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文化战略和中华典籍外译翻译批评范式研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汉籍英译模式探究
相 比之 下 ,前三 种 模 式 的译 著在 国 际 图书市 场 上 比 较 受欢迎 ,而后两种 模式在 国内图书市场 比较 畅销 。杨 宪
9 )。这些评语虽有溢美成份,但辜鸿铭的西学造诣在 当时 益夫妇翻译 了大量作 品,在 国际市场 上并没有 取得理想 效
编 辑 西 方 编辑
西 方编 辑 西 方 编辑 中 国编 辑 中国 编辑
出版 社 西 方 出版
西方 出版 西 方 出版 中 国出版 中 国 出版
这些模式 以译者的影响力为主要依据 ,同时这些译 者的翻译生涯基本结束 。 以上 五种模式 中,毋庸讳言 ,第一种模式在西方影 响最大 、人数最多 。因为几百年 来,汉学家和来华传教士一直是汉 籍外译的主力。翟理斯 ( G i l e s )、理雅各 ( L e g g e )、韦利 ( W a l e y )等人的译作至今仍为国际学术界广为引用和参考。在 中国, 目前 以霍克斯 ( D a v i d H a w k e s )的影响最大。但 是,辜鸿铭对这些汉学家的译作并不满意,认 为他们的 “ 文学训练 还很不足 ,完全缺乏评判能力和文学感知 力”,不但误解 了中国文化,而且导致 西方人对 中国人和中国文 明产生种种偏见 ( 辜鸿铭 ,1 9 9 6 :3 4 5 )。为了消 除这些偏 见,辜鸿铭决定 自己翻译儒家经典,从而开启了中国人 自己翻译 典籍 的历史。他
翻译 。早在 1 9 7 4 年 ,余光 中 ( 2 0 0 0 :8 1 )就呼吁 : “ 汉 学英 译,英美学者 已经贡献不 少,该是 中国学者 自扬汉声 的时候 了。 1 9 9 0 年1 2 月第一届全 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提 出 “ 重视汉译外 ,此其时矣” ( 贺崇寅 ,1 9 9 1 :l ~2 )。2 0 0 3 年 ,笔者曾批评 国内对中 国文学英译 “ 关注不够,缺乏主动 ” ( 李平 ,2 0 0 3 :1 7 1 )。如今 ,正如汪榕培所 言,中国的典籍 英译事业 目前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佳 时期 后,2 0 0 4 年开始 “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 ”,2 0 0 8 年开始 “ 国剧海外传播工程 ”,2 0 0 9 年 国家全面推行 “ 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 ”, 2 0 1 0 年 国家社科基金设立 中华 学术外译项 目,以更大规模 、更多投入,在更广领域支持 中国图书 ‘ 走出去”,继续加大对
2023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任务突破练1 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
任务突破练1信息性阅读(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赋分36分用时30分钟)一、(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
从翻译研究范式看翻译批评
从翻译研究范式看翻译批评
魏婷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翻译批评是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伴随着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批评也先后受到了三种研究范式的影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都不断更新,逐渐形成了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多元互补的批评模式.
