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和课后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表里的生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诗人、学者冯至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语言平实易懂,透露着童趣,符合孩子的需求,很适合学生阅读体会。文章主要讲了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也让读者感受到“我”是一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文章表现了“我”童年时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索、发现和思考。

二、说学情

学生现在已经六年级下学期了,通过五年半的学习,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善于交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主动学习,去更好的感受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友谊。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我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内容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结合本教材和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充分引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指明读、赛读等形

式读课文,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理解,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推论,更好地理解课

文的内容。

3.勾画法:学生边读课文边勾画文章中的语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有利于

理解重点词句。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而是使学生会学。根据本组教材特点和我班学生情况,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读中感悟法,谈论法,探究法,让学生读读画画想想,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六、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住在里面的话。

2.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在作者看来,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那么,表里真的有生物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具有

强烈的好奇心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些问题。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小时候幼稚的认知。

(1)指名读课文,找出表明“我”幼稚的认知的句子。

明确: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思考:“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

预设:从第1自然段第三、四句话可以看出“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理有据的。作者具体列举了“活的生物”(鸟——叫、狗——吠、蝉——叫、虫——唱歌)和“死的东西”(钟——老人在敲、三弦——盲人在弹)发出声音这一系列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论断。

(3)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反问句的作用。

明确:用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表明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既强调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又为下文“我”猜想表里有生物做了铺垫。

2.读第2—10自然段,了解父亲的表引发了“我”怎样的猜想。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父亲的表为什么会引发“我”的猜想。

预设:正是由于“我”坚信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所以当“我”发现父亲的表“会自己走动”,而

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时,自然会引起“我”的猜测。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两个方面体会人物的特点。

预设:这段对话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和感动。从“我”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3)齐读第9自然段,了解“我”的猜想的具体内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明确:“我”由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猜想到“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作者在这里通过对“我”的心理活动的呈现来引出“我”天真幼稚的猜想,从而由“我”对这块神秘的怀表的好奇表现了“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也表现了“我”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指名读第10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的好奇心。

①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我”的好奇心,与同桌交流。

②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结果。

③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