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础知识
第十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3)地面下沉 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 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 , 在回填土和孔隙较大粘性土等 松软而压缩性较高的土层中,往往发生震陷, 使建筑物破 松软而压缩性较高的土层中 , 往往发生震陷, 坏,此外,在岩溶洞和采空区也常发生震陷。 此外,在岩溶洞和采空区也常发生震陷。 4)滑坡、塌方 滑坡、 在强烈的地震下, 常引起河岸、 陡坡滑坡, 在强烈的地震下 , 常引起河岸 、 陡坡滑坡 , 有时规模 很大,造成公路堵塞、岸边建筑物破坏。 很大,造成公路堵塞、岸边建筑物破坏。
3.地震的破坏作用 (1)地表的破坏现象 1)地裂缝 重力地裂缝: 重力地裂缝:由于地面作剧烈震动而引起的惯性力超 过了土的抗剪强度所致。构造地裂缝:与地质构造有关, 过了土的抗剪强度所致。构造地裂缝:与地质构造有关, 是地壳深部断层错动延伸至地面的裂缝。 是地壳深部断层错动延伸至地面的裂缝。 2)喷砂冒水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及沿海地区,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及沿海地区,地下存在埋深较 浅的细砂层或粉土层时,可能发生喷砂冒水现象。 浅的细砂层或粉土层时,可能发生喷砂冒水现象。
2.设防目标 (1)大震和小震 小震:为烈度概率密度曲线上的峰值所对应的烈度, 小震:为烈度概率密度曲线上的峰值所对应的烈度, 即众值烈度或称多遇烈度,如图12.1.2所示。 即众值烈度或称多遇烈度,如图12.1.2所示。当基准设 12.1.2所示 计期为50年时, 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 计期为50年时,则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 50年时 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 这就是第一水准的烈度。 这就是第一水震的基本知识, 理解震级、 1.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 理解震级 、 地震烈度的 概 念; 2.了解建筑抗震设防的概念设计; 了解建筑抗震设防的概念设计; 3.掌握建筑抗震设防的烈度、分类和标准。 掌握建筑抗震设防的烈度、分类和标准。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以上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98%。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8.5级)死亡23.4万人。 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24.2万人。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地震简介
震级和烈度
等震线 等震线:烈度相同区域的外包线,又称等烈度线。 一般情况下,等震线的度数随震中距的增大而递减。
8度
7度
6度
等震线示意图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地震简介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地震作用的计算 结构的自振周期 结构的抗震验算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建筑重要性分类(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重大建筑工程及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核电站等。 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等。 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 丁类建筑:抗震次要建筑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概念设计要考虑以下因素: (1)选择利于抗震的场地 (2)选择利于抗震的地基和基础 (3)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 (4)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5)处理好非结构构件和主体结构的关系 (6)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场地概念 场地:工程群体所在地,在平面上大体相当厂区、居民点或自然村的区域范围。 场地土: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 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因素: (1)场地土的刚度(坚硬程度) (2)场地覆盖层厚度
13第十三讲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规定
第十三讲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规定蔡益燕一、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1.前言我国89年版抗震规范,除单层钢结构厂房外,没有其它钢结构内容。
我国过去钢材产量有限,钢结构在工程中应用很少。
随着钢材产量的增加,国家要求积极发展钢结构,新规范除保留单层钢结构房屋外,还增加了第八章“多层与高层钢结构房屋”,使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内容大大充实,以适应钢结构发展的需要。
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不包含抗震内容。
因此,地震区的房屋钢结构设计,除应符合钢结构设计规范外,还应符合抗震规范的有关规定。
与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钢规程》)相比,新的抗震规范第八章对高层钢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作出了不少新规定。
今后,凡是《高钢规程》中与抗震规范不一致之处,应按抗震规范的规定执行,且不应比其低。
但抗震规范中未列入而《高钢规程》中已列入的,在该规程修订前仍可执行。
本章在适用的高层钢结构体系中未列入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核心筒),是考虑到对这种体系的性能尚未进行系统研究。
1994年的美国北岭(Northridge)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是两次震害特别严重的地震,尤其是钢结构焊接刚架连接的破坏十分严重。
美国该地区的钢框架房屋破坏达100多幢,日本破坏的也不少,震后两国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对破坏原因进行了分析,采取了相应措施,制订了新标准。
由于美、日是钢结构应用最多的国家,它们的新标准引起了各国钢结构设计、施工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在这次我国抗震规范修订中也有若干反映。
本介绍对于行业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中已有规定而这次变更不大的内容只作一般介绍,着重说明这次修订中的新内容。
多层工业建筑钢结构的抗震设计另有规定,列入本章附录,这里不拟作介绍。
2.材料对抗震钢结构钢材的基本要求, 是参考AISC钢结构房屋抗震规定提出的。
这些要求是:⑴强屈比大于1.2; ⑵有明显的屈服台阶;⑶伸长率大于20%(标距50mm); ⑷有良好可焊性。
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共83页文档
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83
建筑结构抗震基础知识..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12.1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现象。
