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心理学史14行为主义心理学3
小学与中学
他在镇上惟一的一所学校里度过了他的小 学和中学时期。 教师和资源严重缺乏,主要靠学生自学。 对班杜拉来说,当时所学的“大多数课本 中的内容后来都过时了,惟独其问养成的 自我主导性一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学 士学位 之后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研究生院 1951年和1952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I953年,28岁:在维基台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 床实习医生。同年:受聘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 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除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 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任该校心理学教授。 1974年,49岁: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81年:当选为西方心理学会主席,并曾被加拿 大心理学会授予荣誉主席的称号。
环境因素对机遇的影响
1.环境的奖励 2.符号环境和信息管理 3.环境的丰富与封闭 4.心理封闭
2.人性存在的方式和学习的途径
多年来,已有许多人提出多种理论解释人 的行为。对其中包含的人性的基本观念和 它们所主张的原因需要作仔细分析。 理论家相信人是什么样的,这些信念不仅 影响理家们研究了什么,也影响他们不研 究什么。 能影响人的哪些潜能将受到培养,哪些潜 能将不会受到开发:因此,关于人性的理论 观念能够影响人实际上将成为怎样的人。
认知革命兴起
1.信息加工心理学 逐渐取代行为主义成为实 验心理学的统治形式 2.论证了对内部心理过程进行科学研究的合理 性 3.为处于危机的新一代行为主义提供了选择的 可能
社会学习理论
家庭环境
阿尔伯特·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生于1925年12月4日,加拿大北部阿尔伯达省的蒙 台尔镇 父亲是波兰的小麦农场主。他的出生给家族带来 许多的欢乐和憧憬,因为老班杜拉夫妇一直期盼 着上帝能赐给他们一个儿子来继承祖业,为班氏 家族来了荣耀。班杜拉上有五个姐姐,姐姐们对 他十分关心。班杜拉的幼年就在家庭的温暖中度 过。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和主张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和主张
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人约翰华生(John Watson)创
立的。
华生认为“意识状态,如所谓的唯心现象,是无法被客观证实的,出于这一原因,它永远不会成为科学的数据。
”然而,一旦放弃内省,心理学的主题又该是什么呢?
华生提出是可观察的行为。
并将心理学的首要目标定义为“预测和控制行为”
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事业并扩展了他的理论。
后来形成了“激进行为主义”的立场。
按照斯金纳的观点,心理活动(如思维,想象)并不能产生行为,他们都是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样本。
举个例子,对一只鸽子进行食物剥夺24小时,然后把它放在一个可以通过啄食获取食物的设备里,我们会发现鸽子很快就会这么做了。
动物的行为可以通过环境事件得到解释,食物剥夺和运用食物进行强化;不能被直接观察和测量到的饥饿感并不是产生行为的原因,而是食物剥夺的结果。
要解释鸽子所做的事情,你不必理任何与其内部心理状态相关的内容,你只需要理解,能让鸽子在行为与奖赏之间形成连结的简单学习原则就可以了。
这是斯金纳式的行为主义的精髓。
斯金纳和奎因的行为主义语言观:乔姆斯基的批判
斯金纳和奎因的行为主义语言观:乔姆斯基的批判陈文荣摘要:以斯金纳和奎因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语言观认为,儿童主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等一系列过程习得语言。
乔姆斯基则指出,孩童的语言习得呈现出“刺激贫乏”问题,即他们获得的母语知识远远多于语言经验,行为主义语言观过度关注语言材料以及说话者外部行为,难以对此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事实上,人类天生存在一个限制语言组织的内在结构,在具体外部语言环境因素刺激下,它发展成了个人的具体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言习得;行为主义;理性主义;柏拉图问题;普遍语法作者简介:陈文荣,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1)08-0149-10以斯金纳和奎因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语言观试图从外部对人类语言习得进行考察,他们提出儿童主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等一系列过程习得语言。
然而,乔姆斯基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发现两个现象,一是语言相当复杂,就英语来说,至今尚无一本令人满意的语法书;二是绝大多数正常儿童在接触有限语言材料基础上,都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该语言,而且他们掌握的语法(即语言知识)基本上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在儿童获得的母语知识与外部语言经验的刺激之间存在着极大的鸿沟,语言的习得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论所无法解释的。
乔姆斯基把这个问题称为“刺激贫乏”问题,也就是语言习得中的“柏拉图问题”。
乔姆斯基因此批判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他认为必须从儿童语言认知的内在机理出发考察语言习得问题,柏拉图问题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行为主义是西方经验主义哲学的一种激进形式,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受行为主义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语言研究思路,以斯金纳和奎因为代表。
在经验主义者看来,人的简单观念是环境作用于知觉而形成的。
头脑接收了简单观念,就如同一块热蜡板被印上物体的轮廓。
物体具149有什么特征,蜡板就会留下什么样的模型。
