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全文)

合集下载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43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ppt课件【43页】

结语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 之一,患者虽有上消化道症状,但经内镜等检 查未能找到确切的病因,或仅有慢性浅表性胃 炎。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西医主要是对 症治疗,但疗效不理想;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和 辨证论治疗,根据症候的不同采用相适应的治 则治法,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调节个脏腑功 能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 良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并已被广泛应用。取 得较好疗效。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谢谢大家
中医所说的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和四肢肌 肉,主要包括消化和运动系统,消化功能的紊 乱归根到底是脾胃的功能失常,分而言之,脾 主升清,脾气能够上升,则营养物质才能输布 全身;胃主降浊,胃气得降,则消化的糟粕方 能排出休外。一旦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发生错 乱,则必然会出现消化能力的减退和运动功能 的紊乱。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中西医治疗
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 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 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 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 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消化不良症候群
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国际)
科门诊1/3以上。 消化不良症患者就诊率50%。
罗马Ⅲ标准
FD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上腹疼痛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功能性消化性不良诊断标准
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 灼感
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以解释上 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 以上标准
二、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 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 甾体抗炎药。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 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 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 静药和抗抑郁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调护.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调护.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调护.发布时间:2021-07-07T16:11:17.9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月2期作者:余刘科[导读]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多发疾病,又被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器质性消化不良。

余刘科(四川省眉山市中医医院;四川峨眉山620010)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多发疾病,又被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非器质性消化不良。

目前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对于其明确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部分学者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除了动力障碍之外,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身的精神因素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患者多表现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肠道症状。

患此病的患者与患消化道黏膜组织病的患者不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只是不出现胃肠道黏膜以及组织病变的情况下才出现上诉症状,而且患者的病情多受到其不良情绪因素的影响。

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慢性、复发性和难缓解性等特点,因此治疗该疾病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该病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

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于“胃脘痛” “痞满”等范畴。

脾胃同处于中焦,脾主升,胃主降,胃降则健,胃滞则病。

肝气犯胃,气机升降失常为基本病机,因此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为大法。

胃苏颗粒是由:陈皮、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等药物组成,具有理气健脾、行气和胃、疏肝解郁、理气宽中等效果。

研究表明,该药具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浓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可增强胃肠蠕动和收缩,还能改善患者情绪不稳、易焦虑等特性。

1、中医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经方是历代医家临床治疗经验的总结,经历了数千年的临床治疗检验,其治疗效果显著,副作用低。

现代医家将古代经方现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窦伟利将116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四逆散加味(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6g)治疗,对照组使用西药多潘立酮片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

• 138 •Modern Practical Medicine, January 2021, Vol.33, No. 1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沈少英,许丰doi:10.3969/j.issn,1671-0800.2021.01.070【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671-0800(2021)01-0138-03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起源于 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组症状,包括上腹 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 饱,并排除其他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

根据罗马IV的 FD诊断标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

PDS主 要表现为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和早饱, 每周至少发作3 d;EPS主要表现为上腹 痛和烧灼感,每周至少发作1d;两者的 症状均持续至少3个月w。

本文拟FD 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流行病学总体来说,西方国家FD发病率为 10%〜40%,亚洲地区为5%〜30%,我 国发病率普遍高于其他亚洲国家|21。

在 未成年人中,FD发病率约为7.6%'— 项基于美国、英国及加拿大人口的调查发 现,在FD患者中,PD S占61%, EPS占18%,相互重叠占21%w。

根据一项荟萃 分析,未经调查的FD占21%,女性、吸烟 及幽门螺杆菌(HP)阳性等为高危因素|51。

2病理生理机制2.1胃运动功能障碍胃运动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胃排空延迟和胃容受性功能受 损,两者均是FD发病的重要机制。

