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综述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综述
【 文章编号】 1 0 0 7— 8 5 1 7( 2 0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1 5 — 0 0 9 6— 0 2
2 针 灸 治 疗
中风病是常见病 、多发病 ,其发病率 呈逐年上 升趋势。 中医药疗法是 中风 病 目前 重要 的治疗 手段之 一 ,尤其 在 中 风后遗症康复方面 。本文通过采用查 阅与复习文献 的方法 , 对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 中风病 的临床概况综述如下 。
针灸 治疗 中风病 及相关 并发 症 的疗 效是 肯定 的 ,从 目 前针灸 病 谱研 究 结 果 看 ,在 神 经 系 统针 灸 病 谱 中 占第 一 位 。取穴上 ,多在 传统 取 穴 的基 础上 配合 辨证 选 穴法 , 1 中药 内服 如杨 继 采取普通 针刺 治疗 中风 8 8例 ,气虚 血瘀 重在 补 1 . 1 辨证论治 辨证施治是 中医药 防治疾病 的特点与优 势 气活血 ,穴位 主要 选 肩髑 、 曲池 、外 关 、足 三 里 、合 谷 、 所在 。黄月芳等 … 总结发 现 ,目前 临床上 ,中风病 的辨证 环跳等 ;肝阳上亢重在平肝潜 阳 ,穴位 主要选 风池 、大椎 、 以阴虚风动型 、气虚 血瘀型 和痰 浊阻滞 型 3型 出现次数最 曲池 、外关 、合谷等 ;痰 浊阻 窍重 在化痰 开 窍 ,穴 位 主要 多 。阴虚风动型 治予补 益肝 肾 ,镇肝熄 风 ,方选 天麻 钩藤 选哑门、上廉泉、天突 、通 里 、丰 隆等 。石 学敏教 授在 2 0 饮 ,或地黄饮子 ,或 青蒿鳖 甲汤 ,或镇 肝熄 风汤 ;气 虚血 世纪 7 0年代初期创立的 “ 醒脑开窍” 针法 ,目前应用较 为 瘀型治予益气 活血 ,方 多选补 阳还 五汤 ;痰 浊阻滞 型治 予 广泛。其取穴是 以阴经穴 位和 督脉穴 位为 主 ,主要 穴位 为 化痰通络 ,方选半夏 白术天麻 汤 ,或温胆汤 ,或导 痰汤等 。 水沟、内关、三阴交、极 泉、尺泽 和 委 中穴。在 针灸 方 法 在治法方 面 J ,中风病 急性 期 的主要 治 法有 活 血化瘀 法 、 上 ,多采用普通 针刺 。但 近年来 ,电针 疗法 应 用较 多 ,它 清热解毒法 、化 痰通腑 法 、醒脑 开窍 法 ,经过 实验 研究 表 是在针刺的基础上结合 电刺激 ,可 以提高疗 效。匡 田 采 明均有较好疗效 ;在 中风恢 复期 运用 和研究 较多 的是 益气 用电针治疗 中风偏瘫总有效率达到 9 4 . 4 4 % 。此外 ,还 有头 活 血法 。 针疗法 。头针疗 法 是 根据 大脑 皮 质 中枢交 叉 支配 的原 理 , 1 . 2 分期论治 中风病有一个 发生进展 的动态过程 ,临床 针刺偏瘫患者对侧 头部运 动 区,具有较 好 的恢 复 肢体 功能 上 不同病期 在治疗 上须 有其侧 重点 』 :中风 先兆 症重 益气 的作用 。传统的针 刺方 法及 电针虽 然 已经 比较 成熟 ,但 还 活血 、熄风化 痰 ;急性 期重通 腑醒 神、化瘀 涤痰 ;恢 复期 不够完 善 ,只有 结 合 头 针 ,中风 偏 瘫 的治 疗 效 果 才 能 更 重健脾 益 肾、活血 通络 ;中风 后遗 症 期痉 挛 重 滋 阴养 血、 好 。穴位 注 射也 是 较为 常 用 的治 疗 方法 。临 床 观察 表 明 ,穴位注射治疗 中风病疗 效优 于普通 针疗法 。报 道显 柔 筋活络。 示 ,灯盏细辛注 射液 穴位注 射血海 穴治 疗缺 血性 中风 ,对 1 . 3 经方治疗 经方 是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方 剂。 。穴位 1 . 3 . 1 大承气汤 为 急下存 阴之 良剂 ,用 于 阳明腑实 、内 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 的改 善具 有非 常 良好 的疗效 J 热炽盛之证。然 中风闭证 ,多见 昏不知 人 、壮 热气 粗、 口 埋线疗法是治疗 中风病 的 又一针灸 疗法 ,它是通 过异 体蛋 l 报 道 采用 天 噤不语、二便闭塞 不通 、肢 体强 直、面 色潮红 、脉弦 大有 白的穴位刺激 从 而 起 到治 疗 作 用。杨 贺 一 _ 力 ,此属阴液亏损 、风 阳亢 盛 无 疑 ,此 时 急取 承气 之 意 , 枢 、关元 、气海行穴 位埋 线疗 法 ,治 疗 中风后 便秘 2 2例 , 使腑气得通 ,亢盛 之火 随之 下泄 ,火热 既去 ,则 不再 内耗 疗效满 意。医用 生物 羊肠 线穴位 埋线 治疗 中风病 ,不 但可 真阴 ,不再扰乱 神 明,倾 刻之急 ,庶 可解 除 。有临 床观 以提高 临床疗效 ,而且还 可以有效 地解决针 刺治疗 时间长、 察表 明 j ,大承气汤加减灌 肠配合 西药 治疗缺 血 中风 昏迷 门诊 治 疗 不 方 便 以及 刺 激 量 不 足 、 针 感 得 不 到 有 效 维 持 等 病人临床疗效明显 优于单 纯西 药治疗 ,可缩短 患者 意识 障 问题 。 碍恢复时间 、改 善神经 功能 缺损程 度 、减少 并发 症 、降低 3 推拿治疗 死亡率 。 对 中风病迟缓期 的患 者 ,推拿较 西 医康复 手段具 有更 加 J ,其 原 因 在 于该 期 患 者往 往 肢 体 肌 肉松 1 . 3 . 2 黄芪桂枝五物 汤 此方 功能 通 阳行痹 、调 和 营卫 , 为显著 的优 势。 除可治疗营卫俱虚 的血痹外 ,还可用于治疗 中风后遗症 。 弛 ,肌 张力 下降 , 自主运动 受 限或丧失 ,不具 备主 动运 动 临床上 ,柳迎春 以此方为基础加味 ,用 于病久气 血亏虚 、 能力 ,西医康 复作 为要求 患者 主动参 与 的治疗方 法 ,就 受 阳气不足 、经脉瘀滞 的偏瘫肢体 痉挛状态 3 0例 ,取得较 满 到很大的限制 ,而 推拿此 时就 可 以发 挥其 治疗作 用 。推 拿 意疗效 。 治疗对 于诱 导卒 中弛缓期 患者 出现 主动运 动 ,改善 上肢 功 1 . 3 . 3 桂枝茯苓丸 本方有化瘀 生新 、调和 气血之功 。如 能具有 较好 的效 果 。在此 基础 上加用 点压 井穴 的手法 ,可
中风入院病历怎么写范文(通用4篇)
中风入院病历怎么写范文(通用4篇)中风入院病历怎么写范文第1篇(1)气虚血瘀型症状:肢体缓纵不举,或见挛卷,或见疼痛,舌质淡或紫暗,舌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涩。
方药:补阳还五汤:生黄芪30g,当归、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龙、红花各15g。
(2)风中经络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肌肤不仁,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或弦。
方药:肉桂6g,炮附子5g,麻黄5g,防风、防己、当归各12g,人参、川芎、白芍、杏仁、黄芪、甘草各10g,生姜5片。
(3)腑气不通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甘草各10g(4)气虚痰阻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萎黄,语言骞色,痰稀而白,或见头晕目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甘草各10g,茯苓、白术、陈皮各15g,半夏、竹茹、胆南星各15g。
(5)邪热壅盛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潮红,口渴喜冷饮,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方药:川芎、白芍、白术、菊花、桔梗、荆芥穗、连翘、黄芩、寒水石各10g,当归、石膏各15g,砂仁、薄荷、滑石、大黄各5g。
