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心理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心理氛围

发表时间:2011-04-27T11:56:08.71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1月下作者:胡芝[导读] “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胡芝(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137-02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心理氛围、一种精神,是以学校群体为主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的结果的总和。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设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良好校风,构建和谐校园

文化心理氛围。本文旨在研究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心理氛围的重要性以及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心理氛围的措施。

关键词:文化;心理;校园文化;和谐心理氛围

一、文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文化的结构应分为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次。物质文化层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这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民族、宗教、婚姻、教育组织等等。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在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习惯性定势构成。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人们的日常起居动作之中。精神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是以教师(含行政人员、服务人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心理氛围的重大意义

(一)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心理氛围,是新时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其目的是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重大问题,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证明,用行政命令、死板说教等方法来限制、改变、左右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情趣、价值观等,是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我们应该适应新的形势,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师生的工作、科研、学习、社会、文娱、体育活动之中,利用校园文化的特点,创造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使教师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让师生都能自我教育、自我创造、自然而然地塑造和发展自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特殊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心理氛围,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过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明,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高校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创新作用,通过从先进文化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做出巨大贡献,可以为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心理氛围,是弘扬大学精神的需要。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纵观高校的发展历史,每所成功的大学都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大学精神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它需要历史的积淀,需要不断继承和创新。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大学的责任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道德的传承。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弘扬大学精神,消除市场经济使人“物化”的危险,淳化师德,涵养师生心灵,使大学真正成为知识、思想、理性、道德的诞生之所,成为人类精神的家园。

三、构建和谐校园心理文化氛围的措施。

(一)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校园物质环境不应仅仅是一个学习空间而已,它更应是可感可触的活动空间,亲切温和的交往空间,能让学生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态空间。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应从4方面设计、规划学校的物质环境:①以开放、自由、人文为核心理念,规划特色化的校园人文环境;②以前瞻、科技、效率为核心理念,规划现代化的校园学习环境;③以安全、舒适、便捷为核心理念,规划人性化的校园生活环境;④以“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为核心理念,规划生态化校园自然环境。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教风、学风。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师生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学习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师生关系是由教师来创造的,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他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一要尊重学生。教师应从心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和不同想法。二要理解学生。只有理解学生,才能给予正确的疏导,师生之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三要宽容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学生的一些失误和学习探究的挫折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