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以及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广是房屋建筑抗震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所指的地震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岩层构造状态的变动)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面振动称为构造地震,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地面运动最激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震中区或极震区。
地面上某处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把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成为深源地震。
中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均属于浅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是在地球内部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P波)是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垂直振动,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
横波(S波)传播的是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剪切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振动,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
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放射、折射形成的次生波。
面波的质点振动方向比较复杂,既引起地面水平振动又引起地面垂直振动。
当地震发生时,纵波首先到达,使房屋产生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使范围产生水平摇晃,一般是当面波和横波都到达时,房屋振动最为激烈。
震级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地震的震级M,一般称为里氏震级。
1935年由里希特首先提出了震级的定义。
当震级相差一级,地面振动振幅增加约10倍,而能量增加近32倍。
一般说来,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为微震;M=2~4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M>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8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
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 xg |max
Sa g
《规范》根据烈度、场地类别、结构自振周期及阻尼 比等绘出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图)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FEK GEK
单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二)自振周期的计算 单质点自振周期:
等效剪切波速vse
vse d0
建筑结构
(d / v
i 1 i
n
si
)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场地的划分:
2.场地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 出综合评价。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场地的划分:
2.场地的选择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 出综合评价。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14.4结构的自振周期 一、能量法 能量守恒定律:Tmax U max
1 2 n Tmax 1 mi xi2 2 i 1 1 n U max mi gxi 2 i 1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地点地面和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也反映该地地面运动速 度和加速度峰值的大小。 2.地震烈度的统计分布
建筑结构
西南科技大学
第十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的抗震验算
众值烈度比基本烈度低1.55度;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 高1度左右。 3.设计地震分组 《规范》附录A列出了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 以上城镇中心地区的分组。 4.抗震设防烈度 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 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它与地震基本烈度相同。 14.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建筑物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保障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抗震设计成为了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结构抗震设计的知识点。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震具有震中、震源、震级等基本概念。
二、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包括地震力的作用和地震波的传播。
地震力是指地震波作用在建筑物上产生的力,可以导致建筑物产生位移、应力等变形行为。
三、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而言,包括控制建筑物的位移、保证建筑物的强度、提高建筑物的耐震能力等。
四、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结构抗震设计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反应谱分析、静力弹性分析、时程分析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按照地震作用下的强度和刚度要求进行设计。
五、地震设计参数地震设计参数是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包括设计地震动参数、设计地震烈度参数等。
这些参数可以根据地震区域的地质和建筑物的重要性等因素来确定。
六、结构抗震设计的技术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结构抗震设计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包括增加建筑物的刚度、改善建筑物的耗能能力、加固和加裕结构的纵、横向抗震能力等。
七、实际案例分析结构抗震设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学习。
例如,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在地震发生后表现出较好的性能,这得益于对结构系统和材料性能进行充分考虑。
八、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理论的不断完善,结构抗震设计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结构抗震设计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结尾:通过以上对结构抗震设计的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及其相关内容。