(6)气滞经络型症状:肢体瘫痪或口眼弯斜,胸胁胀满,叹息为快,脘腹满闷,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方药:八味顺气散:人参、白术、白芷、乌药、青皮各10g,茯苓、陈皮各15g,甘草8g。
猜您感兴趣:中风入院病历怎么写范文第2篇主诉:反复头晕、头昏3年,再发7天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头昏,呈反复发作,当时行头颅CT提示“脑梗塞”,遂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
3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平时自行不规则口服“血塞通片”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稍好转,能进行正常日常生活。
7天前,无明显诱因下,上述症状再发,无恶心,无呕吐,视物不旋转,经自服上述药物(具体剂量不详)后无明显好转,未经特殊处理,为求诊治,前来我院,门诊遂拟诊为“脑梗塞、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收住入院。
中医专长中风病综述范文
中医专长中风病综述范文中风病,即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病是中医专长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医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在中风病治疗中的专长进行综述。
中风病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破裂或者阻塞导致脑部缺血或出血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发生与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蕴、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主要通过调理气血、祛除痰湿、疏肝理气等方法来恢复脑部功能。
中医注重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畅通与否对脑部功能至关重要。
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如桃仁、红花等,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状况,从而恢复脑功能。
中医强调祛除痰湿。
中医认为,痰湿的内蕴对脑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
痰湿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脑部功能受阻。
因此,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采用一些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药物,如半夏、茯苓等,来清除体内的痰湿,恢复脑部功能。
中医还注重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肝郁气滞是中风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肝郁气滞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脑部功能的恢复。
因此,在中风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采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药物,如柴胡、香附等,来调理肝气,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通过调理气血、祛除痰湿、疏肝理气等方法来恢复脑部功能,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专长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增加人们对中医在中风病治疗中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推动中医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也希望患者和家属能够积极选择中医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中医完整病历中风
新建县xxxxx院入院记录姓名:xxxxx 出生地:江西省新建县性别:男入院日期:2012年03月21日9时年龄:68岁记录日期:2012年03月21日11时婚姻:已婚发病节气:春分第二天职业:无病史陈述者:本人可靠民族:汉住址:新建县xxxxx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月现病史:患者于二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送当地医院,当时测血压:200/100mmHg,查头颅CT示:脑干、右侧丘脑、双侧基底节及左侧小脑梗塞灶及软化灶。
住院经活血溶栓、降压等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
现仍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为求进一步康复,故来本院就诊。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
无吸烟史。
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及其他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其他情况:出生于原籍,无不良生活史,无疫水接触史及疫区生活史。
22岁结婚,爱人及子女体健,家族遗传病史及先天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T :℃ P :85次/分 R: 21次/分 BP:14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精神软。
舌淡,苔白腻,脉弦。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心肺听诊无异常。
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言语无明显障碍,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
辅助检查:暂缺初步诊断:中医诊断:中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新建县xxxxx院姓名:xxxxx 性别:男年龄:68岁科别:中医科床号:八床住院号:2035首次病程记录2012-03-21 09:00Am 患者xxxxx,男,68岁,农民,江西新建人,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月2012年03月21日9时由门诊拟“中风”收我科住院治疗。
脑卒中开题报告综述怎么写
脑卒中开题报告综述怎么写脑卒中开题报告综述怎么写脑卒中,即中风,是一种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或破裂导致的疾病。