研究 发现f c l,FD患者中有20%〜50%#在胃 排空障碍,约40%存在胃容受性舒张功 能紊乱。

除上述两个主要原因外,胃移行 性复合运动(MMC)异常也是重要因素之 一。

它是指消化间期的胃运动呈现以间歇 性强力收縮,伴有较长的静息期为特征的 周期性活动,最具特征的是第III期,调查发 现约有30%的症状与MMC异常有关|71。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评价指标的比较与分析(全文)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评价指标的比较与分析(全文)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评价指标的比较与分析(全文)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要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此类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7分整体症状量表、鲁汶餐后不适症状评分量表、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胃肠道症状等级评估量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尼平消化不良指数、固体胃排空检查和液体营养餐负荷试验等。

现就各个评价指标的主要内容和自身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最常见的胃肠疾病之一,指消化不良症状持续6个月、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70%最终被确诊患有FD。

FD 属于慢性疾病,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之一[]。

罗马Ⅳ标准将FD分为2个亚型:①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和早饱感;②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表现为上腹痛或烧灼感[]。

主观评价围绕症状和生活质量,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生命质量,患者整体疗效评价等方面;客观评价主要包括胃敏感性和容受性。

现通过对国外FD临床研究中常用的评价工具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研究者更好地选择相关评价工具提供借鉴。

FD的消化不良症状评价FD的消化不良症状评价包括7分整体症状量表(7-point global overall symptom scale,GOSS)、鲁汶餐后不适症状评分量表(Leuven postprandial distress scale,LPDS)、胃肠道症状积分问卷(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score,GIS)、胃肠道症状等级评估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日记(functional dyspepsia symptom diary,FDSD)和整体疗效评价(overall treatment efficacy,OTE)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汇报ppt课件

功能性消化不良汇报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刺激的感知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道传来的刺激信号感知异常,放大了患者的不适感。
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组成改变
肠道菌群中益生菌数量减少,有 害菌数量增加,导致肠道微生态 失衡。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肠道屏障功能减弱,使得有害物 质易于通过肠道黏膜进入体内, 引发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心理社会因素
均衡饮食
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素, 避免偏食或暴饮暴食。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 谷类等,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促进消化。
避免刺激性食物
减少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 免加重消化不良症状。
心理干预措施实施及效果评估
心理咨询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改善 心理健康状况。
长期管理
建立长期的管理计划,包 括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 案和评估治疗效果等。
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抑酸药
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用 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症状。需注意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
促胃肠动力药
抗抑郁药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 再摄取抑制剂,用于缓解精神心理因 素引起的消化不良。需注意可能引起 口干、便秘等副作用。
2024-01-18
功能性消化不良
汇报人:XXX
目录
• 引言 • 症状与诊断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治疗与管理 • 并发症与风险评估 • 预防策略与健康教育
01
引言
定义和背景
功能性消化不良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早饱、厌 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或反酸为主要 表现而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 常见临床症候群。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西医学的概念,在中医学古代 医籍中没有明确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 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以餐 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 满”“积滞”;以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为主症者, 应属于中医“胃脘痛”。
目录
01. 病因病理
02. 临床表现
0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04. 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这一改变常见于有早饱症状的患者;还存在十二指肠对酸、脂质等化学物 质敏感,出现恶心症状。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炎性细胞及其释放的介质的作用及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整合等水平的异常有关,也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短暂松弛有关。 Hp感染 根除Hp后确实有部分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改善。症状的产生是Hp、宿主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
04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鉴别诊断
诊断与鉴别诊断
01 诊断标准 02 诊断程序
诊断标准
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症状之一种或多种, 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罗马Ⅲ标准规定病程超过半年,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 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症状由肠易激综合征所致)。 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根据临床特点,罗马Ⅲ标准将本病分为两个临床亚型:①上 腹痛综合征:上腹痛和(或)上腹灼热感;②餐 后不适综合征:餐后饱胀和(或)早饱感。两型 可以重叠。
三九胃泰颗粒 功效:清热燥湿,行气活血, 柔肝止痛。用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者。用 法: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
06
预后
预后
功能性消化不良无明显器质性病 变,虽病程较长,难以治愈,但 一般预后较好。本病常常合并心 理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状态, 部分病人可能因为严重抑郁症导 致不良结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张晓峰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1(036)007
【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 ulcer rndyspepsia,NUD),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消化不良症候群.由于发病率较高, rn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至今尚没有肯定的治疗方法,近10年来该病已成为临床诊治研究的 rn热点.西药主要用吗叮啉、西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及对症治疗,效果并不满意,且有一定的副作用.应用中药治疗的报道近年来逐渐增多,已取得可喜的成绩,本文对其进展情况作如下综述.
【总页数】3页(P317-319)
【作者】张晓峰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R2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进展
2.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治疗进展
3.近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研究治疗进展
4.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研究与中医药治疗进展
5.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的治疗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治疗及其研究进展ppt课件

