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诺贝尔生物医学奖——青蒿素

合集下载

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阅读材料《呦呦鹿鸣》

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阅读材料《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是,不可挡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

屠呦呦女士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她是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

除屠呦呦女士获奖外,该奖项另外一半由两名科学家共得,为爱尔兰的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

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

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

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

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

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科学哲学视野中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科学哲学视野中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科学哲学视野中的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屠呦呦是一位著名的中国药学家和寄生虫学家,她以深入研究中药植物团队而闻名,并因其解决疟疾问题的药物革命而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科学哲学的视角探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

科学哲学是一门研究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等方面的哲学分支。

它强调科学的逻辑基础和确凿性,并且也关注科学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在甄选拔诺贝尔奖获奖者时,除了考虑科技创新和成就,科学哲学将考虑的范畴扩展到了科学一个完整的历史背景及该奖项的意义和价值。

屠呦呦的贡献展示了其中一个极好的例子。

她是第一位通过研究中草药,发现可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

她的工作对疟疾的疗效产生了出色的贡献,这种药物不仅廉价,而且副作用非常小。

同时,青蒿素也成为了治疗其他难以治愈的疾病的重要药物。

然而,我们能否将屠呦呦的成就视为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案例呢?我们根据科学哲学的几个核心概念来辩论这一问题:科学方法、科学进步、科技民主化和社会责任。

首先,科学方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

科学是一个追求知识的过程,但它的途径和方法都是基础的。

在屠呦呦的科研过程中,她采用了一种“从基础实验到临床试验”的方式,系统地进行中药植物的筛选过程,并最终发现了可治愈疟疾的药物青蒿素。

这种方法虽然经过了漫长而漫长的探索,但确实是科学方法的荣耀之一。

科学方法是指通过收集数据来验证假说、预测未来的新情况而达到发掘知识的过程,其足以对于屠呦呦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产生肯定作用。

第二,科学进步与社会和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科学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之一,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

通过屠呦呦及其团队的努力,他们发现了青蒿素,并证明其是一种有效治疗疟疾、癌症等疾病的新药。

这项研究使疟疾的治疗更加容易和实用,并开拓了更多的治疗思路和方式。

这样,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紧密关系得以体现。

第三,科技民主化是科学哲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社会责任方面的考量。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与青蒿素

屠呦呦与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 获奖感言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18 08:19 来源:新华网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央视记者王薇薇)演讲全文如下: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 (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nobel prize

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nobel prize

chinese scientist wins 2015nobel prize
(实用版)
目录
1.2015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中国科学家
2.他的名字是屠呦呦
3.屠呦呦因发现了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而获奖
4.这种药物叫做青蒿素
5.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
正文
2015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一位中国科学家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屠呦呦。

屠呦呦因发现了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而荣获了这一世界级的科学奖项。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屠呦呦的成就不仅对中国科学界,而且对全球医学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性疾病,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团队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这是一种能够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为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诺贝尔奖评委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中写道:“她的发现,让疟疾治疗
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

”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全球疟疾患
者的生存状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青蒿素被广泛应用于疟疾治疗以来,全球至少有 100 万人避免了因疟疾而死亡的命运。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彰显了她个人的才华和努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科学家的实力和潜力。

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成功,激励着更多的中国科学家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为人类的福祉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国正逐渐崛起为世界的领导者。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是对中国科学界的肯定和鼓励。

屠呦呦 从童年梦想到“诺贝尔”领奖台

屠呦呦 从童年梦想到“诺贝尔”领奖台

屠呦呦从童年梦想到“诺贝尔”领奖台作者:高毅哲来源:《中华家教》2015年第12期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出的评语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站在科学顶峰的女科学家,看看她的成长故事。

◎童年,父亲为她埋下梦想的种子1930年,屠家唯一的女孩儿降生,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是屠呦呦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四部医典》《本草纲目》《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那时,每当父亲去书房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他旁边,装模作样摆本书看。