简单观念直接反映了环境刺激的物理特征,它们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①。
洞察人性认识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定律
洞察人性认识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定律洞察人性:认识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定律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心理学定律对于洞察人性和认识人类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定律,并解析其对人性的洞察。
一、激励理论斯金纳的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个体会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他提出了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的概念,即个体根据是否受到激励来决定是否继续或停止某种行为。
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对于奖励和惩罚的敏感性,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人的行为。
二、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反应和环境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到某种刺激后,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一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于人行为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人类的行为可以通过建立合适的条件反射进行塑造和改变。
三、强化机制斯金纳的强化机制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加强或削弱,从而影响和调节个体的行为习惯。
他提出了正强化和负强化的概念,即通过给予奖励或消除不适感来增加某种行为的频率。
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机制进行调节和改变,为行为塑造和行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可塑性理论斯金纳的可塑性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可塑的,个体可以通过经验学习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他强调了环境对于人的行为的塑造作用,同时也指出了个体自身在行为塑造中的积极参与。
这一理论提醒我们,人的行为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来改变和调整。
五、自治观念斯金纳的自治观念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内部的因素影响,而不仅仅是受到外部的激励和强化。
他认为个体有着自主性和自我决定的能力,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目标来选择和调整行为。
这一理论提醒我们,在理解和引导他人行为时,需要考虑到个体内部的因素和个体的自主性。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定律为我们认识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思路。
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乌托邦
老 鼠不经意间触碰到了机关 , 得到了食物。尽管它一开始不确定 自己到底碰到 了什 么 ,但 可以肯定的是它碰 到的确实是斯金 纳 杆时便可获得食物 , 而在它压杆之前则不能得到任何食 物。斯金 纳 的操作性条件反 射理 论强调研究可观察 的外显行为 、环境 条 件 以及环境事件和结果决定行为的过程 。因此 , 该理论将重点放
在 行 为 的功 能 上 ( 做 了什 么 ) 而 不 是 人格 的结 构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种状态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换句话说 , 由于得到一笔可观 的奖 励, 商贩会持续 的做 这些 可预测行 为 。在某种 程度上 , 这一行 为 已成 为他人格 的一部分” 。像商贩那样获得较大且不可预测 的 多其他 的动物身上实验过 , 且实验结 果表 明 , 偶尔 的奖励 比持续 性 奖励 的强化效果要好 。
斯金 纳认为人格是独特 的个人强 化史 的产物 ,主张环境在
再 出现 。斯金纳认 为人或其他 有机体 的大部 分行为就是 这种类
人 格形成的过程 中占主要地位 ,并强 调人们通过学 习与不断 的
强化, 渐渐发展出稳定 的 、 不易改变的人格。斯金纳在 1 9 7 1 年 明 确 了可以通过控制环境设计一个 乌托 邦社会 ,倡导 沃尔登第二 那 样的社会 。他 提出了一个行 为既定 的社会 , 通过控制环境来塑
造 人们 的行 为 。
一
型, 而且这些操作性行为共 同组成 了我们所说的人格 。斯金纳分 析了人为什么会 迷信 , 而没有用到任何关于人格内部 的描述。怎
样合 理解 释为什 么 有的人 参加 应聘 面试 的时候 会带 上 幸运 首 饰, 考试前 会烧香拜佛 呢?斯金纳解 释道 : 如 果一个人 曾经在一 次很偶然 的情况下做 卅某 种行为 ( 如穿着 她艳丽 的运动 鞋 ) , 结
第四章 斯金纳和行为主义
第四章斯金纳和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不一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提出者和拥护者,就像是一个科学发明的专利享有者,显然,他利用了各种资源,还总结了前人的成果,但精神分析依然被认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
行为主义则不同,行为主义学派,远在斯金纳提出他的理论之前就已经存在,受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拥护,比如约翰·华生,斯金纳算是这一学派中的晚辈了,但是斯金纳能够被我们所熟知,能够声名远播的原因在于他将这些观点进行了一番整理,扩充了原来的观点并且将它们出版发行,他科学地发展了这些观点,并同时将这些观点呈现给了学术界和大众,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的美国社会,行为主义极为盛行,斯金纳也得以名声大噪,就像现在上脱口秀的明星一样有名,他的书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首。
行为主义的核心由三个非常极端而又有趣的观点组成。