【总页数】2页(P45,81)
【作者】魏婷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天水 7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通过对小说《木偶奇遇记》两个土耳其语译本的翻译批评看批判性阅读的重要性[J], 刘莹
2.以小说《木偶奇遇记》三个译本的创作背景看翻译批评和译者角色 [J], 刘莹
3.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翻译批评——大慈恩寺景区翻译个案分析 [J], 陈颖;
4.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翻译批评r——大慈恩寺景区翻译个案分析 [J], 陈颖
5.文质彬彬——从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批评看佛经翻译的审美理想 [J], 王福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学外译批评研究
精彩摘录
《中国文学外译批评研究》是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从跨文 化、跨语言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学外译的批评标准、方法、实践及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一些本书的精彩摘录,以展示其深刻的学术价值和广 泛的影响力。
本书强调了中国文学外译的重要性和挑战性。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 流的深入,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 要途径。然而,由于语言、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差异,中国文学外译面 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本书从批评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学外译的困 境与机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书对中国文学外译的批评标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作者指出,中国 文学外译的批评标准应该基于原作的内容、形式、风格以及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等 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同时,批评标准也应该考虑到译文的流畅性、准确性和艺术 性等方面的要求。本书还对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的剖 析,为建立科学的中国文学外译批评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内容摘要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减少文化误读的策略与方法,以促进更准确、更贴近原著的翻译。 本书展望了中国文学外译的未来发展趋势。作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翻译方式也将变得 更加多元化、智能化。在此背景下,作者呼吁广大翻译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文学外译批评研究》这本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既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文学外译理论的 学术著作,也是一本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的实践指南。
第二部分:“翻译策略与技巧研究”。这一部分重点分析了中国文学外译中 的翻译策略和技巧。通过对比不同译本的优劣,深入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选词、 句式转换、文化意象传递等方面的技巧。还对一些经典的翻译案例进行了细致的 剖析,为提高翻译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籍外译是指将中国的古典文献、典籍、文化经典等翻译成外国语言,让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和传统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大,越来越多的古籍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使得中国的文化与智慧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诗词、经史、哲学、艺术、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
这些古籍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展示了中国人民多元而博大的精神世界。
通过将这些文化遗产翻译成外语,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古籍外译的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翻译人员的专业培养和素质提升,提高对中国古籍的理解和翻译水平。
其次,要加强对外传播与推广古籍翻译成果的工作,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古籍的翻译成果,增强古籍外译的影响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翻译成果的前沿性与创新性,挖掘更多有价值且具有代表性的古籍进行翻译。
总之,中国古籍外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加强翻译工作的力度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的大国风范和独特魅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古籍外译的推动下,中国文化将更好地融入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通过清晰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展开和主题论述。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来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在概述中,会简要介绍中国古籍外译的背景和现状,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而文章结构部分,则是在引言的基础上,详细介绍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内容的简要描述。
最后,目的部分会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论述中国古籍外译的主要内容和提出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来探讨和分析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
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综述典籍翻译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二十年来,典籍翻译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总结这一时期的成果和经验,本文将对典籍翻译二十年研究进行综述。
一、研究背景二十年来,中国的典籍翻译研究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断涌现出一批学术精英和翻译大家,他们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典籍翻译为世界各国的语言,以此为中华文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成果典籍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理论方面,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翻译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
2. 翻译实践成果:在翻译实践方面,许多著名的典籍被翻译成了多种外语,比如《论语》、《道德经》、《孟子》等,这些翻译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读者的高度评价。
3. 研究成果的应用:典籍翻译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国际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出版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三、存在问题在典籍翻译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典籍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与原著思想相背的情况,这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
