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小儿辩日》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两小儿辩日》课件(共39张PPT)
![《两小儿辩日》课件(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6dfa7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6.png)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六 年 级
自学要求:默读课文,把意思连起来,完整的说说故事的内
容。
两小儿辩日
语
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下
册 两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小 儿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辩
日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
六
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现在还存在的争议性的问题。
年 级
两小儿辩日
语
文
下 册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两
小 儿
壹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辩 日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贰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
叁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肆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诵汤,此不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自读思考:两小儿围绕太阳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分别是
六 年
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级 语
两小儿辩日
文
下
册两点 观
小
儿
辩
日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
近也。
回
六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课件(共35张PPT)
![两小儿辩日课件(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b23025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f.png)
级
语
文
下 册 两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小
儿 辩 日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意思是天
气很热。探:伸 。汤:热水。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
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乎?” 六
年 级
语 文 下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
册
两 小
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
儿
辩 日
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
六 年
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
级
语 文 下
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
册
两 小
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儿
辩 日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
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六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两 小
两小儿
儿
辩 日
辩日
初出 1如车盖 (大—近)
2沧沧凉凉 (凉—远)
年
级 语
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
文 下 册
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
两 小 儿
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
辩 日
刚出来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
些。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
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
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
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解释《两小儿辩日》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课件(共40张PPT)
![《两小儿辩日》课件(共4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ae6b2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8.png)
●婉约词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
375年之间),本名列御寇(列子是
六 年
后人对他的尊称)。道家学派的杰出
级 语
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文
下
册
两
小
儿
辩
日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 学所著,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 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 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
两小儿辩日
为太两阳小的儿笑远曰近:争“论孰不为休汝,多知他乎也?不”能判断
对错。
六
年 级 语
自读提示:
文
下
册 两
小声读古文,边读边思考:
小
儿
辩
日 文章围绕辩斗写了哪些内容?
两小儿辩日
六 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级
语 文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
下 册
远也。”
两 小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两小儿辩日
六 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级
语 文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
下 册
远也。”
两 小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儿
辩 日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
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六 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级
语 文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
下 册
远也。”
两 小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课件(共27张PPT)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7dfb26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7.png)
小儿辩日的故事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 ,不盲目相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 观点和看法。
文学价值
生动的人物形象
故事中两个小孩以生动的形象出 现,各有特点,让读者对他们的
性格和思想产生共鸣。
富有哲理的辩论
小儿辩日的故事不仅是一篇寓言, 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辩论,它引导 人们思考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如何 去认识真理。
