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宫颈癌研究进展盘点
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和生命。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宫颈癌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直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早期宫颈癌患者。
传统的手术方式包括广泛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然而,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通过在腹部建立几个小孔,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可以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机器人辅助手术则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和灵活性,尤其对于复杂的手术操作具有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生育需求等因素。
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如宫颈锥切术、宫颈广泛切除术等。
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也是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
外照射主要用于治疗盆腔淋巴结转移和宫旁浸润,内照射则主要针对宫颈原发灶。
近年来,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放射治疗的精度和效果,同时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质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放射治疗技术,也在宫颈癌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潜力。
质子治疗能够更精准地将辐射剂量集中在肿瘤部位,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副作用。
三、化学治疗化疗在宫颈癌的治疗中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治疗,也可以作为手术和放疗的辅助治疗手段。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紫杉醇、5-氟尿嘧啶等。
新的化疗方案和药物组合不断被研究和应用。
例如,紫杉醇联合顺铂的方案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此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四、靶向治疗随着对宫颈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靶向治疗逐渐成为宫颈癌治疗的新方向。
宫颈癌遗传学研究进展

宫颈癌遗传学研究进展说起宫颈癌,这可真是女性健康的一大“敌人”。
这些年,科学家们在宫颈癌的遗传学研究方面那可是下了大功夫,也取得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进展。
咱先来说说基因这玩意儿。
基因就像是身体的“密码本”,控制着咱们身体的各种功能和特征。
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些基因就像是“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安分守己,开始乱了套。
比如说HPV 病毒,这可是宫颈癌的一个重要“嫌疑犯”。
当 HPV 病毒入侵咱们身体后,它会和宫颈细胞的基因“勾勾搭搭”,改变它们的正常功能。
有个真实的例子,我认识的一位阿姨,原本身体硬朗,精神头十足。
可突然有段时间,她感觉身体不太对劲,白带增多,还伴有异味。
去医院一检查,居然是宫颈癌。
这消息就像一道晴天霹雳,把全家都震懵了。
医生在后续的诊断中,就发现她体内的某些基因因为 HPV 病毒的“捣乱”,发生了突变。
这突变的基因啊,就好比是原本正常运行的火车轨道突然出了故障,导致整个“身体列车”运行不畅。
这些突变的基因会让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疯狂地增殖,慢慢就形成了肿瘤。
而且,不只是单个基因在“作怪”,有时候是一群基因联手“搞事情”。
研究人员发现,除了 HPV 相关的基因,还有一些其他的基因也参与到了宫颈癌的“犯罪过程”中。
比如那些和细胞周期调控、DNA 修复、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
细胞周期就像是一个精细的时钟,控制着细胞什么时候生长、分裂。
要是这个时钟的基因出了问题,细胞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地疯长。
再说说 DNA 修复基因。
DNA 就像是咱们身体的“蓝图”,要是“蓝图”受损了,得有专门的“修理工”来修复。
可当这些“修理工”基因出了毛病,受损的 DNA 得不到及时修复,日积月累,就容易引发癌症。
免疫反应基因也很重要。
免疫系统就像是咱们身体的“保卫军队”,要是这支军队的“指挥系统”出了问题,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消灭癌细胞,那癌细胞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生长和扩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遗传学的研究手段也是越来越先进。
宫颈癌遗传学研究进展

宫颈癌遗传学研究进展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排名妇女恶性肿瘤第四位。
近年来,对宫颈癌的遗传学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而且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宫颈癌与遗传学有关宫颈癌的发病涉及到多种因素,其中遗传因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宫颈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发病率在家族中的传染性高于一般人群。
因此,对宫颈癌的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发现许多与宫颈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
其中,一些基因变异可以增加人体对病毒感染的敏感性,从而导致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并最终发展为癌症。
此外,一些基因变异还能影响细胞凋亡和DNA修复等过程,这些过程的异常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引发了对宫颈癌的基因检测的兴趣。
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体中特定的基因变异来评估患某种病的风险的方法。
宫颈癌的基因检测主要是检测一个名为HPV E6、E7的基因是否存在异常,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基因变异是宫颈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HPV病毒与宫颈癌关联紧密HPV是引起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高危HPV亚型感染与高危宫颈上皮细胞转化为癌前病变以及最终发展成为宫颈癌密切相关。
HPV感染也被认为是导致其他一些妇科恶性肿瘤发生的因素之一。
HPV病毒的病原学与基因结构已被充分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是广泛的感染HPV的重要条件。
HPV病毒的基因编码能力有限,紧密依赖宿主细胞核内基因组和细胞周期调节系统来完成其生命周期和病理过程。
为了更好地防治宫颈癌,开展了许多针对HPV的预防和治疗研究。
目前广泛使用的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这一疫苗能够预防4种常见的HPV 亚型感染。
除此之外,一些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也能对HPV感染和宫颈前病变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宫颈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遗传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为宫颈癌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一定的盼头。