2. 缺乏跨学科研究:典籍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和语言学领域,而缺乏与哲学、历史、宗教等跨学科的研究,不能真正挖掘典籍背后的丰富内涵。
3. 缺乏新的研究方法:典籍翻译研究缺乏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
四、展望未来在典籍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向:1. 加强翻译技术研究:在典籍翻译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翻译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在一些特殊领域和语种的翻译方面,需要开发出更多先进的翻译工具和软件。
2. 加强跨学科研究: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比如哲学、历史、宗教等,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典籍内涵,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选择以《红楼梦》英译为例
三、建构湖湘文化“走出去”的 策略体系
1、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翻译人才是关键。高校 应加强翻译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当地翻译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湖湘文化的翻译传播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2、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湖湘文化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 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础。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 大对历史建筑、传统工艺等保护力度,避免文化资源的流失。同时,要注重传 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为湖湘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活 力。
二、翻译传播学在湖湘文化“走 出去”中的作用
翻译传播学在湖湘文化“走出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通过翻译传播, 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湖湘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其次,翻译 传播能够有效地解决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推动湖湘文化走向世界。此外,通过 翻译传播还可以促进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红楼梦》的英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 更是一个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语言 基础,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目标文化的理解。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更 多的翻译人才,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以便更好地承担起传播中国文 化的重任。
最后,我们要看到,《红楼梦》的英译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方面。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的交 流中,让中国的文化元素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同。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全球化。
三、翻译策略选择:《红楼梦》 英译本的启示
面对这些挑战,《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即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为我们提 供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作者:毕冉来源:《出版广角》2016年第04期【摘要】本文结合近几年中国文化典籍英译及对外传播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的策略建议,以期完善我国典籍英译工作与对外传播体系,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中国文化典籍;典籍英译;对外传播【作者单位】毕冉,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中国文化典籍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下称“典籍英译”)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典籍英译事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多方协作和人才建设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措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满怀热情地加入到典籍英译事业中来。
如何译出优秀的作品并使其薪传海外,是我们中国翻译工作者及相关文化产业部门需要深入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国文化典籍及其对外传播的现实意义1.中国文化典籍释义“典籍”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载体。
就价值而言,典籍指经受过一定时空考验与筛选、在推动本民族文明甚至世界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文献与典册。
就其学科而言,典籍包括中国历代哲学、宗教、文学、兵学、历史、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经典作品。
典籍经过历史长河无数次的大浪淘沙,流传至今,它们被历代学者不断地研究、增补、注疏、阐释、传播与借鉴。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典籍亦是浩如烟海。
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静态体现,是古代先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汇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体现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
中国典籍外译:“逆向翻译”与“直接翻译”——一项基于《文心雕龙》英译的比较研究
中国典籍外译:“逆向翻译”与“直接翻译”——一项基于
《文心雕龙》英译的比较研究
施佳胜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4)005
【摘要】中国典籍外译研究应主要着眼于译者的翻译策略、文化立场、语言能力,而不应过多强调翻译的方向性和译者的语言隶属关系.中国译者的“逆向翻译”和汉学家的“直接翻译”都是中国典籍外译合理有效的翻译方式.
【总页数】6页(P93-98)
【作者】施佳胜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翻译学院,广东珠海519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国典籍外译:“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基于《花笺记》英译的比较研究[J], 李燕霞
2.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直接翻译与逆向翻译--基于《金锁记》与《倾城之恋》英译本的比较 [J], 付迎雪
3.直接翻译概念下《孟子·公孙丑上》英译本比较研究 [J], 马媛媛
4.从《论语》英译本销量看中国典籍外译与文化外向 [J], 尹青
5.典籍英译如何译?——评《基于"大中华文库"的中国典籍英译翻译策略研究》 [J], 沈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和中华典籍外译翻译批评范式研究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和中华典籍外译翻译批评范式研究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是指中国政府和机构针对国际社会在文化领域的需
求和挑战所制定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