两小儿通过细致的观察, 发现了太阳在一天中的大 小变化和远近变化。
勇敢质疑
两小儿不畏权威,敢于质 疑传统的观点,表达自己 的看法。
孔子的形象
谦逊有礼
面对两小儿的质疑,孔子 没有轻视他们的观点,而 是以礼相待,认真听取他 们的看法。
实事求是
孔子承认自己不能回答这 个问题,表现出实事求是 的态度,不怕在孩子面前 丢面子。
重视知识
孔子听到两小儿的问题后 ,表示要向他们学习,体 现出他对知识的重视和谦 虚学习的精神。
05
CATALOGUE
课文主题思想分析
教育意义
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本文通过描述两个小孩辩论太阳的远 近,激发读者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 探究精神。
独立思考能力
尊重事实和证据
故事中两个小孩通过观察和思考,提 出各自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引 导孩子们认识到尊重事实和证据的重 要性。
07
CATALOGUE
学生活动设计
分组讨论
要点一
总结词
分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方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课文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 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们围绕课文内容展开交流和讨论。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分组讨论中,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 看法和观点,并尝试说服其他同学接受自己的想法。通过 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初中语文第16课《两小儿辩日》课件(1)
![初中语文第16课《两小儿辩日》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8ad909a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6.png)
【自主学习】
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大概意思,然后 试着读一读,争取做到正确、流利。
【小组合作】
iX
在小组内朗读,讨论是否正确。
【小组汇报】
先朗读课文,再汇报小组中关于朗读遇到的 困难,以及现在还存在的争议问题。
【小组汇报】先朗读课文,再汇报关于朗读,小
组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现在还存在的争议性的问题。
点
一儿曰:“我iX 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
事 例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自读思考:两小儿环绕太阳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
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近也。
回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iX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回
shú wèi rǔ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iX
回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iX 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自读思考:两小儿环绕太阳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
第14课《两小儿辩日》课件
![第14课《两小儿辩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abcec6d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3.png)
探汤(近)
车盖(近)
形状 视觉
日初出
沧沧凉凉(远)
温度 触觉
角度不 同
盘盂(远)
日中时探汤(近)源自辩 斗 会孔子不能决也。
谦虚√ 谨慎
实事
√
√
求是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日初出大、日中小的原因: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 大,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①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 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 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大了。中午时,背景 是广阔的天空,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日初出凉、日中热的原因: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 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面积里,直射比 斜射热量高。②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量消散了 ,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量照射到地面上, 并被地面吸收一部分热量,所以感到热。
孔子,有话说
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 怎样想?又会怎样说?拿出笔,找一处 空白的地方,喜欢用文言文,可以用孔 子曰开头,白话文用孔子说开头。
车盖
见过车盖吗? 见过盘盂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齐读,体会两小儿是如何观察太阳的?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 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 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车盖(近)
形状 视觉
日初出
沧沧凉凉(远)
温度 触觉
角度不 同
盘盂(远)
日中时
两小儿辩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车盖(近)
形状 视觉
日初出
沧沧凉凉(远)
温度 触觉
角度不 同
盘盂(远)
日中时探汤(近)源自辩 斗 会孔子不能决也。
谦虚√ 谨慎
实事
√
√
求是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日初出大、日中小的原因: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 大,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①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 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 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大了。中午时,背景 是广阔的天空,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日初出凉、日中热的原因: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 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面积里,直射比 斜射热量高。②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量消散了 ,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量照射到地面上, 并被地面吸收一部分热量,所以感到热。
孔子,有话说
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 怎样想?又会怎样说?拿出笔,找一处 空白的地方,喜欢用文言文,可以用孔 子曰开头,白话文用孔子说开头。
车盖
见过车盖吗? 见过盘盂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齐读,体会两小儿是如何观察太阳的?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 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 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车盖(近)
形状 视觉
日初出
沧沧凉凉(远)
温度 触觉
角度不 同
盘盂(远)
日中时
两小儿辩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两小儿辩日课件PPT
