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案设计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c502f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57.png)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及词的意境。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浪淘沙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煜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哲理,引导学生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1. 《浪淘沙令》的字词释义和词牌特点。
2. 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2. 词人情感的细腻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浪淘沙令》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词牌样式、图片等教学资源。
3. 学习素材:相关古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教学氛围。
(2)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浪淘沙令》,感受词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词牌特点,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
(2)解读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阐述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推荐相关的古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强调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7. 课后作业(1)背诵《浪淘沙令》。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浪淘沙令》为例,讲解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浪淘沙刘禹锡教案设计
![浪淘沙刘禹锡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b22b01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6.png)
浪淘沙刘禹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理解《浪淘沙》这首诗的含义和意境。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豪迈气势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2)让学生理解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写作手法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黄河奔腾的视频,让学生观察黄河的雄伟气势。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黄河,你们有什么感受?(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刘禹锡的《浪淘沙》。
2、作者简介(1)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在被贬期间仍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2)讲解刘禹锡的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独特风格和贡献。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九曲”“浪淘风簸”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体会黄河的曲折蜿蜒和波涛汹涌。
(3)讲解“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想象和向往,感受诗人的豪迈之情。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夸张(九曲黄河万里沙)、想象(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案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7dc7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9.png)
(1)诗歌背景的理解:学生对作者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但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举例:通过讲解刘禹锡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创作这首诗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诗歌意境的感悟:把握诗中所表达的豪情壮志,体会大自然的雄伟壮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举例: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大海的壮丽景色,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意境。
(3)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存在难度。
举例:在小组内讨论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自主学习中的困难。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诗歌背景的讲解上,可能过于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背景时显得有些吃力。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将诗歌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讨论主题与他们的兴趣不符。为此,我将在设计讨论主题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2)词汇学习: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如“涛”、“峰”、“岸”、“帆”等,理解这些词汇在诗中的意义。
举例: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涛”指波涛,表现了大海的壮阔。
(3)诗句解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举例:分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中的比喻手法,将黄河比作银河,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豪情壮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教师需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a8a771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c2afa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3.png)
六年级上语文第 18 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会写“涯、营”2个生宇。
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描绘的景色。
第一课时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占诗。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浪淘沙》。
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浪淘沙》的大意。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板书课题:浪淘沙) 这篇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第一则文言文,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检测。
(3)指名读,教师提示易读错的读音。
2.读好停顿。
(1)教师范读前两则文言文,学生认真听,注意听老师停顿的地方。
(2)自由练读。
3.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导学生认读和书写。
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通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自学提纲1. “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意思。
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af7a70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b.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古诗诵读《浪淘沙》教案及反思
![古诗诵读《浪淘沙》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0da5c87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4.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古诗诵读《浪淘沙》教案及反思适用年级:四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
(2)理解《浪淘沙》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浪淘沙》的意境。
