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导学案答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一
【本节课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3)梳理课文结构 (4)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
【课前预习】
一、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字德辉。
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
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
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
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元代人说他:“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
《窦娥冤》的题材取本于“东海孝妇”的故事。
“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
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
2、关于元杂剧:
弄清杂剧与元曲的关系。
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中的小令,其特点是一宫调一曲子,与小令并列的是一个宫调内几支曲子,叫(套曲);小令和套数合在一起叫(散曲);(元杂剧)与散曲合在起起称为元曲。
(说明:请根据上面这段话,用几个大括号表示小令、套曲、套数、杂剧、元曲的关系。
)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
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 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近人吴梅曾解释说:“宫调者,所以限定乐器管色之高低也。
”我国历代均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是乐律之本。
曲牌名:俗称“牌子”。
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就象一首很长的歌里的部分小节的名字),
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一个很长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
例如本篇文章里面的赏花时、点绛唇、滚绣球等
④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
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
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
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 级)
1、注音
罪愆( )看觑( )提防( )蓦过隅头( )无捱无靠( )孛老( )秀闼( )田畴( )鳏寡孤独( )燕侣莺俦( )( )撚断( )浣纱( )红鸾天喜( )前合后偃( )恓惶( )讼庭( )错勘( )杳无音信( )苌弘化碧( )盗跖( )勒死( )邹衍( )古陌荒阡( )亢旱三年( )缥缃( )亲家( )当垆卖酒( )刽子手( )
2、掌握课下注释相关内容
3、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①快速浏览课文,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
三岁:七岁:17岁:约18岁:20岁:
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
的一生。
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
)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几首元曲,请背诵后写下题目。
【合作探究】
整体把握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2、再读课文,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3、分析主要人物窦娥的形象特点。
4、这样一个善美人物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4、主题探究。
《窦娥冤》导学案二
【本节课学习目标】重点探究第三折
一、回顾上节内容,分析:“真是比窦娥还冤哪”,
窦娥之“冤”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二、【合作探究】
面对如此奇冤,窦娥甘心吗,他是如何反抗的
1、为什么要指斥天地
2、发三桩誓愿。
①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的情节
②剧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这在艺术性方面有什么效果
三、【拓展延伸:】
1、在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结尾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想象、夸张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如《孔雀东南飞》《梁祝》等,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
2、比较刘兰芝,杜十娘,祥林嫂及窦娥在遇到不幸时的反抗。
(选做)
3、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
……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结合《窦娥冤》分析关汉卿独特的语言风格。
四【课堂测试】
1、、最能体现课文主题思想的一句唱词是()
A.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B.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C.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D.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不明不暗负屈含冤。
6.对文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是()
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
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一个当时应验,一个后来应验。
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
同时紧紧扣住“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根据所掌握的窦娥的性格特点,为窦娥写一幅挽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
联:,。
导学案答案
《窦娥冤》导学案一
①快速浏览课文,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
三岁:七岁:17岁:约18岁:20岁:
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
的一生。
明确:1.三岁丧母;2、父女分离;3、与夫成亲;
4、丧夫打击;
5、流氓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
悲惨的一生
1、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板书⑴、(序幕)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开端)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发展)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高潮)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结局)
详解: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序幕)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开端)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发展)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
(高潮)
教师补充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结局)
3、窦娥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善良,孝顺,有主见,刚强,有反抗精神。
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是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4、婆婆的软弱;张驴儿的无赖;官吏的腐败。
从
窦娥的遭遇看元代的社会状况。
①放高利贷的现象。
②流氓恶霸的横行。
③官吏的贪赃枉法。
④下层知识分子的穷困潦倒。
⑤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
产保障。
⑥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
、
5、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应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精神和反抗精神。
导学案二答案:
一、①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
的窦娥。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而
被判以死罪。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
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第三折分层
第一场面:解赴刑场(哭诉场面)
第二场面:诀别婆婆(诀别场面)
第三场面:刑场三愿(发誓场面)
二、1、天地是现实的象征,鬼神是人间统治者的
象征。
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
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
的否定。
窦娥在绝望中愤而抗议,揭露当时人
间普遍的不合理。
这段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
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
2、三桩誓愿:①血洒白练:不落红尘。
②六月飞雪:洁白不染。
③亢旱三年:惩罚世道①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的情节
明确:窦娥在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
这不仅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在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1、主题方面:这三桩奇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2、人物方面: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斗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天动地的力量。
(感天
动地窦娥冤)3、效果,读者感受:三桩奇愿也是剧作家的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凭借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或实现的事在舞台上民生并得以应验。
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惩治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坚强意志与美好愿望。
4、结构:营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构成了全剧的高潮,充满着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②剧作者写两桩誓愿的应验,这在艺术性方面有什么效果
明确: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不仅设计了三桩誓愿,而且写了两桩誓愿的应验,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有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加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
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点拨)本文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有通过想像和夸张,反映出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三、拓展延伸:
1、在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中,结尾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用想象、夸张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如《孔雀东南飞》《梁祝》等,它们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深重、反抗的强烈,而且显示她的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理想。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和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
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涵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
这种想象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两篇作品的内容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但其中理想化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
作品通过想象、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
结合作品内容来看,这种写法表现了作品揭露社会矛盾的深刻性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想化。
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的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扬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2、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
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毙,等着
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
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杜十娘:知道自己“中道见弃”她没有流泪没有痛不欲生,而是冷静的可怕,先是冷笑后是赞出此计者是英雄。
而后很早起身挑灯梳洗。
杜十娘的“修饰”是彻底绝望后,用美进行报复,进行惩罚,也是与这个罪恶世界决绝的最后宣告。
祥林嫂:略
窦娥:略
3、关剧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酷肖人物声口,符合人物身份。
……关剧本色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于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
像《窦娥冤》中这段普通的说白:“(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
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
我怕连累婆婆,
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不了的浆水饭,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这样朴素的说白,多么肖似窦娥这个封建社会里小媳妇的声口,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加工的痕迹,就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生动,正是这些平凡不过的话语,鲜血淋漓地揭示了这个从小就给人做童养媳的小媳妇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他的戏曲语言既本色又当行,具有“入耳消融”的特点,没有艰深晦涩的毛病。
不像明清时期有些文人剧作,搬弄典故,爱掉书袋。
关剧在曲词的安排上也恰到好处,曲白相生,自然熨帖,不愧是当时戏曲家中一位“总编修师首”的人物。
四【课堂测试】
1、A(导析:“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句唱词,揭露了封建吏治压迫人民的本质。
这句概括性的语言,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也是剧本的点睛之笔,它一语道破了形成窦娥冤狱的社会根源,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2、C
3、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亢旱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