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防控

美国白蛾防控 技术与对策措施
柴守权
副 处长 高级工程师 硕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2010年5月

主 要 内 容
一、美国白蛾形态特征
1、分类地类;2、识别特征;3、鉴定。 、分类地类;2 、识别特征;3
二、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
1、国内外分布;2、发生特点;3、危害特点;4、适生区;5、传播途径。 、国内外分布;2 、发生特点;3 、危害特点;4 、适生区;5
三、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1、监测调查;2、检疫封锁;3、防治技术。 、监测调查;2 、检疫封锁;3
四、美国白蛾防治组织管理
1、落实防治责任;2、强化督导检查;3、防治机制创新;4、通报奖惩制度。 、落实防治责任;2 、强化督导检查;3 、防治机制创新;4
五、对策与建议

一、形态特征—1、分类地位
§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属鳞翅目 Lepidoptera 灯蛾科 Arctiidae 白蛾属 Hyphantria。
§ 俗名称:秋幕毛虫、美 国白灯蛾、网幕毛虫、秋 毛虫、秋幕蛾 。 § 英文名 fall webworm

一、形态特征—2、识别特征
§ 成虫
雄成虫:体长9.0~13.5 mm,翅展25.0~ 36.5 mm ;触角双栉齿状,黑褐色;前 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越冬代明 显多于越夏代 。
雌成虫:体长9.5~15.0 mm, 翅展30.0~42.0 mm; 触角锯齿 状,褐色;前翅多数纯白色。

一、形态特征—2、识别特征
§ 成虫翅脉
前翅脉络图 后翅脉络图

一、形态特征—2、识别特征
§卵
近球形,直径约 0.50mm,表面具许 多规则的小刻点, 初产的卵淡绿色或 黄绿色,有光泽, 后变成灰绿色,近 孵化时呈灰褐色, 顶部呈黑褐色。卵 块大小为2–3 cm2, 表面覆盖有雌蛾腹 部脱落的毛和鳞片, 呈白色。

一、形态特征—2、识别特征
§ 幼虫
我国的美国白 蛾幼虫大多属“黑 头型”。头黑亮, 体圆筒状。背面 有一条灰黑色或 深褐色的宽纵带, 上面着生黑色毛 瘤。体侧淡黄色, 着生橘黄色毛瘤。 老龄幼虫 低龄幼虫

一、形态特征—2、识别特征
§ 各龄幼虫体长:1龄1.8~2.8mm;2龄2.8~4.2mm;3龄4.0~8.5mm; 4龄9.0~14mm;5龄 12~20mm;6龄 18~28mm;7龄25~37mm。
一龄幼虫
二龄幼虫
三龄幼虫
老龄幼虫

一、形态特征—2、识别特征
§ 蛹 体长8-15mm,暗红褐色,
下颚须长达前翅2/3处,前翅延伸 到第四腹节的3/4处。臀棘8-17根, 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一、形态特征—3、鉴定
§ 标准
美国白蛾鉴定执行《美国白蛾检疫鉴定 方法》(SN/T 1374-2004)
美国白蛾鉴定特征(蛹)
§ 机构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高等农林院校、相关科研院所
美国白蛾成虫鉴定特征(前翅、后翅、 外生殖器及后足)

二、生物学特性—1.1世界分布
国外分布 美国白蛾原产北美洲,分布于北纬19°~55°的广大地区。 国外分布于日本、韩国、朝鲜、土耳其、匈牙利、捷克、 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奥地利、前苏联、波兰、 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美国、加拿 大、墨西哥等21个国家和地区。 在欧洲、亚洲国家都曾大发生, 造成了严重危害,因而被列为国 际检疫性害虫 。
美国白蛾世界分布示意图

二、生物学特性—1.2 中国发生与分布
国内传入与扩散 1979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1982年在山东省荣 城县发现了疫情,1984年在陕西省武功县境内的5702 厂发生(2008年疫情被扑灭),1990年传入河北省秦 皇岛地区,1994年在上海市浦东区发生(后疫情被扑 灭),1995年在天津地区发现了疫情,2004年在北京 郊区发生疫情,2008年传入河南省濮阳市。

二、生物学特性—1.2 中国发生与分布
国内分布 截止目前,美国白蛾分布在北京市 的9个区县、天津市的12个区县、河北省的 92个区县、辽宁省的44个区县、山东省区 的121个区县、河南省的7个区县。 据不完全统计,共285个疫情区县。

二、生物学特性—1.2 中国发生与分布

二、生物学特性—1.2 中国发生与分布
900
(万亩) 800
861.00 560.00
700 600 500 400
175.29 437.87
工程治理的 成效
201.00 152.39
351.68
300 200 100 0 2001
102.39
107.58
2003
2005
2007
2009 (年)
2001-2008年我国美国白蛾发生面积图

二、生物学特性—2 、发生特点
? 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2代,个别地区出现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 蛹
?卵 ?卵
卵 幼虫
美国白蛾生活史

二、生物学特性—2 、发生特点
? 成虫 一般有2个羽化高峰期:9:00-10:00和下午日落后的黄昏时。
刚羽化的成虫对树干、电线杆等直立物表现出强烈的趋性。黄昏时成虫 最为活跃。交尾一般需要11-16小时,有时长达48 小时以上。大多只交 配1次,少数2次。交尾结束后雌蛾便开始产卵。越冬代卵多在树冠的中、 下部叶背处产卵,越夏代则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最高产卵量可达1800 下部叶背处产卵,越夏代则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 粒,平均800-900粒。雌蛾寿命一般5-8天,雄蛾4-7天。飞翔能力较差, 成虫1次飞翔距离在100m以内。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 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 外光线)稍强些。对腥臭味比较敏感。
刚羽化后展翅的成虫
成虫交尾
成虫产卵

二、生物学特性—2 、发生特点
? 卵 第1代卵期因环境温度较低,历期11~20天,平均为15天。 第二代卵期时温度较高,卵期短,为7~15天,平均11天。卵 的孵化率一般都在90%以上,大部分可达100%。
刚产的卵
卵的孵化过程:颜色由绿-黄-黑褐色