只有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科学的技术措施,我们才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抗震设计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为建设更安全的社会做出贡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试知识点归纳
序号
知识点
详细说明
1
抗震设防目标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
抗震设防分类
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3
抗震等级
分为一、二、三、四级,不同建筑根据其重要性和结构类型划分
4
抗震设防烈度
分为6、7、8、9度,依据地区地震风险确定
9
结构延性设计
通过控制结构物的刚度和强度,使结构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有较大延性,吸收地震能量
10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计算楼层抗剪承载力和罕遇地震作用下楼层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用于判断结构薄弱层
11
抗震验算内容
包括多遇地震下结构允许弹性变形验算、强度验算,以及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
12
抗震计算
5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表示地震大小,与释放能量有关;烈度表示某区域地表和建筑物受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程度
6
结构选型
包括框架体系、框架-支撑体系、筒体体系等,根据建筑高度、使用功能等选择
7
抗震设计方法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静力弹塑性法等,根据建筑高度和结构类型选择
8
抗震构造措施
包括设置钢筋混凝土构件柱、圈梁、防震缝等,提高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包括结构所受地震惯性力(地震作用)的计算,以及结构内力、变形、位移等的计算
13
抗震规范与标准
遵循国家及地方颁布的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目录一、概述...................................................21.建筑结构抗震的重要性....................................2 1.1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31.2 抗震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性...............................52.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的发展历程..............................6 2.1 国内外抗震研究现状.....................................72.2 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与发展...............................8二、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91.地震波与地震动参数.....................................10 1.1 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12 1.2 地震动参数介绍........................................131.3 地震动参数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142.建筑结构抗震分类与要求.................................15 2.1 建筑结构抗震分类标准..................................162.2 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18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191.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与方法.................................20 1.1 抗震设计总体原则......................................211.2 抗震设计方法介绍......................................232.结构布置与抗震设计.....................................242.1 总体布局与抗震性能的关系..............................252.2 结构布置优化措施......................................263.构件设计与抗震措施.....................................283.1 承重构件的抗震设计....................................293.2 非承重墙的抗震设计....................................313.3 节点与连接件的抗震设计................................32四、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341.抗震加固概述与原则.....................................351.1 抗震加固的必要性......................................371.2 抗震加固的原则与策略..................................382.加固方法与技术应用.....................................392.1 现有建筑结构的鉴定与评估..............................402.2 加固方法的分类与应用实例..............................42五、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实验技术........................43一、概述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建筑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稳定。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场地、地基和基础
• 抗震设计概述 • 场地选择与抗震设计 • 地基与抗震设计 • 基础与抗震设计 • 案例分析
01
抗震设计概述
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01
02
03
建筑物损坏
地震产生的震动会导致建 筑物结构破坏,如开裂、 倒塌等。
设备损坏
地震会导致建筑内的设 备、管道等设施损坏,影 响建筑物使用功能。
基础局部稳定性评价
分析基础在地震作用下的局部稳定性,防止基础开裂、屈曲等现 象。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总结词
考虑多种因素,综合抗震措施
详细描述
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和结构特点,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震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和 建筑材料等。设计时需要采取综合抗震措施,包括加强结构整体性、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提高结构延性等,以确 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 具有施工简便、造价低
廉的特点。
条形基础
适用于荷载较大的高层 建筑,能够提供较大的
承载能力。
筏形基础
适用于软弱地基或地下 室结构,能够提供较大
的整体刚度。
桩基基础
适用于高层或大跨度结 构,能够提供较高的竖 向承载力和水平抗震能
力。
基础抗震承载力分析
静力分析法
基于静力平衡条件,计算地震作用下的基础内力 和变形。
局和保护也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THANKS
感谢观看
构破坏。
02
场地选择与抗震设计
场地分类与选择
场地分类