它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之一。
在中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呈现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对脑卒中的研究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综述脑卒中开题报告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希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引言在脑卒中开题报告的引言部分,需要明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可以简要介绍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强调其对患者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指出目前对于脑卒中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病因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预期的研究结果对于脑卒中防治的重要性。
二、文献综述在脑卒中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部分,需要回顾和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可以根据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的方式进行组织。
首先,可以介绍脑卒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作用机制。
其次,可以综述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最后,可以介绍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如基因与脑卒中的关联、干细胞治疗等。
在文献综述中,要注意对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和分析,以及存在的不足和争议。
三、研究设计在脑卒中开题报告的研究设计部分,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假设和方法。
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主要目标,如探究某一特定因素对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影响,或评估某一新的治疗方法的疗效。
其次,需要明确研究的假设,即预期的研究结果。
最后,需要描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在研究设计中,要注意合理性和可行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在脑卒中开题报告的预期结果和意义部分,需要明确研究预期的结果和对脑卒中防治的意义。
可以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假设,预测研究结果可能的情况,并对这些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同时,还需要指出研究结果对于脑卒中防治的重要性,以及对现有研究的补充和完善。
中医内科中风病诊疗全书
中医内科中风病诊疗全书一、中风病的定义及分类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中风病可分为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1. 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70%,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血栓形成。
2. 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30%,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中风病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病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吸烟、饮酒等。
诱因包括情绪波动、天气变化、劳累过度、饮食不当等。
三、中风病的临床表现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灶部位、范围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常见症状包括:1. 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瘫痪。
2. 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肢体麻木、刺痛感。
3. 言语障碍:说话不清、表达能力下降。
4. 视觉障碍:视力模糊、偏盲。
5. 平衡障碍:步态不稳、易跌倒。
6. 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7. 情绪障碍:焦虑、抑郁。
四、中风病的中医诊断中医诊断中风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等,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个类型。
1. 中经络:以肢体功能障碍、口眼歪斜为主,无神志改变。
2. 中脏腑:分为昏迷和神志恍惚两大类。
昏迷表现为意识丧失,神志恍惚表现为意识模糊、反应迟钝。
五、中风病的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康复训练等。
1.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选用逐瘀通络、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化痰清热等药物。
常用方剂有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地黄饮子等。
2. 针灸治疗:选用水沟、百会、风池、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醒脑开窍。
3. 推拿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选用拿、揉、按、推等手法,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4. 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中风概述】(1)
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用皮肤针反复叩刺背部肺俞、 脾俞、胃俞、膈俞和手足阳明经线。隔日1次。
(2)电针法: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针刺后 加脉冲电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20分 钟。
【经验介绍】 【附注】
【思考题】
1.痿证的治则、处方、及方义如何? 2.为什么说“治痿独取阳明”?