第一个观点是,非常强调学习的作用,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你的知识,你的一切,都是经验的产物,人性是根本不存在的,相反,人类是具有无限可塑性的,约翰·华生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这段话是约翰·华生根据耶稣会所宣扬的一段著名鼓吹改写而来,耶稣会曾经宣称,“给我一个孩子,待他7岁之时,我会将他锻造成一个男人”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将孩子培养成他们想要的任何样子,华生将此扩展成“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只要给予合适的条件,我就可以把他们变成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乃至乞丐小偷,而不用去考虑他们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你们可以从中看出,这是一个极具感染力的观点。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华生是一个极端的平等主义者,如果不存在人性,那么一群人因为种族或性别优于另一群人的说法便纯属无稽之谈,华生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人类的自然属性不存在任何差异,个体差异源于他所受的不同教育和待遇,因此华生断言,他只需通过一定的方式,便能将婴儿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
第二个观点是反心理主义,意思是说,行为主义者沉迷于科学的理念之中难以自拔,他们主要针对的是弗洛伊德,他们认为那些所谓的内在心理状态,如欲望、动机、情感等等都是不科学的,这些不可见的定义模糊的东西,不能被划入严谨的科学范畴中,因此行为主义的目标便是建立一门科学,将一切不可观测的事情都排除在外,取而代之的是应用诸如刺激、反应、强化、惩罚以及表示现实世界和客观事件的环境之类的概念来进行研究。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Skinner,Burrbus Frederick ,1904 — 1990 )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闻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医治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成为行为主义的领袖。
.\&m2T"~-G'p6M-H;}斯金纳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斯金纳在机械制造方面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天分,他有制作复杂小玩艺的嗜好。
斯金纳在一份简历中回忆到:“我总是在做东西。
我做了旱冰鞋,可驾驶的运货马车,雪橇和在浅池子里用篙撑来撑去的木筏子;我做了跷跷板,旋转木马和滑梯;我做了弹弓,弓和箭,气枪,用竹筒做的喷水枪;用废锅炉做成了蒸汽炮,这个蒸汽炮可以把土豆和胡萝卜射到邻居的房顶上;我做了陀螺、空竹,使用橡皮筋推动的模型飞机,盒式风筝,用轴和弦转动送上天的竹蜻蜓。
我一再试着做一架能把我载上天的滑翔机...... 我曾经摘熟浆果挨户去卖,所以就做了个分选生熟浆果的浮选系统。
我用了好几年时间来设计一台永动机(可惜没有成功)。
”平易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
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
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
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和强化的时刻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对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认识
对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简介和认识摘要:20世纪30年代后期,因受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思潮的影响行为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所谓的“新行为主义”。
其中斯金纳由于主张彻底的行为主义而久负盛名,受到西方心理学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对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从其哲学起源、师承、基本立场观点、及其应用, 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析, 指出了它的特点与缺点, 以及它所产生的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操作行为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1.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哲学起源和师承逻辑实证主义是一切新行为主义的共同哲学基础。
其代表人物是石里克(Moritz Schlick)和卡尔普纳(Rudolf Carnap)。
主张哲学应该考究科学语言中词的意义(语义学),考究词和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句法学)。
他们之中有人认为任何科学分支中的语言,都必须可以被转译成相应的物理学语言,都必须能够转译成对物理事件的描述,他们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哲学的物理主义,和操作主义原则有某种相似。
他们强调间接实证的方法,强调对经验进行分析。
认为一个命题是否科学、有意义,取决于它是否能被经验证实。
从方法论上突破了早起行为主义以不能直接证实为借口而对研究人体内部因素所实施的禁忌,推动机体内部因素的研究成为可能。
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也从这一点上吸收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思想,从而形成了与早起行为主义的最大区别。
操作主义是在本世纪20年代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P.W.Bridgeman)所首倡的。
它主要是实证主义哲学和本世纪初物理学中最新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布里奇曼认为人类通过科学所能得到的知识,仅仅是人们所进行的种种测量观察以及记录、运算的操作的结果,于是他提出了操作主义的原则。
操作主义原则可以看作是一种科学语言学的规则,而按照操作主义者的观点,语词和概念如果要有明确的意义。
任何术语,如果不对应于一组相应的操作,它在科学上是没有意义的。
