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写的送别诗简短

合集下载

送别唐王昌龄的古诗

送别唐王昌龄的古诗

《送别》王昌龄
唐代王昌龄
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中文译文:
春天的江面悲伤地送别你,
蕙草散发着浓浓的香气。

酒醉后无法言语,
故乡的山上雨纷纷。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离别的场景,诗人在春天的江边与别人分别。

春江愁送君,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忧伤之情。

蕙草生氤氲,形容了春天花草的繁茂和香气的扑鼻。

醉后不能语,暗示诗人对别离的痛苦难以言表。

乡山雨纷纷,景象描绘了故乡山上雨水纷纷落下,与诗人内心的离愁相呼应。

赏析:
这首诗写别离之情,以春江、蕙草、乡山雨来烘托离别的忧伤氛围。

春江愁送君的描绘,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伤感和离别的痛苦。

蕙草生氤氲的描写,通过花草的繁茂和芬芳香气,进一步凸显了离别时的凄凉和无奈。

醉后不能语,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浓烈和言语无法表达的困境,增加了诗词的哀婉之感。

乡山雨纷纷的描绘,将离别的情绪与外在的自然景象相结合,给人以深深的离愁之感。

整首诗词运用了简洁的语言和自然景物的描写,通过情感的抒发,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和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真挚的表达,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对亲人故乡的眷恋,具有浓郁的唐代风格和情感的表达力。

王昌龄诗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诗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诗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前记:王昌龄的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除了擅长边塞诗、闺情诗之外,他的送别诗也很不错,尤其是这首《芙蓉楼送辛渐》,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那可是传唱千古的名句。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江淹创作过一篇名垂千古的抒情小赋——《别赋》,读之凄凉悱恻,令人魂魄飞扬。

文中首句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在文中,他以浓郁的抒情笔调,分别描绘了富豪、侠客、戍人、游宦、道士、情人的别离,“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最令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

尽管别离情形和原因有差异,但是有别离必有哀怨,有哀怨必然充塞于心,使人意志丧失神魂滞沮,心神都会受到巨大的创痛和震惊。

在中国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别离说不好就是永别,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

对于仕宦之人来讲,尤其是贬谪之人,贬谪之所人生地不熟,远离故土和亲朋,心中难免悲伤。

因此,在中国数以万计的诗歌中,别离就成了诗歌母题之一。

王昌龄的这首诗歌,即景生情,构思新颖,末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在离情别绪中寄寓清白高洁的品行,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鉴赏一下这首诗歌。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歌,大致作于诗人在江宁丞任上。

送别的地点是芙蓉楼,送别友人是辛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市)西北,依山傍水,轩昂宽敞,别致雅典,登楼眺望,山水胜景一览无遗,文人墨客常在此登临品茶、吟诗作赋。

辛渐,生平不详,只知道他是王昌龄的好友,即将返回洛阳。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两句的意思是:秋冬之夜,寒雨霏霏,洒遍吴地江面,拂晓时分,送别友人,只剩下楚山孤独寂寞。

“寒雨”,秋冬时节的雨,寒冷彻骨。

“连江”,满江,一个“连”字,写出了雨势的连绵不断,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的意境。

王昌龄古诗大全

王昌龄古诗大全

王昌龄古诗大全王昌龄(698年-765年),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豪迈见称,被誉为“玉台新秋”、“飞流直下三千尺”。

他的诗歌以豪放、豪迈见称,其作品多写景、咏史、抒情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王昌龄的一些代表作品。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的场景,以“寒雨连江夜入吴”开篇,寒冷的雨夜中,描述了送客的离愁别绪。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深情思念。

《秋风词》。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山川无恙兮泽畔草,野芳不尽兮家在何。

这首词以秋风、白云、草木、雁南归等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词中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切的感染力。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气概和对壮丽景色的向往。

《芙蓉楼送辛渐》、《秋风词》、《登鹳雀楼》等王昌龄的诗作,无论是在意境、情感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展现了他豪放、豪迈的诗风。

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昌龄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豪迈见称,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玉台新秋”、“飞流直下三千尺”。

王昌龄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豪迈的风格,以及对自然、人生、爱情等题材的深刻描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诗篇全文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诗篇全文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诗篇全文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系列:唐诗三百首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迷濛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片冰心在玉壶上一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6、平明:天亮的时候。

7、客:指辛渐。

8、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比喻人清廉正直。

【诗文解释】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译文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赏析】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古诗《送别》及简短赏析

古诗《送别》及简短赏析

古诗《送别》及简短赏析1.唐诗的赏析【注解】:又题:《山中送别》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评析】: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其人-------------------------------------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官大乐丞,随即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年),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又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