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屠呦呦爱上了医学。

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慢慢地长大,她开始跑下楼来给父亲做帮手,而看到前来求医问药的病人喝下父亲煎熬的汤药后,疼痛逐渐有所缓解,她心里不由得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当父亲背起竹篓外出采药时,少年时期的屠呦呦都会像个跟屁虫似的一路追着,或钻进丛林寻觅,或抄起铁铲挖掘,或捧起药棵嗅闻,其间自然会不停地向父亲询问诸种中草药的点滴知识,比如采收时节、药用部分、保存方法、品质疗效、贮藏要点……采药归来,屠呦呦的劲头会更大,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非要跟着父亲一起炮制药材,忙得不亦乐乎。

父亲的诊所曾接诊过一位重症病人,病人已经去过不少地方医治,都不见好转。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敖丹娜、段雪莲):当地时间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及来自爱尔兰的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大村敏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也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日中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长乌尔班·伦达尔当天在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了获奖结果:“诺贝尔委员会卡罗琳医学院评审委员会今日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威廉姆·坎贝尔和大村敏,以表彰他们在创新丝虫病疗法方面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疟疾新疗法方面的贡献。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生于1930年,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带领科研组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运用现代科技,发掘中药的活性成分,创制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世界卫生组织也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治疗疟疾的“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扬·安德森在评价屠呦呦的医学发现时表示:“早在1700年前,关于中药青蒿对治疗高热有效果的理论就已经存在。

但是,屠呦呦的贡献在于如何确定青蒿中哪些成分是有效的,以及如何提取这些有效成分,这可以说是医药研究创新的范例,这一成果最终通过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实现了此类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

”几千年来,寄生虫病一直困扰人类,成为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3位获奖者都在寄生虫疾病疗法上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成员汉斯·福斯贝格教授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意义巨大:“寄生虫疾病长期以来威胁着人类健康,即使在今天,它仍旧困扰着世界上亿万易感染人群。

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谁

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谁

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谁?她为什么饱受争议?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今年获得医学科学领域重要的大奖——拉斯克奖。

简介: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药学家。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现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研究奖。

言论:“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文/苌清2011年9月23日,纽约。

本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被安排在一个酒会上举行,在这个轻松的西式社交场合,屠呦呦的些许拘谨看起来反而别有风度。

捧起奖杯,面带微笑地让记者拍照,然后照着讲稿发表获奖感言,“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屠呦呦最初的发现,让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为此奖励她25万美元的奖金。

沉默作为一个有66年历史的科学大奖,拉斯克奖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名声。

然而,“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这个说法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不难理解,在拉斯克奖颁奖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很快就广为人知,人们都对这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充满期待。

再后来,她又被形容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屠呦呦对自己的突然出名似乎做好了准备,她对公众随之而来的强烈关注保持着超乎寻常的顽强抵抗。

在纽约领奖之后,她一直坚持对媒体一言不发,唯一的一次露面,是11月15日在她所在单位举办的“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上。

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到底是什么东西

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到底是什么东西

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到底是什么东西*导读: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到底是什么东西?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诺贝尔奖,那么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到底是什么东西?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青蒿素吧。

*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到底是什么东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了治疟的青蒿素,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民众称为东方神药。

那么青蒿素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青蒿茎圆柱形,上部分枝,长30至8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

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呈三回羽状深裂,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

气香特异,味微苦。

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中国《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为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青蒿素来源主要是从青蒿中直接提取得到;或提取青蒿中含量较高的青蒿酸,然后半合成得到。

目前除青蒿外,尚未发现含有青蒿素的其它天然植物资源。

*青蒿素的研究历史中国抗疟新药的研究源于1967年成立的五二三项目,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成立于1967年的5月23日,因绝密军事项目,遂设代号523。

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

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屠呦呦青蒿素的故事作文200字

屠呦呦青蒿素的故事作文200字

屠呦呦青蒿素的故事作文200字她被人戏称“三无科学家”,没有留洋背景,没用博士学位,没有院士头衔。

她默默无闻地努力,起早贪黑地工作着,夜以继日地钻研着……她就是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儿时的她,家乡正流行着疟疾。

幼小的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人倒下,亲人们悲痛不已。

疟疾是危害甚是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几亿人民都为此丧生。

屠呦呦不忍看到人们生离死别,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疟疾的“神奇子弹”。

毕竟,科学这条路太狭窄了,太陡峭了。

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陈旧的设备。

屠呦呦和团队在工作室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们亲自服用药物,将自己的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药物研发。

