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电”显神通——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浙江省丽水中学俞惠珍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化学2 “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是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原电池知识;具有借助氧化还原理论、金属活动顺序和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判断电池正、负极以及设计原电池和书写原电池两极反应的能力。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了解电解池结构,知道电解是“借助于电能,使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发生,从而使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本单元内容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构电解池模型,再通过模型迁移,应用到对一般电解装置的分析,因此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本单元内容的宏观现象和微观原理之间的关系十分清晰,且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有利于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学习过程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环节,有利于培养“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另外,电解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发展了学生对化学理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的认识水平,提升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宏观的现象(电流方向)建构微观粒子(电子、阴阳离子)的迁移方向,并学会从微观角度表征微粒在两极的存在状态及行为,理解电极反应的本质及发生条件,完成证据推理和模型建构;会用符号表征正确表示电极反应,并以此诊断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发展学生对电解过程的认识水平。
(2)通过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和实验验证带电粒子在电解装置中的迁移方向、两极电子得失情况、两极反应,通过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收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等途径,诊断并发展学生证据推理、模型认识与实验探究的水平,并以此发展学生认识方式和认识思路水平。
(3)了解电解法在元素发现史上的地位以及电解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对化学理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的认识水平,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教学重点: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电解模型的建构和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电能向化学能转化的本质,电解池模型的建构和应用课时安排:本单元内容拟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为电解模型的建立、模型
的迁移、实验验证、微观揭示等环节;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电极反应的判断(两极放电顺序)、电解方程式的书写等。
四、教学设计构想
本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思想。
(1)凸显“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认知方式和思路:由物理学电路中电子的流向及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流向等相关知识,建构电解池模型;通过具体装置科学猜想两电极上的可能反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验以验证反应产物;通过合作学习小结探寻微观原理、最后在实践应用中巩固知识、重现模型、形成分析电解过程的一般认识角度和方法。
(2)突出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利用电解过程中电流方向和两极反应现象的宏观辨识,建立对电子和离子的流向及两极反应的微观过程的探析,再转化为两极的电极反应。体现化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过程。
(3)突出实验探究。让学生围绕问题情境,利用模型合理推测电极产物,设计实验验证两极产物,并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基于宏观实验现象分析做出微观解释,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
(4)运用电解法在元素发现史上的地位以及电解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对化学理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的认识水平,了解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突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本案例以“电子泵”为基本情境线索导入,贯穿带电粒子迁移方向、两极反应类型、电极产物分析、电解原理等核心知识,以证据推理和模型建构为主要学习任务,同时结合实验探究、宏观辨识、微观探析、符号表征的认识思路和方式,将本单元分解为4个任务主题。
单元整体构思如下: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关系:
五、情境与任务
1.问题情境
思考1:闭合电路中电子是如何流动的?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流动方向怎样?
闭合电路中电子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着电子从还原
剂流向氧化剂的定向移动。这种变化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水因势能作用从高处往低处流,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也存在势能差从而导致电子的定向流动。
思考2:反应:Cu+Zn2+=Zn+Cu2+能否自发进行,为什么?
不能,因为Cu的活泼性比Zn弱,或者说电子容易自发的由Zn流向Cu2+而不会反向流动。
思考3:你有办法让上述反应得以发生吗?
水泵可以将低处的水抽到高处,那么是否存在“电子泵”,让电子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流动呢?——外加电源。
【设计意图】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流向与闭合回路中电子流向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宏观可视化的“电子流向”的问题,同时选择学生熟悉的反应使“电子流向”更加具体化。通过“水泵”与“电子泵”的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电源在电解装置中的作用,有助于培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2.任务及任务分解
【任务一:证据推理、构建模型】
右图装置中,电源就是一个“电子泵”,按自己的意
愿不断的转移电子。请结合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在图中标出电子流向
2.判断A、B电极上的电子得失情况及反应类型
3.了解关键词:电解、电解池、阴极、阳极
【设计意图】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流向与闭合回路中电子流向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氧化还原反应转化为宏观可视化的“电子流向”的问题,同时选择学生熟悉的反应使“电子流向”更加具体化。通过“水泵”与“电子泵”的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电源在电解装置中的作用,有助于培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任务二:模型迁移、科学猜想】
以CuCl2溶液为电解质,以石墨棒为电极(石墨性质稳定,不参与电
极反应),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能获得什么单质?这些单质分别在哪一
个电极上生成?
【设计意图】把溶液的导电原因、电解质与非电解的概念置身于真实的水质检测的背景下,促进学生对溶液导电性原因、导电过程,知道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态,建立电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对溶液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微观。(如原来看硫酸铜溶液就是一杯蓝色溶液,学电离后看到的是Cu2+和SO42-溶液)
【任务三:动手实践、实验验证】
实验仪器:小烧杯(作废液缸用)、表面皿(反应容器)、两个铅笔芯(碳棒)、两根带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