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对教材做一个详细的分析,会让你在八年级地理的教学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八年级地理的教材分析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一)一、关于区域的选择八年级下册地理讲述的是中国的区域地理,对于这一部分内容,人教版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其他版教材的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人教版教材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而其他版教材在八年级下册中把中国每一个省级行政区都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这就为老师在教学与毕业会考的复习中留有较大的空间。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看,首先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所选的区域都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
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
这样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关于区域编排的逻辑结构本册教科书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
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内容。
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
所选区域按照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
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政区划,既是行政区,又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材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
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教材选择了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作为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针对长江三角洲这一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和产业,让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势。
3.讨论法:学生就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4.归纳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国哪个地区是鱼米之乡?”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江三角洲地区。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范文在教学中我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1辽阔的疆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
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二、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掌握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
但对于农业的分布特点和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掌握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学会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2.难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农业实例为依托,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实例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地图、地球仪等教学用品。
3.设计好讨论话题,分配好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农业实例,如水稻种植业、畜牧业等,探讨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分析的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掌握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的差异性的重要章节。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差异的基本概念、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差异以及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我国地理差异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地理差异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气候等地理因素对地理差异的影响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理差异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差异,理解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差异的基本概念,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差异,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地形、气候等地理因素对地理差异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我国的地理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地理差异的基本概念,分析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差异,讲解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差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掌握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东北三省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的观察和分析,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2.教学难点:对于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于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板书、讲解等传统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认识其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特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来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接触和了解有限,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及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地理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注地理环境、地理现象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农业、工业、城市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及特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特点进行比较,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实例等的多媒体课件,便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章内容涉及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水系、生物资源、农业、工业、城市和民族文化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我国南方地区的整体情况,增强对国家地理差异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本章内容,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提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学会分析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分析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水系、生物资源、农业、工业、城市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国家地理差异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区发展的思想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2.难点:分析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理解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地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分析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达到理解南方地区地理特征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南方地区地理特征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3.准备好用于小组讨论的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南方地区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南方地区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章《北方地区》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章《北方地区》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章《北方地区》主要介绍了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本章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分布、土地资源利用、工业基地、农业特点、人口和城市分布等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特点,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具体的地理概念和现象产生困惑,如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植被分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植被分布、土地资源利用、工业基地、农业特点、人口和城市分布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的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气候特点、植被分布、土地资源利用、工业基地、农业特点、人口和城市分布等。
2.难点:气候特点、植被分布、土地资源利用等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分析气候特点、植被分布、土地资源利用、工业基地、农业特点、人口和城市分布等。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北方地区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北方地区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后,对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特点进行深入学习的章节。
本章内容丰富,涉及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植被、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南方地区的特点,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南方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涉及知识面广,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南方地区的接触较少,对南方地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课本和网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植被、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变化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植被、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气候特点、水资源、植被等对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南方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南方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地理位置:讲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南方地区的范围。
(2)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八年级下地理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中国地理下册,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第三章陆疆万里行、第四章黄河万里行、第五章长江万里行、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是在上册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区域差异之后逐章讲述的。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介绍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部门————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业,这四个主要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构成,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
第二、三、四、五章介绍了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概况。
第六章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既是对中国地理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又站在全球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二、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目的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辨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
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新阶段,我们第四册的教材这学期也做了很大的调整。
按照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地理课堂教学:(1)从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设计注意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以突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作为主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类型及分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地域差异的表现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地理差异这一概念,以及地域差异的表现,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掌握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能分析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认识地域差异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地理环境,增强保护地理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及地域差异的表现。
2.难点:地域差异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差异,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本章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本章内容,了解基本概念,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含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1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发展情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对他们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内容。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等,认识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及其分布,理解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农业在不同自然特征下的布局和调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农业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案例:收集南方地区的农业案例,用于案例分析。