二、生物学特性—2 、发生特点
? 幼虫
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并在卵壳周围吐丝拉网,1–3龄 群集中取食。4龄开始分散,同时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片缀合成网幕,网幕 随龄期增大而扩展,有的长达1–2 米。5龄以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 食量大增,仅留叶片的主脉和叶柄。幼虫耐饥性较强,5龄以上的幼虫耐 饥力达 8–12 天, 这一习性使美国白蛾很容易随货物或货物包装物的运 输或附在交通工具上作远距离传播。
幼虫期是美国白蛾的危害期
初孵幼虫
幼虫网幕

二、生物学特性—2 、发生特点
? 越冬越夏(蛹)
以滞 育蛹越冬。越夏代老熟幼虫 多选择树皮裂缝、树洞、屋 檐缝隙中化蛹,在树冠下的 石头、瓦块下或地表枯枝落 叶中化蛹的较少,而越冬代 则与之相反。
枯枝落叶中越冬虫茧
在土壤中越冬蛹茧 以蛹在树皮裂缝等隐蔽场所越冬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措施

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美国白蛾的分布状况 美国白蛾是一种非常猖獗的危险性害虫,食性杂、危害大、繁殖快、易传播,属世界性检疫对象。美国白蛾,原产北美,广泛分布于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匈牙利、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在亚洲已从日本传播至韩国、朝鲜和中国。由于这种害虫具有传播速度快、繁殖力强、危害寄主植物多、取食量大等特点,因而常常暴发成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危害性 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一年三代,以蛹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喜生活于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天津市一般在每年的4 月20 日~10 月20 日发生。 2.1 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幼虫俗名秋幕毛虫、网幕毛虫。 成虫:为白色蛾子。羽化多在15~19 时,静止时间长,交尾时间多达8~36 h,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产卵时间较长。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 m 范围内。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对腥臭味比较敏感。 卵:圆球形,直径约0.5 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幼虫:为绿色毛虫。食性杂、食量大、耐饥饿强。4 龄以前幼虫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在网幕内取食,所以寻找带虫网幕是发现美国白蛾的关键。其特性

为:取食前吐丝结网,3 龄左右网幕最大,从5 龄开始破网分散危害,进入暴食期。 老熟幼虫: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 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蛹:体长8~15 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 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 处。臀棘8~17 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2.2 发生规律 卵:一代,4 月下旬~5 月上旬;二代,6 月下旬;三代8 月中、下旬。 幼虫:一代,5 月中旬~6 月中旬;二代,7 月上旬~8 月上旬;三代,9 月上旬~10 月中旬。 蛹:一代,6 月中、下旬;二代,8 月上、中旬;三代,10 月中旬~下年4 月上旬。 成虫:越冬代,4 月上、中旬;一代,7 月上旬;二代,在8 月中、下旬。 2.3 主要寄主植物 主要喜食树种:法桐、泡桐、桑、榆、核桃、杏、臭椿、白蜡、杨树、柳树、桃、李、苹果、梨等. 2.4 危害特性 美国白蛾有5 个危害特性:一是食性杂,危害严重。美国白蛾危害300 多种植物,能在2~3 d内把树叶全部吃光,对农林业生产危害巨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二是繁殖量大。 一年繁殖3 代;三是适应性强。幼虫15 d 不进食,可正常繁殖,遇到恶劣环境,可提前化蛹;四是传播途径广。①靠自身的爬行、飞行进行传播,②幼虫、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美国白蛾自2008年9月份在我镇出现疫情至今,已成蔓延趋势,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控,疫情一旦爆发,将对我校造成重大损失,绿化成果毁于一旦。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将成为我校日常工作中长期的、艰巨的重要任务,为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轻美国白蛾的危害和传播蔓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针,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原则,强化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大力加强以无公害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以全面降低虫口,及时拔除疫点,防治扩散为目标,坚决遏制美国白蛾严重发生和扩散蔓延的势头,保护生态安全。 二、目标与任务 自2009年开始,我校检测覆盖率要打到100%,防治率打到100%;在每年发生期每天都要进行虫情普查,要严密监控,一旦出现疫情,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除治。 三、加强检测,健全查防网络 根据疫情地区的发生状况,结合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定于每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三个时间区段内进行重点检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专门固定一定数量的查防员负责查防工作;各级部主任负责本级部信息的收集上报。各级部每天下午4点前上报校长查防情况,

由校长统一汇总后于5点前上报镇党委政府。各级部发现疫情后不得越级上报,扩大宣传,造成负面影响的按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四、突出重点,全面普查 根据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对第一代至第三代虫龄期分别组织全面普查工作。确保一旦发生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就地灭疫。根据目前发生情况,普查工作要全面细致,不留死角和空白点。 五、科学防治,综合治理 1、人工物理防治:剪除网幕:1至3龄幼虫期结成网幕危害, 可用髙枝剪剪下枝条及网幕就地烧毁。 2、灯光诱杀:利用成虫趋光的特点,设置诱虫灯进行诱杀成 虫,诱虫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 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一般挂灯间隔以100 米为宜,挂灯处要求无高大障碍物,每天从19:00——次 日6:00开灯。 3、捕杀成虫:利用成虫蛰伏在树干下部,飞翔能力不强,可 采取人工捕杀的方法扑杀成虫。 六、保障措施 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各级部对本辖区内的各类树木的防治工作全部明确到人到地块、路段,实行“线”“块”管理。严格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疫情要逐级上报,及时报告,同时严格报告程序。

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研讨会材料 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 为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地做好德州市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特制定德州市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供各县市区参照执行。 一、美国白蛾识别特征 成虫:白色中型蛾子。雌蛾体长9.5~15.0mm,翅展30.0~42.0mm,雄蛾体长9~13.5mm,翅展25.0~36.5mm。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复眼黑褐色,无光泽,半球形,大而突出,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双栉齿状,复眼稍大于雌蛾。雄蛾前翅纯白色或有浅褐色斑点,后翅斑点少,雌蛾前、后翅白色无斑点。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有黑色环纹。前足胫节端有1对短齿,一个长而弯,另一个短而直,后足胫节缺中距,仅有1对端距。 卵:近球形,直径0.5mm左右,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卵产在叶背面,呈单层排列,卵块表面常覆盖有雌蛾的体毛和鳞片,呈白色。 幼虫:初孵幼虫一般为黄色或淡褐色。老熟幼虫头部黑色,有光泽,体长22.0~37.0mm,细长,圆筒形,背部有1条黑色宽纵带,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白色杂黑色及褐色长刚毛的毛丛,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橘黄色;气门白色,

