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上
物理学家郑愈:惜乎,识者几希
物理学家郑愈:惜乎,识者几希郑愈,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历任国立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总务长,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校长等职。
他对物理学的固体理论、天线理论造诣很深,堪称中国近代物理学先驱。
2015年是郑愈先生115周岁冥寿,是以为记。
1900年,郑愈生于浙江乐清县柳市镇象阳后横村。
郑家家道不振,郑愈发蒙是靠上义学,“给有钱的族人磕三个头,给点赏钱这样上的学”。
据郑愈的女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体容说:“父亲读书成绩很好,与苏步青先生是浙江艺文中学同学。
那是所教会办的男中,排演英文戏时父亲饰演过女主角。
”(郑体容讲述,岱峻专访,以下楷体所引皆同,不再标注)彼时,新学初开,但读经讲经风气犹存;虽增加了“物理化学”(当时合为一门)等实用性课程,但师资、教材与实验设备等都是问题。
一留日归来的数学教师在课堂结束时说:“刻下救亡图存,须振兴科学。
数理化是科学的开路先锋,有志报国者,务必学好数理化。
”在座的学生里,苏步青后来成了中国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郑愈成了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
【负笈东洋,执教西蜀】其时,科举已废,士子“莫不以留学利益相鼓吹,以游学为第一要务”。
1918年,郑愈参加浙江省留日官费生考试,被录取。
当时对日文要求很高,须达到听、说、读、写“四会”。
据说,一起出国的有许多人是到东洋镀金的官家子。
郑愈志在实业救国,选择工科,先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学电机,后到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念硕士,师事著名物理学家田丸卓郎、石原纯等。
此时,他与同学苏步青又见面了,两人所学专业虽不同,但都以学成救国相砥砺。
郑愈本可一直读完博士,但当时日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朝野上下弥漫着战争烟云,东京帝国大学研究院正逐渐变成军国主义战车的发动机。
按照郑体容的叙述,“父亲属于中国,祖国需要他,于是踏上归途”。
1920年代前,留学归国的物理界学人不多,有北大的何育杰、丁燮林、颜任光,清华的叶企孙,燕京大学的谢玉铭,中央大学的施士元等。
第五节 创建近代物理教学的几位老一辈物理学家
物理学发展到20世纪,在科学先进、教育发达的国家⾥,已经跨出了经典物理学的范围,进⼊近代物理学的研究领域,我国由于长期封建统治⽽闭关⾃守,在这⼀⽅⾯还刚刚在起步。
物理教育,象其它各门⾃然科学⼀样,⽆论是师资、设备或是教材教法,全⾃欧美⼈的天下,甚⾄落后于新兴的⽇本⼀⼤截。
如何改变这⼀落后⾯貌,有识之⼠,早就提出必须从培养⼈才的教育开始。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和迫切的要求下,在民国初年,有⼀批在国内学习成绩优秀的爱国学者,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志愿,克服种种困难,出国深造,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回国。
回国后,开始他们渴望能继续进⾏国外的科学研究,进⼀步发挥⾃⼰的专长,在已经取得初步成绩的领域中加以深⼊探究。
但是,他们着到当时中国社会条件、⼯业基础、学术⽓氛还缺乏应有的条件,需要他们在进⾏科学研究的同时,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后继者,才能赶上世界先进⽔平,所以他们不得不兼任双重任务,既为物理科学研究某⼀⽅⾯的带头⼈,⼜为物理教育培养⼈才。
他们是科研与教育并进的先锋,是创建我国近代物理教育的物理学家。
这⼀时期,正是战乱频仍、民族垂危的时期,他们“筚路蓝缕,以启⼭林”,在物理教育,占有重要的⼀页,对于这⽼⼀辈的物理学家,这⾥不可能⼀⼀列举,也不可能作全⾯完整和系统的介绍,仅叙述他们在⼆、三⼗年代我国物理教育初创阶段中的部分卓越贡献。
尽管他们从事研究的⽅向不完全相同,教育经历和重点也有差别,但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的精神是⼀致的。
以他们为代表的⽼⼀辈物理学家,不仅在开创我国近代物理学中作出了巨⼤的贡献,在教育上为⼈师表的作⽤也是不可磨灭的。
⼀、胡刚复(1892—1966) 胡刚复,1909年考取第⼀届庚款公费留学美国,⼊哈佛⼤学。
1913年从事提镭和放射性癌症的研究。
1914年起进⾏X射线的研究,他是我国第⼀位进⾏X射线研究⼯作的科学家。
1918年得博⼠学位。
这时正是第⼀次世界⼤战结束,他急于束装归国,从他在⾃述中的⼀段话中,可以看出他那时已经下定了为祖国的物理教育服务的决⼼。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 – 1949) 之三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 – 1949) 之三早在1929年,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力主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筹办,他多次称:“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关系甚大”。
国民政府教育部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建议,随即指令将国立山东大学筹委会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并于1930年4月28日,任命杨振声为校长,5月杨振声校长到任并启钤办公。
1930年6月,根据筹委会决议,国立青岛大学第一年先设文、理两学院,其中理学院设有四个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至此物理系正式诞生,当时物理系有教员王普先生;1930 年8月,新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在济南、青岛两地招收一年级新生,物理系新生十余人,聘蒋德寿教授为主任,9月21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1931 年又聘郭贻诚先生,学生增至三十余人,购置图书仪器若干,开设热学、物性、电磁等实验,初具规模。
1932 年9月行政院决定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文、理两学院合并成文理学院,物理系与数学系合并为数理学系,蒋德寿辞去主任职务,聘王恒守先生为主任来校工作。