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治疗及其研究进展ppt课件

西医临床用药的研究进展
10.补充和替代药物(CAM) 目前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在常规治疗的基 础上使用某种形 1 饮食调理 式的 CAM。62%的美国人在过去12月里应 用过某种 CAM。 如:STW5-Ⅱ、朝 鲜 蓟叶 提 取物(AL E)、香蕉粉胶囊、 薄荷油和葛缕子油复合制剂等。
西医临床用药的研究进展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红霉素的衍生物EM- 523和EM574及新合成的胃动素样促动力药ABT229
临床用莫沙必利与多潘立酮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比较药 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优于 多潘立酮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且能够 增强胃肠动力,不良反应小,患者能长期耐受。
临床用莫沙必利与多潘立酮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比较药
To DO:
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动力障碍
多巴胺(DA)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
潘立酮(吗丁啉)、伊 托必利(itopride)(新药)
4 5- HT 受体激动剂,包括西沙必利(Cisapride)、莫沙 必利(Mosapride)、伦扎必利(Renzapride)、扎考必利 (Zaco-pride)等
小结与展望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药物可以使症状完全缓解。 在症状加 重时,药物治疗可能会有帮助,但应尽量减少用量, 只有在有明 确益处时才可长期使用。
西医临床用药的研究进展
小结与展望
根除幽பைடு நூலகம்螺杆菌 经验性用药常包括促动力药及 PPI 催眠治疗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
西医临床用药的研究进展
西医临床用药的研究进展
1.饮食调理 2.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3.组胺 H2受体拮抗剂 4.质子泵抑制剂(PPI) 5.促动力药 6.三环类抗抑郁药 1 饮食调理 7.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选择性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

功能性消化不良-精品医学课件

功能性消化不良-精品医学课件

胃肠道平滑肌
功能性消化不良 对胃肠道促动力药的反应
研究
Al-Quorain Champion Chung
De Nutte Francois
Hannon Hansen Kellow
Rosch Yeoh Wood Holtmann De Groot
Bekhti
总计
0.05
1
促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药
西沙必利 胃复安 多潘立酮 莫沙必利 依托必利 氯波必利 阿立必利 伦扎必利
最初的观念 罗马II标准
罗马III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 被公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正常进食
感知
空腹
容纳
排空
与进餐相关的消化不良 胃容量受损
健康
FD 胃容量受损
Troncon et al., 1994 Hausken et al., 1996
Tack et al., 1998 Boeckxstaens et al., 2002
因消化不良症状而去医疗机构作检查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 多种因素有关。
FGIDs的相关病理机制观念的转变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功能异常 无器质性
动力异常 ENS
动力异常 内脏高敏感性 粘膜炎症、免疫功能 CNS-ENS调节
FGIDs
CNS
胃肠敏感性↑
ENS SP、VIP、CCK NOS、5-HT
心理因素、身心应激与FGIDs发病机制 ※ ENS ※脑-肠轴 ※ 脑肠肽 ※神经免疫
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
上腹痛:位于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 两侧锁骨中线之间区域的疼痛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中外医疗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综述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谢晶日1,刘毕赢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致使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目前西医多以对症治疗为主,短期内治疗效果显著,但具有易复发的缺点。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在治疗上具有持续性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点。