3.教学道具:准备与南方地区自然特征相关的道具,如地形模型、气候图等。
4.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本节内容通过讲述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农业、工业、城市等人文环境分布,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特色和发展现状。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地理单元,其特有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农业、工业、城市等人文环境分布,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风土人情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掌握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农业、工业、城市等人文环境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农业、工业、城市等人文环境分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东北地区的特色美食“东北大拉皮”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农业、工业、城市等人文环境分布。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的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本节课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认识较为模糊,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情况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生产情况。
2.难点: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
2.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地图、图片、案例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这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香港和澳门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历史背景,掌握它们的地理位置、经济特色以及与内地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城市,他们可能知道一些基本信息,但深入了解不多。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对香港和澳门的认识局限于购物、旅游等方面,对于它们的经济特点、地理位置以及与内地的联系等方面的了解不够全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文化特色,以及它们与内地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文化特色,以及它们与内地的联系。
2.教学难点:香港和澳门的特殊地位以及它们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香港和澳门为例,分析其地理位置、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个城市。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方面的课件。
2.资料:收集香港和澳门的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3.课堂练习题:准备香港和澳门的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城市的特殊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这两个城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增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于东北地区的认识相对较少,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去探究和了解东北地区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国家地理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东北地区地形、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料,直观展示东北地区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东北地区的歌曲《白山黑水》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3.课堂讲解:针对自主学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案例,让学生了解地形、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措施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措施教材分析本册内容共分六章: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其内容列接近区域地理,所以安排为分区部分的起始篇。
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材从本章开始逐章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述的一个区域,教材比较全面地讲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地位。
因此,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黄土高原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征的特殊地形区,所以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
而是突出其有别于其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得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教材从首都北京、古城北京、现代北京三个方面来讲述北京。
第七章南方地区本章先总后分,先讲述自然特征与农业后分别从长江三角洲、香港、澳门、台湾讲述。
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本节教材侧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领土,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和钓鱼岛,是我国的一个省。
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八章西北地区本章第一节讲述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先描述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突出干旱,然后再突出盆地的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彰显塔里木盆地是一块“宝地”。
第九章青藏地区本章第一节与前三章设计一样,仍然先对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方地区复习这一章节主要涵盖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人文风情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北方地区的概况,掌握其地理特征,从而提高对我国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仍需在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分析能力等方面加强。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从而提高他们对北方地区地理特征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人文风情及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人文风情及经济发展。
2.难点:北方地区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北方地区的人文风情和经济发展。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方地区的人文风情和经济发展,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北方地区案例,深入分析其地理特征及影响。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6.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和关注家乡的地理环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人文风情及经济发展,结构清晰,条理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后,对我国地理环境进行深入探究的一章。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差异的体现,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我国地理差异的系统认识还不够,对于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掌握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2.教学难点:对于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差异。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分析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地区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地理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总结提升:对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教材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教材
说课人刘新孔
一、说课程目标
八年级下册地理,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
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
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
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
在编写本册教科书时,有以下考虑。
第一,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而是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区域作为案例讲述。
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分析和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方法。
第二,所选区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4个区域(北京、港、澳、台湾)以外,以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又选择了其他5个区域,这样本册教材共选择讲述9个区域,符合课程标准中“至少学习5个区域”的要求。
这9个地理区域分别是: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南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地区--------贵州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看,首先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上述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
除标准规定的必选区域外,上述几个区域都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
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地形区、旅游区、综合区等多种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小到省区内部的二级行政区,大到地跨数省的流域区)。
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说课程内容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
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内容。
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
所选区域按照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
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政区划,既是行政区,又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
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我们选择了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作为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
我们选择了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三部分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
由于是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因此,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再从世界着眼,分析当今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与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相呼应,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三、课程结构
(一).教科书章节与课标内容的对照
2
3
四、教学建议
区域地理内容的组织是本册教科书的“重头戏”,始终贯彻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 把《地理课程标准》中“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
的内容标准要求,一一分解到相应的所选区域中,保证教科书对《地理课程标准》的验证性。
2.拓展性原则 在以案例为主的前提下,本教科书还适当考虑“点”和 “面”的结合。
我们有意识地采用比较、演绎等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视野尽量拓展。
例如,在讲述新疆时,联系到西部地区的农业问题、资源开发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在讲述珠江三角洲时,与辽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在讲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时,又涉及全国其他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探究的思路是我们这套教科书一以贯之的思路。
与前
面三册教科书一样,我们更加注重对“活动”的设计。
通过有一定梯度的思维训练、实
际操作等,使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地理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本领。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和组画,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地理课的兴
趣。
另外,教科书尽量避免使用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
格,使教科书有亲切感。
六、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该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该地区域地理特征;
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或是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从该地区人文地理
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二者的综合表现。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河流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人口
特征、文化特征、经济特征、城市特征等方面认识;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识,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
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这些地理特征的成因;
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主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
练。
这种综合分析实际是在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
主导因素。
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