因为环境简陋,放着药物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他们在长满荆棘的科学道路上艰苦卓越的前进。

1972年,她和同事在青蒿中提取的无色结晶物体命名“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在原有的基础上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百万的人民,上百万人民免遭疾病的折磨。

“青蒿素”被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呦呦也被称为“青蒿素之母”。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世界上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面对如此严谨认真的屠奶奶,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她。

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工作一丝不苟的屠奶奶生活中却是一个粗线条的人。

有一次出差时她的东西丢了,让同事帮忙寻找,同事打开行李箱,眼前的画面让他惊呆了,东西摆的乱七八糟,凌乱不堪,哪像个女生啊。

虽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屠呦呦仍与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继续投入新的研究。

荣誉的获得并没有改变她科学研究的初心。

青蒿素的发现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英文)

青蒿素的发现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英文)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 NEWS AND VIEWS •
November 2015 Vol.58 No.11: 1175–1179 doi: 10.1007/s11427-015-4948-7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an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 The Author(s) 2015. This article is published with open access at
1176
Su XZ, et al.
Sci China Life Sci
November (2015) Vol.58 No.11
timisinin changes the direction on how we treat malaria and how we develop and search for new antimalarial drugs. The impacts on global health and the paradigm shifts in antimalarial drug research are the key factors that the Nobel Committee considered when they evaluated all the nominations.
Citation:
Su XZ, Miller LH.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an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Sci China Life Sci, 2015, 58: 1175–1179, doi: 10.1007/s11427-015-4948-7

青蒿素(说明文阅读)

青蒿素(说明文阅读)

青蒿素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那么,什么是青蒿素呢?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

青蒿素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

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青蒿素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

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以萃取原理为基础,主要有乙醚浸提法和溶剂汽油浸提法。

挥发油主要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减压蒸馏分离,其工艺为:投料—加水—蒸馏—冷却—油水分离—精油;非挥发性成分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柱层析及重结晶分离,基本工艺为:干燥—破碎—浸泡、萃取(反复进行)—浓缩提取液—粗品—精制。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有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两种。

化学合成的半合成路线是:从青蒿酸为原料出发,经过五步反应得到青蒿素,总得率约为35~50%。

其具体方法步骤如下:第一步:青蒿酸在重氮甲烷/碘甲烷/酸催化下与甲醇反应,再在氯化镍存在的条件下,被硼氢化钠选择性还原得到二氢青蒿酸甲酯;第二步:二氢青蒿酸甲酯在四氢呋喃或乙醚溶液中用氢化铝锂还原成青蒿醇;第三步:青蒿醇在甲醇/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溶液中被臭氧氧化后得到过氧化物,抽干后再在二甲苯中用对甲苯磺酸处理得到环状烯醚;第四步:环状烯醚溶解于溶剂中,在光敏剂玫瑰红/亚甲基蓝/竹红菌素等存在下进行光氧化合生成二氧四环中间体,再用酸处理得到脱羧青蒿素;第五步:脱羧青蒿素在四氧化钌氧化体系或铬酸类氧化剂的作用下氧化得到青蒿素。

屠呦呦逆境成才的事例

屠呦呦逆境成才的事例

屠呦呦逆境成才的事例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中国第一人!实验191次才成功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获奖感言:“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

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她退休后常来实验室,愿与年轻人交流,她勉励年轻人:科研的事业还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

你们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今天,荣誉终于来了。

尽管屠呦呦用了大半生时间研究青蒿素,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

“确实没什么好讲的”“自身试毒坏了肝脏”“第191次实验成功”今天,荣誉终于来了。

尽管屠呦呦用了大半生时间研究青蒿素,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

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

主题人物阅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主题人物阅读——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主题人物阅读: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者【人物事略】屠呦呦,药学家,浙江宁波人,生于1930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仅有大学本科学历,于1969年与其他几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一道被召集加入“523项目”。

1971年,她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她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她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方面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2011年9月,她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颁奖辞】屠呦呦,一个因特别而好记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中国,也传遍了全球。

