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
第一章
1~5:DCBBC 6~10:CBCAB 11~12:CD
13:AC 14:AB 15:BCD 16:BDE 17:AD 18:BDE 19:AD 20:ABC 21:ABC 22:AC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
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同属于现代哲学,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也有批判,但总体上是维护现有社会的. 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现代西方哲学则大都坚持唯心主义立场. 当然,现代西方哲学针对社会与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因素.
4 .谈谈你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系的理解与认识。
当今世界还没有一种哲学方法论能够超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说因为反映了客观事物的矛盾规律,因而仍然保持着它的先进性。
尽管有人挑战它甚或批判它,然而唯物辩证法这种方法论至今仍具有无可替代性。
学习辩证法,是为了懂得思维的根本法则;懂得了思维的根本法则,就能运用辩证法。
在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减少盲目性,科学地在事物的是非曲直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并能尊重和遵循事物的运动法则,按客观规律办事。
那么,你的思维就会变得聪明起来,你期求的成功机率也许会比别人高得多,每一次成功的累积,将使你拥有意想不到的优势,你就有机会成为一个卓冠群伦的智者
第二章
1-5:AADAC 6-10:CCCCA 11-12:BA
13:AC 14:BC 15:ABD 16:BD 17:CE 18:ABCD 19:BD 20:ABCDE 21:ADE 22:ABC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物质范畴的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重要意义: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坚持了物质的辩证性,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2简述意识能动性的变现及其实现途径
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的表现我们通常说的;想的
第二;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
3为什么说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
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
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5.试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因此人类社会也是高级的复杂的物质形态,它的发展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不能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性。
对于中国而言,目前的生产力状况也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建立与这个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的统一性以差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前提,社会发展因此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坚持统一性的同时坚持多样性,结合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走自己的道路。
第三章
1-5:CBADC 6-10:ADBBB 11-12:DC
13:ABCD 14:ACD 15:ABCDE 16:ABCE 17:ABCD 18:ABC 19:BD 20:ABCE 21:AC 22:ABE
1怎样理解联系的观点?坚持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意义何在?
答: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试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答:(1)整体和局部的辨证关系是: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第二,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联系结合在一起的,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第三,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
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整体。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树立全局观念,局部要服从全局,反对片面强调局部而不顾全局,同时,在着眼于全局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和照顾到局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结合起来,立足全局,统筹兼顾,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3什么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4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呵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第四章
1-5:CADDA 6-10:DAABA 11-12:BC
13:BCD 14:ACE 15:CD 16:ABCE 17:ABC 18:ABCDE 19:ABCE 20:ABCDE 21:BE 22:CDE
1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
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
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
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
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
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
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
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
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第二,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
即矛盾同一性是
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
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
发展。
c.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
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b.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
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
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
事物的矛盾运动。
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3.简述质、量、度的含义及其把握度的意义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可以用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他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
物的质。
其次,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4.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过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
要意义
: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根据。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所以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须长期坚
持的基本国策。
我国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③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结合
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对外开放要和我
国实际上结合起来,自力更生是利用外部条件的前提;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5.试述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并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辩证的否定观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第三,做为否定环
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第一,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
否定,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
第二,否定是对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
第三,否定是
绝对的否定,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3)。
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
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
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必须反对闭关延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第五章
1-5:DCDBB 6-10:DBCCD 11-12:BC
13:ABCE 14:CE 15:ACDE 16:ABCD 17:BCD 18:ABDE 19:CD 20:ABD 21:ABDE 22:ABCDE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怎样正确揭示出人的认识的本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任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
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他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
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的规律。
反映具有创造性。
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接
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
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在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
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2.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岁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但是两者之间
有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旧唯物只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都认识看成消极地、被动的反映和接
受外界对象。
他有着两个严重缺陷:1,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为不了解时间对认识
的决定作用。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
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只
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他的严重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
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识主体与客体的
关系首先是一周的那个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
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
种形式来反映。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5.试述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及其意义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时间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
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在概
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实物自身规律性的
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6.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需要从理论上划清那些
界限?
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
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当食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
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转变。
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
离了而客观时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践,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
当事物的
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吧将来可能做到事情勉强拿到现
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着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错误。
第六章
1-5:BABBD 6-10:ABCBB 11-12:BC
13:BCDE 14:ACD 15:BCD 16:ABDE 17:ABCDE 18:CD 19:ABCDE 20:ABCDE 21:ABCE 22:ABCD
1.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什么?
真理谬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所谓对立是指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是主观违背客观。
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共处于人的认识中,它们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另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也就是说,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5.简述实践作为检验真理辩证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时间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因此,我们必须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了历史发展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很里的检验。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