不寐
不寐,通常称为“失眠”或“不得眠”、 “不得卧”、“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 获得正常睡 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 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 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
1.病因为内伤; 2.病机总属阴阳失调; 3.心主神明,其病位在心。
【辨证】
临床辨证主要从脏腑虚实入手。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蹻脉,安神利眠。以相应八脉交会穴、 手少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照海 申脉 神门 印堂 四神聪 安眠 配穴及操作:
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 耳背心。毫针刺,或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病因病机】
1.痿证病因繁多。 2.基本病理为津液、气血、精髓亏耗,筋脉失 于濡养。
【辨证】
主症: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肌肉萎缩 或瘫痪。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以手足阳明经 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合谷、颈胸部夹 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 三阴交、腰部夹脊穴。 配穴及操作: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本病的主症为一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因而发 生口眼歪斜。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名称较多,如 “口歪”、“口僻”、“面瘫 ”、“歪嘴风”等, 多列在“中风”门下。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太阳、 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中风综述论文
中风综述论文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本文旨在对中风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以增加人们对中风的认识和了解。
定义中风,亦称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液供应中断或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组织损伤。
根据中风的原因,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病因中风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
其他潜在的风险因素还包括高血脂、吸烟、肥胖和缺乏运动等。
流行病学中风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患上中风,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患上中风。
临床表现中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面部肌肉无力、言语困难、肢体活动障碍和意识丧失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与中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
诊断中风的诊断通常依靠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各种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血液检验等。
治疗中风的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和后续康复治疗两个阶段。
急性期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旨在尽快恢复脑血流和减少脑损伤。
康复治疗则包括物理疗法、语言康复和心理支持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结论中风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中风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中风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中风的机制和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有望降低中风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课件-PPT文档资料
祛邪开窍醒神; 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一)中经络:神志意识正常 1.肝阳暴亢 2.风痰阻络 3.痰热腑实 4.气虚血瘀 5.阴虚风动 (二)中脏腑:神志意识障碍 1.风火闭窍(阳闭) 2.痰火闭窍(阳闭) 3.痰湿蒙窍(阴闭) 4.元气衰败(脱证) (三)后遗症 1.半身不遂 2.言语不利
三、分证论治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出血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体弱 久病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脑脉失养
虚
中风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劳倦 中气损伤 阴阳失调 风火痰瘀 (2)急性 劳神 阳气升张 挟痰
烦劳 过度 挟火 上壅清窍 劳体 内风旋动 挟瘀
六端,引起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病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病性: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2、中风病的分期
急性期 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者1个月以内;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全面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风病患者长期卧床易形成深 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肿胀、疼
痛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
如尿路感染、肌肉萎缩等。
03
中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表现,结 合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是否为中风病 。
西医诊断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 段,确定是否存在脑梗塞、脑出血等 中风病变。
瞳孔不等大
中风病患者可能出 现两侧瞳孔不等大 ,患侧瞳孔散大。
肢体瘫痪
中风病患者患侧肢 体肌力减弱或完全 瘫痪。
其他体征
如吞咽困难、呛咳 等。
并发症表现
01
02
03
04
肺部感染
中风病患者长期卧床易导致肺 部感染,出现咳嗽、咳痰、呼
吸困难等症状。
褥疮
长期卧床患者皮肤受压易形成 褥疮,局部皮肤出现破溃、坏
研究展望
中风病的研究展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探讨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是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以提高临床 疗效;三是加强中风病的预防和康复研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未来,中风病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合作,以推动研究进展和临 床应用。同时,中风病的研究也需要关注国际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与合作,共同推动中风病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06
中风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现状