目前主要采用中医内治法和外治法,本文将予以总结。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3)02(c)-0190-05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E Jingri1, LIU Biying2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40 China;2.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40 China [Abstract] Functional dyspepsia (FD) is a relatively commo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increase of life and work pressure, people's diet and lifestyle also change, resulting in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FD year by year. At present, Western medicine mainly fo‐cuses on symptomatic treatment, which has remarkable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short term, but has the disadvantage of easy recurrence. Functional dyspepsia, as one of the dominant diseases in th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lasting effect and high safety. At present, the internal treatment and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mainly used, which will b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Functional dyspepsi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一组较为常见的、且无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因此产生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感、恶心呕吐、嗳气等一系列胃肠道临床症状[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临床表现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等症状,可伴有食 欲不振、恶心等不适。
诊断标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同时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诊断时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02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历史与现状
中医药治疗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优势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患者 耐受性好等优势,尤其对于一些年老体弱、不宜使用西药的 患者,中医药治疗更具优势。此外,中医药治疗还能够调节 患者的整体机能,促进身体康复。
03
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 究进展
中药复方治疗
中药复方是指由多味中药组成的治疗方案,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综合作用,调 节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目的。常见的中药复方包括四君子 汤、香砂六君子汤、健脾丸等。
广阔前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功能 性消化不良领域的应用前 景将更加广阔。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1
02
03
中药汤剂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 个体化的中药汤剂进行治 疗,如四君子汤、香砂六 君子汤等。
中成药
如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 ,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适用于轻症患者。
非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 ,具有副作用小、患者接 受度高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与优势
临床效果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 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采用腹部按摩、捏脊等方法,通过刺激相关穴位,促进胃肠道蠕动和消化液分 泌,从而改善胃部不适症状。推拿按摩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对于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有一 定的帮助。

术后胃瘫的治疗进展

术后胃瘫的治疗进展

术后胃瘫的治疗进展1、胃正常运动的解剖及电生理基础大体解剖胃分为四个区域:贲门、胃底、胃体、胃窦。

胃的动脉来自于腹腔干及其分支,包括胃左、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左、右动脉,胃短动脉。

支配胃的外在神经由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神经(交感神经)组成。

胃平滑肌包括内层的环形肌肉(胃窦部最厚)和外层的纵形肌层。

胃体、胃窦部有内斜肌层存在。

幽门含有长约1.5厘米的较厚环形平滑肌,这些肌肉纤维和胃窦纵肌交错。

解剖上,幽门是通常被认为是通道屏障,以防止食物过快的从胃传送到小肠。

然而,胃的功能性解剖与上述的经典解剖是非常不同的。

胃分为两大功能区:“近端胃”和“远端胃。

近端胃由胃底和胃体的上半部组成。

近端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摄入的食物。

远端胃由胃体下半部和胃窦组成,其在研磨和排空食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胃肠蠕动和功能方面,胃的内在神经系统比外在神经系统更重要。

这是因为去掉胃的外在神经后,其混合、研磨和排空食物的功能仍然存在。

内在的神经系统有三个主要部分:Cajal间质细胞(ICC)、连接ICC和其他神经细胞或神经节的网状纤维、肠神经系统(ENS)。

ENS的是负责将胃的感觉信息通过迷走神经胃传向大脑。

参与控制胃运动的结构包括平滑肌细胞、Cajal间质细胞、肠道神经和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主要是一种感觉神经,其90%的纤维传入纤维,其将信息传至脑干孤束核。