![两小儿辩日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d4840a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6.png)
理由一
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高,根据物体 越高越近的视觉原理,中午的太阳 应该离我们更近。
理由二
中午时感觉到的热量比早晨时多, 根据热量传递的原理,距离热源越 近温度越高,所以中午的太阳离我 们更近。
不同观点对比分析
观点差异
两个小儿的观点完全相反,一个认为早晨的太阳离我们更近,另一个则认为中午的太阳 离我们更近。
科学价值
揭示辩日故事中蕴含的科 学原理,如光学、天文学 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 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02
两小儿辩日故事概述
故事背景及人物介绍
孔子东游
故事发生在孔子东游途中,孔子是中 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 家。
两小儿
故事主人公为两个小孩,一儿认为太 阳早晨离人近,一儿认为太阳中午离 人近。
两小儿辩日课件
目 录
• 引言 • 两小儿辩日故事概述 • 辩日观点分析 • 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 辩日中的思维方法 • 辩日故事启示与教育意义
01
引言
课件背景与目的
背景
介绍两小儿辩日故事的来源和背 景,包括《列子·汤问》中的原文 记载。
目的
阐述本课件的制作目的,即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辩日故事,提高思 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06
辩日故事启示与教育 意义
勇于质疑与探索精神
鼓励提问
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 提出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探索未知
教育学生要有勇气挑战传统观念,勇于探索 未知领域,不断创新。
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要点一
批判性思维
要点二
独立思考
教导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眼光看待问题,不盲从他人观点, 有自己的见解。
辩日主题简介
《两小儿辩日》(完美版)PPT课件
![《两小儿辩日》(完美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e923a74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11.png)
角。
04
辩论技巧与策略探讨
辩论基本规则和技巧介绍
01
02
03
04
尊重对手
在辩论中,尊重对手是基本的 原则,要尊重对手的观点和言
论,不进行人身攻击。
明确主题
在辩论前,要明确辩论的主题 和范围,确保双方在同一话题
下进行辩论。
充分准备
在辩论前,要充分准备,了解 相关知识和信息,确保自己的
观点和论据充分、有力。
学术辩论
公共辩论
学术界通过论文发表、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 专业领域的辩论和交流,推动学术进步和创 新。
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方利益代 表进行公开辩论,争取自身权益和社会公正。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设计
小组讨论:从故事中汲取智慧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讨论从《两小儿辩日》故事 中汲取到的智慧。
他们能从日常生活中观察 到太阳在不同时间的大小 和温度变化,提出有深度 的问题。
勇于探索
两小儿不畏权威,敢于向 孔子提出质疑,展现了勇 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孔子形象及其教育意义
博学多才
教育家风范
孔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识渊博,对各种问题有深入的思考。
孔子通过与两小儿的对话,引导他们 思考问题,展现了教育家循循善诱的 风范。
思考并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 到的问题和困惑
THANKS
感谢观看
探讨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如何正确看待 自然现象?”、“如何追求真理?”、“如何克服认识事物的 局限性?”等。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 精神。
03
角色分析与人物塑造
两小儿形象特点分析
04
辩论技巧与策略探讨
辩论基本规则和技巧介绍
01
02
03
04
尊重对手
在辩论中,尊重对手是基本的 原则,要尊重对手的观点和言
论,不进行人身攻击。
明确主题
在辩论前,要明确辩论的主题 和范围,确保双方在同一话题
下进行辩论。
充分准备
在辩论前,要充分准备,了解 相关知识和信息,确保自己的
观点和论据充分、有力。
学术辩论
公共辩论
学术界通过论文发表、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 专业领域的辩论和交流,推动学术进步和创 新。
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方利益代 表进行公开辩论,争取自身权益和社会公正。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设计
小组讨论:从故事中汲取智慧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讨论从《两小儿辩日》故事 中汲取到的智慧。
他们能从日常生活中观察 到太阳在不同时间的大小 和温度变化,提出有深度 的问题。
勇于探索
两小儿不畏权威,敢于向 孔子提出质疑,展现了勇 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孔子形象及其教育意义
博学多才
教育家风范
孔子作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识渊博,对各种问题有深入的思考。
孔子通过与两小儿的对话,引导他们 思考问题,展现了教育家循循善诱的 风范。
思考并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 到的问题和困惑
THANKS
感谢观看
探讨问题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如何正确看待 自然现象?”、“如何追求真理?”、“如何克服认识事物的 局限性?”等。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 精神。
03
角色分析与人物塑造
两小儿形象特点分析
第16课《两小儿辩日》课件(共56张ppt)
![第16课《两小儿辩日》课件(共5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2d8f76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5.png)
助读资料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 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文体知识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 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特点有: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 富表现力。
独特感悟
学无止境 ,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拓展积累
词语积累
沧沧凉凉 热热闹闹 红红火火 忙忙碌碌 歪歪扭扭 匆匆忙忙
拓展积累
美句积累
孔子名句节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拓展积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史记》
当堂演练
1.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及日中则如盘盂•( yú ) (2)日初出沧( cāng)沧凉凉
•
(3)及其日中如探汤( tāng)
文体知识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 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 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 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阅读目标
1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2 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故事内容。 3 理解故事寓意,探究丰富内涵。