(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画面,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浪淘沙》。
难点:理解《浪淘沙》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欣赏古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习诗歌(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浪淘沙》,理解诗歌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3.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浪淘沙》,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4. 欣赏与想象(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诗中的画面,体会诗歌的美。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美感。
4. 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和欣赏古诗。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浪淘沙》的文本,提前熟悉诗文内容。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诗文和相关图片。
八、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023最新-《浪淘沙》教案最新6篇
![2023最新-《浪淘沙》教案最新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c5dd9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9.png)
《浪淘沙》教案最新6篇白居易浪淘沙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西还有几家。
却到帝都重富贵,请君莫忘浪淘沙。
【赏析】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下面是壶知道的为您带来的6篇《《浪淘沙》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浪淘沙》教案篇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
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
“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
四下语文《浪淘沙》教案
![四下语文《浪淘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87907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7.png)
四下语文《浪淘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
(2)理解《浪淘沙》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生词和词组,扩展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浪淘沙》全诗。
2. 教学重点:(1)生词和词组的学习和理解。
(2)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3)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引导学生对自然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海、浪花等景物的感受和体验。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浪淘沙》,注意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分段落进行朗读,让学生边朗读边体会诗的意境。
(3)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生词和词组的学习:(1)引导学生自学生词和词组,通过查字典或询问同学解决不理解的字词。
(2)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讨论,共同总结和分享生词和词组的含义和用法。
(3)通过造句或情景模拟等方式,巩固生词和词组的学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提问等。
2. 生词和词组掌握情况:通过小组讨论、提问或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词和词组的掌握情况。
3. 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问或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文、生词和词组等信息。
2. 图片或视频:用于展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字典或词典: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生词和词组。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228b2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28.png)
《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篇一白居易的《浪淘沙》是《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里选了两首诗,还有一首诗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多地了解,好在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语言比较质朴。
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孩子们因为有许多老师听课而怯场畏畏缩缩,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就出了以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三十七个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在评课时刘校长也点出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创设。
最后姚校长也进行了同样的点评。
我想,诗人写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要想现在的孩子知道几千年前诗人写诗的目的,能与诗人产生共鸣,除了进行必要的朗读而外,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就如《浪淘沙》,“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我们班的孩子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什么“茫茫东海变成了干涸的桑田”、什么“东海变成了桑田,水没有了,要节约用水”等等,始终不能上升到高度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想到“沧海桑田”的道理了。
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忽视。
2024《浪淘沙》新教案范文3篇
![2024《浪淘沙》新教案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0c079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c.png)
2024《浪淘沙》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浪淘沙》新教案一、活动内容本次课程的主题是《浪淘沙》,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诗,让学生了解古代黄河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感受诗人的豪迈情怀,同时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浪淘沙》的字词、句式和韵律。
3.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浪淘沙》,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难点1.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诗歌:教师示范诵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讲解诗中的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分析意象: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鉴赏诗歌:讲解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浪淘沙》的艺术魅力。
七、课后作业1. 背诵《浪淘沙》。
2. 搜集刘禹锡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
本节课通过学习《浪淘沙》,让学生了解了古代黄河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感受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编本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
![部编本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3aaeb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0.png)
部编本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理解《浪淘沙》的内容和主题。
3.感受《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浪淘沙》的内容和主题。