1933 年3月学校新建科学馆落成,物理系进入一楼,仍自成一系,与数学、生物两系合用科学馆,王恒守先生仍为主任,聘任之恭、王淦昌、蔡方宪、何增禄、蒋丙然、方光圻、潘祖武、吴敬寰、李珩、郑衍芬以及德国人费尔先生等来系执教。
又购置图书仪器数批,各年级实验室逐渐充实。
到1934年时,物理系已经建起6个实验室:(1)普通物理实验室,已有声、光、热、电诸实验设备;(2)物性实验室,有热学、物性实验设备;(3)电学实验室,有初等和高等电磁学诸实验设备;(4)无线电实验室,有200W 无线电广播机和无线电基本实验设备;(5)光学实验室,有高级光学实验设备和全套光源3架(6)近代物理实验室,有高度真空抽气机、水银蒸气抽气机和象限电流计,以及阴极射线实验、放射体实验等设备。
1935 年物理系又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资助,购置气象和无线电仪器若干,建设工厂一所,专供修理和自制仪器之用。
近代物理学大事年表
近代物理学大事年表【注】2000年8月至2004年12月本人在宁夏大学参加物理教育专业自学考试方式的本科学习,期间有一门课程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近代物理学》,王正行先生编著。
从书中整理出此大事年表。
《近代物理学大事年表》2003年6月获得由《中学物理教学杂志社》组织的“第六届全国中学物理教研论文”评选活动全国一等奖。
1801年皮亚齐(G.Piazzi)发现了谷神星,它的半径只有500km,比月球还小。
在天文观测上,1885年发现巴尔末系时,就观测到n=13的H 。
1893年观测到n=31的谱线,1906年观测到n=51的Na,而目前已观测到n≈350的大原子。
在实验室中,目前可做到n≈105的H。
1895年,伦琴(W.C.RÖn tgen)用照相底片探测和发现了X射线。
1896年,天文学家匹克林(E.C.Pickering)在船橹座ξ星的光谱中发现了匹克林系。
1896年3月,贝克勒耳(A.H.Becquerel)发现了U的天然放射性。
接着,皮埃尔和玛丽居里(Pierre,Maric S.Curie)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发射性比U强得多的Po和Ra,表明放射性并不是U所独有的性质。
1897年汤姆孙(J.J.Thomson)发现电子。
1897年卢瑟福(E.Rutherford)发现,放射性的辐射不只一种。
他把穿透本领较差的一种称为α射线,穿透本领较强的一种称为β射线。
迈克耳孙(A.Michelson)—某雷(E.Morley)实验是19世纪最出色的实验之一。
为了测量“以太风(Aether)”。
它的原理很简单,但却导致了一场后果深远的科学革命。
E=hv式是普朗克(M.Planck)1900年首先作为一个基本假设提出来的,称为普朗克关系,比例常数h称为普朗克常数,是微观物理的基本常数。
普朗克常数在研究黑体辐射的能谱时,首先认识到电磁辐射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其能量子为hv。
1900年,威拉德(P.Villard)发现放射性物质还有第三种辐射,其穿透本领比α射线和β射线都强,并且不受磁场偏转,从而不带电。
中国近代物理学史.doc
中国近代物理学史评从哥白尼时代起,第一次关于静止与运动相对统一的物理学革命,到牛顿时代结束。
第二次物理学革命以数学分析为基础的近代物理学渐显雏形,至麦克斯韦时代结束。
物理学大厦基本建成。
到了20世纪初,以相对论与量子论为支柱的第三次物理学革命至今愈演愈烈。
那么中国这一阶段在物理学方面扮演着什么角色?我们能从中认识到并反思到什么呢?一:16世纪至20世纪初华夏文明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科学文明是断裂的,不练续的,没有交流和传承,更没有发扬光大。
明清两代延续了这一特征。
与此同时,以欧洲为中心的哥白尼革命开始爆发,经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人传承,静止和运动开始统一。
其间中国虽有明末数学家徐光启与清末的李善兰完成的几何原本的翻译,还有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合作翻译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但这一时期,没有专门培养科学人才的机构,也没有什么体制,这一时期的中国脱离世界,固步自封。
到了20世纪初期,第二次物理学革命已落下帷幕,第三次物理学革命争议星火燎原之势席卷整个世界。
但这时的中国列强顽肆,军阀混战。
中国的留学生开始走出国门,但这时的留学生保守,封建的思想依然很强,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完全不能融入到当时物理学主流。
虽然出现了早期的物理学博士,1918年北大设立物理门等等,但是与当时的欧洲,美洲的庞大的科学院相比,此乃天壤之别。
二:叶企孙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叶企孙,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最早组织者之一,对中国的物理学研究,理科研究,乃至世界科学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当第二代中国留学生开始西行,并相继回国。
中国物理学开始了近三十年的大发展。
以叶企孙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物理学先哲们把近代物理学引入到中国这个贫瘠的土壤上。
1915年,十七岁的叶企孙这样说:“吾国人不好科学,而不知20世纪之文明皆科学家之赐,中国只落后,在于实业之不振,实业之不振,在与科学之不发达。
”承载着中国振兴的梦想,远洋到了美国,在美国留学其间,叶企孙与之合作者侧定了普朗克常量h的值,并使这一值的精确度领先世界达16年之久,中国人的名字第一次载入到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中。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下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蒋百川1936中国物理学会第五次年会于1936年8月17-21日在北平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举行。
论文48篇,年会主席梅贻琦。
物理学会选举下一届(1936.9.-1937.9.)负责人。
会长吴有训、副会长丁西林、秘书萨本栋、会计張绍忠。
(由于1937年起的战争形势,这届理事一直任期到1939年)。
还选举了下一届学报负责人,主编:吴大猷、赵忠尧;编委:张贻惠、张绍忠、胡刚复、饶毓泰、魏学仁、施汝为、谢玉铭、丁西林、任之恭、施士元、严济慈。
陆学善(1905-1981)192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物理系(1928年校系改名为國立中央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当时严济慈、吴有训、胡刚复等先生皆在此任教。