长椭圆形,边缘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或浅灰色;胸足黑色,臀足发达,腹足外侧黑色,基部和端部黄褐色。 蛹:体长9.0~12mm,宽3.0~4.5mm。初淡黄色,后变橙色、褐色、暗红褐色。臀棘8~17根,每根棘的端部膨大,末端凹入,长度几乎相等。蛹外包裹着稀松的混以幼虫体毛的薄茧,呈灰白色,椭圆形。 二、美国白蛾发生规律 1、生活史 美国白蛾在德州市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枯枝落叶或浅土层内越冬。次年4月上旬开始至5月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产卵,幼虫5月初开始危害,延续至6月份,幼虫老熟时从树上向下爬行至隐蔽场所化蛹,越夏蛹则多集中在寄主树干老皮下的缝隙内,部分在树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石块下或土壤表层内。6月下旬开始第1代成虫出现,成虫期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危害,7月下旬至8月份中旬为第二代危害盛期,并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可以同时发现卵、初龄幼虫、老龄幼虫、蛹及成虫。8月下旬当年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危害至11月份,10月中下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越冬蛹多在树皮缝、土石块下,枯枝落叶下、建筑物缝隙等处。越冬蛹期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 2、生物学特性 成虫夜间活动,自然飞翔能力不强,一般在200米范围内。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总结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总结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分区治理、属地、联防联治”的原则,镇党委、,精心组织,了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了。情况总结: 一、美国白蛾防治情况 截至10月20日,美国白蛾面积达3060亩,危害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法桐、梧桐、柳树。累计防控面积22500亩次,累计调查监测面积6万亩次。烟雾机作业面积1500亩次,地面喷药防治作业21000亩次,人工剪除网幕3000多个,代、代防治率100%。美国白蛾严重危害控制,疫情蔓延和连片林木叶片“吃光”,保护了造林绿化和绿化美化景观。 二、主要措施 指挥机构,防治责任 成立。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镇长任副组长,人为的美国白蛾防治,办公室设林业站,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制定方案。出台了《xx镇20XX年度美国白蛾防治实施方案》,以镇名义到各社区服务中心、村居及镇直。实施方案了防治工作的思想和任务,制定了组织、制度、技术、资金、物资保障措施。责任。行政制,镇与各社区服务中心及各村居签订了美国白蛾防治责任书,了各自的防治责任,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的责任追究机制。

督导检查,措施 镇美国白蛾防治多种,检查督导,不派出督导组,防控一线,巡回督导检查,查措施、防治进度、除治,了防治进度,了防治。 监测疫情,上报制度 了“水一方”、史庄、阙庄、王庄4个疫情监测点,了的监测人员及其职责,专人、定点、日报告,预报疫情,为科学防治依据。组建了10人的普查专业队,疫情普查。 组建防治专业队,专业防治和群防群治相 以农林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成立30人的镇防治专业队,配备烟雾机1台,喷雾机1台,高压喷雾器1台,租用车辆,分2个,美国白蛾的防治。各村居设2-3名森防员。森防员经培训,疫情监测和剪除网幕工作。与此,属地管理,逐级的原则,动员社会各界投身美国白蛾防治灭疫,,用剪枝剪、镰刀自制防治工具,对自家院内及周围的美国白蛾除治。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鼓励社会公众举报虫情,了美国白蛾群防群治的。 宣传,技术培训 通知、通告、技术明白纸、广播喇叭,宣传美国白蛾的严重危害和防治工作的意义,普及疫情监测和除治技术,科学防治的能力。制作了培训教材,对森防员和防治的工作人员了美国白蛾虫态识别和防治技术培训,共培训人员230名

2011年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措施

2011年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措施 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多种植物的食叶害虫,直接危害的森林植物和农作物达300多种。美国白蛾每年繁殖3代,第一代在5月中旬-6月中旬,第二代在7月中旬-8月中旬,第三代在9月中旬-10中旬。由于去年其他县区相继出现美国白蛾暴发成灾现象,今年全部实施飞防措施,我县成为全市唯一没实施飞防的县。 根据市林业局专家及其他县区美国白蛾发生防治经验介绍,从我县去年美国白蛾发生呈面广量小的情况来看,今年我县美国白蛾很有可能爆发成灾,一旦美国白蛾第一代防控存在不到位、不彻底的现象,到第二代、第三代极有可能大爆发甚至出现失控状态,所以我县今年美国白蛾的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入五月份将利用各种形式,包括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材料、举办培训班、电视报道等,大力宣传美国白蛾的危害性、生物学特性和防控措施,使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悬挂杀虫灯、剪除网幕。5月1日开始在城区、乡镇驻地、村庄四旁、林带及片林内悬挂杀虫灯,集中诱杀越

冬代成虫,同时加强虫情监测,预计5月20日左右属于第一代美国白蛾幼虫网幕明显期,组织全社会力量集中剪除网幕。 三、喷洒无公害农药防治。预计5月10日至20日为杨小舟蛾第一代幼虫盛期,从5月10日起开始对杨小舟蛾以及美国白蛾进行防治,全面实施无公害仿生制剂灭幼脲3号喷雾防治。防治重点为县城区、乡镇驻地、327国道、225省道以及其他干道和重点部位。第二代、第三代防控措施持续采用悬挂杀虫灯、剪除网幕、喷洒灭幼脲防治,一直到10份。 四、加强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成立四个督导组各由一名副局长带队分赴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进行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县林业局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附:临沭县林业局关于申请美国白蛾防控资金的报告