中风病是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疾病,近年来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目前,中风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病理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方面,旨 在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
中风病的研究现状表明,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各有优劣,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 效果更佳。
中风病例总结怎么写范文
中风病例总结怎么写范文中风(stroke)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普及,中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对中风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对中风的认识并改善预防和治疗策略。
下面就以某医院的中风病例为例撰写一篇总结范文。
2019年1月至12月,该医院共收治中风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80例,女性220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从40岁到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5岁。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中风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在这500例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占了80%以上,其中70岁以上的患者占了50%以上。
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相符合,说明老龄化是中风高发的重要原因。
其次,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在这500例中,有400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占总数的80%。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血管病变,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第三,高血脂和糖尿病也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这500例中,有200例患者同时患有高血脂和糖尿病,占总数的40%。
高血脂和糖尿病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斑块形成,增加中风的发生概率。
第四,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这500例中,有200例患者即刻被送至医院,进行了急救和治疗。
这些患者中,70%能够在治疗后恢复一定的运动功能。
而另外300例患者因延迟就医或无法及时获得治疗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康复情况较差。
综上所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老年人群体是中风的高发人群。
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预防中风的最佳方法是控制危险因素,如保持合理的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公众应加强对中风的认知,掌握中风的急救知识,提高中风的应对能力。
该病例总结为2000字。
总结了中风的发病人群、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情况,旨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提醒大家重视中风的预防和诊断策略。
中风病例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病例背景患者,男性,60岁,已婚,退休工人。
患者于2021年3月10日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入院治疗。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糖尿病病史10年,吸烟史30年,饮酒史20年。
本次发病前无明显诱因。
二、入院情况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左侧肢体无力,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
言语不清,呈混合性失语。
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
三、诊断与治疗1. 诊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及头部CT检查结果,诊断为脑梗死。
2. 治疗:(1)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降血糖、调脂等治疗。
(2)康复治疗:给予患者语言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治疗。
(3)饮食调整:指导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戒烟限酒。
四、治疗过程及疗效1. 治疗过程:(1)入院后,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降血糖、调脂等药物治疗,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均得到有效控制。
(2)康复治疗方面,患者言语功能逐渐恢复,左侧肢体肌力由0级提高至3级。
(3)饮食调整方面,患者戒烟限酒,饮食结构得到改善。
2. 疗效:(1)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均得到有效控制,无并发症发生。
(2)言语功能逐渐恢复,左侧肢体肌力由0级提高至3级。
(3)患者心理状态良好,积极配合治疗。
五、出院情况经过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于2021年4月20日出院。
出院时,患者神志清楚,左侧肢体肌力3级,言语功能基本恢复。
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满意。
六、总结本病例患者为脑梗死,经过积极的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及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降血糖、调脂等药物治疗,控制患者基础疾病。
2. 加强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调整饮食结构,改善患者生活习惯。
总之,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注重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生活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2篇一、病例概述患者姓名:张先生性别:男年龄:65岁入院时间:2023年4月5日出院时间:2023年4月25日患者主诉: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伴有头痛,意识模糊。
中风的病理过程及康复治疗
中风的病理过程及康复治疗一、中风的病理过程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者阻断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
它通常会导致神经细胞缺氧、死亡或受损,从而影响大脑功能。
中风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1. 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
这可能是因为一根脑动脉被堵塞或狭窄,造成大量血液供应不足,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缺血性中风有两种主要类型:栓塞和栓子形成。
栓塞是指一个血栓或其他物质在一条脑动脉内形成,并随着血流到达供应该动脉的位置时阻塞了该动脉。
而栓子形成则是指一个小型的、即濒临凝结的恶化的斑块在动脉内揭露出血管壁。
缺血性中风病理过程的关键事件是神经细胞功能的快速衰退,这是因为当一条被阻塞的动脉无法为供应其氧气和营养时,神经细胞无法正常工作,最终导致死亡。
2. 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是由于一根脑动脉破裂导致大量出血。
这通常发生在脑内或蛛网膜下腔。
出血性中风的病理过程包括两个主要步骤:出血和压迫神经组织。
当一根动脉破裂时,有部分或全部脑部会遭受到损伤,并且有一定几率引起严重并发症,例如颅内高压。
二、中风的康复治疗1. 多学科团队中风患者需要一个多学科团队来提供全面的康复治疗。
这个团队通常包括神经学医生、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以及社工人员。