根据地震活动性、地质条件和地 形地貌等因素,将场地划分为有 利、一般和不利三类。
场地选择原则
抗震结构设计知识点汇总
抗震结构设计知识点汇总抗震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和知识点。
本文将对抗震结构设计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介绍。
一、地震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和原理:地震是地球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引起地球的震动。
2. 地震波的类型:地震波一般分为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纵波,S波是横波,表面波是沿地表传播的波动。
3. 地震烈度和地震烈度等级:地震烈度是根据震感进行划分的,并以烈度等级进行表示。
二、抗震设计的目标和原则1. 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使建筑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完整。
2. 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包括合理使用材料、优化结构形式、提高刚度和强度等。
三、结构抗震分析1. 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根据地震带和设计参数,确定地震动参数,包括地震烈度、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等。
2. 结构响应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和计算方法,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情况,包括位移、应力、变形等。
四、抗震设计方法1. 弹性设计方法:弹性设计方法是最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它以结构在弹性范围内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设计。
2. 储备能量设计方法:储备能量设计方法是基于结构的耗能能力进行设计,通过在结构中引入耗能元件来减小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五、抗震构造措施1. 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2. 设计合理的阻尼系统:阻尼系统能够有效地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震动响应。
3. 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通过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减小地震波对结构的影响。
4. 合理设置隔震层:隔震层可以将建筑与地面分离,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的影响。
六、抗震设计的检验和评估1. 抗震设计的检验:通过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检验,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结构的抗震评估:对已建成的结构进行抗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结构进行加固和改造。
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总结
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总结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着建筑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地震力的分析、结构体系的选择、材料的选用等等。
本文将通过总结常见的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
一、地震力的分析1. 基本地震作用地震力是指地震作用对建筑物产生的力。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地震的震级、震源距离等因素来确定地震力的大小,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2. 设计地震作用设计地震作用是指在设计阶段人工合成的一种地震荷载,用于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它通过考虑到地震活动频率、波形特征等因素来模拟实际地震作用,以保证结构在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3. 设计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加速度是地震作用在建筑物上产生的加速度。
它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来确定的,用于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
二、结构体系的选择1. 刚性框架结构刚性框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体系,它由柱、梁和框架构成。
该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刚度和抗震性能,适用于多种场所的抗震设计。
2.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是一种以剪力墙为主要承载体系的结构形式。
剪力墙能够提供较强的水平刚度和抗震性能,可有效地分担地震力。
3. 框剪结构框剪结构是刚性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组合形式。
它能够充分发挥两种结构体系的优点,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三、材料的选用1. 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来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等级和钢筋配筋,以满足设计要求。
2. 钢结构钢结构由钢柱、钢梁和钢板构成,具有较好的刚度和韧性,适用于抗震性能要求较高的建筑物。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钢材强度和截面形状。
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通过在混凝土构件中引入预应力钢束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建筑设计首先应树立建筑抗震理念, 建筑设计首先应树立建筑抗震理念,通过合理的空间组合与艺术处理实现建 筑目标, 的处理手法。 筑目标,不应一味追求 “奇、特、怪”的处理手法。这在当前建筑环境下有一定 难度,但需注意“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是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难度,但需注意“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是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框架的节点是梁柱共有的部分, 框架的节点是梁柱共有的部分,节点的破坏就意味着梁柱 的失效。 的失效。 相对于构件(比如梁柱)破坏来说, 相对于构件(比如梁柱)破坏来说,节点破坏的后果更严 梁柱节点一旦破坏,结构就成了机构, 重。梁柱节点一旦破坏,结构就成了机构,失去了承载能 如果梁柱局部破坏, 力。如果梁柱局部破坏,那么结构还是具有一定承载能力 的。因此要求节点不能先于构件破坏。 因此要求节点不能先于构件破坏。 措施: 措施:节点核心区单独进行抗剪承载力计算 节为有效约束节点核心区混凝土, 节为有效约束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箍筋要加密
三、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概念设计
•计算设计
•构造设计
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 概念设计是指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 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1.场地选择
