针 金银医针
毫针:针尖纤细如蚊喙,长3.6寸。毫针最细,适于刺入 各经的孔穴,即可祛除邪气又可扶养正气,主治寒热痹 痛、邪在经脉的疾病。也可用来补益精气。
长针:针身长,针尖锋利,长7寸。主治邪气深着,日 久不愈的痹症。 凡病在内部深层的疾患,可以取用长针, 这种针也可以祛除风邪。
大针:针尖形如杖,略圆,似锋针,长4寸。大针主治 关节内有水气停留的疾患,用以泻水。这种针也可用以 通利九窍,祛除三百六十五节的邪气。
《内经》
刺法:
九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即指九种不同性 质的病变,采用九种不同的刺法治疗。分别为输刺、远道刺、经刺、络 刺、分刺、大写刺、毛刺、巨刺、焠刺。
十二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刺 法应合十二经病症,故又称十二节刺。分别为:偶刺、报刺、恢刺、齐 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
五刺:《灵枢·官针》说:“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是根据五 脏应合五体的关系而形成的刺法。分别为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 输刺。
补泻手法:
徐疾补泻、呼吸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难经》
❖ 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 作的重要性
子午流注针法
❖ 金元时期提出 ❖ 子午流注是以十二经井荥输经合配合阴阳五
刺灸法总论
学习目标
❖ 掌握刺法的概念。 ❖ 掌握灸法的概念。 ❖ 了解针具的起源和发展。 ❖ 了解刺法的起源和发展。 ❖ 了解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 熟悉针刺手法和灸法的量学要素。
刺 法 (needling techniques)
指使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 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 治疾病的方法。
《神应经》
❖ 明初陈会 ❖ 催气手法 ❖ 《神应经》:“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
进退,捻转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金针赋》
❖ 明代徐凤 ❖ 复式补泻手法 ❖ 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
午捣臼、龙虎交战……
《针灸大成》
❖ 明代杨继洲 ❖ 首次提出“刺有大小”的概念,试图从剂量上将补泻手法分
灸法
(moxibustion techniques)
用艾火治病的方法。广义的灸法既指用艾绒为 主灼烧、熏熨体表的方法,又可包括一些非火 源的外治疗法。
刺灸法
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 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 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计年计 月计日计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 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
针刺十四法
❖ 窦汉卿《针经指南》中下针十四法。 ❖ 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
按、爪、切等法。 ❖ 《金针赋》作了总结归纳:爪而切之,下针之法;
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 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 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 法,针要所备。
不锈钢针
电针治疗仪 激光治疗仪 微波治疗仪
刺
法
•《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继而
的
《难经》又有所阐发,为后世奠定基础。
起
•唐宋时期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源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目前仍具实
与
用价值。
发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衰落,针法亦无进展。
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刺手法的研究取得 了较大进展。
九针
镵针:针头大,针尖锐利,除去末端一分尖锐外,有 1.5寸的针柄,共长1.6寸。镵针主要用来刺人体阳分 的浅表部位。即可以用于针刺皮肤疾患。
员针:针身为圆柱形,针尖椭圆如卵,长1.6寸。员 针主要适应治疗肌肉的病症即主治邪在分肉之间的 疾患,用于针刺肌肉的疾患,亦可作按摩用。
鍉针:针身较大,针尖圆而微尖,如黍粟一样,长3.5寸。 鍉针主要适应治疗血脉的病症,主要是用以按摩经脉, 而不致刺入皮肤,陷入肌肉,能流通气血。即用来针刺 脉络疾患。
视灸法。 ❖ 灸法专著:《曹氏灸方》、《骨蒸病灸方》、《黄帝明堂灸经》、《灸膏
肓俞穴法》、《备急灸法》、《痈疽神秘灸经》、《太乙神针》、《神灸 经纶》 ❖ 《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为大补大泻、小补小泻(平补平泻)。 ❖ 将针刺基本手法总结归纳为“十二字分次第手法“,简称为
十二法: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退针、指 搓、指捻、指留、针摇、指拔。 ❖ 后又在十二法的基础上精简为“下手八法”:揣、爪、搓、 弹、摇、扪、循、捻。
刺法研究进展
❖ 文献考证 ❖ 临床观察 ❖ 实验研究 ❖ 规律探索 ❖ 规范操作
灸法的起 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 以治病的启示
灸法的起源
灸法的发展
❖ 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 灸经》。
❖ 《内经》对灸疗的起源、适应证、处方及禁忌证记载颇多,强调“针所不 为,灸之所宜。”
❖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提倡针灸并用。 ❖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弃针言灸。 ❖ 宋《针灸资生经》、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清《针灸集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