布里奇曼以长度这个概念为例,说道:“我们说到一个物体的长度时,所意味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能够说出任意的,每一个物体的长度如何,无疑我们就知道我们所说的长度意味着什么,而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这就足够了。
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启示
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观点启示
近代心理学的发展迅速,研究心理特性和行为的思想体系越来越
成熟,古典唯心主义和弗洛伊德行为主义等思想渗透成分,贝特索斯金
纳行为主义理论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贝特索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行为是可学习的,由责任感
和增强机制调节的”的观点,强调行为的受控和学习性,并因此得到广
泛关注和研究。
贝特索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提出,行为是由内在和外在的责任感、报酬、机制和建议所激发的,而这些内容又受认知、情绪、特别是快乐
和失望等因素的刺激而影响。
也就是说,影响人的行为的内容有客观环境,也有主观内容,影响人行为的力量既有外在护罩,也有内在因素。
贝特索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倡导以积极的行为手段来调节学习者
的行为,强调行为的形成和变化是由正影响力促进的,把行为看出学习
现象,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自身,掌握自我调节技能。
总之,贝特索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灵感,表
明行为受到责任感、报酬和机制的影响,可以通过正影响力来调节行为。
帮助学习者掌握自我调节能力,改变心理现象,控制行为,实现自我发展。
行为主义斯金纳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斯金纳的主要观点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主要内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
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
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
比如:观察法、口头报告法、条件反射法和测验法。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著名人物之一,他强调自己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
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他把学习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会增加。
〃这里所说的强度的增加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反应,而是使这些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
他认为使条件作用的速率增加,关键的变量是强化,练习不会使反应速率上升,只是为进一步强化的发生提供机会而已。
三、行为主义的作用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给学生创设能为学习的刺激做出反应的机会,教学要在学生做出反应之后, 应当有随之而来的反馈。
1.教学目标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2.教学过程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
据此,相倚组织教学即为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 (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
浅析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
浅析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作者:肖丽娟来源:《考试与评价》2021年第04期【摘要】实证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就其在心理学的方法论作用以及它对心理学流派产生的影响作一总结,并说明它对心理学的贡献。
【关键词】实证主义方法论心理学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哲学家孔德继承了17世纪以来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贝克莱、休谟的主观经验论和牛顿的机械论哲学,创立了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为心理学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实证主义在心理学中的方法论含义19世纪后半期,实证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从方法论层面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我国学者对实证主义方法论内涵的阐释,实证主义在心理学中的方法论含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以方法为中心将实证方法引入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人是冯特。
铁钦纳继承了冯特关于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但对冯特的实验内省法做了修改。
为了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华生抛弃了意识和内省这些不符合实证原则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改而采用实验法和自然观察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尽管回归到了意识问题的研究上,但他们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设计并不亚于行为主义。
2. 元素主义(原子观)马赫认为,任何一种事物均是由中性的“要素”组成。
这种元素分析的观点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特认为,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经验内容分析为最终不可再分的、绝对简单的心理结构的单位,即心理元素(mental element)。