近年来,国内科学家先后对HPV感染和宫颈癌遗传的相关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癌基因和预测患宫颈癌的标记。
宫颈癌新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最新宫颈癌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风险因素、诊断和治疗现状,为我国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1. 发病率与死亡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新发宫颈癌病例,每年约有30万女性死于宫颈癌。
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死亡病例约3万。
2. 年龄分布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宫颈癌年轻患者比例有所上升,35岁以下女性宫颈癌发病率逐年上升。
3. 地域分布宫颈癌的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宫颈癌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医疗条件较差的地区。
此外,宫颈癌在北方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南方地区。
三、宫颈癌的风险因素1. 性传播感染性传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其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90%以上的宫颈癌与HPV感染有关。
2.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吸烟者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饮酒者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是不饮酒者的1.5倍。
3. 妇科疾病妇科疾病,如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等,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多次妊娠、早产、人流等不良生育史也是宫颈癌的重要风险因素。
4.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遗传易感基因等遗传因素也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四、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现状1. 诊断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宫颈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宫颈细胞学检查:包括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和液基细胞学检查。
(2)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通过检测HPV感染情况,评估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宫颈癌的病因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2019Vol.3No.24口综述/Summary宫颈癌的病因及防治的研究进展李莉娟打罗幼珍2(1.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2;2.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宫颈癌是除乳腺癌外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第二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值得庆幸的是,宫颈癌病因较为明确,早期筛查方法较多,有独特且较长的癌前病变期,有利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随着宫颈癌高危因素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深入,宫颈癌的预防可以提前到一级预防,从而大量减少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宫颈癌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综合应用。
本文将从宫颈癌的病因、预防和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宫颈癌;人类乳头瘤状病毒;病因;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3718.2019.24.0016.041宫颈癌概述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第二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2倍。
章静菲等[1]对1399例宫颈癌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最小年龄患者17岁,近年来,患者平均年龄由58.2岁降至46岁,发病人群日益年轻化,年龄小于35岁的妇女宫颈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全球宫颈癌发病率为10万人中约有13人患病,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约有7人死亡。
2018年,全球新发宫颈癌病例约为56.9万例,死亡病例约为31.1万例,其中84%发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且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会增加至98%。
胡尚英等[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宫颈癌的发病率与各地医疗、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息息相关,中部发病率高,西部死亡率高,农村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城市。
发病率随教育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可能与文化程度高的女性防癌意识更强且能早期筛查和防治有关。
宫颈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10 。P T C . E / T显示 的肿 瘤边 界和肿 瘤对周 围组 织侵犯 较 c T清楚 。郑航等 研究 显示 ,0例初 诊患 者 中,9例 最 3 1 终被确诊为宫颈癌 患者的 F—F G P T C D E / T显像 结果显示 ,
1 呈 阳性 , 呈 假 阴 性 , E / T诊 断 宫 颈 癌 的 灵 敏 度 、 7例 2例 PTC
—
生率 已大 幅下 降。临床实践表明 , 过筛查可 以发现宫颈癌 通 前期病变 , 而阻断宫 颈癌 的发生 , 从 宫颈 癌是世 界卫 生组织 ( O 唯一建议在世界范 围内开展筛查 的恶性 肿瘤 发展 WH ) 中国家没有建立有效 的宫颈癌筛查体 系, 大部分 宫颈癌被发 现时 已经形成浸润癌 , 这已成为发展 中 国家妇女 死亡的主要
62 3
生 !旦
筮 鲞
釜_ 7期
Me hnP P V 12 N . Jl,0 2 dJC i A F, o.3, o7, y 2 1 u
宫 颈癌 早 期诊 断研 究 进 展
王 辉 综述 曹冬 焱 审校
【 关键词】 子 宫颈癌 ; 期筛查; 早 人类乳头瘤病毒 ; 细胞 学 【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1 .4 7 17
自 17 9 7年 Lvr aet y在电镜 中观察 到宫颈癌活检组织 中存 在 H V颗 粒 , P 以及 Z rH ue u a sn提 出人 乳 头瘤 病 毒 ( u a hm n
pp l ai sH V) 宫 颈 癌 发 病 相 关 联 的 假 设 后 , 内外 aio v u , P 与 lm r 国
原 因 … 。发 展 中国 家 肿 瘤 资 料 分 析 ,0 ~ 0 的 宫 颈 癌 发 8% 9% 生在 3 6 5~ 0岁 。我 国患 病 率 及 病 死 率 约 占世 界 13 具 有 年 /, 轻 化 的趋 势 。