美国白蛾防治知识

美国白蛾防治知识 美国白蛾(秋幕毛虫,秋幕蛾) 【国内分布】我国辽宁、陕西、山东、河北省,北京、天津市有发生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 1、寄主范围 美国白蛾能取食317种植物(日本),230余种植物(欧洲),100余种阔叶树(美国),辽宁省调查,能取食的植物有94种,隶属于37科;主要为害落叶阔叶树种,包括许多经济林,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重要的如白蜡槭,糖槭,桑,苹果,梨,山楂,李属,蔷薇属,绣球花属,桦属,桤木,栎,胡桃属,柿,杨属,柳属,榆属和悬铃木等。也取食寄主树木附近的玉米、大豆、棉花、烟草、甘薯等作物以及一些花卉和杂草,但在大多数农作物上不能完成发育周期。 2、为害特点 幼虫常群集树叶上吐丝结网巢,在其内食害叶片。网巢有时可长达1米或更大,稀松不规则,将小枝和叶片包入网内,形如天幕,因常出现于仲夏到初秋,故称其为秋幕毛虫。1~2龄幼虫只取食叶肉,严重时全株树叶被吃光,只留下叶脉,整个叶片呈透明的纱网状,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4龄幼虫开始分成若干个小的群体,形成几个网幕,4龄幼虫末食量大增,5龄后进入单个取食的暴食期。整个幼虫期间取食量极大,造成植物长势衰弱,抗逆性低下,果实品质降低,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受害的果树,果实严重减产,有时导致当年甚至次年不结实。被害树木,由于树势衰弱,易遭蠹虫、真菌和细菌的侵袭,大大削弱其抗寒、抗病能力。幼虫嗜食桑、柞树叶,对养蚕业造成严重威胁。 美国白蛾多食性,繁殖力强,危害严重,一旦传入将难以控制,是林木、果树、行道树和农作物的危险性害虫。我国列为进境和全国农业和林业植物检疫性害虫。 【形态特征】 1、成虫:中型蛾类,雌、雄体长分别为12~15mm和9~12mm,翅展分别为33~44mm 和23~34mm。体躯纯白色,无其他色斑。复眼黑褐色;雌虫触角锯齿形,褐色;雄虫双栉齿形,黑色。前足的基部、腿节桔黄色;胫节、跗节

2018年美国白蛾防控计划

2018年美国白蛾防控计划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是XX最新发布的《2018年美国白蛾防控计划》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2018年美国白蛾防控计划一、指导思想及编制依据(一)指导思想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方针,坚持科学防控原则,明确治理思路,创新防控机制,强化防控措施,提高防治成效。(二)编制依据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4〕26号);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6〕6号);3、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x政办

〔2014〕27号);4、省重防指关于切实做好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重防指〔2015〕4号);5、省林检局关于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林防治[2015]33号);6、现有疫情发生及控制情况。二、美国白蛾发生防治现状(一)2017年度发生情况全县19个乡镇和一个开发区全面发生。由于防治及时发生程度比2016年明显较轻,第一代疫情虫态整齐,较轻发生;第二代疫情得到控制;第三代大部分地区低虫口发生。个人简历全县美国白蛾疾情得到有效控制,达到有虫不成灾的目标任务。(二)2017年防治投入2017年防治投入530万元,防治区虫株率控制在%,保叶率达95%以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0万元。(三)2018年发生情况全县将全面发生,如不及时有效防治,三代将造成危害。三、防控目标及对策(一)防控目标监测覆盖率100%;产地检疫率100%,调运检疫率100%;无公害防治率90%以上;平均虫株率低于2%,保叶率90%以上。(二)

美国白蛾的科学防控

美国白蛾的科学防控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1984、1996、两次列入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美国白蛾在我国寄主多达49科108属175种,主要危害果树、梧桐、连翘、板栗、香椿、柳树等植物。该虫爆发危害严重,被害林地林相残破,树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的侵袭,削弱了树木的抗寒、抗逆能力,连续受害可导致被害树死亡,直接制约了城乡环境绿化、美化,给林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对当地的经济、生态和人文景观影响极大。因此,各地区应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止方针,加大美国白蛾的防治力度,确保生态安全。 一、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生长时期,喜欢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2代,个别地区出现了3代,以滞育蛹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次年5月开始羽化,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上旬,越夏代成虫期为7月下旬至8月初,雄蛾比雌蛾羽化早2-3天,并多在傍晚和黎明活动、交尾、产卵。卵产在叶背,卵期15天左右,幼虫孵出几小时即开始吐丝结网,缀叶1-3片,随幼虫食量大增,网幕增大,更多叶子被蚕食。幼虫共7龄,五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二、防治方法 (一)人工防治 1.剪除网幕。此法主要是把握1-3龄危害期,利用美国白蛾幼虫拉丝结网、集中为害的重要特性,剪除网幕集中销毁或埋掉。 2.围草诱蛹。主要是利用美国白蛾老龄幼虫下树化蛹的特性,在树木离地1-1.5米处用谷草、稻草或草帘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每周检查一次,进行处理。 3.灯光诱杀。此法要求在美国白蛾成虫期,并且发生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进行。 (二)生物防治利用美国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进行防治,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投放方法或位置不科学,有的未投放到发生严重区域,甚至投放到的未发生的区域,二是未投放到发生的具体树木上或周围,三是位置投放过低或过明显,过低靠近树干基部易被蚂蚁吃掉,在路边树上或人类活动频繁的其他树上易被人为破坏。在投放时应选择美国白蛾化蛹期、重点区域的发生树上,高度在1.5米以上(路边树在侧面),才能有效的提高防治效率。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近几年在我省梨树县、梅河口市发生危害,公主岭市、伊通县、双辽市及长春市相继诱捕到成虫。美国白蛾的发生和成虫的出现,说明该虫已进入我省,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美国白蛾一旦暴发成灾,将会给我省林业、农业、园林、城建、经贸等行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美国白蛾,有效控制其危害,笔者于2009—2011年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和防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1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检疫性害虫,仅在我国的寄主植物就多达49科108属175种,包括林木、果树、农作物以及杂草等多方面的植物,但最喜食的植物有水曲柳、胡桃楸、桑树、糖槭、白蜡、梧桐、榆树、杏树等。美国白蛾常以幼虫群集寄主叶上吐丝结网幕,在网幕内取食寄主叶肉,受害叶片仅留叶脉和表皮,星白膜状。老龄幼虫食叶呈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树木食成光杆,林相残破,直接影响了城镇绿化和美化,给国土生态环境建设造成重大损失。 2形态特征 成虫:体白色,雌蛾体长9.5-15.0 mm,翅展30.0-42.0mm;雄蛾体长9.0-13. 5 mm,翅展25.0-36.5 mm。雄蛾前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后翅斑点少;雌蛾前、后翅白色,无斑点。成虫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大部黑色。