1928年吴有训被聘为北平國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陆学善被聘为吴有训的助教。
1930年依靠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乙种獎学金,他得以成为吴有训的第一位研究生。
193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即被清华大学研究院选派出國深造。
在出國前的半年时间里,应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之邀去该所任助理研究员。
1934年夏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X射线晶体学研究中心,诺贝尔獎得主布喇格主持的实验室深造,仅用两年多时间,出色完成了对铬-钼二元系合金的全面深入研究。
1936年获博士学位。
在英国留学期间,他选择了X射线应用方面的研究,成为我国最早从事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的物理学家,他对Cr-Al合金系相图的测定以及创立的利用点阵常数法测定相图中固熔线的方法,在晶体学中是个重要的进展,至今仍为国内外晶体学家所沿用。
获博士学位后于1936年底回国,任北平研究院在上海的镭学研究所研究员。
1947年起兼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
1948年主持上海晶体学研究室。
孟昭英(1906-1995)1924年由北京汇文中学保送入燕京大学。
1928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留在该校物理系当助教兼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在安德逊(P.Anderson)和谢玉铭两位教授指导下,1931年以“氢气与铂、铜、镍接触时的电离”论文获硕士学位,并被提升为讲师。
近代物理学进展
2012096127赵志强近代物理学进展——之中国近代物理学进展一.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初期1.初期的成就.在中国近代物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把1920年以前的时期当作草创时期的最初阶段。
在1920年以前,各大学物理系只是一门课堂讲授而不作实验的学科,绝大多数大学还没有成立类似今天物理系的机构。
1919年北京大学首创物理系,1920年开辟实验室、编写中文实验讲义,在颜任光、丁燮林等人先后苦心经营下,北大物理系初具规模。
1926年清华大学设立物理系。
1933年l月,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在南京成立.并编辑和公开发行会刊—《科学的中国》(半月刊)。
中国物理学会也于1932年8月23日宣告成立。
此后学会每年举行年会一次,英才聚集,交流心得,切磋琢磨,共图大业。
学会出版《中国物理学报》,刊载国内研究成果。
在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后3年,一些物理学家就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他们代表中华民族的智慧得到世界公认。
1935年这一年中,先后有吴有训被德国哈莱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洪堡学会推举为会员,严济慈被法国物理学会选为理事(1935一1938),萨本栋被聘请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从物理学会成立到抗战前夕,物理学会开了5次年会:第一次,1932年,在北京召开,有论文10篇;第二次于1933年在上海召开,有论文33篇;第三次于1934年在南京召开,有论文41篇;第四次于1935年在青岛召开,有论文42篇;第五次于1936年在北京召开,有论文50篇。
从论文数量看,物理学在我国可谓蒸蒸日上。
2.取得成就的原因.首先,在这一段时期里,包括物理学在内的所有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应当归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主持中央研究院的蔡元培及其开明的科学思想,对我国包括物理学在内的科学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这时期,出现了中国物理学界的领袖人物,也是一个原因。
叶企孙是我国物理学界最早的组织者之一,在三十年代,他和主持北大物理系的饶毓泰、主持燕京物理系的谢玉铭携手并进,毫无门户之见。
早期著名物理学家
早期著名物理学家:阿基米德- 锡拉库萨( 前287年- 前212年)卢克莱修- 罗马(前98年?- 前55年)亚里斯多德- 古希腊(前384年—前322年)沈括-宋(1033年~1097年)[编辑]近代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 - 英格兰( 1540年- 1605年)伽利略- 义大利(1564年- 1642年)斯涅尔- 荷兰(1580年- 1626年)莱昂.笛卡尔- 法国(1596年- 1650年)伊凡吉利斯坦.托里切利- 义大利(1608年- 1647年)布莱兹.帕斯卡(Blaise Pascal) - 法国(1623年- 1662年)罗伯特.波义耳- 英格兰(1627年- 1691年)基士扬.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 (1629年- 1695年)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 - 英格兰(1635年- 1703年)伊萨克.牛顿- 英格兰(1642年- 1727年)[编辑]18世纪著名物理学家:丹尼尔.加布里埃尔.华伦海特(1686年- 1736年)丹尼尔.柏努利(Daniel Bernoulli) - 瑞士(1700年- 1782年)班杰明.弗兰克林- 美国(1706年- 1790年)莱奥哈尔德.欧拉(Leonhard Euler) - 瑞士(1707年- 1783年)Rudjer Josip Boscovich - Dubrovnik (1711年- 1787年)达朗贝尔- 法国(1717年- 1783年)亨利.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 - 英国(1731年- 1810年)查尔斯.奥古斯丁.德.库伦(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 (1736年- 1806年)约瑟夫.路易斯.拉格朗日(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年- 1813年)詹姆斯.瓦特苏格兰(1736年- 1819年)[编辑]19世纪著名物理学家:伏打- 义大利(1745年- 1827年)Ernst Chladni - 德国(1756年- 1827年)约翰.