传入信息经处理后,可激活迷走神经背运动核或疑核的运动神经元。

这一过程即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其可参与调节胃的运动。

胃的内脏或交感神经支配源于6至9脊髓段。

其主要通过突触前抑制减少肌间神经丛乙酰胆碱的释放继而抑制胃肠道的运动。

近端胃的平滑肌细胞不显示电波振荡活动,它的特点是张力性收缩活动。

胃远端部分平滑肌细胞的特点是存在节律性的电活动(即慢波)和阶段性的收缩活动。

慢波膜电波振荡频率为每分钟3次,其由位于胃大弯起搏区的Cajal间质细胞激发。

慢波决定胃收缩的时机,动作电位在慢波的波峰处产生。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

抑酸和促动力药物治 疗无效、且伴有明显 心理障碍的患者,可 选择抗抑郁药物治疗
五:消化酶及生态制剂: 消化酶及生态制剂可作为FD的辅助治疗,但其疗效仍需 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
PDS EPS 重叠
我国 年FD共识指出“无警报症状的未经检查的消化 不良多数为FD”。警报症状指不明原因消瘦、进行性吞咽 困难、反复或持续性呕吐、消化道出血、贫血、发热等症状 和有胃癌家族史或40岁以上新发的消化不良症状者。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F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种因素可能参与了FD的形成, 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容受性受损、胃和十二指肠对扩张 和酸及管腔内刺激高敏感、Hp感染、十二指肠黏膜通透 性改变及社会心理因素等。
③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属于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的药物有 红霉素,直接激动离体平滑肌的胃动素受体而使平滑肌收缩。
双靶点作用促动力药西尼必利,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和 5-HT4受体。有助于胃排空,且对肠道有特殊选择活性。
同时,西尼必利可提升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弹性。改善FD 症状方面,西尼必利的疗效显著优于甲氧氯普胺。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分类和发病率 研究发现服用抗抑郁药的受访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风险明显较低,尤其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风险显著降低。
有助于胃排空,且对肠道有特殊选择活性。
低FODMP饮食就是低发酵、
低聚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饮
食。
在修订后的罗马IV诊断标准中,功能性胃肠病
中上腹烧灼不适(影响日常活动)。
罗马IV仍沿用了罗马III对FD的分类,即依据症状的分类。
断。
食物不耐受(食物抗原、乳糖不耐受、FODMAP饮食等)也在FD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上腹烧灼不适(影响日常活动)。
双靶点作用促动力药西尼必利,作用于多巴胺D2受体和5-HT4受体。

功能性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PPT课件

功能性消化不良流行病学调查PPT课件

国内:
➢ 康信强等[1]对天津市部分居民调查显示家庭组FD的患病 率明显高于非家庭组
以上的研究提示FD存在家族聚集倾向,其中可能涉及 遗传和环境因素,以及精神心理因素
[1]康信强.中华消化杂志, 2002, 22(3): -192
食物因素 饮食因素可能是导致FD的危险
因素之一 目前人群流调研究均存在不足 机制尚不清楚
[1] Talley NJ, N Engl J Med, 1999, 341(15): 1106-11 [2] Greenberg PD, Arch Intern Med, 1999, 159(19): 2283-8 [3] McCarthy C. Dig Dis Sci, 1995,40(1): 114-9 [4] Moayyedi P . Dyspepsia Review Group. BMJ, 2000,321: 659-64 [5]张万岱.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0,15(5):265-270
全球各国消化不良患病率相差大 影响因素包括
➢ 诊断标准 ➢ 研究对象 ➢ 调查方法
在亚洲地区,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国,其消化不良发病率较发展中国家低
非亚洲地区其他发达国家患病率亦处于较低水平 提示经济水平、地理环境可能是FD的影响因素
23.29%
18.92%
罗马I:23.8% 罗马II:11.8%
精神心理因素 成人FD患者焦虑、抑郁发
生率明显高于非FD者[1-2] 学龄期 F D患儿具有内向、
孤僻、情绪不稳定、易沮 丧的个性特点[3]
[1] Li Y, Chin Med J (Engl), 2002, 115(7):1082-4 [2] Talley NJ, Clinician, 1996, 14 (1): 7-13 [3]徐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3):181-18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进展

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进展专业班级: 15级药学(本科)学号: 32417姓名:冯联系方式: 15189目录摘要 (1)前言 (3)正文 (3)1.西药 (3)1.1促胃动力药 (3)1.1.1多巴胺(DA)受体拮抗剂 (3)1.1.2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4)1.1.3 5—HT4受体激动剂 (4)1.2抗酸及抑酸药 (4)1.3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5)1.4抗焦虑以及抗抑郁药的治疗 (5)2.中药 (5)参考文献 (6)致谢 (7)摘要目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进展进行研究综述。