天宝末年,安禄山攻占长安,王维被安禄山胁迫作了他的官员。

但是他并不愿意,曾作诗表达了心迹。

当安禄山兵败后,王维因此得到了赦免,并任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他对山水画贡献极大,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受禅宗影响很大。

他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此外,还兼擅人物。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肯定。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山中送别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送柴侍御》翻译及鉴赏

《送柴侍御》翻译及鉴赏

《送柴侍御》翻译及鉴赏《送柴侍御》翻译及鉴赏《送柴侍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言】《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

诗人说: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这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

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注释】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翻译】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赏析】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从诗的内容来看,《送柴侍御》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

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江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

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小编整理)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小编整理)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小编整理)第一篇:《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翻译赏析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诗简介《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翻译/译文韵译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直译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注释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词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词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词赏析
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镇江,自古便是重要的过江路径。

唐开元、天宝年间,正值盛唐最后的辉煌。

一个秋日的黎明,霏霏细雨中,诗人王昌龄来到江边渡口,为即将远去洛阳的好友辛渐送行。

经历了人生顿挫,宦海沉浮,已过不惑之年的诗人,百感于胸,写就了这首长盛不衰的离别佳作。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镇江西北的月华山上古有一楼,原名“千秋楼”,又被称为“芙蓉楼”。

在芙蓉楼的送别宴散后,秋雨中,王昌龄彻夜未眠。

雨是“寒雨”,一个“连”字,描摹出了萧飒之雨与江面浑然一体、绵延无垠的气象。

后再随一“入”字,道出了雨势虽缓却毫无停歇之意。

愈是别离在即,离别之寒便愈加无边与浓重。

平明时分,辛渐登舟远行,形单影只的诗人遥望远山,广阔的天地间充满了离别的愁绪。

诗人以水墨般的江景点染离情之后,还不忘将自己高洁的情怀托付友人:“你此去洛阳,家乡亲友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冰纯的心志一如玉壶。


王昌龄借用南朝诗人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典故,将送别之音演绎出了抒怀自况的新曲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清空明澈的意境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历史的烟尘淹没了诗中主人公辛渐的生平往事,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怀,却得以千古传颂,引发后世人们深深的共鸣。

这首《芙蓉楼送辛渐》也成为王昌龄留给镇江的不朽文心。

迁客骚人,南来北往,写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镇江,这座雄镇长江的历史名城,也在新世纪的乐曲中,继续传承着绵延无际的时代文明。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渐芙蓉楼送⾟渐唐·王昌龄寒⾬/连江/夜⼊吴,平明/送客/楚⼭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冰⼼/在⽟壶。

试译寒冷的⾬洒落⼤地,雾⽓迷蒙,笼罩着吴地江天;我在这样的夜晚来到吴地。

天刚亮时送⾛了好友,只留下楚⼭孤影。

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依然像珍藏在⽟壶中的冰⼀般晶莹纯洁。

注解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下临长江。

2.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

3.平明:天刚亮。

4.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

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5.冰⼼:像冰⼀样晶莹纯洁的⼼。

赏析《芙蓉楼送⾟渐》是唐代著名边塞诗⼈王昌龄写的⼀⾸赠别诗。

"寒⾬连江夜⼊吴",⾸句中的"寒⾬连江"点明诗⼈是在秋冬时节送别⾟渐的。

"连"是指⾬⽔与江⽔连在⼀起,表现了⾬势之⼤。

"平明送客楚⼭孤",次句中的"孤"字寓情于景,既写出了诗⼈眼前看到的楚⼭的孤耸,⼜表明了诗⼈因朋友离去⽽产⽣的孤独之感。

⼀⼆两句描写了这样的画⾯: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洒落⼤地,迷蒙的烟⾬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朋友的时候,看到⾬中孤耸的楚⼭,⼼中感到⼀阵凄凉和孤寂。

诗⼈以凄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

"洛阳亲友如相问",第三句中"相问",问我。

相,代"我",指诗⼈⾃⼰。

不是互相或者相互。

洛阳亲友会向⾟渐问起王昌龄的什么情况呢?由于诗⼈当时被贬江宁,所以"洛阳亲友"最有可能问的是:"他因为什么事被贬?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或者犯什么罪了?" "⼀⽚冰⼼在⽟壶",结句运⽤了⽐喻的修辞⼿法。

