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纵波

也称推进波或P波。P波在固态、液态及气态物质中均能传播,而且速度较快,在岩石中可达5.5-7km/s,它最先从震源到达震中或设置地震仪的观测地点,所以又称初始波。

横波

也称剪切波或S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且速度较慢。P波的传播比S波快约1.7倍,故S波比P波晚到震中或设置地震仪的观测地点,所以又称次波。P波与S波穿透地球,合称体波。

面波

又称L波,沿固—气、液—气的介面传播,质点的运动兼有P波和S波的特点,近乎做圆周运动,在垂直介面的方向上迅速衰减。面波,波长长,振幅大,传播速度比横波小约1倍,但其振幅大能使地面建筑物遭强烈损坏。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有两个明显的波速突界面,这两个地球内部界面分别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Ⅰ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

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平均约7 km;总体的平均厚度约16km。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大陆地壳(上地壳)主要为富硅铝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铝层;大洋地壳(下地壳)主要为富硅镁的硅酸盐矿物所组成,常称为硅镁层,因其比重较大,主要分布洋底地壳或大陆地壳的下部。

地幔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的一个巨厚圈层。其厚度约2850km。平均密度为4.5g/cm3。根据次级界面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从莫霍面至地下1000km,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主要为含铁镁质较多的超基性岩。在上地幔的上部100-350km存在一个由柔性物质组成的圈层称为软流圈(地震波的低速带)。此软流圈之上的固态岩石圈层称为岩石圈。下地幔:地下1000km至古登堡面之间,平均密度增大为5.1g/cm3,成分仍为含铁镁质的超基性岩,但铁质的含量增加。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半径为3480km。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3。其成分以铁镍物质为主.根据其状态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态,其成分为铁镍物质。

世界地震的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3)洋脊地震带

康拉德面

位于地壳内,表现为P波波速从6 km/s向下增达6.6 km/s,有的地方为突变有的地方为渐变,海洋地壳中则没有这样的界面。反映了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差异以及大陆地壳的双层结构。大陆地壳的上层由花岗岩与花岗岩成分的变质岩和薄层沉积岩组成,也称硅铝层;下层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组成,也称玄武岩层或硅镁层。硅铝层厚10km左右,硅镁层厚20km 以上。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平均厚度7―8km。

地球自转的意义

(1)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2)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偏向右方,南半球物体水平运动偏向左方。

(3)使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公转的意义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来回移动(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23度26分;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2)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太阳高度:太阳相对地平线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当地时间12时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如何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南北房屋的间距,雨棚的安装。)

(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6月22日北半球各地是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当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情况相反;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由于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产生四季的更替

(5)五带的划分

第二部分

矿物的概念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是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条痕

矿物新鲜粉末的颜色

颜色

取决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

光泽

矿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性质而成

透明度

指光线透过矿物多少的程度

摩氏硬度计

解理与断口

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解理面的性质叫解理.

矿物受外力作用不规则破裂并产生凹凸不平的形状叫断口.

岩石的分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常见的岩石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指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 山运动” 。

垂直运动: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 造陆运动” 。

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派生的。水平运动形成地壳的褶皱和断裂,升降运动引起地壳的隆起、凹陷和海陆变迁。

岩层的产状要素

即岩层的产出状态,是指岩层在空间的方位。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

常见褶曲类型

褶曲的基本类型是背斜褶曲(背斜构造)与向斜褶曲(向斜构造)。顺地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逆地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褶曲的分类

一、按轴面及两翼产状

①直立褶曲(对称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对称,翼角大致相等;

②倾斜褶曲(不对称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翼角不等;

③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岩层形成倒转(老岩层在上,新岩层在下),两翼相等或不等;

④平卧褶曲(横卧褶曲):轴面水平或近乎水平,两翼岩层也近乎水平。一翼岩层正常,另一翼发生倒转。

二\、按平面形态

①短轴褶曲:其平面呈长圆状

②线状褶曲:其平面呈长条状

③浑圆形褶曲(穹隆构造、构造盆地):其平面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若核部为老岩层,翼部为较新岩层,岩层自中心向四周倾斜的浑圆形构造,就称之为穹隆构造;若核部为新岩层,翼部为较老岩层,岩层自四周向中心倾斜的浑圆形构造,就称之为构造盆地。

岩层接触关系

①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这种关系叫整合接触。

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未发生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没有显著的变化。

②不整合接触:地壳运动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1)平行不整合:又称为“假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时代不连续,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不同。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曾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

(2)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上。时代不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突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这种接触关系说明该地区地壳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断层

断层面:是被段地层相对滑动的滑动面。空间位置取决于走向、倾向、倾角。

断层线:断层面和地面的交线。

断盘:断层两侧的被断岩层。在断层面倾斜的情况下,位于断层以上的岩层叫上盘,以下的叫下盘。

断层带:断层两盘之间的地带。

断层位移:断层两侧相当点之间滑动的距离叫真位移,两侧相当层之间的错动距离叫视位移。

①垂直断层:两盘相对垂直位移,断层面垂直;

②平移断层(平推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作水平相对位移,断层面陡直,为较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形成;

③捩转断层(枢纽断层):具有旋转性质的断层,断层上盘似乎绕一个轴旋转;

④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两则岩层相互分离(倾角多>40°,断层线多平直,受张应力和重力作用而成;地形为河谷、湖泊等等);

⑤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由水平挤压力形成。当断层面倾角>40°,称为冲断层;当断层面倾角<40°,称为逆掩断层;当断层面倾角<25°,称为推覆构造。大规模的推覆构造受侵蚀后,可以形成飞来峰和构造窗。

断层的组合

阶(梯)状断层:两条或两条以上倾向相同而又相互平行的正断层组合,其上盘依次下降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