卵:近球形,直径约0.50-0.53 mm,表面具有许多规则的小黑点。初产卵淡绿色,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幼虫:幼虫头黑色具光泽。体长30.O -35.0 mm,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色长刚毛的毛丛。 蛹:体长9.0-15.0 mm,宽3.3-4.5 mm。蛹外包裹着稀松的混合幼虫体毛的薄茧,呈灰白色,椭圆形。 3生物学特性 美国白蛾在吉林省四平市1 a发生2代,以蛹在墙缝、砖瓦堆、树皮缝和杂草枯枝落叶层中越冬。越冬蛹5月中旬至6月下旬羽化,第1代幼虫发生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发生期为8月上旬至9月上旬。 成虫夜间活动,飞翔能力不强,趋光性较强。成虫羽化后即交尾产卵,产卵量500一800粒,卵期10-20 d。 幼虫期30—40 d,共6—7龄,幼虫具有杂食性。1-3龄幼虫吐丝结网,在网幕内群居取食植物叶肉,留下叶脉和表皮,网幕有的长达l-2 m;4龄开始弃网幕分散取食;5龄后食量大增,进入暴食期。 4防治方法 4.1人工物理防治 ①人工挖蛹。美国白蛾化蛹场所主要为树皮缝、墙缝、砖瓦堆及枯枝杂草下等处,且化蛹比较集中。在越冬、越夏时期,组织人员挖蛹,集中销毁。 ②灯光诱杀。在成虫羽化期5—6期、7—8月份,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怀卵成虫。

美国白蛾防治动员大会讲话

在全镇美国白蛾防治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镇党委、政府召开这次美国白蛾防治专题会议,主要是进一步明确防治任务,安排部署今年的防治工作,动员全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紧急行动起来,扎实有效地开展好防治美国白蛾活动,全面完成今年的美国白蛾防治任务。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美国白蛾防治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克服麻痹思想,增强做好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美国白蛾是一种危险性食叶害虫,繁殖猛,传播快,致灾重,属于国际植物检疫对象,去年第三代美国白蛾疫情在全镇呈爆发趋势,严重危害了我镇的树木资源和生态景观,我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防控力度,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取的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美国白蛾具有适应性强、繁殖迅速、传播蔓延速度快等特点。根据去年防治情况和有关数据预测,今年危害面积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给全镇林木资源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异常艰巨,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第一,它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美国白蛾危害林木、果树、农作物等300多种植物,特别是我镇花卉苗木面积较大(1300余亩),一旦防治不力,酿成灾情,将会造成林木死亡、农业减产,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第二,它事关生态安全。我镇绿色通道、风景区,路旁树、

河(渠)岸树和四旁树,均属于美国白蛾喜食植物,一旦防治不力,大范围暴发成灾,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影响我镇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 第三,它事关政治影响。今年十一届全运会、园博会将在我市召开,美国白蛾防治任务十分艰巨,防治形势严峻,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不仅是紧迫的经济任务,更是重要的政治任务。 因此,各办事处、村,各相关部门,各驻地企事业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坚定信心,既要树立美国白蛾可防、可治的决心,又要对防治工作不掉以轻心。要从关注民生、保护生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美国白蛾的危害性和开展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真抓实干,切实做好美国白蛾防治工作。 二、打好攻坚战,确保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第一,围攻第一代疫情,打好主动仗。美国白蛾第一代幼虫,是首恶虫源和成灾隐患。四月中旬至六月上旬是第一代幼虫发生期,是防治的最关键时期,一定要周密安排部署,要做到机械灭疫队突击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树,有效消除当代危害,消灭下代虫源,争取全年主动。在此基础上,根据疫情发生实际,搞好第二代、第三代疫情监控除治工作。 第二,突出重点部位,打好关键仗。要围绕全运会的举办,突出抓好高速公路两侧、黄河绿化带、城乡主干道等重点区域的防治工作。各相关地区和部门,必须以敢打硬仗的精神,集