慎重选择建设场地。 慎重选择建设场地。
建筑场地事关建筑安全,要坚决避开地震断层、 建筑场地事关建筑安全,要坚决避开地震断层、滑 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汶川地震中有三分之一的灾害来 坡泥石流等危险地段, 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而直接位于断层上的建 筑,无论其如何坚固,也无法抗御地壳运动的巨大冲击。 无论其如何坚固,也无法抗御地壳运动的巨大冲击。
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1.由于地球内部岩层构造产生错动而产生的,称为构造地震。
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都属于天然地震。
2.地震的破坏作用:(1)地表和道路的破坏(2)建筑物的破坏(3)次生灾害3.地震波是一种体波,其主要有两种成分:压缩波和剪切波。
在地表面形成的次声波为面波,包括瑞利波和勒夫波。
4.地震术语图解:震源,震中,震中距分别是那些5.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震中的震级与烈度转换:震级=烈度×2/3+16.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类别。
甲类应比设防烈度高一级考虑7.众值烈度被超越的概率为63.2%,基本烈度(设防烈度)被超越的概率为10%罕遇烈度被超越的概率为2%-3%8.三水准设防:一级设防: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的影响,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二级设防: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的影响,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可正常使用。
三级设防: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的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9.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按多遇地震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作用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承载能力和结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效应验算结构弹塑性变形。
10.结构抗震设计的三个层次:(1)概念设计(2)抗震计算(3)构造措施11.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应遵循强剪弱弯,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
12.建筑及其抗侧移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13.建筑场地类别按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两个因素确定分为四类。
14.等效剪切波速的计算P2415.地基土的液化判别分为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两个阶段。
16.地基的抗震加固的方法:(1)换土垫层法(2)重锤夯实法(3)强夯法(4)振动水冲法(5)深层挤密法(6)砂井预压法。
要了解各方法适用的土类型。
17.地震的主要特性: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要点1、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各是什么?震级和烈度有什么联系?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同,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
2、何谓土的液化?如何进行土层液化判别?饱和沙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的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如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则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消失,这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称为场地土的液化。
采用两步判别法来判别可液化土层,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凡经过初步判别定位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场地土,就可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3、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1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 砌体房屋;3)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4)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4、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应用范围如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3.16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土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
5、抗震设计方法
三水准、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
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保证了第一水准的承载力要求和变形要求。
第一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
性变形。 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6、抗震设计的总体原则
1.3.2 地震作用及其计算 1、地震作用
地震反应:地震振动使工程结构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动态反应。
--即结构由于地震激发引起的振动,在结构中产生随时间变化
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和变形等。
地震作用:结构上的质量因加速度的存在而产生的惯性力。 可
视为结构在地震中收到地震影响大小的“等效荷载”。
71500
55000 38500
647000
647000 647000
236.77
182.14 127.49
1871.05
2053.19 2180.68
1
4
6500
26000
647000
86.10
2266.78
471.89
400.70
596.11
996.81 346.05
291.42 1634.28 1342.86
1. 3 建筑抗震基本知识
1.3.1 概述 1.3.2 地震作用及其计算
1.3.1 概述
1、相关术语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水平距离叫震中距。 地震按震源的深浅划分:
浅源地震(<70km,占地震总数的72.5% )
地震反应(作用)的大小:
建筑抗震设计知识点归纳
建筑抗震设计知识点归纳建筑抗震设计是指为了应对地震而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和加固的过程。
它的目标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多个关键知识点。
本文将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