这些策略包括推广中国语言、文化、价值观和传统艺术形式,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
文化交流与合作等。
研究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批评范式有助于评估其效果
和可持续发展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中华典籍是指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
外译中文翻译是将这些中华典籍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
中
华典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其外译中文翻译对增进国际社会
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中华典籍外译中文翻译的批
评范式有助于评估翻译质量、准确度和传达力,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对中国对外文化战略和中华典籍外
译中文翻译的批评和研究,可以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更好地传播自身
的价值观、文化和艺术形式提供指导和借鉴。
同时,通过对中华典籍外译
中文翻译的评价,可以确保这些经典文献在传播过程中的准确度和质量,
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文化转向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真
文化转向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真文化转向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真本文关键词:文化,典籍,转向,传真,英译中文化转向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真本文简介:摘要: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典籍英译尤其重要。
“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语言层次的规定性转换到文化关照下的描述性研究。
在典籍英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能否做到文化保真,直接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与传播。
本文通过对汪榕培典籍英译著作的片段分析,探讨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文化转向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真本文内容:摘要: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典籍英译尤其重要。
“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语言层次的规定性转换到文化关照下的描述性研究。
在典籍英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能否做到文化保真,直接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与传播。
本文通过对汪榕培典籍英译著作的片段分析,探讨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下典籍英译者如何才能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关键词:文化转向文化传真典籍英译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的加强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典籍英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长期以来,很多研究都侧重于对译文的静态的对等、等值等方面进行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文化转向”,对翻译的研究已经不单纯侧重于语言层面上的对等,而是转向与研究促使翻译形成的一切语言之外的因素。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英国文艺理论家Richards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最为复杂的活动。
”(Wilss,20xx)翻译之所以这样复杂,是因为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翻译规范,翻译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
自1972年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霍姆斯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宣读《翻译的名与实》到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夫维尔编辑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翻译研究逐步转向了文化,转向文本外部的研究,如意识形态、政治因素、诗学等。
从典籍英译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译——王宏教授访谈录
从典籍英译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译——王宏教授访谈录付瑛瑛;王宏
【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9)004
【摘要】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典籍英译和传播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作者为此专门采访了苏州大学王宏教授.王教授以"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为出发点,围绕"何为译""为何译""如何译""译何为""如何评""如何有效传播"等方面指出中国文化对外传译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法,并突出强调了意识形态对译者在文本选择上、翻译策略的制定上的影响.王教授最后指出,在中国文化对外传译中应跳出语言层面,从构建国家文化形象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的传播.【总页数】7页(P29-35)
【作者】付瑛瑛;王宏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国典籍英译:回顾与展望——王宏教授访谈录 [J], 刘伟;王宏;
2.中印及中尼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南亚问题资深专家王宏纬教授访谈录 [J], 许娟;田光强;孙西辉
3.民歌翻译:民族典籍与文化研究的源头\r——王宏印教授民歌翻译研究访谈录 [J], 梁高燕;王宏印
4.译介中国科技典籍,传播传统科技文化——王宏教授访谈录 [J], 刘性峰
5.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汪榕培教授访谈录 [J], 班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典籍英译本海外传播研究
中国典籍英译本海外传播研究作者:顾春江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1期摘要: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
本文运用统计方式,研究中国典籍英译本在海外在线网站的星级排名、出版信息、图书馆馆藏情况等,探索目前中国典籍英译本在海外的傳播,发现目前中国典籍英译本较多,时间跨度大,载体多样,但是传播范围有限且效果不显著。
关键词:典籍英译星级排名出版信息馆藏数量一、典籍英译意义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结晶。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浩如烟海的典籍,其中很多文化典籍凝聚着中国古人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及人生观。
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
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必须经历典籍英译这一过程,正如杨牧之强调:“中国典籍外译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也是文化生态自身平衡的要求和国家发展‘软实力’的需要”[1]。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2]文化“走出去”不仅是一些知识和相关信息的传播,而且涉及中国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及国际话语权的发展。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明确了对外文化传播中典籍英译的重要作用。
