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五章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内涵

词源

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为《诗经》做注。

宋朝朱熹:“紧着课程,宽着期限”——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概念。西方: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活动分析法”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Race— Course)。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意义(有印象就好)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匹配选择)

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表现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固有属性)

1.学科课程——知识

又称“分科课程”,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作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他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是学科课程。

2.分科课程——经验

也称“经验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组织方式)

1.分科课程:

又叫学科课程、科目课程

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美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2.综合课程:

是指打破畅通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学习要求)

3.必修课程

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指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4.选修课程

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管理主体、层次)

1.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2.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五)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按课程任务)——(非常重要)

1.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或得智力发展核能力的培养谢谢很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

“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师兄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性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

2.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变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比起基础型课程来有较大的灵活性。

3.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有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六)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按变现形式)

1.显性课程

又称公開課程、官方课程等,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

2.隐性课程

又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等,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不在课程计划中,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

“隐性课程”首次提出——杰克逊——1968《班级生活》

三.制约课程的因素(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一)社会——一定历史时期是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社会需求)

(二)知识——一定世道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特征)(三)儿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儿童发展)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杜威

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

1.经验论

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3.主动作业论

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优点:

(1)重视学生活动的心理准备,满足儿童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各个领域赖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知。

局限性:

(1)过分夸大经验,忽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和顺序,随机性大,知识零散

(2)限制学生主体的发展

(3)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二)学科(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为代表。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

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是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

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赫钦斯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永和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优点:

(1)知识系统,继承人类文化遗产

(2)系统学习,知识的掌握

(3)为教师所熟悉

(4)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育评价

局限性:

(1)容易巴尔哥们知识割裂开来

(2)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3)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

认为课程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优点:

(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

(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

局限性

(1)片面强调社会需要

(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

(3)夸大教育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