“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她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一段传奇,让国人自豪亢奋。

【素材解读】话题1:迟到了40年的大奖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最早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

20世纪5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一度被压制的疟疾又卷土重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药物,但始终没有取得满意的结果。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青蒿素》课后练习 有答案

《青蒿素》课后练习  有答案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后作业2020-0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林晓娜①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当获奖消息传来时,屠呦呦已是一个耄耋高龄的老人。

她不是院士,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博士头衔,甚至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②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在大学里,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表现出浓厚兴趣。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③1970年,屠呦呦参与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

该项目立项主要是由于战争需要。

越战期间,美军和越南部队在印度支那半岛的热带战场上均受到疟疾的困扰。

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

越南方面求助于我国。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之下,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卫生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

此后,“523”就用以指代此次疟疾防治研究项目。

按照部署,“523”项目分临床研究、中医药、化学合成药三组。

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

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④2009年,屠呦呦出版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

据此书记载,1971年10月她和同行们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的突破;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

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蒿中获得青蒿素结晶。

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中文演讲(全文)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中文演讲(全文)

诺奖获得者屠呦呦中文演讲(全文)北京时间12月7日晚上21点17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洛琳斯卡学院进行中文主题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全文如下: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谢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谢谢刚才两位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这里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团队抗疟研究团队当年的研究工作总结,蓝底表现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表示的是全国其它协作团队的完成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表示既有本院,也有协助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这一类型之外,其它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71年10月4号,青蒿乙醚中型(音)提取物,就是标识的191号样品,以一公斤体重1克的剂量连输三天口服药,对疟疾一直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头年10月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月到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型提取物的临床研究,经过30类病人,治疗全部显效同年11月,中型成功分离得到有效抗体药物的结晶,就是后来命名为“青蒿素”的结晶,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制谱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学分子是低碳22,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是不含氮的为苯化合物,进一步分析分子式等有效数据,1971年起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研究的工作,最终经过X光的颜色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这个结构在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

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说青蒿素

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说青蒿素

编辑/西捷****************□ 谭敦民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研究院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医药学界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这一大奖的药学家。

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呦呦,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为国人争了一口气。

那么,青蒿素究竟属于什么药物?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从中医典籍获得研发灵感青蒿素是从植物青蒿中提取,能够影响疟原虫膜系结构改变的药物,是一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

疟疾是经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此病有10天左右的潜伏期,发病时骤感畏寒,全身发冷。

冷感消失以后,体温迅速上升,高烧可达40℃以上。

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吟不止;有的谵妄,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

缓解后又反复发作,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疟疾曾被视为疑难病症,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我国过去曾是疟疾高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群众性卫生防疫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已被基本控制。

非洲和东南亚不发达国家疟疾依然流行,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健康。

青蒿素研究小组最早成立于1967年的5月23日,当时属于绝密项目,代号“523”,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目。

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带领的团队与其他机构合作,经过无数次试验,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取得灵感,历经380多次筛选,1971年10月,中药青蒿素初步筛选成功。

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屠呦呦)相关生物试题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屠呦呦)相关生物试题

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屠呦呦)相关生物试题1.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表达了野生生物的( )A. 直接使用价值B. 间接使用价值C. 潜在使用价值D. A与B的总和【答案】A2.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当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持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从上述的论述中,不能得出的是( )A.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表达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假如大量流失,甚至会威胁到细胞生存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能够视为分解者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能够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答案】C3.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但是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很低,且受地域性种植影响较大。

研究人员已经弄清了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图实线框内所示),并且发现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青蒿素合成的中间产物FPP(如图虚线框内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1)在FPP合成酶基因表达过程中,完成过程①需要酶催化,完成过程②需要的物质有、、等,结构有。

(2)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设计培育能生产青蒿素的酵母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等基因。

的青蒿素仍很少,根据图解分析原因可能是,为提升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的产量,请提出一个合理的思路。

(4)利用酵母细胞生产青蒿素与从植物体内直接提取相比较,明显的优势有、、等。

【答案】(1)RNA聚合氨基酸 ATP tRNA 核糖体(2)ADS酶基因 CYP71AV1酶基因(3)FPP合成固醇通过基因改造降低FRG9酶活性(4)青蒿素产量高成本低适合各地生产4.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近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总结

