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二轮 文言文 专项培优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1)恐前后受其敌.。
(《狼》)(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
(3)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________)
(4)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5)但.微颔之。
(《卖油翁》)(________)
【答案】(1)攻击,进攻(2)同“弼”,辅佐,辅弼(3)靠近,挨近(4)使……听闻(5)只,仅,只是
【解析】
【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敌:攻击,进攻。
但:只,仅。
通假字词,同“弼”,辅佐,辅弼。
词类活用词,使……听闻。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
..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岁月
B.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如同
C.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
D.言和.而色夷和:谦和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
..的一项是
A.有司业、博士
..
..为之师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自谓少时用心
..之盛而骄乡人者
..于学甚劳D.诋我夸际遇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
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
1.A
2.A
3.C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中的“岁”是指“每年”,不是“岁月”。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掌握。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博士”是指当时掌管经常传授的学官;现在的意思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这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
作者赠他这篇文章,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强调学习的“勤”,来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
所以,C项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选自《<孟子>三则》)(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
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
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
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
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
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往之女.家______
(2)或.败奔______
(3)同敞危坐不去.______
(4)适.同敞自灵川至______
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行天下之.大道/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C.乃.幽之民舍/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岂不诚.大丈夫哉/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军中以是服同敞。
(2)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5.(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1)通“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
2.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D
4.(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
(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女:同“汝”,你的;适:恰逢。
12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可以根据文言虚词、语气词以及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来进行翻译。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翻译为: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根据翻译,可以断句为: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A、结构助词,的/代词,它,指书籍;B、表疑问语气,哪里/语气助词,不译;C、于是/竟然;D、两个“诚”都翻译为真的。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
(1)中的“以”翻译为因此,译文: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2)句难度不大,阅:经过;颜色:脸色;译文: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文中的同敝,“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面对敌人,他将国家大义凌驾于生命之上,宁死不屈,正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点睛】
译文:【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
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
‘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乙】张同敝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为人大方、讲义气。
每次带兵打仗,就骑着马走在将士的最前面。
有的时候战败,将士都逃跑了,但是张同敝端端正正地坐着,不离开前线,将士们看到了就再次投入战斗,有时会取得胜利,军中众将因此都很佩服他。
顺治七年,清军攻破了严关,将士们都放弃桂林逃跑了。
桂林城中空无一人,只有式耜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敝从灵川到达桂林,拜见了式耜,式耜说:“我是桂林的留守将军,应当死在这个地方。
你没有守城的职责,何不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呢?”同敝认真地说道:“从前的人以只有自己成为君子为耻,你难道不让我和你一同赴死吗?”
式耜大喜,拿出酒和他一起喝,一直到天亮,清晨时分,被清军所擒,让他们投降,他们不愿意。
下令让他们做和尚,也不愿意。
于是,就将他们关在民房里。
虽然(两人)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但是可以互相听到声音,两个人每天通过吟诗来互相唱和。
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4.文言文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注释)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沿溯.阻绝
(2)哀转久绝.
(3)河中漱.广
(4)窥.深悸魄
2.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答案】
1.①逆流而上;②消失;③冲击,冲荡;④看,望.
2.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②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3.甲文:例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例: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例1:“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例:2:“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4.答案示例: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溯:逆流而上。
②句意为: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绝:消失。
③句意为:河中水流湍急;漱:冲击,冲荡。
④句意为: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窥:看,望。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话,注意“虽”,即使;“奔”,飞奔的马。
第二句话,注意“冲”,冲击;“素”,白色。
3.此题考查学生对两段文字侧面描写的认识,侧面描写的作用是衬托。
结合甲乙两文举出例子即可。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准确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水的语句,然后再分析相同和不同之处。
甲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是“夏水襄陵”“则素湍绿潭,回
清倒影”;乙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是“其中水流交冲”“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根据这些语句来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疲乏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
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
”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
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
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
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2) 是.马也
(3)反.以报君 (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
1.(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这样 (3)同“返”(返回) (4) 买
2.(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3.《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策”是名词用如动词,“鞭打”;“市”是古今异义词,“买”的意思。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其(表反诘)、无马(没有千里马)、其(表感叹)、也(表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且(尚且)、况(何况)、生马(活的马)”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所以只能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由此,联想到具有才能的人,因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千里之马》一文中,因为君主渴求“千里马(人才)”,涓人用“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君主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使得“千里马”能够脱颖而出。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1)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2)我听说古时的一位君人,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
一位太监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
'国君派遣他去了。
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
国君很生气,道:'我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还花费了五百金买它呢?'太监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
'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
6.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②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注释)①缣:细绢。
②仅:将近。
③令:善,美好。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_____(2)先.天下之忧而忧先:______
(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轻:____(4)岁.衣缣一匹岁: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3.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
【答案】
1.探求在……之前轻视,看不起每年
2.(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除。
3.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求”,探求;“先”,在……之前;“岁”,每年。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以”因为;“奉”,尊奉;“废弛”,废除。
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乙文“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分析: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的人特别宽厚。
结合甲文内容,可以用“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概括。
【点睛】
参考译文:(甲文)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
”呀。
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文)范仲淹轻视财富,喜欢施舍他人钱财,尤其对待族人的人特别宽厚。
他已经富贵了之后,在姑苏靠近外城的地方买了好的田地数千亩,当做义庄,用来养活跟随他但比较贫穷的人,他选出一个辈分高而且有贤能的人来管理他资金的进出,每个人每天吃一升米,每年拿一批细绢做衣服,另外婚丧嫁娶,都会给他们钱。
聚集的族人将近有一百口。
范仲淹死了之后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一直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这一有悖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什么?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干里马须遇伯乐,才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答案】
1.(1)通“饲”,喂(2)按照。