铁钦纳也把心理过程构成元素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任务之一。
3. 定量分析为了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自然科学,许多心理学家将实证主义强调的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和定量性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中。
铁钦纳将视觉元素划分到了三万多种,足见他对定量研究和精确性的重视。
斯金纳醉心于发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各种特定关系。
现代认知心理学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探讨心理学的各种问题。
行为主义最终华生斯金纳
消 退
基本 理论 核心
惩 罚
逃避与 回避条 件作用
强化的分类
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给予愉快刺激来促使动物或人增强某个行为
反应。例如,测验给了“优”、老师的表扬、升职等。
负强化(消极强化):通过移除或减弱不愉快刺激来增强某个行为的
发生。例如,孩子不能按时起床,妈妈唠叨不停,孩子逐渐可以早起。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温
主要著作
•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的分析》 • 《科学与人类行为》 • 《言语行为》 • 《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 • 《教学机器》 • 《强化时间表》 • 《沃尔登第二》
• 《自由与人类的控制》
• 《超越自由与尊严》
斯金纳思想的理论来源
• 巴甫洛夫 ——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 桑代克 —— 桑代克迷笼 试误理论 三条主要的学习率: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 华生 —— 古典行为主义
约翰·华生
JOHN BROADUS WATSON
约翰·华生
John Broadus Watson
• 美国心理学家 •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 师从杜威学习哲学 • 文学 哲学 心理学
• 《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行为主义观点 的心理学》
• 离开霍普金斯大学转行广告业
主要观点
1、心理学性质和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界定
实证主义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影响
经过一学期的关于心理学理论与体系的学习,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想握把握一个心理学流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握其世界观、方法论。
当今的心理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实证性与非实证性的两个大类,而我们在本课中学习的便是以实证方法进行研究心理学流派的内容。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从科学心理学成立之初到现在,实证主义对于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可以预见在比较长时间的未来里,实证主义哲学的思想也将继续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
实证主义的基本内涵实证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由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
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孔德继承了近代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经验论,并受到了牛顿的机械论哲学的影响。
在不同的时期实证主义哲学有不同的发展,前后共有三代实证主义:以孔德代表的社会实证论;以马赫为代表的经验实证论;以维也纳集团为代表的逻辑实证论。
孔德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希望用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来统一各门知识成为实证的知识,从而建立有别于神学与“形而上学”的实证哲学体系。
“实证”一词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石。
按照孔德的理解,“实证”一词大致可以解释为有用、实在、精确、确定等含义,即以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有用的、实在的、精确的和确定的东西便是实证的;而与之相对的,无用的、虚妄的、不精确、不确定的便是非实证的。
孔德按此逻辑推想,认为人的感觉经验是实证的,因为感觉经验具有实证性的性质,而相反的,理性的东西则是非实证的,因为无法证明其是否正确可靠。
在此基础上,孔德确定了科学研究的“实证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对现实的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局限在经验现象的范围以内马赫吸取了休谟的彻底经验论立场,对孔德的实证主义进行了继承与改革,创立了经验实证论。
应该说,经验实证论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流派,马赫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出经验之外,感觉经验是我们认识的界限,彻底否定了经验以外还有其它本质的东西存在,认为人的经验是心物“同格”的中性东西,即在马赫的理论中作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非物质亦非精神,而是感觉经验。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3章 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圣才出品】
第3章 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3.1 复习笔记一、学习论流派的哲学渊源1.唯物主义或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唯物主义或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尤其是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约1650~1850年间,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代表人物有洛克、贝克莱、休谟等。