一、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表面产生的震动,由地壳内部的地震活动引起。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对建筑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知道地震的发生原因、震级、震源深度等信息有助于确定建筑设计的抗震要求。
二、建筑材料的选择抗震设计的第一个关键知识点是选取合适的建筑材料。
对于地震区域的建筑来说,建筑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常见的抗震建筑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木材等。
三、结构设计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影响抗震性能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
常见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包括层间剪力墙、框架结构和加筋混凝土柱等。
四、地基与基础设计地基与基础是支撑整个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地基与基础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区域,需要考虑地基的抗震能力、基础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
五、防护结构的设置防护结构是用来增加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附加结构。
例如,加固墙、加固屋顶和钢结构框架等都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这些防护结构需要根据具体建筑的需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六、抗震设计的法规和规范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各国都有相应的建筑法规和抗震设计规范。
相关法规和规范规定了建筑的抗震要求,并提供了设计、施工和监督的指导。
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遵守这些法规和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七、抗震设计的模拟和分析在抗震设计过程中,使用模拟和分析工具可以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地震响应分析、结构动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等方法可以模拟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行为,帮助设计师做出合理的决策。
八、施工质量和监督抗震设计只有在施工阶段得到有效执行,并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中还需要关注施工质量和施工监督。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并尽量减少损坏和崩塌的设计措施。
1.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中,刚度是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度是建筑物承受外力的能力。
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物的刚度要求高,以减小地震力的作用。
(2)建筑物的强度要求高,以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3)建筑物的变形能力要求好,以保证在地震时能够发生一定的位移和变形,以释放地震能量。
(4)建筑物的稳定性要求好,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减少倒塌的可能性。
3.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法(1)静力设计方法:将地震力转化为静力效应,通过设计刚度和强度来抵抗这些静力效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震作用较小的建筑物。
(2)动力设计方法:通过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建筑物的动力响应,然后进行刚性和强度的设计。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震作用较大的建筑物。
4.抗震设计的常用技术措施(1)增加建筑物的重力刚度和强度,如采用加强柱、墙体和梁的截面、增加混凝土墙的厚度等。
(2)采用抗震支撑系统,如剪力墙、约束墙、框架等。
(3)采用抗震连接技术,如采用粘结钢板、加固节点等。
(4)采用减震技术,如装置液体阻尼器、摩擦式减震器等。
(5)采用消能技术,如装置阻尼器、附加质量等。
(6)选择合适的地基,如采用加固地基、选择土质好的地段等。
5.抗震设计的设计步骤(1)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参数,包括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加速度等。
(2)进行地震建筑物的分析,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
(3)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目标,包括刚度要求、强度要求等。
(4)进行结构的刚性设计,包括选择结构形式、选择结构材料、选择结构尺寸等。
(5)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包括计算结构的强度要求、安全系数等。
(6)进行结构的细部设计,包括节点设计、支座设计等。
(7)进行结构的验算和优化,包括进行结构的静力和动力验算,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
建筑结构 第2版 教学课件 杨鼎久第2版第十三章 房屋抗震设计基础知识 第十三章 第四节 框架结构构
三
二
一
一
第十三章 房屋抗震设计基础知识
第四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与抗震构造
二、框架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与构造措施 ❖ 控制截面与最不利内力组合
控制截面的选择 框架梁 选梁两端截面和跨中截面
框架柱 选柱的上下端截面
框架结构梁柱的最不利内力组合同第10章
第十三章 房屋抗震设计基础知识
第四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与抗震构造
教材其余课件及动画素材请查阅在线教务辅导网 在线教务辅导网: QQ:349134187 或者直接输入下面地址:
第十三章 房屋抗震设计基础知识
第四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与抗震构造
第十三章 房屋抗震设计基础知识
第四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与抗震构造
二、框架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与构造措施
❖ 节点抗震设计
一、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 ❖ 结构布置
承重框架宜双向布置
楼电梯间不宜设在结构单元的两端及拐角 刚度处沿高度不宜突变,以免形成薄弱层
地震区框架结构,设计成延性框架
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 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 计原则 保证框架强震下破坏形成整体机制, 避免楼层机制
第十三章 房屋抗震设计基础知识
二、框架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与构造措施 ❖ 算 梁端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梁端箍筋加密
第十三章 房屋抗震设计基础知识
第四节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与抗震构造
二、框架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与构造措施 ❖ 框架柱截面抗震设计
内力调整 截面尺寸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控制柱轴压比 加强柱端约束