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宫颈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宫颈癌在全球女性发病中位居第二,仅次于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目前治疗宫颈癌的传统方法主要是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和中医药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热疗、介入、生物治疗等相继问世,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性治疗也成为宫颈癌治疗的一种新型战略。
本文将就宫颈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宫颈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宫颈癌在中国每年约有13万新发患者,且每年的宫颈癌病例占到全球的28%以上,已成为15~44岁女性中的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并且越来越趋向年轻化。
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分钟就会发现1例新发病例,每2 min即有1名女性因宫颈癌而死。
因此合理有效的宫颈癌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治疗宫颈癌的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个体化和综合治疗日受青睐。
以下对上述方法进行逐一综述。
1 手术目前手术仍是治疗早期宫颈癌(Ⅰa~Ⅱa)的首选方法。
Ⅰa1期的患者选用全子宫切除术;Ⅰa2期和Ⅰb~Ⅱa期适用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未生育的年轻患者在Ⅰa1期可行宫颈锥切术;Ⅰa2~Ⅰb1期且瘤体直径1 cm图2 A、B导管分别超选择至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图3 镜下示肿瘤细胞完全变性、坏死(HE×400)图 4 介入治疗有效和无效患者累及生存曲线(Kaplan-Meier法,Log rank P=0.000),+代表患者失訪或仍存活8 展望宫颈癌的治疗应从患者的FIGO分期、年龄、身体状况、自身意愿以及医疗设备条件和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等全面考虑,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原则是Ⅰa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Ⅰb1和4 cm的Ⅱa期患者选择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Ⅱb~Ⅳa期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疗,放化疗后部分患者可再进行手术治疗;Ⅳb期患者选择姑息治疗。
总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和放疗为主、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其目的是提高盆腔局部控制率,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率,增加5年生存率。
关于宫颈癌研究进展的综述

综 述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8年5月第5卷第5期 W orld Health Dige stM edica l Pe ri odica l 关于宫颈癌研究进展的综述■张 月(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路251号北京妇产医院 100026)【摘要】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全球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仅次于乳腺癌而居于第二位,医学界对宫颈癌的研究进展也很重视,本文就宫颈癌的病因、分期以及治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并同时认为新方法、新技术、病因分子生物学、宫颈癌瘤苗等方面的研究是未来宫颈癌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癌病因;分期;治疗技术【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5-0012-10 引言宫颈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尽管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宫颈癌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广大妇女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之一,根据WHO报道,世界每年新发生的宫颈癌患者约44万人,其中我国每年的新发病人数为13.5万人,占世界新发生人数的28.7%。
本文就宫颈癌研究现状进行一次文献综述,以达到充分认识宫颈癌研究进展的目的。
1 宫颈癌发病病因宫颈癌(cancer ofcervix,CC)是目前世界造成妇女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总的来讲,宫颈癌属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目前仍尚无定论。
它的病因一直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从血清流行病学到实验诱癌动物模型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
研究成果中关于宫颈癌发病病因的探讨和分析已取得了许多进展。
许多专家关于宫颈癌发病的病因越来越倾向于多因素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H P V是导致宫颈癌发病的最重要的因素;(2)多孕、多产等因素是导致宫颈癌的因素之一;(3)性行为。
据调查,从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宫颈癌可能与性行为(包括较早年性交、多个配偶及多胎)以及性传播性疾病,如淋病、梅毒等相关。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防治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DOI:10.16096/J.cnki.nmgyxzz.2019.51.03.008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防治宫颈癌的研究进展曾益平1,段仙芝2,张永东3,张瑞清4(1.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0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妇产科,北京100176;3.准格尔旗妇幼保健院,内蒙古薛家湾010300;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7)[摘要]宫颈癌在全球最常见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列第4位,严重威胁世界女性健康。
大量研究发现,宫颈癌的发生、发展高度依赖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对子宫颈的持续感染。
因此,对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成为了防治宫颈癌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了宫颈HPV疫苗的研制工作并最终成功上市,促使宫颈癌成为了目前唯一可有效预防并有望完全根除的癌症。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HPV);宫颈癌;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中图分类号]R737.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4-0951(2019)03-0274-02宫颈癌在全球最常见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列第四位,严重威胁着世界女性的健康,是妇女癌症死亡的元凶之一。
全世界每年新增宫颈癌患病人数约53万,死亡人数约27万,且发病人群倾向年轻化态势[1]。
2015年我国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约为98/ 30万人。