他们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惟一源泉。
(2)经验主义理论包含反思观。
反思观可以用来解释从抽象、推理和演绎中得到的知识。
例如,人们从广泛经历的不同例子中抽象出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形成一类事物的概念。
2.唯心主义或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唯心主义或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相对,又称唯理论。
它认为,经由先天的理性作用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而且由理性获得的知识,远比由感性知觉获得的知识高级、明确。
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康德、笛卡儿、柏拉图、孟子等。
3.现代学习论流派演变概况鲍尔和希尔加德的《学习论》(1987)介绍了学习理论的12种重要派别。
把它们分成两个阵营:“行为与联想论”和“认知与组织论”。
属于前一阵营的派别有桑代克联结主义、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说、赫尔的系统行为论、人类联想学习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论、以及新近的行为主义论。
属于后一阵营的派别有格式塔理论、托尔曼符号学习论、信息加工理论和新近的认知建构理论。
二、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观联想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哲学来源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两者都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学习的决定作用。
联想主义者不否认人的意识和思想的存在。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否认把人的意识和思想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前者以人作为研究的被试,后者为了避免意识,多用动物作为研究的被试。
1.人类联想学习的研究(1)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艾宾浩斯是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哲学家们提出的联想规律的第一人。
同时,他还开创了用无意义音节进行系列学习与记忆研究的先河。
他精心地控制联想形成的条件、持续的时间以及联想得以再现的方式。
实验结果表明:①音节长度越长记忆越困难;②背诵无意义音节要比背诵有意义的材料难得多;③保持间隔对遗忘也会产生影响,无意义材料的遗忘先快后慢,并据此绘制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3-1)。
行为主义心理学
⾏为主义⼼理学华⽣⾏为主义⼼理学的主要观点(1)⼼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是⾏为。
华⽣格守⼀般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基本原则。
他的⾏为主义⼼理学的基本特点是否认传统⼼理学的对象──⼼理或意识,⽽代之以⾏为。
所谓⾏为,乃是有机体⽤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体反应的组合。
华⽣曾把⼈的反应区分为外观习惯反应(如开门、打球)、内隐习惯反应(如思维,即⽆声语⾔)、外观遗传反应(如眨眼、抓握)和内隐遗传反应(如内分泌腺的分泌)。
华⽣把⼼理或意识归结为内隐⽽轻微的⾏为。
他指出,⼀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体变化。
思维是全⾝肌⾁,特别是喉头肌⾁的内在和轻微的反应。
事实上,他把“思维”和“喉头的习惯”视作同义词。
情绪是⾝体机构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是内隐、轻微⾏为的⼀种形式。
华⽣⾃称⾏为主义是唯⼀彻底⽽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
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主义来说,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标准只能是⾏为的适应性。
既然⾏为主义是彻底的机能主义,那它就当然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为,⽽不能丢开⾏为去考察意识。
(2)⼼理学的任务在于预测和控制⾏为。
华⽣认为构成⾏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于外的反应,但反应的形成与改变则归因于有机体所受的刺激,反应紧随刺激出现。
这便导致了刺激—反应的简化的⾏为公式。
华⽣在其《⾏为:⽐较⼼理学导论》⼀书中写道:“⼈和动物的全部⾏为都可以分析为刺激与反应”。
他认为最基本的刺激—反应联结叫做反射。
不管多么复杂的⾏为总不外乎是⼀套反射⽽已。
华⽣强调⼼理学必须符合⼀般科学共有的预测、控制的基本原则。
⼼理学研究⾏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从⽽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谁知刺激,以预测和控制动物和⼈的⾏为。
(3)⼼理学的研究⽅法应该是客观的⽅法⽽不是内省法。
华⽣研究⼼理学抛弃传统的内省法代之以客观的⽅法的原因,固然是他不相信内省法的精确性,但也是他在⼼理学对象上否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他清楚地说过的客观⽅法有四种,即应⽤和不应⽤仪器控制的观察、条件反射法、⾔语报告法和测验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B.F.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
常兴禄前几天买了一本书,《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第六版),Robert D.Nye著。
这本书的第三章内容是B.F. 斯金纳和激进的行为主义,下面读这章内容的一些收获。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 1904 —1990),心理学家,主要著作有《沃尔登第二》、《科学和人类行为》、《超越自由和尊严》等。
心理学不是研究心理的科学,而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华生)