一、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 ❖ 结构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教师教案(编号1)年月日课题第十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课时13.1 概述13.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熟悉地震波、震级、烈度的概念;明确建筑抗震设防依据、目标及分类标准;理解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教学重点抗震设防要求教学难点抗震设防要求教学关键点地震波、震级、烈度的概念教具《建筑结构》教材及教案板书设计第十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13.1 概述三、震级一、构造地震二、地震波13.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四、烈度五、抗震设防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教师教案教案内容及教学过程提示与补充课题导入: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平均半径约6370km,赤道半径约6378km,两极半径约6357km.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课程新授:第十三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13.1 概述一、构造地震地震按其成因划分为四种类型:1.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2.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者地下岩层突然发生大规模陷落和崩塌而造成的地震;3.诱发地震: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及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4.构造地震:由于地球内部岩层的构造变动引起的地震(约占地震发生的90%)——是结构抗震的主要研究对象震源、震中和震中距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为震中;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为震中距.二、地震波地震时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就是地震波。
它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
1.体波体波中包括有纵波和横波两种形式。
纵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这种波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其特点是振幅小、传播速度快,能引起地面上下颠簸(竖向振动)。
横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其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其特点是周幅大、传播速度较慢,能引起地面水平摇晃。
2.面波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传播到地面后,又沿地面传播的次生波。
面波的特点是振幅大,能引起地面建筑的水平振动。
面波的传播是平面的,衰减较体波慢,故能传播到很远地震波的传播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因此,地震时一般先出现由纵波引起的上下颠簸,而后出现横波和面波造成的房屋左右摇晃和扭动。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教师教案教案内容及教学过程提示与补充三、震级地震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即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尺度,震级 M 常按下式确定:)(log ∆+=R A M震级M 与震源释放能量E 的关系:8.115.1log +=M EM<2 微震;M=2~4 有感地震;M>5 破坏性地震;M=7~8 强烈地震;M>8 特大地震。
四、烈度1.概念: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由地面建筑的破坏程度,人的感觉,物体的振动及运动强烈程度而定。
现在主要由地面震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确定。
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烈度。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
同一次地震,震中距越小烈度就越高,反之烈度就低。
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的因素有关。
中国地震烈度表见表13.1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震级和震中烈度的关系:321I M +=2.多遇烈度、基本烈度、罕遇烈度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可能遭受的不同地震烈度的频率是不同的。
根生的概率频度(50年发生的超越概率)将地震分为“多遇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其中,基本烈度(中震)的超越概率为10%,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多遇烈度(小现概率最多,超越概率为63.2%,比基本烈度约低1.55度;罕遇烈度(大震)的超越概率为比基本烈度约高出1.0度。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教师教案教案内容及教学过程提示与补充3. 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批准权限审批或颁布的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地震基本烈度。
五、抗震设防1.抗震设防目标房屋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对建筑结构应具有的抗震安全性能的总要求。
我国《抗震确提出了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即要求建筑物在遭到多发的小震(即多遇烈度)时做到结构上不损坏,而在遭到发生机率很小的大震(即罕遇地震)时允许结构破坏,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使建筑物倒塌,不致造成人员伤亡。
概括来说,抗震设防目标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建筑抗震设计时,我国《抗震规范》采用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
第一阶段设计保证了第一水准的承载力要求和变形要求,第二阶段设计则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而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则有助于第二水准要求的实现。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对于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物,地震破坏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是不一样的。
因此,对于不同用途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不宜采用同一标准,而应根据其破坏后果加以区别对待。
为此,我国《抗震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四类:甲类建筑: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这类建筑的破坏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其确定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乙类建筑: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例如城市中生命线工程的核心建筑,一般包括供水、供电、交通、消防、通讯、救护、供气、供热等系统。