《两小儿辩日》ppt课件
![《两小儿辩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4917f1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1.png)
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⑧,及其日中如探汤⑨,此不为近
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⑩为⑪汝⑫多知⑬乎? ”
⑧[沧沧凉凉]寒凉。 ⑨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 天气很热。汤,热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④时远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
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理解大意
争辩 两小儿辩日① 两个小孩在争辩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太阳远近的问题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④时远也。”
《列子》是中国儒家典
籍之一,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 著。《列子》内多为民间故事、 寓言和神话传说,一些为人熟 知的寓言故事,如“纪昌学 射”“愚公移山”皆出于此书。
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好停顿。
我会读
是
yú cāng
盘盂 沧沧凉凉
wéi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wéi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⑤,及⑥日中则如盘盂⑦,此不为远
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⑧,及其日中如探汤⑨,此不为近
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⑩为⑪汝⑫多知⑬乎? ”
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
游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原因
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⑩为⑪汝⑫多知⑬乎? ”
⑧[沧沧凉凉]寒凉。 ⑨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 天气很热。汤,热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④时远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
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理解大意
争辩 两小儿辩日① 两个小孩在争辩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太阳远近的问题
一儿曰:“我以③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④时远也。”
《列子》是中国儒家典
籍之一,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 著。《列子》内多为民间故事、 寓言和神话传说,一些为人熟 知的寓言故事,如“纪昌学 射”“愚公移山”皆出于此书。
初读课文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好停顿。
我会读
是
yú cāng
盘盂 沧沧凉凉
wéi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wéi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⑤,及⑥日中则如盘盂⑦,此不为远
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⑧,及其日中如探汤⑨,此不为近
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⑩为⑪汝⑫多知⑬乎? ”
①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为后人所加。
游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②,问其故。 原因
两小儿辩日PPT课件
![两小儿辩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794a4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8.png)
两小儿的观点早晨时离人近。
论据
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中午时看起 来小。
解释
根据小儿甲的观察,早晨的太阳 看起来比中午的大,他认为这是 因为早晨太阳离人比较近,所以 看起来比较大。
小儿乙的观点和论据
观点
太阳在中午时离人近。
论据
中午太阳照射在地上很热,早晨则不那么热。
解释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和技能。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 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 持续学习、不断成长。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 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 的提升。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学 习方法,我们可以更高效地获 取知识,同时培养自己的创新 意识和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乙认为,中午太阳照射在地上非常热,这说明太阳离人比较近。而早晨太阳照射在地上不那 么热,说明太阳离人比较远。
04
孔子的回应和评价
孔子对两小儿辩日的评价
肯定两小儿的好学精神
孔子认为两小儿对天文现象的探讨表现出好学的精神,这种精神 是值得赞赏的。
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两小儿通过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变化,进而思考其 背后的原因,这种观察和思考的方法是科学的探究态度。
03
科学精神
科学探索需要具备求真、求实、开放 、怀疑、创新等精神,这些精神是推 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
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尊重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并尝试理解其 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尊重多样性有助于促进交流和合作,推动社会进步。
沟通与理解
在交流和讨论中,我们应该注重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避免过于主观或情绪 化。通过有效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达成共识或寻求妥协 。
《两小儿辩日》PPT课件
![《两小儿辩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91482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f.png)
04
主题思想与启示意义
课文主题思想归纳总结
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两小儿对太阳 远近问题的探讨,体现了古代儿 童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好奇
心。
孔子作为智者的代表,未能解答 两小儿的问题,表明知识无穷尽,
学无止境。
文章以儿童视角切入,富有童趣, 易于引起读者共鸣,传达出对知
识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启示意义阐述:求知态度、辩论精神等
针对本文中的词汇和语法 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 伸,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相 关知识。
句子结构分析与翻译技巧
句子结构分析
对本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结构分析, 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成分和逻辑关系。
翻译实践
提供本文的译文,并鼓励学生进行翻 译练习,提高翻译能力。
翻译技巧讲解