2.感受《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浪淘沙》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短的课堂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喜好程度,为本课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2.导入新课:呈现《浪淘沙》的诗歌原文和作者的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课文解读:分段解读《浪淘沙》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重点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意义。
4.感悟人生: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表达来体验和感受。
5.诗歌欣赏:播放相关的音乐和诗朗读,让学生感受《浪淘沙》的音乐性和艺术美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6.合作阅读:分组进行合作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浪淘沙》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7.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8.课堂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长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对《浪淘沙》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浪淘沙》的部分诗句,并举例说明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收集和整理与海洋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准备下节课的诗歌朗读比赛。
六、板书设计:《浪淘沙》教案一、导入: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喜好程度二、导入新课:呈现《浪淘沙》的诗歌原文和作者的简介三、课文解读:分段解读《浪淘沙》的内容,解读隐喻和象征意义四、感悟人生:讨论《浪淘沙》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五、诗歌欣赏:感受《浪淘沙》的音乐性和艺术美感六、合作阅读:分组阅读和讨论七、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八、课堂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长点。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九首》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九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1732d9d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9.png)
-探究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
-体验式: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吟诵、创作等活动,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浪淘沙九首》,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课堂练习
1.诗词填空:设计一些与《浪淘沙九首》相关的诗词填空题,让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诗句仿写:鼓励学生借鉴《浪淘沙九首》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黄河或其他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词。
3.诗词鉴赏:提供一些与黄河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浪淘沙九首》中富含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生哲理,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古诗词鉴赏技巧: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朗读与吟诵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和吟诵方法,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2.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但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浪淘沙九首》作为一首具有较深寓意的古典诗词,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感受诗词之美;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
2.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诗歌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38bc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2.png)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浪淘沙(其一)》。
•理解古诗中的生字新词,能够解释诗中的基本意象。
•初步了解古诗的意象组合和意境营造,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学会运用意象分析古诗。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哲理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中的生字新词,解释诗中的基本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象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解其哲理内涵。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古诗原文、注释、译文、图片等)•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古诗朗诵音频五、第一课时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之前学过的古诗,回顾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播放海浪拍打沙滩的视频或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海浪壮阔的景象,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引出课题:《浪淘沙(其一)》,简要介绍作者刘禹锡和创作背景。
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新词,自主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解释生字新词。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发音和节奏。
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找出古诗的“起承转合”部分,明确古诗的结构层次。
•分段教学:•起(前两句):描绘黄河的壮阔景象,为全诗定下基调。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汹涌、滚滚东去的壮观景象,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承(第三、四句):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黄河的雄伟气势。
•提问学生: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黄河的雄伟?为什么?•转(第五、六句):转折部分,由写景转向抒情,表达诗人的豪情壮志。
浪淘沙教案7篇
![浪淘沙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6a8c3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9.png)
浪淘沙教案7篇教师在写一份教案时,自身的能力一定都得到很好的发挥,教案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书面文体,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浪淘沙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浪淘沙教案篇1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
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3、板书课题:浪淘沙。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4)学习汇报。
教师随机答疑。
(板书:浪淘风簸)(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
(出示3、4句诗)(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
男、女生读诗句。
(板书:想象写实)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5、尝试背诵。
(指名背。
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