典籍英译要求译者在精通中国古汉语的同时还要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宗教及民俗习惯等,具备良好的英文表达能力,熟悉西方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文化惯性。
扩大中国文化“走出去”之前,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影响力及中国典籍英译本海外传播现状进行分析非常重要。
二、中国典籍对外传播历史中国典籍对外译介传播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761年《好逑传》在英国翻译出版发行。
后面有Giles的《中国文学史》、Waley的《诗经》《楚辞》《唐诗》、Hawkes的《红楼梦》及Birch的《牡丹亭》等。
典籍英译量化对比研究——以《易经》多种译本为例
典籍英译量化对比研究——以《易经》多种译本为例张威,李雅芳,高露侥(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摘要:基于自建的语料库,分别从词汇、句段和篇章层面对比和分析《易经》理雅各、汪榕培和任秀桦、任运忠三种译本。
研究发现理译本篇幅最长,词长和句长最大,句子复杂程度最高,文本阅读难度最大,文本正式程度最高,翻译注重语句衔接;汪译本篇幅最短,文本携带信息量最少,词长和句长适中,阅读难度适中,文本客观性最强,词汇使用注重拉近和读者距离;任译本词长和句长最小,使用短词最多,句子复杂程度最低,句式较为匀称,文本阅读难度最小,内容携带信息量丰富,词汇使用具有多样性,可读性最高。
关键词:《易经》;语料库翻译学;译本风格;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17(2023)03-0034-10收稿日期:2023-03-28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18AYY00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20YJA740059)作者简介:张威(1971-),女,山东安丘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料库翻译学、西方文艺批评及文学翻译研究。
DOI :10.13888/ki.jsie (ss ).2023.03.006一、《易经》及其三种英译本《易经》作为蕴含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经典作品,历经了代代相传而经久不衰,书中包含了很多道理。
“易”在中国古代是“变化、变易”之义[1],因此,《易经》是一本讲述变化的典籍。
这本书包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卦象、卦名、卦辞、爻辞构成,每一卦的内容都包含了一种事物或者现象的发展过程,如果说一卦代表一个时代,那么一爻则代表该时代中的一个发展阶段[2]。
《易经》六爻的发展变化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事物不断变化和转换的道理,展现了中国古人的哲学智慧。
《易经》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离不开翻译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典籍的外译能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丰富世界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典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浅析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中的文化翻译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典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浅析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中的文化翻译
何艳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8(000)011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承载着数千年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积淀的典籍被翻译成不同语言推广到全世界。
文化全球化不断推动着中国典籍的外译,尤其是英译,目的在于使之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对外交流和学术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
该文从归化和异化翻策略的角度,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史记选》中的文化翻译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典籍翻译的策略选择提供建设性意义,进而推动典籍外译和中华文化的传播。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何艳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史记》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补偿试探——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J], 唐文丽
2.《史记》英译中的翻译补偿方法研究r——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 [J], 唐
文丽
3.论杨宪益、戴乃迭的文化翻译观——以《关汉卿杂剧选》英译本为例 [J], 胡燕娜
4.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典籍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浅析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中的文化翻译 [J], 何艳
5.汉语文学作品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兼谈杨宪益在《儒林外史》中的文化翻译 [J], 陈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典籍外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典籍外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赖祎华欧阳友珍中国典籍外译应重视译文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可读性与可达性,过度的异化只会阻碍原作的通达,导致文化的自我边缘化,不利于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选择的解读以及译本在目的语社会的接受和反应证实了文化翻译观关于翻译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
钱钟书的“化境论”中的“诱”对我们今天的典籍外译很有启迪作用。
在现有的接受环境下,中国典籍外译不必拘泥于译本的形式和深度,应先做出适度妥协,顺应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心理期待,提供他们可以接受的跨文化产品,从而译出异化程度更高的作品。
[关键词]中国典籍外译策略;文化翻译观;跨文化语境;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2)12-0239-05赖祎华(1967—),男,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宣传语言及其翻译实践;欧阳友珍(1970—),女,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江西南昌330031)本文系2012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外语专项课题“杨宪益翻译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2WW335)的阶段性成果。
典籍外译是现阶段国内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研究热情也很高,这与当前的世界全球化潮流以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文学经典的翻译,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以及元曲和明清小说的翻译,存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两种译文并存的情况;哲学宗教类的老、庄、孔、孟、禅宗等理论性作品也有多语种翻译。
中译外,尤其是中译英状况日益兴盛,令人欣慰。
“但实际上,中外翻译策略之不同,翻译效果之差距以及发行渠道的畅通与否,现今已引起很多方面的关注,是进行专门研究和评论的时候了。
”[1](P5)要实质性地推动翻译工作的顺利进展,很有必要审视当前的跨文化交际的条件和环境,思考怎样用西方的语言和思维来讲我们的事情。
我国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