他们共同合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治疗计划。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中风康复的基础。
它通过一系列运动和操作来改善患者的大肌肉控制和平衡能力。
物理治疗师通常会设计特定的锻炼和活动方案,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3.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师致力于帮助中风患者重新学习日常生活技能,并重建他们的自主性。
这包括援助患者在自己家庭、社区和职场环境中展现出更多的独立性。
4. 语言治疗许多中风幸存者经历了听觉和语言障碍。
语言治疗师可以通过各种练习和技术来改善患者的沟通能力。
这包括发音训练、词汇扩充以及使用辅助交流设备。
5. 心理支持中风不仅对患者体现在体力上,也会对精神造成一定程度上影响。
中风病例总结报告模板
中风病例总结报告模板
报告内容:
根据我们收集到的中风病例数据,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 中风病例的性别分布:根据收集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男性患者中风的比例略高于女性患者。
具体而言,男性占据了总病例数的55%,女性则占据了总病例数的45%。
2. 年龄与中风的关系:中风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广,我们观察到的数据显示,中风患者的年龄在40岁到80岁之间的比例最高,占据了总病例数的70%。
我们还发现4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中
风的比例也不可忽视。
3. 中风的风险因素: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中风风险因素,占据中风病例数的60%。
其次是吸烟、高血脂、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因素。
这些风险因素在中风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中风的症状表现:根据患者的主诉和医生的诊断,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无力、语言障碍、感觉丧失以及头痛等。
这些症状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需要警惕。
5. 救治与康复:中风患者需要紧急救治和适时的康复措施。
我们发现,快速就医和通过药物溶栓等治疗手段尽早恢复脑血流对中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支持等,也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
综上所述,中风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和风险因素等。
了解中风的症状和紧急救治的重要性,以及康复治疗的帮助,有助于提高对中风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中风的发生率和对患者的危害。
中风 (2)
辨证论治
(二)急性期辨证要点
中风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或至一 月以内,此阶段病情重,变化多,易 发生危重变证。
辨证论治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 蒙,伴见肢体不用
辨证论治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 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等。
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 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辨证论治
4.辨病势顺逆
临床应注意辨察病人之“神”,尤其是神志和瞳神的变化。 如病人由清醒渐至神昏,瞳神变化,甚至呕吐,头痛,项
强者,为正气渐衰,邪气日盛,病情加重。 若目不能眴,或瞳仁大小不等,或突见呃逆频频,或突然
概述
一、定义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 病证。
概述
本病起病急剧、症见多端、变化迅速, 与自然界风之“陡起于倾刻之间,骤 变于瞬息之时”,来势较猛的特性相 类似,故类比而名之曰中风。
概说的 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较长
不省人事
以上
半身不遂
厥证 任何年龄 面色苍白
较短
四肢厥冷
后遗症状 预后转归
口眼喎斜 失语偏瘫
无
昏迷程度 深者可死 亡
严重者可 一厥不复
痫证 任何年龄 畜叫跌仆
较短
抽搐吐涎
面肌抽动
目睛上视
无
如常人
诊查要点
3.中风、痿证、痹证、痉证鉴别
共同点
肢体运 动功能 障碍
病名 肢体特征
中风 半身不遂
医术专长综述
医术专长综述中风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供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
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意识障碍,言语失利和肢体偏瘫。
本病多见于老年人,与心肌梗塞、癌肿为老年人三大主要病死原因。
中风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则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脑血栓形成最多见,其次分别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胜出血、脑栓塞。
中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面赤升火,发病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涡斜,舌强语赛,半身不遂,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太小便闭,肢体强痉,或者目合口张,鼻鼾息微。
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
中风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喝科等。
中风的病因与动脉硬化有关,如动脉变性、血管畸形、动脉瘤破裂、血管腔狭窄、闭塞或进入血液循环栓子将脑动脉堵塞而造成脑局部血供障碍。
本病诊断要点为中年以上发作急骤,突然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
脑脊液检查、CT检查等均为本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脑出血及脑血栓者病理检查时可见到病变例大脑半球有多发性瘀点或片状出血,局部脑组织受压迫、推移或缺血性坏死。
当代医学根据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的不同病情,分别给予控好血压、降低颅内压、止血药、改善微循环、血管扩张剂、保护脑组织、抗凝剂、手术治疗等治疗步伐。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较早,在《内经》中就有“薄厥”、“偏枯”的论统,《金匮要略》中提出了中风的临床分型,中风的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即脏腑失调、阴阳偏胜。
“真中风”是由脉络空虚,XXX入中经络所致;“类中风”是由阳化风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流窜经络,蒙蔽清窍而致。
本病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常波及有关脏腑,所以临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
中经络者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情较轻,中脏腑者常有神志不清而病情较重。
我父亲XXX在农村处置光脚医生事情经常常遇到这类的患者。
中风国内现状分析报告范文
中风国内现状分析报告范文引言中风(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受到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织缺血性或出血性病变的一种疾病。
中风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本报告旨在分析中风在国内的现状,包括患病率、预防措施和治疗等方面,以期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中风提供参考。
一、患病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中风患病率在过去几十年内呈现上升趋势。
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风的发病率约为111.8/10万,而死亡率约为28.5/10万。