道尔顿- 英格兰(1766年- 1844年)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傅立叶(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 (1768年- 1830年)托马斯.杨- 英格兰(1773年- 1829年)Jean - Baptist Biot (1774年- 1862年)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e Marie Ampere) (1775年- 1836年)阿梅德奥.阿伏加德罗(Amedeo Avogadro)- 义大利(1776年- 1856年) 卡尔.弗雷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 - 德国(1777年- 1855年) 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Hans Christian ?rsted)- 丹麦(1777年- 1851年)盖-吕萨克- 法国(1778年- 1850年)David Brewster - 苏格兰(1781年- 1868年)William Prout - 英格兰(1785年- 1850年)约瑟夫.夫琅和费- 德国(1787年- 1826年)奥古斯丁.简.菲涅耳- 法国(1788年- 1827年)格奥尔格.西蒙.欧姆- 德国(1789年- 1854年)麦可.法拉第- 英国(1791年- 1867年)Felix Savart - 法国(1791年- 1841年)尼古拉.莱昂纳尔.萨迪.卡诺- 法国(1796年- 1832年)约瑟夫.亨利- 美国(1797年- 1878年)基士扬.都卜勒- 奥地利(1803年- 1853年)威廉.韦伯(1804年- 1891年)威廉.汉密尔顿- 爱尔兰(1805年- 1865年)Anders Jonas ?ngstr?m - 瑞典(1814年- 1874年)詹姆斯.焦耳- 英国(1818年- 1889年)Hippolyte Fizeau - 法国(1819年- 1896年)莱昂.傅科(Leon Focault)- 法国(1819年- 1868年)乔治.斯托克斯- 英国(1819年- 1903年)赫尔曼.路德维希.费迪南德.冯.亥姆霍兹- 德国(1821年- 1894年) 鲁道夫.克劳修斯- 德国(1822年- 1888年)古斯塔夫.基尔霍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 (1824年- 1887年) Johann Balmer - 瑞士(1825年- 1898年)威廉.汤姆逊- (开尔文勋爵) 英格兰(1824年- 1907年)Joseph Wilson Swan (1828年- 1914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英国(1831年- 1879年)Jožef Stefan - 奥匈帝国,斯洛维尼亚(1835年- 1893年)恩斯特.马赫- 奥地利(1838年- 1916年)Josiah Gibbs (1839年- 1903年)恩斯特.阿贝- 德国(1840年- 1905年)Marie Alfred Cornu (1841年- 1902年)詹姆斯.杜瓦- 英国(1842年- 1923年)Osborne Reynolds - 英国(1842年- 1912年)路德维希.玻耳兹曼- 奥地利(1844年- 1906年)Roland E?tv?s - 匈牙利(1848年- 1919年)Oliver Heaviside - 英国(1850年- 1925年)George Francis FitzGerald - 爱尔兰(1851年- 1901年)约翰.玻因廷- 英国(1852年- 1914年)亨利.庞加莱(Henri Poincare)(1854年- 1912年)约翰尼斯.里德堡- 瑞典(1854年- 1919年)Edwin Hall - 美国(1855年- 1938年)约瑟夫.约翰.汤姆逊(1856年- 1940年)亨利希.鲁道夫.赫兹- 德国(1857年- 1894年)[编辑]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Hannes Alfven - 瑞典(1908年- 1995年)亨利.贝克勒尔- 法国(1852年- 1908年)Felix Bloch - 瑞士(1905年- 1983年)尼尔斯.玻尔- 丹麦(1885年- 1962年)Satyendra Nath Bose - 印度(1894年- 1974年)路易斯.维克托.德.德布罗意- 法国(1892年- 1987年)玛丽.居里- 波兰(1867年- 1934年)Fritjof Capra - 奥地利, 美国(1939年- )保罗.安德列.莫里斯.狄拉克- 英国(1902年- 1984年)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 - 英国, 美国(1923年- )保罗.厄伦费斯特- 奥地利(1880年- 1933年)艾伯特.爱因斯坦- 瑞士, 美国(1879年- 1955年)恩里科.费米- 义大利(1901年- 1954年)理察.费曼- 美国(1918年- 1988年)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 - 美国(1929年- )维尔纳.卡尔.海森堡(1901年- 1976年)史蒂芬.霍金- 英格兰(1942年- )Edwin Jaynes - 美国(1922年- 1998年)莱夫.达维多维奇.朗道- 苏联(1908年- 1968年)Irving Langmuir - 美国(1851年- 1957年)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 奥匈帝国, 美国(1903年- 1957年)罗伯特.奥本海默- 美国(1904年- 1967年)泡利- 奥地利(1900年- 1958年)马克斯.普朗克- 德国(1858年- 1947年)John Polkinghorne - 英国(1930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1845年- 1923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纽西兰, 英格兰(1871年- 1937年)埃尔温.薛丁格- 奥地利(1887年- 1961年)尼古拉.特斯拉- 奥匈帝国, 美国(1856年- 1943年)Steven Weinberg - 美国(1933年- )Arthur Wightman - 英国Eugene Wigner - 奥匈帝国, 美国(1902年- 1993年)吴有训(Woo YH) - 中国(1897年-1977年)赵忠尧(Chao CY) 中国(1902年-)吴健雄(Chien-Shiung Wu) - 中国, 美国(1912年-1997年)李政道(Tsung Dao Lee ) - 中国, 美国(1926年-)杨振宁(Chen Ning Yang) - 中国, 美国(1922年-)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 中国, 美国(1936年-)朱经武(Paul Ching-wu Chu) - 中国, 美国(1941年-)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 - 美国汤川秀树(Yugawa Hideki) - 日本(1907年- 1981年)朱光亚- 中国物理学家介绍——霍金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