宫颈癌同时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有明确病因、早期可有效防治并可期完全根除的癌症[2]。
肿瘤防治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便是相关疫苗的研制。
1976年国外学者Hausen第一次提出,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息息相关。
之后,大量研究发现,其发生、发展高度依赖于高危型HPV对子宫颈的持续感染[3]。
这一发现直接促使人们致力于HPV疫苗的研制,同时HPV疫苗的出现和使用也显著减少了全球宫颈癌的发生。
1人乳头瘤病毒(HPV)简介人乳头瘤病毒(HPV)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传播,能通过受损的宫颈上皮感染,大约有70%的人会发生感染,感染人体后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有时可引起丘疹性或疣状增生性皮损。
2002~2022_年我国宫颈癌研究进展及其可视化分析

Statistics and Application 统计学与应用, 2023, 12(1), 78-88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sa https:///10.12677/sa.2023.1210102002~2022年我国宫颈癌研究进展及其 可视化分析张晶晶,邬春秀,金志刚*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收稿日期:2023年1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6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0日摘 要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对宫颈癌病理机制的深入了解及其潜在治疗方案的积极探索,有望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文借助科学文献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和CNKI 数据库,对我国宫颈癌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全面的汇总。
以宫颈癌作为关键词,检索到2002~2022年所收录的27,964篇期刊论文。
分析显示,宫颈癌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在2002~2019年间呈现一个逐年增长趋势,提示这段时间宫颈癌研究获得越来越多关注。
然而2019年之后发文量有所下降,研究热点也逐渐从患病之后的疾病治疗转为患病前的预防筛查为主。
我国对宫颈癌的研究模式主要是以高校附属医院为主,高校研究为辅,相应的发文作者也主要是医院和高校的相关科研人员,研究内容和方向与社会需求、技术发展等契合良好。
本文有助于相关科研人员了解宫颈癌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控宫颈癌研究热点变化,并为其制定相关科研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Citespace ,宫颈癌,可视化分析Progress and Visual Analysis of Cervical Cancer Research in China during 2002~2022Jingjing Zhang, Chunxiu Wu, Zhigang Ji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Received: Jan. 16th , 2023; accepted: Feb. 6th , 2023; published: Feb. 20th, 2023*通讯作者。
宫颈癌化学治疗研究进展

宫 颈 癌 化 学 治 疗 研 究 进 展
刘杏巧 综述 , 丛剑 , 有 吉 审校 徐 丰 ( 复旦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医院, 2 01 上海 0 1) 0
A d a e on Re e r h f Che o he ap o r i a nc r v nc s a c o m t r y f r Ce v c lCa e
12 .
一
放疗 前 新辅助 静脉 化疗
Ⅲ b期 宫 颈 癌 , 缓 解 率 7 % , 3 行 子 宫 根 治 术 , 未 化 疗 总 3 5% 与
般认 为 , 疗前 化疗 可提 高放 射敏感 性 , 加 放疗 效 放 增
组 比较 淋 巴结转 移 、 宫旁 浸润 、 管浸 润发 生率 低 , 脉 差异 有 显
行手 术 治疗 ,组织 学完 全缓 解率 1 . % ,5 62
年 生 存 率 I、 Ⅱ 、 Ⅲ期 分 别 为 9 .% 、 23 7 . % 、6 . % ;Y m kw 1O 22 a aa aY等 动 脉 灌 注 顺 铂 加 博 来 霉 素 加 丝 裂 霉 素 C 治 疗 I b~
加异环 磷酰 胺加 顺铂 静脉 化疗 ,总缓 解率 6 % , 9 单纯 根治 性 放疗组 总缓 解 率 5 % , 组 比较差 异无 显著 性 , 9 两 生存 时 间也
无 统 计 学 差 异 。 i nyJ 曾 系 统 回 顾 了 既 往 报 道 的 随 机 Te e F等 r
1 新 辅助 化疗
宫 颈 癌 是 常 见 的 妇 科 恶 性 肿 瘤 之 一 , 于 手 术 和 放 射 治 由 疗 的 应 用 , 期 宫 颈 癌 有 较 高 的 生 存 率 ,I b /a期 患 者 5 早 、1 年 生 存 率 约 7 % ~9 % , 是 晚期 宫 颈 癌 或 复 发 癌 手 术 和 放 5 o 但
宫颈癌现状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宫颈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宫颈癌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报告通过对宫颈癌现状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我国宫颈癌的发病趋势、防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二、宫颈癌发病现状1. 发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57万新发宫颈癌病例,其中约33.3万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宫颈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死因。
据统计,2018年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约为11.5万,死亡病例约为5.3万。
2. 年龄分布宫颈癌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5-55岁,但近年来,年轻女性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据统计,我国宫颈癌患者中,35岁以下的比例逐年增加。
3. 地域分布宫颈癌发病地域分布不均,城市地区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
这与城市女性生活方式、性观念、医疗资源等因素有关。
三、宫颈癌防治现状1. 预防策略(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普及宫颈癌的预防知识。
(2)推广宫颈癌筛查:提倡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3)疫苗接种:推广HPV疫苗接种,降低宫颈癌发病率。
2. 治疗策略(1)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如子宫切除术、子宫颈锥切术等。
(2)放疗:适用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化疗联合使用。
(3)化疗:适用于晚期宫颈癌患者,可单独使用或与放疗联合使用。
四、宫颈癌防治存在的问题1. 宫颈癌筛查率低: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宫颈癌筛查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开展,导致早期发现率低。
2. 医疗资源不均衡:城市与农村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宫颈癌防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3. 宫颈癌防治知识普及不足:部分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不足,导致防治意识淡薄。
4. HPV疫苗接种率低:HPV疫苗在我国尚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导致接种率较低。