中风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二、风险因素中风的风险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不良生活习惯、遗传因素、慢性病等。
其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可控制的风险因素。
此外,吸烟、饮酒、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高盐饮食、高脂肪饮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中风的风险。
三、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不仅应加强个人自身的健康管理,也需要从社会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预防措施:1. 健康生活方式减少中风的风险需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建议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预防中风:- 控制饮食,减少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增加体力活动,适量参加运动;- 遵守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 戒烟限酒,尽量避免吸烟和饮酒。
2. 高血压管理高血压是中风的重要风险因素,控制血压是预防中风的关键。
建议高血压患者做到:- 定期监测血压,按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 预防血压升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 注意饮食,少吃高盐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3. 定期体检和筛查定期体检和筛查可以提早发现中风的风险因素,尤其是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筛查非常重要。
早期发现并积极干预这些风险因素,可以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
四、治疗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及时治疗可以降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防复发。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参考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参考1. 概述中风病是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是阻塞所导致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在中医学中,中风病又称为"中风"、"卒中",其病因病机复杂,主要与人体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
2. 病因病机2.1 病因中风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情志内伤: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导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2.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导致脾胃损伤,湿痰内生。
3. 劳累过度:劳力、劳神过度,耗气伤血。
4. 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易于发病。
2.2 病机中风病的病机主要涉及以下几点:1. 气血失调:气机逆乱,血行不畅,导致脑脉瘀阻或破裂。
2. 风痰阻络:湿痰内生,与气逆相合,形成风痰,阻滞经络。
3. 脑脉瘀阻:脑脉瘀阻导致脑部缺氧,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4. 窍闭神昏:脑脉瘀阻,脑窍闭塞,导致意识丧失。
3. 诊断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1.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2.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3. 言语不利,或不语。
4. 伴有头痛、眩晕、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4. 鉴别诊断中风病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1. 痫病:痫病发作时伴有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与中风病鉴别要点为发作后的意识恢复情况。
2. 昏迷:昏迷病因多样,需根据伴随症状、病史等进行鉴别。
3. 偏头痛:偏头痛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与中风病鉴别要点为头痛的部位、性质及发作规律。
5. 治疗中风病的治疗原则为: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
5.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可根据病情分为以下几类:1.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用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
2. 祛风通络药:如独活、牛膝、桂枝等,用于祛风通络,缓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3. 醒脑开窍药:如石菖蒲、远志、茯神等,用于醒脑开窍,改善意识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进展综述
姓名:陈哲明学号:2010511014 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
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常见证型有:
1.邪入中,经络痹阻型。
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
治宜祛风通络。
方用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
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
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
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
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
中脏中风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
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1.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
属阳闭者兼见
面红身热,苔腻脉滑。
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
羊角汤。
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
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
2.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
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
方用参附汤。
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
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病因方面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而得名,如《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
”偏枯,乃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偏瘫之古称,又称半身不遂。
医圣仲景秉承经旨,明确提出中风病与受风有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
”并创“络脉空虚”,外(寒)邪入中论。
中风病“中风”之病因学说,一直承袭至隋唐宋时代。
目前看来,此中风之“风邪”非单指风邪,
当是外感六淫之统称,实指气候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寒冷之邪气对脑中风影响最大。