针对本文中的翻译难点,给出相应的 翻译技巧和方法,如词义选择、语序 调整等。
两小儿的外貌与行为描绘
文中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两小儿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举 止,展现出他们天真烂漫、好奇好问的形象。
两小儿的性格特点分析
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他们一个善于观察、思维敏捷, 另一个则较为朴实、注重实际。这些性格特点使得两小儿的形 象更加鲜活、立体。
孔子形象塑造及其思想内涵探讨
孔子的外貌与行为描绘
辞等。
现代汉语中类似表达方式举例说明
类似成语和俗语
列举现代汉语中与“两小儿辩日”意 思相近的成语和俗语,如“各抒己 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
现代辩论术语
介绍现代辩论中常用的术语和表达方式, 如“立论”、“驳论”、“论证”等, 并与“两小儿辩日”中的辩论元素进行 对比分析。
情景模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辩论或讨论
求知态度
文章鼓励人们保持对未知世界的 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追求新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课件(共59张PPT)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课件(共5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7cb96f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63.png)
小
儿 辩
思。
日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六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年
级 语
为汝多知乎?”
文
下
册
两
小
儿
辩
日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六
年 级
为汝多知乎?”
语
文
下
册 两
决:判断。
小
儿 辩 日
孰:谁。
汝:你。 知: 通“智”,智慧
研读课文
六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两 小 儿 辩 日
六
论,其根据是什么?
年
级
语
文 下
辩 日
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
为盂。
为:是。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六 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年
级 语
远者凉乎?”
文
下
册
两
小
儿
辩
日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六 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年
级 语
远者凉乎?”
文
下
册 两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
年
级
语
文 下
初出
1.如车盖
册
两 小
(近—大)
儿
辩
日
如盘盂
日中
(远—小)
2.沧沧凉凉 (远—凉)
研读课文
1、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
六
论,其根据是什么?
年
级
语
文 下
初出
《两小儿辩日》[003]PPT课件
![《两小儿辩日》[003]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c0bf5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c3.png)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 ……
.
3
解题:两个小孩争论 关于太阳的问题
.
4
了解作者及著作:
•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学 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 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 、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 著有 《列子》一书,其中《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等家喻户晓,含义深刻。本 文选自《列子.汤问》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 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
25
孔子不能决也。
.
26
孔子 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 应该向他学习。
.
27
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两小儿 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据
孔子
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
.
28
整体感悟
1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 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选自《列子 • 汤问》
.
1
背景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 鲁 国人, 思想家 、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 ,无以立。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
5
朗读课文,掌握停顿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 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 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
.
3
解题:两个小孩争论 关于太阳的问题
.
4
了解作者及著作:
•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学 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 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 、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 著有 《列子》一书,其中《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等家喻户晓,含义深刻。本 文选自《列子.汤问》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 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
25
孔子不能决也。
.
26
孔子 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 应该向他学习。
.
27
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两小儿 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据
孔子
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
.
28
整体感悟
1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 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选自《列子 • 汤问》
.
1
背景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 鲁 国人, 思想家 、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 ,无以立。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
5
朗读课文,掌握停顿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 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 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共34张PPT)
![两小儿辩日(共3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b9a34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c.png)
下
册
自己阅读文言文的经验来理解。
2
0
2
4 年
2.学习了《两小儿辩日》,对你有
六 年 级
什么启发?