"冰⼼"指像 "⼀⽚冰⼼在⽟壶",结句运⽤了⽐喻的修辞⼿法。

"冰⼼"指像冰⼀样晶莹纯洁的⼼。

"⽟壶"是⽟⽯制成的壶,⽐喻⾼洁清⽩的品格。

"冰⼼在⽟壶"表明诗⼈的品性从未受到世俗的污染,依然冰清⽟洁,同时,更突显出诗⼈坚守⾼洁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这⾸送别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的⾼风亮节。

⾸两句苍茫的江⾬和孤峙的楚⼭,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冰壶,表达⾃⼰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王昌龄写过什么送别诗

王昌龄写过什么送别诗

王昌龄写过什么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 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 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 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是王昌龄的送别诗,欢迎阅 读。

1、《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 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 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 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 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 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 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 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 晚唐诗 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 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 他只是将听觉、 视觉和想象概括 成连江入吴的雨势, 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 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 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 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 上, 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 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 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 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 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 回到洛阳, 即可与亲友相聚, 而留在吴地的诗人, 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 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 自然而然牵出了后 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写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是什么全诗赏析

王昌龄写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是什么全诗赏析

王昌龄写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是什么全诗赏析《芙蓉楼送辛渐》的写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原文如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写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赏析此诗为一首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

洛阳,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阳市,唐朝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著名城市,那里有作者的亲朋好友。

相问,如同说“问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玉石制成的壶。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原文与赏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是天宝元年(742)王昌龄为江宁(今南京)丞送客至京口(今镇江)时所作。

《芙蓉楼送辛渐》共有两首,第二首写道:“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诗中的丹阳城即京口(今镇江),而不是现在江苏的丹阳县。

因为据《旧唐书·地理志》载,天宝元年,将润州改为丹阳郡,治所在京口,故诗中直呼京口为丹阳城。

这首诗指明第一天晚上诗人已在镇江西北芙蓉楼上设宴跟辛渐饯别,因此,从时间顺序来看,“丹阳城南”应为第一首,“寒雨连江”应为第二首。

辨清这一点,对于理解这首诗很有帮助。

“寒雨连江夜入吴”,意思是说,萧瑟的秋风,带着深秋的寒雨,弥漫着整个长江的江面,在黑夜的掩护下,悄悄地侵入吴地,京口一带,仿佛全都沉浸在这一片萧萧寒雨之中。

开篇这一句,写得很不平凡,既渲染了即将跟好友诀别时凄寒孤寂的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卧听风雨之声,彻夜难眠的情景。

因为刚才饯别时还很晴朗(寂寂寒江明月心),现在气候骤然起了变化,这不增加了朋友旅途上的困难吗?“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一句叙第二天清晨送客北去的情景。

在一片烟雨迷濛之中,送客至江边,准备渡江北上,抬头一望,北固山和金山孤零零地耸峙在烟雨之中,更增强了主客双方沉重、凄苦、孤独的情怀。

王昌龄连年以来,屡受打击,仕途很不得意。

先贬岭南,后贬江宁,登第十五年以来,仍然是一个县丞,“英俊沉下僚”,心境当然是不好的。

于是,物著我色,使客观景物带上诗人主观色彩,这正是王昌龄的绝句常用的手法。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两句诗是写诗人在诀别时殷切叮咛好友辛渐说:“到了洛阳以后,如果亲友问起我的情况的话,请你告诉他们,王昌龄仍然象过去一样,他的心犹如装在玉壶中的冰块,是十分清白纯净、晶莹透明的。

”“冰心”“玉壶”既是比喻,也是用典。

七言绝句离别之情的诗

七言绝句离别之情的诗

七言绝句离别之情的诗
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南陵别儿童入京》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送魏二》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二》唐·王昌龄

《送魏二》唐·王昌龄

《送魏二》唐·王昌龄送魏二唐·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释魏二:作者友人。

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

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泛指今湖南一带。

清猿:即猿。

因其啼声凄清,故称。

译文在橘柚飘香的江楼上醉饮话别,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

想象你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赏析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写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

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是写作者送别魏二时感叹唏嘘的情感。

全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有朦胧之美,在艺术构思上颇具特色。

首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是点明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则是表明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三四句“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王昌龄送别友人的诗句

王昌龄送别友人的诗句

王昌龄送别友人的诗句
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送别
唐·王昌龄
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

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3、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5、送狄宗亨
唐·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6、送郭司仓
唐·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7、巴陵送李十二
唐·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8、送张四
唐·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9、送高三之桂林
唐·王昌龄
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王昌龄表达对朋友的离情别绪的诗句

王昌龄表达对朋友的离情别绪的诗句

王昌龄表达对朋友的离情别绪的诗句
1.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像你远在他乡,朋友若是关心你,你也会如此真诚回应吧。