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浪淘沙》优质教案范文3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浪淘沙》优质教案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e8091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09.png)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浪淘沙》优质教案范文3篇我们心中的大江大河都是用汹涌澎湃来形容的,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浪淘沙》优质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浪淘沙》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本课三首古诗,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浪淘沙》中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浪淘沙》的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九曲(qǔ) 浪淘风簸(bǒ) 南朝(cháo) 净无苔(tái) 畦(qí) 绕(rào) 闼(tà)◆着重辨形:“簸”要注意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绕”中“尧”是声旁,有一首“尧字歌”可以用于辨字:尧字歌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d8f9a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e.png)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浪淘沙》(其一),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博大精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语言建构与应用: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提高对古诗词的语感,学会运用古诗中的词汇、句式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举例: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中的“直上银河”和“牵牛织女”运用了神话传说,增加了诗句的意境深度,学生需要理解其寓意并体会其艺术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直观教学、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内容,掌握朗读技巧,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通过举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难点,确保学习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中的《浪淘沙》(其一)。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看过黄河,或者听说过黄河的什么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黄河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识别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意境把握,我会通过图片展示和实际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浪淘沙》(其一)相关的自然景观描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句,运用古诗的句式和词汇。
小学语文《浪淘沙 其一》教案
![小学语文《浪淘沙 其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d9516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46.png)
《17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教材解析:《浪淘沙》(其一)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这首诗的前两句歌咏黄河,起笔极具气魄,既写出了黄河九曲的姿态,又写出了其裹挟黄沙、奔腾而来的气势。
后两句中,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到自身,进而驰骋浪漫的想象,表现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会写本课的生字。
3. 能借助注释,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刘禹锡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 出示描写黄河的诗句,指名学生读。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懂诗题让学生结合课前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教师补充。
三、走近诗人简介刘禹锡。
四、初读感知1. 自由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检查易错字“曲”“簸”。
3. 指名学生朗读。
4. 听古诗范读。
5. 学生齐读古诗。
6. 学习生字“涯”,区别“涯”和“崖”。
五、品读想象(一)学习“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九曲黄河万里沙”(1)理解“九曲”“万里沙”的意思。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图片展示黄河远景,丰富学生的想象。
2. “浪淘风簸自天涯”(1)理解“淘”“簸”“自天涯”。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 指导学生朗读。
4. 播放视频。
(二)学习“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 “如今直上银河去”(1)学习黄河与银河相通的典故。
(2)品评“上”字。
2. “同到牵牛织女家”诗人想象到了银河上会见到谁?补充牛郎织女的传说。
3. 连起来说一说第三、四句的诗意。
4. 指导朗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768f64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b.png)
4.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相关拓展活动,如仿写诗句、创作古诗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5.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2.诗词韵味:指导学生品味古诗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感受诗人以沙喻人的深刻寓意。
3.修辞手法: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描绘出美好的自然景象。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悟诗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3.情感升华:通过学习《浪淘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如沙,历经磨难才能成为宝贵的财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其他古诗,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并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学生课后阅读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如《望洞庭》、《秋词》等,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学习,旨在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作业量适中,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个性化地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浪淘沙》的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味,以及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4b5ee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6.png)
浪淘沙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21课《浪淘沙》。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诗文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文大意。
2. 能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能够理解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的朗读节奏和韵律,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难点: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文的音乐美。
3. 讲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字词,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
4. 体会感情: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讨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随堂练习:教师出题,让学生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浪淘沙【朗读节奏】【韵律】【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 根据诗文内容,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浪淘沙》,让学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文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诗中的修辞手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