语
文
下
册
提示:一是从两个小儿的角度,一
是从孔子的角度。
2
0
2
4
年 六
拓展与运用。
年
级
语 文
1.请你查阅相关科学资料,帮助孔子解答两
下
册
小儿提出的问题。
2
0
2
4
年
六
年
级 语
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和我们之间的
吉林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2 0 2 4 年 六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两小儿辩日
2
0
2
4
年
六 年 级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孔子四则》
语
文 下
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关于孔子的
册
一篇故事,继续认识孔圣人。
2
0
2
4
年
六
年
级
语
文 下
课前预习
课堂点拨
册
我的感悟 拓展延伸
课后习题
随堂演练
2 0
字词乐园
册
(2)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
2 0
三、快乐阅读。
2
4
年 六
夸父追日
年
级
语 文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
下
册 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两小儿辩日》课件(共32张PPT)
![《两小儿辩日》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50a7f8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6.png)
六 年 级
shú wéi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语 文 下
为
判断
谁 同“谓”,认为
册
两
zhì
小
儿
辩 日
你汝 多通“知智”乎,!智”慧
孔子不能判断是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 “谁说你多智慧呢?”
六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两 小 儿 辩 日
朗读训练
六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两 小 儿 辩 日
年 级
认
距
正午
语 文
一儿曰:“我以为日初出远离,而日中时近也。
下
册 两
认
小 儿
为
辩
日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 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候离 人远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六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
年
级 语
刚刚 像
到
就
文
yú
下
册 两
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语 文
道理,却并不能真正证明对方的观点没有道理。因此他们互相不
下 能说服对方,连孔子也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册
两
小 儿
“两小儿”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有
辩 日
什么异同么?
相同:两者都是用具体的事实、事例来证明观点。
不同:“两小儿” 只从单一角度选择一个事实切入;而后者则是选
择了不同类型的多个事例。
儿
辩
日
小儿乙
六 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呢?两个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呢?请
年 级
完成以下表格
语 文
人物
观点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课件(共27张PPT)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课件(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31fe39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f.png)
0
2 4
小学升初没中有的想作过文为选什材技么巧会如出下现:这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变化和原因,进
年
而引出《两小儿辩日》这个寓言故事。
六
年 深入挖掘接:着对,于可小以学介升初绍中故的事学的生背来景说和,选人择物自。己可熟以悉告的诉材料学非生常,重《要两。小可以儿从辩家日庭》是古代的一个寓言故
突出中心通:过在这选样择的材新料时课,导要入明,确可文以章帮的中助心学思生想建,立并对围课绕中文心的思初想步来认组识织材和料理。解这,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
样可以让的文观章察更能加力有、重点思和考条能理力,和避科免学偏离素主养题。或文不对题。
《两小儿辩日》课后小结
《两小儿辩日》的课后小结:
总结技巧(一)
年 级
深入挖掘子:对对他于们小的学评升价初。中可的以学让生学来生说思,考选故择事自中己蕴熟含悉的的道材理料,非例常如重要要保。持可好以奇从心家、庭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等。同
语 文
、学校、时生,活也等可方以面让选学择生自思己考熟故悉事的对材他料们,的这启样示能,够例更如好面地对把知握识主的题无,穷写性出和有局真限情性实,应该保持谦虚、好学的态
级
语
文 下 册
子会怎么回答。
2
课后作业
0
2
4
年
六 年
1.背诵课文。
级
语 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下
册
3.收集关于孔子的名言。
4.预习下一篇新课文生字词。
《两小儿辩日》新课导入
总结技巧(一) 《两小儿辩日》的新课导入:
下载后此页可删除 掉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也可编辑修改 首先,可以以一个开放性问题开始,例如:“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太阳在一天中的变化?有
《两小儿辩日》课件
![《两小儿辩日》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306c5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65.png)
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 索精神。
THANKS
文学价值
故事简短精悍,寓意深远,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
教育意义
故事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常被用作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素 材。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重视启发式教学
故事启示现代教育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 主动思考和探索。
培养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勇于提出 独到见解。
科学素养的培养
。
勇于探索和尝试
故事中的两个小孩都勇于探索和 尝试,不断寻找答案。这启示我 们要勇于探索和尝试,不畏困难
,积极面对挑战。
寓言与现实生活
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
这个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以共 同推动工作的进展。
04
故事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启发思考
故事中两小儿对太阳的辩 论,启发了人们对自然现 象的思考,激发了探索精 神。
鼓励好奇心
两小儿对太阳的不同观点 ,鼓励人们保持好奇心, 勇于提出疑问。
科学探索的启蒙
故事中的问题涉及到科学 知识,对后来的科学探索 产生了影响。
在文学中的地位
经典之作
《两小儿辩日》作为古代文学的 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两小儿辩日》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故事背景 • 故事内容 • 故事寓意 • 故事影响
01
故事背景
故事起源
0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们 对自然现象进行探讨和辩论。