美国白蛾防治方法对比

美国白蛾防治方法总结 银城街道办事处林业站站长闫昕 美国白蛾在我县危害已有两年的时间,我作为银城街道办事处美国白蛾一线防控者,站在实践的角度,就当前常用的几种防控措施,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总结各种之利弊,简要论述,仅做借鉴参考之用。 1、剪除网幕该法是根据美国白蛾幼虫群集和吐丝结网缀叶的习性,利用高枝剪及时剪除网幕及危害的枝条,通过消灭虫源达到防治效果的一种物理方法。高枝剪简便好用,剪除一个网幕消灭几百幼虫。剪除网幕以幼虫一、二龄时最为彻底,但此时网幕比较小,不容易发现;三、四龄虽未破幕但容易遗漏幼虫;四龄以后网幕虽在,但已虫去网空,剪除网幕已徒具形式。不管哪个虫龄剪除网幕都要及时装入塑料袋,集中焚烧。但在实际操作中“重剪幕,轻处理”比较突出。枝条落地,虫体散落,而树下往往杂草丛生,很难把散落幼虫再次杀死,这样一来很少有人对散落幼虫再做处理,而更为严重的是剪落枝条堆积如山,不予焚烧,任幼虫自由乱爬,致使剪除网幕不是灭虫实为传虫了!另外二代,三代危害上移,往往因太高无法剪除,加之世代重叠,还必须多次剪除,而重度发生树木满树是虫也无从下剪。综上所述我认为剪网幕只能做为一种迎查应急辅助防治措施,或检查药物防效,或观察虫龄虫态使用。 2、涂抹毒环涂抹毒环就是根据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有下树化蛹的特性,用菊酯类药剂和废机油、废柴油分别按1:10、1:15的比例进行混合,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处,用毛刷涂宽10cm左右的毒环,幼虫下树接触毒环被触杀致死而达到防治效果一种方法。该法一般持效3—5天,如遇雨,时间更短,尤其二、三代世代重叠,幼虫下树化蛹时间较长,3—5天根本不能彻底消灭幼虫,即使第一代,也要看好时间,即幼虫开始下树时为最佳。早了,幼虫下树时,毒环已失效,晚了,幼虫多已下树,毒环不起效。另外投入较大。据估算每株树投入高达0.3—0.4元,亩均40元左右。实践中有的高达每株0.7元,亩均70余元,投入过大,故对于片林,或大面积集中防治不宜采取,城区行道树木,绿地、广场,涂抹毒环有碍市容,也不宜采取。而对于村内零星树木,观察好虫态,看好时间,可以使用,但掌握涂抹时间难度较大。 3、绑草把绑草把是根据美国白蛾有在缝隙场所化蛹的特点,在幼虫下树之时,用稻草等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处拦腰系腰带,给幼虫重造一个人工化蛹场所,诱集老熟幼虫到此结茧化蛹让后解下集中焚烧而达到灭虫的效果。但一、二代幼虫从化蛹到羽化仅几天时间,并有世代重叠现象,草把绑好,怕还未及解下焚烧,便已羽化成蛾,交尾产卵去了!惟第三代可以使用,草把绑好后,直到次年美国白蛾羽化前,把草把集中焚烧就能达很好的防治效果。故三代时,凡是发现零星树木有网幕的在幼虫下树前,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该法适于动员农户自己操作,专业队操作,费工太大,先找树后绑草,实效差。 4、打孔注药该法我在今年一代时实验过氧化乐果、辛硫磷等农药,可能因选择药剂的原因,防效很差,因一时选不出新药而放弃。后通过林业局森保站的帮主,得知30%氯胺磷乳油内吸性强,可配5—10液使用。使用后可直达树梢,枝叶,持效半月左右。但还未购药实验。如此法可行,虽不便对大片林地进行防治,但对于村内房前屋后零星树木进行防治,简便可行。 5、灯光诱蛾在一年多的防治过程中,发现美国白蛾的成虫移动性差,一般不做长距离飞翔,就地羽化,就地交尾,就地产卵,我办事处在王庄果园设有一处长期灯光诱蛾监测点,但二代仅看到白蛾2、3只,由此可知灯光诱蛾只能达到几十或上百米,尤其林地悬挂诱蛾灯,不同防治棉铃虫,树木高大很容易挡住光线,造成紫外线传播距离极短,诱蛾效果较差,这样一来要大面积使用诱蛾灯,必须高密度设灯,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故该法防治美国白蛾,仅在虫口密度极大的地方做为降低虫口密度使用效果明显。建议灯光诱蛾只能作为监测用,不宜作为主要防治方法。 6、高压喷雾该法在我县应用最广,药物选择不受限制,操作简单,一般喷高10米左右。雾水所到之处,白蛾幼虫迅速死亡,防效立竿见影,十分明显。我县现主要用安装在三

美国白蛾防控

美国白蛾防控 技术与对策措施
柴守权
副 处长 高级工程师 硕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2010年5月

主 要 内 容
一、美国白蛾形态特征
1、分类地类;2、识别特征;3、鉴定。 、分类地类;2 、识别特征;3
二、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
1、国内外分布;2、发生特点;3、危害特点;4、适生区;5、传播途径。 、国内外分布;2 、发生特点;3 、危害特点;4 、适生区;5
三、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1、监测调查;2、检疫封锁;3、防治技术。 、监测调查;2 、检疫封锁;3
四、美国白蛾防治组织管理
1、落实防治责任;2、强化督导检查;3、防治机制创新;4、通报奖惩制度。 、落实防治责任;2 、强化督导检查;3 、防治机制创新;4
五、对策与建议

一、形态特征—1、分类地位
§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 属鳞翅目 Lepidoptera 灯蛾科 Arctiidae 白蛾属 Hyphantria。
§ 俗名称:秋幕毛虫、美 国白灯蛾、网幕毛虫、秋 毛虫、秋幕蛾 。 § 英文名 fall webworm

一、形态特征—2、识别特征
§ 成虫
雄成虫:体长9.0~13.5 mm,翅展25.0~ 36.5 mm ;触角双栉齿状,黑褐色;前 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越冬代明 显多于越夏代 。
雌成虫:体长9.5~15.0 mm, 翅展30.0~42.0 mm; 触角锯齿 状,褐色;前翅多数纯白色。

美国白蛾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 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cunea(Drury),属鳞翅目,灯蛾科。别名秋幕毛虫、美国白灯蛾、秋幕蛾等。原产北美,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后迅速蔓延至东欧、前苏联、法国、墨西哥、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在我国辽宁首次发现,又蔓延至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近两年在河北省任丘华北石油工矿区多处发现其危害,有一定蔓延严重的趋势。 一、为害植物 美国白蛾食性极杂,幼虫吐丝结巢群居300多种植物。主要为害行道树、观赏树木、果树和花卉,尤其是阔叶树受害最重。其中悬铃木、白蜡、椿树、泡桐、金银木、山楂、桑树等受害较重,美国白蛾还为害桃、樱花、杨树、柳树、榆、槐、海棠、丁香、紫荆、五角枫、爬山虎、葡萄、金银花等园林植物,同时也为害园林植物周围的玉米及蔬菜等农作物。 美国白蛾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危害针叶树,但在老龄幼虫分散危害时,往往对个别针叶树造成一定的危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美国白蛾的食性也往往发生一定的改变。 二、为害症状 美国白蛾以幼虫取食植物的叶片,1至2龄的幼虫一般群居在吐丝结成的网幕中,在叶的背面啮食叶肉,残留叶子上表皮及细叶脉,被害叶呈纱窗状,仅个别嫩叶被咬成小洞;3龄幼虫可将叶片咬透,呈小孔洞。