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本文通过对近期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进行查阅整理,旨在对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药物治疗方式进行总结归纳,讨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药物治疗;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ogression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Methods: Functional dyspepsia is a relatively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rec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ublished academic journals for review and finishing, aimed at recent years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drug treatment methods to sum up, to discuss Functional dyspepsia drug treatment progres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play a more active role.Key words: drug therapy; progression; functional dyspepsia前言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 dyspepsia,FD)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有灼烧感疼痛、进食后出现饱胀不适,反酸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进展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进展
刘宸睿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6(031)011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近5年来的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的病因病机、分型、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中医药治疗FD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结论中医治疗通过辨证论治治疗FD有着明显的疗效和优势;但中医FD辨证的客观化、标准化及疗效评定的标准尚待研究.
【总页数】3页(P1675-1676,封3)
【作者】刘宸睿
【作者单位】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澳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治疗进展 [J], 吴洁如;廖为民
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J], 张晓峰
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J], 罗婷
4.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研究与中医药治疗进展 [J], 陈燕;徐珊
5.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J], 顾文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1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全文)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和胃轻瘫是累及上消化道最常见的疾病。

西方国家的FD患病率为10%~40%,亚洲的FD 患病率为5%~30%。

尽管胃轻瘫的流行病学尚不明确,但有研究估计胃轻瘫患者占全球总人口的1.3%~1.4%。

FD和胃轻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或烧灼感、上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

FD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与胃轻瘫的相重叠。

本文总结了对FD和胃轻瘫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的认识。

一、定义1.FD是指具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上腹部症状,经临床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后,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根据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标准,FD患者在过去6个月中的3个月内必须表现出以下1种以上症状: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并且这些症状无法由其他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解释。

FD分为2种临床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这2种亚型可能重叠。

2.胃轻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胃排空延迟而无机械性梗阻,主要症状包括进食后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嗳气和腹胀。

二、病因1.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饮食、感染、应激、十二指肠球炎、手术、创伤、心理压力等因素。

虽然确切的关系尚未明确,一些FD患者也可能存在遗传因素和激素的影响。

2.胃轻瘫:胃轻瘫由多种临床疾病引起,例如糖尿病、上消化道手术(胃底折叠术和迷走神经切断术等)、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淀粉样变性和全自主神经障碍等)、病毒感染(诺如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和疱疹病毒等)、药物(阿片样物质、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和抗惊厥药)、结缔组织疾病(硬皮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肾功能不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版: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全文)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胃轻瘫是2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

然而,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涉及多种因素,导致治疗方案有限且制定困难。

因此,在治疗前评估和了解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学非常重要。

本文就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除了FD常见的临床症状如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和内脏高敏感,最近有报道称FD症状中亦有十二指肠功能的一些损害,如轻度炎症和黏膜通透性增加。

巨噬细胞在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根据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讨论了治疗这2种疾病的常用方法和新兴方法的优缺点。

同时对FD 和胃轻瘫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综述,包括作者对每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的看法。

本文对FD和胃轻瘫的可能的新疗法,尤其是与中医药相关的新疗法也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和胃轻瘫是累及上消化道最常见的疾病。

西方国家的FD患病率为10%~40%,亚洲的FD患病率为5%~30%[]。

尽管胃轻瘫的流行病学尚不明确,但有研究估计胃轻瘫患者占全球总人口的1.3%~1.4%[]。

FD和胃轻瘫的常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或烧灼感、上腹胀、呃逆、恶心、呕吐等。

FD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与胃轻瘫的相重叠。

本文总结了对FD和胃轻瘫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的认识。

定义1.FD是指具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上腹部症状,经临床检查,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后,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根据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标准,FD患者在过去6个月中的3个月内必须表现出以下1种以上症状: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并且这些症状无法由其他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解释。

FD分为2种临床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 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这2种亚型可能重叠。

2.胃轻瘫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胃排空延迟而无机械性梗阻,主要症状包括进食后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呕吐、嗳气和腹胀。

病理生理学1.FD:FD为多因素疾病,涉及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内脏高敏感、胃电节律紊乱、十二指肠黏膜改变等(图1)。

据报道,30%~40%的FD患者存在胃容受性受损[,胃容受性受损与早饱和体重减轻有关[];约35%的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这与恶心、呕吐和餐后饱胀,以及较低的生活质量有关[]。