决定行为的因素有两个:环境和本能,本能由基因决定,而基因又是自然选择而来,所以,行为终究是有环境决定的。
基因,本能,欲望,情绪。
要避免使用这些概念,不自觉地使用这些概念会使人忽视真正的决定因素——环境的作用。
“斯金纳箱”是为了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决定作用而产生的,它体现了研究者对环境的绝对控制,使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果联系)清晰可见。
行为分为: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
反应行为分为:无条件反射和反应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天生的,如瞳孔反射、角膜反射、膝跳反射、收缩反射。
食物引发唾液分泌,这一过程中,食物被称为无条件刺激,分泌唾液为无条件反射。
反应条件反射,即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的实验是最经典的例子。
无条件刺激和另一无关刺激同时出现,引发无条件反射。
多次重复此过程后,即使不出现无条件刺激,无关刺激同样可以引发无条件反射。
此时原来的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而原来的无条件反射变成条件反射。
(把无条件刺激转变为条件反射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教育领域。
)
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同样可以引发条件反射,这一现象被称为刺激泛化,华生和罗塞莉. 维纳(Rosalie Rayner )对一个名叫阿尔波特的几个月大的男孩做实验。
实验前,捶打钢条的声音引发阿尔波特的恐惧反应。
实验时,让捶打钢条的声音和一只白鼠同时出现,引发恐惧反应。
多次重复后,小白鼠从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可单独引发恐惧反应。
进而,与小白鼠相似的物体(白色的兔子、一只狗或一件毛皮大衣)同样引发了恐惧反应。
这样的现象就是刺激泛化。
(很多时候新行为的习得就是刺激泛化)
操作行为
操作行为受到的是行为结果的控制。
操作行为未做进一步细分,只谈到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
我认为应该还有一个操作性无条件反射的概念,但是
没有。
而且,我觉得可以把无条件反射、反应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说成是无条件反应行为、有条件反应行为和有条件操作行为,没有提到的操作性无条件反射可以说成是无条件操作行为,这样理解起来会更方便。
人与人的个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不同。
而这种自发性的行为依靠的是强化。
强化
强化和奖励不同,不能起到强化作用的奖励不是强化。
而且,强化通常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在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心理学中,“个性”被认为是个体生活经历中受各种强化所得结果的整合。
虽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遗传的基因物质也起了部分作用,但是是由强化塑造和保持的。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增加某种刺激使得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多,负强化是减少某种刺激使得行为得到强化而增多。
斯金纳提出了二级强化物的概念,它是和食物和性欲之类的一级强化物想匹配而具有强化作用的。
关注、赞同和关爱是二级强化物还是一级强化物还没有定论,它们可能与基本的生物因素有关,也可能与得到食物和吸引异性有联系。
与强化对应的是“惩罚”,是为了减少行为的出现而增加或减少的刺激。
斯金纳不提倡在教育中使用惩罚。
行为的形成
“形成”一词指的就是相邻的强化情景。
拿婴儿学说话为例:刚开始的时候只要他说得有点相似我们就给他强化,后来就不行了,他必须说得比较像才给强化,最后则是只强化他的准确发音。
还有一些例子,如孩子从轻声说话到大吵大闹,民众从呼吁政府关注到爆发大规模破坏行动。
斯金纳倡导使用程序化教学。
现在出现了可以呈现程序化材料的教学机器。
保持行为:强化时间表
强化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形成行为,更重要的作用是保持已建立的行为。
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间歇强化消退过程要慢得多。
家长对孩子闹脾气的反应有时关注,有时不关注(间歇性强化),家长要消除孩子的坏毛病就比较困难。
一些非常顽固的行为通常是由间歇性强化形成的。
间歇强化分为:间隔强化和比例强化。
间隔强化以时间为基础,比例强化以次数为基础。
间隔强化分为:固定间隔强化(FI )和变化间隔强化(VI)。
比例强化分为:固定比例强化
(FR和变化比例强化(VR 强化的随意性越大,反应的稳定性也就越大。
在固定间隔强化和固定比例强化中,当要求的比例很高时,会出现休息效应。
当要求作出反应的次数超过了某个限度时,有时反应就停止很长一段时间,斯金纳称这种情况为意志缺失。
例如:一个学生努力学习,却不能找份好工作,因为强化安排让他“心衰力竭” ,这种“衰竭” 同样出现在对鸽子的试验中。
对于这种休息期,可以用变化间隔强化和变化比例强化来消除。
在C.B.Ferster 和斯金纳1957 年的一本书《强化安排》中,他们讨论了16 中强化安排。
有混合强化安排、同步强化安排、链式强化安排等。
自我控制与创造力
不良行为因其能带来即时的畅快而受到即时强化(正强化),而自制行为则因能减少不良行为带来的恶果而受到强化(负强化)。
不必假设任何内部力量的存在,即使在个体作出自我决定时,真正的控制仍然来自于环境和个人过去和现在的经历中。
能表现出创造性的人并非存在于真空中,他们往往拥有以往的强化史而形成的大量行为。
特殊环境造成的行为中出现的变异也可以导致创造性。
意识过程思考和体验是遗传物质和个人经验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原因。
它们可以看成是一种反应,可以进行行为主义的分析。
自我观察来自内部刺激和他人的反应,后者更重要。
认知过程中,有强化塑造的行为,也有规则约束的行为,后者可以解释前者。
驱力和情绪用驱力来解释行为会使人忽视真正的原因——环境。
同样,斯金纳在谈到情绪时,他所指的是一种内部和外部的反应,而不是行为的原因。
反感控制与惩罚
个体之间会用反感来控制彼此的行为。
斯金纳反对为了社会习俗而使用反感控制,他相信正强化更有效,主要原因是它的结果的预计性更强,引发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也要小。
惩罚也是如此。
斯金纳说,“假如我可以为人类做点贡献的话,那就是找出惩罚的替代物。
”
问题行为:原因与治疗
通常认为是心理疾病的反应可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除了反感控制
和惩罚外,还有不充分的正强化或是对不良行为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