五、建议与展望1. 加强宫颈癌筛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宫颈癌筛查率,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年轻女性宫颈癌诊治新进展

2019年10月C 第6卷/第30期Oct. C. 2019 V ol.6, No.3010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年轻女性宫颈癌诊治新进展覃红珍(来宾市人民医院妇科,广西 来宾 546100)【摘要】年轻女性宫颈癌,一般以35岁为界限,35岁以内的患者称之为年轻女性宫颈癌,且该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因年轻女性雌性激素水平较年长女性高,故病情发展较为迅速,年轻女性患者非鳞癌比例较高,对其诊断难度较大,随着医疗事业的创新发展,影像学诊断及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等技术的应用对临床上诊治年轻女性宫颈癌有着显著地提升。
在诊治的过程中,年轻女性更看重自己的今后的生育功能及生活质量,故治疗手段上多了些新型的治疗方案,显著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本文从年轻女性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宫颈癌发病高危因素、年轻女性宫颈癌的诊断、年轻女性宫颈癌的治疗等方面综述年轻女性宫颈癌诊治的新进展,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年轻女性宫颈癌;诊治新进展;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30.10.03Advanc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cancerin young womenQin Hong-zhen(Laibin People's Hospital Gynecology,Guangxi Laibin 546100,China )【Abstract 】 Cervical cancer in young women is generally defined by the age of 35. Patients under 35 years old are called cervical cancer in young women, and the disease is on the rise year by year. Because the level of estrogen in young wome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older women, the disease develops rapidly, and the proportion of non-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young women is higher, so it is difficult to diagnose it. With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care, the application of imaging diagnosis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markers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young women's cervical cancer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young wome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future reproductiv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so there are more new treatment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young women'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cancer, high risk factors of cervical cancer, diagnosis of young women's cervical cancer, treatment of young women's cervical cancer and so on. The new 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emale cervical cancer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 】Young female cervical cancer; New 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Nursing progress宫颈癌是临床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二位,对我国妇女及其家庭均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与思想压力[1]。
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棘手问题。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年龄、CIN 的病理分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R-HPV)的载量及分型、产次、宫颈锥切术的方式和术后病理切缘的阳性情况等,但上述因素是否为 HSIL 患者
锥切术后病灶残留及复发的高危因素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 HSIL 患者锥切术后病灶
性 肿 瘤 之 一 ,子 宫 颈 癌 的 癌 前 病 变 是 指 宫 颈 上 皮 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包括 CINⅠ、CINⅡ和 CINⅢ。在美国,每年接受宫颈癌 普查的人数可达 5000 万例,通过 CIN 早期筛查及 治 疗 ,美 国 近 50 年 宫 颈 患 者 的 病 死 率 下 降 了 近 70%[1]。2014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原 CIN 的 3 级分类法更新为 2 级分类法,即宫颈低度鳞状上皮 内 病 变(low-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和 宫 颈 高 度 鳞 状 上 皮 内 病 变(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其中 LSIL 包 括 CINⅠ,HSIL 包括 CINⅡ和 CINⅢ[2]。2000 年中 国 乔 友 林 等 [3] 对 宫 颈 癌 高 发 区 山 西 襄 垣 地 区 的 1997 例 35~45 岁的妇女进行了宫颈癌筛查,结果显 示该组人群中 CINⅡ及以上占 2.4%。武明辉等[4] 抽样调查了 6347 例北京地区女性常住人口,发现 北京地区 CIN 的发病率为 6.0%,明显高于美国等 发达国家。研究表明,30%的 CINⅡ和 45%的 CIN Ⅲ可进展为宫颈癌[5],只有对筛查出的 CIN 患者进 行 规 范 化 治 疗 ,才 能 有 效 降 低 宫 颈 癌 的 发 病 率 和
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断 病 情 的发 展 ,预 防宫 颈 癌 的发 生 。 1 发 病 过 程 目前认为 ,宫 颈癌 的形 成是一 个连续 的发展 过程 ,通 常为宫 颈上 皮 内瘤 样 变 ( e i li rei e a no l i, C r c n ap hl epa a va t t i l s CN) CN 一 >CNI > II 一 >宫 颈 原 位 癌 ( a io a I II II 一 CN I I C r nm c i su I ) 一 >宫 颈 早 期 浸 润 癌 一 >宫 颈 浸 润 癌 , 由 n i ,cs t CN发 展 成 为 CS的 时 间 为 3 8年 。大 量 研 究 发 现 ,持 续 I I — 性 的 H V感 染 导 致 了宫 颈 癌 前 病 变 的 发 生 和 发 展 。所 以 , P 筛查宫颈癌 的 目的在于早期发现低度 的癌 前病 变 (CN), I 并 给 予处 理 。 2 H V 与 宫颈 癌 、癌 前 病 变 的联 系 P 随着新的 H V类型的确认 和高敏感 H V检测系统的发 P P 展和应用 ,人们发 现在接近 10 的宫颈鳞状上皮癌和高于 0% 7 % 的 宫 颈 腺 癌 与 H V 感 染 有 关 。 人 乳 头 瘤 病 毒 0 P ( P ) 感 染 已 被 公 认 是 宫 颈 癌 发 生 的 必 要 病 因 。从 HP HV V
柱 上 皮 交 界 处 和 移 行 带 ,观 察 肉 眼 见 不 到 的微 小 病 变 ,准