通过电子恒压器评估,约37%的FD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内脏高敏感的程度与FD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

胃电描记术(electrogastrography, EGG)检查发现,36%~60%的FD患者有胃起搏活动异常[],其特征是在禁食和(或)餐后,其正常胃慢波占比减少[]。

有研究认为,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和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也与F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尤斯灌流室检测发现FD患者的十二指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并且存在十二指肠低度炎症,表现为黏膜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

十二指肠高通透性和炎症标志物与胃固体排空有关[]。

有研究报道,有些FD患者并无上述的病理生理机制异常,并且这些病理生理机制异常与FD的特定症状之间无明显关系或根本无关[]。

图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2.胃轻瘫:胃轻瘫涉及多种病理生理机制。

不同病因导致的胃轻瘫如糖尿病胃轻瘫和特发性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差异。

胃排空延迟是诊断胃轻瘫的先决条件,但目前胃轻瘫患者胃排空延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

胃容受性受损、内脏高敏感和胃电节律异常等均可导致胃轻瘫。

Karamanolis等[]发现43%的难治性特发性胃轻瘫患者的胃容受性受损,其中29%的受试者表现出内脏高敏感,且与早饱、腹痛和厌食有关。

研究发现,胃电节律异常如胃电节律过缓和紊乱等与胃轻瘫相关[。

治疗特发性胃轻瘫与胃电图参数的正常化有关,这表明胃电节律异常在特发性胃轻瘫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另一项研究发现小肠动力障碍也可导致胃排空障碍和胃轻瘫症状[]。

胃轻瘫具有多种细胞的病理学改变,包括间质卡哈尔细胞( interstitial Cajal cell,ICC)缺失、肌层纤维化、肌层神经元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异常等(图2)。

有研究采用全层胃体活组织检查发现,糖尿病胃轻瘫和特发性胃轻瘫患者存在ICC缺失]。

糖尿病胃轻瘫和特发性胃轻瘫患者的ICC缺失可能会导致胃排空延迟,损害胃的起搏活动和运动协调性],但尚不清楚ICC缺失是否可以预测胃轻瘫症状的严重程度。

肌层纤维化,特别是神经元周围的纤维化是特发性胃轻瘫另一超微结构特征,这些纤维层可能损害平滑肌的新陈代谢,并引起细胞损伤[]。

有2项研究结果显示,某些胃轻瘫患者肌层中有异常嗜酸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

研究发现,糖尿病和特发性胃轻瘫患者胃组织中CD206阳性细胞和抗炎性M2型巨噬细胞数量减少,并与ICC的缺失有关[]。

另一项研究发现促炎性M1型巨噬细胞在胃轻瘫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增加[]。

巨噬细胞引起的免疫失调和氧化应激损伤是导致ICC缺失和胃排空延迟的关键因素]。

胃轻瘫的神经元异常包括神经纤维减少、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肠神经系统变化以及表达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nNOS)的抑制性神经元数量减少[]。

图2胃轻瘫的细胞和神经元改变3.新进展简要总结:传统认为FD和胃轻瘫是胃动力障碍疾病。

但是,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除了胃动力障碍,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包括胃容受性受损和内脏高敏感。

机理研究发现,FD的病理生理机制还有十二指肠因素的参与,例如十二指肠黏膜改变;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还包括巨噬细胞的分子机制等。

诊断方法如果患者有消化系统警报症状,例如呕血、便血、贫血、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进行性吞咽困难、反复呕吐和胃肠道肿瘤家族史,则应首先怀疑器质性疾病或机械性梗阻,并通过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排除,建议内镜检查结果为阴性的难治性患者进行更多检查以评估内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胃排空、胃容受性、内脏敏感性和胃电慢波的测定。

(一)胃排空测定胃排空测定包括固体闪烁测量、呼气试验、无线动力胶囊、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