孟凡夫 物理
孟凡夫物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孟凡夫(1903年-1999年),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
他在物理学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尤其在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本文将对孟凡夫的生平和科研成就进行介绍。
孟凡夫于1903年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一个知识渊博的家庭。
他从小就对科学感兴趣,特别是物理学。
在家人的支持和激励下,孟凡夫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和物理天赋。
他在读完青岛的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系,开始了他在物理学领域的学术之路。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孟凡夫受到了杨振宁、李政道等著名物理学家的影响,深入研究了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理论。
毕业后,孟凡夫前往美国留学,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
他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了固体物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为他将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孟凡夫在中国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等单位任教,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取得了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
他在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外,孟凡夫还在教育和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物理学人才,推动了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他还积极参与国际物理学组织的活动,促进了中国物理学与国际物理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他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认可。
孟凡夫一生坚持不懈地从事物理学研究,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他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一直激励着他前行,为中国物理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回顾他的生平和科研成就,我们为他的杰出才华和不懈努力感到钦佩和敬佩。
孟凡夫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在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上
蒋百川: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3
1911 民国成立后, 清华学堂改称为清华学校, 此后留美庚款生的派遣就由清华学校具体负责, 直到 1929 年其留美预备部使命结束为止。 从 1911 年清华预备学堂成立到 1929 年游美学务 处结束,加之此前直接赴美的 180 名,总共派出庚款留学生 1279 名。此外还有自费津贴生 476 人,特别官费生 10 人,各机关转入清华的官费生 60 人,袁氏后裔特别生 2 人。1919 年,清华学校在(津贴在美自费生章程)中明确津贴的宗旨是:“体恤寒峻奖励游学,使在 美自费生之有志上进而无力卒学者,得以学成致用。” 其中蒋梦麟、郭秉文、朱经农、陶行 知等都接受过庚款津贴。袁氏后裔特别生是指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根据国务会议通过的《项 城袁氏留美学额简章》和《项城袁氏入学简章》而入学的袁氏后裔学生。1929 年,此规定 被取消。 1912 1913 夏元瑮(1884 - 1944) 1904 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1905 年,广东省招考留学生,夏 元瑮即去应考,在 600 名考生中荣获第一。1905 年赴美,先在伯克利学校预习理化实验 (1905-1906),后转入耶鲁大学(1906-1909);1909 年又赴德国入柏林大学(1909-1912), 曾就学于物理学家、 量子论创始人 M. 普朗克和实验物理学家 H. 鲁本斯。 1913 年因广东省 无经费,中断学习而回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理科学长 (1913-1918,相当于后来的理学 院院长) 和物理学教授(1918-1919),主讲理论物理学。他与何育杰在北京大学培养了第 一屆物理学本科毕业生,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的大学教育。 北京大学是我国建立物理学本科最早的学校。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在 1902 年 开办预备科和速成科。速成科下设仕学馆和师范馆,学制三至四年。师范馆设数学物理部, 这是我国数理方面高等专业教育的开端。1904 年从速成科选派学生 47 人出国留学,1909 年学成回国任北大物理学教习的何育杰即为其中之一。 1913 年夏, 理本科理论物理学门 (不 久改为物理学门)正式招生,这是我国最早的物理学本科。在当时的理科学长,曾留学耶鲁 大学、柏林大学的夏元瑮教授主持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到 1917 年已建成预科两年、 本科四年的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设置。后再经丁西林、李书华等人的努力,到 1925 年已能 开出预科试验 62 个、本科试验 69 个和两学年的专业物理实验,至此教学实验室初具规模。 物理系历届教授会主任(或系主任)的姓名及任职时间列表如下:
中国百年物理史的几个第一
中国百年物理史的几个第一从爱因斯坦缔造“奇迹年”开始,世界物理学发展已历百年,我国的近现代物理学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到发展的过程。
近代物理在中国的传播,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除了有称为“格致”的一些书籍外,陆续有“重学”、电学、光学等物理学分支的中译本出现。
第一本被称之为“物理学”且具有大学水平的物理学教科书,是依日文本翻译并由江南制造局于1900年出版的《物理学》。
这本书的翻译者是清末民初的物理学著作翻译家王季烈。
王季烈的母亲谢长达是近代著名的女教育家,王季烈同一辈中有王季同、王季点、王季绪、王季玉等科技专家、教育家,下一辈中更涌现出王守竞、王守武、王淑贞、何泽慧、何怡贞等一批我国科技界的泰斗人物。
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我国的第一位物理学博士叫李复几。
李复几早年就读于长沙习武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
1901年获奖学金,于当年冬天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和芬斯伯里学院学习,毕业后又在伦敦机械工程师研究所实习一年。
1905年赴德国波恩皇家大学继续深造,在著名物理学家、大气中氦的发现者凯瑟尔的指导下,从事光谱学研究,于1907年获该校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
李复几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的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分光镜实验研究》。
是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李复几以实验证实他的光谱理论假说的错误,对物理学的正确发展是有助益的。
然而,这样一位受到良好教育的物理学博士,回国后却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当时国内根本没有适合他专业的工作岗位。
戴念祖几经周折,才查到李复几回国后在南洋劝业会从事就业指导会工作。
李复几虽学得满腹的物理学知识,还是没能有所成就。
中国最早最好的物理学大师严济慈曾经说:“夏元瑮和何育杰是中国最早和最好的物理学大师。
”夏元瑮1884年生于杭州,1904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
1905年,广东省招考留学生,夏元瑮即去应考,在600名考生中荣获第一。
夏元瑮第一年在美国伯克利学校补习理化实验,1906年秋进耶鲁大学攻读物理学,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和其老师、物理学大师普朗克结下友谊。
中国近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及主要成就
中国近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及主要成就中国近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及主要成就钱三强,中国绍兴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浙江大学校长。
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
他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合理解释,深化了对裂变反应的认识。
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为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和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健全学术领导,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和协调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
杰出科学家。
与钱学森、钱伟长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
在原子弹的整个研制过程中,浸透了钱三强的智慧与心血。
他不仅为原子弹的研制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为培养中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钱学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
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当代物理学在中国发展
当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一)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家的重要成就本世纪初,一批中国学者到西方国家学习现代物理学知识,开展物理学的研究工作。
他们中间一些人学有所成后,回国兴办教育,出版刊物,组织学会和创办研究机构。
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不懈努力,在国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物理学人才。
这些人再次被派遣出国留学深造,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出色的工作。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工作者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一些一流水平的成果,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力学力学是研究物质在力的作用下运动和变形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以研究天然的或人工的宏观对象为主,也涉及宇观或细观甚至微观各层次的对象及有关规律。
按照上半世纪我国的科学划分,力学也属于物理学范畴内,在力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学者也都是物理学家,故将其归之于物理学领域加以记述。
我国学者在力学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在流体力学和应用力学方面。