通过流行病学观察发现,中风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从时间分布看,脑血管病(CVD)发病高峰在1 月中上旬。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间气候最为寒冷,即在冬寒季节气候寒冷时最易发生,说明气候异常变化如寒冷之邪气与中风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实际上中医所说的风邪,非指风邪,时贤赵洪均先生认为当为寒邪。
现代医学认为:冬寒季节,气候寒冷,气温低下,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导致血管痉挛、收缩,血液黏稠度加大,机体抵抗力低下。
在原有心脑血管病,或有其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糖尿病等,容易导致相应器官、组织的缺血,诱发或发生中风。
中医则认为:血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寒邪侵犯人体,可导致经络、筋脉凝滞,拘急,挛缩等,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凝结瘀阻,相应脏器发生缺血,诱发或发生中风。
实际上“中风病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
原始病因有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
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
”此系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对中风病病因学说最科学、客观、合理的解释。
其中气候的异常变化特别是寒冷邪气,是中风病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则可能成为病因之一,故云中风病与“风”邪有一定关系。
即,在中风病病因学说中,其“中风”之风邪,当是外感六淫之统称,实指气候的异常变化。
气候的异常变化,是中风病诱发因素之一,对于某些中风病患者来说则可能成为病因之一。
辩证论证方面
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对中风证型与现代医学检测指标间的关系已作了有意义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氧自由基、甲皱微循环、血脂、脑CT 形态学改变与中风证型的联系。
如郑氏等通过对115 例中风患者分析,发现无论出血型中风还是缺血型中风,血液流变学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且与证型有关, 中经络组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瘀上扰证及气虚血瘀证3 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为甚,中脏腑组以痰浊蒙蔽心神、痰热蒙蔽心窍证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为甚,而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清窍证及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升高不甚明显,并建议对此在活血化瘀治疗上不宜操之过急。
肖氏等通过对43 例脑梗死患者临床分析,发现中脏腑组
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中经络组显著增高,气血瘀滞组的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均显著高于肝肾阴虚型;CT 扫描结果发现痰火上逆之阳闭主要出现于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而痰浊上壅之阴闭主要出现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
孙氏对82 例中风患者的CT 进行分析,发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和痰浊蒙闭心窍两型的病灶形状多呈大片状病损改变。
中脏腑患者及中经络组中的风痰瘀血、闭阻脉络型及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以多发病灶为主,而气虚血瘀及阴虚风动型则以单发病灶为主。
这些研究说明现代学者对中风的证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没有进一步分析现代检测指标对中医辨证诊断价值究竟如何? 他们只揭示了中风证型与检测指标之间的某种联系,但这些检测指标对证型的临床诊断意义未作深入研究,因而也就最终没有将检测指标纳入或归属到中医证型中来;二是他们所选用的证型表述极不规范、内涵不清(辨证依据未能统一)。
同样是研究血液流变学与中风证型的关系,而选择的中风辨证分型是不统一的,相同含义的证型表述岐义较大,如“风痰”一证,有“风痰阻络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风痰瘀血证”、“风痰上扰证”和“痰湿阻络证”的不同表述; 又如涉及“阴虚”一证的, 有“阴虚风动”、“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等的不同。
这种证型的不确定性与不规范性,严重阻碍了中风辨证现代化研究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清晰的证型表述,就谈不上中风的证型与现代检测指标之间进行相互印证与相互联系,临床试验结论的可重复性也无从谈起。
这就给临床研究和交流也带来了困难,影响了学术的发展与提高。
因此, 目前首要的任务是要规范中风的证型。
若要规范中风证型就必须紧紧抓住中风病的病机实质,按照中风发病的内在规律,即“风、火、痰、瘀、气虚、阴虚”6 个关键的病理要素的孰轻孰重和有无兼挟等情况进行辨证诊断,确立证型。
如果缺乏对中风病深层次内在本质的把握,仅按传统辨证(即从四诊八纲、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六淫等分析病机的质) 确立证型,那么它所得出的证型,往往显得空泛肤浅,看上去象是中风的病机,实际上还是抓不住中风患者固有的深层次病机本质,而且往往由于个人的经验不同、所依据的辨证方法侧重点不一,辨证所得出的证型则千差万别。
同样道理,若机械地按某一标准所颁布的几个证型进行生搬硬套,那只会变成脱离临床
实际的条条框框。
例如临床有一个中风中经络患者,既表现有风痰的证候,又见有气虚的征象,如果按现行国家行业标准或中药新药指导原则中的9 个中风证型来辨证,那只能诊断为“风痰阻络证”或“气虚血瘀证”,这恐怕是一种漏诊或误诊。
这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的辨证不但得不出准确的贴近患者的证型诊断,实际上也等于抛弃和扼杀了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多样性的优点。
凡是机械的人为划分的证型,同样是不可能作为深入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
我们认为辨证既要有灵活性,也要有确定性。
灵活性要求我们继承传统辨证的优点,充分考虑到患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有什么样的证就辨什么样的证,不能有、也不应该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而确定性则要求我们遵循中风病内在发病规律,在临床辨证诊断中始终不能脱离“风、火、痰、瘀、气虚、阴虚”的中风病机实质,准确地规范地对一个个具体病人作出恰如其分的证型表述。
否则,要实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也将是一句空话。
综上所述, 今后中风中医辨证现代化的研究方向应是,在遵循一般传统辨证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中风发病的内在规律与本质,以“风、火、痰、瘀、气虚、阴虚”基本证候要点制订规范进行辨证,并将现代医学检测指标纳入到中风病规范的辨证标准中来,使现代检测手段为中风辨证所用,扩大中风辨证的范围,丰富中风辨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中风辨证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郦永平.中风辨证现代化理论探讨[J]江苏中医,2001 ,22(3)
[2]王顺道,司志国,黄宜兴,等.中风病证候的初步研究.中国中医急症,1995,4
[3]吴立欣,金栋.中风病因新识.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
[4]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7-218
[5] 赵洪均.中西医结合二十讲[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6.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304-312.
[7]金葆铭,宋玉梅.中风病因分型施治之我见[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4)
[8]盖国忠.中风诊疗纵横谈[J],吉林中医药,2007,3,27(3)
[9]连启英.中风的中西医治疗体会[J]中国杜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年,2009,11,105
[10]李保良,针刺督脉经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