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科学、宗教与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哲学科学的关系
(一)——根据武汉大学哲学院赵林教授讲座整理2010-03-04 12:07
现代西方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远远的超过了中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西方人都相信基督教,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基督教在西方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信仰,而是一种文化,深深地渗入到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去。
首先我们要改变我们固有的观念:我们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说为什么会有宗教?我们认为宗教就是迷信、愚昧、没有科学知识,而随着一个人的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个人就会从一个宗教信仰者变为无神论者。但是面对西方的现实,这种观点不攻自破。
事实上,中国人自古以来骨子里就是无神论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相信鬼神的,当然中国人也讲宗教不过中国人讲宗教的目的是为了叫化老百姓。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本来就是无神论的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不相信宗教的文化,所以我们很难理解西方。
但是中国也并不是只有通过宗教信仰才能有出路,每个民族、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路,不必要追求一致,没必要趋同。
第一部分:从一般的角度来说宗教、哲学、科学三者的理论关系
罗素《西方哲学史》导论:“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界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他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认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向科学一样是诉诸于人类的理性,而不
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哲学与神学所关注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是仍不能为人类确切知识所能肯定或否定的事物。哲学问题是没有一个确定性答案的。
而自然科学往往对研究对象已经有了确定性的知识,确定性的答案,而且这种答案一旦形成往往就变成亘古不变的真理,如牛顿的经典力学。
哲学的最高目标就是养成一种批判的意识和怀疑的精神。哲学对任何被视为绝对真理的东西永远高昂着不屈的头颅。
“唯物”与“唯心”的讨论。中国人毫无疑问地认为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这来源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国人把“唯物主义”认为是绝对真理,而西方人则相信宗教,并且西方人是很有知识的。
如果盲目的说西方人是错的,西方人同样可以说我们是错的。我们不能证明西方人怎么错,错在哪里,就像西方人也拿不出证据证明我们怎么错,错在哪里。这是两种文化、两种教养的区别。如果武断的说别人错了,那恰恰是你错了。这个时代更需要一种宽容。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待牛顿经典力学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于世界到底是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则是见仁见智的,而这个问题本身又不像经典力学可以在实验室里验证。这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说到“形而上学”,这个词现在在我们的认识里认为是贬义的,就是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和辩证法向对立,我们认为辩证法是好的,而“形而上学”是坏的。这是在黑格尔以后的转申意。
“形而上学”的原意实际上是这样的,最初是“在物理学之后”(),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之后,亚里士多德将哲学分为“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第一哲学史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也就是研究事物最一般的原理和原则的学科,第二哲学是包括物理学等的科学,是研究事物表现规律的学科,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识。第二哲学是“其然”,而第一哲学是“其所以然”。后来他的学生整理他的著作时有一部分不能归于任何学科,于是就又编了一本书叫做《物理学之后》。
中国在翻译这个词的时候采取《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气。”这个翻译是十分恰当的。“道”即老子《道德经》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二个“道”。“道”是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玄之又玄。
“形而上学”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是事物最一般的原因。“形而上学”的反义词不是“辩证法”,而是“经验”。“形而上学”就是“超经验”。“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根。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会导致僵化,与经验对立,马克思发展了黑格尔的思想才导致了“形而上学”现今的意义,成为辩证法的对立面。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可以落实为“经验”,“经验”也可以上升为“形而
哲学研究的问题就是那些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也就是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形而上学”的问题。哲学如果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就不是哲学,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各种具体的学科来解释。
哲学在西方是具有超越性的,西方人超越性思维,对彼岸、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从精神上把握的东西感兴趣,与他们形而上学的传统有关系。自从形而上学成为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以来,西方形成了一种与我们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是经验式的,在经验中检验事物。但是形而上学的对象不是能够在经验中可以检验的,所以中国人是不太适应形而上学的。所以朱熹把太极、阴阳、五行之说应用到日用之间,落实到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中,中国人尽可能把高深的东西落实到生活之中,落实到人的道德行为,中国人不喜欢研究玄而又玄的东西,认为那是“屠龙之术”,屠龙之术三年学成,一无所用。
中国人崇尚经验,因此在中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西方人恰恰相反,在亚里士多德以前,西方哲学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为自然哲学,一部分为带有形而上学味道,如西方第一个唯心主义科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的“数”。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万物的本原,这与自然科学家说水、火、土、气是万物的本原,差别不在于概念,而在于水、火、土、气是具体的东西,而“数”是看不着的,抽象的。这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把“数”看作是万物的本原这就形而上了。
形而上学一开始就隐藏着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所以,在西方就养成了一种习惯——眼见为虚,思想为实。
在西方哲学史中,唯心主义是主流。唯物主义是含有贬义的,在西方唯物主义(物质主义)指的是罗马人只追求物质生活,不追求思想上的思辨叫做唯物主义,而在中国唯物主义有特定的含义,这两个唯物主义是不同的。
哲学研究的真正问题就是形而上学的问题,就是不可以通过经验把握的东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神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神学研究的灵魂、上帝都是不可验证的。
哲学又是诉之于科学理性的,而不是诉之于权威。
哲学与科学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都运用理性,而不是像神学那样诉之于权威、信仰。
一切正确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出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于科学与神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哲学是受到双方的攻击的。
哲学受到科学攻击的原因是:哲学研究的问题是科学不能给出答案得。所以科学认为哲学研究的是无聊的问题,这种观念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