感染包括潜伏感染 ( 无临床和组织学异常表现 ) 、亚临床感 染 ( 无症 状 但 有 细 胞 形 态 学 改 变 ) 和 临 床 型 感 染 ( 有 症 既 状又有肉眼 可见病 灶 ) ,宫 颈 H V 感 染 是 与 年 龄 相 关 的 , P 高峰年龄在 l 2 5— 5岁 。B A r R K S L等 ” 对 泰 国妇 女 H TA A OO CN的 H V感染 率调 查显 示 :CN I 3 . % ,CN I 为 I P I 为 3 6 1 I 3 . % ,CN I 为 7 . 68 I I I 50% ,对照组 正常组 织 中只有 2 7 . % H V感染 。由此可 以看出 H V在宫颈癌及癌前病 变中的检 P P
1990至2019年中国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

1990至2019年中国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郑楠;唐均;任晓梅【期刊名称】《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46)1【摘要】目的分析1990至2019年中国女性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国家制订精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描述1990至2019年中国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发病、死亡、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对2020至2030年发病及死亡情况进行预测。
结果1990至2019年中国女性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卵巢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增幅最高(0.78%)。
2019年宫颈癌、子宫癌的高发年龄均为55~59岁,卵巢癌为70~74岁。
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各年龄段的DALY、YLL、YLD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显示,2020至2030年中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但3种肿瘤的高发年龄段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1990至2019年中国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疾病负担整体上升,2020年以后宫颈癌的疾病负担下降,建议进一步加强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防控工作。
【总页数】8页(P25-32)【作者】郑楠;唐均;任晓梅【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相关文献】1.1990-2019年中国女性“两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2.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烟草的食管癌疾病负担趋势和死亡预测分析3.1990-2019年中国皮肤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状况及发病趋势预测4.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1990—2019年中国高血压心脏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5.1990—2019年中国和日本食管癌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的比较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宫颈癌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全球范围内,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均居于第四位。
宫颈癌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且影响其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宫颈癌的防控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筛查方案,多数宫颈癌在早期即被诊断,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目前宫颈癌的临床治疗以手术和放疗为主、化疗为辅。
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辅助手术,我国宫颈癌真实世界研究为患者手术路径的选择提供了临床数据支持。
化疗广泛应用于与手术、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中。
各种治疗方案的改进为宫颈癌患者的生存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关键词】 宫颈癌;手术;化疗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in cervical cancerGao Peipei, Peng Ting, Wu Peng (Department of Gynecologic Oncology, Tongji Hospital,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30,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WuPeng,E-mail:******************* 【Abstract 】 Globally,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ervical cancer ranks fourth among females, seriously threatening the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women. There is a relatively mature screening progra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ervical cancer. Most cervical cancers were diagnosed at an early stage,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At present,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cancer is mainly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supplemented by chemotherapy. Surgical routes include transabdominal surgery,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robot-assisted surgery. The real-world study of cervical cancer in China provides clinical data support for the selection of surgical pathways for patients. Chemotherapy is widely used i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The improvement of various treatment options provides new hope for the survival of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Key words 】 Cervical cancer; Surgery; Chemotherapy宫颈癌临床研究进展高佩佩,彭婷,吴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妇科肿瘤科,武汉 4300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630060)通信作者:吴鹏 E-mail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均居于第四位[1]。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宫颈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 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宫颈癌作用的研究进展胡胜男,张 蓓*(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高效、低毒、安全性好等优点,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现就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关键词】青蒿素;宫颈癌;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9.7.02青蒿又名黄花蒿,是一种菊科类草本植物,最早是由屠呦呦等于1971年从青蒿中提取的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1]。