02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两小儿 关于太阳的辩论,反映了当时人 们对天文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THANKS
文学价值
故事简短精悍,寓意深远,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
教育意义
故事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常被用作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素 材。
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重视启发式教学
故事启示现代教育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 主动思考和探索。
培养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新思维,勇于提出 独到见解。
科学素养的培养
。
勇于探索和尝试
故事中的两个小孩都勇于探索和 尝试,不断寻找答案。这启示我 们要勇于探索和尝试,不畏困难
,积极面对挑战。
寓言与现实生活
寓言故事的现实意义
这个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以共 同推动工作的进展。
04
故事影响
对后世的影响
启发思考
故事中两小儿对太阳的辩 论,启发了人们对自然现 象的思考,激发了探索精 神。
鼓励好奇心
两小儿对太阳的不同观点 ,鼓励人们保持好奇心, 勇于提出疑问。
科学探索的启蒙
故事中的问题涉及到科学 知识,对后来的科学探索 产生了影响。
在文学中的地位
经典之作
《两小儿辩日》作为古代文学的 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两小儿辩日》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故事背景 • 故事内容 • 故事寓意 • 故事影响
01
故事背景
故事起源
01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们 对自然现象进行探讨和辩论。
02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两小儿 关于太阳的辩论,反映了当时人 们对天文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两小儿辩日PPT课件
![两小儿辩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c347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9.png)
学习要求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及时 复习;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朗读及字词注释
原文朗读
播放两小儿辩日的原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字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释
对文中的生字、生词进行注释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例如,“辩斗”意 为辩论、争斗;“故”意为原因、缘故等。
文本风格特点及艺术手法
文本风格特点
介绍两小儿辩日的文本风格特点,如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等。可以通过 举例来说明这些特点。
艺术手法
分析文本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寓言等。例如,两小儿的辩论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们的不同观点和个性;同时,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太阳的 大小和远近,增强了文本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秦汉至隋唐时期
儿童教育逐渐制度化,出现蒙学 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
为主。
宋元明清时期
儿童教育普及化,蒙学教材丰富 多样,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技能
培养。
东西方儿童教育现状对比分析
01
教育理念
西方强调儿童中心、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东方注重知识传授、应
试能力和集体意识培养。
02
教育方式
西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儿童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1 2
提问方式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举手提问,或者在讨论结 束后集中提问。
问题范围 涵盖文章内容、主题、意义、作者观点等方面的 问题。
3
解答方式
教师或其他学生可以回答问题,鼓励互相交流和 探讨。
课堂小结:总结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和收获
重点内容回顾
01
总结《两小儿辩日》的主题和意义,强调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和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及时 复习;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朗读及字词注释
原文朗读
播放两小儿辩日的原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字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释
对文中的生字、生词进行注释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例如,“辩斗”意 为辩论、争斗;“故”意为原因、缘故等。
文本风格特点及艺术手法
文本风格特点
介绍两小儿辩日的文本风格特点,如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等。可以通过 举例来说明这些特点。
艺术手法
分析文本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夸张、寓言等。例如,两小儿的辩论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他们的不同观点和个性;同时,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太阳的 大小和远近,增强了文本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秦汉至隋唐时期
儿童教育逐渐制度化,出现蒙学 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
为主。
宋元明清时期
儿童教育普及化,蒙学教材丰富 多样,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技能
培养。
东西方儿童教育现状对比分析
01
教育理念
西方强调儿童中心、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东方注重知识传授、应
试能力和集体意识培养。
02
教育方式
西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儿童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1 2
提问方式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举手提问,或者在讨论结 束后集中提问。
问题范围 涵盖文章内容、主题、意义、作者观点等方面的 问题。
3
解答方式
教师或其他学生可以回答问题,鼓励互相交流和 探讨。
课堂小结:总结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和收获
重点内容回顾
01
总结《两小儿辩日》的主题和意义,强调文章中的关键观点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 多朗读 看注释 懂句意 释全文 明道理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 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 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 )乎?”