但在随堂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其他描写大自然的古诗,进行欣赏和朗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与重点主要集中在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提高诵读理解、鉴赏词的能力。
2.能写出对词作的审美体验和感悟,提高欣赏评价词的能力。
3.通过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3.诵读本诗,体味词人悲凉的家国兴亡感。
背诵全词。
素质(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
2.体会词人亡国后的凄凉心境。
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品味诗歌的内蕴2.诗歌中的白描手法教学方法朗诵法——品鉴联想法——陶冶法——探究法能力训练任务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2.学生介绍李煜生平及作品,了解创作背景。
3.根据诗歌内容演绎诗意。
4.概括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资料1.《中国古代诗歌选》2.《李煜后期词的艺术魅力探微》二、教学设计第一阶段:导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也。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今天就来看看这位薄命君王的绝代词——《浪淘沙》第二阶段: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1、请同学谈谈你印象中的李煜……(要关注其生活的两个阶段)2、请阅读【题解】3、补充介绍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也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别号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
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位儿子。
】他的父亲李璟,被世称为中主。
李煜25岁即位南唐国君。
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宋建隆二年(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
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
史称南唐后主。
】李煜生在帝王之家,濡染了世界的种种骄奢糜华,使他在人生得意的青春年华,发出了“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知老”的感慨。
于是他坐拥佳人,疏于治国。
然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宋朝的铁骑终踏破了他的美梦。
归为臣虏,朝夕以泪洗面。
曾经俊雅飘逸,风流倜傥的南唐后主,进入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
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
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著有文集三十卷,杂说百篇。
在各项成就中,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
】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
】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即《相见欢》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亦大。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尤是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及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炼,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可以说,从至尊的帝王到阶下囚,这一人生的大起大落成就了李煜。
【那首《虞美人》(之二)是后主被宋太祖毒害的导火线。
宋太祖为了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句疑心他暗中图谋报复,准备异动。
已经存心要杀他了,到了这年的七月七正是后主的生日,开了一个纪念会,大作其乐,声震云霄。
太宗觉得他太放肆了,立刻令楚王元佐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还说:“李词虽写得好,只能算个翰林学士,哪能当一国之主?他若能以写词的功夫治理国家怎会成为我的俘虏啊!”4、《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创作背景。
《浪淘沙》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被掳到汴京软禁时所作的,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下面我们就去聆听这位词中帝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
第三阶段:朗读诗词,体会情感。
1、听录音,注意节奏、语气。
2、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译文:悲哀的往事实在难以排遣。
苔藓长满秋风庭院,任它朱帘不卷,反正没有人来。
已是国破家亡了,从前做皇帝的一切都埋没在蒿莱之中。
晚凉天静,满天月色,想见远方的金陵,那些过去属于我的宫殿的影子,还照在秦淮河的清波里,只是人去殿空!】第四阶段:赏析(思想内容)此词为亡国后的伤感、沉痛之作。
(表达了亡国之君难遣的悲哀和寂寞。
)分上下两片。
1、朗读上片,思考:透过上片的哪些语句,你知道了词人整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具有怎样的心绪呢?交流、明确:——“往事只堪哀”,是说想起往事就悲哀,而不是说想起悲哀的往事。
后主被俘入宋后,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
《虞美人》词说“往事知多少”;《菩萨蛮》词说“往事已成空”,可见他的“往事”是指过去欢乐“往事”。
如今触目皆悲,所以想起欢乐的往事,更倍增伤感。
开篇流露的是幸福的失落感,接下来表现的是沉重的孤独感。
庭院长满了苔藓,可见环境的极度荒凉冷清。
室内也是死气沉沉。
珠帘不卷,既是无人卷,也是无心卷帘。
户外荒凉,触目肠断,不如呆在室内消磨时光。
可长期龟缩幽闭一室,内心的孤独还是不能排解。
他在期盼人来,期盼着与人交流、倾诉,可等待“终日”,不见人来,也无人敢来。
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后主在汴京开封的住处,每天都有“一老卒守门”,并“有旨不得与外人接”。
李煜在汴京,实质是被软禁的囚徒。
他明明知道没有人愿意来看望,也没有人敢来看望,却偏偏说“终日”有“谁来”。
他是在失望中期盼,在期盼中绝望。
这就是李后主的心态。
【上片着眼于白天的景和情。
第一句中前半句写回忆往事,不觉悲又心生,所有往事化为满腔愁怨。
一个“堪”字,一个“只”字,只能剩下,实际是只留下。
后半句“对景难排”中所对之“景”并非乐景,所排的也不过就是“哀”。
身为囚犯,度日如年。
触景生情,悲情无法消解。
“秋风庭院藓侵阶”动静交织,为“对景”作注解。
秋风阵阵,凉意渐浓,归思顿生。
而身锁庭院之中,因少人探访,至于藓侵台阶,门帘终日无人卷起。
写景寥寥几句话,抒情隐于所绘之景,但人物的悲喜之情表露无遗。
】过渡:词人白天面对着冷清、萧索的环境孤独寂寞、愁苦不堪,那么,夜间他又会是怎样的一副情态呢?2、朗读下片,说说词人夜间的难堪表现。
说说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
交流、明确:在极度孤独中度日的李煜,打发时光、排遣苦闷的最好方式是回忆往事。
金剑沉埋于废墟,壮气消沉于荒草,复国的机会与可能是一点儿也没有了,只好任命吧!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上片写的是白天,下片写晚上,晚凉天静,月华普照,全词的境界闪出一丝亮色,主人公的心情也为之开朗。
可这月亮已非故乡之月,就像建安时期王粲《登楼赋》所说的“虽信美而非吾土”。
于是他由月亮想到当年月光照耀下的秦淮河畔的故国宫殿。
但玉楼瑶殿已非我有,明月照得再亮,也只能徒增伤感。
后主总是这么执着地留恋过去,故国成了他解不开的情结。
故国情结是他后期词作的一大主题,也是他打发孤独寂寞时光的一副强心剂。
但故国情结并不能解脱心中的屈辱与痛苦。
他靠回忆过去打发时光。
可是一旦从过去的往事中回到现实,又痛苦不堪。
这样周而复始,后主深深地陷入了无法解开的心理怪圈。
【下片落笔于夜间的感受。
先前也曾腰悬宝剑,豪气冲天。
而现在自己去国离家,身为囚犯,宝剑早已不知失落何方;英雄气概也早已随衰草无处寻踪。
夜晚凉意袭人,满天无云,一轮明月高悬碧空。
同在月华笼罩下的金陵的旧时宫阙,此时已是人去楼空,秦淮河水仍然在无语流淌着。
】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暗伤亡国之意。
同在月华笼罩下的金陵的旧时宫阙,此时已是人去楼空,秦淮河水仍然在无语流淌着。
3、阅读【赏析】内容,加深理解。
4、小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首词主要写亡国之后的伤感和沉痛,层次、线索很清晰。
以白天生活难堪和晚间生活难堪统括被俘后的艰难岁月和悲愁心情。
第五阶段:总结艺术特色(1)直抒胸臆,不加雕饰。
起句辟空而来,直抒胸臆,道出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哀心情。
作者在词中直泻胸臆,各有侧重。
有哀愁:“往事堪哀,对景难排。
”有哀怨:“终日谁来;”有哀叹:“金锁沈埋,壮气蒿莱。
”全词感情深沉,哀绪不断。
(2)具有较高的概括性。
生动如画,形象鲜明。
(3)白描手法,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
而遣词准确、洗练。
“秋风庭院藓侵阶”“秋凉天净月华开”【景中有寄寓:“庭院藓侵阶;珠帘闲不卷”比喻生活凄凉寂寞。
“天净月华开”,“玉棂瑶殿影,空照秦淮”。
表示怀愁脉脉难断。
景中有对照:过去住处是玉楼瑶殿,现在住得是小院藓阶;过去通宵寻乐秦淮,现在整日珠帘不卷。
】第六阶段:诵读;背诵。
第七阶段:作业1、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其应怎样评价?2、词的最后一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板书浪淘沙哀愁:对景难排——沉郁悲凉白天哀怨:终日谁来——荒凉冷清夜晚哀叹:空照秦淮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