随着虫龄的增长,幼虫不断将网幕增大以扩充食料。常见的网幕长1米左右,大的网幕可从树梢向下拉到树干的基部,长达3米以上。一棵树上的网幕有几个到十几个,多的达200多个。网幕把树叶及小枝条缀连在一起,内有大量虫粪、幼虫和幼虫脱的皮壳,对树木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4龄后幼虫分散成小群体蚕食叶片,5龄后幼虫爬出网幕单独活动、取食,直到全树叶片全部被吃光。同时幼虫向附近的大田作物、蔬菜、花卉和杂草等植物上转移危害。 美国白蛾大发生时,由于食性杂,发生量大,传播蔓延快,以致所到之处,不少园林植物的叶片被吃光,严重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受害区各种园林植物呈现一片枯黄,状如秋天,甚至造成树木枯死。因此,美国白蛾对城市园林绿化影响极大,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也是我国重要害虫检疫对象。 三、形态特征 1.成虫:为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至14毫米,翅展23至44毫米,体白色。复眼黑褐色,下唇须小,端部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白色上有黑点。雄蛾触角双栉状,黑色,长5毫米,内侧栉齿较短,约为外侧栉齿的2/3,下唇须外侧黑色,内侧白色,多数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前翅多为纯白色,少数个体有斑点。后翅一般为纯白色或近边缘处有小黑点。成虫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为桔黄色,胫节和跗节外侧为黑色,内侧为白色。前中跗节的前爪长而弯,后爪短而直。成虫寿命一般4至8天。

美国白蛾防控实施方案

美国白蛾防控实施方案 为切实搞好美国白蛾的防控,巩固绿色盐都建设成果,保障农林生产安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美国白蛾的发生和防治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遵循“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属地管理、突出重点、联防联治”的原则,坚持预防和除治并重,切实加强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和科学防治,根除疫点,压缩疫区范围,全面降低虫口密度,坚决遏制美国白蛾疫情严重发生和扩散蔓延的势头,确保我区的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 二、防控目标 按照“普防第一代、围歼第二代、控制第三代”的防治策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突出做好第一代美国白蛾的扑杀,压缩发生范围,降低虫口密度,控制危害程度,为第二、三代美国白蛾的除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特点,将美国白蛾防控划分为4个区域。 (一)重点防控区:主要包括区内骨干道路、大型河堤、行政区域交界处(市、县)、风景区等。防控目标:监测覆盖率100%,测报准确率90%以上;产地检疫率100%,调运检疫率95%以上;防治率100%,无公害防治率90%以上;一、二代防治结束后虫株率控制在1%以内;三代(10月中旬)有虫株率控制在2%以下,林木叶片保存率90%以上。防控手段:加强疫情普查监测,以无公害药剂防治为主,结合人工物理、生物等措施进行防治。

(二)城镇防控区:主要涉及经济主体区和各建制镇驻地。防控目标:监测覆盖率100%,测报准确率85%以上;产地检疫率100%,调运检疫率95%以上;防治率100%,无公害防治率100%; 一、二代防治结束后有虫株率控制在1%以内,第三代防治结束后有虫株率控制在2%以下,林木叶片保存率90%以上。防控手段:加强普查监测,以杀虫灯诱杀成虫、捕捉成虫和蛹、人工剪除网幕、释放周氏啮小蜂、树干基部打孔注内吸剂为主,必要时采用生物、植物源制剂防治。 (三)特殊防控区:包括桑、蚕、鱼、虾养殖区等。防控目标:监测覆盖率100%,测报准确率85%以上;防治率100%,无公害防治率100%;一、二代防治结束后有虫株率控制在1%以内,第三代有虫株率控制在2%以下,林木叶片保存率90%以上。防治手段:捕捉成虫和蛹、杀虫灯诱杀成虫、人工剪除网幕、树干基部打孔注内吸剂、绑草把等,严禁喷药、喷烟防治。 (四)综合防控区:主要涉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成片林、村庄、农田林网及四旁林木等。防控目标:监测覆盖率90%,测报准确率85%以上;防治率100%,无公害防治率90%;一、二代防治结束后有虫株率控制在1%以内,第三代有虫株率控制在2%以下,林木叶片保存率90%以上;防控手段:加强普查监测,捕捉成虫和蛹、杀虫灯诱杀成虫、人工剪除网幕、喷洒无公害药剂、释放周氏啮小蜂、绑草把等综合措施防治。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监测预警。区级组建林业和农业2支专业普查队伍,设立10个区级监测点,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开展美国白蛾系统监测,为全区美国白蛾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各镇(区、街道)要根据不同区域、林地类型,各设立5个镇级监测点,固定2名虫情监测员,每个点至少悬挂2盏诱虫灯,开展全天候普查监测;每

2011年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方案

孟政发[2011]10号 小孟镇2011年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确保我镇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遵循“突出重点,属地管理,联防联治,严格问责”的原则,坚持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多措并举,科学防控,逐步压缩发生面积、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程度,最终实现有虫不成灾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2011年美国白蛾的防控对策是:加强普查监测和检疫检查,普防第一代,围歼第二代,控制第三代。防控目标做到监测覆盖

率100%,无公害防治率100%以上,第三代平均有虫株率控制在1%以下,重要和关键部位有虫株率控制在0.1%以下。加强普查监测和检疫检查,采取人工剪除网幕、喷洒无公害药剂、杀虫灯诱杀等综合措施,进行全面防治。发生较重的地方以喷洒无公害药剂防治为主,尤其是对杨树集中连片的速生林和育苗地实施重点防治。对于桑、蚕、鱼、虾、家禽养殖区域的林木以人工防治为主。 三、防控措施 (一)强化检疫检查,严防疫情扩散蔓延。积极开展产地检疫,把疫情扑灭在货物或苗木调运前。对疫区内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未经过森林植物检疫机构检疫批准,不得擅自运出疫区。森林植物检疫机构要加强对从疫区调入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和包装材料的检疫检查,发现携带美国白蛾的必须依法扣留,及时进行除害处理。要重点加强对货物集散地、集贸市场的检疫检查和复检,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二)完善监测预报体系,实施全面普查监测。要在加强测报站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建立专业普查监测队伍,制定普查监测实施方案。每村至少要有1名虫情调查监测员,要充分发挥村级监测员的宣传、巡查、除治、护林等作用。从5月上旬到10月底,对所辖区域内的林木、果园、农田等进行全面调查,特别是对交通沿线、庭院、货场、饭店、旅馆、厕所、屠宰场、养殖场、垃圾场等周围易发生美国白蛾的林木作为重点调查对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情况【可编辑版】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情况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情况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情况今年以来,我县深入贯彻省、市关于认真做好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防控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按照"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工作原则,积极开展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3月6日,我县召开美国白蛾防控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2016年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根据人员变动,调整组建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办)和县监察、林业、农业、城管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美国白蛾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县美国白蛾防控指挥部,创办了《美国白蛾防控快报》,确保了防控工作政令畅通,信息及时准确。二是制定实施方案。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2016年美国白蛾防控实施方案》,明确了防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划分了重点防控区、外围防控区、监控区和省际联防作业区,制定了组织、制度、技术、资金、物资等各项保障措施。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全面落实美国白蛾防控目标责任制,县、乡、村逐级签订防控责任状,明确县、乡、村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挂片干部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并将美国白蛾防控工作成效列入年终综合考核。广泛宣传发动,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条幅、村级喇叭等媒体,广泛深入宣传美国白蛾的严重危害和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普及疫情监测和除治技术。在乡镇