两小儿争论的是一个古 老而有趣的问题,孔子 回答不出,如果你是掌 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 子,你该如何回答他们?
“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 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 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 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 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 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 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 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 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 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 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 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 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 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 离地面的远与近。
理解《两小儿辩日》,熟读背诵。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 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乎?” •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 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 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 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 吗?”
理解《两小儿辩日》,熟读背诵。
• • • •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 渊博呢?”
沧沧凉凉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探汤 远者凉乎?”
把手伸到热水 里去。意思是 天气很热。
判断
说 决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 孰为汝
乎?”
谁
你
理解《两小儿辩日》,熟读背诵。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 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 便问是什么原因。
解释《两小儿辩日》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 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 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 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 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分角色朗读全文
你觉得这两个孩子可 爱吗?可爱在哪里?
说明道理 两小儿: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据
争论、辩论
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
原因、缘 故
认为
离
以日始出 去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日中
正午 太阳刚出 来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就
到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 则 此 为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 而近者大乎?”
这 是
形容清凉 的感觉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 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孔子 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 应该向他学习。
启
示
1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 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 知”,要诚实谦虚。 4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 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 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 盘,方者为盂。 为:是。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 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 大乎?” •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 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 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 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作业
请大家回去查阅资料,然后告诉老师,早上的太阳 和中午的太阳与人的距离是否一样?为什么?
理解《两小儿辩日》,熟读背诵。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 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 人远一些。” •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候 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理解《两小儿辩日》,熟读背诵。
•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 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 大乎?” •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 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 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 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dò u
yú
cāng
辩斗 盘盂
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沧沧 凉凉 tāng shú rǔ zhì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 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 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 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 子:实事求是
说明道理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 善于观察、说话有理 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 的态度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及其日中如探汤。 3.孰为汝多知乎?
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 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一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 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 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注释
辩斗:辩论,争论。故:原因, 缘故。以:认为。去:离。日中: 正午。及:到。则:就。盘盂: 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 盂。为:是。沧沧凉凉:形容清 凉的感觉。苍苍: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意思是 天气很热。汤:热水。决:判断。 孰:谁。汝:你。
解释《两小儿辩日》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 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 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 来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 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 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 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意 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 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乎?” •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 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 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 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 吗?”
•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 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 人远一些。” •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候 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 中,则如盘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 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论。 故:原因,缘故。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 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 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 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背景介绍
这篇传说故事选自《列子· 汤问》。 《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的作 品。列子属于道家学派,孔子属于儒家学派,而两 家是对立的学派,常常互相讥讽。列子写这故事, 是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两小儿的疑问,也是列子 提出的问题,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 《列子》中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如愚公移山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具有较高的 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 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智慧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 • • •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 渊博呢?”
初出
两小儿 辩日 1如车盖 (大—近) 2沧沧凉凉 (凉—远)
日中
如盘盂 (小—远) 如探汤 (热—近) 孔子 不能决
孔子
• 不学礼,无以立。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 其不善者而改之。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 ……
背景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 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 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 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