根据前期的研究证实,双氢青蒿素对肝癌细胞、胰腺癌、肺癌细胞和骨肉瘤细胞在体内外的增值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一 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恶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需要高水平的铁代谢来维持,所以较正常细胞,肿瘤细胞表现出高水平的转铁蛋白受体(TfR),其可以吸收铁并对细胞内的铁浓度进行调节。
另外,肿瘤细胞内富含铁离子,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的过氧桥进行催化,使其裂解后产生以碳为中心的自由基,该自由基能够对生命大分子进行攻击,致使肿瘤细胞DNA及蛋白质遭到损伤,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
唐琳等认为二氢青蒿素抗肿瘤与肿瘤细胞内铁离子有关,可将二氢青蒿素(DHA)与Tf结合,使铁离子和DHA能同时进入肿瘤细胞,产生靶向性抗肿瘤作用。
二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恶性肿瘤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新生血管提供血液,肿瘤形成新生血管是肿瘤发展的重要环节。
除血管内皮细胞之外,在血管形成的过程中涉及很多其他的细胞和分子,具体包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肝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反应蛋白、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干扰素α β(IFNα β)等。
三 抑制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在正常人体细胞中不表达,而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可检测出其活性[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宫颈癌研究进展盘点2018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约57万例,死亡超过31万例。
由于疫苗的接种和筛查的普及,在过去30年间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了一半以上,发展中国家有所增加或趋于稳定。
2012年发达国家宫颈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11位(9.9/10万),死亡率居第9位(3.3/10万),而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发病率居第2位(15.7/10万),死亡率居第3位(8.3/10万)[1]。
由于涉及根治性手术与放化疗,宫颈癌的治疗疗效取决于临床分期和所在地的医疗资源。
随着治疗技术与药物的不断进步,宫颈癌的治疗疗效也在不断改善,更多可能有效的治疗方式显示出可期的临床前景。
现将2019年出现的一些重要的有关宫颈癌的临床研究盘点如下。
1多中心研究比较开腹与微创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复发率LACC研究[2]为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作为一项大型III期随机对照试验,LACC研究比较了早期宫颈癌(1A1期LVSI阳性、1A2和1B1期)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631例患者接受随机分组,主要终点是4.5年PFS,但该研究提前终止,与开腹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复发率较高(HR=4.26,95%CI:1.44~12.6,P=0.009),总生存率差(HR=6.0,95%CI:1.77~20.3,P=0.004)。
基于LACC研究结果,全球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比较开腹与微创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安全性。
目前的研究显示,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的复发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开腹手术。
2019 ASCO大会报道了一项多中心的大样本回顾性分析[3],比较开腹手术与微创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复发率。
该研究回顾性地纳入了2010.1.1至2017.12.31在多个中心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IA1、IA2、IB1期的宫颈鳞癌、腺癌、腺鳞癌患者共计704例。
结果发现,185例(26.3%)患者接受开腹手术,519例(73.7%)患者接受微创手术(MIS)。
与接受MIS的患者相比,接受开腹手术的患者年龄更大,术前评估的肿瘤体积更大,同时中位随访时间更长(44个月∶30.3个月,P<0.001)。
两组患者的基本人口地理学情况类似。
但是,接受开腹手术的患者复发率为13/185(7%)、死亡率为10/185(5.4%),而接受MIS的患者复发率为42/519(8.1%)、死亡率为26/519(5%)。
通过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发现,在消除了种族、合并症、术前肿瘤体积、组织学及吸烟情况等混杂因素后,MIS组的复发率更高(OR=2.24,95%CI:1.04~4.87,P=0.04)。
而在第二个多因素模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因素,还增加了淋巴脉管间隙受侵(LVSI)、接受辅助化疗及宫颈残端情况等混杂因素,接受MIS者仍然表现出更高的复发率(OR=2.37,95%CI:1.1~5.1,P=0.031)。
通过亚组分析发现,术前肿瘤评估小于2 cm的患者,开腹手术的复发率为5/121(4.1%),MIS的复发率为25/415(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但MIS组在多因素分析中并没有显示出更高的复发率。
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的复发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开腹手术。
因此,应当更加谨慎地考虑对患者有益的治疗策略,包括严格无瘤技术与操作、CO2气腹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举宫器的改进或无举宫器操作、减少气腹气压的波动变化、环扎阴道后切除子宫或从阴道环切并取出子宫、严格保留神经手术的适应证等。
期待更多全球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为早期宫颈癌手术治疗提供证据。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2019年3月29日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4版(2019 V4)特别更新,在手术评估原则(principles of evaluation and surgery staging)中指出,标准的和传统的宫颈癌根治子宫切除术应该采取开腹路径手术,而不像以前版本所提及的宫颈癌手术可以采用开腹或者微创(腹腔镜和机器人)路径。
2JCOG:宫颈癌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探索性研究来自日本临床肿瘤学组(JCOG1101)的一项临床试验探索性分析FIGO IB1期宫颈癌患者术前评估直径≤2 cm的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MRH)后肿瘤转移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研究主要纳入肿瘤直径≤2 cm、FIGO IB1期的鳞癌、腺癌及腺鳞癌[4]。