集市设置咨询点,接受群众现场咨询。在做好宣传发动的同时,县林业部门积极开展美国白蛾防控技术培训,对查防员和基层技术人员进行美国白蛾虫态识别和防控技术培训,对重点乡镇的防控技术人员进行防控器械操作培训。今年以来,全县共书写、张贴标语200余条,制作宣传条幅30余幅,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举办培训班33期,培训人员达到6000余人次,有效地提高了美国白蛾监测预报和防控水平。多形式防控,提高工作实效。4月12日,县美国白蛾防控指挥部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虫情测报工作的紧急通知》,全面加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城区、乡镇(街道办)、红云高新区各设立3个固定监测点,由专业人员负责,建立测报档案,实行日报制、零报告制度,准确预报疫情动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在认真做好虫情监测的基础上,我县坚持"飞机防控和人工防控"相结合,适时开展药防工作。5月15至16日,对境内收费站以**木密集区域成功实施了飞防,共起飞39架次,喷洒灭幼脲药液2吨,飞防面积3万亩。各乡镇(街道办)、村防控专业队对飞防以外区域展开人工防控。今年以来,全县共动用防控器械367台(套),成立防控专业队385个,专业防控人员达到1200余人,防控药品35吨,动用人工3万余个,防控资金达180余万元。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防控效果。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别对第 一、 二、三代美国白蛾防控工作进行了现场检查与督导。县美国白蛾防控指挥部抽调县林业局1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防控督导组,分片包干全程督导全县美国白蛾防控工作,随时实地检查各乡镇的疫情发生情况、药防开展情况和防控效果,并及时将督查结果以《美国白蛾防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总结和2019年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安排

---------------------------------------------------------------范文最新推荐------------------------------------------------------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总结和2019年美国白蛾防治工 作安排 ,我区的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全区各有关部门上下联动,联防联治,对美国白蛾全面地大规模地无缝除治,有效地控制了美国白蛾的发生,取得了美国白蛾歼灭战的全面胜利,保障了农林生产和城市园林的安全。,面对防控面积增加,防治压力加大,以及十一运、园博会等活动的举办带来的严峻形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早部署、早行动。各级各部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物资储备,建立完善队伍。林业局切实担负起部门职责,举全局之力,积极作为,全力以赴,加强疫情监测、督导巡查和技术指导。全民动员、专群结合、部门协调、统一行动、科学防控,在全区掀起美国白蛾防治高潮,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美国白蛾我区第一代发生面积8.7万亩,第三代发生面积降为3.4万亩,共收缴销毁美国白蛾虫蛹2100多公斤,扑杀成虫多万只,剪除卵块、网幕26万个,出动人工9.0万人次,药械1.6万台次,喷洒生物农药122.3吨,药物防治面积38.12万亩次,物理防治8.9万亩次,释放天敌-周氏啮小蜂7700万头。经过区指挥部检查,虫株率均降至1%以下,达到年初制定的目标。一、美国白蛾防治采取的主要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将白蛾防治列入全区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3月17日,召开白蛾防治专题会议, 1 / 6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防控措施 摘要介绍了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传播途径及危害特点,并提出防控措施,以为林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白蛾;形态特征;危害特点;防控措施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白蛾属,又名秋莫蛾、秋幕毛虫、美国白灯蛾,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1]。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白色,长9.0~15.0 mm。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双栉齿状,其中内侧枝齿长度约为外侧枝齿的2/3,下唇须外侧黑色,内侧白色;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复眼黑褐色,无光泽,半球形,大而突出。翅底色纯白,雄蛾前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雌蛾前翅常无斑,越冬代明显多于越夏代。前足近体前2节橘黄色,后2节大部分黑色。 卵近球形,直径0.50~0.53 mm,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表面覆盖有白色毛和鳞片。 幼虫体细长,头部黑色,具光泽。1~3龄幼虫体黄绿色,4龄以上体色分化明显,背部有一深色宽纵带,带上有黑色毛瘤,瘤上着生白色或灰白色间杂黑色长毛丛,体侧毛瘤橘黄色或灰褐色。 蛹体长9.0~12.0 mm、宽3.3~4.5 mm。暗红褐色,后胸和腹部各节除节间沟外,密布浅凹刻点。臀棘8~15个刺,每根刺端部膨大,末端凹入,呈喇叭状。茧灰白色,椭圆形,薄、松、丝质混以幼虫体毛。 2 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食性杂,繁殖量大,危害严重。在我国寄主植物多达49科108属175种,主要为害法桐、杨树、榆树、臭椿等树木及农作物、蔬菜。该虫常以幼龄幼虫群集于寄主叶上吐丝结网幕取食寄主的叶肉,仅留叶脉呈白膜状而枯黄;老龄幼虫食叶呈缺刻和孔洞,危害严重时,能将整株叶片吃光,造成植物枯死。我国有多个省、市已有分布。 3 防控措施 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检疫封锁和疫情监测,做好新发生疫点的快速除治预备工作,确保辖区内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