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迁延性病灶
治 疗
病灶外播散
隐性感染
痊愈
残余变态(消散、纤维化)
病理改变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 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
性肉芽肿 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
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 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 等。 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 主动脉瓣。
病理改变
临床诊治
➢ 潜伏期:1~3周,平均为2周。 ➢ 发病和前驱期症状:多数病例发病缓慢,
发病急骤者约占10%。 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 起病缓慢者前驱期症状类似重感冒。经
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
临床分期
(一)亚临床感染:
无症状,常发生在高危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
(二)急性期:
发病3个月以内,凡有高热,明显症状 、体征 (包括慢性患者急性发作)并出现较高滴度的血清学反
肺:卡他性肺炎 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
生引起肿大。 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 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
睾丸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 神经系统: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
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 三叉神经。 运动器官: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
关节炎、滑囊炎和腱鞘炎。
应者。
临床分期
(三)亚急性期:
发病在3个月~1年 ,凡有低热和有其他症状、体征
(即有慢性炎症存在),并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
变态试验阳性者。
(四)慢性期:
发病1年以上,体温可正常,有布病症状或体征,并 出现血清学阳性反应或皮肤变态试验阳性者。如果 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已确诊的病人,体温正常但仍 有症状或体征,血清学检查阳性也应视为慢性期病 人。
新发生物种:海洋种布氏菌(Br maris)鲸型、鳍型
病原学
羊布
氏菌
1887年,英军医生 Bruce
马尔他布氏杆菌
牛布
氏菌
1897年,丹麦医生 Bang
流产布氏杆菌
猪布 氏菌
1914年,美国的 Traum
流行病学
全球性疾病,我国流行于西北、 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等牧区,菌属 主要以流产布氏杆菌(牛种菌)及马 尔他布氏杆菌(羊种菌)为主。
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淋巴源性迁徙阶段 2、菌血症阶段 3、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4、慢性布病阶段 5、慢性纤维化阶段
发病机制
布氏菌
消化道 皮肤粘膜 呼吸道
淋巴液
感染量少、毒力弱
局部淋巴结
机体抵抗力强
感染量大、毒力强
机体抵抗力弱
血行播散(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
布氏菌在淋 巴结内局限
急性期 慢性期
多发性病灶形成 (肝脾骨髓、淋巴结)
踝等处常见,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
➢ 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 ➢ 神经痛:腰骶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三叉
临床分期
(五)复发:
10%的患者治疗后数月复发,亦有2年复 需与再感染鉴别。
发者,
(六)局限型感染
未经治疗或亚急性、慢性病例引 起骨、关节、脾 、肝、泌尿生殖器等局部病变。
主要症状
发热:是常见临床表现之一,
可见于各期病人,常伴有寒战, 关节肌肉痛、头痛、食欲减退以 及大量出汗等症状。热型不一, 变化多样。
布病患者在高烧时一般神志清醒, 甚至自觉尚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 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病 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多 汗
多汗为布病主要症状之一,尤以急 性期患者为甚。特别是晚上增多。与一 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体 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 患者感到紧张、烦燥,甚至影响睡眠。 大量出汗可以导致虚脱。
布氏Hale Waihona Puke Baidu病的临床诊治
布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
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是布氏 杆菌(brucella)所引起人畜共患的传 染病。
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临床诊治 护理要点 预后及预防
病原学
布氏杆菌是G-需氧杆菌,无鞭毛、芽胞及荚膜,呈球杆 状。在组织液、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培养物中多单个排 列。培养常需要特殊培养基,培养周期需2—4周。
热型 波状热 低热 不规则热 间歇热 驰张热 稽留热 无热
例数 115 307 112 93 63 3 31
构成比(%) 15.78 42.11 15.36 12.78 9.33 0.41 4.25
在抗生素普遍应用之前,波状热是 典型的热型,发热可持续2-3W。 波与波之间短者3-5天,长者数周 。近年来波状热型已较少见。
•乏 力
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尤以 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自觉疲乏无力,能 吃不爱动,故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 “爬床病”。
•生殖系统
睾丸炎
20~40%,单侧
鞘膜积液 个别
卵巢炎
输卵管炎
子宫内膜炎
流产
•骨关节肌肉等疼痛
➢ 急慢性布病患者都可以发生骨关节与肌肉疼痛。 ➢ 急性期呈游走性,主要在大关节,疼痛剧烈。 ➢ 慢性期局限于某一部位,以骶、髂、膝、肩、肘、
在病畜分泌物、排泄物中可生存4个月,食品中生存2个 月,加热60℃或日光曝晒10~20min及一般消毒剂均可很快 将其杀死。
病原学
国际公认的布氏菌属(Brucella) 包括6个种19个生物型。 羊种布氏菌(Br melitensis) 1、2、3型 牛种布氏菌(Br abortus) 1、2、3、4、5、6、7、9型 猪种布氏菌(Br suis) 1、2、3、4、5型 犬种布氏菌(Br canis) 沙漠森林野鼠种布氏菌(Br neotomae) 绵羊附睾种布氏菌(Br ovis)
接触感染的报道。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 兽医、 畜牧者、 皮毛工及 屠宰工人
病后有一定免疫力,再次感染者2%~7%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布氏杆菌病的感染过程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布氏菌侵入途径、菌量、 菌型、毒力和人体的免疫状态。细菌 在细胞内寄生,被认为是布氏病易复 发的原因。
发病机制
传染源
已知的布氏杆菌宿主 有60多种,包括家畜 、家禽,野生动物。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 主要是羊、牛及猪, 其次是犬。流产物或 死胎及其阴道分泌物 皮毛乳汁尿液胎盘等
传播途径
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饲养、挤奶、接生、屠宰及皮
毛肉加工) 经消化道传染 经呼吸道传染(气溶胶) 人—人感染少,有母—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