JGOG重新定义的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包括:①仅进行开腹手术(不允许进行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②术中需切除膀胱子宫韧带的前层组织;③切除宫旁组织需>1.5 cm;④需切除阴道残端和阴道旁组织1.5~2 cm;⑤需进行盆腔局部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髂总、髂外、髂内、闭孔、韧带和主韧带淋巴结)。
在纳入了223例患者后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的中位数为1.5 cm(0~4.5 cm),其中183例(82.1%)患者病理证实肿瘤最大直径≤2 cm。
所有患者中,3例(1.3%)患者出现宫旁侵犯,16例(7.2%)患者发生盆腔局部淋巴结转移。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和出血,但没有发生与治疗有关的死亡事件。
尽管IB1期宫颈癌临床诊断最大肿瘤直径并不总是与病理学最大肿瘤直径相吻合,但宫旁受累和淋巴结转移的低发生率表明临床诊断最大肿瘤直径可作为术前诊断。
此外,改良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较传统的宫颈癌根治术低。
然而,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在总体生存中的获益仍需等待进一步研究的完成来证实。
3NACT vs CCRT,何种治疗模式更优?对FIGO分期为IB2~IIB期的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手术(NACT)相较于同步放化疗(CCRT),何种治疗模式更优?今年ASCO会议上报道了EOR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开展的一项大型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III期临床研究(EORTC 55994,NCT00039338)[5]。
该研究于2002年至2014年间共入组了620例宫颈癌患者,1∶1随机接受NACT或CCRT治疗。
该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NACT组和CCRT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72%和76%,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NACT组的短期严重不良反应(SAE,≥3级)发生率较CCRT组更高(35%∶21%,P<0.001)。
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8.2年,共191例(31%)患者死亡,治疗方案完成率为74%(71% for NACT;82% for CCRT)。
NACT组76%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没有遵循方案完成手术的原因主要有毒性反应(25/74,34%)、疾病进展(18/74,24%)、对NACT反应不足(12/74,16%);NACT组有113例(36.5%)患者在手术后接受了放疗;CCRT组有9例(2.9%)患者在同步放化疗后接受了手术治疗。
该研究初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主要差异表现在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长期不良反应上,这应该作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一个依据,但仍需等待最终的研究数据以客观分析两者的治疗差异。
4PD-1抑制剂被推荐用于晚期宫颈癌患者KEYNOTE-158是一项多中心、非随机对照、单盲、多队列的临床试验[6],共纳入了98例正在接受化疗或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每3周一次的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200 mg)治疗,并每9周进行一次疗效评估。
所有入组患者平均年龄45岁,其中,92%为宫颈鳞状细胞癌,77例(79%)患者肿瘤/血标本PD-L1(综合阳性评分≥1)表达呈阳性。
平均随访了11.7个月后,总体缓解率为14.3%(95%CI:7.4%~24.1%),完全缓解率为2.6%,部分缓解率11.7%。
在肿瘤PD-L1表达量低的患者中显示无效。
而在治疗有效的患者中,91%患者缓解时间超过半年,但尚未达到中位缓解时间。
基于此项研究结果,2019 NCCN宫颈癌指南中,推荐将帕博利珠单抗用于化疗中或化疗后疾病进展、PD-L1表达(综合阳性评分≥1)阳性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二线治疗。
5PD-1/PD-L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在复发转移宫颈癌初现疗效2019 ESMO大会报道了CheckMate-358研究的结果,该研究目的在于探讨Nivolumab(NIVO)+Ipilimumab(IPI)方案治疗复发转移宫颈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7]。
该试验共入组91例患者,1∶1随机分配到NIVO3+IPI1组和NIVO1+IPI3组。
研究结果显示,NIVO3+IPI1组中,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患者ORR为31.6%,而既往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患者ORR为23.1%;而在NIVO1+IPI3组,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患者ORR为45.8%,既往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患者ORR为36.4%;生存时间方面,NIVO3+IPI1组,既往未接受系统治疗的患者中位PFS为13.8个月,既往接受系统治疗的患者中位PFS仅为3.6个月;而在NIVO1+IPI3组中,既往未接受系统治疗的患者中位PFS为8.5个月,而既往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患者中位PFS为5.8个月;不良反应方面,与NIVO3+IPI1组相比,NIVO1+IPI3组患者中治疗相关胃肠道事件发生率较高,其他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泌尿系统及部分内分泌功能异常等。
复发难治性宫颈癌的治疗方法极其有限,影响宫颈癌整体的生存预后。
该项研究结果显示了PD-1/PD-L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两种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宫颈癌的临床获益。
亚组分析进一步提示,无论肿瘤组织是否表达PD-L1,均可见相应的疗效。
无论哪种治疗方案,既往未接受系统治疗的患者所表现的疗效均优于既往接受系统治疗者。
试验中所设计的两种治疗方案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
Nivolumab+Ipilimumab联合治疗方案对复发难治性宫颈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仍需要期待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CheckMate358)。
6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的前景2019年6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Iovance公司公布了一项基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技术的肿瘤免疫治疗晚期/复发宫颈癌的临床试验——innovaTIL-04研究[8]。
该研究纳入了27例复发、转移或持续性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既往平均接受过2.4种包括化疗在内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入组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分析后显示,ORR为44%(包括3例完全缓解和9例部分缓解),疾病控制率(DCR)为85%。
截止至研究报告时间,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10例患者维持肿瘤缓解(CR/PR)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