流体力学:周培源(1902~1993)1938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时即开始进行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理论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脉动方程(或称涨落方程),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对一些流动问题做了具体计算,计算结果与当时的实验符合得很好(1940)。
他的研究成果曾获当时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张国藩(1905~1975)从30年代开始从事湍流理论研究,他认为流体力学传统的Navier-Stakes方程不能用于湍流,而必须先把湍流的物理机制搞清楚,按新的物理模型建立基本方程。
为此他完成了以下工作:(1)类比分子运动论的方法,建立了湍流“温度”、“压强”和“熵”等物理量,并将它们编入流体力学方程,相当详细地讨论了湍流通过圆管和两个平行面之间的情况,并扼要地讨论了湍流的衰减、湍流结构和关联作用的特性等问题。
后来他又发展了上述思想,用量子统计方法求湍流能谱分布式。
(2)论证了湍流运动是一种非牛顿流体运动,其内部阻力应改用幂数式表示,并依此建立了他自己的湍流运动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百川: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3
1911 民国成立后, 清华学堂改称为清华学校, 此后留美庚款生的派遣就由清华学校具体负责, 直到 1929 年其留美预备部使命结束为止。 从 1911 年清华预备学堂成立到 1929 年游美学务 处结束,加之此前直接赴美的 180 名,总共派出庚款留学生 1279 名。此外还有自费津贴生 476 人,特别官费生 10 人,各机关转入清华的官费生 60 人,袁氏后裔特别生 2 人。1919 年,清华学校在(津贴在美自费生章程)中明确津贴的宗旨是:“体恤寒峻奖励游学,使在 美自费生之有志上进而无力卒学者,得以学成致用。” 其中蒋梦麟、郭秉文、朱经农、陶行 知等都接受过庚款津贴。袁氏后裔特别生是指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根据国务会议通过的《项 城袁氏留美学额简章》和《项城袁氏入学简章》而入学的袁氏后裔学生。1929 年,此规定 被取消。 1912 1913 夏元瑮(1884 - 1944) 1904 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1905 年,广东省招考留学生,夏 元瑮即去应考,在 600 名考生中荣获第一。1905 年赴美,先在伯克利学校预习理化实验 (1905-1906),后转入耶鲁大学(1906-1909);1909 年又赴德国入柏林大学(1909-1912), 曾就学于物理学家、 量子论创始人 M. 普朗克和实验物理学家 H. 鲁本斯。 1913 年因广东省 无经费,中断学习而回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理科学长 (1913-1918,相当于后来的理学 院院长) 和物理学教授(1918-1919),主讲理论物理学。他与何育杰在北京大学培养了第 一屆物理学本科毕业生,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的大学教育。 北京大学是我国建立物理学本科最早的学校。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在 1902 年 开办预备科和速成科。速成科下设仕学馆和师范馆,学制三至四年。师范馆设数学物理部, 这是我国数理方面高等专业教育的开端。1904 年从速成科选派学生 47 人出国留学,1909 年学成回国任北大物理学教习的何育杰即为其中之一。 1913 年夏, 理本科理论物理学门 (不 久改为物理学门)正式招生,这是我国最早的物理学本科。在当时的理科学长,曾留学耶鲁 大学、柏林大学的夏元瑮教授主持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到 1917 年已建成预科两年、 本科四年的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设置。后再经丁西林、李书华等人的努力,到 1925 年已能 开出预科试验 62 个、本科试验 69 个和两学年的专业物理实验,至此教学实验室初具规模。 物理系历届教授会主任(或系主任)的姓名及任职时间列表如下:
《正文》
1900 王季烈 (1873-1952)1898 年与受聘于江南制造局的英国人、著名翻译家 J.傅兰雅 (Fryer)合作翻译了美國 W. J. 莫耳登 (Morton)与 E. 哈麦(Hammer)的《通物电光》 (The X Ray,该书副题是“不可见光的照片和它在手术中的价值”)。由日本饭盛挺造编著, 藤田丰八翻译,王季烈重编和润色文字的《物理学》,上、中、下三册先后在 1900-1903 年 间由江南制造局刊行。这是我国第一本将这个学科称为“物理学”的译书。在学部期间,王季 烈曾参与清末《游美学务处》(淸华学校前身)选派留学生的工作,主持编印了中、日、英 三种文字对照的《物理学语汇》,由商务印书舘于 1908 年出版发行。 1901 1902 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政治、文学、格致、农业 工艺、 商务、 医学七科。 格 致科下分天文学、 地质学、 高等算学、 化学、 物理学、 动植物学六目。 1903 1904 在张之洞的保举和资助下,王季烈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中甲辰科进士,并进入新组建的 学部。1905-1911 年王任学部专门司郎中,主管高等教育和留学生事务,兼任京师译学馆理 化教员,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留学生和科技人才。 1905 1906 1907
本文主要是根据网上的资料、若干关于中国近代物理学史的书籍和文章、以及《物理》 杂志上所刋载的有关中国物理学会及近代物理学家的史料汇编而成。 个别处还依靠了私人通 信所获得的信息。在编写过程中有幸看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戴念祖所著的“中国 物理学记事年表(1900-1949)”,他的记述方式与本文不谋而合,但对于人物的介绍,或 许是限于篇幅的限制,都显得比较简要。同时我也发现个别地方,此年表的内容与其他文献 资料有些不符。 在本文中,我试图完成以下内容: 1)我国早期的物理学家的简历,各人的排列次序是按他们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而定。相对 来说,取得博士学位,代表此人开始成为物理学的某一领域的专家。在本文中,我主要收集 了有博士学位的(个别的人仅获硕士学位)我国早期物理学家的资料,但与胡大猷所提供的 上述数据相比,还有相差(上述胡大猷文中至 1950 年人数为 137 人;本文中比较详细叙述 了至 1949 年的 92 位早期物理学家的经历)。我想或许是由于不是所有的人取得学位后都 继续从事物理工作,也有部分人可能滞留在国外的缘故。在这一阶段,还有许多人在国外获 得了硕士学位后,便回国工作,或者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出国便工作在物理领域,其中不乏有 姣姣者,并对中国物理学发展也作出过重要的贡献。由于资料的缺乏及篇幅的关系,本文无