近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总结

大村智是日本的微生物学家,他专注于一个细菌群落——生活在土壤中的霉菌,这种菌类会产生大量抗菌活性剂(包括195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塞尔曼·沃克斯曼发现的链霉素)。

大村智教授用独特的技巧发展起大规模培养和表征这些细菌的方法,并从土壤样本中分离出新的链霉菌菌株,还成功地在实验室中将它们培养出来。

从数千个不同的培养皿中,他选出大约50个最有希望的菌株,并进一步分析它们对付有害微生物的活性。

威廉·坎贝尔在美国从事寄生虫生物学研究,他获得了大村智的链霉菌培养菌株并继续研究它们的功效。

坎贝尔的工作表明,一个培养菌株中的成分可显著地防止家养农场动物受到寄生虫的感染。

生物活性剂的纯化名称为阿维菌素,随后经化学改性将之发展成一种叫做伊维菌素的更有效的化合物。

此后对伊维菌素在感染寄生虫患者中的人体测试结果显示,它可有效杀死寄生虫幼虫(微丝)。

大村智和坎贝尔共同发现了这样一类新的具有超强疗效的抗寄生虫药物。

疟疾的传统治法是使用奎宁,但是其治愈成功率在逐渐下降。

上世纪60年代末,根除疟疾的大量努力都失败了,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屠呦呦转向开发传统中药对抗疟疾的新疗法。

她从大量中草药中选取对抗疟疾感染,青蒿成为备选对象,但是结果却与预期的并不一致,屠呦呦重新开始查找古典医书,并发现了引导她成功从青蒿中提取活性成分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证明了这种后来被称为“青蒿素”的成分能够高效治愈感染疟疾寄生虫的动物和人类。

青蒿素代表了一类新型抗疟疾制剂,能够在发病初期快速杀死疟疾寄生虫,并展现了在治疗严重疟疾上前所未有的功效。

阿维菌素、青蒿素保障全人类健康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寄生虫疾病的治疗方法。

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在世界各地获得很好的使用,它能有效对抗各种寄生虫,不仅副作用有限,还免费在全球发放。

伊维菌素改善了数以百万计的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患者的健康状况,为世界最贫困地区带来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有机化学MOOC课主题讨论
2015年10月8日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尔兰威廉·坎贝尔、日本Satoshi Omura、中国屠呦呦
颁奖词:“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发现寄生虫病新疗法的科学家
此前,中美两国的抗疟研究已经经历多次失败。美国筛
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 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 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屠呦呦 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 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 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 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后来,我想到可能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
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
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 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试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 成分,经过试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 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 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 健康问题之一。”
黄花蒿
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
(3R,5aS,6R,8aS,9R,12S,12aR)-八氢-3,6,9三甲基-3,12-桥氧-12 H-吡喃[4,3-j]-1,2-苯并 二塞平-10(3H)-酮(青蒿素)
“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
屠呦呦用乙醚替代95%乙醇做萃取剂后获得成功!得到无色针状结晶 ,味苦 ,熔点150~153℃。比旋度为+75°至+78°。
讨论题:
自己组装的青蒿素分子模型
1.青蒿素分子中有哪些官能团?(过氧、醚、内酯) 2.青蒿素分子中有多少个手性碳?构型异构体?对对映体?
(7, 27, 27/2) 3.为什么用乙醚替代95%乙醇做萃取剂后获得成功? (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药效仅30%到40% ,而乙醚 的药效达95%到100%) 4.青蒿素称作“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对否? (注:含有3个异戊二烯骨架为分子碳架的化合物为倍半萜)
2011年的9月获“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
饶毅博客推荐屠呦呦和张亭栋
“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 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 命。”85岁的屠呦呦说。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 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 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今天,荣誉来了,屠呦呦格外怀念当年并肩奋斗的战 友,也更加骄傲于当年“523”项目创下的纪录:1972年3月, 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试验结 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结晶。随后,青 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 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几年 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 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 得诺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 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 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 注,是个入口,她为此感到高兴,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 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屠呦呦还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 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