丙类建筑:指一般建筑,包括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
丁类建筑:指次要建筑,包括一般的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建筑物等。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教师教案教案内容及教学过程提示与补充3.设防标准对各类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的具体规定为:甲类建筑在6~8度设防区应本地区按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计算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当为9度区时,应作专门研究。
乙类建筑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计算,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一度考虑。
丙类建筑的抗震计算与构造措施均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考虑。
丁类建筑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计算,抗震构造措施可适当降低要求(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再降低)。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另有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课堂巩固:思考题1、2课堂小结:熟悉地震波、震级、烈度的概念;明确建筑抗震设防依据、目标及分类标准;理解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作业布置:思考题1、2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教师教案(编号3)年月日课题13.3场地、地基和基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场地地基对房屋建筑的影响;掌握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和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方法;了解地基土液化的概念及抗液化措施;了解软土地基抗震措施教学重点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和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方法;地基土液化的概念及抗液化措施教学难点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和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方法;了解地基土液化的概念及抗液化措施教学关键点场地地基对房屋建筑的影响教具《建筑结构》教材及教案板书设计12.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2.3场地、地基和基础12.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一、场地二、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三、地基抗震措施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教师教案教案内容及教学过程提示与补充课题导入:复习提问:1.“三水准”设防要求是什么?2.何谓抗震的基本烈度、多遇烈度、罕遇烈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课程新授:12.3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一、场地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范围。
建筑物震害与⎪⎪⎩⎪⎪⎨⎧覆盖土厚度建筑物下卧层构成结构类型地震类型有关震害表明:土层厚度越大, 房屋倒塌率越大软弱场地上的建筑物震害重于坚硬场地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
地表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的固有周期,当建筑物的固有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接近时,建筑物的振动就会加大,相应震害也会加重。
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基本因素:1.覆盖土层厚度2.土层剪切波速3.岩土阻抗比其中1、2两个因素影响地震动的频谱特性;3影响共振放大效应。
1.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教师教案教案内容及教学过程提示与补充场地的类别:我国抗震规范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场地的覆盖层厚度把场地划分为四类。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实际上反映了土层的坚硬与软弱。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越大,土的越坚硬。
2.覆盖层厚度一般意义上的覆盖层厚度:从地表面至基岩面的距离。
这种确定在技术上现在较为困难,因为该厚度可能大几百米深。
抗震规范定义的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s V 500m/s 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
由于地震效应与场地有关,为了进行抗震设计,有必要对场地进行分类,以便区别对待。
建筑场地的类别与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有关。
分为I 、Ⅱ、Ⅲ、Ⅳ类。
1. 地基抗震设计原则地基是指建筑物基础下面受力层范围内的土层。
一般情况下,地基发生震害的情况很少。
造成上部建筑物破坏的主要是松软土地基和不均匀地基。
还有较严重的是地基的液化。
抗震措施:不同的土质应采用不同的抗震措施.根据土质情况,地基分为:松软土地基,一般土地基.对地裂的危害,应采取对应措施.详见书P18-19 地基土抗震验算不验算的范围:若为一般地基土抗震规范建议了不需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
(1)砌体房屋;(2)地基主要持力层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一般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 以下的民用框架及基础荷载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3)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抗震验算的范围:(1)软弱地基上采用天然地基的 (2)单厂、单层空旷房屋、 (3)7层及以上的民用框架 (4)荷载相当的多层厂房,(5)超过规范规定的不验算范围的建筑均需进行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教师教案教案内容及教学过程提示与补充2.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除十分软弱土之外,一般在地震作用下土的强度皆比静载作用下的强度高。
地基抗震承载力:a s e f f ξα=s ξ: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1.0根据岩土的性质不同,s ξ在1~1.5之间 见P20表2-4a f :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地基抗震验算地基平均压力设计值 e f p α≤ 地基最大压力设计值 e f p α2.1max ≤ 零应力区不大于底面积的15%三、 地基抗震措施 (一)地基土液化及危害地基土液化: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松散的砂土和粉土,在地震时容易发生液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