1.固体闪烁测量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也是胃排空测定的金标准。

分别在患者摄入99m Tc标记的测试餐后0 、1 、2和4 h时,使用前后位伽玛照相机拍摄标记食物所在的胃内区域[]。

1 h时的胃潴留率>90%,2 h时的胃潴留率>60%,4 h时的胃潴留率>10%则诊断为固体排空延迟[]。

4 h时的胃潴留率> 10%对诊断胃排空延迟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0%。

胃排空固体闪烁测量具有可重复性,2次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consistenc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CC)。

研究发现,2次测量结果的CCC在1 h时为0.79(0.67~0.87),2 h时为0.83(0.75~0.9),4 h时为0.54(0.34~0.7)[]。

测试餐的成分、成像时间、血糖值和计量方法等因素会影响固体闪烁测量的结果,其中最重要因素是测试餐的成分,目前在检查中使用的食物包括绞碎的牛肉和鸡肝、鸡蛋清、整鸡蛋、燕麦片,以及煎饼,其中可能包含液体成分。

美国神经胃肠病学和动力学学会,以及核医学学会建议给患者提供低脂蛋清测试餐,包含2个鸡蛋清(30 g)、2片面包(120千卡)、草莓酱(30 g,74千卡)和水(120 mL)[]。

考虑到饮食习惯,一些亚洲医院已经修改了测试餐的成分,例如改用米饭。

进餐后成像的时间也很重要,重点是4 h 时胃潴留率的数值。

Pathikonda等[]发现4 h时的胃潴留率与3 h时的胃潴留率呈强相关,与2 h时的胃潴留率呈中等相关,而与1 h时的胃潴留率相关性一般。

4 h胃排空延迟的患者,若诊断时采用1 h 时的胃潴留率,36%的患者可能会被漏诊。

血糖值对胃排空测定有影响,美国胃肠病学学会临床指南建议,给予测试餐前患者的血糖值应<15.3 mmol/L 。

药物、吸烟、性别、测量时扫描的部位等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

该方法有以下几个局限性:①某些患者无法耐受固体食物;②固体闪烁测量具有轻微的放射暴露;③核医学科并未在全球广泛普及;④价格昂贵。

2.呼气试验:在没有固体闪烁测量前,呼气试验是其替代方法之一。

在测试过程中,将13C标记的底物(通常为辛酸或螺旋藻)掺入固体食物中。

该试验的基本原理为通过分析呼气中的13CO2含量来反映固体食物中13C标记底物的胃排空率。

试验前患者应禁食8 h,试验全程耗时4 h,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可与固体闪烁测量相媲美[]。

呼气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86%和80%~86%[]。

呼气试验是非侵入性的、易于操作、且没有放射暴露,该试验适合需要重复检查的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

此外,呼气试验的价格低于固体闪烁测量。

其局限性主要在于2个方面:①由于多种身体因素(如患者自身的运动、消化不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以及严重的肝脏、心脏或肺部疾病)导致的内源性CO2排出量发生变化;②某些国家或地区无法获得13C标记的底物,必须将患者的呼气标本寄送到商业公司进行分析。

3.无线动力胶囊:无线动力胶囊已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于胃排空测定。

患者在服用测试餐后摄入胶囊,胶囊将pH值、压力和温度信息无线传输到外部的记录仪。

记录仪通过胶囊在胃内的停留时间来评估胃排空情况[]。

无线运动胶囊的胃排空时间与固体闪烁测量4 h时的胃排空时间总体相关系数为0.73[。

以300 min为截断值,无线动力胶囊对胃轻瘫诊断的灵敏度为65%,特异度为87%。

该方法无放射性、相对安全,并可以测量完整的肠道传输时间。

但其不能直接测量进餐的生理性胃排空,因为胶囊通常是在第三时相,在胃完全排空的空腹状态时由胃的移行性复合运动排出。

这一方法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4.其他方法:评估胃排空的其他技术包括不透射线标志物、超声检查和MRI。

不透射线标志物法是通过摄入不透射线的标记物或标准餐,然后进行仰卧位腹部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

该方法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但其诊断可靠性较低[]。

超声和MRI都是非侵入性检查,可避免放射暴露[]。

由于超声和MRI专业知识要求高、设备昂贵、图像采集和解读速度慢,两者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