我国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与传播作者:杨荣广来源:《出版广角》2015年第14期【摘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与我国现当代文化的源泉,典籍的对外翻译传播出版必然成为我国提升国际形象,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典籍的对外翻译出版传播必然涉及我国固有意识形态与传播对象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并由此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及文本的接受等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杨氏夫妇译介的《宋明平话选》,指出典籍外译中译者必将受到原语意识形态和译语意识形态的双重审查,从而阐明意识形态在典籍对外出版和传播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典籍;对外翻译;出版;对外传播【作者单位】杨荣广,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伦理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范式建构研究”(编号:15G097)的阶段性成果。
华夏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浩瀚渊博、源远流长的汉语文化。
我国文化典籍既是这一璀璨文化的见证和记录者,又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其对外出版与传播既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要求。
“汉语国际传播既是构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但是由于语言存在障碍,推广方式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我国典籍文化的对外传播一直举步维艰。
统计数据表明,从1900年到2000年的100年间,我国翻译的西方文、史、哲、政、经等各类书籍近十万余种,而自我国传播至西方的书籍种类不足500种,另据统计,从 1995 年到 2011 年,我国引入图书版权从最初的 1900 余种提高到 1.47 万余种,全国 580 家出版企业大部分都已涉足翻译类图书出版。
关于我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的报道也时时见诸报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甚多,市场与出版商的宣传营销手段是其原因之一,如魏瑞就从市场需求角度对此做了论证。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典籍出版中译文的质量与目标语读者对译作的接受度,例如文军、陈梅通过美国的Amazon图书网上读者对中国典籍英译本的推介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外国读者对中国国内出版的译本关注度并不是太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目标:使体现国家实力的“硬实力”与
“文化战略”的“软实力”“软、硬”之
道互为,更好地实现我典籍外译“提升我
国软实力”之职。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助人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助人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7
3. 基本思路和方法
• (1)语言文本是典籍外译的精神认识
本体和抓手:“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 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 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 (洪堡特,1977)
• (2)创化构建体现东方智慧知性体系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4
由此,
• 国家“文化战略”与“软实力”体现
着国家实力的“软、硬”相存之道, 而代表华夏民族对宇宙、社会和人格 美学智慧体系的传统典籍外译、传播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助人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演绎、条分缕析、 “二元对立”的认识观
和方法论的知性体系
• 4.2文化精神好运范动者式健,好的思考翻者智,译好助批人 评范式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9
5. 结论
• 采用带有陌生感的创化语料和表征翻译我
传统典籍特有的思辨形式和概念,不只仅 是一种语言学层面上的关怀,而是关乎中 华文化,哲学思辨样式和东方智慧形态的 传播、认可和被追随的文化战略问题,从 长远的历史观来审视,各民族文化个性的 张扬是全球多元文化共存和互相促进发展 的根本的原动力。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助人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10
• 故此
• 文化个性的张扬是世界文化文明发
展的根本动力,为汉文化的哲学、 伦理形态立言应是我辈译人义不容 辞的历史责任。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助人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11
•Thanks very much for
your attention!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助人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12
的核心术语、语汇及表征形态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助人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8
4. 关于构建体现东方智慧和文化 精神范式的翻译批评
• 4.1 难点与创新点
东方智慧“道象互为”经验思辨范式和诗意 哲学、哲思诗意的简约凝练、语义过载特 征的表征和知性体系,
பைடு நூலகம்
大异于西方哲学那种命题论证、逻辑推理与
5
• 根据西方logoi/notes/lao-tzu-
translations.html网站的统计,仅老子《道 德经》的英译版已多达300多种,在西方有 “第二《圣经》”盛誉。
• 因此, 中华典籍外译与批评不仅是一个语言问
题,更重要的是关乎保持文化个性品格和弘
扬中华民族精神与知性体系、彰显我东方文
2、华夏典籍外译的翻译批评范式
• (1)对外文化战略与中华典籍外译文化精
神、东方智慧知性体系建构之关系。
• (2)关注中华典籍外译东方智慧知性体系、
华夏文化精神认识范式构建。
• (3)关注传统典籍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
“是”与“说”,构建富有中华文化精神 和智慧体系的语汇、话语形态。
• (4)典籍翻译批评范式知性体系构建
化智慧魅力、传播社会主义中国“和谐世界”
认识观、实现我国综合国力“软实力”的提 升这样一个长期战略问题。
• 应从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使命着眼,把典籍
外译纳入我国全球战略中有关“文化战略、
软实力”提升的大战略观中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助人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6
• 软实力
•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
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
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
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
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
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
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助人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中国对外文化战略与中华典 籍外译翻译批评研究
包通法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baotongfa163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助人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1
摘要、关键词:
• 文化输出、国家“软实力”建设
• 重要途径和手段:典籍外译、传播
• 三个关注:关注我文化精神“是”与
2
本文框架:
• 1、典籍外译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
义
• 2、华夏典籍外译的翻译批评范式
• 3、基本思路和方法
• 4、关于构建体现东方智慧和文化精神
范式的翻译批评范式
• 5、结论
好运动者健,好思考者智,好助人
者乐好读书者博,好旅游者悦,好
追求者成 持续更新●▂●请收藏
3
1、典籍外译国内外研究现状及 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