姓名
任职时间
备注
何育杰
1918.1.8 - 1920.4.10
物理学系教授会主任
蒋百川: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4
张大椿
1920. 4. 10 - 1921. 9. 3
物理系教授会主任
颜任光
1921. 9. 3 - 1925. 11. 7
1924. 6. 23 休假出国, 系主任由丁西林代理
蒋百川: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00–1949) 1
法一一列入。 2)中国主要几所大学的物理系的开创和发展的情况。本文对于省市级的院校情况,几乎没 有涉及。对于国家级的院校,也可能有很多遗漏,有待今后不断补充。 3)中国物理学会的成立及历届年会的情况。 4)在此期间外國物理学家来华访问作学术交流的历史。 我初次涉足物理学史,尚有不少需要学习之处,加之本人在国外,对资料的查证也是困 难重重,不足与不妥之处,衷心希望得到读者和专业人士的帮助以及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蒋百川教授,美国 NOVA 东南大学,国际级眼视光学专家、美国诺瓦大学视光学 院教授、美国国家视光研究员院士、中国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近视眼研究所所长。
中国的近代物理学家及物理学进展(1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 1949)
《前言》 根据吴大猷《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 1900-1950 年期间中国人获得物理博士学 位的人数统计如下(总共 137 人)。 年份 1900-1910 1911-1920 1921-1925 1926-1930 1931-1935 1936-1940 1941-1945 1946-1950 1 2 9 10 24 37 19 35 人数
1913- 1920 年期间在北京大学担任物理教学的教授有夏元瑮、何育杰、王蓥、秦汾、 张大椿、张善揚、李祖鴻等。 1914 1914 年,时在美国留学的任鸿隽、赵元任、周仁、胡明复等人发起创办《科学》月刊, 并于 1915 年 1 月正式发行。 《科学》 月刊以“提倡科学、 鼓吹实业、 审定名词、 传播知识“ 为 宗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定期的科学杂志,对科学在国内的普及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它 所发表的文章如胡明复的《万有引力之定律》、竺可桢的《说风》、杨铨的《电灯》等,为 国人了解和接受科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 《科学》还介绍较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科研成 果,如任鸿隽的《爱因斯坦之重力新说》、杨铨译著的《爱因斯坦相对说》、赵元任的《中 西星名考》等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 1915 年至 1924 年间《科学》介绍科学的文章达 1000 篇以上,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李 耀 邦 ( 1884 - 1940 ) 生 于 广 东 省 番 禺 。 大 约 1903 年 获 广 东 基 督 教 会 资 助 赴 美 留 学 ,曾 入 芝 加 哥 大 学 攻 读 物 理 学 ,后 随 密 立 根 深 造 。在 密 立 根 教 授 指 导 下 ,在 美 國《 物 理 评 论 》上 发 表《 以 密 立 根 方 法 利 用 固 体 球 粒 测 定 e 值 》的 博 士
里,李复几先后担任过江南船坞、汉阳铁厂、萍乡煤矿、京汉铁路等大型项目和企业的工程 师,为中国工业的近代化作出贡献,并默默度过了余生。 何育杰(1882 - 1939)於 1900 年在科举中应试入第,1902 年入京师大学速成科师范 舘格致科数学物理学部学生。1903 年,京师大学选派 16 人留学,何育杰是其中之一。1904 年初,何育杰启程赴英,入英国维多利亚大学学习语言,一年后转曼彻斯特大学,就学于英 国物理学家 S. A.舒斯特(Schuster)门下。1907 年 5 月,E. 卢瑟福(Rutherfird)从加拿 大回到英国, 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并主持实验室工作。 何育杰是第一个听卢瑟福讲演 的中国学生。1907 年何育杰获学士学位后,曾游历德、法诸国,1909 年回国。 回国后, 何育杰任京师大学堂格致科教习(1909-1911)。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格致科改为理科,“教习”之称从此改为教授。何育杰任北京大学理科物理门教授 (1912-1916),北京大学物理系系主任、物理系教授会主任(1917-1920),物理系教授 (1920-1927)。在北大任教十余年,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讲师。1927-1931 年,任东 北大学物理系主任,后因病辞职。1937 年任国民政府交通部参事,不一年因病辞职。 1908 1909 在美国决定退还庚款后,清政府开始积极筹备赴美留学生的派遣工作。1908 年,外务 部和学部共同拟定《派遣美国留学生的章程草案》。1909 年 7 月 10 日,外务部与学部共 同会奏《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并拟定了较具体的《遣派游美学生办法 大纲》。9 月 4 日,赴美选拔首次考试在学部举行,从 140 名报考者中录取了 47 名。10 月, 第一批庚款生赴美,另外加上 3 名贵冑子弟,共 50 人。梅贻琦、胡刚复便是在这一批学生 中。同年,留美教育的常设机构游美学务处成立,具体负责留美学生的选拔和派遣工作,周 自齐任总办。后来,内务府又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交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1911 年 改名为清华学堂。此后,清华学堂就成为培养庚款留美生的学府。1910 年 7 月举行第二次 考试,录取包括赵元任、胡适等在内的 70 人。1911 年 7 月举行第三次招考,录取 63 人。 清末选送的庚款留学生三批共计 180 名,因为出国前都经过了学务处的“甄别考试”,所以他 们被称为“甄别生”。“甄别生”的派遣是继幼童留美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官派留美教育活动。 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