2.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哎呀,这不就跟咱和好朋友虽分隔两地但心始终在一起一样嘛!
3.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那寒雨的夜晚送朋友离开,多像我们分别时的不舍呀。

4.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想想和朋友在那飘着橘柚香的地方醉酒分别,心里得多不是滋味啊。

5.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可不是嘛,别总说分别难,就像船儿终究会驶向目的地一样。

6.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和朋友在一起时,送他离开有时真没觉得那么悲伤呢。

7.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这场景多像我们在雨中送朋友,然后望着那孤单的背影啊。

8. “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就好像送好朋友去远方,心里虽有不舍但也不觉得太难过呀。

9. “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就如同和朋友分别后坚定信念要达成目标一样!
10. “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不正像我们思念远方的朋友,盼着他们归来嘛。

我觉得王昌龄的这些诗句真的很生动地表达了对朋友的那种深深的情感和离别的愁绪啊。

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概括

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概括

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概括《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概括》《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可老有意境了。

诗的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哎呀,你就想象一下那个画面。

在一个夜里,冷飕飕的雨像丝线一样,密密麻麻地洒下来,和江水连在一起,就好像整个吴地都被这寒雨给笼罩着。

也许那时候王昌龄和辛渐就站在芙蓉楼里,听着外面的雨声,心里头可能就已经开始有点惆怅了。

我觉得这雨啊,就像是老天爷在给这场离别制造一种很忧伤的氛围,你说是不是呢?就好像老天爷也知道他们俩要分开了,就用这寒雨来表达那种不舍得的心情。

再看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

天亮了,王昌龄要送辛渐走了。

那远处的楚山啊,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就像一个被抛弃的小孩似的。

这时候我就想啊,这山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他们离别的悲伤呢?也许在王昌龄眼里,他的朋友辛渐一走,他自己就像那座孤山一样,孤零零的。

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有个好朋友要转学去别的城市,当他坐上车离开的时候,我站在原地,就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空荡荡的,就跟这诗里描写的孤山一样。

这诗人王昌龄肯定也特别舍不得辛渐,要不然怎么会看着山都觉得孤呢?接着“洛阳亲友如相问”这句,王昌龄就跟辛渐说啦:“兄弟啊,你要是到了洛阳,要是那里的亲友问起我来。

”你看,虽然他自己在吴地,但是还惦记着洛阳的亲友呢。

这就跟我们现在似的,虽然自己在一个地方生活或者学习,但是心里头还想着老家或者其他地方的亲人朋友。

我就想啊,王昌龄当时肯定在吴地也待了挺长时间了,他的那些洛阳亲友可能都很关心他在这里过得咋样。

也许他在这里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儿,但是又不想让亲友们担心。

这时候我就有点好奇了,他到底想让辛渐怎么回答亲友的询问呢?最后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可就经典了。

王昌龄说自己的心就像放在玉壶里的冰一样。

这是啥意思呢?我觉得啊,他是想告诉亲友们,自己的心是纯净的、清白的。

就像那冰一样,没有杂质。

也许他在吴地的生活中有一些风言风语,或者有一些人对他有不好的看法,但是他想让亲友们知道,他还是那个正直的人。

王昌龄与李白

王昌龄与李白

王昌龄与李白王昌龄与李白王昌龄与李白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大诗人,而两人有着怎样的交集呢?王昌龄与李白的送别诗作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与李白的故事以及送别诗,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与王昌龄的故事在李白结交的诗人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

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

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

少年时像众多清贫家庭中的子弟一样一边耕读,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王的人生规划在干谒不成、边塞求功未成,三十岁才转向科举以进士登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三十四岁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

四十一岁贬岭南,四十三岁任江宁臣,五十一岁贬龙标尉到六十岁被杀害宦海中几度浮降。

囿于现实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怀隐而不发,诗作多表现的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的挣扎抵抗,束手就擒的认命、几分低头的无奈和世事沧桑,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

王昌龄闻讯一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

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

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

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

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虽短,但情谊深长,耐人品味。

王昌龄和李白的送别诗王昌龄长于古风,他所作的《从军行》、《出塞》、《长信秋词》等早已家喻户晓。

他曾因不拘小节,遭“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开元27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被贬,从岭南归来后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

《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他为江宁丞时,送朋友辛渐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时所作。

不久,他即被贬龙标。

李白遥寄明月,充满同情和关切。

今辑几首同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写的送别诗简短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写的送别诗简短,欢迎来参考!
王昌龄的送别诗
1、《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

然后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然后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
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然后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

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

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

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然后是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

”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是高洁的象征。

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

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

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